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家族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四册》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3059
颗粒名称: 第六节 家族习俗
分类号: C913.1
页数: 3
摘要: 清代至民国时期,域内建祠风盛行。某些大姓族既建大祖祠、高祖祠,又建族祠、房祠。其时,祠堂建筑样式与庙堂无异。通常正堂2幢至5幢,偏房一至数间,青砖石基布瓦歇山顶排架梁,石槛板门,殿中撑木柱,居上飞檐翘角,其内廊,原间作栏杆,镶鼓皮、梁架、木柱、门窗,四壁、神龛雕花绘彩。前殿上方置司礼台,中殿空出,作祭祀活动场所。上殿置神数座,放列祖宗牌位。神龛上挂匾额,殿中圆柱上嵌雕刻楹联,以标祖宗功德。
关键词: 家族主义 家族文化

内容

清代至民国时期,域内建祠风盛行。某些大姓族既建大祖祠、高祖祠,又建族祠、房祠。其时,祠堂建筑样式与庙堂无异。通常正堂2幢至5幢,偏房一至数间,青砖石基布瓦歇山顶排架梁,石槛板门,殿中撑木柱,居上飞檐翘角,其内廊,原间作栏杆,镶鼓皮、梁架、木柱、门窗,四壁、神龛雕花绘彩。前殿上方置司礼台,中殿空出,作祭祀活动场所。上殿置神数座,放列祖宗牌位。神龛上挂匾额,殿中圆柱上嵌雕刻楹联,以标祖宗功德。宗祠由族长主修。经费一出祖业租课,一按族中男丁人头抽取。1949年后,由于阶级斗争运动及“文化大革命”,各地村、姓氏公共祭祖活动曾中断。“文化大革命”运动结束后,民风回归,由各姓氏长辈中有威望的人发起,聚资重修宗祠。所修祠堂规模不尽一样。
  修水县历史上有资料记载的宗祠400余座,其中县城131座。2004年,全县保存完好的古祠堂76座。2006年起,相继建宗祠19座,其中黄沙镇长茅余氏宗祠,占地2698平方米,建筑面积819平方米,投资226万元;水源乡中圾卢氏宗祠,占地21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投资310万元;上衫乡朱氏宗祠,占地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投资250万元;渣津镇匡氏宗祠占地3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30平方米,投资98万元。
  至2010年,庐山区高垅陈姓有大小宗祠8座。凡出自江州义门的,门楣上方刻“义门”2字,以示来历。高垅总祠堂及九星老屋陈氏宗祠面积为大,不仅作祭祖场所,亦为本姓筹办丧庆场所。其他各处祠堂在新农村建设中,多用作文化活动中心。赛阳孑L圣祠为宋治平年间孔平仲请旨始建,历史上几经兴废,2000年族人集资修复,占地面积200平方米。泉水垅扈氏宗祠建筑面积300多平方米;太平宫坂上湾扈家大屋建气派恢宏的戏楼,下湾扈建“婆婆祠堂”,传承先人美德。西洋垄吴氏宗祠制定管理章约,保护其庄严、整洁。九江开发区青枫村李家咀缪氏宗祠,建筑面积400平方米,为缪氏族人祭祀祖先的文化活动中心。
  武宁县农村重修或重建祠堂一般投入在数十万或数百万元,其中规模较大的祠堂有罗溪叶氏宗祠、官莲严氏宗祠、大洞叶氏宗祠、船滩傅氏宗祠等。以庄门修建祠堂全县达百所,有鲁溪塔前陈氏祠堂、船滩殿背朱氏祠堂、横路镇张氏祠堂、船滩东岸雷氏祠堂等。
  新建宗祠既保持旧式宗祠古典风格,又大量采用现代新型材料和建筑技术,融入现代元素,展现出庄严肃穆、宏伟壮观的时代风貌。
  二、家谱续修修谱分辈传统习俗修谱分辈是光大宗族、明确尊卑的重要措施之一。家谱主记族中世系沿革及人丁族规事项,类似“族志”。其中按照辈份、房亲分条记述男丁名号、婚娶、生育、居住、墓葬诸事。有功、官职者加以记述。男丁妻室仅标某氏,不记名号;女子仅言“适某女”,不载其他,妇女在族中无地位。对仕宦、烈女、勇夫、义士另书小传。谱头铭序上溯根源,下述支派繁衍情况。
  辈派从尊到卑依次排列,一字一辈,平辈横排。同辈人不论官职如何,概不越位,长辈、晚辈人称谓亦然。辈派尊卑与房头次序相反,长房人后代辈份小,晚房后代辈份长。其原因是长房先婚先育先传代,长辈早占。确定辈份在于限制人“犯上”。
  20世纪80年代起,域内续修、重修家谱之风兴起。庐山区陈、李、胡、璩、孔、冯、吴、杨、崔、虞、缪、廖、贺姓氏于1988年续修或重修,2008年再次撰修。高垅陈氏家谱扩大印数,散居全国各地宗亲均有收藏,迁居台湾的高垅陈氏后裔亦得到家谱1部。孔氏参加全国第五次续修《孔子世家谱》,九江县金桥孑L家山兰桥,城门茶坊、岷山株岭,永修吴城松门,庐山区五里孔家老屋、三垅、三里街等孔氏代表赴山东曲阜参加颁谱庆典活动。吴氏参与“至德堂”《中华吴氏大统宗谱》九江支谱纂修。廖氏参与鄂赣皖“世堂”《廖氏宗谱》纂修。缪氏参与鄂赣“兰陵堂”《缪氏宗族通谱》纂修。贺氏参与瑞昌洪岭支和浔阳支合族联宗《贺氏宗谱》纂修。冯氏参与鄂赣“树立堂”《冯氏宗谱》纂修。
  武宁县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胡、吴、邱姓率先修纂县内支谱,亦参与全国统修。胡、吴、熊、刘、邱、陈、张、黎姓在统修中,改直版为横版,改多谱多册为一谱一册。
  2002年,都昌、湖口沙港黄氏统修宗谱,2003年春功成,宗谱出局,采用简体字,对旧谱中名人谱序,传略、公案中的文言文,一律圈点,提高谱牒可读性。
  据《修水家谱综合目录》统计,2004年,全县有81个姓氏续修家谱,计217种7 000多卷。2005年后,受部分姓氏编修全国、世界性大成谱、总谱、通牒的推动,先后有余、胡、邱、吴、邹、匡、夏、朱、吕、曾、徐、杨、张等姓编修全国、世界统谱修水分谱。2008年,全县纂修家谱400多种,近1万卷。
  续谱特征20世纪80年代以来,续(重)修家谱除继承旧谱传统内容(如:姓源、谱序、世系图、世系传、人物传记、祠宇、祖坟、族规、家训、艺文等)和一些姓氏采用传统印刷(雕版、活字排版、石印)外,多具有新时期特征。顺应时代潮流,摒弃封建伦理为指导,强调遵纪守法、爱国爱乡,强调尊老爱幼与他姓增强团结,强调男女平等,男女同上宗谱。
  类型创新:不直书某姓家谱而改用别称,如《龚氏族志》《高氏历史志》《程氏通志》。地方志夹编姓氏家谱资料,如修水县《渣津镇志》另设“姓氏篇”收录镇内50余姓迁祖人名、迁出迁入地址、分迁祖名及纂衍状况、当今人口分布、各姓古今重要人物等内容。
  结构创新:如修水县《饶氏宗谱》将饶氏姓源与现状、全国饶氏名人、海外饶氏同胞列入;《郑氏大成家谱》将历史上县级以下行政机构名称、古代主要职官居简介,古代科举制度常见名称简表、中国历史朝代统对照表写入宗谱。续修宗谱多增加:本姓迁祖迁徙路线图;当今人口分布图,家史大事记,创业录,风情录,公民道德规范,有关法律条文,劳动模范、英烈名录,捐款、赞助名录,家庭通讯录。
  纂修人身份发生变化:清前修谱多为本族庠生、举人、贡士、进士等名儒或名士,民国时期纂修多为族内德高望重、知识渊博者主持。今续修系由族人推选辈份长、热心公益事业、威望高的人士担任;部分退休干部、教师亦参与;个别姓在本姓难找适宜人才时,聘请外姓文化水平较高的贤达纂修。
  续修经费渠道不同:旧时修谱经费来自祠堂公产、家族成员公摊、自愿捐赠。续修谱经费多是公摊、捐赠、赞助与售谱收入相结合解决。公摊是人丁费,各姓标准不一,最少每人丁2元,军烈属、五保户、特殊困难户免交人丁费。亦有按学历、行政级别要求捐助、赞助。
  印刷质量有所提高:部分续谱采用激光排版,正文之前增加始祖、祠宇、家谱、名人题词、名胜古迹等方面彩照,封面采用硬壳加彩护面,装帧精美,且纸张优良。续谱趋向实用、美观,便于查考、珍藏。
  三、族外亲系传统俗语说:“黄帝也有草鞋亲”,亦说:“人急投亲,鸟急投林”“亲不亲,柴米分”“亲戚要瓦,水缸也打”。
  亲戚关系通常见于以下几层: 儿女亲:儿女订婚,一重姻亲关系就建立起来。自是两家大人互称亲家,逢婚丧喜庆,荣辱病痛事,相互贺悼,往来探问,对两家成员另眼相看。男女亲系,层次不少。女对男方的亲系含祖父、祖母、公爹公婆、伯叔婶娘、兄弟嫂妹、姑妯子侄等;男对女方的亲系含岳祖岳奶、岳父岳母、岳伯岳婶、内兄内嫂、内弟内媳、姨姐姨妹、妻姑内侄等。关系亲密的在父辈。
  母舅亲:儿女完婚生子,“母党”亲系随之建立。亲戚尊“母亲”;外婆疼外甥,外甥敬舅舅形成传统。若某子虐待母亲,舅舅可当其父面训斥和鞭笞外甥。外甥遭困舅舅亦全力解救。民间说:“天上雷公,地下舅公”。父母在,兄弟分家,由父亲决定,请舅父主持。外甥家有喜庆设宴,舅舅坐首席。
  母舅亲延至两代而后疏远。俗言:“一代亲,二代表,三代疏,四代了。” 姑表亲:父亲的姐妹出嫁,生儿育女,就此产生姑表亲系。双方子女若未结成姻亲(旧时各地姑表姻亲很普遍),其关系维持两代则已。
  姨表亲:母亲的姐妹出嫁,生儿育女,产生姨表亲系。双方子女若未结成姻亲,其关系至表兄一代渐疏。 姑表、姨表联姻后,称“亲上亲”,一般维持四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规定近亲不准结婚,“亲上亲”现象基本消失。

知识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四册

《九江市志(1991-2010)第四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和《山东省地方史志工作条例》要求,力求全面、 系统、客观地记述1991年-2011年济阳县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