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库区移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四册》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2927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库区移民
分类号: D632.4
页数: 7
摘要: 全面竣工后,水库正常高水位65米,汛期限制水位64米,总库容量79.2亿立方米。水库蓄水后,正常蓄水位淹没范围涉及武宁、永修县和瑞昌市。淹没乡镇17个,村委会83个,村民小组507个,受淹23612户。柘林库区移民绝大部分都在武宁、永修、瑞昌3个受淹县内安置,搬迁移民达12.8万人。武宁县移民人均收入150元以下54838人,占移民人数68.85%,人均口粮仅169公斤,比迁移前减少一半。永修县移民人均收入150元以下3470人,占移民人数19.8%。移民出门行船,进屋爬坡,造成生产生活极大不便。全县1795户移民房屋出现倾斜和倒塌危险,严重威胁着移民生命财产安全。此外,移民饮水条件差,上学、就医难。还有87户、487人居住在65米正常水位淹没线以下,尚未迁出。
关键词: 移民 移民安置

内容

柘林库区移民柘林水利水电枢纽工程位于修河中游末端永修县柘林镇,是以发电为主,兼顾解决修河下游防洪、灌溉,改善航运条件,发展水产养殖综合利用工程。全面竣工后,水库正常高水位65米,汛期限制水位64米,总库容量79.2亿立方米。水库蓄水后,正常蓄水位淹没范围涉及武宁、永修县和瑞昌市。淹没乡镇17个,村委会83个,村民小组507个,受淹23612户。淹没耕地1.19万公顷,山林1.73万公顷,房屋面积224.4万平方米,乡村公路36条、209千米,大小桥梁63座,公路涵管366处,水利设施4943处,邮电通信、广播线路1446.5千米。柘林库区移民绝大部分都在武宁、永修、瑞昌3个受淹县内安置,搬迁移民达12.8万人。由于整个搬迁正处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补偿标准低,每人补偿293.5元,其中:生产扶助70元,房屋拆迁181.5元,运输费22元,其他20元,加上除省地方财政和省电力部门补助武宁县393万元外,其余移民没有任何补助,因此存在严重遗留问题。1986年,人均耕地在3分以下有10506人,占移民总人数10.8%。其中武宁县9591人,占移民总人数12.4%;永修915人,占移民总人数5.2%。移民主要靠正常水位线65米以下消落区土地维持生活。武宁县移民人均收入150元以下54838人,占移民人数68.85%,人均口粮仅169公斤,比迁移前减少一半。永修县移民人均收入150元以下3470人,占移民人数19.8%。水库蓄水后,把库内分割成若干个“一眼望得见,走路要半天”的小岛和半岛。移民出门行船,进屋爬坡,造成生产生活极大不便。武宁县库区53个村形成76个孤岛,14条公路被截断,致使238个村民小组、34000多人交通受阻,行路不便,运输全靠肩挑背驮,同时,库区严重缺电,致使乡镇企业发展滞后,多数移民照明仍用煤油灯。由于当初移民兴建住房大部分是兵营扎寨式“干打垒”,泥巴筑墙,质量极差。全县1795户移民房屋出现倾斜和倒塌危险,严重威胁着移民生命财产安全。此外,移民饮水条件差,上学、就医难。还有87户、487人居住在65米正常水位淹没线以下,尚未迁出。
  新安江、富春江库区移民“两江”移民迁入时,人均耕地0.1公顷,耕种农田近30%是“望天丘”。20多年来,随着人口自然增长,至2001年年底,移民人均耕地只有0.06公顷,其中水田0.047公顷。人均耕地在0.02公顷以下3120人,生活难以维持,有的连温饱问题都无法解决。“两江”移民居住房屋大部分是搬迁时期仓促上阵突击筑起的“干打垒”,不少房子墙壁断裂,倾斜塌陷,但又无钱进行修补。全市仍有22个边远“两江”移民安置组没有通电,移民生活照明还是用煤油灯,有的组虽自己用木杆架了一些临时线路,但用电既不稳定又不安全。全市有159个移民安置组饮用不符合卫生标准的河水、山沟水、池塘水,有的移民饮水甚至要到1千米以外肩挑手提。还有175个“两江”移民安置村不通公路,316个组未通机耕道,不少村、组连便道也不宽畅。32个“两江”移民安置村没有学校,140个村没有医疗点,导致部分移民安置区医疗条件差,文化教育落后。据2000年统计,全市“两江”移民年人均纯收入只有1153元,远远低于全市平均水平,超过当地县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只有9120人,仅占全市“两江”移民总人数16.9%.达到当地县农村居民人均收入13908人,占总人数25.8%,尚有移民13829人生活仍处在温饱线以下。到2010年,全市农村人均纯收入5155元,移民人均纯收入4178元,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仍少977元,约为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81%。移民人均收入中,务农收入1524元,产业收入690元,打工收入1653元,其他311元。低于市人均收入的移民128647人,年人均纯收入在1196元以下移民48524人,收入在786元以下22356人。总体上,全市移民生活仍然较为贫困。至2010年年底,移民人均居住面积30.6平方米,仍比全市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少8.76平方米。其中,居住砖混结构146199人,砖木结构113135人,泥木结构34709人,其他杂房4778人,还有1362人无房居住。移民大专以上文化程度8855人,高中文化程度47796人,初中文化程度154058人,小学文化程度70986人,文盲18487人。交通以摩托车为主要出行工具,占60%。通信较方便,手机占82.9%。电视机多数移民家庭普及,电冰箱逐步普及。
  二、移民分布市内大中型水库移民市内30座大中型水库原迁移民134832人,分别安置在市内15个县(市、区、场)。其中修水县原迁移民19621人,除东津水库移民128人安置在永修县、98人安置在德安县、34人安置在共青开发区外,其余都在县范围内安置;武宁县原迁移民86563人,除盘溪水库216人、柘林水库64人安置在共青开发区、1108人安置在德安县外,其余在县范围内安置;瑞昌市原迁移民3198人(含湖塘水库800人),全部在市范围内安置;永修县原迁移民13456人,全部在县范围内安置;云山集团无大中型水库,接受安置柘林水库和云山水库原迁移民2284人;共青开发区无大中型水库,接受安置柘林水库、盘溪水库、东津水库原迁移民314人;德安原迁移民3653人,除湖塘水库800人属瑞昌范围内,由瑞昌安置外,其余在县范围内安置;九江县原迁移民208人、星子县原迁移民521人、都昌县原迁移民4110人、彭泽县原迁移民2662人、湖口县原迁移民972人,均全部在各县范围内安置。
  外省大中型水库有组织迁入移民外省有2座大中型水库移民有组织迁入九江,即浙江新安江、富春江水库移民和三峡水库移民。
  1969—1970年,先后从浙江建德县、淳安县有组织安排新安江、富春江水库移民6256户、28235人迁入市内安置。分别安置在武宁、永修、德安、云山、共青、修水、都昌、星子8个县(场)62个乡(镇、分场)181个村366个组。其中,武宁县接受安置3190户、16174人,分布在16个乡、69个村、125个组;永修接受安置1236户、4966人,分布在9个乡、30个村、59个组;德安县接受安置758户、3602人,分布在10个乡、28个村、89个组;云山接受安置427户、1531人,分布在5个分场、10个村、17个组;共青接受安置394户、1187人,分布在3个分场、9个村、27个组;修水县安置147户、454人,分布在7个乡、21个村、35个组;都昌县接受安置83户、223人,分布在9个乡、10个村、10个组;星子县接受安置21户、98人,分布在3个乡、4个村、4个组。
  2000~2003年,省政府先后两次下达永修县接受安置三峡移民1400人。至2004年8月13日,永修县分两批次实际接收三峡库区移民共353户、1549人,比省政府下达1400人超出149人。第一批是2001年8月份接受来自三峡库区云阳县移民251户、1133人,分别安置在永修永丰垦殖场下洋安置点30户、123人,马口镇先锋安置点43户、205人,滩溪乡富村安置点24户、99人,滩溪乡甘棠安置点12户、63人,艾城镇艾城安置点23户、100人,虬津镇虬津安置点15户、69人,虬津镇张公渡安置点24户、101人,燕坊镇燕坊安置点15户、65人,梅棠镇大塘安置点14户、72人,城丰乡和丰安置点18户、64人,白槎镇福联安置点18户、101人,白槎镇双丰安置点15户、71人;第二批是2004年8月份接受来自三峡库区万州县移民102户、416人,分别安置在永修白槎镇双丰安置点11户、46人,白槎镇塘上安置点10户、42人,白槎镇郭坂安置点11户、44人,八角岭垦殖场茶林安置点18户、73人,江上乡焦冲安置点16户、65人,滩溪乡东山安置点17户、70人,马口镇山丰安置点10户、40人,马口镇城山安置点9户、36人。共为移民建房357幢,总建筑面积48019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31平方米。
  外省、市大中型水库自主迁入移民改革开放以后,人口流动频繁,外省44座中型水库移民2397人、本省外市14座大中型水库移民180人自主迁入市内安置,共计涉及58座外省、市大中型水库移民2577人。其中:修水县接收安置645人、武宁县252人、瑞昌市71人、永修县161人、云山垦殖场82人、共青垦城市520人、德安县72人、九江县103人、都昌县15人、彭泽县545人、湖口92人、庐山区19人。
  三、移民异动 2006年6月9日,省移民办核定市大中型水库原迁农村移民总人数150843人,按人口自然增长率计算,现状移民总人数253650人。2007年5月28日,省水库移民工作领导小组追加市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人数30738人,全市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人数增加到284400人。同年10月16日,江西省移民办再次追加九江市10个县(市、区)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无法核定到人的移民人数12550人。其中,星子县150人、九江县150人、湖口县270人、共青城480人、彭泽县700人、瑞昌市700人、都昌县900人、修水县2600人、德安县3000人、永修县3600人。当年,全市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人数增加到296950人。2008年1月29日,省移民办追加湖口县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人数159人;10月15日,省移民办核定修水县龙潭峡水库移民后期扶持人数567人。2009年6月25日,省移民办核定修水县淹家滩水库移民后期扶持人数806人。至此,全市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人数增加到298482人。加上三峡库区移民1700人,全市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人数共计300182人,分布在全市14个县(市、区)198个乡(镇、街道)、927个行政村、4945个村民小组。按照移民现金直补人口实行动态管理要求,历经4年审查核减,至2010年12月,在全市大中型水库移民总人数300182人中,已登记到人享受现金直补168176人,核定到村组进行项目扶持132006人。
  [=此处为表格(2010年全市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人数一览)=] 第二节移民安置一、中央直属水库移民安置 1991~2001年,完成搬迁安置回水线以下柘林库区移民1215户,5526人。对农田水利共投资1325.93万元,修建抽水站15处,修建渠道40.55千米,修建塘、堰、坝等194座;地方交通共投资9657.81万元,修建道路142条391.3千米,修建桥涵70座,新造渡船2艘,新建码头2座。对生产生活用电总投资164.67万元,架设高低压线路88条168.9千米,更新变压器2台;人畜饮水共投资150.95万元,建水井367眼;危房处理共投资109.5万元,修建危房15288平方米;文教卫生共投资115.9万元,修建校舍12862平方米。对种植业共投资2109.06万元,发展黄姜、百合等药材993.3公顷,新增果树197.27公顷。对养殖业共投资499.25万元,新增养鱼水面570.8公顷,新增养畜8505头,新养禽16650只;对二、三产业共投资444.08万元,扶持发展二、三产业33个。
  2002~2007年,通过实施《九江市中央直属水库移民遗留问题处理规划(2002-2007》>,完成回水线以下移民搬迁安置2167人,完成低产田改造50.4公顷。对基础设施项目共投资19954.58万元,新建饮水井878眼,新建自来水工程157处,修建山塘水库465座、堰坝204座、提排灌站71座、渠道319.72千米、防护工程11处,修建乡村公路2816.91千米、桥涵224座、码头4座、渡船3艘,修建校舍和卫生院所12所,建新农村示范点52个,新建沼气池、休闲广场、活动中心等249个。对生产开发项目共投资2673.36万元,扶持移民发展种植业3244.47公顷,扶持移民发展水产养殖697.03公顷,发展养畜2752头,发展二、三产业8个。其他专项经费项目,共投资746.11万元。开办移民种养技术、就业技能和移民干部业务培训班40期。搬迁安置受淹较重移民2167人,其中武宁搬迁安置2064人,永修县搬迁安置103人。安置模式上除建6个集中安置点外,武宁县还创立县城小区安置新模式,把加快城镇建设和移民安置融为一体。在县城移民安置小区,本着自愿原则,引导有条件回水线以下移民180户816人到县城移民安置小区安置。解决27843人饮水困难;为475个移民村组,兴修农田水利项目,新增和改善旱涝保收面积4270公顷,受益移民71167人。修建乡村公路2816.91千米,受益移民134502人。在52个移民示范村进行改路、改水、改厕,修建沼气池,安装太阳能热水器。永修柘林水库库周,以易家河移民新村为中心,向周围辐射扶持移民发展柑橘生产,达300余公顷,移民柑橘收入1年最多1户达12万元。武宁县以清江为基地,向周围辐射扶持移民发展吊瓜生产,收人大增。云山以凤凰山为中心,向周围辐射扶持移民发展水蜜桃生产,并创立“云居”品牌。
  至2007年,市、县两级共培训30242名移民种养业和劳动就业专项技术人才。共青根据移民发展果业需要,从云山请来果树栽培能手做教师,开办果业培训班6期,培训种果技术骨干266人,为移民发展果业提供技术支撑。修水根据移民子女外出务工需要,委托修水技校开办移民子女就业技能培训班,共培训移民子女150余人,绝大部分就业。市移民办和武宁县移民办还在武宁丰良国际艺术学院建立移民子女劳动就业技能培训基地,开办水电安装、装潢设计、缝纫、绘画等专业技术培训班30多期,培训移民子女近2000人,为移民子女外出务工提供职业技术支撑。2006年始,各县(市、区)对大中型水库移民实施项目扶持。至2010年,移民农田水利项目投入4995.9万元:共建排灌站36座,打机井7眼,修建渠道725.1千米,修建山塘水库437座、涵闸41座、堤坝60.6千米,修建堰坝121座;基础设施项目投入28598.87万元:共进行2次搬迁230人、进行危房处理6503平方米。建水井、机井240眼,为移民装自来水6228户。修建乡村道路4443.029千米、公路桥24座、桥涵155座、码头8座。架设低压线2.45千米;社会事业项目投入420.33万元:修建校舍1050平方米,修建村文化室3300平方米;生态环境项目投入257.39万元:处理塌岸、滑坡15处,建垃圾池3个,修建下水道1处;生产开发项目投入1243.78万元:扶持移民种植粮食作物156公顷、经济作物656.77公顷、林业45.8公顷、果业449.93公顷;扶持移民池塘养鱼3公顷,扶持移民养家畜950只、家禽3000只。
  通过扶持,移民村组通公路率由2006年43.32%,提高到2010年65.8%,提高近22个百分点,不通公路移民村组由2006年3567个,减少到2010年2198个;改善和新增灌溉面积3800余公顷;铺设自来水管网和打水井,解决7210户移民饮用水安全问题,饮水不安全移民村组由2006年2842个减少到2010年1652个。
  2010年,全市库区和移民区初步形成六大支柱产业:以武宁县清江、石渡为主吊瓜产业,发展近7000公顷:以武宁县澧溪镇为主优质油茶产业,发展900余公顷;以永修县燕坊镇为主反季节草莓产业,每年都有5000多个反季节草莓大棚;以永修县三溪桥镇网箱养鳜鱼为主水产养殖业,发展网箱养鱼5000多个、库湾养鱼1000余公顷;以永修县柘林镇易家河、司马柑橘和云山安农水蜜桃为主水果产业,发展到2000余公顷,云山并以水蜜桃开花季节为契机,连续几年举办桃花节,吸引四海宾客。武宁县还采取委托培训方式,培养一大批室内装饰人才,移民参加装饰业近2万人,成为该县移民致富一个重要产业。
  通过第一个五年规划实施,全市贫困线以下移民由2006年41 174人,减少到2010年22356人,18818人实现脱贫。并涌现出永修县易家河、云山新民、武宁县茶梓坪、德安红桥5组等几十个年人均纯收入达到和超过10000元移民村。
  二、三峡库区移民安置 2001-2004年,永修县接收安置三峡工程重庆库区农村外迁移民计划人数1400人,实际分批接收安置二期和三期三峡移民357户,1549人。整个移民搬迁运送工作安全、顺利,共运送移民、护送干部及移民亲属1700多人,货物610吨,出动车辆150辆,没伤一人,没掉一物,实现“安全事故率为零”目标。为满足移民意愿,保证移民居住安全,环境优良,交通便利,生活方便,县政府多次派人到各安置点实地考察,反复筛选,最终确定11个乡(镇、场)、20个安置点,并确保做到交通条件最便利,宅基地位置最优越,耕地土质最肥沃,农田水利设施最齐备。在此基础上,认真编制移民安置规划。其间,县政府先后召开1 1次专题协调会,确定移民建房地点、绘制设计图纸、选择施工单位、签订建房合同,保证建房质量、合理确定造价、做好住房验收、落实工作责任,并与迁出方政府和移民户主统一签订《移民委托建房协议》《移民住房建设资金保障协议》。全县各安置点总共建房357幢,按照委托建房协议,建1层单价每平方米310元,2-3层单价每平方米290元,根据移民意愿,共设计建1层7户,建2层292户,建3层7户,总建筑面积12640平方米,总造价367.4万元,人均建房面积31平方米,建2层以上超过90%。县政府还专门出台减免三峡移民建房税收优惠政策,共减免税收46.1万元,以减轻移民经济负担。在建设移民安置点中,共平整宅基地107100平方米,架设高低压线路13154米,新修和维修乡村公路35.9千米,修建护坡挡土墙8710立方米,打公共水井16口,压水井318个,安装自来水管7126米,新修和维修水库6座,新修和维修桥梁7座,修机耕道3275米,铺设水泥路面18492平方米,新修和维修乡镇卫生院11所,中、小学31所,房前屋后植树3137棵,移民安置点均实现通路、通水、通电,通电话、通电视。当年,全县调拨给移民土地212.07公顷。其中宅基地10.7公顷(户均300平方米)、水田144.57公顷、旱地30.98公顷、山林地25.82公顷。移民人均土地达到0.13公顷(其中耕地0.11公顷、林地0.02公顷)。所调整土地成片成块,土质肥沃,灌溉便利,且距居住地较近。并对移民承包土地,按照省确定移交时间实施,即旱地在移民迁入后的1个星期内交给移民耕作;水田在11月10日前交给移民耕种。土地承包证、房屋产权证、山林权属证同时发放到位。
  2005年,永修县政府先后多次召开会议专门部属调度三峡移民土地落实工作,定期通报落实情况:并将土地落实到户情况列为各乡(镇、场)工作目标考评内容之一。经过广大移民干部努力,当年,全县三峡移民最后都足额分到人均0.11公顷土地。各安置点土地全部具体落实到户。移民档案是全面鉴定移民安置质量和移民工程质量重要依据,省办下发《关于切实做好三峡移民档案工作的通知》后,永修县把该年作为档案管理规范年,拿出专门资金聘请县档案局专业人员对永修县安置三峡移民以来形成的档案资料进行整理归档,并全部存放到县档案局。4月,永修县政府被国务院三峡建委授予先进单位称号。
  为帮助移民发展生产.5月27日,县移民办联合县卫生局、计生委、农业局、科技局、司法局、信用联社、老年科协、新华书店、就业局10家单位共同在滩溪镇东山村三峡移民安置点开展以送法律、送科技、送信息、送文化、送健康、送资金为内容“六下乡”活动,把党和政府的惠农政策和温暖送到三峡移民家门口。6月,县移民办与县科技局联合刊发1期《永修科技》(移民专刊)。主要内容有种植、养殖技术资料、国家有关三峡水库工作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永修县三峡移民致富典型等。共刊印1300多份,发放到三峡移民手中。举办各类生产技能培训班5期,培训移民183人次,发放资料470余份。县、乡农业部门多次派技术人员下到各移民点给移民讲解当地农业生产技术,附近农民主动到移民田间地头手把手地传授耕作技能,使三峡移民尽快熟悉当地生产技术。9月2—4日,永修县遭受特大暴雨袭击,日降雨量181毫米,江河水位猛涨,部分安置点移民农作物和财产损失惨重。三峡移民受灾后,该县政府即组织移民进行转移安置,送去生活必需品。11月21日,又给受灾移民每人发放30公斤大米,共发放4380公斤,使受灾移民得到妥善安置。2006年,为帮助移民加快致富步伐,永修县聘请农业专家为移民举办各类培训班21期,培训移民1100人次,专门编写《永修县三峡移民农业技术指南》,分发到各移民户,发放技术资料4000余份。要求乡镇领导班子成员每人至少联系1-2户帮扶对象,结成对子,将印有分管领导姓名、职务、联系方式的联系卡发放到移民户中,实现干群互动。
  2007年,永修县按人均10499元标准计划安排生产安置资金1618.5501万元,用于调整土地、新修农田水利设施和机耕道等项目。按人均5020元标准计划安排基础设施资金777.598万元,用于调整宅基地、平整土地,改善交通、供电、排水设施、改善文教卫生条件及宅区绿化、有线电视、公厕等基础设施改造。同年,继续组织卫生、计生、农业、科技、司法、信用联社、老年科协、新华书店、就业等部门在各安置点联合开展“六下乡”活动。县信用联社共为三峡移民发放小额贷款153笔103700元。举办各类农业生产技能培训班9期,培训移民480人次,发放资料2970余份。当年全县三峡移民水稻平均亩产达550公斤,棉花亩产籽棉285公斤,均高于全县平均水平。全县三峡移民有357户1549人人均纯收入达4600元,超县人均纯收入4218元水平。2008年,永修县境内符合享受移民资金直补三峡移民1679人,共发放资金125.925万元。为方便移民群众,移民直补资金全部通过惠农“一卡通”发放。当年,县政府还筹措资金116.3万元,帮助移民点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新建和维修水库、塘、灌渠等水利工程12个,改善农田灌溉面积60.7公顷,新建和改造移民村组路6条,新建桥梁1座,改造低压线路1.5千米、更换变压器2台。2009年,在完成接收安置三峡移民工作后,以县长为组长的“永修县三峡移民接收安置工作领导小组”仍未撤销。乡(镇、场)三峡移民工作机构亦依然保留。当年,经认真核实死亡及剔除不再具备享受条件人员后,实际发放直补资金人数为1563人,通过惠农“一卡通”发放两个季度直补资金共468900元。
  为帮助三峡移民发展生产,县移民办在城丰、马口、滩溪、江上、八角岭、白槎、虬津、燕坊、梅棠、永丰、艾城11个片区,给三峡移民传授相关技术知识,进行生产技能培训和实地指导。为解决土地资源不足,还特向省三峡办申请在永修县实施草莓反季节栽培及产品深加工技术研究开发项目,为三峡移民在有限土地上作草莓种植、加工大文章,寻求新的增收渠道。2010年6月,连续多天强降水天气致使永修县20个三峡移民安置区生产、生活设施严重受灾,因灾损失达60余万元。为此,移民部门加大对移民生产、生活扶持力度。投资6万元在马口山丰三峡移民点农田周围设置防护栏,解决困扰移民多年的牛群破坏水稻问题。投入5.1万元在八角岭三峡移民点用于房屋维修、电力维护和道路硬化,满足三峡移民建设新农村愿望。当年,八角岭茶林三峡移民安置点即成为全县新农村建设亮点村。当年,共向342户1609人发放移民直补资金667350元。
  对政治觉悟高,综合素质强者,尽力推荐到乡(镇)人代会和村“两委”中发挥作用。三峡移民中,至2010年,已有1人被选为永修县政协委员,19人被选为乡镇人大代表,11人进入村“两委”,21人被选为村民小组长。
  三、小型水库移民安置全市有小型水库1028座,其中小(一)型水库187座,小(二)型水库841座,这些小型水库分别坐落在12个县(市)168个乡(场、区)镇880个行政村(分场、居委会)。淹没范围涉及到13县(市、区),168个乡(镇),880个村,2708个组,淹没区迁移人口100594人。共淹没土地909.47公顷(水田809公顷,旱地100.47公顷),淹没砖木结构房屋838栋,土木结构房屋2426栋,有8830人迁出库区。小型水库移民普遍居住在山区,土地等各种资源匮乏,水库移民家庭收入人均不足2100元,大多数移民还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生活困难,生活条件恶劣,生产工具原始落后。出行难,饮水差,卫生落后,文化基础设施匮乏。在全市小型水库移民人口中,人均收入在942元以下16552人,部分移民群众虽基本解决温饱,但收入水平较低,收入波动较大,脱贫根基不牢,因病、因灾、因市场波动导致返贫现象突出,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2009年9月,省政府正式启动小型水库移民解困工作,安排一定解困资金,用于项目扶持。同年,下发《江西省解决小型水库移民生产生活困难工作方案》《江西省财政厅关于拨付小型水库移民解困资金的通知》。2010年,下发《江西省财政厅关于拨付小型水库移民解困资金的通知》《关于上报2009年度小型水库移民解困项目备案的通知》。省财政厅拨付市小型水库移民解困资金375万元,全市共实施解困项目98个,受益群众19760人,其中实施道路交通项目35个,投入资金200万元,维修新建公路1000千米,维修桥梁20座;实施农田水利建设项目30个,投入资金75万元,维修硬化渠道2000千米,维修水库20座,改造池塘、维修溢洪道23处;实施饮水工程项目18个,投入资金50万元;实施产业发展项目19个,投入资金50万元。
  2010年,省财政厅拨付市小型水库移民解困资金240万元,全市共实施解困项目72个,受益群众1668人,其中实施道路交通项目22个,投入资金50万元,维修新建公路1000千米,维修桥梁25座;实施农田水利建设项目10个,投入资金50万元,维修硬化渠道5000千米,维修水库20座,改造池塘、维修溢洪道20处;实施饮水工程项目30个,投入资金90万元;实施产业发展项目32个,投入资金50万元。

知识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四册

《九江市志(1991-2010)第四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和《山东省地方史志工作条例》要求,力求全面、 系统、客观地记述1991年-2011年济阳县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