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统节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四册》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3008
颗粒名称: 一、传统节日
分类号: K892.1
页数: 3
摘要: 春节今“出天方”、拜祭天地等已渐少见。同日零时,千家万户燃放烟花爆竹,辞旧迎新。清晨鸣炮开门,称“开门爆竹”,寓“开门大吉”“早升早发”之意。早餐兴吃汤圆,并杂以年糕粒,取谐音“团团圆圆,高高兴兴”之意。早餐后人们走出家门,奔走相庆,凡有邻居、友朋登门,必敬香烟、糖果。途遇见面互相祝愿,道声“新年好”“恭喜发财”“身体健康”,为新春祝福。初二起,亲友递相拜年,往往先近亲,后远亲,由亲及疏。修水俗有“初一崽,初二郎,初四之后拜姑娘”次序;多数地方初三为忌日,只为头年去世长者拜祭,一般不到亲友邻居拜年。亲友拜年须携糖果、烟酒之属作为礼品。其间,商不停业,部分工厂不停产。
关键词: 岁时节令 风俗习惯

内容

春节今“出天方”、拜祭天地等已渐少见。同日零时,千家万户燃放烟花爆竹,辞旧迎新。清晨鸣炮开门,称“开门爆竹”,寓“开门大吉”“早升早发”之意。早餐兴吃汤圆,并杂以年糕粒,取谐音“团团圆圆,高高兴兴”之意。早餐后人们走出家门,奔走相庆,凡有邻居、友朋登门,必敬香烟、糖果。途遇见面互相祝愿,道声“新年好”“恭喜发财”“身体健康”,为新春祝福。整天内,不动刀斧,不扫宅地,不倒垃圾。初二起,亲友递相拜年,往往先近亲,后远亲,由亲及疏。修水俗有“初一崽,初二郎,初四之后拜姑娘”次序;多数地方初三为忌日(都昌为初八),只为头年去世长者拜祭,一般不到亲友邻居拜年。亲友拜年须携糖果、烟酒之属作为礼品。居住外地亲友,兴以通过电话或编发手机吉祥短讯、电子邮件或邮寄贺年片(卡)拜年。其间,商不停业,部分工厂不停产。市、县(区)、乡(镇)领导下基层、下工厂慰问第一线生产(工作)者,走访贫困户,拜慰劳模、老干部、老科技工作者、烈军属;机关干部兴“团拜”,青年给烈军属、困难户做好事。春节法定假日3天,为便于休息、工作,将节前、后两个双休日合并为7天,俗称“春节黄金周”,其间各地娱乐活动丰富多彩,城乡皆有以社区或村庄组织的龙灯、狮灯、船灯等巡回表演,各种联谊活动如战友会、同学会等聚会聚餐活跃。各地公园安排以迎新春、欢度春节为主题游园活动,影剧院好戏连场;喜欢体育活动的市民,参加打球、跑步、健美操、广场舞、赛自行车;喜欢清静、好学的市民则到图书馆、书店阅读书报。亦有人选择“离家”过年,举家到外地度假,或到北方看雪,或到南方看海。其间,死人不发丧,不张罗,亲戚不往吊唁。
  元宵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是夜张灯,境内此俗至今依然。农村家家户户将点燃的彩灯张挂于院落、院门的引人注目处及各个房间,满院通明,满村通明。城镇家家张灯,户户各类照明]二具齐明。20世纪80年代起,人们自制各式各样彩灯、工艺灯笼,但不用蜡烛,改用电池或交流电。90年代始,城镇主干道的灯杆上及绿化带中,广场的草坪及雕塑上,高大建筑物上都装饰起形态各异,具有一定寓意及象征意义的彩灯,晚间华灯齐明,城镇更加亮丽。有关单位组织各种文艺演出或舞龙戏狮、焰火晚会、灯谜竞猜、体育竞赛活动,文化气氛浓郁,观者如堵。年轻人亦将元宵节视为情人节,兴向情人奉送鲜花、逛夜市,吃西式“隋侣套餐”等。正如竹枝词所云:“彩车长龙蚌壳精,元宵浔城处处灯。焰火腾空城如昼,照见阿妹把哥亲。”元宵节亦兴吃元宵。元宵又名“汤圆”“圆子”“浮圆子”。取其圆形圆音,寓意团圆、平安、吉祥、美满,今有家庭自制,超市也有各种品牌元宵销售,馅有香、甜、咸、辣、酸、鲜等各种不同风味,既可煮食,又可炒吃和蒸吃。中央电视台举办元宵晚会节目,公布春节联欢晚会中被评出来的优秀节目和演员。元宵意味着春节结束,之后出远门的要“发行”,农人要忙备耕,俗云:“吃了元宵果,各人寻生活”。
  清明传统习俗以清明日前三(天)后四(天)(亦有前后各3天)之内,各家族组织族人带着锹锄、香纸到祖坟扫墓,清除杂草,清理水沟,焚烧香纸,并在坟上压着一张纸钱,俗称“上坟”。此俗至今犹存。在外工作或务工者,节间亦相继赶回家扫墓,俗语:“不望节,不望年,只望清明一张钱”,意为每年清明要祭扫坟墓。若有迁坟改葬的,一般俗信清明七日内动土无忌。2008年开始,清明节法定假1天,为便于工作、休息,将1双休日调至清明节前后计3天。机关、学校多组织青年职工和学校师生祭扫烈士陵园(墓),敬献花圈、花篮,寄托哀思,进行传统和爱国主义及人生价值观教育。封山育林之际,易发山火,各级政府或护林组织提前发出通告,禁止带火种上山,严禁野外焚烧香纸、爆竹,提倡文明扫墓。2010年,市政府通告规定,在公墓区禁用塑料祭祀品和燃放鞭炮、烧纸钱等祭祀方式,提倡“绿色清明”,以献束鲜花拜祭者日见增多,且渐成时尚。清明又是农事节日,湖口、都昌等地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清明若不明,农夫忙不停”之俗谚。清明前日为寒食节,域内部分地方尚有禁烟火一日之习。
  端午传统习俗,户户截蒲为剑,割艾为旗挂于门首,喝雄黄酒,小孩额头抹雄黄,妇女于节前以零绸碎布缝制香囊、鸡心袋,内装茶叶、香料、药物或樟脑,于是日相互馈赠,挂于孩子胸前,诸习皆为驱蛇、蝎、蜂、蚊、蝇瘟疫五毒。吃粽子、龙舟竞渡,相传是为纪念战国时楚国大诗人屈原而形成习俗。2008年开始,端午节法定假1天,为便利休息、工作,将1双休日调整到端午节前后计3天。现代医学证明,雄黄有一定的消毒杀菌作用,但因雄黄本身又有毒,对人体副作用甚大,今俗已改掉喝雄黄酒和用其涂在小孩脸上的旧习。挂艾枝、菖蒲、吃粽子、龙舟竞渡之习犹存。节日期间,沿江濒湖地区仍兴举行龙舟竞赛,城乡居民视观看龙舟赛为一大快事。浔阳城内甘棠湖多次举办过龙舟竞渡活动。正如竹枝词《龙舟竞渡》描述:“五月端阳粽飘香,龙舟竞渡闹浔阳。甘棠湖上鼓声急,赛过周郎练军忙。”节日期间,瑞昌大城、祥符农民,有举行“斗牛”习俗。修水农户将圈养的家畜大清早放到野外吃露水草,称“放菁”;在房前屋后撒雄黄,以避邪毒;将艾叶放到枕边,去除晦气。“吃了端午粽,方把棉衣送”。意端午一过,天气渐暖,农事大忙。
  六月六届时民间多晒衣物,士人晒书籍,僧道晒经卷,谓同日曝晒衣物,可防蛀。另有俗谚日:“六月六,猫狗也漶浴”,称同日猫狗洗浴可避虱咬;“六月六,阴一阴,黄草贵如金”,意为这日天气不好,日后雨水甚多,稻草不易保管而显宝贵。20世纪90年代,境内相沿“六月六,晒红绿”之习,家家户户兴将床垫棉被、长衣短衣都拿出来晒。
  七月七又称“乞巧节”。传统习俗晚上,青年妇女在院中置桌,将装有水果的碗盘放于桌上,向天空星星密集的地方行礼,乞求织女传授线钱技艺。此种活动是种戏乐,表达青年妇女渴望心灵手巧的心情。今每到七月初七之日,人们仍会回忆牛郎织女相会传说,但女性就业渠道增多,不以飞针走线为荣,传统“乞巧”之俗亦渐淡化。
  七月半民间旧俗信七月初一日,祖先亡灵回阳间,至十五日返阴间。届期每日早晚两餐家家先供祀先人牌位,鸣鞭炮,摆供品,乡村姓氏大户依然,小姓散户或无祖堂的氏族和城镇居民多自然取消。十四日晚,将纸钱、冥币包成“包袱”于旷野火化,以示饯行。若有新亡灵牌位者,则举行“除灵”仪式,俗称“上堂”,此俗至今犹存。2010年,为保护城镇环境卫生和安全,市政府告示市民不得在主城区焚烧冥物、燃放鞭炮,提倡以网上寄语,短讯传情,放荷灯等文明祭祀方式。
  中秋民间多在此日阖家团聚欢宴,俗称“团圆节”。节前亲友互赠月饼、果品,以祝“人月双圆”。是夜月色倍明,家家以月饼、鲜果祭月,全家人或邀亲朋好友欢聚,吃月饼、瓜果、赏月。永修吴城有“中秋人尽爱团圆,白藕蹲鸱各一盘。开着门儿拜明月,西瓜灯好要人看”之描述。今机关、团体此间举办中秋茶话会、座谈会;游子返乡省亲,侨属聚会,写信吟诗寄语境外亲人。在外来务工人员多的单位,重视安排好外来人员的中秋节活动。2008年开始,中秋法定假日1天,为便于休息、工作,将l双休日调至中秋节前后合并为3天,俗称“小长假”,有人外出旅游欢度节日。民间还以中秋夜之晴雨,占来年元宵阴晴。“八月十五云遮月,来年元宵雨打灯”之俗谚由此而来。
  重阳今境内民间同日仍兴蒸粉为糕(粑),称重阳糕(粑)。有吃糕(粑)、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之习俗。有人吟诗作赋,以为风雅。彭泽境内农民多在这天以绿豆和米浸泡磨浆煎成薄饼,叫做豆粑,或做蒸米粑,小吃一顿以示过节。1986年,国务院将重阳节定为“中国老人节”,借助传统节日,以孝亲敬老为主,给长辈送礼品,各级党委政府机关领导上门走访慰问离退休老干部、长寿老人。俗谚:“过了重阳无时节,不是风来就是雪”,意为重阳过后,转眼就是寒冬,应及早准备冬衣冬粮。
  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早餐兴全家吃由灿米、糯米、粟米、绿豆.芝麻、花生仁、莲子仁、红枣8种(品种或有不同)配料混合煮成的粥,俗信吃了腊八粥,可仰佛禳灾。90年代起,此俗从营养角度出发,配料中增加一些滋补药材,演变成五花八门的八宝饭、八宝粥、八宝汤供给餐市,俨如保健节日。
  除夕自腊月上旬起,年事日繁,置办年货。二十三日,打扫扬尘,清理垃圾;有“上班一族”,请钟点工上门打扫卫生,省去不少麻烦。当夜备酒菜、香烛“送灶神”“接祖宗回家过年”。“二十四过小年,二十六剁年肉,二十七碾米吃,二十八‘福’鸡鸭,二十九样样有,三十夜噼哩叭”,及至除夕,商号提前息市,家家张贴对联门画,今俗兴将“春”“福”字倒着贴,取“春到了”“福到了”的吉利话。以姓氏聚居的家族,旧时有“还年”之习,今有些地方仍盛行。各地仍注重“有钱无钱,回家过年”之俗,外出不管离家千里万里,不论挣钱多少,人们都要尽一切努力往家里赶。全族人员集中于祠堂(祖堂),供奉三牲酒菜祭祀祖先,并按辈分长幼行礼;事毕阖家团聚欢宴,谓吃“年饭”。满桌菜肴多讨有口彩,如猪头称“神福”,骨头称“元宝”,竹笋称“节节高”,花生称“长生果”等。各种菜肴尽可畅食,俗称“三十日夜吃”,唯鱼不得食,以取“吃剩有余”之意。长者向儿孙辈分赠“红包”,日“压岁钱”,终夜围坐不散者,称“守岁”。20世纪八九十年代后,虽然人们再不提倡大吃大喝暴饮暴食,但吃团年饭还是年节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是形式有了改变,许多家庭兴在酒店宾馆订席,既省事又乐得环境舒适,一些名店中、晚餐爆满,座无虚席。年饭后,多收看电视节目,有人收看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并参与评选优秀节目和演员活动。压岁钱兴变为教育储蓄或购买保险。至交子夜零时,城乡千家万户不约而同燃放烟花爆竹,迎接新的一年钟声敲响,喧闹一阵而后“封门”歇息。今俗亦有独生子女轮流或分别到父母家过年等等。

知识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四册

《九江市志(1991-2010)第四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和《山东省地方史志工作条例》要求,力求全面、 系统、客观地记述1991年-2011年济阳县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