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体育队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四册》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2584
颗粒名称: 第四章 体育队伍
分类号: G812.1
页数: 2
摘要: 1991年8月,设立江西省体校九江中专班。首批招收学员42名,在当年参加全省各类比赛中取得金牌27枚,银牌28枚,铜牌18枚。同时,向省体工队、省体校输送4名优秀运动员,向北京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输送2名优秀运动员,有8名运动员被选拔参加省体工队、省集训队。在教学上实行奖学金制,在训练上实行运动成绩奖励制。运动班的训练项目为田径、划船、武术、射击、举重。后陆续增设摔跤、柔道、网球、跆拳道等项目。二楼设摔跤、柔道馆,用于摔跤、柔道项目训练。2005年7月,因城市建设需要,市体校易地重建。彭泽、修水、九江、湖口、都昌、星子、德安、永修县、瑞昌市、浔阳区分别开办当地体校,采取体教结合形式,培养少年体育运动人才。
关键词: 体工队 体育组织

内容

1991年8月,设立江西省体校九江中专班。首批招收学员42名,在当年参加全省各类比赛中取得金牌27枚,银牌28枚,铜牌18枚。同时,向省体工队、省体校输送4名优秀运动员,向北京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输送2名优秀运动员,有8名运动员被选拔参加省体工队、省集训队。体育中专班的运动班和体育管理班学制3年。在教学上实行奖学金制,在训练上实行运动成绩奖励制。运动班的训练项目为田径、划船、武术、射击、举重。后陆续增设摔跤、柔道、网球、跆拳道等项目。文化课开设语文、数学、物理、化学、政治、外语。体育管理班文化课与运动班相同。体育理论课设运动生理、体育理论、人体解剖学、心理学、教育学、运动保健等。体育管理班体育技术课设田径、体操、球类(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武术、游戏、游泳等。1992年,市体委筹集资金35万元,建造1栋3层楼的综合训练馆,建筑面积1092平方米。一楼设荡桨池,用于划船项目的陆地训练。二楼设摔跤、柔道馆,用于摔跤、柔道项目训练。三楼设体操馆,用于体操项目训练。当年,又投入7万元修建l座600平方米的室内60米风雨棚跑道,改善田径训练条件。1993年6月,投入55万元建造1栋6层教学楼,建筑面积1343.70平方米,1994年12月投入使用。1996年,成立“江西省体育运动学校九江分校”,在训学生671人。1997年,投入15万元建成微机室、生理解剖实验室、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图书室等。有各类图书、杂志、报刊资料等2万册(份)。2000年,投入19万元添置训练设备,改善训练条件,改造学生食堂、浴室和学生宿舍。 2005年7月,因城市建设需要,市体校易地重建。2008年9月,于八里湖新区竣丁投入使用。至2010年,市体校每年都派出运动员参加全省田径、摔跤、跆拳道、武术、体操、赛艇、皮划艇、举重、网球、乒乓球、射击等16个项目的少儿系列竞赛,取得优异成绩。彭泽、修水、九江、湖口、都昌、星子、德安、永修县、瑞昌市、浔阳区分别开办当地体校,采取体教结合形式,培养少年体育运动人才。
  第二节人才输送 1991年以来,市体委把选拔和输送体育后备人才作为发展体育事业大事,建立和完善制度措施,把事业经费重点向训练一线倾斜。同时,与市体校签订目标责任状,对教练员实行岗位聘用,由体校校长与其签订目标考核责任状,将训练人数、参赛达标率、人才输送率,省运会奖牌数等硬性指标等列入责任状中,并以4年一度的省运会为考核周期,兑现考核机制。对县区教练员,凡推荐进入市体校的学员,人选1人奖励100元,人选省体校1人奖励300元,入选省体工队1人奖励500元。市体育后备人才输送瞄准奥运会、突出全运会、立足省运会的目标,加大运动员的选才及输送力度,着眼选早、选准、选强,坚持科学选苗、严格施训、积极输送,逐步实现人才输送基地化。按照扶强择优的原则,集中力量发展优势项目,开发潜在项目,夯实基础项目。以市体校为重点,继续把训练项目延伸到社会和中小学校,巩固和扩大社会化训练成果,力争多出人才,快出人才。
  20年间,全市向解放军八一军体大队、省体工大队、省体校输送优秀运动员121名。向全国各高校输送体育人才1300名。他们当中,产生多名国家著名运动员。如由彭泽县输送的全运会赛艇冠军宋新友,武宁县输送的全运会赛艇轻量级亚军谢军,市体校输送的全运会射击亚军杨安国和两届全运会女子赛艇冠军、北京奥运会女子赛艇亚军高玉兰及全运会田径女子100米季军、人选北京奥运会参赛者陶宇佳等。至2010年,全市有44名优秀运动员(其中女运动员18人)在江西省体工队、2名优秀运动员在国家队训练。陈冬梅、宋新友、杨安国、钱浔峰等14名著名运动员退役后分别在省体工队担任各专业教练。
  第三节队伍建设 1991年以来,市体育事业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为经济建设服务和增进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服务,不断夯实基础,发挥各方面的力量,壮大体育队伍,形成职责分明、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2010年,全市从事各类管理、训练、教学的体育工作者有1384人,裁判员1992人,接受竞技体育专业项目训练年平均人数为366人。其中:行政管理人员,市级23名,县(市、区)88名,其中大专学历以上63名,比例为56.7%。专业教练人员,市体校各项目教练21名.其中中级职称11名,比例为55%。县区体校教练员49名,有中级职称17名,比例为34.65%。市各级各类学校专职体育教师1256名。其中驻市高校体育教师201名,副高以上职称30名,比例为14.go-/o。中小学体育教师988名,中级以上职称198名,比例为20%。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教师67名,中级以上职称20名,比例为29.8%。在训学生人数,市体校120人,县(市、区)体校业余训练学生246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业余训练学生560名。各学校累计专业培训33838人次。其中市体校培训人数5659人次(含中专班511人);其他学校培训28179人次。裁判员队伍,共计各项目等级裁判员1992名,其中国家级裁判员13名,分别是武术2名、舞龙舞狮2名、田径1名、篮球1名、排球1名、体操1名、射击1名、游泳1名、航海模型1名、木兰拳1名、龙舟1名。其他各项目一级裁判员157名、二级裁判员573名、三级裁判员1253名。至2010年,全市共培养裁判员273名,其中田径、游泳、摔跤、柔道、足球、排球、篮球、网球、拳击、羽毛球、乒乓球、体操、跆拳道等竞技项目裁判员206名,木兰拳、武术、舞龙舞狮等群众体育项目裁判员67名。

知识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四册

《九江市志(1991-2010)第四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和《山东省地方史志工作条例》要求,力求全面、 系统、客观地记述1991年-2011年济阳县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