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广播电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四册》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2360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广播电视
分类号: G220
页数: 15
摘要: 1998年4月,九江人民广播电台在庐山江西701电视转播台新架设调频发射天线,有效地覆盖整个九江以及周边一些地区。2001年8月1日,九江人民广播电台交通音乐频率开播,至此九江人民广播电台拥有2套节目,全天播出时间近40小时,信号均双频发射。自2004年6月1日起,九江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改称新闻综合频率,节目改版后,以新闻和新闻性节目为主,兼顾其他,全天播出19个小时,基本上采用直播方式。3套节目均为双频发射,总发射功率8千瓦。2009年8月1日,城市生活频率更名为九江音乐广播。2010年10月18日,九江人民广播电台与瑞昌市广播电视台整合双方优势资源.共同开办,呼号为“FM94.1赣北之声”。
关键词: 电视工作 广播工作

内容

九江人民广播电台1991年,九江人民广播电台节目由江西701台播出。1997年3月,九江人民广播电台迁至市长虹大道84号新建的市广播电视大楼内。1998年4月,九江人民广播电台在庐山江西701电视转播台新架设调频发射天线,有效地覆盖整个九江以及周边一些地区。同年Il月,又对信号传输方式及天线进行改造,经测试,电台节目信号有效辐射半径为150千米,涵盖人口近1000万。2001年8月1日,九江人民广播电台交通音乐频率开播,至此九江人民广播电台拥有2套节目,全天播出时间近40小时,信号均双频发射。到2003年,从广电大楼到庐山机房的信号传输由微波改为光纤,抗干扰能力明显增强,不再受恶劣天气影响;2套节目覆盖半径均达到200千米;通过本台技术人员的革新,能在山下机房控制庐山上发射机开关。自2004年6月1日起,九江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改称新闻综合频率,节目改版后,以新闻和新闻性节目为主,兼顾其他,全天播出19个小时,基本上采用直播方式。2006年7月1日,九江人民广播电台城市生活频率正式开播。至此,该台拥有3套节目,全天播音55小时。3套节目均为双频发射,总发射功率8千瓦。2006年,交通音乐频率更名为交通广播频率。2009年8月1日,城市生活频率更名为九江音乐广播。2010年10月18日,九江人民广播电台与瑞昌市广播电视台整合双方优势资源.共同开办,呼号为“FM94.1赣北之声”。至此,九江人民广播电台已拥有新闻综合频率、交通广播频率、音乐频率和赣北之声频率共4套节目,总发射功率为调频13千瓦。
  市实验台 1991~2002年,市实验台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江西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和九江人民广播电台节目,工作任务和技术设备无大改变。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2003年市广电局决定该台从山川岭搬迁。同年9月,实验台机房拆除,设备移至同院落一房屋作临时播出。11月,新址定在市开发区七里湖街道五丰村郑家湾,征地4.47公顷。2004年4月,动工兴建一体化办公楼、机房l幢(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其中机房200平方米),高76米的自立式中波发射塔2座,同年10月1日建成,开始转播省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和经济频率。2005年4月建调频拉线塔1座,塔高76米。4月底,该台搬迁完成。5月1日,在新址共有7台发射机工作:其中播出节目3套,除上述的省广播电台2套节目外,还有省广播电台交通频率,另有4个干扰频率。2005年12月,九江实验台的设备告别电子管,步人固态化、数字化的新时代,播出手段、播出质量迈上新台阶。2009年,市实验台开始转播中央台第一套节目、省广播电台农村频率。2010年,市实验台以中波频率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江西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经济频率、农村频率节目;以调频频率转播江西人民广播电台交通频率、农村频率节目;另有4个中波频率的实验机播出;总发射功率18千瓦。
  二、市级广播节目新闻综合频率节目设置 1991年,九江人民广播电台频率为中波1485千赫,每天分早、中、晚3次播音,全天播音8小时25分钟。至1995年主要节目有新闻类节目《九江新闻》《简明新闻》《星期综合》《来自兄弟城市电台消息》;社教类节目《对农村广播》《九江各地》《学习园地》《法制教育广播讲座》《九江风貌》《少儿节目》《青年之友》《听众之友》;文艺类节目《音乐》《每周一歌》《曲艺》《戏曲》《文字》《小说连播》《愉快周末》《甘棠奏鸣曲》,服务类节目《经济信息》《天气预报》《为您服务》等。1996年6月1日起,《九江新闻》节目由原先每天一档节目分早、中、晚3次播出,改为《早间新闻》《午间新闻》《九江新闻》《简明新闻》4档节目4次滚动播出,其中《早间新闻》增加九江日报快讯、新华社电讯内容。1997年5月1日,节目全面改版,推出全新的大板块构架,节目由改版前的8个栏目,增设为17个板块共50多个栏目,全天播出时间也由9小时增至11小时,节目采取录音和直播2种播出形式。设置的直播板块节目有:《浔阳晨曲》《赣北大地》《纵览云飞》《生活百页窗》《市场经济》《今日股市》《音乐传送》《好歌送给您》《人约黄昏》《假日PARTY》《你好TAXT》《音乐试听室》《金曲雅韵》《甘棠假日曲》《商城直播室》《青春风铃》《红领巾广播台》等栏目。首次推出的《红领巾广播台》板块节目全都由一批小主持人、小记者采编播出。2000年4月10日,开办一档舆论监督直播节目《百姓热线》,通过电话热线等方式听取听众反映的问题,或派记者调查、核实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后通过节目并以其他途径向听众反馈,或在节目中电话连线有关部门、或请有关部门同志走进直播室让他们解答听众的问题,每周一至周五各1期,节目时长先为半小时,不久便增加到l小时。2002年、2003年《百姓热线》节目中开辟不定期的《行风监督哨》专题栏目,邀请行风评议的职能部门和单位走进《百姓热线——行风监督哨》直播室,直接与听众对话,解答群众提出的问题。2004年6月1日起,该套节目改呼号为“九江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综合频率”,全天播音19小时,其中自办节目7小时。2006年4月起,新闻综合频率在《百姓热线》节目中开办《政风行风热线》栏目,请市有关部门及县(市、区、山)的负责人,走进直播室,现场回答听众咨询。多年来,新闻综合频率较好的节目先后有《九江新闻联播》《新闻直播车》《百姓热线》《体育在线》《教育导航》《红领巾播音室》《资讯空间》《投资理财》《四季养生》《健康生活馆》《甘棠夜色》《旅游新干线》等。
  优秀节目 1998年和1999年,有13件作品获全国和全省奖。其中录音新闻《开学第一课》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为市新闻作品所获得的最高奖。该套节目注重对外宣传。2003年,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采用的稿件89条,其中在《新闻和报摘》用稿26条;上省台444条,其中头条有33条。当年,上中央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中央台《今日中国》节目、省台联播头条总量均位居全省地市广播电台第一。该频率自2000年开办《百姓热线》《百姓热线——行风监督哨》和《百姓热线——政风行风热线》节目,在政府职能部门、窗口单位和百姓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理解的桥梁。2006年,《百姓热线——政风行风热线》节目获省纪委、省监察厅优秀反腐倡廉宣传栏目二等奖和九江市“和谐创业新成果奖”。到2010年,《百姓热线》《百姓热线——行风监督哨》和《百姓热线——政风行风热线》节目累计播出2000多期。市政府领导以及各职能部门、窗口单位和县(市、区、山)负责人共计5500余人次走进节目直播室,回答听众咨询,受理听众投诉,共受理听众来电、来信、来访咨询和投诉21000余件,回复率100%,群众满意率高达95%。
  交通广播频率2001年8月1日,九江人民广播电台“交通音乐频率”开播,于每天早6:00至次日凌晨1:00.全天19小时直播。2006年,更名为“九江人民广播电台交通广播频率”。该频率以广大司机及以此外延的所有爱好广播的朋友们为基础听众群,节目内容紧扣交通新闻、交通信息、旅游、娱乐、体育、汽车等主题,随时播发交通路况,为广大交通人提供全面的出行服务。交通音乐频率主要节目有:贴近司机生活、剖析交通案例的《一路畅通》,介绍与车有关最新资讯的《车友俱乐部》,旅游类的《阳光风景线》,信息类的《供求双通道》,娱乐类的《开心巴士》,运动类的《夜话体坛》,以及音乐类的《爱在路上》《一路听风》《汽车CD》《我有我民乐》等。交通音乐频率开办以来,先后开展“九九重阳献真情”“为交警送清凉”“为被害司机爱心募捐…‘爱心助残”等一系列活动,尤以“爱心送考”成为品牌的大型公益活动自2001年起至2010年每年举办。
  音乐频率2006年8月1日,九江人民广播电台“城市生活广播”节目正式开播。节目定位为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传播城市生活资讯信息,营造流行的听觉空间,为城市服务,为市民服务。主要栏目有《城市空间》《音乐早餐》《崔娴的CD架》《城市点播站》《好歌伴你行》《娱乐头条》《外文音乐走廊》等。2009年8月1日,城市生活频率更名为九江音乐频率,呼号“九江音乐广播”。该频率充分考虑听众收听习惯,以音乐和资讯板块为主体,突出音乐聆听的品质与享受,彰显资讯聆听的即时与服务。每天播音18小时,自办节目10小时以上。主要栏目有:《老歌最动听》《民歌也流行》《你的故事我的歌》《有事我帮你》《评书剧场》《半点资讯播报》等。该频率通过系列活动,如“欢乐社区行”“石门涧激情漂流”“狮子洞七夕交友”“农家田园摘橘”以及诗歌朗诵会、少儿故事大赛、司机歌手大赛等,增进与听众的交流和感情。
  “赣北之声”频率九江人民广播电台“赣北之声”节目,由九江人民广播电台和瑞昌市广播电视台共同创办,于2010年10月18日正式开播。“赣北之声”立足瑞昌,覆盖赣北及毗邻地区,通过连线解读、点评等环节,以新闻信息为框架,对新闻进行全方位推进和多角度报道,为受众开启更加宽广的新闻视野。同时“赣北之声”侧重民生信息和经济资讯,关注有车一族,反映有车生活,并辅之生活资讯和音乐,满足听众收听需求。“赣北之声”主要栏目有:《赣北新闻》《都市早晨》《惠农直播室》《美食美容》《影音世界》《小城故事》等。
  三、县(市、区、山)广播台(站)及节目修水县台站及节目 1991年1月29日,修水县广播站更名为“修水人民广播电台”。1993年,县乡两级有线广播均停办。1998年3月,修水人民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合并为“修水县广播电视台”。2005年,县广播电视台自办无线调频广播节目停播。2006年3月,板山台作为国家广电总局“全国广播电视农村无线覆盖工程”试点单位,开始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江西人民广播电台、江西人民广播电台交通频率等3套广播节目。
  武宁县台站及节目 1991年12月,武宁人民广播电台在全县范围内普及调频喇叭,在横路乡设立县电台信号调频放大站,使调频广播的覆盖率提高到960-/0。1995年起,县城主要街道和各单位均安装调频喇叭,在8个乡镇建成小调频广播。1998年,县人民广播电台和县有线广播电视台合并为“武宁县广播电视台”,从1999年6月起,开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全县实行有线电视和有线广播共缆传输。2005年底,县广播电视台停止广播播音。
  瑞昌市台站及节目 1991年6月,在广播站的基础上成立瑞昌人民广播电台,12月28日电台正式开播。1998年5月,瑞昌人民广播电台、瑞昌电视台、瑞昌市有线电视台合并为瑞昌市广播电视台,广播电视台仍以原广播电台的呼号进行广播播音。2010年10月18日,瑞昌人民广播电台和九江人民广播电台合办的“赣北之声”广播节目开播。
  都昌县台站及节目 1993年6月始,广播站对一些新闻类、社教类、文艺类的广播节目作出调整,使其适应电视和广播2种媒体的需要,在广播和电视中同步播出。1998年2月,县广播站改名为县广播电视台,诸多节目在广播电视中同步播放。2008年1月,县广播电视台自办的广播节目停播。
  彭泽县台站及节目 1991年,县广播站开通调频广播。1993年始,各乡镇广播站陆续停止播音。1994年,县广播站、电视差转台、有线电视台合并为县有线广播电视台。同年9月,县办广播节目停播。2000年,县有线广播电视台更名为县广播电视台。2008年3月,彭泽县“农村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在该县双峰尖山原彭泽县广播电视微波传输中心的基础上开工建设。同年10月,无线发射台投入使用,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电视节目。
  湖口县台站及节目 1991年7月1日,县广播站调频广播正式开通,各乡、镇、场广播站均由县站统一配发的调频接收机接收县站信号并转播,乡镇有线广播有较大发展。1993-1994年,全县有7个乡镇办起调频广播,发射机由县文广局统一配发。1995年8月,县广播站、县有线电视台(筹)合并成立“湖口县广播电视中心”。1996年和1997年,全县又有8乡镇先后办起调频广播,调频发射机亦由县文广局配发。1998年5月,县广播电视中心更名为县广播电视台。同年,县、乡两级无线广播和有线广播全部停办。
  星子县台站及节目 1991年,全县有广播杆线183对千米,县至乡、镇通播率85%,乡村通播率700-/0,农村有线广播覆盖率50%。1995年后,全县农村广播事业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各乡、镇、场广播站相继撤销。1998年6月,县广播站停止播音。
  永修县台站及节目 1990年4月9日,县广播站开通调频广播。到1996年,县先后建成19个乡(镇、场)调频广播中转站,县站广播覆盖全县。1994年8月,县广播站与县有线电视台合并,成立县广播电视台。1996年,乡、县两级广播节目相继停播。 德安县台站及节目 1991年,县广播站在县差转台安装调频广播发射机,转播县广播站节目。同年,县委、县政府把改变农村广播落后局面的工作列入本届政府要办的8件实事之中,连续3年拨款,全县重新实现乡乡通广播。1997年12月,县广播站、有线电视台、电视差转台、教育电视台合并,成立县广播电视台。2004年,县广播电视台广播节目停办。此前,各乡镇广播已陆续停播。
  九江县台站及节目 1991年,县广播站仍为有线广播。1996年,全县建成4个乡级调频广播站,1997年增加到13个。当年,县广播电台在广播站的基础上成立。2000年4月,县广播电台与县有线电视台合并,成立县广播电视台。2001年1月,县广播电视台广播节目停播,在此前后,各乡镇场广播站也相继停播。
  庐山区台站及节目 1991年2月,区广播站调频广播正式开播,区乡广播通播率1 000-10,人口覆盖率85%以上,全区各乡86个行政村有56个通广播,有的村还有扩音站。到2000年,区、乡两级广播均停播。2009年,恢复开通调频广播。9月19日,区调频广播——魅力945音乐资讯台正式开播。945音乐资讯台以流行音乐为定位,还提供《庐山区新闻》等及时的资讯,每天6时至0时播出18个小时。 庐山风景名胜区台站及节目 1991年1月15日,庐山广播站开通无线调频广播,广播站的节目同时采取有线和无线2种传播方式。1992年4月中旬,有线喇叭全部改为调频音箱。1997年5月29日,庐山广播站改名为庐山人民广播电台。站改台后,始终坚持广播,且内容改进丰富,质量得以提高,播音时间有所增加。2010年,庐山人民广播电台每天上、下午2次播音时间里,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江西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共80分钟,自办节目时间为4小时40分钟,自办节目有《整点庐山新闻》《庐山天气预报》《人文圣山》《庐山历史上的今天》《怀旧音乐盒》《名人与庐山》等。
  第二节电视一、(省)市级电视台站江西701电视台至1991年,全市各地除个别山区外,均可直接或通过当地差转台接收到701台转播的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和江西电视台节目。1991年12月1日,701台架设在庐山牯岭街的8频道50瓦发射机开播,每晚18时30分开始转播中央电视台第二套节目。1992年,从九江电视台调拨100瓦发射机1台,改造成300瓦功率,替代原50瓦机转播中央电视台第二套节目。1993年7月1日,九江电视台在701台机房架设的17频道10千瓦功率的发射机开始播出九江电视台节目。2000年,在全省实施“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项目中,省广电局给701台配置了2台调频广播发射机,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节目和江西人民广播电台民生频率。同年,接通从全国人大庐山休养所到仰天坪12芯至晒谷石8芯光缆,为701台转播广播电视提供更加稳定的宽带网信号源。2003年,江西电视台为701台配置1台1千瓦全固态发射机,作为转播江西卫视节目的主机。同年,江西电视台在701台增设1台37频道5千瓦发射机,用于转播江西电视台第二套节目。2005年10月,国家广电总局拨款在江西实施农村广播电视无线覆盖“4T+2R”(即4套电视节目加2套广播节目)工程试点,701台作为高山骨干台,新建46米高度铁塔1座,配置2台3千瓦全固态电视发射机及其他一些设备。2006年2月17日,701台4T+2R无线覆盖工程正式启用,转播中央一套、中央七套、江西一套、九江一套共4套电视节目及中央一套、江西一套等2套广播节目,覆盖半径为电视80千米,广播160千米,达到优质工程要求。2010年,701台总发射功率为27.3千瓦,其中电视17千瓦,调频广播10.3千瓦。其职能是转播中央一套、中央七套、江西一套、江西二套、九江一套5套电视节目和中央、江西、九江等3家广播电台的7套调频广播节目,并兼有国安、高速公路、防空、防火、防汛等部门的转讯工作任务。
  九江电视台 1991年,购置11频道1千瓦功率发射机1台,用于本台节目播出,原300瓦机作备份。1993年4月,购置1套4频道50瓦固态发射机,转播中央电视台第三套节目。7月1日开始,在庐山上的江西701电视台机房架设1台17频道10千瓦功率的发射机,播出本台节目,基本上解决全市各地收看九江电视台自办节目的问题;而原先交替转播中央电视台第一、第二套节目的17频道发射机改为15频道发射。当年初开始,因市有线电视台建成开播,九江电视台自办节目还通过有线台网络传输播出。1997年,市长虹大道84号九江广播电视大楼投入使用,电视台除发射机房仍在女儿街15号,各部室人员从人民路94号搬人新楼工作。1997年4月开始,逐步购进一批数字摄像机和编辑机。1999年起,逐步淘汰传统的模拟分量和模拟摄录设备,开始使用非线性编辑系统。2001年1月1日,市有线电视台停止自办节目,其节目制作人员及设备并入九江电视台,九江电视台开办第二套节目,通过广电网络传输播出。2004年,电视台播控系统改为计算机硬盘播出系统,替代传统自动播控系统中的各种格式录像机,至此,节目的摄录、制作及播出系统全面实现数字化。2006年9月26日,利用市教育局转交市广电局的国家广电总局下发的九江教育频道执照,推出第三套自办节目,原播放第一套节目的11频道1千瓦功率发射机改为播放该套节目,节目通过广电网络传输播出。为整合频道资源,将第一套节目定为新闻综合频道;第二套节目为公共频道,以城市生活为主要定位;第三套节目为教育频道。2008年,市广播电视局成立九江市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移动多媒体电视(CMMB)业务的开展。2009年.CMMB发射机落户九江电视台发射机房,发射功率l千瓦,41频道,通过技术手段,这个无线频道可播出数字电视节目7套、广播节目4套。2010年,拥有电视发射机5台,总功率8.3千瓦,用3个频道播出,其中17频道播出电视台第一套节目,11频道播出电视台第三套节目,41频道播出移动多媒体电视:此外,第一、二、三套节目均传输到市广电网络,各县(市、区、山)均能较好地接收到九江电视台自办的3套节目。
  市有线广播电视台 1992年7月,市政府批准建设市有线电视网(台)。8月,市广电局组建筹建办公室开展工作,网络机房和台办公用房租用市三中对面的九江旅社。11月初,第一条干线开始架设施工。12月中旬,卫星电视接收装置和立杆天线接收系统在九江旅社九楼平台上安装完毕,机房设备安装调试完成。12月28日,市有线电视台(筹)向网内用户试开通有线电视信号,传输播出的节目共12套。到1993年春节前,计有用户3000余户。1993年春节后,市有线电视台(筹)着手自办节目的准备,开始试播广告和一周节目预告。1993年6月,市有线电视台成立。7月1日起,有线电视台开始播出本台采编的新闻,正式自办l套节目。1994年底,市有线电视台用户数达3万余。1995年12月,开播中央电视台第三、五、六、八4套加密电视,且有许多单位有线电视网与市网并网。1996年5月,市有线电视台更名为有线广播电视台。当年,用户数量4万余户。1997-1998年,对网络进行光纤升级改造,改造后的网络系统带宽升至750兆赫,频道容量增至79套,信号传输质量提高。到2000年,传输电视节目40余套,自办节目1套,共有6万余用户。同年12月,电视机构实行台网分离,市有线广播电视台自办节目的人员及设备划归九江电视台。2001年6月,机构更名为九江市广播电视网络中心。
  二、市级电视节目新闻综合频道节目设置:1991年5月,原设每周3期《九江新闻》改为每周播出4期。1992年4月,开办以电视小品、相声为主,穿插一些戏曲、杂技、时装表演等内容的《小百花》栏目,每周2期。1992年5月28日,开办展示文化走向、介绍艺术人生、交流文艺信息的《浔阳楼》栏目。1992年10月22日,开设综合性服务类的《观众之友》栏目,每周一期。1994年2月6日起,推出《一周新闻选播》。1994年2月6日起,为丰富星期天白天节目,开设《今日好时光》栏目,设“海外科技”“每周世界风云”“世界高水平体育”“世界冒险奇趣博览”“家庭影院”“荧屏祝贺”等子栏目,每期3-4小时,多数为购买节目。1994年5月6日起,开办《天气预报》,由市气象局提供资料,电视台负责制作。1994年6月20日起,《九江新闻》增加到每周6期,周日晚首播《一周新闻选播》。1996年1月1日起,《小百花》改为《荧屏立交桥》,《观众之友》改为《生活益友》,《浔阳楼》改为《周末广场》,3个栏目的子栏目均作调整。1996年6月起,推出《今日视线》栏目,重点关注民生诉求、社会热点,评论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每周4期。1997年4月15日起,对自办节目大改版:新闻部《九江新闻》改为每周7期,取消《一周新闻选播》及原办《赣北纵横》,新办《午间新闻》。社教部继续开办《今日视线》外,新开办每周1期的综合性普法节目《法制时空》;专题部开办每周l期、以经济类专题为主的《经济纵横》栏目,开办每天播出、有股市行情、股市评述、车船信息等内容的《信息传递》栏目;文体部开办每周1期、反映文化、体育方面的信息和知识的《周末广场》栏目;总编室开办每周l期、将各卫视频道精彩的小品、相声、音乐、舞蹈等节目汇集一起的《卫视荟萃》栏目。2001年1月1日起,有2套节目。第一套节目(即新闻综合频道)栏目又做了调整:新闻部除《九江新闻》栏目外,新办以民生新闻为主的《新闻播报》栏目,每周一至周五晚首播;社教部的《今日视线》改为每周2期,要求采用新闻调查的手法来做;专题部开办《九江故事》《乡村生活》,均每周1期。2004年1月,新闻综合频道自办节目除保留《九江新闻》和《新闻播报》外,分别于周一至周五晚推出《法治九江》《人文九江》《财富九江》《时尚九江》《假日九江》5档结合九江实际的专栏节目。2005年7月9日,首开每周l期、时长45分钟的大型访谈节目《市民议事厅》,该节目瞩目政府施政方略,倾听九江人心声,在政府和人民群众之间搭起一个交流的平台。当年,九江电视台筹办第三套节目,为加强频道专业化,新闻综合频道于2005年10月24日起,将《九江新闻》《新闻播报》2档新闻节目整合在一起,形成新的《九江新闻》;其他栏目,除《市民议事厅》外,均被取消。2010年II月1日,新闻综合频道推出《九江新闻》《社会广角》《特别关注》3个板块节目,均每周7期。《九江新闻》时长15分钟,要求推出时政新闻的民生元素,改变会议过多的现象,增加节目信息量,新设置“要闻快报”和“县区速递”子栏目。时长22分钟的《社会广角》是民生新闻栏目。时长8分钟的《特别关注》是以新闻评论为主的深度报道节目。
  优秀节目:1993年对海军战士刘洪峰不顾个人安危抢救遇难旅客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先后播发6条消息并配发“向雷锋式的好战士刘洪峰同志学习”的评论,在全市引起强烈反响。1998年夏,长江发生全流域特大洪水,百万军民奋起抗击,电视台工作人员不畏艰苦和危险,播发大量新闻节目,拍摄九江长江干堤决口和堵口决战的珍贵资料。9月4日,江泽民冒雨前往九江堵口现场并听取有关抗洪救灾情况汇报,这条新闻要求在当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头条新闻播出,可部分画面和整个文字稿送到电视台时距播出时间不足1个小时。九江电视台的编辑和播音员与中央电视台记者一道,打破常规,分段编辑,分段传送。终于保证这条25分钟的长新闻准时传送到中央台播出。九江电视台摄制的全景式反映1998年抗洪堵口决战的长篇电视纪录片《决战九江》获第十七届中国电视“金鹰”奖。电视散文《庐山情韵》、电视散文《鄱湖粑俗》、专题片《千年书院白鹿洞》分别获第十四届(2000年度)、第十五届(2001年度)、第十六届(2002年度)全国电视文艺“星光奖”文学节目三等奖。2007年,电视台报道多条有关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新闻,其中“江西武宁林改:产权明晰、山乡巨变”新闻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作头条播出。该频道许多有价值的新闻和专题节目被省台和中央台采用,还有节目被香港卫视中文台、美洲东方卫星电视台、黄河电视台、美国斯科拉卫星电视网、河北电视台、山东电视台、江苏卫视等播出机构采用。在中央电视台一套《神州风采》等栏目中播出的《点将台》《鄱阳湖畔古柴桑》《水上话九江》《浔阳访古》等专题以及在香港卫视中文台播出的《静静的鄱阳湖》等节目起到很好对外宣传九江效果。拍摄制作的10余部电视剧除在本台播出外,还在省台及全国许多城市电视台播出,《带血的秘方》《青春无悔》《决战九江》在中央电视台播出。1991-2010年,在省台和中央台播出的节目数,始终据全省地市台前列。1994-1999年,连续6年在中央电视台用稿量为全省地市台第一。1998年,被《新闻联播》采用60条,其他节目采用56条。2004年被江西电视台联播节目采用848条,其他节目采用52条,均居全省地市台第一位。
  公共频道2001年1月1日开播。初期,所有自办栏目全部囊括在《九江在线》综合节目中。《九江在线》有《经济法律》《生活服务》《文化娱乐》《周末综合》4大板块,均每周1期;《九江在线·经济法律》下设“信息港”“浔城点击”“警方行动”3个栏目,《九江在线·生活服务》下设“眼见为实”“生活平台”“真情E-mail”“生活超市”4个栏目,《九江在线·文化娱乐》下设“趣味新闻”“九江人”“赣北风情”“快乐新世纪”4个栏目,《九江在线·周末综合》下设“信息大餐”“下周看什么”2个子栏目。2002年1月1日起,《九江在线》板块节目取消,设立每周3期的《生活平台》和每周2期的《财经点击》2个栏目。2004年1月,增开介绍车市动态及汽车品牌、型号、性能等内容的创收栏目《车行天下》,每周4期。2005年8月8日起,公共频道节目改版,设置《都市快报》和《缤纷都市》2个板块。《都市快报》以民生新闻为主,涵盖市民关注的各类生活资讯,每周6期,周日为1周选播。《缤纷都市》板块下设“九江房地产”“吃、玩遍九江”“车行天下”3个创收栏目,分别属房产家装、旅游、汽车类节目,均每周3期。2006年1月3日,在市庐山南路,一辆出租车与运钞车相撞,运钞车内26万余元现金洒落一地,《都市快报》栏目记者巧遇现场,拍摄到大量群众帮助收拾钞票的情景。当晚,《都市快报》播出新闻“街道两车相撞.26万元现金洒落一地未少一分”。此后这条新闻在江西卫视新闻、中央电视台《晚间新闻》中播出,并引起人民日报社等中央媒体的关注和报道。中央电视台《讲述》栏目组专程到九江实地采访,专题《巨款危情》4月份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接着,众多媒体相继追踪报道。7月13日,中央电视台和九江电视台创作的总长43分钟的纪录片《车祸背后的故事》在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节目中分4集连续4天播出。之后,中央电视台《社会纪录》《人与社会》《纪实十分》等栏目以及江西卫视《传奇故事》等也播出该新闻纪实。2006年岁末,中央文明委推出大型电视片《知荣明耻》,并在《焦点访谈》等栏目中播出,其中有相当多的篇幅描述这场特殊的车祸。2006年5月,《缤纷都市》板块增添以百姓购房及房屋装修装饰、家具购置为主要内容的创收栏目《百姓家居》,同样每周3期。2006年8月,《吃、玩遍九江》改名《品味九江》,《百姓家居》改名《家在浔阳》。2007年,公共频道以活动带动栏目推广,如《品味九江》栏目成功举行“07边疆行”大型异地采风活动,开展“九江一绝”“新春采茶节”“百姓喜爱的餐馆评比”等活动,开设观众参与、用方言播放的子栏目《手机拍新闻》;《家在浔阳》栏目举办“首届建材精品节”“设计之星大赛”“金秋家装文化节”。2009年5月起,以民生新闻为主的《都市快报》不变;《缤纷都市》栏目改名《今日生活》,将《车行天下》《九江房地产》《品位九江》《家在浔阳》4个栏目整合成板块形式播出,每天1期。2010年1月,《今日生活》改名《生活》,除保留原来的《九江房地产》《车行天下》2个栏目外,新设立《政务之窗》《县区直通车》《生活315》《我爱生活》栏目,6个栏目每周均播3期。2010年11月1日起,公共频道的《都市快报》和《生活》取消,推出《财经点击》《东南西北九江人》《Hello,九江》3大板块自办节目。《财经点击》为观众提供财经资讯,并进行深度经济报道,每周4期。《东南西北九江人》展示九江人在外拼搏的足迹和外地人在九江奋斗的故事,每周4期。《Hello,九江》属本土人文节目,每周l期,其栏目《九江达人》讲述你周围的感动事、身边的不寻常人,栏目《十年》追述10年来的九江人和事,另有《藏在非遗里的故事》《拍客秀》《九江原创歌曲展播》等不定期栏目。
  教育频道2006年9月26日推出,全天播出时长17小时。其中新闻节目2.5小时,分3个时段播出,早间播出的《新鲜早上》为读报类服务性新闻节目,《午间新闻》主要是摘选新华网的新闻资讯及评论性节目,晚上播出的《新闻》以自采节目为主;自办的文娱节目有《今晚真可乐》和《大话九江话》,均每周3期:结合创收,该频道开办《财富大道》《健康生活》《教育在线》3个栏目,每周3期。2006年10月,开展“走清华访北大-2006年中秋走访在京优秀学子”活动,既把优秀学子成才经验和对家乡的思念带回来,又激励九江在读的莘莘学子。2007年正月十五,举办“万人许愿放灯会”成为当年春节期间全市政府性活动。2007年6月,启动“助学圆梦”行动,共募集133万助学款项,帮助500名贫困学子圆大学梦。2007年11月至2008年1月,举办万人红歌会,开启九江大型个人才艺秀的先河。2008年5月,与四川汶川地震灾区联系并募集资金,接纳20多名灾区中学生到九江晨光中学就读高中。2008年5月和江西电视台青少部合作拍摄10集青少年道德教育故事片《父母的爱》,总时长300分钟,演员全部来自九江小学生。2008年9月,开办《浔阳区新闻》,节目由浔阳区委宣传部新闻中心制作,每周3期。2009年5月,教育频道节目改版,增加自办《健康生活》《教育在线》2个栏目,外来栏目板块以光线传媒(节目供应商名)的节目为主。2010年5月,《百福之窗》是与九江市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办的创收栏目。
  自办节目频道 1993年7月1日,市有线电视台开始播放自办的新闻及栏目,在取材上与九江电视台不争不抢,力争做到各具特色、互为补充、增强合力,力求镜头向下、面向基层、面向街道、面向群众,着重反映老百姓生活。自办节目设有《CATV新闻》《热点聚焦》《要闻集锦》《艺苑彩虹》《为您服务》《下周看什么》《天气预报》等栏目。其中,新闻栏目《热点聚焦》含“浔阳街头”“热点访谈”等子栏目,《要闻集锦》为以标题形式播出的一周国内外重大新闻,综合文艺栏目《艺苑彩虹》每期还要为观众奉上一首歌,《为您服务》为生活服务性栏目,《下周看什么》是下一周节目介绍。1994年,自办节目时长30分钟,分别是《CATV新闻》《浔阳街头》《赣北风情》《热点访谈》《艺苑彩虹》《九江人》《又相逢》。自办节目于1998年初整体改版,设置杂志型板块《九江在线》,每期时长30分钟,《九江在线》社会版栏目有《CATV新闻》《浔阳街头》《热点访谈》,《九江在线》生活版栏目有《CATV新闻》《青春方阵》《流行色》,《九江在线》文艺版栏目有《CATV新闻》《九江人(龙虎榜)》或《九江人(寻常百姓)》《一方水土》《周末》。
  市有线广播电视台于2000年12月31日播出最后一期节目,自办节目近8年时间,采编大量好的稿件。纪录片《猎人》于1999年8月20日在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百姓故事)》播出,后在美国斯科拉卫星频道和加拿大中文频道播出。此片获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第七届(1999~2000年度)有线电视节目社教类二等奖,并被中国传媒大学选为教学示范片。纪录片《责任(上、下)》于1999年8月31日在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百姓故事)》播出,引起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的关注,并做出批示,省、市、县各级领导重视,多家媒体记者先后深入实地采访报道。此片获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第七届(1999-2000年度)有线电视节目社教类二等奖。
  文娱频道2006年初筹办,局广告中心负责营运,初名九江市广播电视局庐山旅游文娱频道.2007年1月1日开播,通过市广播电视网络传输,节目信号覆盖全市各县(市、区)。2007年自办栏目有《九江零距离》《风景》《浔宝鉴珍》《背包客》《精彩九江》等。《九江零距离》是一档民生新闻栏目,《风景》为展示九江秀美自然风光的社教类专题栏目,当年播出20集“老别墅的故事”系列作品。《浔宝鉴珍》挖掘九江本土民间文物收藏品及其背后的故事,《背包客》为人物专题栏目,《精彩九江》为介绍九江餐饮、酒店、景点、家居等的创收栏目。除常规节目外,5月始,频道与市影视艺术中心联合摄制百集方言情景剧《女儿街的婆媳经》。该剧情节轻巧,幽默而不庸俗,风趣而又搞笑,每集时长15分钟,每天播出新的一集,连续播出3个多月。2008年,专题栏目《背包客》停播,《风景》栏目推出50集“人文九江”系列专题,《精彩九江》栏目分为《逍遥伴旅》和《时代家居》2个独立栏目。《逍遥伴旅》介绍九江旅游、餐饮等方面信息。《时代家居》介绍房产、家装等知识和信息。同年5月,频道推出《靓姐下厨房》栏目,旨在让观众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美食烹饪技巧、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和九江的特色餐饮。2009年,《风景》栏目推出50集“走遍九江”系列专题,《浔宝鉴珍》栏目推出“县区行”活动。当年4月,频道更名为九江旅游文娱频道。2010年1月,《浔宝鉴珍》栏目停播;《逍遥伴侣》《时代佳居》改版,名称分别改为《玩转九江》和《金牌房产》。2010年1月,推出方言娱乐栏目剧《快乐九江佬》,通过一个个诙谐幽默、轻松搞笑的小故事来反映九江百姓快乐、幸福的生活,每周摄制播出1期,每集时长12分钟,均为一个独立故事。
  频道多次举办大型活动,2007年“靓姐下厨房厨艺大赛”“庆三八文艺汇演”,2008年有中央电视台众多明星参加的“明星足球赛”以及“华东之夜电视文艺晚会”“九江市首届旅游形象大使选拔赛”“九江市迎奥运演唱会”“首届观众喜爱的旅游商品评选”。2009年“九江市第二届旅游形象大使选拔赛”“红五月单身青年相亲交友会”“九江市首届超级宝宝电视大赛”“庆国庆中老年人才艺大赛”“私房菜厨艺大赛”“欢乐校园行”。2010年“九江市第三届旅游形象大使选拔赛”“旅游形象大使摄影大赛”“唱响九江歌手大赛”“群众推荐的诚信商品品牌评选”“九江市第二届超级宝宝大赛”“欢乐社区行展演”等。
  三、县(市、区、山)电视台站及节目修水县台站及节目 1991年,县开始筹建有线电视网(台),当年11月11日,有线电视网投入使用,传输12套电视节目。1992年年初,县筹建电视台,并开始采编节目向上级电视台输送稿件和在板山电视转播台试播。1995年3月,县广播电台和修水电视台(筹)新闻采编部门组建成立“修水广播电视新闻中心”。4月,中心自办电视节目1套,主要通过县有线电视台网络传输。1996年II月8日,修水电视台举行建台仪式。1998年3月,修水电视台和修水人民广播电台合并为“修水县广播电视台”。2001年3月,板山广播电视转播台和县有线电视台并入县广播电视台。2002年5月,县广播电视台自办第二套电视节目。2005年,国家广电总局实施全国广播电视农村无线覆盖工程,板山转播台于2006年3月开始转播中央台一套、中央台七套、江西卫视、修水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等4套电视节目以及3套广播节目。 武宁县台站及节目 1991年,县广播站差转江西电视台节目。1992年,县广播电台开始在县城建设有线电视网,10月1日有线电视试播,播出8套节目,终端有3000余户。1995年4月13日,县有线广播电视台成立,网络传输15套节目,其中含自办节目1套,共有用户5000余户。1998年2月,县有线广播电视台与武宁广播电台合署,称县广播电视台。2002年,县广播电视台网络部分划离该台,组建为县广电网络公司。2006年,广播电视台开办第二套电视节目——生活资讯频道。
  瑞昌市台站及节目 1991年6月,瑞昌电视台成立。同年12月28日开播.9频道、300瓦发射机播出自办节目,6频道、50瓦发射机转播中央电视台节目。1992年初,筹建有线电视网(台),同年12月30日网络初步建成试播,播出12套电视节目,终端800余户。1993年6月,市有线电视台成立。1998年5月,瑞昌电视台、瑞昌市有线电视台、瑞昌人民广播电台合并为市广播电视台,电视节目通过有线网络和无线发射同步传输,其中无线发射的电视节目信号覆盖全瑞昌及毗邻地区。2004年1月1日,市广电台台网分离,其网络参与省广电网络整合。2004年7月,广播电视台开办第二套电视节目,在有线广电网络中传输。
  都昌县台站及节目 1991年年初,县广播站南山电视差转台,差转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到同年春节,南山差转台已转播央视一套、二套及江西二套等3套电视节目。1992年10月,县广播站筹建有线电视网络,当年年底开通并有了首批2300余用户。1993年6月,县有线电视台(筹)成立,隶属于县广播站,开始自办1套电视节目。1998年2月,县广播站改称县广播电视台。2004年1月1日,县广播电视台在县城中心地段阳储山顶兴建的电视发射台开播,县广播电视台自办电视节目又在该电视发射台播出。同年,南山电视差转台搬迁至阳储山。2006年1月起,县广播电视台增加1套自办节目,在有线网络中传输播出。
  彭泽县台站及节目 1991年起,县电视差转台转播中央电视台第一、二套节目和江西电视台、九江电视台节目。1993年,筹建县有线电视网(台),当年开通县城有线电视网并自办1套电视节目,有用户3000余户。1994年,网络用户发展到6000余户。1994年,县有线电视台与县广播站(含所辖的电视差转台)合并成县有线广播电视台。1997年11月,县文广局在县城双峰尖山顶建成微波传送站,即向各乡镇场有线电视站传送8套电视节目。同年,县电视差转台停播。2000年,县有线广播电视台台网分离,以其网络部分为基础组建县广电网络公司,县有线广播电视台更名为县广播电视台。微波传送站于2002年停用。县农村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于2008年3月对原微波传送站改扩建,当年10月,开始转播中央电视台第一、七2套节目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l套节目。
  湖口县台站及节目 1991年,县广播站差转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1993年1月16日,县有线电视网(台)开始试运行,共有3000余有线电视用户,传输含本台自办节目共11套电视节目。1994年4月,差转台又添置设备,开始转播中央电视台第一套和江西、安徽电视台共3套节目。同年开始,各乡(镇、场)有线电视网络相继建设。1995年年初,在县城三里开发区新建的电视发射塔及机房等配套设施基本建成,新购置300瓦电视发射机1台。同年8月,县有线电视台(筹)和县广播站合并组建的县广播电视中心挂牌,中心自办节目除继续通过有线网络传输外,还通过三里开发区的300瓦机无线发射播出。1998年5月,县广播电视中心更名为县广播电视台。县广播电视台自办电视节目无线传输于2003年5月停止。
  星子县台站及节目 1991年,县电视差转台收转中央电视台第一套、第二套电视节目。1992年,筹建有线电视台,当年5月,城区有线电视网络初步建成开通,用户可收看6套电视节目。1992年10月.县有线电视台(筹)自办1套电视节目,通过有线电视网络传输播出。1999年9月,县有线电视台和县广播站合并,成立县广播电视台。这时,网络传输节目数量已增加到12套,用户数量达到5000户。同月,负责农村有线电视传输业务的县广电网络中心成立。2000年6月,县广播电视台开办第二套电视节目,亦通过广电网络传输播出。2001年,县广播电视台网络部分划归县广电网络中心管理。
  永修县台站及节目 1991年,县差转台差转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1993年3月,筹办有线电视台(网),7月1日,网络开通,传输多套电视节目并自办1套节目。1994年8月,县广播站与县有线电视台合并,成立县广播电视台。2004年1月1日,县广播电视台台网分离,其网络部分与省网络整合。2008年1月,县广播电视台又自办第二套电视节目.2套节目均在广电网络中传输播出。
  德安县台站及节目 1991年,县广播站差转机转播江西电视台第二套节目。1991年10月,在县城旁义峰山主峰建成电视差转台,转播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和江西电视台第二套节目。1992年,县第一座农村电视差转站在聂桥镇建成,可覆盖聂桥5个村及锑矿、彭山锡矿等区域。1993年,筹建有线电视网(台),当年9月,网络初步建成,传输12套电视节目。1994年6月,县有线电视台正式成立。11月,县有线电视台开始自办1套电视节目。1997年12月,县广播站、有线电视台、电视差转台、教育电视台合并成立县广播电视台。2003年12月,县广播电视台台网分离,分为县广播电视台和县广电网络分公司。2005年5月,县广播电视台开办第二套电视节目,2套节目均在广电网络中传输播出。
  九江县台站及节目 1991年10月,筹建有线电视网络。1992年初,有线电视网络开通,转播中央、江西以及一些省级台上星电视节目。1993年,县有线电视台成立,隶属县广播站。1995年6月,县有线电视台与县广播站分设,有线电视台自办电视节目1套。2000年4月,县有线电视台与广播电台合并为县广播电视台。2003年11月,参加全省广电网络整合,网络传输部分从广播电视台分离出来。2005年6月,县广播电视台开办第二套电视节目。
  庐山区台站及节目 1992年筹办区域性有线电视网(台),同年9月28日,网络开通,传输有线电视节目10套,其中包括1套自办节目。1993年1月,区有线电视台(筹)开办新闻节目。11月,区有线电视台正式成立。1995年,网内传输有线电视节目增加至15套。2000年,自办第二套节目,网络共传输电视节目32套。2003年3月,区有线电视台与区广播站合并,成立区广播电视台。2005年,自办第三套节目。同年,实现全区所有乡镇通过光缆与区联网,开始整合驻区单位有线网络。至2007年年底,主干光网改造基本完成,整合驻区厂矿、学校有线网络10个。至2010年年底,区广播电视台网络传输模拟电视节目50余套,城乡共有5.1万户模拟电视用户。
  庐山风景名胜区台站及节目 1992年,新架设同轴电缆干线基本上覆盖庐山,新增用户1700户,传输的节目增加到12套,其中含自办节目l套。1994年,有线电视台正式成立,归江西701电视台管理。2003年,有线电视台台网分离,其网络部分参与省广电网络整合。
  共青城市台站及节目 1991年,共青垦殖场广播电视台传输中央电视台第一、第二套节目,江西电视台第一、第二套节目,新疆、云南、贵州各台卫视节目,以及场自办的1套以放录像为主的节目。1992年4月11日,场广播电视台更名“江西共青垦殖场有线电视台”。2003年,共青城开发区成立,台名改称“共青城电视台”。2010年10月,开播第二套自办节目,共有有线电视用户1万余户,传输电视节目60套。
  第三节广播电视网络一、市区网络网络建设 1992年8月,市广电局筹建有线电视网(台),12月28日开通,共传输电视节目12套,其中l套自办节目;网络干线从九江旅社9楼有线电视台机房分3路架空敷设同轴电缆,一路沿十里大道至十里转盘,一路沿庐山路到新桥头再沿浔阳路至八角石,一路沿庐山路到新桥头再沿一支路至三马路口:用户数量不足200户,1993年春节前计有用户3000余户。1993年6月,市有线电视台挂牌成立,除转播节目外,还自办1套节目。到1994年年底,入网用户数3万户;随着省级电视台上星节目的增加,网络传输的节目套数不断增加。1995年下半年.中央电视台第三、五、六、八4套加密电视节目在市有线电视台网络内开播后,城区各企业网络陆续与市有线电视台网络并网。1996年5月,市有线电视台更名为市有线广播电视台。1996年,网络覆盖区域南至昌九高速公路邹家河出口,北至长江边,西至阎家渡,西南至九江国棉五厂,东至大桥五处,东南至九星路八里坡,用户数量为4万余户。1997年年底开始,市有线电视网络进行改造,工程于1998年年底结束。通过改造,城区网络主干线已由光缆取代电缆,按750兆频率设计,光节点之下电缆分配网按550兆设计,放大器级联由原先最高23级降至最高5级,每个光节点覆盖用户控制在2000户以内,信号传输稳定,质量达较高水平。到2000年,网络覆盖区域向东延伸至大桥船管处,基本覆盖九江全城区;传输电视节目40余套,用户数为6万余户(九江石化总厂,九江火力发电厂虽已联网,但未纳入市网统一管理、统一运营,用户数未统计在内)。同年12月,市有线广播电视台完成网台分离,节目生产部门的人员及设备划归九江电视台,其他部门组建成九江市广播电视网络中心。2001年以来,市城区广播电视网络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为加强对有线电视用户的管理,解决模拟有线电视收费难的问题,网络中心自筹资金建设可寻址电脑收费管理系统。第一期工程于当年5月开始。12月,市广播电视网络中心与省广播电视传输网络有限公司进行整合,成为其旗下分公司,分公司与原网络中心两块牌子,一套人员,主要承担一级、二级(即省到市、市到县)光缆干线维护管理,负责城区网络的建设和运营,开展模拟电视业务、数字电视业务、数据业务和电视会议业务。2002年7月,城区网络再次改造开始试点,2003年2月正式推进,历时2年,投资3000万元。同年,第一期工程结束,完成前端机房软件系统及5000台用户端寻址器的安装,覆盖用户55008户,实际控制管理用户38945户,控制管理用户约占当时网络总用户数的50%。城区网络改造后,主机房搬至市长虹大道的九江广电局大楼七楼,增设天鹅泉、八角石、弘雅等3个分前端。主机房和3个分前端机房之间采用物理星型、逻辑环形结构,光缆和设备一主一备,自动倒换。光缆网络带宽提高到1000兆赫,接入网带宽由原来的550兆升级到862兆,频道容量由原来的54套增至93套。光缆干线地下管道敷设率达95%以上。全网共设置光节点(小区)323个,其中长虹主前端设置光节点100个,天鹅泉分前端63个,八角石分前端79个,弘雅分前端81个。升级改造后的网络,光缆覆盖到每一个住宅小区,电缆覆盖到每一住户门前,传输的稳定性、可靠性有质的提高。光接收机、信号放大器均按双向预留设计,根据业务需求的情况,安装双向模块并经调试后即可承载双向业务,为数据网的发展准备条件。2010年1月,市有线广播数字电视播控大楼开工建设,大楼系市广播电影电视局和省广播电视传输网络有限公司九江市分公司共同建设,共17层,建筑面积为14400平方米,其中网络公司6000平方米。至2010年年底,九江城区广电网有模拟电视用户10万余户,数字电视用户4000户,数据业务用户1800余户。
  网络经营 1992年10月建网后,开展模拟电视业务,传输的节目套数逐步由最初的12套增至58套。2001年12月,在全省设区市第一个搭建数字电视平台,开展数字电视业务,通过有线网络传输4个节目包、计20套数字电视节目,用户加装数字电视机顶盒即可收看.2003年5月与省广电网络公司数字平台整合,可向用户传输48套数字电视节目。2003年,建立全省电视会议业务系统,可参加全国、全省电视会议,可独立召开全市性的电视会议。2003年,采用以太网和Cmable Mdem 2种入户方式开展宽带数据(互联网)业务。2007年7月,开办网络图文信息频道,以图片、文字等形式为用户提供广电业务介绍、招聘启事、商业信息、天气预报、交通状况、实时新闻、财经消息、服务电话、景点介绍等服务。2009年下半年,市广电网络网站正式开通,以视频节目为特色,设有国际国内新闻、宽带电影、电台电视台在线、财经股票、美食健康、天气预报、交通信息等栏目。2009年始,开展无线数字电视微波业务,将有线电视节目进行数字化并经适当处理后的信号,通过光缆由市网络主机房传输至江西701台,用无线数字微波发射机发射,用户通过l付简易天线及1台机顶盒即可收看,至2010年,可提供节目包5个,数字电视节目计65套,覆盖范围为九江市区、湖口、彭泽、都昌、星子、九江县、瑞昌、德安、永修以及湖北、安徽毗邻地区。
  二、县域网络修水县1991年,筹建有线电视网(台),11月11日,有线电视网开通,带宽300兆,传输12套电视节目。1998年,网络带宽升级改造为550兆赫,传输节目增至23套。2001年3月,县有线电视台并入县广播电视台。2003年,网络进行干线网光缆改造,按750兆赫频率设计,传输节目增至34套。2004年2月,开通数字电视,在网络传送35套数字节目。至2010年,全县36乡镇与县城实现光缆联网,城区有线电视用户为3万余户,农村有线电视用户4.7万户,县广播电视台在网络中传输37套模拟电视节目,35套数字电视节目。
  武宁县 1992年10月1日,县广播电台有线电视网试运行,传送8套电视节目,终端用户3000余户。1995年,县有线广播电视台成立,其网络传输15套节目,其中自办节目1套,共有5000余用户。2001年进行城区光缆改造,有线网络传输24套电视节目。2002年,以县广播电视台网络部分为基础,组建县广播电视网络传输公司,开展全县光缆联网工作。2004年1月,县广电网络传输公司城区网络参与省广播电视网络传输有限公司网络整合,成立省广电网络公司武宁县分公司。城郊部分网络及乡镇网络未参与整合,继续由县广电网络公司经营管理。2004年年底,全县1000-/o乡镇和34%行政村开通光缆,分公司网络传输电视节目34套。到2010年,实现全县100%的乡镇、95.6%的行政村、90%的自然村通光缆电视,有线电视用户达5.7万户,其中城区1.3万余户。
  瑞昌市1992年年初,开始建设城区有线电视网络,主干线路为300兆赫带宽的同轴电缆。当年,前端播出12套模拟电视节目,终端用户800余户,初装费180元,收视费每月每户5元。1993年6月,市有线电视台成立。1998年5月,市有线电视台与瑞昌电视台、瑞昌人民广播电台合并成立瑞昌市广播电视台。2000年始,将城区有线电视网络主干线路由电缆改造为光缆,系统带宽提升至750兆赫。2003年,启动城乡联网。2004年1月1日,市广电网络参与省广电网络整合,成立江西省广播电视传输有限公司瑞昌市分公司。当年,分公司在加强模拟电视基本业务的同时开展数字电视、电视会议等增值业务,传输模拟电视节目52套、数字节目34套。2005年,基本完成市、乡、村三级广电网络联网。2010年年底,全市城乡有线电视用户3.5万余户,其中城区2万余户,全年有线电视及增值业务收入760万元。
  都昌县 1992年10月,筹建有线电视网,于年底开通,首批有线电视用户2300余户。1996年年底开始电缆干线升级改造.1997年上半年完成,网络传输电视节目由12套增至16套,用户有6500户。2003年10月开始,县城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将主干线改为光缆,带宽为860兆赫。2004年1月,县广播电视台网台分营,其网络部分被省广电传输网络有限公司整合,成为其旗下的县分公司。2004年6月底,县城网络改造工程完成,覆盖用户1.3万余户,入网9000余户,传送29套模拟电视节目。2008年,开始对分散在各乡镇的有线电视网络进行整合,对空白乡镇进行覆盖。至2010年年底,县网络共有用户2.7万余户(其中城网1.6万余户,农村用户1.1万余户)。
  彭泽县1993年,县文广局筹建县有线电视网(台),当年开通有线电视用户3000余户。2002年,对城网进行升级改造,建立有线电视可寻址系统。2003年,县广电网络公司被省公司收编整合,成为省广电网络传输有限公司彭泽县分公司,分公司开展数字电视、互联网、电视会议等业务。至2010年12月,城网用户12172户.6个已整合的乡镇农网有用户4900余户,数字电视用户800户,互联网用户1000户,传输模拟电视节目50余套、数字电视节目40余套。
  湖口县 1993年1月16日,县有线电视网络试运行,有3000余用户,传输11套电视节目。1994年开始,各乡(镇、场)有线电视网络相继建设。2002年,网络升级改造后于10月起传输电视节目由22套增至33套。2004年1月,县广播电视台实施台网分置,其网络参与全省广电网络整合,并以县广播电视台有线工程部为基础,成立省广播电视网络传输有限公司湖口县分公司。是时,县城有线电视用户为7240户。至2005年12月,民营企业闽顺公司对全县农村有线电视网络收购、改造和兼并联网工作基本完成,农村网与县城网联网。2009年6月10日起,县域内农村广播电视网络由闽顺公司交由省广电网络公司湖口县分公司经营管理。至2010年,全县有线电视用户3.12万户,其中农村用户2万户,传输模拟电视节目56套,开通数字电视节目用户280户。
  星子县 1992年,始建有线电视网(台),当年5月开通网络,传送6套电视节目。1999年9月,负责农村有线电视传输业务的县广播电视网络中心成立。同年,中心收购5个乡镇有线电视站,共有用户1800户,并开始架设县至乡镇光缆杆线。当年,县城网络传输电视节目12套,用户达5000户。2001年,县广播电视台网台分离,城区网络划归网络中心,网络传输的电视节目增加到27套。2003年5月,县广播电视网络中心参与全省广电网络整合,成为省广电网络公司星子县分公司。分公司继续收购乡镇有线电视站,传输模拟电视节目42套、数字电视节目102套。2009年始,发展农村有线电视用户。至2010年12月,县乡光缆联网率达100%.行政村和自然村覆盖率分别达74%和78%,农网用户突破1万户,全县有线电视用户2.54万户。
  永修县 1993年7月1日开通有线电视,县城首批网内用户120户。1997年1月开始,县城网络传送16套电视节目。2000年年底,县城网络传送22套节目,网内用户达7000余户。2004年1月1日,县广播电视台县城区域广电网络被省广电网络传输有限公司整合,组建成立省广播电视网络传输有限公司永修县分公司,当时县城有线电视用户7600余户。2006年10月开始,县分公司对全县15个乡镇有线电视网络进行整合,农村有线电视用户7000余户。2007年年初,农村有线电视从县分公司划出,成立隶属县文广局的县农村广播电视网络中心。至2010年12月,县城有线电视用户16485户,数字电视用户320户,网络传输模拟电视节目45套;农村有线电视用户达23432户。
  德安县 1993年6月始,建设有线电视网络。10月,县城有线电视用户2000余户。2003年11月,县广播电视台台网分离,其网络部分与省网络公司整合,成为其旗下的县分公司。其时,县城用户为8695户:多数乡镇建有各自独立的有线电视网,共有用户2000户。2005年10月,城乡联网正式启动。同年,县分公司开展数字电视业务,向用户传输48套数字电视节目。2008年3月,网络升级改造工程完成,传输模拟电视节目由25套增至60套。至2010年12月,全县各乡镇有线电视除车桥镇外,全部整合并网,城区用户1.9万户,农村用户1万户。
  九江县 1991年县城有线电视网络建成开通,传输12套电视节目。1993年成立县有线电视台,隶属县广播站。各农村有线电视网络于1994年开始建设,传输节目为8套到15套不等。2000年,县城网络干线以光缆替代电缆,有6800多用户,传输28套电视节目。2002年,县网络开始与乡(镇、场)网络陆续整合联网。2003年11月,参加省网整合,网络传输部分从广播电视台分离出来,成为省广电网络公司九江县分公司。2004年12月,与市网络联网传输42套模拟电视节目和44套数字电视节目,县中心机房前端设备作备用。2002~2005年,县网络与乡(镇、场)网络通过光缆陆续联网。至2010年12月,县城机房信号可传至除地处长江中心、四面环水的江洲镇、新洲垦殖场之外的全县其他乡(镇、场),有线电视用户3.3万余户,传输的模拟信号电视节目51套。
  庐山区 1992年,筹建有线电视网(台),同年9月28日起,网络传输10套电视节目,有用户3000余户。1995年,网络升级改造后,传输节目15套,入网户数增至1万户。1995-1997年,全区7乡镇创办有线电视站,用户达5000余户。1997年年底,区有线电视网络再次改造,开通30套节目。1998年8月,经普查,全区城乡有线电视用户2.1万余户。10月,区网联通5个乡镇网。2003年3月,区有线电视台与区广播站合并组建区广播电视台。2005年,实现全区所有乡镇通过光缆与区联网,开始整合驻区单位有线网络。至2007年年底,整合驻区厂矿、学校有线网络10个,区网传输40余套电视节目。至2010年12月,农村实现100%行政村和1000-10 20户以上自然村通光缆通电视,城乡共有5.1万户模拟电视用户,网络传输模拟电视节目50余套。
  庐山风景名胜区庐山有线电视网(台)由江西701电视台于1990年创建,到年底传送7套节目.600余用户为周边部分宾馆、休养所等单位及少数居民。1992年架设3条电缆干线,基本覆盖全庐山,新增用户1700户,传输电视节目增至12套(含自办节目1套)。1994年,有线电视台成立,归江西701电视台管理。1998年,主干线路升级改造,传输电视节目由12套增至24套。2003年,有线电视台网台分离,以其网络部分为基础,成立省广播电视网络传输有限公司庐山分公司。2005~2007年,分公司分别对主干线路及分配网进行升级改造,至2010年,网络已对全山覆盖,网内用户9500多户,其中居民用户3900多户,入户率41%,单位用户5600多户,入户率5go-/o,传输模拟电视节目41套。
  共青城市 1997年,场有线电视台对有线电视网络改造后,可传输30套节目。2005年年底开始,将原450兆赫同轴电缆传输系统升级改造为860兆赫光缆传输网络,将3个乡镇的有线电视网络与台网联网,工程于2007年8月基本完成。2010年,共有模拟有线电视用户1万余户,数字电视用户150户,全境有线电视覆盖率99%,传输模拟电视60套,数字电视60套。
  三、省、市、县网络整合干线联网 1997年8月,省广电网络工程建设办公室成立,负责省至各设区市联网工作。南昌至九江光缆干线是省会城市连接设区市的第一条广电光缆干线。南昌至九江光缆干线沿105国道,始自省电视台地球站大楼省网络机房,途经南昌市城区、新建县、永修县、共青城、德安县、星子县、九江县、庐山区,终至九江广电大楼,以直埋敷设方式为主,城区管道敷设,部分地区架空敷设,全长159千米。干线由省广播电视网络传输有限公司与中国联通江西省公司合作建设,共40芯,其中广电28芯(广电总局12芯、省干线12芯、九江带芯4芯),考虑到庐山的特殊性,在建设干线网的同时一并考虑上山线路,从省干线东林寺段敷设链路至庐山8频道机房,纤芯12芯,直埋敷设方式,路由长度6.7千米。工程由金宇工程建设公司设计,广州中人集团施工,工程始自1997年8月,终至1999年4月。另省干线至景德镇的线路由九江经湖口沿九景高速公路管道敷设,与九江至湖口的二级干线共缆敷设,纤芯12芯,路由长度33.24千米。省至市干线采用华为2500+ SDH设备,于2003年开通运行,在九江设永修、德安、九江、湖口4个基站,从省公司下传节目至市广电网络机房,同时传送数据业务信号并开通会议电视业务。1999年下半年,架设市区至各县(市、区)光缆,建立全市广播电视综合信息网,工程根据全市区域的地理状况,按2个环路设计传输网络。东环路连接湖口县、彭泽县、都昌县、星子县,以直埋敷设方式为主兼架空敷设,全长260千米。西环路连接瑞昌、武宁、永修、共青、德安、九江县,庐山为链接于九江县节点的支路,修水至武宁南北方向建有互为备份的两条物理通路,西环路以架空敷设方式为主,兼有少量的直埋,全长447千米。西环路中,永修县——德安县——九江县——九江市,以及九江县——庐山为省网络公司直接投资的2条一级干线,为4芯光缆,均采用直埋敷设方式,全长143千米。市广电综合信息网工程通过招标确定光缆及其他器材的选型,招标确定5支施工队伍,光缆架设分为5个标段及市区管道工程。从中国石油管道建设责任有限公司1999年11月7日开工,至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电力通信工程公司2000年11月30日完工,历时1年又13天,计杆路架空敷设光缆399.256千米,直埋敷设光缆248.08千米,管道敷设光缆53.829千米,工程总长701.165千米。全部工程于2002年完工,包括市中心机房在内,共计设置九江市区、瑞昌、武宁、修水、永修、共青、德安、九江县、庐山、湖口、彭泽、都昌、星子共13个基站,其中九江市、永修、德安、湖口还兼为省一级干线基站。工程建设总投入为3000万元。省至市、市至县联网完成后,光传输采用数字同步体系SDH技术。2003年始,省网下传中央电视台第一套,江西电视台第一至第五套共6套电视节目;节目传至市网中心机房,与九江电视台节目信号打包后再传至各县(市、山、城)机房。为便于各县(市、区)至乡镇光缆网络建设,市至县光缆所经沿途乡镇均加带纤芯,但不下信号,其信号由县级网机房统一传送。2004年以后,经省广电网络公司同意,市分公司通过二级光缆干线,将市网络所有信号同步覆盖周边的湖口、彭泽、星子、瑞昌、九江县、德安、共青和庐山区等8个县级网络的城区及乡村。
  机构整合2000年12月,市有线广播电视台完成网台分离,节目生产部门的人员及设备划归九江电视台,其他部门组建市广播电视网络中心。2001年年底,市广播电视网络中心与省广播电视传输网络有限公司进行整合,成为其旗下分公司,分公司与原网络中心两块牌子,一套人员,承担一、二级(即省到市、市到县)光缆干线维护管理,负责城区网络的建设和运营,开展模拟电视业务、数字电视业务、数据业务和电视会议业务,为事业单位,按企业化运作,业务、经费为省公司管理,行业管理及人事关系归市广电局。整合时,按市广电网络实际用户数,每户资产为600元评估,其中400元作为分公司股东单位市广播电视局资产入股,另200元以及按实际评估网络资产(光节点以上)、机房、办公等设备分5年变现交予市广电局。2003年始,市属各县(市、区、山)有线广播电视网络机构陆续与省网络公司整合。至2010年,全市先后有星子、都昌、湖口、彭泽、庐山、瑞昌、九江县、德安、永修、武宁8县l市1山的广电网络机构与省公司成功整合。在已整合县(市)中,除永修、武宁、彭泽、都昌4个县部分小农网外,均已完成乡镇及以下农网收购和整合工作。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江西省广播电视网络传输公司实行人事垂直管理人员交接工作的通知》,及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等7部委厅局《关于江西省广播电视网络传输公司实行人事垂直管理人员交接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2008年下半年,省公司对市分公司实行人事垂直管理,市广播电视网络中心建制撤销。至2010年12月,除庐山、武宁2分公司外,已整合的县级分公司都完成人员上收省公司垂直管理的交接工作,实现省广电网络公司对分公司人、财、物的统一管理,参加整合的各县(市、区、山)广电网络机构,除分公司名称保留外,其余名称均取消。

知识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四册

《九江市志(1991-2010)第四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和《山东省地方史志工作条例》要求,力求全面、 系统、客观地记述1991年-2011年济阳县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