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灾害救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四册》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2888
颗粒名称: 第七章 灾害救助
分类号: D632.5
页数: 4
摘要: 增强各级政府对救灾工作责任感,拓宽救灾资金筹集渠道。1995年,在都昌县开始救灾款发放改革,建立救灾服务中心。都昌县救灾服务中心自建立以来,已有一支1 1人的专职救灾队伍和救灾运输车、发电机、制砖机等设备,建有救灾物资仓库1个,创办年产2000吨饲料加工厂1个,固定资产达40万元。设立专账,制定严格管理和使用办法,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监督。2009年,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因灾死亡抚慰金制度。浔阳区庐峰小区、永修县九合乡淳湖村落社区、庐山区虞家河乡上河村落社区、开发区滨兴街道向湖社区和都昌县都昌镇芙蓉社区获“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称号。
关键词: 救灾 灾害管理

内容

1994年6月,执行省政府第二十次常务会议决定的“省和地市按财政收入的2%~3‰,县(市、区)按本级财政收入的3%-5‰比例安排,多灾易灾地区的比例应有所提高”精神,每年在本级财政预算中安排救灾专项资金。增强各级政府对救灾工作责任感,拓宽救灾资金筹集渠道。1995年,在都昌县开始救灾款发放改革,建立救灾服务中心。由单纯发钱变为发粮、发物资,由层层发放变为直接发放,由单纯服务变为收购、加工、发放一条龙服务为主,辅之以其他综合配套服务。负责收购、加工、发放救灾粮食,负责加工、发放救灾衣被,为灾民新村建设和修复分散倒房提供建筑材料,帮助灾区灾民发展生产自救,组织劳务输出,负责救灾捐赠物资的接受和发放。都昌县救灾服务中心自建立以来,已有一支1 1人的专职救灾队伍和救灾运输车、发电机、制砖机等设备,建有救灾物资仓库1个,创办年产2000吨饲料加工厂1个,固定资产达40万元。1996年,全市建立救灾基金,基金总额200万元。设立专账,制定严格管理和使用办法,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监督。2000年,各级民政部门针对灾后、春荒、夏荒、冬令不同阶段制定困难群众生活救助方案,建立生活救助台账,根据灾民受灾情况、家庭困难程度以及自救能力强弱,进行分类救助。2001年,全市县、乡两级建立救灾款专户管理制度,形成救灾款专户管理、专款专用、专户运行的“绿色通道”。各县(市、区)5天内就能将救灾应急资金发放到灾民手中。2008年,建立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工作长效机制,科学制订避难场所建设规划,推动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结合农村危房改造工程,推进农村“减灾安居工程”,形成全社会防灾减灾新局面。2009年,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因灾死亡抚慰金制度。2010年“五一二”防灾减灾日,市减灾委员会成员单位负责人参观指导庐山区二中防灾减灾综合应急演练和浔阳区烟水亭广场防灾减灾宣传活动。浔阳区庐峰小区、永修县九合乡淳湖村落社区、庐山区虞家河乡上河村落社区、开发区滨兴街道向湖社区和都昌县都昌镇芙蓉社区获“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称号。至2010年底,20年全市投入救济资金19621万元,救助4146万人。
  [=此处为表格(1991-2010年全市灾情统计一览)=] 第二节减灾备灾一、应急预案制定 1991年起,市、县(市、区)两级政府普遍制定应对自然灾害的应急预案,出台一系列应急救助政策和相关规定,明确部门间响应工作职责。并在每个县(市、区)选择1-2个较大或灾害多发乡(镇)及较大自然村,指导制定灾害应急救助预案,灾害应急制度建设逐步延伸到乡、村。市、县(市、区)民政部门制定应对重、特大自然灾害救助工作规程。按照《江西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构建全市自然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做到重大灾情2小时内报国务院,救灾物资4小时基本到位。1998年开始实施部门救灾应急预案,制定九江市民政局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2002年1月,市政府印发《九江市救灾应急预案》,2009年1 1月,市政府修订并印发《九江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明确救灾工作管理体制,提高自然灾害救助能力。
  二、救灾物资储备 2003年开始筹备建救灾物资储备库。2005年建成仓储面积为600平方米的市级救灾物资储备仓库。2005年市内“11-26”地震灾害的救助工作中,储存的救灾衣被、救灾帐篷发挥重要作用。
  三、灾情信息网络建设 1997年10月,全市开始灾情信息网络建设,1999年为每个县(市、区)配备计算机、传真机。2001年5月参加全省举办的县级灾害信息培训班,完成县级网络分站建设。2006年7月,在全市2300多个乡、镇、村及较大自然村各聘1名灾害信息员,由县(市、区)民政部门统一颁发由市民政局制作的灾情信息员聘书。每年由县(市、区)民政部门对灾情信息员进行分批培训,编印下发《民政灾情信息员手册》3000本。便于上级部门及时了解灾情、做出正确决策、有效实施救助。9月,在全市以县(市、区)为单位,根据所辖地区不同时期,不同区域易发不同灾种历史发生规律,科学划分灾害管理区域,实施针对性的灾害管理。并以县为单位制定区域灾害管理平面挂图,突出各区域灾害应急的工作重点,使灾害救助工作更具科学性、针对性和时效性,提高救灾工作效率。2009年6月1日,“国家自然灾害灾情管理系统”升级版在市内运用,实现报灾网络化,报灾数据统计自动化。
  第三节抗灾救灾一、洪涝灾救助 1998年8月,九江特大洪水期间,民政部门组织百万灾民大转移,做到有吃有住保安全。投入上级救灾资金4493万元,临时救济灾民314.9万人次。全市共募集、接收捐赠款3700万元,救灾物资1.5亿元。下拨救灾款1.19亿元。分发衣被599万件,开仓借粮0.6亿公斤,救治伤病33.4万人次。确保灾民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安全过冬的住处、有病能医、学生有学上;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灾区社会稳定。灾后,市委、市政府派出380名机关干部到县乡指导恢复重建。移民建镇进展顺利,全市确定“平垸行洪、退田还湖”圩堤117座,搬迁4.24万户,移民20多万人,分散建房竣工3.2万户,建成灾民新村39个,100%的灾民搬进新居。大批水毁公路、桥梁、供电、供水、通信等设施得到修复。
  二、地震灾救助 2005年11月26日,九江发生5.7级地震。民政部紧急调拨救灾帐篷20000余顶。国家地震局调集国内50多位专家,对地震灾区进行严密监测和考察灾情。省委、省政府决定启动省地震灾害应急预案二级响应,向灾区下拨救灾款500万元。九江县新塘乡处于地震中心,乡党委当即决定由乡财政出资,购买一批三色布,使全乡2.3万名群众在2天之内全部住进临时搭建帐篷。九江县和瑞昌市中小学校校舍遭到严重破坏,不少校舍成为危房,学校被迫发出停课通知。市委、市政府当即要求全市教育系统和灾区党组织、解放军、武警官兵,要想尽一切办法保证灾区学生按时上课,对校舍受损严重学校的学生安排在帐篷上课;对部分农村小学因受场地和帐篷限制的,则采用半日制复式教学。至11月30日,灾区中小学校全部恢复上课。12月2日,召开全市灾后重建工作会议。经过地震和建筑专家的选择与设计,九江县选定5个灾民安置点和3个公共场所建筑点。瑞昌市规划设计好居住地7处,占地60公顷,可安排8000户灾民重建家园。国家安排恢复住房款38951万元,全市各县(市、区)政府运送红砖援建。各级发放救助金2559万元,救灾物资折款3316万元。
  三、雪灾救助 2008年初,发生特大雪灾,全市因灾需恢复重建3182户;需修缮损坏房屋22164间。雪灾期间新建灾民安置点8个,安置灾民177户。对重建户市、县、乡三级采取自下而上普查上报,实行“乡查县审市定”的方法,严把数量关。按照“公示到户、任务到户、资金到户、建档到户、标识到户(由县级统一制作的“爱心房”牌匾)、验收到户”的“六到户”管理要求,组织和实施重建工作。按照省、市规定分散建房的一般户每户5000元、三类特困户每户11000元;集中建房一般户每户7000元、三类特困户每户13000元的补助标准执行。补助资金根据建房进度,通过一卡通分期发放到户。共完成3032户倒房重建和23031间损房修缮。其中集中建房7个灾民安置点共154户,分散建房2878户。下拨重建补助资金2450万元。
  四、旱灾救助 2009年,抗击干旱,采取“引水、蓄水、挖水、放水、送水”等措施,普及抗旱减灾常识,提高群众自抗自救能力。全市各级财政投入抗旱资金3819.2万元,出动人员77.17万人次,启用机器设备4.93万套,用油1234吨,用电120万千瓦时,解决59670公顷农作物的浇灌,保证18.48万人的生产、生活用水。共计引长江、鄱阳湖水达1.5亿立方米;进行人工降雨,加大水库蓄水力度,全市1071座大中小型水库共多蓄水2.2亿立方米。一些地区采取打深井取水的办法解决群众饮用水。市防办在省防总的帮助下,积极调度柘林水库增大下泄流量,解决下游永修县、德安县、共青城等地城镇、乡村群众饮水;对饮水困难的地区派人派车送水。

知识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四册

《九江市志(1991-2010)第四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和《山东省地方史志工作条例》要求,力求全面、 系统、客观地记述1991年-2011年济阳县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