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庐山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3135
颗粒名称: 概述
分类号: K295.64
页数: 6
摘要: 概述九江市庐山区地处江西省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东枕蠡水,南依匡山,西与九江县接壤,北同浔阳区为邻。宛如巨掌,横按在名江、名湖、名山、名城之间。古有“商贾云集,七省通衢”之誉,今有“江西门户,赣北明珠“之称。地理座标:北纬29°30’~ 29°46’,东经115°52’- 116°13’。东西广34公里,南北袤29公里,面积527.7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2.8%。
关键词: 地方史 地方志

内容

概述九江市庐山区地处江西省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东枕蠡水,南依匡山,西与九江县接壤,北同浔阳区为邻。宛如巨掌,横按在名江、名湖、名山、名城之间。古有“商贾云集,七省通衢”之誉,今有“江西门户,赣北明珠“之称。地理座标:北纬29°30’~29°46’,东经115°52’-116°13’。东西广34公里,南北袤29公里,面积527.7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2.8%。
  境内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晚期,邑人祖先便在这块膏腴之地定居营生。夏、商、周地属为荆州、扬州域,春秋战国属吴、楚,秦属九江郡,汉属淮南国,隋至宋历属豫章、九江、浔阳郡,元属江州路,明至清属九江府,民国历属江西省第三、第五、第九行政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属江西省几江地区行政公署。1980年,属九江市至今。
  庐山区于1980年5月由省辖九江市、庐山风景名胜管理局划出乡场组建。初名九江市郊区,1984年8月,更名为九江市庐山区。2000年,全区有7镇4乡1个街道办事处,80个村民委员会,36个居民委员会,856个村民小组,692个居民小组,总人口253625人,常住人口221500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81人。
  区政府驻地十里铺,位于九江市南城区,南距江西省会南昌市127公里。十里铺昔日穷乡僻壤,仅有一条小街,单调孤寂。建区后,经过逐年建设,如今成为街道宽阔,市容洁美,商业繁荣,交通便捷的新型城区。2000年,城区面积10.6平方公里,辖24个居民委员会,630个居民小组,人口71780人,占全区总人口28.3%。区党政机关均设于此,是全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区域为江湖平原与低山丘陵相混连地带,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最高点五老峰海拔1358米,最低点新港镇官洲海拔15米。西南部系庐山余脉,东北部系江湖冲积平原。土壤多为红壤、黄棕壤,亦有少量紫色土和石灰石土。境内有20余条小河,总长182公里。属中亚热带温湿气候,冬干(冷)夏湿(热),春暖秋凉,光照充足,年均日照1891时,年均气温17℃,年均降雨量1412毫米,年均无霜期255天。
  境内自然资源丰厚.,宜农地11.25万亩,宜林地33.71万亩,天然捕捞水域12.84万亩,可养殖水面3.24万亩;水产有12目25科118个品种。罗汉松、豹皮樟、银杏等被誉为名贵树种;鹿、獐、天鹅、白鹤等在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之列,中华鲟为世界珍稀保护动物;石鸡、石鱼、石耳早享盛名,庐山云雾茶宋时推为贡品……。全区地表径流量3.74亿立方米,地下水总储量0.66亿立方米,水能资源可开发量为1.4万千瓦。矿产资源有高岭土、花岗岩、绿肉石、石灰石、黄砂、河沙等,储量颇丰。
  二 “九江秀色不可招,山南山北尽佳致”。区域傍名水,独特的区位优势,造就了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在纵横500多平方公里的青山绿水间,疏密有致地。点缀着石门涧、三叠泉、碧龙潭、马祖山、吴障岭、莲花洞、剪刀峡等山水胜景,及东西林寺、铁佛寺、白鹿洞书院、白居易草堂、海会寺等人文景观,构成庐山风景名胜区重要组成部分。山水灵秀,蕴育着丰厚的文化积淀、东晋慧永、慧远结寺香庐峰下,结白莲社,创净土宗,名震江南;唐李白渎书于屏风九叠,“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白居易筑草堂,“架岩结芳宇,斫壑开茶园”;宋苏东坡题诗于西林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周敦颐办书堂讲学,“吾后世子孙,遂为九江濂溪人”;明徐霞客,清康有为、陈三立,近代李四光等来此揽胜探奇,研究考证,留下诸多佳话……。
  “一样烟波,有吟人景便多。”历代众多名人骚客留下不可胜记的咏物喻事、赞景抒情的诗篇、题记及动听的传说、轶闻,平添诱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大量文物古迹,诸如祠馆、学宫、民居、桥梁、寺庙、宝塔、古墓、石刻、文书、字画,以及各种器具,都闪烁着古人智慧的光辉,由于历代兵灾火燹、风雨侵蚀,许多古迹荡然无存,有的只剩断垣残壁。
  新中国建立后,名胜古迹渐次修复。“文化大革命”期间又遭破坏。改革开放后,旅游事业蓬勃发展,各景区景点加大投入,按照古籍、资料,在故址上进行整理、修葺,再现名胜原貌,平添占迹新姿;同时改善游客吃、住、行、购、娱条件。旅游管理部门加强景区景点和旅游行业管理,促进旅游市场规范化。2000年,全区已开发景区8个,拓建、修葺人文景观6处,旅游从业人员3000人,旅游年综合收入逾亿元。
  四仰仗山水的哺育,本籍俊彦代起,贤达辈出。清代刘廷琛,“撰条规数言,以教十林”造就众多人才。李盛铎,清末先后出使日本、比利时,重视异国友善,毕生藏书一万余种,为中国藏书作出重要贡献。陈礼江,民国任社会教育司长,国立社会教育学院首任院长,新中国建立后在复旦等大学任教,留下《民众教育》、《教育心理学》等著作,供后人研读。许德珩,“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之一,发起“民主科学座谈会”,新中国建立后历任水产部长,“九三”学社第一至第七届中央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五、六届副委员长,全国政协第四、五届副主席等职。撰写出版r《为厂民主与科学》等著作。逝世后,中共中央国务院评价其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学者、翻译家。李启龙,为国家培养了百余名运动健将,4名围际级举重运动员,1990年,率领中国女子举重队,在亚洲运动会上,囊括9枚金牌,威镇四方,誉为中国举坛巨匠。胡昌鹤、许德瑗、魏道明、谭旦同、蔡若虹、殷有为、杜宣、陈邦柱等,他们各自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中,成就卓著。其他乡贤名士,不胜枚举。
  九江“左挟彭蠡,右傍通川,陆通五岭,势拒三江”,“赣北形胜地,自占推九江”。,区境地当长江、鄱阳湖之间,战略地位重要,历代为兵家控扼之地。千百年来,驰骋江州人地的金戈铁马,留下许多历史的印记。汉初刘邦平定天下后,在此筑城设治;三国周瑜驻柴桑督练水师,抗蜀拒魏;南宋岳飞率部戍守,北伐中原;元末朱元璋、陈友谅鏖战十八载,争夺帝位;太平大国石达开出奇兵重创曾国藩湘军……。
  在长达白‘年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中,当地人民为保卫国家民族利益,发扬大无畏精神,抗击帝国列强的经济、文化和军事侵略,演绎着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五四”运动爆发后,先进青年奋起响应,支援北伐,反对英租界义无反顾;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领导下,工人、农民组织起来,凭着满腔热血,用低劣的武器,与强敌进行殊死的保家卫国战斗。解放战争及新中国建立后,广大青年踊跃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在解放全中国、剿匪反霸、抗美援朝、对越自反击战及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中,为国捐躯者相继,舍生取义者不断。新中国建立迄今,陈义友、朱勇、陈世明等36人被追认为革命烈士。英烈们不屈不挠的献身精神将永远鼓舞和激励着家乡人民。
  五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处于九江旧城之郊的这块土地上的经济活动,跬步向前,发展缓慢。民国的38年中,因战乱频仍,苛捐杂税众多,灾荒迭至,经济愈凋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了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体制,工农业生产和各项事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发展。人民政治上当家作主,生活上大有改善。虽在一个时期,由于受“左”倾错误的影响,曾产生一些失误,如1958年的“大跃进”和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给人民生产、生活造成一定的损失,但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通过拨乱反正,庐山区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重点,在“对外开放、对内搞活”方针的指引下,不断推进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全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城乡面貌一改旧颜;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不断加强,为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2000年,全区社会总产值26.49亿元,比1980年的3479万元增长76倍,财政收入6521万元,比1981年372.9万元,增长17.5倍。
  农业是庐山区的传统产业。新中国建立前,农业生产条件极差,农业的丰歉只能人随天意。新中困建立后,通过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等经济制度的变革,废除封建剥削所有制,实现“耕者有其田’。从治理水、旱着手,改善生产条件,加强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采取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肥、农药、农膜,改革耕作制度,选配优良品种、防治病虫害,改良土壤等一系列兴农措施,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特别是农村经济经历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引农造城三项大变革后,农村生产力得到空前解放,农业经济实现了由单一经营向多种经营转变,“湖边能避洪,山边求特色,城边搞多样”,经济作物种植比重增大,粮油棉面积适度调减,特种水产养殖朝着规模化方向发展。2000年,地方特产庐山云雾茶茶园面积4400亩,蔬菜上市6.4万吨,粮食自给有余,生猪略有增长,油料、家禽和水产品分别比1981年增长1.49倍、1.05倍和10.6倍。
  Ⅸ境背靠庐山,林木茂密,加之新中国建立后不断植树造林,初具林业生产规模。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落实山权、林权和收益权,调动发展林业的积极性,同时,加强林政管理、发布禁火令,严禁乱砍乱伐,使林木生长量大于消耗量。
  辖地濒江临湖,古有“野水多于地”的记载。新中国建立前,水利失修,江港、河堤标准低,每遇长江、鄱阳湖大汛,便有漫水之虞,沿江沿湖均易受灾。建国后,广大干部群众豪气治恶水,“上蓄、中围、下排”,进行以“山水田林路”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和综合治理。修建大桥(今虞家河)、周岭(今姑塘)两大截流河工程,修建大小圩提32座,总长47.39公里,兴建大中小型库、堰3646处,建成电排、灌站41座,装机容量5900千瓦。全区有效灌溉面积5.18万亩,旱涝保收面积6.42万亩,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58.77%和72.83%。,建区后,投资1.2亿元,进行水利设施除险配套,圩堤加高加固、崩岸治理和部分机电排灌设施的更新改造,对战胜水患,保障工农业生产起到很大作用。
  1日时农村只有零星分散的从事粮油加工的作坊和铁、木、篾制作的工匠。新中国建立后,辖区成为九江市工业区,在驻区省、市大工业推动下,农村按当地资源和生产、生活的需要,兴办一批手工业合作社和集体作坊,进行食品、小农具,建筑材料加工,60-70年代,各地围绕农业办工业,并对大工业扩散的产品进行加工配套,轻工产品也有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以村办企业为骨干,户办、联户办企业为重点,实行“四轮驱动”,促进r农村经济非农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改革管理体制,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开展横向经济联合,发展外向型经济。全区形成机械、建材、纺织、食品、饲料、化I:等产业体系,建成十里、前进等8个工业小区。前进牌手套获部优产品,硅大球等8个产品获省优产品,针织内衣、劳保手套进入国际市场,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地区。2000年,乡镇企业总值26亿元,实现税收2766万元。
  六昔日村镇建设无规划,自然散落,集镇有兴有衰。新中国建立后,集镇建设有所发展,多数乡镇驻地改建或扩建新街道,居民居住条件相应改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促进了村镇建设。区委、区政府宏观调控,进行规划试点,以点带面,指导村镇建设,全区相继建成姑塘、蔡岭、官洲、大桥、南湖、阳家湾等新村,其中姑塘新镇被列为江西省示范集镇。城区建设方面,先后新建、改造十里大道、前进东西路、长虹大道等城区干道,以及15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桥梁和2座立交桥。城区内店铺、大楼栉比,市政设施、市容管理、供水供电条件不断改善,以治理工业“三废”为主体的环保工作逐步开展,城区绿化覆盖面积40万平方米,往日“街长不足千米,店铺不上百家”的十里铺,如今发展成人口愈5万,面积10.6平方公里的新兴城区。
  旧时商贸业为私人营操,多局限于茶馆、酒肆、小土特产品、日常什物的经营贩运,均未形成独特的行业。新中国建立后,改造资本主义商业,掌握主要工农业产品的批发权,执行“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方针,有计划地安排城乡市场。改革开放后,对商品流通体制、经营体制、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促进市场发育、发展和繁荣,市场由乱到治,日趋稳定,批发和零售网点如雨后春笋,国有、集体、私营、个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商品流通网点遍及城乡。2000年,全区各类集贸市场21个,总面积4.6万平方米,商业网点2760个,从业人员7200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亿元。
  新中国建立前,境内有一些非等级简易公路,但多为晴通雨阻,时断时复,交通运输基本上靠长江、鄱阳湖水运。新中国建立后,国家在异常困难的条件下,迅速修桥筑路,基本奠定r现有公路的雏形。改革开放后,公路事业以改善提高为主,推行新建与改造并举,干线与支线齐上的建设方针,公路等级逐年上升,油路覆盖率逐年增长。2000年,全区基本上形成以国道、省道为骨架,乡镇道路为主干,村级道路为连线的公路网络,各类公路28条146公里,自有运输车辆1062辆,年货运量111万吨。水上航道45公里,货运船只61艘,年货运量96万吨。
  新中国建立前,邮件靠邮工肩挑背扛在步班邮路上运送,电话装置鲜见。新中国建立后,邮电事业落后面貌得以改变。改革开放后,邮电通信业进入超常规发展,村村通邮路,组组通电话,信息传递速度快,报刊种类及发行量上升。十里电信分局市内电话布放电缆60余公里,容量5.6万门,农村电话布放电缆123条公里,用户达1.6万户。程控电话交换设备开通,如今用户在家可拨打国内、国际长途电话,“赤壁摇旗传古信”的落后通讯方式已经成为历史。
  七新中国建立前,农村多用祠堂、破庙作校舍。贫困人家小孩被拒校门之外。新中国建立后,重教兴学,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教育事业得到大发展。改革开放后,狠抓初等教育普及,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注重师资队伍建设。九年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两基”工作通过省、市验收。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培训形成网络。2000年,全区各类学校124所,在校学生35051人;教工1660人。初等教育在校生巩固率98.8%,少年非盲率98.8%,青壮年非盲率99.3%,20年中,累计向外地输送人才千余名,如今活跃在祖国各条战线上,或立业于国外。
  旧时,境内只有民间的酿酒、熬糖、烧窖、纺纱等简易生产工艺。新中国建立后,建立科技机构,培养科技人才,普及科技知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民政府加大科技投入,不断完善“科技兴农”、“科技兴企”、“科技兴区”的管理和服务体系,组织实施“星火计划”项目6项,省、市“科技攻关”项口14个,区“科技成果”推广项目120个,获市级以上科技成果奖200项。
  新中国建立前,乡土杂耍,多为逢年过节或农村闲暇时演出,上乘文艺作品鲜见,广播电视空白。新中国建立后,尤以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广泛开展,文艺队伍不断扩大,区、乡文化网络初步形成。农民铜管吹奏、高跷、莲枪、龙灯等参加过全国“双杯龙舟赛”的表演活动,,建区至2000年,全区性群众性会演32场(次),小说诗词、剧本论文、书法美术摄影等获奖作品203篇(幅),其中获全国性评选奖作品33篇(幅)。文物普查共查实古文化遗址15处,古墓葬5处,修复和保护了徐宝璜墓、黄为基墓、李盛铎之母墓。广播电视从无到有,播放节目不断改进,采编录制能力和宣传质量明显提高,多篇稿件被中央电视台采用。2000年,全区广播专线363公里,广播喇叭2860只;有线电视干线429公里,用户入网线长900公里,入网户数达3万户,联网率80%,列全省首位,电视传输节目32套,自办节目2套。
  本地居民,历来重视体育锻炼,踢毽、跳绳、游泳、拔河、龙舟竞渡、重阳登高等素为人们所喜爱。新中国建立后,群众性体育运动蓬勃开展,竞技运动水平显著提高。尤其是建区以来,体育事业进入新阶段。各产业系统、城区街道、农村乡(镇)村成立老年人体育协会,中心社区日参加锻炼人数逾2万,区老年体协获全国“老有所为”先进集体创新奖。本籍选手黄洛涛,在国际田径邀请赛和第9届亚洲运动会上获奖2次,全国比赛获奖3次,破全国纪录1次;15名选手参加全省比赛19次,四次夺冠;全区在市级比赛中摘取金牌79块。
  八旧社会,医疗卫生条件简陋,医尊药贵,居民有病求治于土医郎中。无力担负疫病的预防,传染病、地方病肆虐。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从整顿旧卫生机构着手,培训初、中级卫生技术人员,完善医疗设备,同时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坚持防重于治。改革开放后,卫生行业引入现代管理方法,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方针。2000年,乡(镇)和驻区单位医疗院(站)43家,村医务所(室)113个,私人诊所44个,新建、改建医疗用房4.2万平方米,医院设备日臻完善,区、乡、村三级卫生防疫网络逐步健全,天花、霍乱、鼠疫绝迹。头癣、丝虫病、地方甲状腺肿、麻风病等相继消灭。90年代,迭次大灾之年,实现无疫情。至2000年底,全区反复灭螺7.63万亩,治疗血吸虫病患者23732人(次)。“四苗”覆盖率87.62%,新生儿系统管理率92.23%,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98.1%,治愈好转率98%。全区人均期望寿命71.33岁。
  受“多子多福”习俗影响,加之医疗科学落后,新中国建立前,人口生育呈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状态。新中国建立后,一度因忙于恢复经济建设,计划生育未列入议事日程,人口生育率偏高,除“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生育水平较低外,其余年份人口出生率高达30%0以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确立计划生育为基本国策,制定和完善计划生育政策规定,建立健全机构,采取晚婚晚育、优生优育、避孕节育等措施,控制“超生”,人口逐渐由高速盲目地增K转向有计划地控制增长。2000年,全区人口出生率为9.81%0,计划生育率为99.42%,自然增长率为4.93%0,一胎率为88.24%。
  人民生活,新中国建立前,人民衣食无虞。新中国建立后,国民经济发展,城乡居民牛活日益改善。改革开放后,人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消费结构由低档向中、高档发展。据江西省2000年农户抽样调查,全年人均纯收入2410元,年末人均住房33.68平方米,分别为1980年的12.2倍和4倍。城乡居民住房已多从50年代“家家黄土增三尺”的茅房土屋发展到如今的“青砖红瓦小庭院”和星星点点“小洋楼”了。
  九庐山区人民在取得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同时,也有过深刻的教训:诸如受“喝清糊、享薄福”陈1日观念的影响,不思进取,安于现状;忽视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忽视科学和人才,加之建区时间短,区域人文众因素处于融合期,缺乏浓烈的团队精神等,以致经济发展缓慢,后劲不强;通过实践和思索,庐山区人民理解到“发展是硬道理”的真正涵义,感悟到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勇于创新、与时俱进的紧迫感和使命感,逐步形成了思发展、谋发展、争发展、促发展的良好氛围。
  庐山区作为九江市区重要组成部分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发展崛起的有利因素很多:居长江与京九铁路交汇处,九江机场近在咫尺,交通极为便捷,利于商品流通,便于横向联系;得尽傍山抱水之利,水资源、土地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极具开发价值;乡镇T业基础厚实,驻区厂矿众多,有良好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的依托;人民敦厚诚实,勤劳聪慧,干事扎扎实实。总的来说,众多优势得天独厚,发展前景灿烂辉煌。周恩来预言:“九江这个地方背靠庐山,面临长江和鄱阳湖,将来要大发展”。当代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乔石、李鹏、朱镕基、温家宝、宋平等先后莅区视察,江泽民两次讲到:“九江前途无量”。庐山区因地灵而人杰,因人杰而地更灵。庐山区人民亦深深懂得只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路,密切跟进长江沿岸开发大势,积极策应昌京九经济带的发展战略,努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不断营造抢抓发展氛围,把全部智慧集中到强区富民战略上来,把全部精力凝聚到加快发展洪流中来,万众一心,团结拼搏,苦干实十,扬优乘势,庐山区的未来必将更加文明、富庶、美丽!

知识出处

庐山区志

《庐山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庐山区的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