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救助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四册》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2885
颗粒名称: 二、救助管理
分类号: C913.7
页数: 2
摘要: 8月1日,市收容遣送站更名市救助管理站,为市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2008年8月市救助管理站定为参照公务员管理单位。2009年,市城区建立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以市救助管理站为龙头,各区民政部门、街道、社区相互配合、互为补充的四级救助网络。全市每年救助滞留城区的各类临时遇困人员约4000人次。2010年,市救助管理站实际救助3548人,其中流浪未成年人198人,60岁以上老人153人,行动不便人员29人,危重病人5人,精神病人101人,智障人员294人,肢体残疾人员79人,护送返乡195人。至当年底,成立救助管理机构有市救助管理站及九江县、修水县、永修县、湖口县、彭泽县、德安县、瑞昌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站。
关键词: 社会福利 社会救济

内容

2003年6月,贯彻落实国务院颁发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8月1日,市收容遣送站更名市救助管理站,为市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2005年2月,市民政局、市公安局、市卫生局、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联合出台《关于加强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的通告》。2007年1月,市救助管理站从市茅山头垦殖场四分场搬迁至市九瑞大道105号,占地1.18公顷,总投资1800万元,建有综合办公楼、成人救助楼、少年儿童救助楼及附属楼等,建筑面积9600平方米。配有餐厅、洗澡间、洗衣间、卫生间、活动室等较完备的生活、娱乐设施及教室、阅览室、谈心室(心理矫正室)、户外运动场等设施。2008年8月市救助管理站定为参照公务员管理单位。主要承担市城区生活无着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和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同时还承担接、送中转在外地的市流浪乞讨人员,并为市内遭受家庭暴力妇女和突遭灾祸居民提供临时紧急避救服务。2009年,市城区建立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以市救助管理站为龙头,各区民政部门、街道、社区相互配合、互为补充的四级救助网络。流动救助小分队和救助车上街进行主动劝助,形成联合行动和日常管理相衔接的工作格局。全市每年救助滞留城区的各类临时遇困人员约4000人次。2010年,市救助管理站实际救助3548人,其中流浪未成年人198人,60岁以上老人153人,行动不便人员29人,危重病人5人,精神病人101人,智障人员294人,肢体残疾人员79人,护送返乡195人。至当年底,成立救助管理机构有市救助管理站及九江县、修水县、永修县、湖口县、彭泽县、德安县、瑞昌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站。

知识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四册

《九江市志(1991-2010)第四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和《山东省地方史志工作条例》要求,力求全面、 系统、客观地记述1991年-2011年济阳县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