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宗建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四册》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3060
颗粒名称: 一、分宗建祠
分类号: C913.1
页数: 1
摘要: 清代至民国时期,域内建祠风盛行。某些大姓族既建大祖祠、高祖祠,又建族祠、房祠。其时,祠堂建筑样式与庙堂无异。通常正堂2幢至5幢,偏房一至数间,青砖石基布瓦歇山顶排架梁,石槛板门,殿中撑木柱,居上飞檐翘角,其内廊,原间作栏杆,镶鼓皮、梁架、木柱、门窗,四壁、神龛雕花绘彩。前殿上方置司礼台,中殿空出,作祭祀活动场所。上殿置神数座,放列祖宗牌位。神龛上挂匾额,殿中圆柱上嵌雕刻楹联,以标祖宗功德。
关键词: 家族主义 家族文化

内容

清代至民国时期,域内建祠风盛行。某些大姓族既建大祖祠、高祖祠,又建族祠、房祠。其时,祠堂建筑样式与庙堂无异。通常正堂2幢至5幢,偏房一至数间,青砖石基布瓦歇山顶排架梁,石槛板门,殿中撑木柱,居上飞檐翘角,其内廊,原间作栏杆,镶鼓皮、梁架、木柱、门窗,四壁、神龛雕花绘彩。前殿上方置司礼台,中殿空出,作祭祀活动场所。上殿置神数座,放列祖宗牌位。神龛上挂匾额,殿中圆柱上嵌雕刻楹联,以标祖宗功德。宗祠由族长主修。经费一出祖业租课,一按族中男丁人头抽取。1949年后,由于阶级斗争运动及“文化大革命”,各地村、姓氏公共祭祖活动曾中断。“文化大革命”运动结束后,民风回归,由各姓氏长辈中有威望的人发起,聚资重修宗祠。所修祠堂规模不尽一样。
  修水县历史上有资料记载的宗祠400余座,其中县城131座。2004年,全县保存完好的古祠堂76座。2006年起,相继建宗祠19座,其中黄沙镇长茅余氏宗祠,占地2698平方米,建筑面积819平方米,投资226万元;水源乡中圾卢氏宗祠,占地21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投资310万元;上衫乡朱氏宗祠,占地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投资250万元;渣津镇匡氏宗祠占地3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30平方米,投资98万元。
  至2010年,庐山区高垅陈姓有大小宗祠8座。凡出自江州义门的,门楣上方刻“义门”2字,以示来历。高垅总祠堂及九星老屋陈氏宗祠面积为大,不仅作祭祖场所,亦为本姓筹办丧庆场所。其他各处祠堂在新农村建设中,多用作文化活动中心。赛阳孑L圣祠为宋治平年间孔平仲请旨始建,历史上几经兴废,2000年族人集资修复,占地面积200平方米。泉水垅扈氏宗祠建筑面积300多平方米;太平宫坂上湾扈家大屋建气派恢宏的戏楼,下湾扈建“婆婆祠堂”,传承先人美德。西洋垄吴氏宗祠制定管理章约,保护其庄严、整洁。九江开发区青枫村李家咀缪氏宗祠,建筑面积400平方米,为缪氏族人祭祀祖先的文化活动中心。
  武宁县农村重修或重建祠堂一般投入在数十万或数百万元,其中规模较大的祠堂有罗溪叶氏宗祠、官莲严氏宗祠、大洞叶氏宗祠、船滩傅氏宗祠等。以庄门修建祠堂全县达百所,有鲁溪塔前陈氏祠堂、船滩殿背朱氏祠堂、横路镇张氏祠堂、船滩东岸雷氏祠堂等。
  新建宗祠既保持旧式宗祠古典风格,又大量采用现代新型材料和建筑技术,融入现代元素,展现出庄严肃穆、宏伟壮观的时代风貌。

知识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四册

《九江市志(1991-2010)第四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和《山东省地方史志工作条例》要求,力求全面、 系统、客观地记述1991年-2011年济阳县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