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丧葬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四册》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3053
颗粒名称: 三、丧葬
分类号: K892.2
页数: 2
摘要: 土葬为传统习俗丧葬主要形式,自送终至安葬,仪节繁琐。病人弥留之际,亲属子女必须火速赶回,守候身边,聆听遗嘱,谓之“送终”或“送老”。根据死者的年龄、性别、身份、死因不同,有着各种不同的祭奠方式。70岁以上的人寿终正寝,称之为“喜丧”或“白喜事”。火葬新中国成立后,土葬在城乡仍相沿甚久。域内自1958年在九江县大桥公社马宿岭建立火葬场后,火葬之风渐开,殡葬旧俗才得以改革,葬仪日趋简单。然后将遗体火化,骨灰或寄存殡仪馆留存缅怀纪念,抑或安葬公墓区。也有逝者生前立下遗嘱,将骨灰洒在家乡土地或江河之中。近年也出现逝者被火化后又土葬现象,只是棺木换为骨灰盒,少数人将死者骨灰置入棺木内土葬。
关键词: 礼仪 礼节

内容

土葬为传统习俗丧葬主要形式,自送终至安葬,仪节繁琐。病人弥留之际,亲属子女必须火速赶回,守候身边,聆听遗嘱,谓之“送终”或“送老”。根据死者的年龄、性别、身份、死因不同,有着各种不同的祭奠方式。70岁以上的人寿终正寝,称之为“喜丧”或“白喜事”。丧葬一般有“净身…‘报丧…‘吊唁…t入殓”“超度”“送葬”等程序。“守孝”一般丧家要停柩3日,子女披麻戴孝,孝眷服白。请道士诵经做道场,举行“斋醮”活动,伴之以祭奠,俗称“打祭”。人殓当晚至出殡前夜,九江县、庐山区等地兴举行“叫茶”,并设宴席,亲友送花圈或花篮、挽幛、白礼包(现金)赴宴悼唁,俗称“吃泡饭”。出柩前请道士(有的地方为风水先生)选定墓穴,选择吉日吉时。出柩归山时,扬幡列队,鸣锣开道,吹打哀乐,沿途散撒纸钱,俗称“引路钱”,燃放爆竹。沿途居户在送葬队伍行经时,亦鸣爆相送,丧家则以毛巾等物回赠致谢。到达墓地,择时辰下字(呼地),由道士(或风水先生)呼地、落葬。葬后3天内,合家亲属前往墓地焚纸烧香鸣炮,并摆供品,叩头礼拜,谓之“复LU”,俗称“三朝圆坟”。丧家以浴巾、雨伞等不同物品或购物卡回赠送礼亲友。后逢“七”则祭,即人死后第7天为头七,“七七”49天为满七。五七时,一般女儿都备祭品,请道士做法事。“七七”之内儿子不理发。来客不设宴,当年不娶亲嫁女。春节门前贴黄纸对联。年初孝子7日之内守孝不出门,亲友以“亡人为大”首先备香纸猪肉到丧家“拜大年”,俗称“烧新香”。后宾主互拜,之后丧事才告结束。以上诸俗,在各地农村仍沿袭。修水县西、北部地区,时兴打生圹。老人在生之前,自选墓地,做好坟墓。逝世后将灵柩放进墓穴,封好墓口即可;东、南部地则选择山坎挖墓穴,将灵柩塞进去,封口立碑,无封山堆,不占用土地。
  火葬新中国成立后,土葬在城乡仍相沿甚久。域内自1958年在九江县大桥公社马宿岭建立火葬场后,火葬之风渐开,殡葬旧俗才得以改革,葬仪日趋简单。20世纪80—90年代以来,各县相继建立殡仪馆,火葬场,现遇丧事,丧家多以张贴讣告形式(亦有在报纸上登讣告),告知死者亲友,多在殡仪馆追悼大厅举行追悼仪式,向死者遗体告别,参加者佩戴黑纱、白花,向死者献上花圈、花篮致哀。然后将遗体火化,骨灰或寄存殡仪馆留存缅怀纪念,抑或安葬公墓区。也有逝者生前立下遗嘱,将骨灰洒在家乡土地或江河之中。近年也出现逝者被火化后又土葬现象,只是棺木换为骨灰盒,少数人将死者骨灰置入棺木内土葬。至90年代,城区基本实现全部火化;火葬在农村推行尚存难度。

知识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四册

《九江市志(1991-2010)第四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和《山东省地方史志工作条例》要求,力求全面、 系统、客观地记述1991年-2011年济阳县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