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城市社区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四册》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2833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城市社区建设
分类号: D912.297
页数: 2
摘要: 1991年起,建成市、区、街、居四级便民服务网络。社区服务业的管理实行《社区服务证书》制度。1997年6月,市社区服务中心正式挂牌服务,并被誉为政府的“民心工程”。1999年3月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居民委员会建设达标升级活动,将居委会按不同的标准,由低到高分别定为三级、二级、一级。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影响,多次接受民政部及省市领导的视察和指导,浔阳区和庐山区被确定为全省社区建设示范区。2010年,浔阳区建成建筑面积2600多平方米的社区服务中心,其他各街道社区服务中心面积均在200平方米以上。
关键词: 城市建设 城乡规划

内容

1991年起,建成市、区、街、居四级便民服务网络。社区服务网络由老年人服务、残疾人服务、优抚对象服务、社区康复服务、家庭劳动服务、便民利民服务、文化生活服务、儿童青少年服务、民俗改革服务、安全服务、计划生育服务等服务网络组成。社区服务业的管理实行《社区服务证书》制度。1997年6月,市社区服务中心正式挂牌服务,并被誉为政府的“民心工程”。1999年3月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居民委员会建设达标升级活动,将居委会按不同的标准,由低到高分别定为三级、二级、一级。
  2000年,开始由“社区服务”扩展到推进“社区建设”。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影响,多次接受民政部及省市领导的视察和指导,浔阳区和庐山区被确定为全省社区建设示范区。2001年,全市在浔阳区湓浦街道对原有24个居委会进行整合,划分为12个社区,并以点带面,将全区原有的126个居委会管辖区,重新整合划分85个社区。全市由原来的364个居委会,重新调整划分为347个社区居委会。2002年10月,浔阳区被民政部命名为首批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2004年,创新推出“组织联动互商、文化联乐互融、信息联享互通、人才联姻互补、服务联手互惠、爱心联倡互助”的“六联六互”城乡社区对接互动活动。
  全市186个城乡社区结成互动共建对子,形成“区县对接、街乡互动、居村双赢”局面。2008年,扩大基层民主,实行“权责统一,事费统一”,确定政府部门与社区自治组织相互间“指导与服务、协助与监督”关系,“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形成政府依法行政,社区依法活动的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2009年,浔阳区再次被民政部命名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先后3次在全国社区党建工作座谈会上介绍经验,被中共中央组织部、民政部称为“全国社区建设的一个缩影”。
  2010年,浔阳区建成建筑面积2600多平方米的社区服务中心,其他各街道社区服务中心面积均在200平方米以上。实行“一门式办公”。全市通过“区(县)办、街办、居办、合办、单位办、个人办”等“六轮”驱动办法,建立区、县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8个,街道、城镇老年福利服务机构20多个、社区老年服务站150个,总面积47000余平方米。浔阳区社区安装信息网络软件设计平台,居民不出社区便可享受“求助服务”。全市建立社区警务室198个,配备社区民警200余人,建立1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2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普遍建立单独的社区文化活动室和图书阅览室,安装全民健身器械,配备微机、电视机、电话等现代化办公设备。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民主选举社区工作者,全市社区居委会新任居委会干部平均年龄40岁以下、均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其中大中专文化程度占30%。社区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实现“自己的当家人自己选,自己的难题自己解,自己的事情自己办”。

知识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四册

《九江市志(1991-2010)第四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和《山东省地方史志工作条例》要求,力求全面、 系统、客观地记述1991年-2011年济阳县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