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农事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四册》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299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农事习俗
分类号: K892.2
页数: 4
摘要: 水田习称境内传统习俗农家耕作,以水田为主兼营旱地,对水田有甚多习惯称呼。以地域和方位别,日山田、岗田、垄田、畈田、河田、洼田、湖田、圩田、港汊田、上水田、下水田、前冲田、后冲田;以土质和田性分,日沙田、泥田、深泥田、烂泥田、旱田、干壳田、板壳田、板结田、冷浸田、过水丘、滚水丘、望天丘、冬闲田、腰花田;就田块大小和形态言,日几石丘、几斗丘、跑马丘、腰子丘、斗笠丘、梯田、葫芦丘;就插秧先后和作物安排言,日前三田、后三田和棉田。不同的田有不同的治理习惯。山田得水,湖田排渍,垄田开沟治浸,深泥田滤水提温,板结田埋草松土,死泥田烧田活性,沙田掺泥,泥田掺沙。以上习称20世纪90年代后仍沿用。
关键词: 农业 风俗习惯

内容

水田习称境内传统习俗农家耕作,以水田为主兼营旱地,对水田有甚多习惯称呼。以地域和方位别,日山田、岗田、垄田、畈田、河田、洼田、湖田、圩田、港汊田、上水田、下水田、前冲田、后冲田;以土质和田性分,日沙田、泥田、深泥田、烂泥田、旱田、干壳田、板壳田、板结田、冷浸田、过水丘(谓水过即干)、滚水丘(谓塘堰水的过道)、望天丘(谓靠自然水养苗)、冬闲田(亦称白板田)、腰花田(谓土质好);就田块大小和形态言,日几石丘、几斗丘、跑马丘、腰子丘、斗笠丘、梯田、葫芦丘;就插秧先后和作物安排言,日前三田(含冬闲田、草籽田、豌豆大麦田)、后三田(含秧田、草籽种田、小麦油菜田)和棉田。不同的田有不同的治理习惯。山田得水,湖田排渍,垄田开沟治浸,深泥田滤水提温,板结田埋草松土,死泥田烧田活性,沙田掺泥,泥田掺沙。以上习称20世纪90年代后仍沿用。
  农事习惯传统农家习惯用农历(俗称“皇历”)查看节令,决定秧苗下种时间。每年春节前,农户多买皇历书,不时翻阅历书所载:“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三月清明谷雨,四月立夏小满,五月芒种夏至,六月小暑大暑,七月立秋处暑,八月白露秋分,九月寒露霜降,十月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十二月小寒大寒”。农户主必记。农历所示:“某日宜稼、宜种棉、宜种豆”,当家人必查。人们把节令与农事联系起来提炼出格言谚语,农户必依。各地常于一二月(农历)备耕,清明前“起板”(犁冬闲田),清明后整秧田,同时浸谷种。人们深信“秧好一半禾”,十分注重培育壮秧。20世纪70-80年代后,农户思想观念转变,不再习惯以谚语、物像来指导农业生产,而是参照新品种对气候、水、肥、土的条件要求,利用农膜、温室育秧,提早播种季节。有诗歌云:“东风呼啸满天霜,薄膜支田育早秧。待到村头布谷叫,秧分陇亩绿成行”:水稻逐步推广秧盘育秧、抛秧、直播等技术,提高禾苗扎根分蘖率。育秧之后,营养钵育棉苗、播种花生、芝麻,养蚕兴菜,割草肥田。油菜、麦子收割后即灌水耕田插秧,接着晒场打麦、锄草,雨天插红薯。稻秧返青,即耕禾、追肥、防虫除害、搭沟晒田。尔后,秋收、秋播、办秋肥。农家肥有家院肥(包括人粪尿、地灰、草木灰)、土粪肥(包括火土粪、塘、湖泥)、绿肥(包括青草、红花草)、饼肥(包括菜子饼、棉子饼、麻饼、桐饼、梓饼)。20世纪70~80年代后,多用氮、磷、钾、钙、镁等各式化肥,农家肥施用渐少。
  管水用水传统俗言:“庄稼无塘,伢儿无娘”“别人烤火我修塘,别人抢水我乘凉”。各地常于冬春之交修塘补堰,清港开渠。人工、材料、费用按受益户之田亩分摊,也是按常规而作的。水利设施有共管共用和独管独用两种形式。多主的灌水原则自上而下(排水反之),由近及远,彼此招呼,相互照应,规矩有四:灌水以原田为准,后开的田无用水权;水量不足,“救苞不救草(未含苞者)”;苗情相当的按顺序,即谓“上滚下沥”;从人家田里过水,不开沟,不降原田水位。用水经验:“勤浇勤灌”“深水插秧,好比喝汤”“谷打苞,水淹腰”。旧式排灌工具有手推和脚踏式龙骨水车。手推的通过车手(把)转动轮盘,带动龙骨叶片吸收送水。脚踏的手扶木架,脚踏车板活动轴,带动车叶片吸送水。九江县民歌:“新打脚车四步头,架在西山大渠沟,柚树龙骨茶树爪,枫树坐板活柔柔,车动江河水倒流。水倒流呀浪花翻,社员硬叫水登山,你要不来我就赶,赶得青苗乐开怀,歌声笑语水中来。”就是写脚踏水车车水的场面。90年代后,多用中、小型电动抽水机,使用水车渐少。
  栽培管理传统俗谓“三分种,七分管”“亲戚一年走一次不为少,田里一天跑三趟不为多”。管理大要在:看天看地看庄稼;夏季丰产,要在冬管;种田不开沟,有如田贼偷。管理常抓两件事。锄草:锄草有如适时浇水施肥。如说:湿锄浅,干锄深,锄头品上出黄金;千锄生银,万锄生金,一锄不到草生根;雨前不锄草,雨后草连片;禾薅三遍米无糠,棉薅七遍白如霜;小麦三道草,粒大杆不倒;豆锄三遍,角儿成串;芝麻最爱锄头晌,前头锄,后头长。20世纪80~90年代以来,锄草沿用,部分地区在水稻田使用除草剂,丢掉耘禾棍,减轻农民体力劳动,提高工效。除虫:除虫之法,苗要好,除虫早;挖尽田边草,害虫自然少;治虫没巧,治早、治小、治了;地里棉秆拔干净,来年少生虫和病。90年代始,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方针,采取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或药剂防治)等综合措施,除虫效果更好。
  选种收藏种粮农民传统习惯珍重种子,虽是饥馑之年亦不轻易消耗种子。俗谚:“种田不留种,定是大懵懂(傻瓜)…‘好种出好苗,好葫芦挖好瓢”,种子年年选,产量步步高。选种、留种要言:家选不如场选,场选不如地选:风选和水选,种子都饱满;黄泥水选种出好苗。选留什么种子由当家人决定,当家贮藏。贮藏办法因种而异。80年代后,多数农户从种子公司购买稻、麦、油菜等优良品种,免去收藏之劳顿。 夏季抢收,有如救火。俗谓:“蚕老一时,麦黄一响”“麦黄不收,大半都丢”,插秧抢先,割麦抢天;通常是上午割,下午收,登场短期堆放,天晴即打。秋收紧迫程度虽低于夏收,也要抢时节。谷到大暑节,昼夜忙不歇;立秋雷轰轰,抢割莫放松;处暑拿镰不问青;霜降不打禾,一夜少一箩;当季是宝,过季是草;九成收割十成收,十成收割一半丢;拉到场上一半,收到仓里才算。
  植树偏好传统习惯山区喜植根深叶茂、不畏风寒、耐贫瘠的用材树和经济林木。山上向阳处蓄油松、马尾松,背阴处植杉木,村湾边栽枞、榉、椿、银杏、青冈栗、大叶栗和南竹,公共建筑物前栽刺柏、松、桧,田坳、地边种桑、柘、栗、乌桕、油桐,滨江、湖一带喜植生长快、不畏涝的落叶树,如杨、柳等。丘陵、平原区多植过渡性林木。其村垸边多植樟、榆、槐、桂、香椿、梧桐、泡桐、四季青,村湾里喜植桃、李、枣、梨、橘。栽竹、用竹、食笋则是人们普遍爱好。一些地方有村必有竹,有竹必有村。鲜笋炒肉,干笋炖肉是竹乡的待客佳肴。人们爱竹,进山、到野外作业,常用竹作杖,说是蛇见竹而遁,打蛇亦以竹杖最好。传统栽竹栽村边厚土处,但不栽坟台周围,俗谓:“怕发暴节子”。房后不插柳,当门不植桑,以“柳”谐“溜”,“桑”谐“丧”,怕不吉利。卧房边不栽桃,以为“桃有淫性”,怕引起家妇淫乱。另外,人们对村边的大树、古树怀有敬意,设栏杆、培土保护,无人对其动刀斧,故数十百年的大树各地皆有所见。新中国成立后,城镇注重街道绿化、美化,多植梧桐、香樟、广玉兰等树为行道树;单位庭院、私宅庭院、住宅小区多植水杉、银杏、桂花树等。
  二、饲养养猪传统习惯捉仔猪要选日子,仔猪至家先喝碗凉水,再将猪放在槽边,俗信如此猪会吃食。挑选猪脚粗,看母猪,“猪婆壮,猪儿胖”。猪一日三喂,以糠麸拌野菜为多,猪多散放,亦有圈养。民间忌养“五爪猪”“自来猪”(俗信猪来穷,狗来富)。20世纪90年代后,各地多有饲养技术的人创办养猪场,不乏年出栏肉猪1000头以上。
  养牛传统养牛自暮春到初冬都在野外散放,农忙季节割草少补。进入冬季,除饮水、晒太阳外,牛不出栏。长日喂稻草、干薯藤,间或调配黄豆和棉、麻饼末,用以保膘、追膘,还灌菜油、麻油,消火解毒。母牛自行配种。小牛养至一岁半穿鼻栓,两岁半教犁。进入21世纪,在平原及城郊多用小型耕耘机械替代耕牛,一些近城村庄鲜有耕牛。
  养鸡传统幼鸡用“抱鸡婆”孵化。孵化蛋或自选,或与人交换。鸡窝置门角落处,白天多将鸡逐出门外觅食,天晚自回。民间忌母鸡夜啼,牝鸡司晨。90年代后,所养鸡为人工孵化的良种,圈养、喂混合饲料,上规模的养鸡场各地皆有所见。
  养鸭传统养鸭多见于水乡、平原,为专户群养,家庭兼养的少,俗语:“家有陈谷烂米,莫养扁嘴”,意为鸭子食量大,养之不合算。80年代后,有养鸭专业户,多在千羽以上。
  养蜂传统养者置蜂箱或蜂笼于房檐下,任其采花、酿蜜,并不常管。分笼时有自行离去的,原主不予理睬。武宁、修水等地春花作物(油茶、紫云英)和山花(黄荆条、野桂花、茶子花)粉源丰富,有利中蜂饲养,农家素有养中蜂之传统。20世纪90年代,养蜂专业户有蜂箱五六十或以上者甚众。
  养蚕传统养蚕习惯为妇女主养,男子辅之。原养一季夏蚕,暮春孵化,喂养经过“三眠”,至落大“眠”时,用油灯“照蚕”(看腹成丝情况)。将成熟的(老蚕)送上蚕蔟。蚕蔟以齐稻草、麦草把、油菜熟秸、松树枝等为之,原无缫丝厂,自茧自缫、自织、自卖。20世纪70~80年代后,养蚕业已由一家一户小面积栽桑、养蚕,逐步转向专业村、专业户规模经营。从小蚕共育到上蔟、收蚕、缫丝,形成一条龙合作式生产、管理、服务模式。武宁县有凯利丝业有限公司、修水县有县办缫丝厂加工织绸。
  养鱼传统习惯公塘放养者多。鱼种以鲢、鳙、鲭、鳊为家鱼,鳜、鲶为野鱼,野鱼任人钓取。鱼塘中置树权,防人偷窃。成鱼捞取自食、自卖,公养的按股份分鱼。20世纪70年代前,境内鱼苗生产完全依靠传统的长江天然捕捞,随着鱼苗人工孵化技术的应用,长江天然捕捞逐年减少,捕捞鱼苗之习俗渐消失。80年代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水塘、水库亦按田亩分开管理,因此,塘、库养鱼由管辖户负责或承包他人。
  三、渔猎鱼虾捕捞传统习惯鱼虾捕捞在工余时间进行。老者常告诫后生:“捞鱼摸虾,莫误庄稼”。捕捞工具(如挂网、粘网、小捞网、鱼叉、鱼罩、钓鱼竿)又是居家必备。使用撒网、粘网,垂钓、手网捞取的居多。帮罾、放鱼鹰,唯见江湖区。20世纪90年代后,实行捕捞大留小,禁止滥捕和违法捕捞,渔民多采用木船和尼龙系网捕捞。钩钓网捞,其法是“涨水鱼,退水虾”,钓翁钓翁,莫钓南风;春钓边,夏钓潭;深水钓边,浅水钓渊;另外,田螺、田虾、湖虾、湖蚌夏季大盛,农家不时取之,以作家常菜。20世纪90年代后,永修、彭泽、都昌、湖口、九江县等地村民相继开挖鱼池进行甲鱼养殖,且规模不断扩大,随要随捕捞。
  野物猎取民间男子业余狩猎活动有打野兔、野鸡、野鸭、野鸟、野猪、猪獾等。打兔在早晚、夜间,有“半夜起风,兔子出松(林)”“十冬腊(月)打山边”之说。围野猪分工“打头铳”“贴铳”“赶道”三等。分配猎品,“打头铳”的多得,“贴铳”的少得,“赶道”的再少之。搭草棚插稻草人,敲破锣是山区人吓唬野猪、守护庄稼的惯用方法。20世纪80~90年代后,由于加强封山育林,自然环境渐好及对野生动物保护条例实施,繁殖力强的野猪数量渐多,传统守护办法失效,故野猪对山区农作物、水利设施造成一定程度损失。野猪伤人时有发生。鄱阳湖的候鸟,原时有人捕杀。20世纪80—90年代后,沿湖永修、德安、都昌、湖口、庐山等县区设立候鸟自然保护区,加强教育,采取措施,居民保护湖区越冬候鸟意识加强。
  四、加工传统加工形式传统习俗农副产品加工是家庭内部的事。加工器具为小型手磨、砻子、纺车、豆腐匣等,一般家庭皆有。大型的碓、碾、缫车、轧花机、磨面罗柜及酿酒工具等通常公用。公共器具谁先提出谁先用,损坏自觉修理。
  长年加工:碾米、纺纱、捻线、搓绳、打草鞋等为长年加工,很少请人帮忙。 季节加工:磨面、榨油、弹花、缫丝行于夏秋冬3季。磨面一般自作,榨油、弹花、缫丝或自做,请师傅帮作,或送料加工。
  临时加工:熬糖(米糖、麦芽糖)、酿酒(烧酒、米酒)、做豆腐、打糍粑、印花粑、烫豆粑等皆由当家人及主妇主其事。
  加工类别粮食加工:传统习惯通常独作,所用工(器)具有碓、碾、磨、筛、簸、甑、锡锅之类,工序繁简不一。把稻谷加工成米,须经晒谷、砻谷、簸壳、脱内皮、筛稃去杂几道工序,去壳用砻,脱皮或碓或碾。20世纪70-80年代后,农村普遍使用电动机械,粮食加工皆由碾米机、磨粉机完成,原手工操作鲜有。民间用稻谷、红薯等酿造土酒在部分地区仍盛行。修水县奉乡米酒一般重阳蒸(酒)、冬至加(水),滤去酒糟即成,春节期间家家蒸酒备用,或赠亲友,部分对外销售;客家糯米酒,也是当地人逢年过节特有的佳酿。湖口县武山亦兴用当年糯谷米酿酒,每公斤糯米能酿出0.6-0.7公斤好酒。
  油料加工:传统榨菜油、麻油、棉油、桐油、茶油、花生油皆用木榨。较大的村或几村置榨坊。经营常见送料加工、以料换货、包榨而作三种形式。榨油工序多,非十数人莫为。主要工具有榨身、撞杠、碓、碾、磨、炒灶、蒸灶、大小油桶等。生产近似流水线,分工合作,前呼后应。进行步骤因原料不同而有别,筛、舂、碾、炒、蒸次序不一。榨为两人合围大树凿成,榨膛形如木鱼口,长2米许,撞杆用檀木为之,长3米左右,粗若品碗(饭碗),其中上方凿孔并系铁索于梁上。击撞者2-3人,且击且哼唱。按俗规,饼干油净停撞后,即撤油桶,换小钵,余滴油归榨主。
  20世纪70-80年代后,各地油料加工相继使用榨油机,老榨渐淘汰。

知识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四册

《九江市志(1991-2010)第四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和《山东省地方史志工作条例》要求,力求全面、 系统、客观地记述1991年-2011年济阳县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