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疾病防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四册》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2400
颗粒名称: 第一章 疾病防控
分类号: R197.2
页数: 9
摘要: 1998年,全市遭受百年不遇特大洪灾,市委、市政府部署灾后防病工作,霍乱是灾后重点防治病种之一。2003年,九江县沙河乡蛟滩村因大型聚餐而发生霍乱流行,共报告病人3例,首例报告时间为2003年5月2日14时,均为0139型。对455例密切者进行病原学检测,检出健康带菌者30例,涉及九江县、庐山区、浔阳区3县(区)及湖北省黄梅县;外环境检测布点261个,共检测水样328件,检出阳性标本5件,预防性服药累计达15627人,至13日解除疫点隔离,此次疫情流行达12天。上述疫情均因处理及时,措施得力,将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未发生二代病例,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2009年,手足口病疫情全市共报告病例2375例,报告聚集性疫情7起,无重症及死亡病例。
关键词: 疾病预防 控制

内容

1998年,全市遭受百年不遇特大洪灾,市委、市政府部署灾后防病工作,霍乱是灾后重点防治病种之一。当年涉及九江县、共青城、湖口县,共报告霍乱病例3例,均为小川型(其中,湖口县病例为省际流动人口)。1999年,湖口县报告霍乱病人1例。2003年,九江县沙河乡蛟滩村因大型聚餐而发生霍乱流行,共报告病人3例,首例报告时间为2003年5月2日14时,均为0139型。对455例密切者进行病原学检测,检出健康带菌者30例,涉及九江县、庐山区、浔阳区3县(区)及湖北省黄梅县;外环境检测布点261个,共检测水样328件,检出阳性标本5件,预防性服药累计达15627人,至13日解除疫点隔离,此次疫情流行达12天。上述疫情均因处理及时,措施得力,将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未发生二代病例,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2004~2010年,全市未发现霍乱病例。
  二、手足口病防治 2008年,全市报告病例753例,均为轻症病例,无死亡病例。2009年,手足口病疫情全市共报告病例2375例,报告聚集性疫情7起,无重症及死亡病例。2010年,全市疫情共报告5973例,聚集性疫情30起,报告重症病例84例,死亡6例。为做好手足口病防治工作,全市各小学、幼托机构开展以晨检为主综合性防治措施;医疗机构加强发热门诊的病例筛查工作,各定点医院积极收治手足口病例;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病原学监测及常规监测,在医疗机构设置监测哨点,机动队员24小时待命,及时对重症病例及聚集性疫情进行调查和处置。
  三、艾滋病防治 1998年1月,市内发现首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2004年7月,市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成立九江市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的通知》,成立由副市长为主任、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市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市卫生局。同日,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九江市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各部门工作职责》,由政府领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艾滋病防治机制建立。2004年12月,市政府印发《九江市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2004-2010年)》。2006年2月,市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与12个成员单位联合下发《关于联合实施九江市农民工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程的通知》,宣传教育范围覆盖全市有农民工流入和流出城乡。2007年1月,市启动全球基金/中英艾滋病防治项目,项目县区为浔阳区。8月,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九江市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2010年)》,确定全市艾滋病防治工作原则,明确工作目标和工作指标,提出防治策略和行动措施。2008年12月,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建,内设艾滋病与性病防制科(所)。2009年1月,第二轮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工作启动,修水县被列为中央与省共建艾滋病防治示范区,开展示范区艾滋病防治工作。2010年2月,市启动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全市共有12个项目县(市、区),其中,浔阳、庐山、九江、瑞昌、都昌5县(市、区)为有项目管理经费一类项目县(市、区),湖口、彭泽、星子、德安、永修、武宁6县和共青城为无项目管理经费二类项目县(市、区)。
  四、肺结核病防治防治工作1990年,市活动性肺结核病患病率为1690/10万,涂阳肺结核患病率为355/10万,疫情较严重。1991年,市政府下发《关于加强全市结核病防治工作的通知》。自此始,市政府每年下拨10万元市本级结核病防治专项经费,各县(市、区)政府亦每年均安排人均不少于0.10元结核病防治经费,都昌县、武宁县、修水县、九江县、永修县、彭泽县、德安县、瑞昌市、浔阳区、共青城开发区先后成立独立的结核病防治所,其他县(区)均在县(区)卫生防疫站(疾控中心)设立结核病防治科,组织开展辖区内结核病防治工作。1993年8月,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卫生Ⅲ项目及政府配套资金,在庐山区九湖路一支巷建成一栋1200平方米市结核病防治所办公大楼。1994年始,结核病防治工作被列入全市各级政府民生工程,市、县结核病防治机构逐步建立健全。1995年起市本级防治专项经费增加至每年20万元。2005年后,随着疾控机构改革,永修县、德安县、浔阳区结核病防治所先后与当地卫生防疫站合并,成立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8年12月,市结核病防治所并人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防治效果 1991年以后,市结核病防治所在全省率先推行现代结核病防治策略(即不住院全程督导化疗技术).使一批传染性肺结核病人得到规范化治疗,新发涂阳肺结核病人治愈率由66.7%提高到1994年90.5%.此后一直稳定在900-/0以上。1997年始,市实施卫生部加强和促进结核病控制项目,落实涂阳肺结核病人药品和查痰免费政策。2002年,在九江、武宁、修水等县实施中国结核病控制/日本国政府无偿援助项目。同年,在都昌、修水、星子、永修、瑞昌5县(市)实施世界银行贷款/英国赠款中国结核病控制项目和全球基金中国结核病控制第一轮项目。2003年扩展至全市所有县(市、区),2005年7月始,全球基金第四轮结核病控制项目在九江市实施。项目支持使全市结核病控制更加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肺结核病人治愈率每年均稳定在900-/0以上,从根本上改变过去“十痨九死”状况,缓解肺结核病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2009年,新发涂阳肺结核病人治愈率提高到96.8%。至2010年,市肺结核病疫情得到有效遏制。全市登记发现肺结核病人67061例,治愈63383例,免费治疗肺结核病人16269例。
  五、疟疾病防治 1991年,经过实施“两根治一预防”抗疟措施,疟疾发病率2.73/10万。1992年,全市疟疾发病率降至1/10万以下。2000年后,全市疟疾年发病数未超过3例。2002年,全市14个县(市、区)均达到卫生部颁布基本消灭疟疾标准。2005年以后,各县(市、区)开展发热病人疟疾监测工作。同年7月,庐山区被定为省级疟疾监测点。2009-2010年,全市连续2年未发现本地感染疟疾病例。
  六、丝虫病防治 1991年始,市开展丝虫病监测,至2001年,在87个村累计开展病原学监测7.4万人次,发现阳性14人,平均阳性率为0.02%;在31个村开展蚊媒监测,共解剖蚊子1.5万只,未发现阳性蚊子。省卫生厅组织消灭丝虫病考核,全市各丝虫病流行县(市、区)均达到消灭丝虫病标准。2003年12月,武宁、德安、瑞昌、彭泽、湖口、都昌、九江、庐山8县(市、区)开展微丝蚴血症者复查复治工作,复查血检覆盖43个乡(镇),血检结果均为阴性。2004年3月5日,省卫生厅专家组分别对瑞昌市和武宁县丝虫病复查血检工作进行督导,结果表明,市监测发现微丝蚴血症者,经海群生正规治疗后均已阴转,并且疗效巩固,达到应有防治成果。当年,市通过卫生部消灭丝虫病评审组审评,达到消灭丝虫病标准。2006年,《九江市消除淋巴丝虫病的对策及实施效果的研究》达到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获省2005-2006年度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七、麻风病防治 1991年以来,市属于麻风病低度流行区。1993年发现麻风病6例。1997年,全市14县(市、区)均达到卫生部颁布基本消灭麻风病标准。至2010年全市累计发现麻风病33例,其中,2006年和2010年,市血吸虫病地方病办公室对全市麻风病现症患者开展判愈工作,判愈麻风病患者3例。
  第二节地方病防治一、血吸虫病防治防治策略及经费20世纪90年代,全市实施世行血防贷款项目和血防“八五…‘九五”规划,采取“大规模人群化疗为主,健康教育、家畜化疗和易感地带灭螺为辅,以控制人群患病”策略。血防世行贷款项目全面实施,星子、永修、都昌、彭泽、瑞昌、湖口、九江、德安、庐山、浔阳10县(市、区)及共青城为项目实施覆盖范围。全市血防世行贷款经费18708094.52元,政府配套经费18969132.58元,合计37677227.10元,其中,用于查病11.49%,化疗20.76%,查螺、灭螺49.40%,健康教育1.91%.培训0.56%,项目管理10.45%,疾病监测4.15%,实施性研究1.28%。
  进入21世纪以后,按照血防“十五”规划及《全国预防控制血吸虫病中长期规划项目》要求,压缩流行区范围,降低疫情,减少危害,实施“以控制传染源和环境改造为主的多部门配合综合治理”策略。2002年起,市政府将血防专项经费由50万元/年增至100万元/年,2005年后增加到150万元/年,部分县(市、区)财政按疫区人口0.5-1元/人比例落实血防专项经费。当年,市政府血防领导小组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决定》及《九江市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中长期规划(2004-2015年)》。同年,开始执行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血吸虫病防治项目。星子、永修、都昌、彭泽、湖口、九江、德安、瑞昌、庐山9县(市、区)及开发区、共青城均为项目覆盖范围。血防补助项目包括人群检查、人群治疗、查螺、灭螺、健康教育、人员培训费用等。其中,查病每村补助300元,查、灭螺补助仅限于非血防人员,查螺每平方米补助0.01元(2010年增至0.015元),药物灭螺每平方米补助0.05元(2010年增至0.08元),乡村干部、医生血防培训每人次80元(2010年每期培训班补助3000元),晚血内科治疗补助3000元(2010年增至5000元),晚血外科治疗补助5000元(2010年增至8000元)。
  [=此处为表格(1991-2010年部分年份市血吸虫病防治经费一览)=] 教育宣传 1991年始,全市各地血防站加大血防知识宣传力度,设置中、小学学生血防教育课,减少和杜绝娱乐性接触疫水。在疫区易感地带设立警示牌,书写墙体标语,向疫区群众发放宣传画、防病知识小册、生活实用宣传品,举办实物、图片展览,利用媒体宣传,开展广播、电视、文艺演出等等。至2010年,各地竖立血防警示牌6035个,发放实用性宣传品1367799件,创建“无血吸虫病学校”266所,培训中小学教师、乡村医生、干部19043人次,疫区接受血防健康教育群众5522295人次。
  病人病畜查治 1991~2010年,全市累计人群查病6171784人次,其中,血检(IHA)5762965人次,粪检408819人次,耕牛查病295070头次。累计开展吡喹酮人群化疗1930291人次,其中急性血吸虫病人1498人次、慢性血吸虫病人731676人次、晚血救治13531人次,人群扩大化疗1 183586人次。耕牛化疗218095头次。人群查治病南血防机构负责,耕牛查治工作由农牧部门负责。
  查螺灭螺 1991-2005年,查、灭螺工作由各血防站防治科担任,乡村医生、干部及当地群众协助。2005年后,各县(市、区)成立查、灭螺专业队,经技术培训后上岗,负责当地查灭螺,血防机构负责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和质量考核。至2010年,全市累计查螺277241万平方米,药物灭螺46366.87万平方米,环改灭螺994.05万平方米。
  联防联控1998年特大洪灾后,由于毗邻地区土地交错、山水相连,造成灾后螺情沿水系扩散。同时,因实施“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治水措施,导致部分土地抛荒,钉螺孳生和传染源扩散现象,全市疫情有所回升。原达标地区有14个乡镇场、33个行政村出现疫情恢复。1999年后,全市新增有螺面积1703.83万平方米。据此,2005年市及时成立血吸虫病联防联控工作领导小组,各联防责任区的县(市、区)血防站站长任成员;毗邻地区成立联防联控工作协调小组,由领导小组统一规划全市联防联控。 血防科研1991年来,血防专业人员在血吸虫病临床、实验和流行病调查现场工作中开展血防科研和成果推广应用。至2010年,全市血防专业人员撰写的科研论文、防治经验、调查分析、效果观察等业务文献107篇,分别在国家、省市医学杂志发表。
  综合治理 1995年,按照国家《血吸虫病控制和消灭标准》,浔阳区达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2002年,市政府建立血吸虫病地方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与血吸虫病疫区县联系制度。各地开展封洲禁牧,控制耕牛污染草。2004年,德安县达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2005年,九江开发区达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此后,农、林、水、卫生等部门制订血防综合治理工程项目规划,采取改水改厕、封洲禁牧、以机代牛、人蓄同步化疗等综合防治措施。2008年全市达血吸虫病疫情控制标准。2010年,全市累计达血吸虫病传播阻断乡(镇、场)56个,占全市流行乡40.29%。累计达血吸虫病传播控制乡(镇、场)39个,占全市流行乡28.06%。据疫区居民血检(IHA)显示,至当年,阳性率已由1990年15.1%降到6.14%.下降率为59.34%。急性感染由】991年发病279人减少到发病1人,下降99.64%。疫区病牛由1990年6012头减少至698头,下降88.3go-/o。钉螺面积由1990年22889.91万平方米,上升到2010年24183.99万平方米,较1990年上升5.35%,但钉螺密度及钉螺感染率下降。全市钉螺平均感染率为0.0128%,较2003年(全市钉螺平均感染率0.142%)下降90.99%。 [=此处为表格(1991-2010年市血吸虫病综合治理大中型工程一览)=] [=此处为表格(2010年市血吸虫病疫情一览)=] 螺情2010年,全市有螺乡数89个,有螺村355个,湖区(江滩)草洲384块,草洲总面积35818.67平方米,湖区(江滩)有螺面积22920.02万平方米;山丘地区有螺点1716个,有螺面积1426.90万平方米。全市实有钉螺面积24346.92万平方米,感染性钉螺面积为505.29万平方米,分布在星子、都吕、永修3县及共青城疫情控制地区。全市灭螺总面积为4234.22万平方米,其中,药物灭螺4079.83万平方米,环改灭螺154.39万平方米。至年底,全市钉螺平均感染率为0.0128%,较2003年(全市钉螺平均感染率0.142%)下降90.99%。 [=此处为表格(1991-2010年市血防工作一览)=] [=此处为表格=] 二、碘缺乏病防治 1991年始,全市供应加碘盐,碘缺乏病防治成效得到巩固。1997-1999年,全市14个县(市、区)均达到消除碘缺乏病标准。2001年以后,各县(市、区)居民碘盐覆盖率均达100%,碘盐合格率和居民合格碘盐食用率均在90%以上。2009年11月,各县(市、区)碘缺乏病防治各项指标符合《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考核评估方案》考评标准。2010年5月21~22日,经省卫生厅考核组对彭泽县碘盐市场、食盐含碘量、学生尿碘、碘缺乏病健康教育等内容实地抽样考察和检测,确定全市达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
  第三节精神病防治 2006年12月,全市完成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体系。2007年6月,新开展工作市县完成摸底调查、建档立卡、落实治疗康复措施。采取重度急性期精神病患者住院治疗,病情较重但无条件住院病人提供家庭病床治疗。重点看护病人定期专科门诊治疗,病情较稳定患者实行家庭治疗。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全市共治疗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偏执性精神障碍、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和严重精神发育迟滞患者4779人次。根据市公安局提供精神病人采集信息表风险评估重性精神病人550人次。2010年,市成功申报“686”项目,项目新增九江市为示范市,市第五人民医院为重性精神病管理治疗负责单位。12月,市五医院参加国家2010年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和农村癫痫防治管理项目工作会议。
  第四节慢性病防治 2002年8月26日,市政府印发《九江市预防和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五年规划(2002年8月-2007年8月)》,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列入政府规划。2007年7月3日,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相关防治工作,并确定浔阳区甘棠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社区试点单位。同年9月,浔阳区和武宁县被确定为国家级死因监测点。2008年5月16日,“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在浔阳区白水湖社区启动,推出合理膳食和身体活动指导工具,以“我行动、我健康、我快乐”为口号,倡导“每日一万步、吃动两平衡、健康一辈子”健康理念。
  第五节健康教育一、小学健康教育 1991年,全市小学开设健康教育课,开课小学校247所,发行课本7万余册。城区小学、重点幼儿园开课率100%。1998年,市教委、爱卫会联合印发《关于在全市中小学开设健康教育课的通知》,要求教师有教案、学生有课本、期末有考试(核),每学期不少于10课时系统健康教育。至2003年,在校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均达95%。
  一、农民健康教育 1994年始,“全国九亿农民健康教育行动”(后改称:“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在全市启动,市“全国九亿农民健康教育行动”领导小组成立并提出执行意见,健康教育工作关注点转向农村。1998年抗洪期间,市“全国九亿农民健康教育行动”领导小组到灾区一线和各灾民安置点开展健康教育和疾病预防,在重灾区九江县江洲乡洲头小学和江洲中心小学建立灾后健康教育示范点,10-12月,组织专家督导组到各重灾县督导灾后爱国卫生、健康教育。当年,在灾区累计发放健康防病知识资料42.17万份,出宣传栏5001期。2003年抗击“非典”行动中,编写发放普及“非典”预防知识宣传资料19万份。7-8月,开展 “亿万农民健康教育促进行动”基线调查。同年,建立首批健康教育范点11个。其中行政村4个、社区2个、学校5个。教育覆盖率95%以上,村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增长30%。2010年春夏,在汛期救灾防病工作中分发健教宣传品281806份,组织健康讲座620次。
  三、全民健康促进行动 2004年7月,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简称爱卫办)提出《九江市全民健康促进行动项目工作实施意见》并做出5年规划。当年,发放《九江市民健康教育入户手册》12万册。2005年,市爱卫办、安全生产监督局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企事业单位职工健康体检和建立健康档案工作的通知》,当年市、县两级事业单位参加体检并建档人数25403人。2007年,全市企事业单位职工健康档案建档率达80%。同年,市爱卫办在社区、单位开展“健康生活、健康社区、创造无烟环境”示范活动,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86.54%,健康行为形成率60%以上。
  四、公共场所禁止吸烟行动 1999年,《九江市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暂行规定》颁发,市直各医院实施示范。2004-2008年,市爱卫会命名市“无烟单位”累计82个(次)。2006年,庐山管理局为省第一个“全国健康教育与烟草控制干预综合试点项目的城区试点区”。2008年,武宁县为全国开展“迈向无烟中国”控炯项目试点县。当年,市疾控中心、瑞昌市、湖口县实施中央补助地方烟草控制与健康素养项目烟草流行监测、健康素养监测和烟草控制干预3个项目;九江学院医学部和附属医院开展“CMB项目——控烟行动”项目研究。2009年,市卫生局、市爱卫办印发《关于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创建无烟医疗卫生机构活动的通知》,组织全市各级医疗卫生单位率先开展创建无烟医疗卫生机构活动,全市有793家医疗卫生机构申报创建无烟单位。
  第六节规划免疫一、免疫规划工作计划免疫1991年,全市实现以县为单位儿童免疫接种率达85%。1993年,市政府成立市计划免疫协调领导小组。1995年,永修、星子、都昌3县通过省评审组接种率现场调查和综合评审,实现以乡为单位儿童免疫接种率达85%,至此,全市完成普及儿童计划免疫“三个85%”达标任务,计划免疫针对疾病得到有效控制,免疫规划管理加强。2004年,卫生部审评组对德安县儿童计划免疫疫苗接种情况进行现场调查考核,各项指标均达考核标准。2005-2007年,按照《江西省“以乡为单位计划免疫接种率达90%”目标考核方案》要求,全市各县(市、区)在3年内陆续申请并通过省卫生厅评审组考评验收,实现以乡为单位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90%目标。2007年7月始,全市进行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至2010年,乡级预防接种单位系统建设率达100%,基本做到全市接种信息资源共享,预防接种规范化、科学化。
  扩大国家免疫规划 2008年4月,启动扩大国家免疫规划项目,成立市实施扩大免疫规划民生工程工作督导活动领导小组,把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免费接种纳入政府民生工程。
  预防接种规范化门诊建设2004年始,全市各级预防接种单位按照《九江市规范化免疫接种门诊量化分级考核标准》,加强预防接种规范化门诊建设。到2007年,九江、德安、永修、武宁、瑞昌、都昌、彭泽、星子、浔阳、庐山10县(市、区)疾控中心预防接种门诊及部分乡级接种单位通过“A级规范化门诊”评审标准,全市40%以上乡级预防接种门诊通过“B级规范化门诊”评审要求。2008年始,市卫生局进一步加强预防接种规范化门诊建设和全市预防接种单位资质认定工作,2010年年底,全市100%县级疾控中心预防接种门诊完成示范化门诊建设,100%乡级接种单位完成合格门诊建设,100%预防接种单位使用统一标识。
  二、免疫规划疫苗相关疾病防制脊髓灰质炎 1991年,星子县发现1例野毒株脊髓灰质炎病例。1992年后,全市无病例发生。1993年2月始,全市开展消灭脊髓灰质炎强化免疫和消灭脊髓灰质炎“扫荡”免疫活动。1994年始,建立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报告系统,实行AFP病例旬报制度,AFP病例监测质量提升,各项监测指标基本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标准。2001年4月,市卫生防疫站发布《九江市无脊髓灰质炎证实工作报告》,宣布全市处于无脊灰炎状态。至2010年,全市开展14次28轮消灭脊髓灰质炎强化免疫活动和1次2轮消灭脊髓灰质炎“扫荡”免疫活动,服苗累计达503万剂次,接种率达97%以上。
  麻疹1991年和1992年,市麻疹发病率分别为62.77/10万、58.39/10万。1993年后,全市麻疹发病率在5/10万上下浮动,以1997年12.51/10万为最高。2006年,建立麻疹病例监测系统,及时预测预警,采取针对性措施控制麻疹疫情。2007年3月,开展麻疹补充免疫活动,对免疫空白人群进行查漏补种,同时对适龄儿童进行加强免疫,共接种麻疹疫苗193739人,接种率97.06%。2009年10月,全市在8月龄至14周岁人群中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共接种麻苗883433人,接种率99.23%。2010年9月,对8月龄至4周岁儿童进行麻疹强化免疫,共接种270728人,接种率97.72%。通过两次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最大限度提高人群免疫力,阻断麻疹病毒传播,至2010年,全市麻疹发病率降到0.5/10万以下。 乙肝1992年,按照《全国乙肝疫苗免疫接种实施方案》,全市将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管理。2003年,修水县作为卫生部/全球疫苗免疫联盟(CAVI)合作项目县,全面实施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工作。2004年2月1日,全市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工作正式施行,新生儿从此享受免费接种乙肝疫苗政策。2007年,根据各县(市、区)疾控机构检测结果,3岁以下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为1%以下。2009年11月-2010年5月,在8-15岁人群中开展乙肝疫苗补种工作。3针次乙肝疫苗补种1188675剂次,接种率98.77%。
  第七节突发性疾病防治一、非典型性肺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以下简称“非典”)是由一种新型冠状病引起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属新型传染性疾病。2002年11月,“非典”首发在广东省,疫情迅速蔓延。2003年2月,市政府成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领导小组,采取加强疫情监测、迅速处置隔离等综合性防控措施。市防疫站和各县区防疫站均成立“非典”防治机动队,24小时待命。全市共设医学观察点16处,留置可疑非典病人住院观察136例,出动机动队548次,处理可疑疫情14起,排除住院留观发热病人139人。至2004年,“非典”流行结束,全市无“非典”病例报告。
  二、甲型HIN1流感 2009年,在国外甲型HIN1流行初期,全市便跟踪疫情动态,举办相关培训班,开展机动队现场处置演练,设置医学观察点。6月,确定市第一人民医院为市流感哨点监测医院。在疫情流行期间,排查可疑病例7起,追踪密切接触者8起:完成对密切接触者实施7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3起,处理61起计72例确诊病例疫情处理工作。市疾控中心与教育部门密切配合,保证当年高考和中考未受疫情影响。
  2009年,全年共报告甲流确诊病人88例,各县市区均有病例报告,其中浔阳区56例。
  第八节卫生应急能力建设一、疫情网络直报系统 2003年10月,市财政为各乡卫生院购置电脑,2004年1月1日,全市正式启动以传染病个案报告为基础疫情网络直报系统,12个县(市、区)医疗防疫机构通过网络报告传染病疫情,实现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动态统计和分析。
  二、日元贷款项目 2003年6月,国家利用2003年度日本政府贷款实施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004年5月20日,日贷项目启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申请贷款81.3百万日元,实际采购设备使用额度为72.6百万日元,采购一批信息健教设备、车辆及部分检验设备。2008年12月,项目全面完成。
  第二章医疗服务第一节中医治疗一、中医机构及人员 1991年,全市有中医院11所,其中市级1所,县级10所,实现“县县都有中医院”布局。至2010年,11所中医院中有三级甲等中医院1所,二级甲等中医院10所;固定资产22590.92万元,医疗设备总值10735.3万元;市县以上医院从事中医药工作1621人,其中中医中药人员(含中西医结合)641人;农村乡村中医及能采用中西医两法乡村医生2437人,占乡村医生总数65%,其中乡村中医850人。2010年,全市有全国老中医专家1名,其继承人2名;全省名老中医14人,中青年名中医人员34人;培养各级师承人员120余人,选拔33名优秀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
  [=此处为表格(2010年全市中医院一览)=]

知识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四册

《九江市志(1991-2010)第四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和《山东省地方史志工作条例》要求,力求全面、 系统、客观地记述1991年-2011年济阳县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