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加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四册》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2996
颗粒名称: 四、加工
分类号: K892.2
页数: 2
摘要: 传统加工形式传统习俗农副产品加工是家庭内部的事。加工器具为小型手磨、砻子、纺车、豆腐匣等,一般家庭皆有。大型的碓、碾、缫车、轧花机、磨面罗柜及酿酒工具等通常公用。公共器具谁先提出谁先用,损坏自觉修理。
关键词: 农业 风俗习惯

内容

传统加工形式传统习俗农副产品加工是家庭内部的事。加工器具为小型手磨、砻子、纺车、豆腐匣等,一般家庭皆有。大型的碓、碾、缫车、轧花机、磨面罗柜及酿酒工具等通常公用。公共器具谁先提出谁先用,损坏自觉修理。
  长年加工:碾米、纺纱、捻线、搓绳、打草鞋等为长年加工,很少请人帮忙。 季节加工:磨面、榨油、弹花、缫丝行于夏秋冬3季。磨面一般自作,榨油、弹花、缫丝或自做,请师傅帮作,或送料加工。
  临时加工:熬糖(米糖、麦芽糖)、酿酒(烧酒、米酒)、做豆腐、打糍粑、印花粑、烫豆粑等皆由当家人及主妇主其事。
  加工类别粮食加工:传统习惯通常独作,所用工(器)具有碓、碾、磨、筛、簸、甑、锡锅之类,工序繁简不一。把稻谷加工成米,须经晒谷、砻谷、簸壳、脱内皮、筛稃去杂几道工序,去壳用砻,脱皮或碓或碾。20世纪70-80年代后,农村普遍使用电动机械,粮食加工皆由碾米机、磨粉机完成,原手工操作鲜有。民间用稻谷、红薯等酿造土酒在部分地区仍盛行。修水县奉乡米酒一般重阳蒸(酒)、冬至加(水),滤去酒糟即成,春节期间家家蒸酒备用,或赠亲友,部分对外销售;客家糯米酒,也是当地人逢年过节特有的佳酿。湖口县武山亦兴用当年糯谷米酿酒,每公斤糯米能酿出0.6-0.7公斤好酒。
  油料加工:传统榨菜油、麻油、棉油、桐油、茶油、花生油皆用木榨。较大的村或几村置榨坊。经营常见送料加工、以料换货、包榨而作三种形式。榨油工序多,非十数人莫为。主要工具有榨身、撞杠、碓、碾、磨、炒灶、蒸灶、大小油桶等。生产近似流水线,分工合作,前呼后应。进行步骤因原料不同而有别,筛、舂、碾、炒、蒸次序不一。榨为两人合围大树凿成,榨膛形如木鱼口,长2米许,撞杆用檀木为之,长3米左右,粗若品碗(饭碗),其中上方凿孔并系铁索于梁上。击撞者2-3人,且击且哼唱。按俗规,饼干油净停撞后,即撤油桶,换小钵,余滴油归榨主。
  20世纪70-80年代后,各地油料加工相继使用榨油机,老榨渐淘汰。

知识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四册

《九江市志(1991-2010)第四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和《山东省地方史志工作条例》要求,力求全面、 系统、客观地记述1991年-2011年济阳县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