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传染病防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四册》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240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传染病防治
分类号: R183
页数: 2
摘要: 1998年,全市遭受百年不遇特大洪灾,市委、市政府部署灾后防病工作,霍乱是灾后重点防治病种之一。2003年,九江县沙河乡蛟滩村因大型聚餐而发生霍乱流行,共报告病人3例,首例报告时间为2003年5月2日14时,均为0139型。对455例密切者进行病原学检测,检出健康带菌者30例,涉及九江县、庐山区、浔阳区3县(区)及湖北省黄梅县;外环境检测布点261个,共检测水样328件,检出阳性标本5件,预防性服药累计达15627人,至13日解除疫点隔离,此次疫情流行达12天。上述疫情均因处理及时,措施得力,将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未发生二代病例,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2009年,手足口病疫情全市共报告病例2375例,报告聚集性疫情7起,无重症及死亡病例。
关键词: 传染病防治 防疫

内容

1998年,全市遭受百年不遇特大洪灾,市委、市政府部署灾后防病工作,霍乱是灾后重点防治病种之一。当年涉及九江县、共青城、湖口县,共报告霍乱病例3例,均为小川型(其中,湖口县病例为省际流动人口)。1999年,湖口县报告霍乱病人1例。2003年,九江县沙河乡蛟滩村因大型聚餐而发生霍乱流行,共报告病人3例,首例报告时间为2003年5月2日14时,均为0139型。对455例密切者进行病原学检测,检出健康带菌者30例,涉及九江县、庐山区、浔阳区3县(区)及湖北省黄梅县;外环境检测布点261个,共检测水样328件,检出阳性标本5件,预防性服药累计达15627人,至13日解除疫点隔离,此次疫情流行达12天。上述疫情均因处理及时,措施得力,将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未发生二代病例,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2004~2010年,全市未发现霍乱病例。
  二、手足口病防治 2008年,全市报告病例753例,均为轻症病例,无死亡病例。2009年,手足口病疫情全市共报告病例2375例,报告聚集性疫情7起,无重症及死亡病例。2010年,全市疫情共报告5973例,聚集性疫情30起,报告重症病例84例,死亡6例。为做好手足口病防治工作,全市各小学、幼托机构开展以晨检为主综合性防治措施;医疗机构加强发热门诊的病例筛查工作,各定点医院积极收治手足口病例;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病原学监测及常规监测,在医疗机构设置监测哨点,机动队员24小时待命,及时对重症病例及聚集性疫情进行调查和处置。
  三、艾滋病防治 1998年1月,市内发现首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2004年7月,市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成立九江市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的通知》,成立由副市长为主任、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市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市卫生局。同日,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九江市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各部门工作职责》,由政府领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艾滋病防治机制建立。2004年12月,市政府印发《九江市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2004-2010年)》。2006年2月,市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与12个成员单位联合下发《关于联合实施九江市农民工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程的通知》,宣传教育范围覆盖全市有农民工流入和流出城乡。2007年1月,市启动全球基金/中英艾滋病防治项目,项目县区为浔阳区。8月,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九江市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2010年)》,确定全市艾滋病防治工作原则,明确工作目标和工作指标,提出防治策略和行动措施。2008年12月,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建,内设艾滋病与性病防制科(所)。2009年1月,第二轮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工作启动,修水县被列为中央与省共建艾滋病防治示范区,开展示范区艾滋病防治工作。2010年2月,市启动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全市共有12个项目县(市、区),其中,浔阳、庐山、九江、瑞昌、都昌5县(市、区)为有项目管理经费一类项目县(市、区),湖口、彭泽、星子、德安、永修、武宁6县和共青城为无项目管理经费二类项目县(市、区)。
  四、肺结核病防治防治工作1990年,市活动性肺结核病患病率为1690/10万,涂阳肺结核患病率为355/10万,疫情较严重。1991年,市政府下发《关于加强全市结核病防治工作的通知》。自此始,市政府每年下拨10万元市本级结核病防治专项经费,各县(市、区)政府亦每年均安排人均不少于0.10元结核病防治经费,都昌县、武宁县、修水县、九江县、永修县、彭泽县、德安县、瑞昌市、浔阳区、共青城开发区先后成立独立的结核病防治所,其他县(区)均在县(区)卫生防疫站(疾控中心)设立结核病防治科,组织开展辖区内结核病防治工作。1993年8月,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卫生Ⅲ项目及政府配套资金,在庐山区九湖路一支巷建成一栋1200平方米市结核病防治所办公大楼。1994年始,结核病防治工作被列入全市各级政府民生工程,市、县结核病防治机构逐步建立健全。1995年起市本级防治专项经费增加至每年20万元。2005年后,随着疾控机构改革,永修县、德安县、浔阳区结核病防治所先后与当地卫生防疫站合并,成立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8年12月,市结核病防治所并人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防治效果 1991年以后,市结核病防治所在全省率先推行现代结核病防治策略(即不住院全程督导化疗技术).使一批传染性肺结核病人得到规范化治疗,新发涂阳肺结核病人治愈率由66.7%提高到1994年90.5%.此后一直稳定在900-/0以上。1997年始,市实施卫生部加强和促进结核病控制项目,落实涂阳肺结核病人药品和查痰免费政策。2002年,在九江、武宁、修水等县实施中国结核病控制/日本国政府无偿援助项目。同年,在都昌、修水、星子、永修、瑞昌5县(市)实施世界银行贷款/英国赠款中国结核病控制项目和全球基金中国结核病控制第一轮项目。2003年扩展至全市所有县(市、区),2005年7月始,全球基金第四轮结核病控制项目在九江市实施。项目支持使全市结核病控制更加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肺结核病人治愈率每年均稳定在900-/0以上,从根本上改变过去“十痨九死”状况,缓解肺结核病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2009年,新发涂阳肺结核病人治愈率提高到96.8%。至2010年,市肺结核病疫情得到有效遏制。全市登记发现肺结核病人67061例,治愈63383例,免费治疗肺结核病人16269例。
  五、疟疾病防治 1991年,经过实施“两根治一预防”抗疟措施,疟疾发病率2.73/10万。1992年,全市疟疾发病率降至1/10万以下。2000年后,全市疟疾年发病数未超过3例。2002年,全市14个县(市、区)均达到卫生部颁布基本消灭疟疾标准。2005年以后,各县(市、区)开展发热病人疟疾监测工作。同年7月,庐山区被定为省级疟疾监测点。2009-2010年,全市连续2年未发现本地感染疟疾病例。
  六、丝虫病防治 1991年始,市开展丝虫病监测,至2001年,在87个村累计开展病原学监测7.4万人次,发现阳性14人,平均阳性率为0.02%;在31个村开展蚊媒监测,共解剖蚊子1.5万只,未发现阳性蚊子。省卫生厅组织消灭丝虫病考核,全市各丝虫病流行县(市、区)均达到消灭丝虫病标准。2003年12月,武宁、德安、瑞昌、彭泽、湖口、都昌、九江、庐山8县(市、区)开展微丝蚴血症者复查复治工作,复查血检覆盖43个乡(镇),血检结果均为阴性。2004年3月5日,省卫生厅专家组分别对瑞昌市和武宁县丝虫病复查血检工作进行督导,结果表明,市监测发现微丝蚴血症者,经海群生正规治疗后均已阴转,并且疗效巩固,达到应有防治成果。当年,市通过卫生部消灭丝虫病评审组审评,达到消灭丝虫病标准。2006年,《九江市消除淋巴丝虫病的对策及实施效果的研究》达到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获省2005-2006年度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七、麻风病防治 1991年以来,市属于麻风病低度流行区。1993年发现麻风病6例。1997年,全市14县(市、区)均达到卫生部颁布基本消灭麻风病标准。至2010年全市累计发现麻风病33例,其中,2006年和2010年,市血吸虫病地方病办公室对全市麻风病现症患者开展判愈工作,判愈麻风病患者3例。

知识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四册

《九江市志(1991-2010)第四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和《山东省地方史志工作条例》要求,力求全面、 系统、客观地记述1991年-2011年济阳县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