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耕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四册》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2993
颗粒名称: 一、耕种
分类号: K892.2
页数: 2
摘要: 水田习称境内传统习俗农家耕作,以水田为主兼营旱地,对水田有甚多习惯称呼。以地域和方位别,日山田、岗田、垄田、畈田、河田、洼田、湖田、圩田、港汊田、上水田、下水田、前冲田、后冲田;以土质和田性分,日沙田、泥田、深泥田、烂泥田、旱田、干壳田、板壳田、板结田、冷浸田、过水丘、滚水丘、望天丘、冬闲田、腰花田;就田块大小和形态言,日几石丘、几斗丘、跑马丘、腰子丘、斗笠丘、梯田、葫芦丘;就插秧先后和作物安排言,日前三田、后三田和棉田。山田得水,湖田排渍,垄田开沟治浸,深泥田滤水提温,板结田埋草松土,死泥田烧田活性,沙田掺泥,泥田掺沙。以上习称20世纪90年代后仍沿用。
关键词: 农业 风俗习惯

内容

水田习称境内传统习俗农家耕作,以水田为主兼营旱地,对水田有甚多习惯称呼。以地域和方位别,日山田、岗田、垄田、畈田、河田、洼田、湖田、圩田、港汊田、上水田、下水田、前冲田、后冲田;以土质和田性分,日沙田、泥田、深泥田、烂泥田、旱田、干壳田、板壳田、板结田、冷浸田、过水丘(谓水过即干)、滚水丘(谓塘堰水的过道)、望天丘(谓靠自然水养苗)、冬闲田(亦称白板田)、腰花田(谓土质好);就田块大小和形态言,日几石丘、几斗丘、跑马丘、腰子丘、斗笠丘、梯田、葫芦丘;就插秧先后和作物安排言,日前三田(含冬闲田、草籽田、豌豆大麦田)、后三田(含秧田、草籽种田、小麦油菜田)和棉田。不同的田有不同的治理习惯。山田得水,湖田排渍,垄田开沟治浸,深泥田滤水提温,板结田埋草松土,死泥田烧田活性,沙田掺泥,泥田掺沙。以上习称20世纪90年代后仍沿用。
  农事习惯传统农家习惯用农历(俗称“皇历”)查看节令,决定秧苗下种时间。每年春节前,农户多买皇历书,不时翻阅历书所载:“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三月清明谷雨,四月立夏小满,五月芒种夏至,六月小暑大暑,七月立秋处暑,八月白露秋分,九月寒露霜降,十月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十二月小寒大寒”。农户主必记。农历所示:“某日宜稼、宜种棉、宜种豆”,当家人必查。人们把节令与农事联系起来提炼出格言谚语,农户必依。各地常于一二月(农历)备耕,清明前“起板”(犁冬闲田),清明后整秧田,同时浸谷种。人们深信“秧好一半禾”,十分注重培育壮秧。20世纪70-80年代后,农户思想观念转变,不再习惯以谚语、物像来指导农业生产,而是参照新品种对气候、水、肥、土的条件要求,利用农膜、温室育秧,提早播种季节。有诗歌云:“东风呼啸满天霜,薄膜支田育早秧。待到村头布谷叫,秧分陇亩绿成行”:水稻逐步推广秧盘育秧、抛秧、直播等技术,提高禾苗扎根分蘖率。育秧之后,营养钵育棉苗、播种花生、芝麻,养蚕兴菜,割草肥田。油菜、麦子收割后即灌水耕田插秧,接着晒场打麦、锄草,雨天插红薯。稻秧返青,即耕禾、追肥、防虫除害、搭沟晒田。尔后,秋收、秋播、办秋肥。农家肥有家院肥(包括人粪尿、地灰、草木灰)、土粪肥(包括火土粪、塘、湖泥)、绿肥(包括青草、红花草)、饼肥(包括菜子饼、棉子饼、麻饼、桐饼、梓饼)。20世纪70~80年代后,多用氮、磷、钾、钙、镁等各式化肥,农家肥施用渐少。
  管水用水传统俗言:“庄稼无塘,伢儿无娘”“别人烤火我修塘,别人抢水我乘凉”。各地常于冬春之交修塘补堰,清港开渠。人工、材料、费用按受益户之田亩分摊,也是按常规而作的。水利设施有共管共用和独管独用两种形式。多主的灌水原则自上而下(排水反之),由近及远,彼此招呼,相互照应,规矩有四:灌水以原田为准,后开的田无用水权;水量不足,“救苞不救草(未含苞者)”;苗情相当的按顺序,即谓“上滚下沥”;从人家田里过水,不开沟,不降原田水位。用水经验:“勤浇勤灌”“深水插秧,好比喝汤”“谷打苞,水淹腰”。旧式排灌工具有手推和脚踏式龙骨水车。手推的通过车手(把)转动轮盘,带动龙骨叶片吸收送水。脚踏的手扶木架,脚踏车板活动轴,带动车叶片吸送水。九江县民歌:“新打脚车四步头,架在西山大渠沟,柚树龙骨茶树爪,枫树坐板活柔柔,车动江河水倒流。水倒流呀浪花翻,社员硬叫水登山,你要不来我就赶,赶得青苗乐开怀,歌声笑语水中来。”就是写脚踏水车车水的场面。90年代后,多用中、小型电动抽水机,使用水车渐少。
  栽培管理传统俗谓“三分种,七分管”“亲戚一年走一次不为少,田里一天跑三趟不为多”。管理大要在:看天看地看庄稼;夏季丰产,要在冬管;种田不开沟,有如田贼偷。管理常抓两件事。锄草:锄草有如适时浇水施肥。如说:湿锄浅,干锄深,锄头品上出黄金;千锄生银,万锄生金,一锄不到草生根;雨前不锄草,雨后草连片;禾薅三遍米无糠,棉薅七遍白如霜;小麦三道草,粒大杆不倒;豆锄三遍,角儿成串;芝麻最爱锄头晌,前头锄,后头长。20世纪80~90年代以来,锄草沿用,部分地区在水稻田使用除草剂,丢掉耘禾棍,减轻农民体力劳动,提高工效。除虫:除虫之法,苗要好,除虫早;挖尽田边草,害虫自然少;治虫没巧,治早、治小、治了;地里棉秆拔干净,来年少生虫和病。90年代始,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方针,采取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或药剂防治)等综合措施,除虫效果更好。
  选种收藏种粮农民传统习惯珍重种子,虽是饥馑之年亦不轻易消耗种子。俗谚:“种田不留种,定是大懵懂(傻瓜)…‘好种出好苗,好葫芦挖好瓢”,种子年年选,产量步步高。选种、留种要言:家选不如场选,场选不如地选:风选和水选,种子都饱满;黄泥水选种出好苗。选留什么种子由当家人决定,当家贮藏。贮藏办法因种而异。80年代后,多数农户从种子公司购买稻、麦、油菜等优良品种,免去收藏之劳顿。 夏季抢收,有如救火。俗谓:“蚕老一时,麦黄一响”“麦黄不收,大半都丢”,插秧抢先,割麦抢天;通常是上午割,下午收,登场短期堆放,天晴即打。秋收紧迫程度虽低于夏收,也要抢时节。谷到大暑节,昼夜忙不歇;立秋雷轰轰,抢割莫放松;处暑拿镰不问青;霜降不打禾,一夜少一箩;当季是宝,过季是草;九成收割十成收,十成收割一半丢;拉到场上一半,收到仓里才算。
  植树偏好传统习惯山区喜植根深叶茂、不畏风寒、耐贫瘠的用材树和经济林木。山上向阳处蓄油松、马尾松,背阴处植杉木,村湾边栽枞、榉、椿、银杏、青冈栗、大叶栗和南竹,公共建筑物前栽刺柏、松、桧,田坳、地边种桑、柘、栗、乌桕、油桐,滨江、湖一带喜植生长快、不畏涝的落叶树,如杨、柳等。丘陵、平原区多植过渡性林木。其村垸边多植樟、榆、槐、桂、香椿、梧桐、泡桐、四季青,村湾里喜植桃、李、枣、梨、橘。栽竹、用竹、食笋则是人们普遍爱好。一些地方有村必有竹,有竹必有村。鲜笋炒肉,干笋炖肉是竹乡的待客佳肴。人们爱竹,进山、到野外作业,常用竹作杖,说是蛇见竹而遁,打蛇亦以竹杖最好。传统栽竹栽村边厚土处,但不栽坟台周围,俗谓:“怕发暴节子”。房后不插柳,当门不植桑,以“柳”谐“溜”,“桑”谐“丧”,怕不吉利。卧房边不栽桃,以为“桃有淫性”,怕引起家妇淫乱。另外,人们对村边的大树、古树怀有敬意,设栏杆、培土保护,无人对其动刀斧,故数十百年的大树各地皆有所见。新中国成立后,城镇注重街道绿化、美化,多植梧桐、香樟、广玉兰等树为行道树;单位庭院、私宅庭院、住宅小区多植水杉、银杏、桂花树等。

知识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四册

《九江市志(1991-2010)第四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和《山东省地方史志工作条例》要求,力求全面、 系统、客观地记述1991年-2011年济阳县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