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饮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四册》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3002
颗粒名称: 二、饮食
分类号: K892.2
页数: 3
摘要: 主食传统主食素以稻米为主食,一日三餐,两干一稀。新中国成立前,人民生活艰难,为节约粮食,干饭通常掺以杂粮,山区掺红薯、玉米,平原掺瓜菜。烧饭时又均加上餐所剩冷饭,以提高出饭率。稀饭系剩饭和水或少米和多水煮沸而成;亦有将米、麦、六谷磨成粉末,和水煮成糊状,称米糊、麦糊、六谷糊。因现代科学技术取代了繁重的体力劳动,而物质供应丰富使人们普遍营养充足,食用大米渐呈量少而品质精良的趋势,消费量比计划限量供应时期明显下降。但在城区部分居民中,对主食渐次出现“复旧”现象,对传统的玉米、小米、荞麦、豆类、薯类等杂粮愈加青睐。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逢年过节,包括节假日、双休日、纪念日,人们照样备办丰盛家宴。
关键词: 生活习俗 风俗习惯

内容

主食传统主食素以稻米为主食,一日三餐,两干一稀。新中国成立前,人民生活艰难,为节约粮食,干饭通常掺以杂粮,山区掺红薯、玉米,平原掺瓜菜。烧饭时又均加上餐所剩冷饭,以提高出饭率。稀饭系剩饭和水或少米和多水煮沸而成;亦有将米、麦、六谷磨成粉末,和水煮成糊状,称米糊、麦糊、六谷糊。贫苦之家,亦有一日三餐以糊充者。20世纪70-80年代后,人民生活基本达到温饱,生活改善。城乡民户多食籼米、粳米。20世纪80年代后,九江人的日常主粮仍以大米饭为主,兼以适量面制品。粮油、副食不限量敞开供应之后,人们逐渐注重大米的质量等级,选购时讲究米粒的香、滑和软硬度。各种加工和包装都日趋精细的产品应运而生。因现代科学技术取代了繁重的体力劳动,而物质供应丰富使人们普遍营养充足,食用大米渐呈量少而品质精良的趋势,消费量比计划限量供应时期明显下降。进入21世纪,随着保健意识的提高,医学界、营养学界的提倡和宣传,对大米“食不厌精”的追求仅维持2~3年时间,人们又开始转向崇尚糙米粗粮,但这种风气在城镇始终未造成大的影响,因为糙米粗粮口感不佳,亦不适合人们的口味和习惯,故选食大米精糙还是由人各取所需。但在城区部分居民中,对主食渐次出现“复旧”现象,对传统的玉米、小米、荞麦、豆类、薯类等杂粮愈加青睐。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逢年过节,包括节假日、双休日、纪念日,人们照样备办丰盛家宴。
  菜肴域内民间向有节俭之风。传统习俗,食物多喜贮存,不图一日享用,故形成嗜食腌、霉、干、糟等习惯。入冬,乡村民户家家腌菜,以为常备菜肴。俗有“夫妻长淡淡,腌菜长下饭”之谚。开春,山区竹笋上市,多晒制笋干,平原青菜收割又多晒制干菜。农历年前,有鲜鱼活禽,也多喜制成干鱼腊鸡,以便长期贮藏。湖口糟鱼,声名远播;修水、瑞昌烟熏“腊肉”,挂在通风处待用,半年不坏。九江人喜食蔬菜。荤菜主要吃猪肉。蔬菜四季吃鲜,春夏秋最旺。春出小白菜、高脚白、雪里蕻、红白菜苔、蒜苗、茼蒿、莴苣、芥菜、芹菜、菠菜;夏出四季豆、挂豇豆、鲜蚕豆、毛豆角、韭菜、瓠子、葫芦、黄瓜、丝瓜、苦瓜、茄子、辣椒;秋出红白萝卜、豇豆、扁豆、刀豆、南瓜、土豆、山药;冬出冬白菜、包菜、冬笋、鲜藕及豆制品。秋末腌制的豇豆、扁豆、辣椒、萝卜等是淡季的常备菜。另有野生地菜、椿苗、小蒜、马齿苋、小竹笋是民户的辅助菜。人们常说:“鸡蛋没有鸭蛋光,家菜没有野菜香”。野菜为人所重。20世纪90年代后,人民生活不断改善,菜肴日趋讲究。民间已流行“吃讲营养”之说。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的增加,肉、鱼、蛋类食品已经成为大多数居民的日常食品。绿色食品、有机蔬菜已成为人们所追求的消费时尚。过去“不时不食”传统观念,因反季节蔬菜的出现而逐渐淡薄;无公害蔬菜生产的推广,反映人们对净化环境的迫切要求和冀望。以九江传统方法烹饪制作的水浒肉、蝴蝶鳝片、五柳鱼、咸菜烧野鸭、清蒸鲥鱼、烧杂烩、家乡豆腐、浔阳一品宴、小乔炖白鸭、大乔焖鸡成为九江地方经典名菜,分别被《中国烹饪词典》、《中国地方传统名菜谱》收录。
  小吃传统习俗多家庭自制,农村以农忙或节日时制作为多。20世纪90年代后,城乡食品商店林立,小吃种类数以千计。九江人勤劳纯朴,热情好客,在民间长期交往中,各地形成各具特色的点心小吃。如武宁有八宝什锦汤、红米碱水粑、状元桂花露、玲珑珍珠丸、美味金镶玉、小担蒸子糕;修水有艾米果、水晶汤哨子:彭泽有鸳鸯蛋、瓯子粑、溜蒸粑、麻糍粑;湖口有柳青粑、包心粑、炕粑、方粑、插花粑,颜色有红、黄、棕、白、黑,吃法有蒸、煮、剪、炒;九江县、庐山区、浔阳区有盐茶鸡蛋、炒糯米、油炸豆腐、糯米水子、清汤、面条、龙虎斗、二来子油条。九江萝卜粑,是选用鲜嫩萝卜、蒜末、辣椒末、麻油、酱油作馅,蒸熟后香辣可口,1元钱两个,便宜又好吃,深受市民喜爱,甚至外地旅客途经九江时,都极感兴趣地买上一袋二袋带回去让亲友品尝。一位去台人员到九江曾提出吃萝卜粑。有竹枝词云:“米粉皮子萝卜馅,麻油喷香呵呵辣。老伯去台数十载,回来犹呼萝卜粑。”今商号供应有酥糖、茶饼、鸡蛋糕、绿豆糕、麻片、饼干等等,各俱佳味,也作馈赠礼品。大街小巷摆卖的摊点供应有馒头、包子、春卷、卤味、油饼、油糍、油粑、烤红薯、烤羊肉串、蒸玉米、炒米粉等,琳琅满目,芳香扑鼻,常令行人闻香止步,一尝为快。20世纪90年代后,城镇兴吃夜宵。夜宵是夜生活的尾声,工作或娱乐活动之后未免饥肠辘辘,需要适当吃点东西方才休息。夜宵的品种一般是粉、面、粥、汤等,也有来一盘龙虾、田螺之类。在家吃夜宵多以即食方便面为主。21世纪后,因害怕增肥,许多九江人都忌吃夜宵。
  饮料传统习惯以酒与茶为传统饮料。米酒民间多有家酿,故嗜酒者甚众。城乡酒肆林立,常座无虚席。有客至必沽酒以待。日常宴请均称酒而不称席,如喜酒、寿酒、谢师酒、拜师酒、满月酒、贺屋酒、饯行酒、接风酒、升学酒、庆功酒等。饮茶之俗亦相传甚早。《庐山志》记载东汉时(25-220)即有僧侣攀危岩、冒飞泉、更采野茶。晋时,境内民众即有“种茶之习,嗜茶之好”。旧俗在城乡街头、桥脚,茶铺众多,板凳茶桌,围坐聚者甚多,或叙谈旧谊,或洽谈商务,甚至调解纠纷,亦时有所见。有客来访,必先供茶,新亲登门,尚须在茶中加以冰糖。不见茶水,被视为怠慢来客。进入20世纪90年代,茶艺兴起,品茶成为一种常态化的生活方式,有的居民家中设一茶几,或设一处小间,自饮或待客。九江境域广阔,酒与茶,各地均有独特之处,武宁玉芦烧口感醇香,清代《竹枝词》日:“筠笼新压玉芦酒”,“山棚饮我玉芦烧”,“红丝数缕杯中起,绝胜仙人嚼晚霞”。庐山区“蛤蟆尿”,酒香浓郁,周边人们儿女婚嫁、老人做寿、农作丰收、逢年过节,凡喜庆之事都首选定做。浔阳区“九江陈年封缸酒”属甜黄酒类,酒呈琥珀色泽,晶莹透亮,其味鲜甜醇厚、柔和爽口。修水菊花茶,可解渴、消乏、提神,长饮有益健康;民间采摘大青叶(板蓝根)、蛤蟆衣(车前草)、臭草(鱼腥草)、夏枯草、紫苏、茵陈、金银花茎叶晒干(或鲜草挤汁)泡水饮用,可清热去暑、除湿;还有采摘薜荔果加工制作的凉粉,类似果冻,亦是解热消暑饮品。庐山云雾茶,国家领导人朱德赋诗赞:“庐山云雾茶,味浓性泼辣。若得长年饮,延年益寿法。”牛奶、豆浆成为寻常饮品,矿泉水、纯净水及各色饮品从无到有,品种渐多。20世纪90年代以来,无论公私业务往来,或是个人、集体社会交际,人们都喜欢选择到茶楼进行活动,相互交流,沟通信息,饮茶成为人们交往的一种方式。

知识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四册

《九江市志(1991-2010)第四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和《山东省地方史志工作条例》要求,力求全面、 系统、客观地记述1991年-2011年济阳县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