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礼仪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四册》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3050
颗粒名称: 第五节 礼仪习俗
分类号: K892.2
页数: 5
摘要: 曾祖父称“太公”或“老公公”,曾祖母称“太婆”或“老婆婆”。祖父称“公公”或“爷爷”,祖母称“婆婆”或“奶奶”。父亲称“爹爹”或“爸爸”,母亲称“姆妈”或“妈妈”,作叙述时称父母为“爹娘”或“爷娘”,城镇年轻人称“老爸”“老妈”。伯父称“大爹爹”,伯母称“大姆妈”,作叙述时分别称“大伯”“大妈”。兄称“哥哥”,姊称“姐姐”,弟妹直呼其名。兄之妻称“嫂嫂”,弟之妻称“弟媳”。子女及其配偶分别称“儿子”“女儿”“媳妇”“女婿”。兄弟之子女及其配偶分别称“侄子”“侄女”“侄媳妇”“侄女婿”。同日,双方家在大门、堂屋正中贴上成双的红“喜”字及大红对联。70岁以上的人寿终正寝,称之为“喜丧”或“白喜事”。
关键词: 礼仪 礼节

内容

曾祖父称“太公”或“老公公”,曾祖母称“太婆”或“老婆婆”。祖父称“公公”或“爷爷”,祖母称“婆婆”或“奶奶”。父亲称“爹爹”或“爸爸”,母亲称“姆妈”或“妈妈”,作叙述时称父母为“爹娘”或“爷娘”,城镇年轻人称“老爸”“老妈”。伯父称“大爹爹”,伯母称“大姆妈”,作叙述时分别称“大伯”“大妈”。叔父称“叔叔”,叔母称“婶婶”,作叙述时分别称“叔爷…‘婶娘”。姑母称“姑妈”,姑父称“姑爹”,作叙述时分别称“姑娘”“姑爷”。
  夫妻相互直呼其名,夫唤妻可在儿女名后加上“姆妈”,妻唤夫则将儿女名后加上“爹爹”,作叙述时分别称妻子为“老婆”“里头人”,称丈夫为“老公”“外头人”,也有称“老板”。兄称“哥哥”,姊称“姐姐”,弟妹直呼其名。兄之妻称“嫂嫂”,弟之妻称“弟媳”。姐妹之夫称“姐夫”“妹夫”,作叙述时分别称“姐丈”“妹婿郎”。伯、叔父之子女称堂兄、弟、姐、妹,他(她)们的配偶分别称“堂嫂”“堂弟媳”“堂姐夫”“堂妹夫”。姑母之子女称表兄、弟、姐、妹,他(她)们的配偶分别称“表嫂”“表弟媳”“表姐夫”“表妹夫”。
  子女及其配偶分别称“儿子”“女儿”“媳妇”“女婿”。兄弟之子女及其配偶分别称“侄子”“侄女”“侄媳妇”“侄女婿”。姐妹之子女及其配偶分别称“外甥”“甥女”“甥媳妇”“甥女婿”,面称均直呼其名。
  母之父母为外祖父、外祖母,面称“家公”“家婆”或“爷爷”姥姥”,作叙述时分别称“外公”“外婆”。母之兄及其配偶为舅父、舅母,面称“母舅”“舅母娘”,作叙述时称“舅舅”“舅妈”。母之姐妹及其配偶为姨母、姨父,面称“姨娘”“姨爹”,作叙述时称“姨妈”“姨父”。母之侄子称表兄、弟、姐、妹,他(她)们的配偶分别称“表嫂”“表弟媳”“表姐夫”“表妹夫”。
  妻之父母为岳父、岳母,面称随妻,作叙述时分别称“丈人”“丈母”或“丈老”“丈母娘”。妻之兄弟及其配偶为内兄、内弟、内嫂、内弟媳,面称随妻,作叙述时内兄称“大舅子”,内弟称“小舅子”,通称“舅佬倌”,妻之姊妹及其配偶为姨姐、姨妹、襟兄、襟弟,面称随妻,作叙述时分别称“大姨子”“小姨子”“姨姐夫”“姨妹夫”。妻之侄子女及其配偶为内侄、内侄女、内侄媳、内侄婿,面称随妻直呼其名。
  夫之父母面称随夫,作叙述时称“公爹”“婆母”。夫之兄弟面称随夫,作叙述时称“伯伯…叔叔”,他们的配偶分别称“嫂嫂”“婶婶”,相互称妯娌;夫之姊妹称“姑姑”,他们的配偶称“姑爷”,面称随夫。子女、侄子女、外甥子女及他(她)们的配偶面称同夫或直呼其名。儿女夫妻双方之父互称“亲家”,双方之父母互称“亲家母”。
  社会称谓社会交往中,对年长呈有声望人及其配偶尊称“先生”“夫人”,自谦为“学生”“愚人”;对友人及其配偶尊称“仁兄”“贤嫂”,自谦为“愚弟”“愚妹”;对友人之父母尊称“令尊”“令堂”,自谦为“家严”“家慈”:对友人之子尊称“令郎”“令爱”,自谦为“犬子”“拙女”。
  邻里间属同姓的一般也用宗族称谓。属于异姓的,冠以姓氏。如张姓,则呼“张大伯”“张大叔”“张大婶”“张大姨”“张大哥”“张大嫂”。
  同志,原为革命志士相互之称;新中国成立后,初为对革命干部之称,后发展为相互间之一般之称。头脑,对单位领导人、工头、领班、船工之称。
  老板,对公司、商店(场)负责人之称。
  二、婚嫁 20世纪90年代后,网上恋爱、异地谈情,年岁差异大成婚者均不足为奇。因男女外出打工、经商者多,远程婚姻甚至跨国婚姻已不少见。或由男女双方自由恋爱,或通过婚姻中介机构介绍。旧俗“说媒”、“合八字”,虽不复存在但仍有男女双方或素不相识,或互相不了解,需请人牵线搭桥,介绍其相识、相知、相恋,或因彩礼、吉日择定等需要有人过言,特请人从中斡旋,让婚事办得如意,亦谓之“红娘”、“媒人”、“介绍人”。双方同意定亲后,男方择吉日,备礼物,到女方家下聘礼,聘礼除金银首饰衣物外,鱼肉、烟酒、面条、糖果一般为8个8,即8样礼物,每件8斤(件、条)。接着女方也到男方家过门,相互拜见双方父母和长辈,始称对方父母为爸爸、妈妈。对方家长分别为新婿、新媳赠送“拜见礼”(红包),设宴款待新婿、新媳和媒人,并请亲友相见和作陪,以此确定婚姻关系。
  结婚日期,不请阴阳先生选时择日,多选大众化节假日或公休日。男方择定婚期后,由媒人通报女方,若女方无异议,男方送上择吉日帖(“送日子”)和迎亲彩礼,同年端午和中秋节男方须向女方“送大节”,并向女方亲眷赠礼品,预示当年要迎亲。届时,男女双方分别宴请亲朋好友,女方家宴席所需菜肴、烟酒和茶点等物,由男方3日前送到,若在餐馆设宴待客,则由男方结账。同日,双方家在大门、堂屋正中贴上成双的红“喜”字及大红对联。男方新郎、介绍人、伴娘(为未婚女郎)和若干亲友,乘坐彩车若干辆和载嫁妆车,鸣炮鸣金前往新娘家迎亲。午宴或饮茶后,女方“发人”动身前,母女“哭嫁”,姑嫂姨妹含泪相送,俗信“越哭越发”(此俗已渐淡化)。随后,新娘着婚纱、持鲜花,由伴娘等搀扶入车。女方所陪嫁妆大有高档家具、衣箱、被褥、电器,如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小到鞋袜、洗衣板等,一般为男方馈赠礼金款所购。亦有少数富有之家嫁女以轿车、住房相赠。男方婚宴视家庭状况,有在家宅、有在酒店宾馆举办,亲友携红礼包(现金)赴宴庆贺,俗称“喝喜酒”。如诗云:“男婚女嫁喜筵开,贺客盈门共举杯。陈酿封缸能助兴,不须破费觅茅台。”闹新房撒帐、偷新房等习俗鲜见。今兴唱歌、跳舞,戏谑新郎新娘交代恋爱史,作亲昵表演等。迎亲全程摄影,客主聚集一堂,共贺良宵。完婚第三天,新郎备鱼肉、烟酒、糖果等礼品,陪同新娘回娘家谢亲,俗称“三朝回门”,女家设宴款待新婚女、婿,并请亲友作陪,谓之吃“回门酒”。婚后数日,新郎须向媒人馈赠猪肉3斤,酒1壶,以示“谢媒”,今馈赠礼品有变。及至2010年,域内婚嫁习俗与1990年前相比,有些许变化:男女青年结婚年龄逐渐趋于小龄化,农村个别男女青年在20周岁左右便结婚;少数青少年中出现早恋现象,甚至中学生互递“情书”的事也有发生。未履行结婚登记手续,不领取结婚证便举行婚礼的时有所见;个别女青年由向男方索要家用电器、首饰等彩礼而改变为要高档次的房屋、现金,结婚费用呈逐年上涨趋势;娶亲仪式已趋于在酒店进行,婚庆仪式多请婚庆公司主持。婚宴多中午举行,规模和形式越来越铺张奢华,如高档轿车组成长长的婚车队,几百人参加的盛大婚宴:男到女方家落户的逐年增多,1990年前,多为家庭贫穷、男方兄弟多、不易找对象的大龄男青年愿意到女方落户当“倒插门女婿”。90年代以来,人们男女平等意识增强,社会文明程度提高,不少适龄男青年自愿到女方落户,个别独生男孩也自愿到女方落户;表兄妹近亲通婚习惯今已不存在;鳏寡老年男女再婚的逐年增多;各级妇联、团委及大中型企业,为倡导社会主义文明新风,有计划地在“五一”“国庆节”、元旦等适龄青年男女结婚高峰期组织集体婚礼,不少新郎、新娘报名参加。
  三、丧葬土葬为传统习俗丧葬主要形式,自送终至安葬,仪节繁琐。病人弥留之际,亲属子女必须火速赶回,守候身边,聆听遗嘱,谓之“送终”或“送老”。根据死者的年龄、性别、身份、死因不同,有着各种不同的祭奠方式。70岁以上的人寿终正寝,称之为“喜丧”或“白喜事”。丧葬一般有“净身…‘报丧…‘吊唁…t入殓”“超度”“送葬”等程序。“守孝”一般丧家要停柩3日,子女披麻戴孝,孝眷服白。请道士诵经做道场,举行“斋醮”活动,伴之以祭奠,俗称“打祭”。人殓当晚至出殡前夜,九江县、庐山区等地兴举行“叫茶”,并设宴席,亲友送花圈或花篮、挽幛、白礼包(现金)赴宴悼唁,俗称“吃泡饭”。出柩前请道士(有的地方为风水先生)选定墓穴,选择吉日吉时。出柩归山时,扬幡列队,鸣锣开道,吹打哀乐,沿途散撒纸钱,俗称“引路钱”,燃放爆竹。沿途居户在送葬队伍行经时,亦鸣爆相送,丧家则以毛巾等物回赠致谢。到达墓地,择时辰下字(呼地),由道士(或风水先生)呼地、落葬。葬后3天内,合家亲属前往墓地焚纸烧香鸣炮,并摆供品,叩头礼拜,谓之“复LU”,俗称“三朝圆坟”。丧家以浴巾、雨伞等不同物品或购物卡回赠送礼亲友。后逢“七”则祭,即人死后第7天为头七,“七七”49天为满七。五七时,一般女儿都备祭品,请道士做法事。“七七”之内儿子不理发。来客不设宴,当年不娶亲嫁女。春节门前贴黄纸对联。年初孝子7日之内守孝不出门,亲友以“亡人为大”首先备香纸猪肉到丧家“拜大年”,俗称“烧新香”。后宾主互拜,之后丧事才告结束。以上诸俗,在各地农村仍沿袭。修水县西、北部地区,时兴打生圹。老人在生之前,自选墓地,做好坟墓。逝世后将灵柩放进墓穴,封好墓口即可;东、南部地则选择山坎挖墓穴,将灵柩塞进去,封口立碑,无封山堆,不占用土地。
  火葬新中国成立后,土葬在城乡仍相沿甚久。域内自1958年在九江县大桥公社马宿岭建立火葬场后,火葬之风渐开,殡葬旧俗才得以改革,葬仪日趋简单。20世纪80—90年代以来,各县相继建立殡仪馆,火葬场,现遇丧事,丧家多以张贴讣告形式(亦有在报纸上登讣告),告知死者亲友,多在殡仪馆追悼大厅举行追悼仪式,向死者遗体告别,参加者佩戴黑纱、白花,向死者献上花圈、花篮致哀。然后将遗体火化,骨灰或寄存殡仪馆留存缅怀纪念,抑或安葬公墓区。也有逝者生前立下遗嘱,将骨灰洒在家乡土地或江河之中。近年也出现逝者被火化后又土葬现象,只是棺木换为骨灰盒,少数人将死者骨灰置入棺木内土葬。至90年代,城区基本实现全部火化;火葬在农村推行尚存难度。
  四、生育传统习俗视生育为传宗接代头等大事,故生育习俗中重男轻女严重。得子者,俗礼隆重,生女者,则常不事铺张。新中国成立后,旧俗有所改观,尤以20世纪70年代后,实行计划生育,视生男生女一样观点逐年增多,习俗随之衍变。妇女怀孕,俗称“有喜”。孕妇即将临盆分娩之月,谓“落月”。其时母家须及早缝制婴儿衣衫、被褥,送至女婿家,名日“催产”。因催生礼品用担挑去,故又称“催生担”。胎儿出生称“落地”。婴儿出生3日,用干艾叶煎水为其洗澡,由接生员抱着婴儿,拿着米筛、圆镜、剪刀到厅堂祭祀天地和祖先,祈祷神灵保佑,易长成人,俗称“洗三朝”。并请主要亲戚吃“三朝饭”,向亲友、邻居分发红蛋,亲朋邻友多来贺喜。修水县农村亦有新生儿拜“逢生寄爷”习俗,亲属外的男人凡是在“三朝”之内第一个进门见到新生儿的,即成为“寄爷”,主家随即留住予以招待,并用红纸包一瓷调羹给“寄爷”意为“行时”。一月内,产房称“暗房”,门窗紧闭,不使众人出入,其间,产妇多不下床劳作,不得出产房,夏天忌扇扇,忌用冷水洗面。女家须送红糖、挂面、鸡蛋、猪肉等物,俗称“送祝米”。一些农村有向邻家挨户索讨零星布片,百纳成衣,称“百家衣”,俗传婴儿衣可积百家之福,消灾消难。今孕妇多在医院产科分娩,产房有空调可控制室温。“送祝米”“洗三朝”之俗在部分农村尚常见;做“百家衣”已少有。婴儿出生满月,须择日剃头。是日,设酒席,宴请亲友,称“满月酒”。席间,抱婴儿与亲友相见。亲友皆须馈赠礼物。传统习俗多以制钱一百相赠,称“百岁钱”,有祝婴儿长命百岁之意。今俗已改赠衣服玩具,亦有赠红纸包(现金)。父母给婴儿摄像、摄影留念渐多。
  婴儿出生满一周年,称“得周”。外婆家须备礼往贺。是日,为测婴儿志趣性格,多以木盘盛笔墨纸砚、珍宝玩物,尽剪针线、肉鸡果蔬等,任由婴儿抓取,谓可卜其未来志向,俗称“抓周”,此俗今少见。90年代后,城镇子女过生日效西方礼俗,行“吹蜡烛,吃生日蛋糕”,电子琴、高级衣衫等亦为生日礼品;有的父母亲点播电视歌曲,以为祝贺。孩子过生日犯规,可免于打骂。
  五、取名乳名传统习俗婴儿乳名,多以婴儿生肖名之,如肖狗称狗儿,肖牛称牛儿,肖虎称虎儿。或以婴儿降世之时令名之,如春生、秋生、冬生。或以婴儿落地时体重名之,如七斤、八斤、九斤。亦有盼子心切,将女婴取名招弟、引弟、来弟等,以望来胎得子。取名旧俗至今尚少见,多以“宝宝”、“毛毛”名之。
  乳名亦称小名,幼年在家呼唤,成人后多不再用。
  学名即大名,俗称“书名”。系儿童入学(托儿所、幼儿园)时由长辈所取,多含寓意。形式有单名、双名之分,取意则涉及甚广。
  以性别取名:男性者,其名多阳刚之气;女性者,其名窈窕之态。如女子取名歌:“风莲巧女俊,媛娟娇姝婧。玉兰桂花香,玲珊瑞珠珍。芙蓉莉芝萍,鸾凤春秋清。双姬娥妍娣,英芳芬翠芹。素梅淑慧敏,秀华惠月琴。彩霞云景红,美丽昭君贞。”今有许多女性的名字用这些字。
  以五行取名:旧俗婴儿出生后须为其排算八字,凡五行有缺,即在取名时给以补入。如五行缺木者,则以木旁诸字为名;五行缺金者,其名取金旁诸字。
  以排行取名:按孩子出生先后,依次取名,如大木、二菊、三桂等。
  以希冀取名:父母对孩子抱有某种希望,寓意于孩子名字之中。有的小孩体质懦弱,则以“狗”“牛”“虎”等取名,意为这些动物体魄健壮,企望孩子像狗、牛一样,泼生泼长。
  以事取名:孩子出生时,适有某重大事值得纪念,即以此取名。如国庆、向军、年生等。
  以地取名:以孩子出生地取名。如浔生、京生等。
  以宗族取名:传统习俗同宗子孙,均须按宗祠家谱规定之谱中派行辈份排序,依次取名,一字一辈,不得混淆。如2010年编修的庐山区《崔氏宗谱》列:“乾良时世士,昌荣利国家,朝廷宗德学,景运振光华,文章增鼎贵,经济灿云霞,星象取芳远,仁忠定孔嘉”四十辈。单个辈派并无实在意义,合起来含兴旺发达,繁荣昌盛的意思。
  名以外,尚有字与号者,多由本人自取。20世纪80-90年代以来,社会风尚时时变化,曾经有人爱取单名,但单名容易出现重名,于是有人开始给孩子取4字名,即将父母姓置前,后再取名合之为4字名,此风尚日渐流行。
  六、寿诞传统习俗凡50岁以下者,逢生日仅在小家庭内杀鸡,吃蛋、面条,庆贺其生日,均日“做生日”。人满50始行做寿俗。做第一个寿后,每逢“五”做“小寿”,逢十做“大寿”。父母健全,即逢“花甲”“古稀”也不做寿。有夫妻同年同月满60,由长辈做主,破例做“双寿”,此种礼仪尤为隆重。寿庆礼品以女婿家最丰盛,主要有面条、鸡、衣料、高级糕点等,旁亲则送红包的多,有的送寿联、寿匾。传统习俗有拜寿仪式,先子孙后亲友逐个向老人祝寿。有的高寿者.子孙在大门前扎好“柏树牌坊”,张灯结彩,寿庆活动隆重热烈。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俗只设宴请客,不举行拜寿仪式,城乡皆兴摆生日糕,吃寿面之俗皆多保留。有的书写“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泰岳不老”之类的祝词,有的在电视台(站)点歌、打字幕为老人祝寿,有的请剧团或电影队到屋场演戏或放电影祝寿,并答谢亲友;有的子女包车、坐飞机陪父母到外地旅游,拍摄生日录像,以表示对父母的孝敬。老龄委员会及民政部门出面给当地90、100岁寿星祝寿,电视台录像播放,宣传政和人寿。
  七、交往按传统习俗,串亲接请礼俗有定期和不定期的。定期包括“送三节”(春节、端午、中秋)、拜年、接初嫁女回娘家看娘(叫“回门”)。不定期包括探病、问安、辞行、贺谢、请召、拜访。探病,去早不去晚,最好在中午12时。问安主要对老人和长辈。晚辈将欲远行,须到亲戚家走走,叫“辞行”。归来带上礼品再去问候,亲戚家备酒菜“洗尘”。亲友家有嫁娶、造屋、乔迁、科考事,须备礼物去祝贺。事后被贺者以礼回谢。
  拜访朋友须得审度时间,先通信息,路程较远的须赶友人下工、下班之后。约访时间不可无故逾期、爽约,不能让友人久等、空候。因事耽搁,应打招呼,表示歉意。路程近的避免在友人家吃饭、午休时去访。
  若其家有不愉快事不要贸然前往。至家要敲门,打招呼,不随便闯入。进屋见老人、客人点头问候,知道称呼的称呼要准,不知的不信口呼唤。友人看坐,亦须审视情况而后落座;避免坐在长者和贵宾之上。友人奉茶,接过茶杯当转奉他人并放置一段时间再饮。交谈中,不可高谈阔论、手舞足蹈、喧宾夺主,不可奚落友人亲属及其他客人。若逢主人有急事当伺机告辞。与友人商议、争论问题,语气平和,态度谦虚,并须尊重友人的爱好、兴趣、习惯和意见。
  拜访未遇,应向其家人或邻居留下姓名,说明其意而后离去。
  迎接友人看情况而定,如相见时少,从远道而来,并有预约时间,或恭候在家,或迎候门外。如友人已至家,应闻声而起、而出。春节时来访,放爆竹迎接。出迎中态度热情、诚恳。送客时一般送到家门即可,若从远道而来则须送至车站、码头或村(镇)外视线开阔处。客人辞谢:“吵闹了、劳驾了”,主人回答:“怠慢了、慢慢走、一路平安”。伺友客远去,再目送一程而返。
  有客人至,主人先起身迎接,接着看坐,说“请坐”。坐定奉茶、递烟。寒暄中,目光正视,有问必答,语气平和,而忌粗俗。生客至,一一介绍亲属,并问客好,客人刚到,主人有事急办,须表歉意,避免客人感到冷淡。凡来客毋分贵贱,一样接待,客人携带之物,勿翻动;所送食品,勿当客面拿给家人吃。客人在座,家人不得争吵或变脸色,不呵斥鸡狗。双方一般跷二郎腿,打喷嚏得转过身去。待酒饭谦席、敬酒让菜都须诚挚、热情。
  20世纪80年代以来,乔迁新居、孩子参军、考上大中专学校,亲友送礼祝贺,被贺家庭多举办宴席,以示感谢亲友及任课教师。
  八、忌讳言语忌讳传统禁忌言语出于民间信仰中的吉凶观,是以避凶求吉为原则的。例如,有人因其姓氏的谐声很不吉利,为避忌讳便改读音。如姓“史”的读作“吏”,姓“单”的读作“善”。过了小年忌炒锅,俗信“炒”与“吵”同音,有犯会使家庭发生口角。为了忌讳“死”,把老人“死”了说成“老了”“过世了”。为了忌讳“病”,称生病为“不爽快”“不舒服”等。吃梨忌分吃,担心家人会分离。
  有的禁忌言语是出于功利目的性的。20世纪90年代后,商品交易中,喜用“6”“8"‘6”为大顺,做事顺顺当当;“8”即“发”的谐音,也臆人发达(财)的意思,如8人、8个、8元、8栋、8部等。“4”的谐音“死”,故一些人不乐意用与“4”有关的组合词句。过年杀猪、杀鸡鸭要说福年猪、福鸡鸭,吃肉时发现骨头,切忌直接说“骨头”,应称“元宝”。
  有的禁忌言语是出于荣辱观的,最突出的便是涉及人体性器官、性行为的那些词。如提到性器官时,一般人便觉得很难启齿,在不得不说的时候,就用“那个”,或者“下部”、“下身”来代替。说到性交的行为,也有许多不同的隐称,比如“房事”“同房”等。甚至连“月经”“上厕所”也都在忌讳之列,多用“例假”、“上洗手间”、“到轻松阁”等表示。
  行为禁忌传统禁忌行为,亦是以避凶求吉为原则的,例如,怀孕时忌食生姜或兔肉、以防生婴儿有六指或兔唇的生理缺陷;婚礼忌单日,失春年(俗称“寡妇年”)忌成亲,似怕婚后丧偶;喜庆日忌打碎器皿,害怕家中会有破裂;妇女产后未满一月者,禁忌进入别人家的庭户,违者,要挂红布,放鞭炮赔礼道歉:女儿出嫁之日,忌自己走出大门上车上轿,传统习俗认为会带走娘家的财气,要由亲兄弟抱负出门,上车上轿:亲戚朋友间,凡是结婚、嫁女、丧事都禁忌事后补礼;探望病人,宜在上午,忌在下午,据传说下午阴气太盛,于病人不利,且下午为日落之时,乃人死之象;农历正月,在家的禁忌初七出门,在外的禁忌初八回家,有“七不出,八不归”之说;正月初一,禁忌扫地、做针线,向外泼水,传说是日为百物生日,应让百物休息:立夏挂帐时忌讲话.以免夏天帐子挡不住蚊子;禁忌在晾在妇女下衣的竹竿下面通过,以避晦气;饮食,忌暴饮暴食,忌饭后饮酒,忌端着饭碗到处游走,忌不洁之物上灶台等等。
  域内传统禁忌,多属于封建意识和迷信思想。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科学知识普及,人们思想认识逐渐提高,部分禁忌现已日益淡化。

知识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四册

《九江市志(1991-2010)第四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和《山东省地方史志工作条例》要求,力求全面、 系统、客观地记述1991年-2011年济阳县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