第一章 历史沿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庐山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3138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历史沿革
分类号: K901.9
页数: 2
摘要: 第一章历史沿革庐山区地域历史渊源久远。新石器晚期,已有先民繁衍生息。
关键词: 地理沿革 地区演变

内容

第一章历史沿革庐山区地域历史渊源久远。新石器晚期,已有先民繁衍牛息。
  夏、商、周为荆州和扬州域。春秋为吴之境西、楚之境东,俗称“吴头楚尾”。战国初属吴,继属越,后属南楚。秦始皇二卜六年(前221),分全国为三十六郡,隶九江郡。
  汉高祖元年(前206),隶九江国九江郡。四年,改九江郡为淮南国。六年,置淮南国豫章郡柴桑县,地属柴桑县。始建国元年(9),新莽改制,以豫章为九江郡,柴桑为九江亭,隶九江郡九江亭。迄东汉复旧称。
  三国魏黄初二年(221),东吴孙权置武昌郡,柴桑为之属。
  晋惠帝元康元年(291),割扬州之豫章、鄱阳、庐陵、临川、南康、建安、晋安7郡,荆州之武昌、桂阳、安成3郡而置江州,隶江州武昌郡柴桑县。晋永兴元年(304),分庐江之寻阳、武昌之柴桑2县合立寻阳郡,隶江州寻阳郡柴桑县。晋义熙八年(412),省寻阳县入柴桑县。
  南朝梁太清二年(548),分柴桑县置汝南县,同属江州寻阳郡。
  隋)开皇九年(589),废寻阳郡及柴桑、汝南县,复立寻阳县,隶江州寻阳县。十八年,易名彭蠡县,直隶江州。大业三年(607),废江州改置九江郡,彭蠡县易名湓城县,隶九江郡湓城县。
  唐武德四年(621),废郡复州,分湓城复置浔阳县,隶江州浔阳县。八年,湓城县并入浔阳县。天宝元年( 742),改江州为浔阳郡,隶浔阳郡浔阳县。乾元元年(758),复改郡为州。
  五代南唐升元三年(939),浔阳县易名德化县。
  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分德化县立星子县。地属德化、星子二县。
  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朱元璋据江州,改称九江府,德化县属之;南康路改为西宁府,星子县属之。境分隶九江府德化县,西宁府星子县。
  明洪武九年(1376),西宁府改称南康府。 民国3年(1914),国民政府内务部改定重复县名。因避福建、四川辖县之名同,改德化县为九江县。是年,地方行政分省、道、县三级建置,隶江西省浔阳道九江县、星子县。民国15年废道。
  新中国建立后,分九江县浔阳镇置九江市(地辖市)、庐山置庐山管理局,地先属九江县、星子县,后属地辖九江市、庐山管理局。
  1980年3月,原地辖九江市升格为省辖市.5月,市内置浔阳区,市郊置郊区,庐山置庐山区。时属地辖九江市的工农兵、前进、新港、大桥、周岭、水产6个公社和时属庐山管理局的红旗、向阳、登庐、东风、高垅5个公社划归郊区管辖。1983年7月,撤地并市,实行市管县体制。1984年5月,为理顺庐山管理体制,撤销庐山区,另置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8月,郊区更名为庐山区。

知识出处

庐山区志

《庐山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庐山区的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