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民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四册》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2944
颗粒名称: 第一章 民族
分类号: C95
页数: 3
摘要: 自汉朝以来,九江向为汉民族聚居区,汉族人口占绝大多数,在散居的少数民族中,以回族人口居多。明洪武年间,由四川巴县马姓回民迁居都昌后繁衍而成多宝马家堰、马家、上舍马家、沙港马家及左里桥头马家等村;景泰九年,陕西回族将领马哈直调任九江总兵,其随带部属均为回民子弟。民国初年,回民增加到100余户,400余人,多分布在九江城区及都昌县境内。1949年初,约有回民200户,900余人。自此以后,因为工作调动、部队转业、照顾夫妻分居、引进各类人才、移民及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吸引着少数民族人口,使得少数民族数目增多,发展加快。
关键词: 民族 种族

内容

自汉朝以来,九江向为汉民族聚居区,汉族人口占绝大多数,在散居的少数民族中,以回族人口居多。明洪武年间,由四川巴县马姓回民迁居都昌后繁衍而成多宝马家堰、马家、上舍马家、沙港马家及左里桥头马家等村;景泰九年(1450),陕西回族将领马哈直调任九江总兵,其随带部属均为回民子弟。清道光元年(1821),陶奎臣、赵振卿分别调任九江守备、城防营管,其随从也均是回族,由此渐有回民就地落籍;咸丰年间,河南回民马春生、安庆回民马万和又先后来九江定居,至光绪二十四年(1898),各地迁入九江的回民约80户,200余人。民国初年,回民增加到100余户,400余人,多分布在九江城区及都昌县境内。1949年初,约有回民200户,900余人。1969年冬,浙江省修建富春江、新安江(简称“两江”)大型水电站工程,从建德迁入九江的移民中,有畲族800余人,分别安置在武宁、德安、修水、永修4县。自此以后,因为工作调动、部队转业、照顾夫妻分居、引进各类人才、移民及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吸引着少数民族人口,使得少数民族数目增多,发展加快。
  二、分布至2010年,全市有44个少数民族,10606人。其中市区4507人,以回族占大多数,并有生产少数民族特需商品生产企业3家;各县(市、区、山)6099人,回族、畲族人口占大多数,主要分布在武宁、德安、都昌、永修4县10个乡(镇)的11个少数民族村27个村组。此外,市区有大中专院校及到九江经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约2000人。
  回族 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为398人,占地区总人口0.022%;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为1599人,占地区总人口0.07%;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为2851人,占全市总人口0.08%;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为3871人,占全市总人口0.095%,其中浔阳区2275人,庐山区549人,九江县101人,武宁县34人,修水县49人,永修县60人,德安县114人,星子县28人,都昌县479人,湖口县51人,彭泽县47人,瑞昌市84人。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为3633人;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为3082人,主要分布在浔阳区、庐山区及都昌县多宝乡、左里镇等地。其中浔阳区1608人,庐山区581人,都昌县607人,九江县40人,德安县103人,永修县16人,星子县8人,修水县18人,武宁县33人,湖口县22人,彭泽县28人,瑞昌市18人。
  畲族第一、第二次人口普查记载不详。1969年从浙江建德迁入的移民中,有畲族人口800余人,分别安置在修水县黄港、黄沙、黄坳等7个公社(场)、武宁县箬溪、巾口、罗坪等10个公社,永修县白槎、梅棠、燕坊、云山等9个公社(场),德安县磨溪、米粮铺、金湖、车桥、爱民、山湾、聂桥等7个公社。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为830人,占全市总人口0.023%;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为1127人,占全市总人口0.027%,其中浔阳区12人,庐山区18人,武宁县888人,修水县33人,永修县32人,德安县125人,湖口县5人,瑞昌市14人。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为2288人;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为2366人,主要分布在武宁县罗坪镇、新宁镇、船滩镇、甫田乡、东林乡;永修县梅棠镇;德安县车桥镇、邹桥乡等地。其中浔阳区63人,庐山区104人,武宁县1939人,德安县121人,永修县84人,九江县2人,修水县25人,都昌县14人,彭泽县1人,瑞昌市13人。
  第二节少数民族地区经济 1991年前,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相对薄弱。1998年,市安排20万元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滚动使用资金,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1999年,开始实行第一轮民族对口支援工作,市直11个单位帮助对口支援的民族村组制订经济发展计划。2000年,武宁、德安、永修、都昌4县少数民族村年人均收入1500元,至2002年增加到1900元。2003年,武宁县南市乡武安民族村利用省民族扶助专项资金4万元开发毛竹林生产基地,走可持续发展经济路子。德安县邹桥乡石门村利用省民族扶助专项资金5万元兴修水利,确保18.7公顷水田受益。2004年,武宁、德安、永修、都昌4县利用省、市84万元民族经济发展资金,完成6个民族经济项目及公路建设项目,为发展民族经济注入活力。
  2005年8月,成立市民族地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以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主题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以发展少数民族经济,促进民族关系和谐为重点,开展市直有关部门、民营企业对口支援民族村、少数民族企业活动。加强民族项目资金的监管力度。维护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保障各项少数民族优惠政策落实到基层,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富裕与和谐稳定,2006年,武宁县罗坪镇漾都畲族村联户种植大棚草莓2公顷;都昌县多宝乡多宝回族村上舍马组修复水渠1.2千米,改善农田灌溉条件。2007年.各地少数民族村组,利用发展资金96.6万元,完善新建项目,增加经济收入。德安县邹桥乡石门磨盘洲畲族组修建水库1座;武宁县东林乡山头畲族村进行小型水利维修,船滩镇河潭畲族村维修提灌站,罗坪镇漾都村开发果园6.67公顷;都昌县多宝乡沙港马回民组发展畜禽养殖业。当年,全市少数民族村组年人均收入达3200元。2007年,开展第三轮对口支援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工作和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建设,全市13个少数民族村组(企业)得到支援,11个少数民族村组被列为省、市、县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上报少数民族项目12个,争取发展专项资金53万元,各地少数民族村组农业产业结构得到调整,优势产业扩大,经济收入增加。当年,德安县车桥镇义门村畲族组新建坝长60米的棉花洼水库;武宁县东林乡山头畲族村种植黄花梨40公顷,船滩镇河潭畲族村发展油茶种植13.33公顷,罗坪镇漾都村修复罗坪大圳3千米并进行油茶基地建设;永修县梅棠镇新庄村畲族组维修张家山水库,都昌县左里镇马家坂自然村修复引水渠道,多宝乡马家堰自然村特种水产养殖10公顷,多宝乡上舍马自然村建蔬菜大棚3.33公顷。
  2009年,德安县畲香园食品有限公司实行“公司+农户”经营模式,既解决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的就业,又增加农户经济收入,公司投资800万元的项目一期工程正式投产,蔬菜生产基地扩大到166.67公顷,惠及500多农户,户均年增收l万元以上;招收农民工80多人,月人均收入1000元以上。德安县邹桥乡石门村修建1条长1.1千米的水渠和1座提灌站。武宁县东林乡山头畲族村维修改造山塘2座,整治及衬砌灌溉渠道3千米,新宁镇团结畲村修建水渠1千米。永修县梅棠新庄村栽种毛竹6.67公顷、杨梅树3.33公顷。都昌县多宝乡上舍马自然村进行水库扩容,多宝马家少数民族种植果树20公顷,左里镇马家坂自然村发展特色水产养殖。
  2010年,少数民族地区初步形成以果业、油茶林、毛竹、苗木、中药材等经济作物种植和特种养殖为主的适合本地特色的“一品一村”产业结构,全市有10个民族村、组建起一定规模的特色基地。果园面积达110公顷,完成105.33公顷毛竹种植和低产改造,扩建油茶林20公顷,新建精养鱼池20公顷,特色苗木种植40.67公顷,改造中低产农田140公顷。同年,武宁县船滩河潭畲族村重建蔬菜大棚100个,种植吊瓜13.33公顷;都昌县多宝乡多宝回族村进行特种水产黄鳝养殖;德安县邹桥乡石门磨盘洲少数民族自然村重建百亩蔬菜示范基地等。
  第三节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事业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少数民族村组致富门路不广,主导产业效果不佳,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1991年后,通过对口支援,逐步实现民族村组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社会事业协调推进。1996年,德安县邹桥乡石门磨盘洲少数民族自然村在上级部门支持下新建民族小学1所,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教学楼面积800平方米,解决当地学生上学难。1999年,第一轮民族对口支援工作启动后,市直l1个单位对口支援的民族村组进行帮扶,农业产业结构有所调整,促进民族村、组社会事业发展。
  2002年7月,组团参加全省民族知识电视大赛,分别获得团体和个人总分第一名。2003年6月,在全省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项目选拔赛上,市少数民族运动员在毽球、蹴球、射弩3个参赛项目中取得较好成绩,获女子毽球第一名,男子毽球第三名;男子蹴球第一名,女子蹴球第二名:男子射弩全能第三名。暴勇、桂飞代表省参加全国第六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射弩、高脚竞速比赛,暴勇获射弩第八名,同时获体育道德风尚奖。同年,都昌县多宝乡马家堰上舍马村利用省民族扶助专项资金3万元建自来水工程,回族村民吃上卫生干净饮水,成为全市第一个用上自来水的民族村。永修县梅棠镇新庄村利用省交通厅扶助资金5万元,建成5千米砂石公路,解决村民行路难问题。2004年,武宁、永修、德安、都昌4县少数民族村、组,利用省、市下拨发展少数民族社会事业资金84万元,进行公路及改造饮水工程等项目,改善村民生产条件,提高村民生活质量。2006年,德安县邹桥乡石门村民族小学利用上争资金配套教学设备,德安县少数民族村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274人,建家庭无害化厕所36个。武宁、永修、都昌、德安4县利用上争资金8.6万元发展社会事业。2007年6月,组团参加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选拔赛,31名少数民族运动员参加蹴球、高脚竞速、板鞋竞速、射弩4个项目比赛。蹴球男子、女子单蹴分别获第五名;男子、女子双蹴分别获第四名,男女混合双蹴获第五名;高脚竞速获男子100米第六名,男子2x200米第二名;板鞋竞速获男子100米第五名,男女2x200米混合接力第六名;射弩获男子立姿第二、三名;男子跪姿第三名,女子立姿第五名,男女团体第三名。市代表团获体育道德风尚奖。同年,都昌县多宝乡多宝回族村民族小学利用扶助资金进行教学配套建设。武宁县新宁镇团结村畲族11组、都昌县多宝村金沙村松口马回民组、左里镇城山村,瑞昌市洪一乡麦良村分别利用扶助资金,共修建砂石公路13千米,改善村民出行条件。2008年,德安县邹桥乡石门村畲族1组建成自来水项目,全组200多人用上自来水。2009年,永修县梅棠新庄村开始畲族古籍整理及保护工作。武宁县团结畲族村部分家庭开通有线电视,收视效果良好,甫田乡外湖村畲族组改建饮水工程,罗坪镇漾都畲族村建洋田公路7千米。都昌县多宝乡松口马村建自来水工程。
  2010年,全市90%少数民族村组纳入新农村建设范围,享受新农村建设政策支持。13个市直对口支援部门扶助少数民族地区公路建设、农村饮水及文化教育等。各地对民族村组所在地的学校进行维修、改造,添置教学设备,改善办学条件;全面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少数民族学生入学率、升学率达100%。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少数民族特殊困难家庭全部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做到应保尽保。对少数民族困难群众实行“就业培训,医疗救助,免费助学”优惠扶助政策。同年,都昌县民族团结发展促进会开办培训班,培训农民工科学技术;多宝中心小学添置体育设备。武宁县船滩镇河潭畲族村新建村小学教学楼310平方米。德安县邹桥乡石门磨盘洲少数民族自然村对民族小学教学楼进行维修,改善学校环境。

知识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四册

《九江市志(1991-2010)第四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和《山东省地方史志工作条例》要求,力求全面、 系统、客观地记述1991年-2011年济阳县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