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科技扶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四册》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2925
颗粒名称: 五、科技扶贫
分类号: F126
页数: 2
摘要: 1994-2000年“八七”扶贫攻坚期间,为提高贫困户文化科技素质,全市各级老建扶贫部门共为贫困乡村兴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4396期,参训人员456526人次,使大多数贫困户有1个劳力掌握1门以上实用技术。同时,还选送4200名贫困青年参加农函大学习,为老区培养一支留得住的科技骨干力量。使得“四缺”(缺资金、缺技术、缺市场、缺信息)群体早日摆脱贫困,走上致富之路。
关键词: 扶贫 扶贫模式

内容

1994-2000年“八七”扶贫攻坚期间,为提高贫困户文化科技素质,全市各级老建扶贫部门共为贫困乡村兴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4396期,参训人员456526人次,使大多数贫困户有1个劳力掌握1门以上实用技术。同时,还选送4200名贫困青年参加农函大学习,为老区培养一支留得住的科技骨干力量。使得“四缺”(缺资金、缺技术、缺市场、缺信息)群体早日摆脱贫困,走上致富之路。
  2001-2005年“十五”期间,为加大对农村富余劳动力技能培训力度,努力探索各种科技教育培训途径。如由扶贫办组织举办劳动技能培训班,从院校或职业学校聘请专业老师进行授课。学员通过培训,学到1-2门技术后,推荐外出务工就业或就地转移就业。都昌县扶贫办针对该县服装企业多,技术工人少情况,与企业取得联系,由其提供机器设备和技术人员,再由40个贫困村每村选派2~3名人员参加培训,一切费用都由扶贫办支出,培训结业后全部安排到企业就业。又如由扶贫办与有关院校联系,输送贫困户子女参加非农职业技术学习。学习期间,由扶贫办给予一定资金扶持,毕业后由校方推荐就业。星子县白鹿镇玉京村、大岭村2名女青年,2002年初中毕业后,由县扶贫办推荐到南昌女子职业学校学习电子专业。毕业后分别在东莞和河北就业,年收入8000多元。再就是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科技扶贫。武宁县横路乡港北村,地处柘林湖边。县扶贫办于2002年投入财政扶贫资金21.5万元,修成1条2.3千米长路坝,将全村5个自然村交通连接起来。市移动公司又在这里修建1座移动基站。交通、通信问题解决后,该县扶贫办主动请1位在广东创业武宁籍老板回乡投资2000多万元,创办职业技术学校。至2005年,已有3000多名贫困户子女在这所学校接受培训,并安排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工作。许多贫困家庭子女,年初带着技术出门,年终就带着丰厚报酬回家。4年来,全市劳动力转移培训人数达2.9万人。抓劳力转移培训同时,全市注重在重点村加大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应用,加强新技术、新品种普及与推广,促进农民增收。各县扶贫办每年都开展“二免二送”活动,即免费接受种养业技术咨询,免费印发扶贫科技资料,送科技下乡,送优良种苗给农户。
  2006-2010年“十一五”期间,全市共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528期,参训人数达10.3万人次,基本上达到每户都掌握1~2门实用技术,都有1名科技明白人。同时,2006年始,实施扶贫专项“雨露计划”。2007年,市扶贫办针对重点村后备干部薄弱,与市委组织部村建办联合首次在209个重点村推出“一村一名中专生”培训计划,根据重点村需求,本人自愿,组织部门考察,将优秀中学毕业生列为村级后备干部培养和管理,这一培训模式被省扶贫办肯定并下文全省推广。同年,市扶贫办又与培训基地共同推出“零缴费上学,零距离就业”,使来自贫困地区的203名学员顺利入学。此外,还摸索出校村结合、校企结合、长短结合、城乡联合、工农互动等多种办班方式。2009年、2010年两年在贫困地区通过考试选派64名贫困子女进入深圳技校学习,这些学生毕业后100%能在深圳就业,平均月工资达到5000元以上,并能申请深圳户口。这一做法,得到省扶贫办充分肯定。
  至2010年,共投入专项资金1048万元,其中市县配套投入资金260万元,累计完成贫困劳动力培训转移2.65万人,安置就业率达98%以上,就业学员月工资1500元以上。实施“雨露计划”工作中,全市采取定点、定向、订单培训方式,进一步创新工作模式,广开就业门路。真正做到培训1人、转移1人、脱贫1户目标。为把这项贫困人口受益的好事办好,实事办实,扶贫系统早动手、早安排。创新培训模式,以短训和就地安置为主,并重点突出学员稳定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知识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四册

《九江市志(1991-2010)第四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和《山东省地方史志工作条例》要求,力求全面、 系统、客观地记述1991年-2011年济阳县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