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扶贫工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四册》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2920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扶贫工作
分类号: F126
页数: 8
摘要: 1991年始,市老建扶贫工作进入以发展扶贫支柱产业为主区域经济开发阶段。实行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坚持“开发工程”“保障工程”一齐上,经济开发户和救济保障户两手抓原则。同时强调扶贫开发要纳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同全市国民经济发展各个阶段主要任务相衔接。对先期已解决温饱老区特困县和特困乡,适时转入扶持以“种、养、加”一条龙,“技、工、贸”一体化,年产值达1000万以上扶贫支柱产业开发。
关键词: 扶贫 扶贫模式

内容

1991年始,市老建扶贫工作进入以发展扶贫支柱产业为主区域经济开发阶段。实行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坚持“开发工程”“保障工程”一齐上,经济开发户和救济保障户两手抓原则。同时强调扶贫开发要纳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同全市国民经济发展各个阶段主要任务相衔接。对先期已解决温饱老区特困县和特困乡,适时转入扶持以“种、养、加”一条龙,“技、工、贸”一体化,年产值达1000万以上扶贫支柱产业开发。使之下有基地,辐射千万家;中有产供销环节,服务千万家;上有龙头企业,带动千万家。使扶贫开发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相结合,与发展乡镇企业相结合,与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相结合,为改变老区贫困面貌,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作用。1992年,市革命老根据地建设办公室从市民政局分离单设。至1993年,全市投入发展老区扶贫支柱产业资金达2.66亿元,其中扶贫资金3240万元,初步建立起具有一定规模花果、蚕桑、水产、林业、矿业5大支柱产业。当年实现产值24700万元,实现利税7081万元,累计安置老区贫困户劳力3288人,年工资总收入709万元,农村人均从中获取纯收入104元。2003年机构改革,设市扶贫办,但仍保留市老建办名称,两块牌子一套人员,主抓全市老区建设和扶贫开发。 2010年4月机构改革,市扶贫办与市移民办合并,专事全市扶贫和移民工作。
  二、基础扶贫 1991-1993年,共修建公路4条18千米,桥梁6座368米;修建排灌站、小水电站8座装机容量202千瓦、其他水利设施12处;修建输电线路2条7千米;修建中小学校7座2590平方米、卫生院4座950平方米。1994-2000年“八七”扶贫攻坚期间,修建公路245条7081千米,桥梁39座3325米;修复排灌站、小水库75座(装机容量875千瓦),维修小水库36座,其他水利设施328处,改造水利设施增加农田面积8125.2公顷;饮水工程改造62处;修建输电线路35条488.8千米;修建中小学校48座25338平方米、卫生院14座9445平方米。2001—2005年“十五”期间,修建公路1211条2592.2千米,桥梁478座5824米:修建小水库146座、排灌站145座16771.3千瓦,改造其他水利设施467处,增加有效灌溉面积9898.5公顷;饮水工程改造1865处;修建输电线路14条264.28千米;修建中小学校105座50227.6平方米、卫生院34座9890平方米。2006-2010年“十一五”期间,修建公路1722条3808.56千米,桥梁515座11379米:修建小水库85座、排灌站71座3639.5千瓦,水利设施维修144处,增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7258公顷:饮水工程改造2402处;修建中小学校94座29638平方米;卫生院143座25206平方米;修建村民活动中心335个;修建沼气池1998个。
  [=此处为表格(1991~1993年全市扶贫基础设施投入一览)=] [=此处为表格(1994-2000年“八七”扶贫攻坚期间全市基础设施投入一览)=] [=此处为表格(2001-2005年“十五”期间全市扶贫基础设施投入一览)=] [=此处为表格(2006-2010年“十一五”期间全市扶贫基础设施投入一览)=] 三、产业扶贫 1991-1993年,发展种植业2336.5公顷,其中,各类果树2063公顷、辣椒133.4公顷、药材140.1公顷;养猪5000头、养羊1800只、育鱼苗3005万尾;扶持竹木、茶叶等乡镇农业加工企业37个。1994-2000年“八七”扶贫攻坚期间,发展种植业17874.1公顷,其中,各类果树4278.2公顷、反季节蔬菜3628.4公顷、蚕桑树7345.5公顷、粮食作物2457.9公顷;养猪15004头、养羊872760只,家禽127.37万羽,养鱼11556.5万尾、精养池23775公顷。2001-2005年“十五”期间,发展种植业7889.8公顷,其中种植各类果树4308.3公顷、经济林1558.2公顷、种茶137.4公顷、种大棚蔬菜602.8公顷、其他经济作物793.9公顷;养殖牛1709头、养猪17838头、养羊12270只,家禽59.44万羽,养鱼511.4万尾、精养鱼池14454公顷;扶持产业化企业352个。2006~2010年“十一五”期间,发展种植业16547公顷,其中种植各类果树7656.5公顷、经济林3613.6公顷、九江水梨4119公顷、茶叶800公顷;养殖牛、猪、羊32万头、家禽364.398万羽、养鱼39956万尾;扶持产业化企业66个。
  [=此处为表格(1991-1993年全市扶贫产业一览)=] [=此处为表格(1994-2000年“八七”扶贫攻坚全市扶贫产业一览)=] [=此处为表格(2001-2005年“十五”期间全市扶贫产业一览)=] [=此处为表格(2006~2010年“十一五”期间全市扶贫产业一览)=] 四、搬迁扶贫 2002年始,先后在修水、瑞昌、德安3个县(市)进行深山移民搬迁扶贫工作试点。2003年3月23日,市政府向省政府上报《关于呈报(修水县2003年移民扶贫试点工作规划)的请示》。对修水历史和现状、移民搬迁扶贫指导思想、试点计划、移民对象确定和审批程序、接收地条件和安置职责、资金补助标准与管理政策措施、工作步骤7个方面作了说明。明确移民范围是居住在库区、深山区两大地域内4.97万贫困人群。安居原则是以集中安置为主,分散安置为辅;有土安置为主,无土安置为辅。以自然村为基本单位实行整体搬迁。试点计划移民人数为8100人,分配给程坊乡等22个乡镇。集中安置6870人,建16个集中安置点;分散安置1230人。省委书记孟建柱、市委书记刘积福对修水县移民扶贫规划作了肯定,指示省委、市委政策研究室进行专题调研。经省委、省政府批准,修水县被列为全省3个山区移民搬迁扶贫试点县之一。2004年5月13日,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高鸿宾率全国新阶段扶贫移民搬迁培训班成员200余人,观摩考察修水县移民扶贫工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孙用和,省扶贫办主任张志豪,市委常委、纪委书记张远秀陪同考察。培训班成员先后到该县三都镇太阳升、庙岭乡大路、义宁镇良塘、渣津镇长仑4个安置小区实地观摩考察。培训班成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扶贫办综合处负责人说:“全国的扶贫移民学江西,江西的先进经验在修水。”同年8月5日,省委书记孟建柱一行视察修水县移民扶贫工作,走访三都镇太阳升移民扶贫安置小区,与移民户座谈,详细了解移民生产、生活、就医和子女上学等情况后指出:修水移民扶贫工作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了很好的经验,要求修水要不断总结经验,把移民扶贫工作整体提高到新的水平。2005年,修水县实现移民扶贫搬迁9000人。建设35个集中安置小区,按照“整体搬得出,长期稳得住,逐步富得起”要求,加强安置小区基础设施建设,并在蚕桑、生猪、药材等产业上进行扶持。移民户人均纯收入达1050元,比上年增加410元。同年7月5日,市政府向省政府上报《关于我市武宁县鲁溪镇北屏村地质灾害危险区群众实施移民搬迁的请示》。该村位于武宁县与瑞昌市交界北屏山上,共有9个自然村落,283户,1129人,房屋1067间。自20世纪30年代就m现地面塌陷,90年代以来地质灾害愈演愈烈,群众人心惶惶。2003年12月16日,《人民日报》华东版以《一个村庄的塌陷》为题进行报道,引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副省长危朝安做出批示,并派出调查组到该村进行调查,调查组建议实施整体移民搬迁。2005年10月,经省政府同意,实施北屏村地质灾害区整体移民搬迁。
  2006年,省下达修水、武宁2县移民扶贫计划9377人,下拨专项财政资金2299.5万元,市级财政配套468万元。当年,全市实际完成移民9854人,建安置小区27个。2007年,省下达市移民搬迁计划9400人,全市实际完成移民安置9432人,其中修水9032人,武宁400人。建立移民安置点67个。移民扶贫工作建立“县级主导,统筹协调,乡村负责,具体落实,部门协作,配套实施”工作机制,并制定《移民扶贫工作制度》。2009年3月13日,市扶贫办印发《九江市2009年移民扶贫工作实施方案》。省下达全市移民搬迁扶贫计划4799人,在修水县和都昌、德安2个比照西部政策延伸县实施。12月11-13日,由贝宁、埃塞俄比亚、加纳、几内亚、毛里求斯、尼日利亚、津巴布韦等13个非洲国家32司处级官员组成的非洲国家减贫与可持续发展研修班到九江参观考察。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党委书记崔建明,市委常委、副市长、农工部部长魏宏彬陪同。研修班一行先后参观考察永修柘林镇易家河移民新村、修水县太阳升移民扶贫安置小区,对移民搬迁扶贫给予高度赞赏。2010年,省计划安排修水、都昌、德安3县移民搬迁4029人,其中深山移民3658人,生态移民371人。全年实际完成移民搬迁5181人,其中集中安置4874人,分散安置145人,敬老院安置40人。共涉及105个迁出点,其中整体迁出点8个,共建设集中安置点39个。中央和省财政投入专项资金1136.7万元,市财政配套146.32万元,县级财政资金36.58万元。
  据统计,全市实施搬迁扶贫工作以来,至2010年共移民搬迁57501人,其中集中安置53877人、分散安置2469人、敬老院安置1155人;有土安置52368人、无土安置5133人;建房安置55102人、购房安置2359人。共投入资金87815.37万元,其中省财政扶贫资金17262.6万元、市配套资金2264.22万元、县配套资金419.73万元、县乡财政资金1333.5万元、政府有关部门资金8557.52万元、社会扶持资金901万元、移民自筹资金57076.8万元。共建设集中安置点252个,其中通路252个、通电252个、通水252个、“三通”252个。500户以上安置点1个、100-500户13个、50~100户62个。其中省级示范点4个、市级示范点4个、县级示范点8个。成立行政村级社区点1个、成立村小组级社区点250个,有社区活动场所点1 14个。共建设住房10273栋、建设住房1347670平方米、建设社区活动场所19120平方米、建设卫生所130所、建设学校52所、修路588千米、架设输电线路394千米、安装水管道344.4千米、建设沼气池4460个、安装太阳能热水器3751个。
  五、科技扶贫 1994-2000年“八七”扶贫攻坚期间,为提高贫困户文化科技素质,全市各级老建扶贫部门共为贫困乡村兴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4396期,参训人员456526人次,使大多数贫困户有1个劳力掌握1门以上实用技术。同时,还选送4200名贫困青年参加农函大学习,为老区培养一支留得住的科技骨干力量。使得“四缺”(缺资金、缺技术、缺市场、缺信息)群体早日摆脱贫困,走上致富之路。
  2001-2005年“十五”期间,为加大对农村富余劳动力技能培训力度,努力探索各种科技教育培训途径。如由扶贫办组织举办劳动技能培训班,从院校或职业学校聘请专业老师进行授课。学员通过培训,学到1-2门技术后,推荐外出务工就业或就地转移就业。都昌县扶贫办针对该县服装企业多,技术工人少情况,与企业取得联系,由其提供机器设备和技术人员,再由40个贫困村每村选派2~3名人员参加培训,一切费用都由扶贫办支出,培训结业后全部安排到企业就业。又如由扶贫办与有关院校联系,输送贫困户子女参加非农职业技术学习。学习期间,由扶贫办给予一定资金扶持,毕业后由校方推荐就业。星子县白鹿镇玉京村、大岭村2名女青年,2002年初中毕业后,由县扶贫办推荐到南昌女子职业学校学习电子专业。毕业后分别在东莞和河北就业,年收入8000多元。再就是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科技扶贫。武宁县横路乡港北村,地处柘林湖边。县扶贫办于2002年投入财政扶贫资金21.5万元,修成1条2.3千米长路坝,将全村5个自然村交通连接起来。市移动公司又在这里修建1座移动基站。交通、通信问题解决后,该县扶贫办主动请1位在广东创业武宁籍老板回乡投资2000多万元,创办职业技术学校。至2005年,已有3000多名贫困户子女在这所学校接受培训,并安排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工作。许多贫困家庭子女,年初带着技术出门,年终就带着丰厚报酬回家。4年来,全市劳动力转移培训人数达2.9万人。抓劳力转移培训同时,全市注重在重点村加大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应用,加强新技术、新品种普及与推广,促进农民增收。各县扶贫办每年都开展“二免二送”活动,即免费接受种养业技术咨询,免费印发扶贫科技资料,送科技下乡,送优良种苗给农户。
  2006-2010年“十一五”期间,全市共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528期,参训人数达10.3万人次,基本上达到每户都掌握1~2门实用技术,都有1名科技明白人。同时,2006年始,实施扶贫专项“雨露计划”。2007年,市扶贫办针对重点村后备干部薄弱,与市委组织部村建办联合首次在209个重点村推出“一村一名中专生”培训计划,根据重点村需求,本人自愿,组织部门考察,将优秀中学毕业生列为村级后备干部培养和管理,这一培训模式被省扶贫办肯定并下文全省推广。同年,市扶贫办又与培训基地共同推出“零缴费上学,零距离就业”,使来自贫困地区的203名学员顺利入学。此外,还摸索出校村结合、校企结合、长短结合、城乡联合、工农互动等多种办班方式。2009年、2010年两年在贫困地区通过考试选派64名贫困子女进入深圳技校学习,这些学生毕业后100%能在深圳就业,平均月工资达到5000元以上,并能申请深圳户口。这一做法,得到省扶贫办充分肯定。
  至2010年,共投入专项资金1048万元,其中市县配套投入资金260万元,累计完成贫困劳动力培训转移2.65万人,安置就业率达98%以上,就业学员月工资1500元以上。实施“雨露计划”工作中,全市采取定点、定向、订单培训方式,进一步创新工作模式,广开就业门路。真正做到培训1人、转移1人、脱贫1户目标。为把这项贫困人口受益的好事办好,实事办实,扶贫系统早动手、早安排。创新培训模式,以短训和就地安置为主,并重点突出学员稳定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六、社会扶贫 1991年来,全市开展老区扶贫工作,注重社会力量帮扶,动员组织党政机关、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大中型企业、大专院校、民主党派、社会团体到贫困县、乡、村开展帮扶工作。1994年,为打好“八七”扶贫攻坚战,在前期社会扶贫基础上,对社会力量扶贫进行再动员、再组织。1995年,市委、市政府安排154个行政事业单位、人民团体、驻军及有一定经济实力大中型企业与60个省定贫困乡开展挂钩扶贫、对口支援。1996年又重新调整、安排92个市直部门和大中型企业与72个省、市定贫困乡定点挂钩扶贫,一定三年不变,不脱贫不脱钩。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来,全市社会扶贫筹集资金达3434.8万元,建设扶贫项目3279个,捐赠物资折款1758万元,帮助引进资金2363万元,组织劳务输出66790人次,极大缓解扶贫资金不足。
  2001-2005年“十五”期间,全市不断挖掘和整合各类扶贫资源,广泛深入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积极争取社会各界支持。有1个国家机关、21个省直单位,145个市直部门参与市定点帮扶工作,各县市也安排县直单位定点扶贫。各级定点扶贫单位努力筹措资金,为当地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省、市、县定点单位共累计投入帮扶资金4377万元,其中捐赠物资折款537万元,帮助贫困乡村修复公路,维护水利等。同时,积极推动扶贫开发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多方争取境外援助,取得良好效果。星子县争取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孟加拉国乡村银行300万元小额信贷资金,全市共计从境外获得帮扶资金2亿多元。2005年末积极引导民营企业扶贫开发,率先在全省组织“民营企业参与扶贫开发光彩事业修水行”活动,20余名民营企业家参加,共计签约资金5.3亿元,民营企业纷纷慷慨解囊,捐赠资金110万元,帮助贫困地区修路建校,收到良好效果。
  2006-2010年“十一五”期间,全市组织181个(含13个驻市部队)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大中型企业、大专院校和中央、省驻市单位,对全市357个扶贫开发重点村开展定点扶贫。这些定点帮扶单位5年间累计投入各类帮扶资金10607万元(含捐赠物资折款)。其间,还积极推动扶贫开发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共计从境外获得帮扶资金2亿多元。其中,都昌县争取香港世界宣明会扶贫资金达7427万元。2010年,修水县对接香港嘉里集团,在修水建立扶贫基地,每年预计投资500-1000万元,将持续15年。市委、市政府在每年全市扶贫开发工作会上,都对社会扶贫工作进行重点部署,表彰先进帮扶集体和个人,并通过媒体对典型人物进行专题报道。为加大对贫困地区帮扶力度,加快贫困地区脱贫步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实施党员干部帮扶工作机制,坚持党政机关干部与贫困户“结穷亲”,使帮扶工作常态化、科学化。同时,将组织党员干部帮扶贫困户作为一项应尽责任和义务,纳人工作责任制管理范畴,实行定期考核。全市党员干部和农村致富能手共结对帮扶贫困户5600户,帮扶资金和物资达900余万元。此外,组织扶贫龙头企业参加国务院扶贫办、中国扶贫基金会及中国邮政总局“帮助灾区学生尽快复学”为主题的“爱心包裹项目六一关爱行动”募捐活动,全市共有17家扶贫龙头企业为灾区儿童捐赠爱心包裹1870个,计人民币18.7万元,其中江西上好佳食品工业有限公司捐款10万元,位居江西省扶贫龙头企业捐款额第一。为此,省扶贫办出专刊将九江社会扶贫经验向全省进行介绍。

知识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四册

《九江市志(1991-2010)第四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和《山东省地方史志工作条例》要求,力求全面、 系统、客观地记述1991年-2011年济阳县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