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商贸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四册》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2999
颗粒名称: 二、商贸
分类号: K892.2
页数: 2
摘要: 商风行语20世纪90年代以来,商贸习俗仍注重门面。宁丢生意,莫丢门面;经商信为本,买卖礼当先;人讲人格,店讲店风;生意三件宝:人缘、门面、信誉好;一客失了信,众客不登门;开店容易守店难,难在立个好门面。
关键词: 贸易 风俗习惯

内容

商风行语20世纪90年代以来,商贸习俗仍注重门面。宁丢生意,莫丢门面;经商信为本,买卖礼当先;人讲人格,店讲店风;生意三件宝:人缘、门面、信誉好;一客失了信,众客不登门;开店容易守店难,难在立个好门面。
  讲和气:顾客进门,笑脸相迎;判官脸面推客去,春风满面迎客来;生意不成人情在,这回不来下回来;一分价钱一分货,一回买卖一回情;不怕生意少,就怕顾客少;公平交易,和气生财;人无笑脸不开店,和颜悦色招远客。
  探行市:没有行市有比价;有钱莫买腊月货,一个灯盏贵半个;一日买卖三时价,早晚时价不相同;漫天要价,就地还钱;不知风雨不行船,不通行市莫经商;生行莫入,熟行莫出;生意不抢行,买卖做不长。 讲诀窍:逢俏莫赶,逢滞莫丢;隔季办货,薄利销多;既要抓时令,又要抓时兴;缺货即补,积货即销;不怕不赚钱,就怕货不全;本大利小还是小,小本利大还是大。
  买卖交易传统俗谚:“七十二行,各走各的路”,“各有各的主意,各有各的世主”。交易方式多种多样。定点交易,此类有零售、批发、零售兼作几种情况。交通便,货源近,销售畅,接近城市、车站码头的做定向转手批发生意的多。
  采购进货,坐市经营:此类经营者本钱大,货物多,综合性强。有的设商品专柜几个至数十个,顾客上门或看货问价,或按标价点货,当面成交。
  收购转售:此类在水陆交通要冲和农副产品集散地设点,如米行、油行、鱼行、茶叶行、土货行、木材行等。20世纪70年代始,设专业或综合收购站、土产站、交易所,或旺季进,淡季出.牟取大利;或随进随出,赚取手续费和管理费。
  定期定点交易:此类一为活货交易。货物本身要消耗(猪、牛、羊等),不宜久放,须随进随出,20世纪90年代后,条件好的地方设冷库,可宰杀之后贮藏。一为地方性、季节性很强的集会交易,常在春秋二季进行,为期三五天。
  摆摊设点:此类在市镇街道的空隙处,早设晚收。买卖双方讨价还价。原先杂乱无章,新中国成立后,有工商行政部门管理。改革开放后,多数规范化,市、县以上市镇有货摊专卖“一条街”(如成衣街、小百货街、瓷器街之类)。
  集市交易:各地乡、镇皆有集贸市场。交易之物主要有鱼、肉、禽、蛋、蔬菜、水果、杂粮、豆制品、土特产等。市民提篮小买往来于此。集时大多在早晨,卖者踏露赶集,称“露水集”。较大集镇半日、整日集均有。
  转手交易:此类原称“二道贩子”。经营者非农、非工、非干、非商。尝于低价收买物资,拿到集贸市场上抬价出售。另有无钱无物者,只凭一个皮包,两片嘴,说话多假少真,人称“皮包商”。
  流动交易:此类推车、挑担、提篮、背箱均有。交易物有百货、糖果,亦有熟食、饮料。卖糖葫芦的举一竹竿,上缀草朵,插满带柄的糖葫芦。卖“敲糖”(米糖、麦芽糖)的挑担子,敲金属板。卖馒头、发糕的在三轮车上置得保温箱,蒙保温盖,以上均以货招人。
  集会交易:即传统墟日交易的有土特产、日用杂货、布匹药材,亦有糖果小吃,赶会人携老扶幼,络绎不绝。物资交流、产品展销、看样订货会见于当代,交易地点在城镇。以上常伴文艺演出、广告宣传。如九江县马回岭庙会、湖口县恩祖庙会、永修县吴城聂公庙会等。2005年,马回岭庙会人墟人数达7万人次,临时摊位千余个,商品种类数万余种,商品成交额200余万元。
  挑担游乡:货郎肩挑“柜台”走四乡,不用算盘不记账。货郎担子一头货架,一头货箱。货架上红红绿绿,主卖妇女儿童用品,凡针、线、剪刀、手帕、面镜、花线、糖什、玩具应有尽有,面向姑嫂、婆婆、生意灵活。货郎者摇着铃铛鼓儿来来往往,与村民关系融洽。20世纪90年代后,城乡百货店铺遍布,货郎仅在偏远地区时有所见。正如竹枝词《小货郎》所述:“推车挑担走农庄,补缺拾遗各有方。联络城乡当使者,流通商品作桥梁”。
  招徕陈列:原一般店铺、商行无招徕物,阔气的店行或挂大摆钟,或置手摇电唱机,或由机灵善言的堂倌伙计唱喏,或不时挂出某货“大减价”的牌子。20世纪80年代始,置霓虹灯,装潢铺面、柜台,设宣传窗、模特儿,动用广告、电视等。商品陈列的图案美、装饰美和色调艺术亦是当代才特别讲究的。某些宾馆、酒店、商场有男女服务人员或导购人员站于大厅前迎客。80年代后,推行“超市”营销,改以往营业员售货为将商品陈列置于货架,由顾客自主挑选。畅销货物放显眼处,非常销货物放置闲处,成品商品置于店堂一侧,散装食品商品置于各式器皿里,其上插标签,好让人一眼瞧见。货架、柜台、商品尝一日数次拂抹,不见尘迹。亦有商店商品陈列讲究艺术,多与字画、模特儿协调一体。
  店员风纪传统习惯坐店掌柜须经3年学徒阶段,学习行规店纪、经营本领和接待顾客及商品知识,即通常所说“生意经”。坐在店堂里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举止规规矩矩,衣着整整齐齐。顾客进门,或欠身、点头、笑脸相迎;或奉茶、递烟;拂凳看坐。交谈和颜悦色,轻言细语,有问必答,不能流露厌烦情绪。店中柜台不能坐,门槛不能蹲;挑担不能横门前,条凳不能骑在门槛上。度量衡器忌人绊拉。其他器具只能平放,不可翻扑。言谈中忌讳“翻”“倒”“亏”“蚀”“劫”“摔”“淹”“烧”等字眼,见“舌头”称“赚头”,见老鼠说“财喜”,见牙齿说“财条”。20世纪90年代后虽不兴以上规矩,但讲求文明经商,礼貌待客,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

知识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四册

《九江市志(1991-2010)第四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和《山东省地方史志工作条例》要求,力求全面、 系统、客观地记述1991年-2011年济阳县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