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峡库区移民安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四册》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2934
颗粒名称: 二、三峡库区移民安置
分类号: D632.4
页数: 3
摘要: 2001-2004年,永修县接收安置三峡工程重庆库区农村外迁移民计划人数1400人,实际分批接收安置二期和三期三峡移民357户,1549人。整个移民搬迁运送工作安全、顺利,共运送移民、护送干部及移民亲属1700多人,货物610吨,出动车辆150辆,没伤一人,没掉一物,实现“安全事故率为零”目标。县政府还专门出台减免三峡移民建房税收优惠政策,共减免税收46.1万元,以减轻移民经济负担。所调整土地成片成块,土质肥沃,灌溉便利,且距居住地较近。并对移民承包土地,按照省确定移交时间实施,即旱地在移民迁入后的1个星期内交给移民耕作;水田在11月10日前交给移民耕种。土地承包证、房屋产权证、山林权属证同时发放到位。
关键词: 移民 移民安置

内容

2001-2004年,永修县接收安置三峡工程重庆库区农村外迁移民计划人数1400人,实际分批接收安置二期和三期三峡移民357户,1549人。整个移民搬迁运送工作安全、顺利,共运送移民、护送干部及移民亲属1700多人,货物610吨,出动车辆150辆,没伤一人,没掉一物,实现“安全事故率为零”目标。为满足移民意愿,保证移民居住安全,环境优良,交通便利,生活方便,县政府多次派人到各安置点实地考察,反复筛选,最终确定11个乡(镇、场)、20个安置点,并确保做到交通条件最便利,宅基地位置最优越,耕地土质最肥沃,农田水利设施最齐备。在此基础上,认真编制移民安置规划。其间,县政府先后召开1 1次专题协调会,确定移民建房地点、绘制设计图纸、选择施工单位、签订建房合同,保证建房质量、合理确定造价、做好住房验收、落实工作责任,并与迁出方政府和移民户主统一签订《移民委托建房协议》《移民住房建设资金保障协议》。全县各安置点总共建房357幢,按照委托建房协议,建1层单价每平方米310元,2-3层单价每平方米290元,根据移民意愿,共设计建1层7户,建2层292户,建3层7户,总建筑面积12640平方米,总造价367.4万元,人均建房面积31平方米,建2层以上超过90%。县政府还专门出台减免三峡移民建房税收优惠政策,共减免税收46.1万元,以减轻移民经济负担。在建设移民安置点中,共平整宅基地107100平方米,架设高低压线路13154米,新修和维修乡村公路35.9千米,修建护坡挡土墙8710立方米,打公共水井16口,压水井318个,安装自来水管7126米,新修和维修水库6座,新修和维修桥梁7座,修机耕道3275米,铺设水泥路面18492平方米,新修和维修乡镇卫生院11所,中、小学31所,房前屋后植树3137棵,移民安置点均实现通路、通水、通电,通电话、通电视。当年,全县调拨给移民土地212.07公顷。其中宅基地10.7公顷(户均300平方米)、水田144.57公顷、旱地30.98公顷、山林地25.82公顷。移民人均土地达到0.13公顷(其中耕地0.11公顷、林地0.02公顷)。所调整土地成片成块,土质肥沃,灌溉便利,且距居住地较近。并对移民承包土地,按照省确定移交时间实施,即旱地在移民迁入后的1个星期内交给移民耕作;水田在11月10日前交给移民耕种。土地承包证、房屋产权证、山林权属证同时发放到位。
  2005年,永修县政府先后多次召开会议专门部属调度三峡移民土地落实工作,定期通报落实情况:并将土地落实到户情况列为各乡(镇、场)工作目标考评内容之一。经过广大移民干部努力,当年,全县三峡移民最后都足额分到人均0.11公顷土地。各安置点土地全部具体落实到户。移民档案是全面鉴定移民安置质量和移民工程质量重要依据,省办下发《关于切实做好三峡移民档案工作的通知》后,永修县把该年作为档案管理规范年,拿出专门资金聘请县档案局专业人员对永修县安置三峡移民以来形成的档案资料进行整理归档,并全部存放到县档案局。4月,永修县政府被国务院三峡建委授予先进单位称号。
  为帮助移民发展生产.5月27日,县移民办联合县卫生局、计生委、农业局、科技局、司法局、信用联社、老年科协、新华书店、就业局10家单位共同在滩溪镇东山村三峡移民安置点开展以送法律、送科技、送信息、送文化、送健康、送资金为内容“六下乡”活动,把党和政府的惠农政策和温暖送到三峡移民家门口。6月,县移民办与县科技局联合刊发1期《永修科技》(移民专刊)。主要内容有种植、养殖技术资料、国家有关三峡水库工作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永修县三峡移民致富典型等。共刊印1300多份,发放到三峡移民手中。举办各类生产技能培训班5期,培训移民183人次,发放资料470余份。县、乡农业部门多次派技术人员下到各移民点给移民讲解当地农业生产技术,附近农民主动到移民田间地头手把手地传授耕作技能,使三峡移民尽快熟悉当地生产技术。9月2—4日,永修县遭受特大暴雨袭击,日降雨量181毫米,江河水位猛涨,部分安置点移民农作物和财产损失惨重。三峡移民受灾后,该县政府即组织移民进行转移安置,送去生活必需品。11月21日,又给受灾移民每人发放30公斤大米,共发放4380公斤,使受灾移民得到妥善安置。2006年,为帮助移民加快致富步伐,永修县聘请农业专家为移民举办各类培训班21期,培训移民1100人次,专门编写《永修县三峡移民农业技术指南》,分发到各移民户,发放技术资料4000余份。要求乡镇领导班子成员每人至少联系1-2户帮扶对象,结成对子,将印有分管领导姓名、职务、联系方式的联系卡发放到移民户中,实现干群互动。
  2007年,永修县按人均10499元标准计划安排生产安置资金1618.5501万元,用于调整土地、新修农田水利设施和机耕道等项目。按人均5020元标准计划安排基础设施资金777.598万元,用于调整宅基地、平整土地,改善交通、供电、排水设施、改善文教卫生条件及宅区绿化、有线电视、公厕等基础设施改造。同年,继续组织卫生、计生、农业、科技、司法、信用联社、老年科协、新华书店、就业等部门在各安置点联合开展“六下乡”活动。县信用联社共为三峡移民发放小额贷款153笔103700元。举办各类农业生产技能培训班9期,培训移民480人次,发放资料2970余份。当年全县三峡移民水稻平均亩产达550公斤,棉花亩产籽棉285公斤,均高于全县平均水平。全县三峡移民有357户1549人人均纯收入达4600元,超县人均纯收入4218元水平。2008年,永修县境内符合享受移民资金直补三峡移民1679人,共发放资金125.925万元。为方便移民群众,移民直补资金全部通过惠农“一卡通”发放。当年,县政府还筹措资金116.3万元,帮助移民点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新建和维修水库、塘、灌渠等水利工程12个,改善农田灌溉面积60.7公顷,新建和改造移民村组路6条,新建桥梁1座,改造低压线路1.5千米、更换变压器2台。2009年,在完成接收安置三峡移民工作后,以县长为组长的“永修县三峡移民接收安置工作领导小组”仍未撤销。乡(镇、场)三峡移民工作机构亦依然保留。当年,经认真核实死亡及剔除不再具备享受条件人员后,实际发放直补资金人数为1563人,通过惠农“一卡通”发放两个季度直补资金共468900元。
  为帮助三峡移民发展生产,县移民办在城丰、马口、滩溪、江上、八角岭、白槎、虬津、燕坊、梅棠、永丰、艾城11个片区,给三峡移民传授相关技术知识,进行生产技能培训和实地指导。为解决土地资源不足,还特向省三峡办申请在永修县实施草莓反季节栽培及产品深加工技术研究开发项目,为三峡移民在有限土地上作草莓种植、加工大文章,寻求新的增收渠道。2010年6月,连续多天强降水天气致使永修县20个三峡移民安置区生产、生活设施严重受灾,因灾损失达60余万元。为此,移民部门加大对移民生产、生活扶持力度。投资6万元在马口山丰三峡移民点农田周围设置防护栏,解决困扰移民多年的牛群破坏水稻问题。投入5.1万元在八角岭三峡移民点用于房屋维修、电力维护和道路硬化,满足三峡移民建设新农村愿望。当年,八角岭茶林三峡移民安置点即成为全县新农村建设亮点村。当年,共向342户1609人发放移民直补资金667350元。
  对政治觉悟高,综合素质强者,尽力推荐到乡(镇)人代会和村“两委”中发挥作用。三峡移民中,至2010年,已有1人被选为永修县政协委员,19人被选为乡镇人大代表,11人进入村“两委”,21人被选为村民小组长。

知识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四册

《九江市志(1991-2010)第四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和《山东省地方史志工作条例》要求,力求全面、 系统、客观地记述1991年-2011年济阳县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