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篇 传媒出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四册》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2349
颗粒名称: 第五十九篇 传媒出版
分类号: D912.8
页数: 36
摘要: 1991年以来,全市报纸期刊坚持“三贴近”原则,以“办好报刊,做强报业”为具体工作思路,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服务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发挥党报党刊及内部资料性报刊作用。全力推进报刊改版,新闻创新,在办报(刊)质量、经营创收、队伍建设、事业发展,对外宣传等方面取得明显进步,宣传质量提高,报刊影响力逐步扩大。至2010年,具有国内统一刊号的报纸《九江日报》《浔阳晚报》《九江广播电视报》《九江学院报》《修水报》;公开发行期刊有《九江学院报》《九江学院报》《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江西棉花》。九江实验台转播广播节目套数由3套到6套。10月18日.11000份《九江广播电视报》创刊号正式发行。
关键词: 传媒法 出版法

内容

1991年以来,全市报纸期刊坚持“三贴近”原则,以“办好报刊,做强报业”为具体工作思路,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服务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发挥党报党刊及内部资料性报刊作用。全力推进报刊改版,新闻创新,在办报(刊)质量、经营创收、队伍建设、事业发展,对外宣传等方面取得明显进步,宣传质量提高,报刊影响力逐步扩大。至2010年,具有国内统一刊号的报纸《九江日报》《浔阳晚报》《九江广播电视报》《九江学院报》《修水报》;公开发行期刊有《九江学院报(社会科学版)》《九江学院报(自然科学版)》《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江西棉花》。
  1991年以来,无线广播由市级发展到县级,有线广播被调频广播替代。2010年,九江人民广播电台节目由1套发展到4套。九江实验台转播广播节目套数由3套到6套。各县(市、区、山)广播台站开通无线调频广播,可让周边群众用调频收音机直接收听,且为各乡、镇、场广播站转播提供节目信号。市级自办电视节目由1套发展到4套,开展市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业务和无线数字微波业务。县级电视台站均自办电视节目。庐山上的江西701电视台、修水(板山)电视转播台以及彭泽、武宁等地的广播电视转播站均无线转播多套中央和省、市台的广播和电视节目。省、市、县、乡四级有线广播电视网络联网工作基本完成,除传输模拟电视外,还开展数字电视、广电宽带以及电视会议等业务。广电网络与天上卫星、地面微波及无线覆盖配合,已交织形成广播电视节目立体传输网,“村村通”工程基本完成,全市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100%。
  20年来,全市从抓版权宣传、版权执法、版权管理和搞好服务入手,积极推进版权、出版保护。至2010年内部资料期刊35种。按照国家版权局、省版权局部署,深入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打击互联网侵权盗版“剑网行动”和网吧侵权治理等专项行动。主动上门督促企业更换盗版使用正版软件,营造“拒绝盗版,从我做起”氛围。版权登记工作深入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得到加强。全市形成由扫黄打非办牵头,相关单位协作,县(市、区)联动,社区(村)参与,社会监督的“五位一体”市场监管体系,有力推动扫黄打非工作深入开展。2008年,市扫黄打非办被评为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先进单位。2010年,市公安局网监支队获全国整治互联网和手机媒体淫秽色情信息有功集体。
  第一章报纸期刊第一节公开发行报刊一、报纸九江日报市委机关报。1991年以来,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按照“党报性质、晚报风格、区域品牌、九江特色”的权威媒体要求,着力于打响“社会新闻…‘时事评论”“深度报道”3大品牌,深度报道以深见长。11月,举办“开放九江有奖征文”,记者撰写的评论“打好庐山这张牌”获奖。当年发行量4万份。1993年5月1日,由四开4版改为对开4版。1998年7月10日,记者采写通讯“誓与长江大堤共存亡——九江军民抗洪抢险纪实”,同一天在《人民日报》《江西日报》《九江日报》刊发。此外,记者采写的《全国首次拍卖“托市粮”在九江开市》《九江农村出现抢包耕地现象》《真正看到一幅国泰民安的景象》《货车超载令长江大桥折寿》《长江鄱阳湖交汇处惊现清浊倒置奇观》《博士回乡闹新婚》等100多篇通讯报道分别获得中国地市新闻奖、中国城市党报新闻奖和江西新闻奖一等奖。1999年,出版《风雨兼程——九江日报创刊五十周年》画册。2004年起,周二至周五增为对开8版。2005年,发行由邮政发行改为自办发行,11月记者节前夕,与九江县政协文史委联合举办“纪念黄远生诞辰120周年逝世90周年著作资料展览会”,《人民日报·海外版》等媒体予以报道。2008年11月4日,与九江县政协文史委联合举办“徐宝璜著作史料展览和座谈会”,北京大学新闻学院和中国新闻史学会代表、九江新闻界领导、学者及徐家亲属60余人参会。2009年7月1日,以“权威、主流、服务、为民”为宗旨进行全新改版,报型采取国际流行的“瘦报”,周七刊,每周44版。在各县(区、市、山)和市区各街道设立发行站。2010年,发行4.3万份。 浔阳晚报九江日报社主办的综合性都市类报纸。1996年10月1日创刊,为四开4版、周三刊,发行1.4万份,在浔阳区和庐山区随《九江日报》赠送发行。2000年10月1日,由周六四开4版扩为周六四开8版,设要闻版、社会新闻版、副刊专版、娱乐新闻广告版,增时事版、体育版、特稿版、经济版。2001年开设“经济新闻”版。9月1日扩为12版。专版部和特稿部合并,组建专刊部。购全套电脑设备,实现采编网络化和无纸化。2002年,获国内统一刊号。2003年9月,报纸由四开12版扩为四开16版,并在湖北黄梅、武穴和安徽宿松等地发行。2005年,周二周四周五扩为24版,广告收入增至1200万元,发行4万多份。同年10月改版,九江新闻由6个版增至8个版,增发舆论监督稿件。2008年6月改版扩版,除周六保持16版,其余全部扩为24版。除增本地新闻版和报道量外,副刊进一步生活化和本土化,增设《夕阳红》老年版、“珍藏天下珍藏阁”收藏版及网络版、家政服务等版面。2010年5月,在中国地市报研究会举办的地市报评比中,获中国地方都市类报纸“最具影响力十强”。2010年9月1日改版扩版,周三至周五扩为四开32版;新闻版面,由8个扩为11个,新闻尤其是社会新闻容量增加三分之一:副刊专版化,增设“女典”“成长周刊”,提升报纸文化品牌;设“城际新闻”版,重点刊登长江以北湖北黄梅、武穴、安徽宿松等地新闻,发行量突破5万份。
  九江学院报中共九江学院党委、行政机关报。前身为《九江师专报》(1986~2004)、《九江医专报》( 1987-2004)和《军需财专报》(1991-2004)。2002年,九江师专、九江医专、九江财专、九江教育学院合并,升格为九江学院。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复同意3种报纸合并更名《九江学院报》,国内统一连续出版,主管、主办单位为中共九江学院委员会,刊期为旬刊,开版为对开4版。于2004年9月1日开始出版,实行总编负责制,编辑部设主任1人、副主任1人、兼职编辑2人、学生编辑6人、教工通讯员和学生记者120人。编辑部实现办公自动化,有固定印刷厂(九江学院印刷厂)。每期发行量1.3万份,多时达4万份。
  重视典型报道,重视热点引导,重视舆论监督。按照“短、快、新、活、真、强”要求抓好新闻稿件,每版有报道主题、突出特点和风格。2010年,设有“濂溪讲坛”“鄱阳湖论坛”“走近名家、感受名家”“社团风采”“社会实践”“多彩校园”“青春茶座”“校园观察哨”“学子风采”“领导信箱来信摘登”“心灵驿站”“新书导航”“蝶湖语丝”等栏目。至年底发行123期。
  九江广播电视报(九江壹周) 1991年5月,市广电局筹办《九江广播电视报》,同年9月,九江广播电视报社成立。10月18日.11000份《九江广播电视报》创刊号正式发行。1991年10月至1993年底,为4开4版,每周三出报:第一版为广播电视要闻、演艺人员介绍等,二、三版为剧情介绍及广播电视节目预告,第四版为文艺副刊《琵琶亭》。1994年初,由4开4版改为4开8版。当年,报纸期均发行量为45289份。1998年,购买电脑排版系统,开始自行排版,版面增为12版;2000年为16版;2003年改为彩色印刷。2004年9月,增加生活服务内容,改名为《九江广播电视——快乐一周》,为4开20版,封面轻涂纸,彩色印刷。2006年1月,改名《九江壹周》,同时扩版至36版。2009年3月起,《九江壹周》由每周一期改为每周两期,彩色印刷,取消封面,均为4开16版。其中周三面市的是《新闻资讯》版,周五为《娱乐导视》版。1991-2010年,该报在全国城市广电报及全省广电报优稿评选中的获奖作品近100件,其中《专题片(责任)在央视播出后引起中央领导高度重视》《影片(毛泽东与斯诺)真情演绎历史》均获中国广播电视奖三等奖、江西广播电视奖一等奖。2010年发行量2万份。
  修水报修水县委机关报。1991年1月铅印改为胶版印刷。1992年8月采用激光照排,胶版印刷;同年,江西省县市报研究会成立,修水报为会长单位。1997年1月1日起,扩版为对开4版周二刊。同年11月,全省报刊治理整顿,《修水报》为市唯一的正式县级党报予以保留。1999年,省县市报研究会成立设秘书处于修水报社。2000年,修水报社被授予省级文明单位称号;同年,新报社综合大楼投入使用,总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2003年11月,在全国报刊治理整顿中,为全省予以保留的2家县级党报之一。2008年3月改黑色印刷为彩色印刷,办公实现网络化。2010年,每期发行量2万份。
  二、刊物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双月刊,为学院主办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以弘扬学术为宗旨,立足反映科研与教学成果,致力于学术精品的推解和交流,坚持开放式办刊理念,突出地域文化特色,打造诸如“陶渊明研究…‘黄庭坚及江西诗派研究”“鄱阳湖·庐山文化研究”等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和学术影响力的特色栏目。“陶渊明研究”专栏,自创办以来,连续推出77辑,发表文章342篇,在陶学研究领域产生积极影响,受到日本、韩国、美国以及中国台湾、香港地区学者关注,在此基础上组织3届国际陶渊明学术研讨会,推进有关陶渊明的学术研究。《文汇报》《光明日报》《江西日报》以及中央电视台分别报道专栏的有关成就,该栏目被遴选为全国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学报坚持学者办刊,编辑学者一体化思路,编辑部成员有各自的学术专长和研究方向。同时,聘请在各个学科领域颇有造诣的专家、学者为编委会委员,对学报起着监督、指导和咨询作用,为刊物组稿、审稿。《九江学院学报》1999年获首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称号。至2010年,为中文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网(CNKI)收录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收录期刊。
  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季刊,曾用刊名《九江医学》,为学院主办的自然科学类学术理论刊物。刊物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学风,传播先进科学文化知识,弘扬民族科学文化,促进国际科学文化交流,探索高等教育、教学及管理诸方面的规律,活跃教学与科研的学术风气,为教学与科研服务。设鄱阳湖生态研究,机械电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理科学,临床医学,护理学等栏目。
  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季刊,2001年创刊,是省教育厅主管,职业技术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刊物坚持为教学科研服务,为职业技术教育服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双百方针”,理论联系实际,开展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坚持从本院实际出发,围绕学科建设及时、全面、集中展示教学科研成果,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促进职业技术人才的脱颖而出。读者对象为全国高等院校师生、科研院所人员。设高职教育理论研究,技术应用与开发,教育教学论坛,专业学术探讨等栏目。
  江西棉花双月刊,是省农业厅主管,省棉花研究所主办的学术理论期刊,为中国核心期刊数据库(遴选)、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全文收录期刊和中国农业网的媒体合作期刊,是国家职称评定认定学术期刊。设专题综述、试验研究、棉业调研、实用技术、区试简报、新品嘹望、品种应用、肥药应用、植棉交流、棉事指导等栏目。融学术性、指导性、实用性于一体,在全国棉区特别是长江流域棉区具有广泛的读作者群。在行业内形成北有《中国棉花》、南有《江西棉花》的局面。该刊获《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奖。 第二节内部资料报刊一、报纸庐山旅游报由庐山管理局党委主办。1994年创刊,为对开4版半月刊双面彩印。版面设定第一版为庐山重要新闻事件;第二版为综合新闻版,宣传庐山各部门、单位工作动态和经验;第三版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地、世界地质公园版,全方位、多角度地反映庐山的文化和科学内涵:第四版为文艺版,精选庐山文学、摄影作品,宣传庐山旅游风光,丰富来山旅游者的文化生活。《庐山旅游报》注重前瞻性、指导性、时效性、可读性。报纸编排采用现代流行版式,相对固化部分专版位置。2007年获省内部资料评选“编辑质量优秀奖”,2008年获省内部资料评选“编辑质量优秀奖”和版面设计奖。至2010年12月,出刊415期,每期发行1万份。
  长江经济信息报 1993年3月8日创刊,四开4版,发行1000份,1994年改为对开4版,是市委宣传部、市经济委员会,九江日报社联合创办的一张跨地区的经济信息报纸。1995年年底停刊。 江西财院报月报,江西财经职业学院主办。前身为《江西财校报》《江财九江分院报》,1994年12月10日创刊。2002年更名《江西财院报》,为对开4版,每月8日出版。创报以来,与省内外150多家校报建立交流制度。栏目设置分固定栏目和灵活栏目2种,固定栏目有“综合新闻”(第一版),“文艺副刊”(第四版);灵活栏目则结合学校办学理念设置,图文并茂展现学校风采和师生精神风貌。2010年,发行量5000份。
  瑞昌报 1993年5月1日创刊,对开4版,发行1万份。2010年1月改为对开4版,发行1万份。 庐山区报 2008年1月1日创刊,四开4版,发行5000份,2009年1月改为对开4版,2010年发行5000份。
  共青城报原名《共青报》,1991年创刊。1998年1月更名《共青城》。2001年停刊,2009年1月1日复刊,对开4版,印量6000份。2009年6月,由半月刊改为周刊.2010年4月,改为周二刊。12月28日,为庆祝共青城设市,出版对开四版大报6张共24版,为《共青城》创刊以来当日版面最多。
  联盛报由九江联盛集团党支部、工会主办的面向顾客和员工的企业报纸。2005年1月31日创刊。每月2期,每期12个版面,印刷1万份,免费赠送给顾客和会员。《联盛》报的创刊为员工提供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为顾客和会员搭建了解企业发展情况,传递信息,展现企业文化的窗口。《联盛》报以“传达思想、传递信息、传播知识、传承文化”为办报原则,设“企业资讯”“会员漫笔”“学习广角”“时尚生活”等栏目。
  九电纵横原名《九电报》,1991年12月创刊,1998年1月,更名《九电纵横》,是九江发电厂自办四开4版半月连续性内部资料。由要闻综合版、生产经营版、政工版和文艺副刊版块组成。设“风流人物”“先锋颂”“学与思”“一线风采”“深入挖潜加快转型”“节能减排在行动”“九电时评”等栏目:推出专版有“实现双达标”“庆祝投产十周年”“三期工程奠基”“八年八新见行动扭亏增盈有措施”“党旗别样红”“治理隐患防范事故”“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等:编辑快报和增刊有“创一流”“推进两个转变”“98抗洪”等50期;组织系列报道有“基层党组织先进事迹”“十佳文明家庭”“十佳青年岗位能手”等:开展系列征文和知识竞赛有“我身边的人和事”“健康杯现场短新闻”“辉煌二十年”“节能减排在行动”等活动。2004年9月,获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十佳企业报”称号;2008年4月,获省新闻出版局2007年度栏目编排优秀奖;2009年4月,获省优秀连续性内部资料三等奖。至2010年12月出刊394期,每期发行1000份。
  九石化人报原名《九江石化报》,四开4版,每周一期,每期印数6000份。由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九江分公司、中国石化集团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九江分公司主办、中共九江石油化工总厂党委宣传部编辑发行。内部资料,免费交流。1991年7月1日试刊,1992年10月27日正式创刊,为周一报。1997年8月29日,更名《九江石化》周讯,1998年1月1日又更名《九石化人》。2003年1月改为周二刊,2005年创办月末彩报《九石化人·新月末》,2007年复为周一刊,一、四版双面套彩。2008年4月起开始全报彩印。5月,被省新闻局授予全省综合质量优秀内刊;2009年9月,获省优秀连续性内部资料评审一等奖。 二、刊物寻庐文化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管,市图书馆于2006年1月创办。是整合社会各界资源,秉承“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人文理念和“知识因共享而增值,文化因传播而精彩”的价值取向,以“挖掘地方文史、传播本土文化、提升九江品位”为宗旨而打造的一种文化传播载体。为双月刊,每期印数1万份,免费赠阅。设《茶文化》《阅读》等增刊,开辟“民情风物”“史事经纬”“探索与争鸣…‘中医文化…‘文坛艺苑”“寻庐讲坛”“人物春秋”“九江记忆”等栏目。
  九江党刊由市委政研室主办,1995年1月成立编辑部。2005-2007年连续获“全国十佳党刊”称号。2009年11月更名改版为《九江》,以月刊为主。至2010年共出版253期,向全市各级党组织赠阅和各大城市交换。刊物集导向性、权威性、资料性、可读性于一体。2009年、2010年获“全国优秀党刊”称号。 九江职业大学学报原名《九师教育》,九江师范学校主办。2006年4月,九江职业大学与九江师范学校合并重组,在原《九师教育》基础上,创办《九江职业大学论坛》。2009年,更名《九江职业大学学报》。刊物以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为主要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机电、信息、建筑、经济、旅游、艺术、护理等学科。设教育教学、应用科学、经济管理等重点栏目及语言文学、政治社会等一般栏目。
  九江社会科学1982年创刊,原名《赣北社会科学》,为市社联机关刊物。1997年停刊,2003年5月复刊,更名《九江社会科学》。设有“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策研究”“理论研究”“党建理论”“教育科学”“九江地方史研究”“学会工作交流”等栏目。《九江社会科学》致力于学术交流平台的搭建,刊登全市社科界理论研究成果,赠与市、县(市、区)党政班子,市委各部门,市直各单位以及部分社科理论专家。与全国140余个市社联建立定期交换。
  浔阳江是市文联主办的文艺期刊。1989年停刊,2000年复刊。设“小说工厂”“浔阳诗韵”“人生漫笔”“散文田园”“文艺评谭”等栏目。坚持推介文艺名家、培养发掘新人、加强文艺交流、搭建工作桥梁的办刊理念,自创刊以来,共刊发各类文学、艺术作品6000余件。
  九江收藏市收藏协会主办,2001年创刊,2003年被《中国收藏》杂志社评为“全国民间收藏报刊突出贡献奖”。至2010年出刊27期,向九江及全国各地收藏界发行。
  商赢市工商联、总商会主办,季刊,2008年3月创刊,每期印数3000份,至2010年出刊12期。
  第三节网络媒体单位一、市属媒体九江日报社 1991年,初步形成集办公、住宿、印刷“三位一体”办报基地。筹资120万元,购置激光照排机、胶印机等印刷设备,实现从手工检字到电脑照排、胶版印刷的转变。1993年1月2日,以《九江日报》为依托,出版周末副刊《周末世界》(后改为《长江周刊》)。1996年10月创办《浔阳晚报》。2005年,在九江经济开发区征地1.53公顷,筹资1000万元,兴建新闻彩印中心。2006年7月,创办九江新闻网(原九龙网),被百度收录为新闻源,是市唯一的新闻综合门户网站。自2008年始,报社以“办好报纸、做强报业、富裕报人、和谐报社”为工作思路,报业规模快速发展,广告经营收入达4000万元。
  2009年10月,组建《长江周刊》编辑部,出版《长江周刊》(4开16版,每周五出版)。以打造文化品牌为理念,进行系列专题策划,其中九江水文化系列和鄱阳湖文化系列专题报道,获省委宣传部通报表扬。2010年5月28日,创办九江手机报。每天l期,每天上午8时30分发出,本地新闻占50%,外地新闻占30%,生活类资讯占20%。7月,以城市读者为主流的月刊《城市月读》创刊,依托日报社传媒机构,以内容重构为手段,聚焦城市发展,关注城市生活,审视城市人生,倡导城市时尚,建设城市生态。10月11日,创办《九江晨报》,四开16版,每周从周一至周五共出5期,以“新闻创造价值,资讯改变生活”作为新闻理念,追求快速深入,新锐主流的办报风格,面向中青年等都市读者人群,立足九江、服务市民,以财经新闻、民生新闻以及由此衍生而出的大消费新闻板块为主,突出都市服务特色和人文关怀。新闻板块有财经新闻、社会热闻、民生实用、深度调查和法庭笔记。推出《学》《养》《家》《行》《乐》5个周刊。2010年,报社初步形成“三报两刊一网”的报业集团新格局(即《九江日报》《浔阳晚报》《九江晨报》《长江周刊》《城市月读》《九江新闻网》),把握舆论导向,不断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办报质量、广告创收、报纸发行、对外宣传、获奖作品5个方面均在全省设区市党报中保持领先地位。报社先后获得“全国地方报社管理先进单位…‘全国报业经营管理先进单位”“全国地市报版面设计大赛二等奖”“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特别奖”、全国“图文并重优秀报纸”、全国“经营管理十强”等称号。日报社下设行政办公室、宣传管理办公室、经营管理办公室、财务部、产业发展部、发行中心、《九江日报》总编室、时政要闻部、经济生活部、时事评论部、社会新闻部、专版专刊部、美术摄影部、广告部、《浔阳晚报》编辑部、《九江晨报》编辑部、《长江周刊》编辑部、九江新闻网共18个内设机构及九江日报社印刷厂(新闻彩印中心)1个下属事业单位。
  中国九江网市委、市政府官方门户网站,2009年创办,由市政府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承办,既是市政府各部门在互联网上发布政府信息和提供在线服务总平台,也是各县(市、区)政府和政府各部门网站群总枢纽。网站以“展示九江风采的窗口、联系中外朋友的纽带、沟通你我心灵的桥梁、发布多种信息的平台、提供网上办事的渠道”为目标,引导消费时尚及传播九江消费信息。2009年,网站成为阿里巴巴合作伙伴。2010年,成为九江计算机协会理事单位。
  九江新闻网市委宣传部主管,市政府新闻办、九江日报社主办,九江日报社承办,是继九江日报、九江电台、九江电视台之后又一市级主流媒体,是综合性、多媒体的九江新闻门户网站,2005年试运行,2006年7月1日正式开通。网站集中九江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的信息资源,每日整合发布上述媒体全部新闻。2009年2月,新闻网被全球最大中文搜索引擎“百度”收录为新闻源。2010年,开辟新闻、频道、社区等板块,设经济、文化、娱乐、体育、旅游、健康、地产、汽车等10余个专题频道,及网上论坛、交友社区、服务专区、互动调查、分类广告等数十个栏目,为网友提供新闻资讯、查询旧报、交流互动、广告短信、生活指南等全方位服务,每日新闻信息更新量超过1000条。网站传播精彩世界、真情演绎魅力九江,成为各界人士了解新闻时事、学习科学技术、交流经济信息、丰富文化生活的新渠道,成为沟通九江与世界的新桥梁。当年,网站每天点击量达30万人次,每天访问IP量5万个,在全国近400万个网站中排名1800位。同年7月,新闻网被中国地市新闻网联盟、全国地方互联网论坛组委会评为“全国地方网站最有人气活力品牌”奖。
  二、驻浔记者站江西日报社九江分社前身为江西日报社驻九江记者站。为江西日报社正处级分设机构。分社以“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为总要求,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聚合媒体优势,立足九江发展,为富民兴赣大业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江西人民广播电台九江记者站先后称江西人民广播电台九江记者站,江西省广播电视厅九江记者站,江西省广播电视局九江记者站,江西广播电视台九江记者站。主要负责九江全市新闻采编、舆情信息收集、通联等工作。至2010年,获得市新闻报道先进集体等荣誉20次,有多篇作品在全国,全省获奖。 《信息日报》九江记者站为《信息日报》派出机构,2003年4月创办,主要负责在九江地区的新闻采写工作,宣传九江在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所取得成就,同时加强舆论监督。至2010年,站记者共采写关于九江市的新闻报道8000余篇,获得江西新闻奖40余个。
  《中国石化报》驻江西记者站1991年10月建站,报道驻赣石化企业生产经营、改革发展成就,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的贡献,及地方政府支持企业做大做强等内容,做到重大活动、事件、题材报道不缺位。至2010年12月,参与国家“八五”“九五”重点建设工程九江石化大化肥工程,江西省重点建设工程九江石化油品质量升级改造工程等重要题材报道,多次获得《中国石化报》优秀记者站、先进记者站称号。
  第二章广播电视第一节广播一、市级广播台站九江人民广播电台1991年,九江人民广播电台节目由江西701台播出。1997年3月,九江人民广播电台迁至市长虹大道84号新建的市广播电视大楼内。1998年4月,九江人民广播电台在庐山江西701电视转播台新架设调频发射天线,有效地覆盖整个九江以及周边一些地区。同年Il月,又对信号传输方式及天线进行改造,经测试,电台节目信号有效辐射半径为150千米,涵盖人口近1000万。2001年8月1日,九江人民广播电台交通音乐频率开播,至此九江人民广播电台拥有2套节目,全天播出时间近40小时,信号均双频发射。到2003年,从广电大楼到庐山机房的信号传输由微波改为光纤,抗干扰能力明显增强,不再受恶劣天气影响;2套节目覆盖半径均达到200千米;通过本台技术人员的革新,能在山下机房控制庐山上发射机开关。自2004年6月1日起,九江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改称新闻综合频率,节目改版后,以新闻和新闻性节目为主,兼顾其他,全天播出19个小时,基本上采用直播方式。2006年7月1日,九江人民广播电台城市生活频率正式开播。至此,该台拥有3套节目,全天播音55小时。3套节目均为双频发射,总发射功率8千瓦。2006年,交通音乐频率更名为交通广播频率。2009年8月1日,城市生活频率更名为九江音乐广播。2010年10月18日,九江人民广播电台与瑞昌市广播电视台整合双方优势资源.共同开办,呼号为“FM94.1赣北之声”。至此,九江人民广播电台已拥有新闻综合频率、交通广播频率、音乐频率和赣北之声频率共4套节目,总发射功率为调频13千瓦。
  市实验台 1991~2002年,市实验台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江西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和九江人民广播电台节目,工作任务和技术设备无大改变。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2003年市广电局决定该台从山川岭搬迁。同年9月,实验台机房拆除,设备移至同院落一房屋作临时播出。11月,新址定在市开发区七里湖街道五丰村郑家湾,征地4.47公顷。2004年4月,动工兴建一体化办公楼、机房l幢(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其中机房200平方米),高76米的自立式中波发射塔2座,同年10月1日建成,开始转播省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和经济频率。2005年4月建调频拉线塔1座,塔高76米。4月底,该台搬迁完成。5月1日,在新址共有7台发射机工作:其中播出节目3套,除上述的省广播电台2套节目外,还有省广播电台交通频率,另有4个干扰频率。2005年12月,九江实验台的设备告别电子管,步人固态化、数字化的新时代,播出手段、播出质量迈上新台阶。2009年,市实验台开始转播中央台第一套节目、省广播电台农村频率。2010年,市实验台以中波频率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江西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经济频率、农村频率节目;以调频频率转播江西人民广播电台交通频率、农村频率节目;另有4个中波频率的实验机播出;总发射功率18千瓦。
  二、市级广播节目新闻综合频率节目设置 1991年,九江人民广播电台频率为中波1485千赫,每天分早、中、晚3次播音,全天播音8小时25分钟。至1995年主要节目有新闻类节目《九江新闻》《简明新闻》《星期综合》《来自兄弟城市电台消息》;社教类节目《对农村广播》《九江各地》《学习园地》《法制教育广播讲座》《九江风貌》《少儿节目》《青年之友》《听众之友》;文艺类节目《音乐》《每周一歌》《曲艺》《戏曲》《文字》《小说连播》《愉快周末》《甘棠奏鸣曲》,服务类节目《经济信息》《天气预报》《为您服务》等。1996年6月1日起,《九江新闻》节目由原先每天一档节目分早、中、晚3次播出,改为《早间新闻》《午间新闻》《九江新闻》《简明新闻》4档节目4次滚动播出,其中《早间新闻》增加九江日报快讯、新华社电讯内容。1997年5月1日,节目全面改版,推出全新的大板块构架,节目由改版前的8个栏目,增设为17个板块共50多个栏目,全天播出时间也由9小时增至11小时,节目采取录音和直播2种播出形式。设置的直播板块节目有:《浔阳晨曲》《赣北大地》《纵览云飞》《生活百页窗》《市场经济》《今日股市》《音乐传送》《好歌送给您》《人约黄昏》《假日PARTY》《你好TAXT》《音乐试听室》《金曲雅韵》《甘棠假日曲》《商城直播室》《青春风铃》《红领巾广播台》等栏目。首次推出的《红领巾广播台》板块节目全都由一批小主持人、小记者采编播出。2000年4月10日,开办一档舆论监督直播节目《百姓热线》,通过电话热线等方式听取听众反映的问题,或派记者调查、核实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后通过节目并以其他途径向听众反馈,或在节目中电话连线有关部门、或请有关部门同志走进直播室让他们解答听众的问题,每周一至周五各1期,节目时长先为半小时,不久便增加到l小时。2002年、2003年《百姓热线》节目中开辟不定期的《行风监督哨》专题栏目,邀请行风评议的职能部门和单位走进《百姓热线——行风监督哨》直播室,直接与听众对话,解答群众提出的问题。2004年6月1日起,该套节目改呼号为“九江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综合频率”,全天播音19小时,其中自办节目7小时。2006年4月起,新闻综合频率在《百姓热线》节目中开办《政风行风热线》栏目,请市有关部门及县(市、区、山)的负责人,走进直播室,现场回答听众咨询。多年来,新闻综合频率较好的节目先后有《九江新闻联播》《新闻直播车》《百姓热线》《体育在线》《教育导航》《红领巾播音室》《资讯空间》《投资理财》《四季养生》《健康生活馆》《甘棠夜色》《旅游新干线》等。
  优秀节目 1998年和1999年,有13件作品获全国和全省奖。其中录音新闻《开学第一课》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为市新闻作品所获得的最高奖。该套节目注重对外宣传。2003年,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采用的稿件89条,其中在《新闻和报摘》用稿26条;上省台444条,其中头条有33条。当年,上中央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中央台《今日中国》节目、省台联播头条总量均位居全省地市广播电台第一。该频率自2000年开办《百姓热线》《百姓热线——行风监督哨》和《百姓热线——政风行风热线》节目,在政府职能部门、窗口单位和百姓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理解的桥梁。2006年,《百姓热线——政风行风热线》节目获省纪委、省监察厅优秀反腐倡廉宣传栏目二等奖和九江市“和谐创业新成果奖”。到2010年,《百姓热线》《百姓热线——行风监督哨》和《百姓热线——政风行风热线》节目累计播出2000多期。市政府领导以及各职能部门、窗口单位和县(市、区、山)负责人共计5500余人次走进节目直播室,回答听众咨询,受理听众投诉,共受理听众来电、来信、来访咨询和投诉21000余件,回复率100%,群众满意率高达95%。
  交通广播频率2001年8月1日,九江人民广播电台“交通音乐频率”开播,于每天早6:00至次日凌晨1:00.全天19小时直播。2006年,更名为“九江人民广播电台交通广播频率”。该频率以广大司机及以此外延的所有爱好广播的朋友们为基础听众群,节目内容紧扣交通新闻、交通信息、旅游、娱乐、体育、汽车等主题,随时播发交通路况,为广大交通人提供全面的出行服务。交通音乐频率主要节目有:贴近司机生活、剖析交通案例的《一路畅通》,介绍与车有关最新资讯的《车友俱乐部》,旅游类的《阳光风景线》,信息类的《供求双通道》,娱乐类的《开心巴士》,运动类的《夜话体坛》,以及音乐类的《爱在路上》《一路听风》《汽车CD》《我有我民乐》等。交通音乐频率开办以来,先后开展“九九重阳献真情”“为交警送清凉”“为被害司机爱心募捐…‘爱心助残”等一系列活动,尤以“爱心送考”成为品牌的大型公益活动自2001年起至2010年每年举办。
  音乐频率2006年8月1日,九江人民广播电台“城市生活广播”节目正式开播。节目定位为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传播城市生活资讯信息,营造流行的听觉空间,为城市服务,为市民服务。主要栏目有《城市空间》《音乐早餐》《崔娴的CD架》《城市点播站》《好歌伴你行》《娱乐头条》《外文音乐走廊》等。2009年8月1日,城市生活频率更名为九江音乐频率,呼号“九江音乐广播”。该频率充分考虑听众收听习惯,以音乐和资讯板块为主体,突出音乐聆听的品质与享受,彰显资讯聆听的即时与服务。每天播音18小时,自办节目10小时以上。主要栏目有:《老歌最动听》《民歌也流行》《你的故事我的歌》《有事我帮你》《评书剧场》《半点资讯播报》等。该频率通过系列活动,如“欢乐社区行”“石门涧激情漂流”“狮子洞七夕交友”“农家田园摘橘”以及诗歌朗诵会、少儿故事大赛、司机歌手大赛等,增进与听众的交流和感情。
  “赣北之声”频率九江人民广播电台“赣北之声”节目,由九江人民广播电台和瑞昌市广播电视台共同创办,于2010年10月18日正式开播。“赣北之声”立足瑞昌,覆盖赣北及毗邻地区,通过连线解读、点评等环节,以新闻信息为框架,对新闻进行全方位推进和多角度报道,为受众开启更加宽广的新闻视野。同时“赣北之声”侧重民生信息和经济资讯,关注有车一族,反映有车生活,并辅之生活资讯和音乐,满足听众收听需求。“赣北之声”主要栏目有:《赣北新闻》《都市早晨》《惠农直播室》《美食美容》《影音世界》《小城故事》等。
  三、县(市、区、山)广播台(站)及节目修水县台站及节目 1991年1月29日,修水县广播站更名为“修水人民广播电台”。1993年,县乡两级有线广播均停办。1998年3月,修水人民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合并为“修水县广播电视台”。2005年,县广播电视台自办无线调频广播节目停播。2006年3月,板山台作为国家广电总局“全国广播电视农村无线覆盖工程”试点单位,开始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江西人民广播电台、江西人民广播电台交通频率等3套广播节目。
  武宁县台站及节目 1991年12月,武宁人民广播电台在全县范围内普及调频喇叭,在横路乡设立县电台信号调频放大站,使调频广播的覆盖率提高到960-/0。1995年起,县城主要街道和各单位均安装调频喇叭,在8个乡镇建成小调频广播。1998年,县人民广播电台和县有线广播电视台合并为“武宁县广播电视台”,从1999年6月起,开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全县实行有线电视和有线广播共缆传输。2005年底,县广播电视台停止广播播音。
  瑞昌市台站及节目 1991年6月,在广播站的基础上成立瑞昌人民广播电台,12月28日电台正式开播。1998年5月,瑞昌人民广播电台、瑞昌电视台、瑞昌市有线电视台合并为瑞昌市广播电视台,广播电视台仍以原广播电台的呼号进行广播播音。2010年10月18日,瑞昌人民广播电台和九江人民广播电台合办的“赣北之声”广播节目开播。
  都昌县台站及节目 1993年6月始,广播站对一些新闻类、社教类、文艺类的广播节目作出调整,使其适应电视和广播2种媒体的需要,在广播和电视中同步播出。1998年2月,县广播站改名为县广播电视台,诸多节目在广播电视中同步播放。2008年1月,县广播电视台自办的广播节目停播。
  彭泽县台站及节目 1991年,县广播站开通调频广播。1993年始,各乡镇广播站陆续停止播音。1994年,县广播站、电视差转台、有线电视台合并为县有线广播电视台。同年9月,县办广播节目停播。2000年,县有线广播电视台更名为县广播电视台。2008年3月,彭泽县“农村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在该县双峰尖山原彭泽县广播电视微波传输中心的基础上开工建设。同年10月,无线发射台投入使用,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电视节目。
  湖口县台站及节目 1991年7月1日,县广播站调频广播正式开通,各乡、镇、场广播站均由县站统一配发的调频接收机接收县站信号并转播,乡镇有线广播有较大发展。1993-1994年,全县有7个乡镇办起调频广播,发射机由县文广局统一配发。1995年8月,县广播站、县有线电视台(筹)合并成立“湖口县广播电视中心”。1996年和1997年,全县又有8乡镇先后办起调频广播,调频发射机亦由县文广局配发。1998年5月,县广播电视中心更名为县广播电视台。同年,县、乡两级无线广播和有线广播全部停办。
  星子县台站及节目 1991年,全县有广播杆线183对千米,县至乡、镇通播率85%,乡村通播率700-/0,农村有线广播覆盖率50%。1995年后,全县农村广播事业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各乡、镇、场广播站相继撤销。1998年6月,县广播站停止播音。
  永修县台站及节目 1990年4月9日,县广播站开通调频广播。到1996年,县先后建成19个乡(镇、场)调频广播中转站,县站广播覆盖全县。1994年8月,县广播站与县有线电视台合并,成立县广播电视台。1996年,乡、县两级广播节目相继停播。 德安县台站及节目 1991年,县广播站在县差转台安装调频广播发射机,转播县广播站节目。同年,县委、县政府把改变农村广播落后局面的工作列入本届政府要办的8件实事之中,连续3年拨款,全县重新实现乡乡通广播。1997年12月,县广播站、有线电视台、电视差转台、教育电视台合并,成立县广播电视台。2004年,县广播电视台广播节目停办。此前,各乡镇广播已陆续停播。
  九江县台站及节目 1991年,县广播站仍为有线广播。1996年,全县建成4个乡级调频广播站,1997年增加到13个。当年,县广播电台在广播站的基础上成立。2000年4月,县广播电台与县有线电视台合并,成立县广播电视台。2001年1月,县广播电视台广播节目停播,在此前后,各乡镇场广播站也相继停播。
  庐山区台站及节目 1991年2月,区广播站调频广播正式开播,区乡广播通播率1 000-10,人口覆盖率85%以上,全区各乡86个行政村有56个通广播,有的村还有扩音站。到2000年,区、乡两级广播均停播。2009年,恢复开通调频广播。9月19日,区调频广播——魅力945音乐资讯台正式开播。945音乐资讯台以流行音乐为定位,还提供《庐山区新闻》等及时的资讯,每天6时至0时播出18个小时。 庐山风景名胜区台站及节目 1991年1月15日,庐山广播站开通无线调频广播,广播站的节目同时采取有线和无线2种传播方式。1992年4月中旬,有线喇叭全部改为调频音箱。1997年5月29日,庐山广播站改名为庐山人民广播电台。站改台后,始终坚持广播,且内容改进丰富,质量得以提高,播音时间有所增加。2010年,庐山人民广播电台每天上、下午2次播音时间里,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江西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共80分钟,自办节目时间为4小时40分钟,自办节目有《整点庐山新闻》《庐山天气预报》《人文圣山》《庐山历史上的今天》《怀旧音乐盒》《名人与庐山》等。
  第二节电视一、(省)市级电视台站江西701电视台至1991年,全市各地除个别山区外,均可直接或通过当地差转台接收到701台转播的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和江西电视台节目。1991年12月1日,701台架设在庐山牯岭街的8频道50瓦发射机开播,每晚18时30分开始转播中央电视台第二套节目。1992年,从九江电视台调拨100瓦发射机1台,改造成300瓦功率,替代原50瓦机转播中央电视台第二套节目。1993年7月1日,九江电视台在701台机房架设的17频道10千瓦功率的发射机开始播出九江电视台节目。2000年,在全省实施“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项目中,省广电局给701台配置了2台调频广播发射机,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节目和江西人民广播电台民生频率。同年,接通从全国人大庐山休养所到仰天坪12芯至晒谷石8芯光缆,为701台转播广播电视提供更加稳定的宽带网信号源。2003年,江西电视台为701台配置1台1千瓦全固态发射机,作为转播江西卫视节目的主机。同年,江西电视台在701台增设1台37频道5千瓦发射机,用于转播江西电视台第二套节目。2005年10月,国家广电总局拨款在江西实施农村广播电视无线覆盖“4T+2R”(即4套电视节目加2套广播节目)工程试点,701台作为高山骨干台,新建46米高度铁塔1座,配置2台3千瓦全固态电视发射机及其他一些设备。2006年2月17日,701台4T+2R无线覆盖工程正式启用,转播中央一套、中央七套、江西一套、九江一套共4套电视节目及中央一套、江西一套等2套广播节目,覆盖半径为电视80千米,广播160千米,达到优质工程要求。2010年,701台总发射功率为27.3千瓦,其中电视17千瓦,调频广播10.3千瓦。其职能是转播中央一套、中央七套、江西一套、江西二套、九江一套5套电视节目和中央、江西、九江等3家广播电台的7套调频广播节目,并兼有国安、高速公路、防空、防火、防汛等部门的转讯工作任务。
  九江电视台 1991年,购置11频道1千瓦功率发射机1台,用于本台节目播出,原300瓦机作备份。1993年4月,购置1套4频道50瓦固态发射机,转播中央电视台第三套节目。7月1日开始,在庐山上的江西701电视台机房架设1台17频道10千瓦功率的发射机,播出本台节目,基本上解决全市各地收看九江电视台自办节目的问题;而原先交替转播中央电视台第一、第二套节目的17频道发射机改为15频道发射。当年初开始,因市有线电视台建成开播,九江电视台自办节目还通过有线台网络传输播出。1997年,市长虹大道84号九江广播电视大楼投入使用,电视台除发射机房仍在女儿街15号,各部室人员从人民路94号搬人新楼工作。1997年4月开始,逐步购进一批数字摄像机和编辑机。1999年起,逐步淘汰传统的模拟分量和模拟摄录设备,开始使用非线性编辑系统。2001年1月1日,市有线电视台停止自办节目,其节目制作人员及设备并入九江电视台,九江电视台开办第二套节目,通过广电网络传输播出。2004年,电视台播控系统改为计算机硬盘播出系统,替代传统自动播控系统中的各种格式录像机,至此,节目的摄录、制作及播出系统全面实现数字化。2006年9月26日,利用市教育局转交市广电局的国家广电总局下发的九江教育频道执照,推出第三套自办节目,原播放第一套节目的11频道1千瓦功率发射机改为播放该套节目,节目通过广电网络传输播出。为整合频道资源,将第一套节目定为新闻综合频道;第二套节目为公共频道,以城市生活为主要定位;第三套节目为教育频道。2008年,市广播电视局成立九江市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移动多媒体电视(CMMB)业务的开展。2009年.CMMB发射机落户九江电视台发射机房,发射功率l千瓦,41频道,通过技术手段,这个无线频道可播出数字电视节目7套、广播节目4套。2010年,拥有电视发射机5台,总功率8.3千瓦,用3个频道播出,其中17频道播出电视台第一套节目,11频道播出电视台第三套节目,41频道播出移动多媒体电视:此外,第一、二、三套节目均传输到市广电网络,各县(市、区、山)均能较好地接收到九江电视台自办的3套节目。
  市有线广播电视台 1992年7月,市政府批准建设市有线电视网(台)。8月,市广电局组建筹建办公室开展工作,网络机房和台办公用房租用市三中对面的九江旅社。11月初,第一条干线开始架设施工。12月中旬,卫星电视接收装置和立杆天线接收系统在九江旅社九楼平台上安装完毕,机房设备安装调试完成。12月28日,市有线电视台(筹)向网内用户试开通有线电视信号,传输播出的节目共12套。到1993年春节前,计有用户3000余户。1993年春节后,市有线电视台(筹)着手自办节目的准备,开始试播广告和一周节目预告。1993年6月,市有线电视台成立。7月1日起,有线电视台开始播出本台采编的新闻,正式自办l套节目。1994年底,市有线电视台用户数达3万余。1995年12月,开播中央电视台第三、五、六、八4套加密电视,且有许多单位有线电视网与市网并网。1996年5月,市有线电视台更名为有线广播电视台。当年,用户数量4万余户。1997-1998年,对网络进行光纤升级改造,改造后的网络系统带宽升至750兆赫,频道容量增至79套,信号传输质量提高。到2000年,传输电视节目40余套,自办节目1套,共有6万余用户。同年12月,电视机构实行台网分离,市有线广播电视台自办节目的人员及设备划归九江电视台。2001年6月,机构更名为九江市广播电视网络中心。
  二、市级电视节目新闻综合频道节目设置:1991年5月,原设每周3期《九江新闻》改为每周播出4期。1992年4月,开办以电视小品、相声为主,穿插一些戏曲、杂技、时装表演等内容的《小百花》栏目,每周2期。1992年5月28日,开办展示文化走向、介绍艺术人生、交流文艺信息的《浔阳楼》栏目。1992年10月22日,开设综合性服务类的《观众之友》栏目,每周一期。1994年2月6日起,推出《一周新闻选播》。1994年2月6日起,为丰富星期天白天节目,开设《今日好时光》栏目,设“海外科技”“每周世界风云”“世界高水平体育”“世界冒险奇趣博览”“家庭影院”“荧屏祝贺”等子栏目,每期3-4小时,多数为购买节目。1994年5月6日起,开办《天气预报》,由市气象局提供资料,电视台负责制作。1994年6月20日起,《九江新闻》增加到每周6期,周日晚首播《一周新闻选播》。1996年1月1日起,《小百花》改为《荧屏立交桥》,《观众之友》改为《生活益友》,《浔阳楼》改为《周末广场》,3个栏目的子栏目均作调整。1996年6月起,推出《今日视线》栏目,重点关注民生诉求、社会热点,评论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每周4期。1997年4月15日起,对自办节目大改版:新闻部《九江新闻》改为每周7期,取消《一周新闻选播》及原办《赣北纵横》,新办《午间新闻》。社教部继续开办《今日视线》外,新开办每周1期的综合性普法节目《法制时空》;专题部开办每周l期、以经济类专题为主的《经济纵横》栏目,开办每天播出、有股市行情、股市评述、车船信息等内容的《信息传递》栏目;文体部开办每周1期、反映文化、体育方面的信息和知识的《周末广场》栏目;总编室开办每周l期、将各卫视频道精彩的小品、相声、音乐、舞蹈等节目汇集一起的《卫视荟萃》栏目。2001年1月1日起,有2套节目。第一套节目(即新闻综合频道)栏目又做了调整:新闻部除《九江新闻》栏目外,新办以民生新闻为主的《新闻播报》栏目,每周一至周五晚首播;社教部的《今日视线》改为每周2期,要求采用新闻调查的手法来做;专题部开办《九江故事》《乡村生活》,均每周1期。2004年1月,新闻综合频道自办节目除保留《九江新闻》和《新闻播报》外,分别于周一至周五晚推出《法治九江》《人文九江》《财富九江》《时尚九江》《假日九江》5档结合九江实际的专栏节目。2005年7月9日,首开每周l期、时长45分钟的大型访谈节目《市民议事厅》,该节目瞩目政府施政方略,倾听九江人心声,在政府和人民群众之间搭起一个交流的平台。当年,九江电视台筹办第三套节目,为加强频道专业化,新闻综合频道于2005年10月24日起,将《九江新闻》《新闻播报》2档新闻节目整合在一起,形成新的《九江新闻》;其他栏目,除《市民议事厅》外,均被取消。2010年II月1日,新闻综合频道推出《九江新闻》《社会广角》《特别关注》3个板块节目,均每周7期。《九江新闻》时长15分钟,要求推出时政新闻的民生元素,改变会议过多的现象,增加节目信息量,新设置“要闻快报”和“县区速递”子栏目。时长22分钟的《社会广角》是民生新闻栏目。时长8分钟的《特别关注》是以新闻评论为主的深度报道节目。
  优秀节目:1993年对海军战士刘洪峰不顾个人安危抢救遇难旅客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先后播发6条消息并配发“向雷锋式的好战士刘洪峰同志学习”的评论,在全市引起强烈反响。1998年夏,长江发生全流域特大洪水,百万军民奋起抗击,电视台工作人员不畏艰苦和危险,播发大量新闻节目,拍摄九江长江干堤决口和堵口决战的珍贵资料。9月4日,江泽民冒雨前往九江堵口现场并听取有关抗洪救灾情况汇报,这条新闻要求在当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头条新闻播出,可部分画面和整个文字稿送到电视台时距播出时间不足1个小时。九江电视台的编辑和播音员与中央电视台记者一道,打破常规,分段编辑,分段传送。终于保证这条25分钟的长新闻准时传送到中央台播出。九江电视台摄制的全景式反映1998年抗洪堵口决战的长篇电视纪录片《决战九江》获第十七届中国电视“金鹰”奖。电视散文《庐山情韵》、电视散文《鄱湖粑俗》、专题片《千年书院白鹿洞》分别获第十四届(2000年度)、第十五届(2001年度)、第十六届(2002年度)全国电视文艺“星光奖”文学节目三等奖。2007年,电视台报道多条有关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新闻,其中“江西武宁林改:产权明晰、山乡巨变”新闻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作头条播出。该频道许多有价值的新闻和专题节目被省台和中央台采用,还有节目被香港卫视中文台、美洲东方卫星电视台、黄河电视台、美国斯科拉卫星电视网、河北电视台、山东电视台、江苏卫视等播出机构采用。在中央电视台一套《神州风采》等栏目中播出的《点将台》《鄱阳湖畔古柴桑》《水上话九江》《浔阳访古》等专题以及在香港卫视中文台播出的《静静的鄱阳湖》等节目起到很好对外宣传九江效果。拍摄制作的10余部电视剧除在本台播出外,还在省台及全国许多城市电视台播出,《带血的秘方》《青春无悔》《决战九江》在中央电视台播出。1991-2010年,在省台和中央台播出的节目数,始终据全省地市台前列。1994-1999年,连续6年在中央电视台用稿量为全省地市台第一。1998年,被《新闻联播》采用60条,其他节目采用56条。2004年被江西电视台联播节目采用848条,其他节目采用52条,均居全省地市台第一位。
  公共频道2001年1月1日开播。初期,所有自办栏目全部囊括在《九江在线》综合节目中。《九江在线》有《经济法律》《生活服务》《文化娱乐》《周末综合》4大板块,均每周1期;《九江在线·经济法律》下设“信息港”“浔城点击”“警方行动”3个栏目,《九江在线·生活服务》下设“眼见为实”“生活平台”“真情E-mail”“生活超市”4个栏目,《九江在线·文化娱乐》下设“趣味新闻”“九江人”“赣北风情”“快乐新世纪”4个栏目,《九江在线·周末综合》下设“信息大餐”“下周看什么”2个子栏目。2002年1月1日起,《九江在线》板块节目取消,设立每周3期的《生活平台》和每周2期的《财经点击》2个栏目。2004年1月,增开介绍车市动态及汽车品牌、型号、性能等内容的创收栏目《车行天下》,每周4期。2005年8月8日起,公共频道节目改版,设置《都市快报》和《缤纷都市》2个板块。《都市快报》以民生新闻为主,涵盖市民关注的各类生活资讯,每周6期,周日为1周选播。《缤纷都市》板块下设“九江房地产”“吃、玩遍九江”“车行天下”3个创收栏目,分别属房产家装、旅游、汽车类节目,均每周3期。2006年1月3日,在市庐山南路,一辆出租车与运钞车相撞,运钞车内26万余元现金洒落一地,《都市快报》栏目记者巧遇现场,拍摄到大量群众帮助收拾钞票的情景。当晚,《都市快报》播出新闻“街道两车相撞.26万元现金洒落一地未少一分”。此后这条新闻在江西卫视新闻、中央电视台《晚间新闻》中播出,并引起人民日报社等中央媒体的关注和报道。中央电视台《讲述》栏目组专程到九江实地采访,专题《巨款危情》4月份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接着,众多媒体相继追踪报道。7月13日,中央电视台和九江电视台创作的总长43分钟的纪录片《车祸背后的故事》在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节目中分4集连续4天播出。之后,中央电视台《社会纪录》《人与社会》《纪实十分》等栏目以及江西卫视《传奇故事》等也播出该新闻纪实。2006年岁末,中央文明委推出大型电视片《知荣明耻》,并在《焦点访谈》等栏目中播出,其中有相当多的篇幅描述这场特殊的车祸。2006年5月,《缤纷都市》板块增添以百姓购房及房屋装修装饰、家具购置为主要内容的创收栏目《百姓家居》,同样每周3期。2006年8月,《吃、玩遍九江》改名《品味九江》,《百姓家居》改名《家在浔阳》。2007年,公共频道以活动带动栏目推广,如《品味九江》栏目成功举行“07边疆行”大型异地采风活动,开展“九江一绝”“新春采茶节”“百姓喜爱的餐馆评比”等活动,开设观众参与、用方言播放的子栏目《手机拍新闻》;《家在浔阳》栏目举办“首届建材精品节”“设计之星大赛”“金秋家装文化节”。2009年5月起,以民生新闻为主的《都市快报》不变;《缤纷都市》栏目改名《今日生活》,将《车行天下》《九江房地产》《品位九江》《家在浔阳》4个栏目整合成板块形式播出,每天1期。2010年1月,《今日生活》改名《生活》,除保留原来的《九江房地产》《车行天下》2个栏目外,新设立《政务之窗》《县区直通车》《生活315》《我爱生活》栏目,6个栏目每周均播3期。2010年11月1日起,公共频道的《都市快报》和《生活》取消,推出《财经点击》《东南西北九江人》《Hello,九江》3大板块自办节目。《财经点击》为观众提供财经资讯,并进行深度经济报道,每周4期。《东南西北九江人》展示九江人在外拼搏的足迹和外地人在九江奋斗的故事,每周4期。《Hello,九江》属本土人文节目,每周l期,其栏目《九江达人》讲述你周围的感动事、身边的不寻常人,栏目《十年》追述10年来的九江人和事,另有《藏在非遗里的故事》《拍客秀》《九江原创歌曲展播》等不定期栏目。
  教育频道2006年9月26日推出,全天播出时长17小时。其中新闻节目2.5小时,分3个时段播出,早间播出的《新鲜早上》为读报类服务性新闻节目,《午间新闻》主要是摘选新华网的新闻资讯及评论性节目,晚上播出的《新闻》以自采节目为主;自办的文娱节目有《今晚真可乐》和《大话九江话》,均每周3期:结合创收,该频道开办《财富大道》《健康生活》《教育在线》3个栏目,每周3期。2006年10月,开展“走清华访北大-2006年中秋走访在京优秀学子”活动,既把优秀学子成才经验和对家乡的思念带回来,又激励九江在读的莘莘学子。2007年正月十五,举办“万人许愿放灯会”成为当年春节期间全市政府性活动。2007年6月,启动“助学圆梦”行动,共募集133万助学款项,帮助500名贫困学子圆大学梦。2007年11月至2008年1月,举办万人红歌会,开启九江大型个人才艺秀的先河。2008年5月,与四川汶川地震灾区联系并募集资金,接纳20多名灾区中学生到九江晨光中学就读高中。2008年5月和江西电视台青少部合作拍摄10集青少年道德教育故事片《父母的爱》,总时长300分钟,演员全部来自九江小学生。2008年9月,开办《浔阳区新闻》,节目由浔阳区委宣传部新闻中心制作,每周3期。2009年5月,教育频道节目改版,增加自办《健康生活》《教育在线》2个栏目,外来栏目板块以光线传媒(节目供应商名)的节目为主。2010年5月,《百福之窗》是与九江市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办的创收栏目。
  自办节目频道 1993年7月1日,市有线电视台开始播放自办的新闻及栏目,在取材上与九江电视台不争不抢,力争做到各具特色、互为补充、增强合力,力求镜头向下、面向基层、面向街道、面向群众,着重反映老百姓生活。自办节目设有《CATV新闻》《热点聚焦》《要闻集锦》《艺苑彩虹》《为您服务》《下周看什么》《天气预报》等栏目。其中,新闻栏目《热点聚焦》含“浔阳街头”“热点访谈”等子栏目,《要闻集锦》为以标题形式播出的一周国内外重大新闻,综合文艺栏目《艺苑彩虹》每期还要为观众奉上一首歌,《为您服务》为生活服务性栏目,《下周看什么》是下一周节目介绍。1994年,自办节目时长30分钟,分别是《CATV新闻》《浔阳街头》《赣北风情》《热点访谈》《艺苑彩虹》《九江人》《又相逢》。自办节目于1998年初整体改版,设置杂志型板块《九江在线》,每期时长30分钟,《九江在线》社会版栏目有《CATV新闻》《浔阳街头》《热点访谈》,《九江在线》生活版栏目有《CATV新闻》《青春方阵》《流行色》,《九江在线》文艺版栏目有《CATV新闻》《九江人(龙虎榜)》或《九江人(寻常百姓)》《一方水土》《周末》。
  市有线广播电视台于2000年12月31日播出最后一期节目,自办节目近8年时间,采编大量好的稿件。纪录片《猎人》于1999年8月20日在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百姓故事)》播出,后在美国斯科拉卫星频道和加拿大中文频道播出。此片获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第七届(1999~2000年度)有线电视节目社教类二等奖,并被中国传媒大学选为教学示范片。纪录片《责任(上、下)》于1999年8月31日在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百姓故事)》播出,引起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的关注,并做出批示,省、市、县各级领导重视,多家媒体记者先后深入实地采访报道。此片获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第七届(1999-2000年度)有线电视节目社教类二等奖。
  文娱频道2006年初筹办,局广告中心负责营运,初名九江市广播电视局庐山旅游文娱频道.2007年1月1日开播,通过市广播电视网络传输,节目信号覆盖全市各县(市、区)。2007年自办栏目有《九江零距离》《风景》《浔宝鉴珍》《背包客》《精彩九江》等。《九江零距离》是一档民生新闻栏目,《风景》为展示九江秀美自然风光的社教类专题栏目,当年播出20集“老别墅的故事”系列作品。《浔宝鉴珍》挖掘九江本土民间文物收藏品及其背后的故事,《背包客》为人物专题栏目,《精彩九江》为介绍九江餐饮、酒店、景点、家居等的创收栏目。除常规节目外,5月始,频道与市影视艺术中心联合摄制百集方言情景剧《女儿街的婆媳经》。该剧情节轻巧,幽默而不庸俗,风趣而又搞笑,每集时长15分钟,每天播出新的一集,连续播出3个多月。2008年,专题栏目《背包客》停播,《风景》栏目推出50集“人文九江”系列专题,《精彩九江》栏目分为《逍遥伴旅》和《时代家居》2个独立栏目。《逍遥伴旅》介绍九江旅游、餐饮等方面信息。《时代家居》介绍房产、家装等知识和信息。同年5月,频道推出《靓姐下厨房》栏目,旨在让观众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美食烹饪技巧、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和九江的特色餐饮。2009年,《风景》栏目推出50集“走遍九江”系列专题,《浔宝鉴珍》栏目推出“县区行”活动。当年4月,频道更名为九江旅游文娱频道。2010年1月,《浔宝鉴珍》栏目停播;《逍遥伴侣》《时代佳居》改版,名称分别改为《玩转九江》和《金牌房产》。2010年1月,推出方言娱乐栏目剧《快乐九江佬》,通过一个个诙谐幽默、轻松搞笑的小故事来反映九江百姓快乐、幸福的生活,每周摄制播出1期,每集时长12分钟,均为一个独立故事。
  频道多次举办大型活动,2007年“靓姐下厨房厨艺大赛”“庆三八文艺汇演”,2008年有中央电视台众多明星参加的“明星足球赛”以及“华东之夜电视文艺晚会”“九江市首届旅游形象大使选拔赛”“九江市迎奥运演唱会”“首届观众喜爱的旅游商品评选”。2009年“九江市第二届旅游形象大使选拔赛”“红五月单身青年相亲交友会”“九江市首届超级宝宝电视大赛”“庆国庆中老年人才艺大赛”“私房菜厨艺大赛”“欢乐校园行”。2010年“九江市第三届旅游形象大使选拔赛”“旅游形象大使摄影大赛”“唱响九江歌手大赛”“群众推荐的诚信商品品牌评选”“九江市第二届超级宝宝大赛”“欢乐社区行展演”等。
  三、县(市、区、山)电视台站及节目修水县台站及节目 1991年,县开始筹建有线电视网(台),当年11月11日,有线电视网投入使用,传输12套电视节目。1992年年初,县筹建电视台,并开始采编节目向上级电视台输送稿件和在板山电视转播台试播。1995年3月,县广播电台和修水电视台(筹)新闻采编部门组建成立“修水广播电视新闻中心”。4月,中心自办电视节目1套,主要通过县有线电视台网络传输。1996年II月8日,修水电视台举行建台仪式。1998年3月,修水电视台和修水人民广播电台合并为“修水县广播电视台”。2001年3月,板山广播电视转播台和县有线电视台并入县广播电视台。2002年5月,县广播电视台自办第二套电视节目。2005年,国家广电总局实施全国广播电视农村无线覆盖工程,板山转播台于2006年3月开始转播中央台一套、中央台七套、江西卫视、修水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等4套电视节目以及3套广播节目。 武宁县台站及节目 1991年,县广播站差转江西电视台节目。1992年,县广播电台开始在县城建设有线电视网,10月1日有线电视试播,播出8套节目,终端有3000余户。1995年4月13日,县有线广播电视台成立,网络传输15套节目,其中含自办节目1套,共有用户5000余户。1998年2月,县有线广播电视台与武宁广播电台合署,称县广播电视台。2002年,县广播电视台网络部分划离该台,组建为县广电网络公司。2006年,广播电视台开办第二套电视节目——生活资讯频道。
  瑞昌市台站及节目 1991年6月,瑞昌电视台成立。同年12月28日开播.9频道、300瓦发射机播出自办节目,6频道、50瓦发射机转播中央电视台节目。1992年初,筹建有线电视网(台),同年12月30日网络初步建成试播,播出12套电视节目,终端800余户。1993年6月,市有线电视台成立。1998年5月,瑞昌电视台、瑞昌市有线电视台、瑞昌人民广播电台合并为市广播电视台,电视节目通过有线网络和无线发射同步传输,其中无线发射的电视节目信号覆盖全瑞昌及毗邻地区。2004年1月1日,市广电台台网分离,其网络参与省广电网络整合。2004年7月,广播电视台开办第二套电视节目,在有线广电网络中传输。
  都昌县台站及节目 1991年年初,县广播站南山电视差转台,差转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到同年春节,南山差转台已转播央视一套、二套及江西二套等3套电视节目。1992年10月,县广播站筹建有线电视网络,当年年底开通并有了首批2300余用户。1993年6月,县有线电视台(筹)成立,隶属于县广播站,开始自办1套电视节目。1998年2月,县广播站改称县广播电视台。2004年1月1日,县广播电视台在县城中心地段阳储山顶兴建的电视发射台开播,县广播电视台自办电视节目又在该电视发射台播出。同年,南山电视差转台搬迁至阳储山。2006年1月起,县广播电视台增加1套自办节目,在有线网络中传输播出。
  彭泽县台站及节目 1991年起,县电视差转台转播中央电视台第一、二套节目和江西电视台、九江电视台节目。1993年,筹建县有线电视网(台),当年开通县城有线电视网并自办1套电视节目,有用户3000余户。1994年,网络用户发展到6000余户。1994年,县有线电视台与县广播站(含所辖的电视差转台)合并成县有线广播电视台。1997年11月,县文广局在县城双峰尖山顶建成微波传送站,即向各乡镇场有线电视站传送8套电视节目。同年,县电视差转台停播。2000年,县有线广播电视台台网分离,以其网络部分为基础组建县广电网络公司,县有线广播电视台更名为县广播电视台。微波传送站于2002年停用。县农村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于2008年3月对原微波传送站改扩建,当年10月,开始转播中央电视台第一、七2套节目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l套节目。
  湖口县台站及节目 1991年,县广播站差转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1993年1月16日,县有线电视网(台)开始试运行,共有3000余有线电视用户,传输含本台自办节目共11套电视节目。1994年4月,差转台又添置设备,开始转播中央电视台第一套和江西、安徽电视台共3套节目。同年开始,各乡(镇、场)有线电视网络相继建设。1995年年初,在县城三里开发区新建的电视发射塔及机房等配套设施基本建成,新购置300瓦电视发射机1台。同年8月,县有线电视台(筹)和县广播站合并组建的县广播电视中心挂牌,中心自办节目除继续通过有线网络传输外,还通过三里开发区的300瓦机无线发射播出。1998年5月,县广播电视中心更名为县广播电视台。县广播电视台自办电视节目无线传输于2003年5月停止。
  星子县台站及节目 1991年,县电视差转台收转中央电视台第一套、第二套电视节目。1992年,筹建有线电视台,当年5月,城区有线电视网络初步建成开通,用户可收看6套电视节目。1992年10月.县有线电视台(筹)自办1套电视节目,通过有线电视网络传输播出。1999年9月,县有线电视台和县广播站合并,成立县广播电视台。这时,网络传输节目数量已增加到12套,用户数量达到5000户。同月,负责农村有线电视传输业务的县广电网络中心成立。2000年6月,县广播电视台开办第二套电视节目,亦通过广电网络传输播出。2001年,县广播电视台网络部分划归县广电网络中心管理。
  永修县台站及节目 1991年,县差转台差转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1993年3月,筹办有线电视台(网),7月1日,网络开通,传输多套电视节目并自办1套节目。1994年8月,县广播站与县有线电视台合并,成立县广播电视台。2004年1月1日,县广播电视台台网分离,其网络部分与省网络整合。2008年1月,县广播电视台又自办第二套电视节目.2套节目均在广电网络中传输播出。
  德安县台站及节目 1991年,县广播站差转机转播江西电视台第二套节目。1991年10月,在县城旁义峰山主峰建成电视差转台,转播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和江西电视台第二套节目。1992年,县第一座农村电视差转站在聂桥镇建成,可覆盖聂桥5个村及锑矿、彭山锡矿等区域。1993年,筹建有线电视网(台),当年9月,网络初步建成,传输12套电视节目。1994年6月,县有线电视台正式成立。11月,县有线电视台开始自办1套电视节目。1997年12月,县广播站、有线电视台、电视差转台、教育电视台合并成立县广播电视台。2003年12月,县广播电视台台网分离,分为县广播电视台和县广电网络分公司。2005年5月,县广播电视台开办第二套电视节目,2套节目均在广电网络中传输播出。
  九江县台站及节目 1991年10月,筹建有线电视网络。1992年初,有线电视网络开通,转播中央、江西以及一些省级台上星电视节目。1993年,县有线电视台成立,隶属县广播站。1995年6月,县有线电视台与县广播站分设,有线电视台自办电视节目1套。2000年4月,县有线电视台与广播电台合并为县广播电视台。2003年11月,参加全省广电网络整合,网络传输部分从广播电视台分离出来。2005年6月,县广播电视台开办第二套电视节目。
  庐山区台站及节目 1992年筹办区域性有线电视网(台),同年9月28日,网络开通,传输有线电视节目10套,其中包括1套自办节目。1993年1月,区有线电视台(筹)开办新闻节目。11月,区有线电视台正式成立。1995年,网内传输有线电视节目增加至15套。2000年,自办第二套节目,网络共传输电视节目32套。2003年3月,区有线电视台与区广播站合并,成立区广播电视台。2005年,自办第三套节目。同年,实现全区所有乡镇通过光缆与区联网,开始整合驻区单位有线网络。至2007年年底,主干光网改造基本完成,整合驻区厂矿、学校有线网络10个。至2010年年底,区广播电视台网络传输模拟电视节目50余套,城乡共有5.1万户模拟电视用户。
  庐山风景名胜区台站及节目 1992年,新架设同轴电缆干线基本上覆盖庐山,新增用户1700户,传输的节目增加到12套,其中含自办节目l套。1994年,有线电视台正式成立,归江西701电视台管理。2003年,有线电视台台网分离,其网络部分参与省广电网络整合。
  共青城市台站及节目 1991年,共青垦殖场广播电视台传输中央电视台第一、第二套节目,江西电视台第一、第二套节目,新疆、云南、贵州各台卫视节目,以及场自办的1套以放录像为主的节目。1992年4月11日,场广播电视台更名“江西共青垦殖场有线电视台”。2003年,共青城开发区成立,台名改称“共青城电视台”。2010年10月,开播第二套自办节目,共有有线电视用户1万余户,传输电视节目60套。
  第三节广播电视网络一、市区网络网络建设 1992年8月,市广电局筹建有线电视网(台),12月28日开通,共传输电视节目12套,其中l套自办节目;网络干线从九江旅社9楼有线电视台机房分3路架空敷设同轴电缆,一路沿十里大道至十里转盘,一路沿庐山路到新桥头再沿浔阳路至八角石,一路沿庐山路到新桥头再沿一支路至三马路口:用户数量不足200户,1993年春节前计有用户3000余户。1993年6月,市有线电视台挂牌成立,除转播节目外,还自办1套节目。到1994年年底,入网用户数3万户;随着省级电视台上星节目的增加,网络传输的节目套数不断增加。1995年下半年.中央电视台第三、五、六、八4套加密电视节目在市有线电视台网络内开播后,城区各企业网络陆续与市有线电视台网络并网。1996年5月,市有线电视台更名为市有线广播电视台。1996年,网络覆盖区域南至昌九高速公路邹家河出口,北至长江边,西至阎家渡,西南至九江国棉五厂,东至大桥五处,东南至九星路八里坡,用户数量为4万余户。1997年年底开始,市有线电视网络进行改造,工程于1998年年底结束。通过改造,城区网络主干线已由光缆取代电缆,按750兆频率设计,光节点之下电缆分配网按550兆设计,放大器级联由原先最高23级降至最高5级,每个光节点覆盖用户控制在2000户以内,信号传输稳定,质量达较高水平。到2000年,网络覆盖区域向东延伸至大桥船管处,基本覆盖九江全城区;传输电视节目40余套,用户数为6万余户(九江石化总厂,九江火力发电厂虽已联网,但未纳入市网统一管理、统一运营,用户数未统计在内)。同年12月,市有线广播电视台完成网台分离,节目生产部门的人员及设备划归九江电视台,其他部门组建成九江市广播电视网络中心。2001年以来,市城区广播电视网络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为加强对有线电视用户的管理,解决模拟有线电视收费难的问题,网络中心自筹资金建设可寻址电脑收费管理系统。第一期工程于当年5月开始。12月,市广播电视网络中心与省广播电视传输网络有限公司进行整合,成为其旗下分公司,分公司与原网络中心两块牌子,一套人员,主要承担一级、二级(即省到市、市到县)光缆干线维护管理,负责城区网络的建设和运营,开展模拟电视业务、数字电视业务、数据业务和电视会议业务。2002年7月,城区网络再次改造开始试点,2003年2月正式推进,历时2年,投资3000万元。同年,第一期工程结束,完成前端机房软件系统及5000台用户端寻址器的安装,覆盖用户55008户,实际控制管理用户38945户,控制管理用户约占当时网络总用户数的50%。城区网络改造后,主机房搬至市长虹大道的九江广电局大楼七楼,增设天鹅泉、八角石、弘雅等3个分前端。主机房和3个分前端机房之间采用物理星型、逻辑环形结构,光缆和设备一主一备,自动倒换。光缆网络带宽提高到1000兆赫,接入网带宽由原来的550兆升级到862兆,频道容量由原来的54套增至93套。光缆干线地下管道敷设率达95%以上。全网共设置光节点(小区)323个,其中长虹主前端设置光节点100个,天鹅泉分前端63个,八角石分前端79个,弘雅分前端81个。升级改造后的网络,光缆覆盖到每一个住宅小区,电缆覆盖到每一住户门前,传输的稳定性、可靠性有质的提高。光接收机、信号放大器均按双向预留设计,根据业务需求的情况,安装双向模块并经调试后即可承载双向业务,为数据网的发展准备条件。2010年1月,市有线广播数字电视播控大楼开工建设,大楼系市广播电影电视局和省广播电视传输网络有限公司九江市分公司共同建设,共17层,建筑面积为14400平方米,其中网络公司6000平方米。至2010年年底,九江城区广电网有模拟电视用户10万余户,数字电视用户4000户,数据业务用户1800余户。
  网络经营 1992年10月建网后,开展模拟电视业务,传输的节目套数逐步由最初的12套增至58套。2001年12月,在全省设区市第一个搭建数字电视平台,开展数字电视业务,通过有线网络传输4个节目包、计20套数字电视节目,用户加装数字电视机顶盒即可收看.2003年5月与省广电网络公司数字平台整合,可向用户传输48套数字电视节目。2003年,建立全省电视会议业务系统,可参加全国、全省电视会议,可独立召开全市性的电视会议。2003年,采用以太网和Cmable Mdem 2种入户方式开展宽带数据(互联网)业务。2007年7月,开办网络图文信息频道,以图片、文字等形式为用户提供广电业务介绍、招聘启事、商业信息、天气预报、交通状况、实时新闻、财经消息、服务电话、景点介绍等服务。2009年下半年,市广电网络网站正式开通,以视频节目为特色,设有国际国内新闻、宽带电影、电台电视台在线、财经股票、美食健康、天气预报、交通信息等栏目。2009年始,开展无线数字电视微波业务,将有线电视节目进行数字化并经适当处理后的信号,通过光缆由市网络主机房传输至江西701台,用无线数字微波发射机发射,用户通过l付简易天线及1台机顶盒即可收看,至2010年,可提供节目包5个,数字电视节目计65套,覆盖范围为九江市区、湖口、彭泽、都昌、星子、九江县、瑞昌、德安、永修以及湖北、安徽毗邻地区。
  二、县域网络修水县1991年,筹建有线电视网(台),11月11日,有线电视网开通,带宽300兆,传输12套电视节目。1998年,网络带宽升级改造为550兆赫,传输节目增至23套。2001年3月,县有线电视台并入县广播电视台。2003年,网络进行干线网光缆改造,按750兆赫频率设计,传输节目增至34套。2004年2月,开通数字电视,在网络传送35套数字节目。至2010年,全县36乡镇与县城实现光缆联网,城区有线电视用户为3万余户,农村有线电视用户4.7万户,县广播电视台在网络中传输37套模拟电视节目,35套数字电视节目。
  武宁县 1992年10月1日,县广播电台有线电视网试运行,传送8套电视节目,终端用户3000余户。1995年,县有线广播电视台成立,其网络传输15套节目,其中自办节目1套,共有5000余用户。2001年进行城区光缆改造,有线网络传输24套电视节目。2002年,以县广播电视台网络部分为基础,组建县广播电视网络传输公司,开展全县光缆联网工作。2004年1月,县广电网络传输公司城区网络参与省广播电视网络传输有限公司网络整合,成立省广电网络公司武宁县分公司。城郊部分网络及乡镇网络未参与整合,继续由县广电网络公司经营管理。2004年年底,全县1000-/o乡镇和34%行政村开通光缆,分公司网络传输电视节目34套。到2010年,实现全县100%的乡镇、95.6%的行政村、90%的自然村通光缆电视,有线电视用户达5.7万户,其中城区1.3万余户。
  瑞昌市1992年年初,开始建设城区有线电视网络,主干线路为300兆赫带宽的同轴电缆。当年,前端播出12套模拟电视节目,终端用户800余户,初装费180元,收视费每月每户5元。1993年6月,市有线电视台成立。1998年5月,市有线电视台与瑞昌电视台、瑞昌人民广播电台合并成立瑞昌市广播电视台。2000年始,将城区有线电视网络主干线路由电缆改造为光缆,系统带宽提升至750兆赫。2003年,启动城乡联网。2004年1月1日,市广电网络参与省广电网络整合,成立江西省广播电视传输有限公司瑞昌市分公司。当年,分公司在加强模拟电视基本业务的同时开展数字电视、电视会议等增值业务,传输模拟电视节目52套、数字节目34套。2005年,基本完成市、乡、村三级广电网络联网。2010年年底,全市城乡有线电视用户3.5万余户,其中城区2万余户,全年有线电视及增值业务收入760万元。
  都昌县 1992年10月,筹建有线电视网,于年底开通,首批有线电视用户2300余户。1996年年底开始电缆干线升级改造.1997年上半年完成,网络传输电视节目由12套增至16套,用户有6500户。2003年10月开始,县城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将主干线改为光缆,带宽为860兆赫。2004年1月,县广播电视台网台分营,其网络部分被省广电传输网络有限公司整合,成为其旗下的县分公司。2004年6月底,县城网络改造工程完成,覆盖用户1.3万余户,入网9000余户,传送29套模拟电视节目。2008年,开始对分散在各乡镇的有线电视网络进行整合,对空白乡镇进行覆盖。至2010年年底,县网络共有用户2.7万余户(其中城网1.6万余户,农村用户1.1万余户)。
  彭泽县1993年,县文广局筹建县有线电视网(台),当年开通有线电视用户3000余户。2002年,对城网进行升级改造,建立有线电视可寻址系统。2003年,县广电网络公司被省公司收编整合,成为省广电网络传输有限公司彭泽县分公司,分公司开展数字电视、互联网、电视会议等业务。至2010年12月,城网用户12172户.6个已整合的乡镇农网有用户4900余户,数字电视用户800户,互联网用户1000户,传输模拟电视节目50余套、数字电视节目40余套。
  湖口县 1993年1月16日,县有线电视网络试运行,有3000余用户,传输11套电视节目。1994年开始,各乡(镇、场)有线电视网络相继建设。2002年,网络升级改造后于10月起传输电视节目由22套增至33套。2004年1月,县广播电视台实施台网分置,其网络参与全省广电网络整合,并以县广播电视台有线工程部为基础,成立省广播电视网络传输有限公司湖口县分公司。是时,县城有线电视用户为7240户。至2005年12月,民营企业闽顺公司对全县农村有线电视网络收购、改造和兼并联网工作基本完成,农村网与县城网联网。2009年6月10日起,县域内农村广播电视网络由闽顺公司交由省广电网络公司湖口县分公司经营管理。至2010年,全县有线电视用户3.12万户,其中农村用户2万户,传输模拟电视节目56套,开通数字电视节目用户280户。
  星子县 1992年,始建有线电视网(台),当年5月开通网络,传送6套电视节目。1999年9月,负责农村有线电视传输业务的县广播电视网络中心成立。同年,中心收购5个乡镇有线电视站,共有用户1800户,并开始架设县至乡镇光缆杆线。当年,县城网络传输电视节目12套,用户达5000户。2001年,县广播电视台网台分离,城区网络划归网络中心,网络传输的电视节目增加到27套。2003年5月,县广播电视网络中心参与全省广电网络整合,成为省广电网络公司星子县分公司。分公司继续收购乡镇有线电视站,传输模拟电视节目42套、数字电视节目102套。2009年始,发展农村有线电视用户。至2010年12月,县乡光缆联网率达100%.行政村和自然村覆盖率分别达74%和78%,农网用户突破1万户,全县有线电视用户2.54万户。
  永修县 1993年7月1日开通有线电视,县城首批网内用户120户。1997年1月开始,县城网络传送16套电视节目。2000年年底,县城网络传送22套节目,网内用户达7000余户。2004年1月1日,县广播电视台县城区域广电网络被省广电网络传输有限公司整合,组建成立省广播电视网络传输有限公司永修县分公司,当时县城有线电视用户7600余户。2006年10月开始,县分公司对全县15个乡镇有线电视网络进行整合,农村有线电视用户7000余户。2007年年初,农村有线电视从县分公司划出,成立隶属县文广局的县农村广播电视网络中心。至2010年12月,县城有线电视用户16485户,数字电视用户320户,网络传输模拟电视节目45套;农村有线电视用户达23432户。
  德安县 1993年6月始,建设有线电视网络。10月,县城有线电视用户2000余户。2003年11月,县广播电视台台网分离,其网络部分与省网络公司整合,成为其旗下的县分公司。其时,县城用户为8695户:多数乡镇建有各自独立的有线电视网,共有用户2000户。2005年10月,城乡联网正式启动。同年,县分公司开展数字电视业务,向用户传输48套数字电视节目。2008年3月,网络升级改造工程完成,传输模拟电视节目由25套增至60套。至2010年12月,全县各乡镇有线电视除车桥镇外,全部整合并网,城区用户1.9万户,农村用户1万户。
  九江县 1991年县城有线电视网络建成开通,传输12套电视节目。1993年成立县有线电视台,隶属县广播站。各农村有线电视网络于1994年开始建设,传输节目为8套到15套不等。2000年,县城网络干线以光缆替代电缆,有6800多用户,传输28套电视节目。2002年,县网络开始与乡(镇、场)网络陆续整合联网。2003年11月,参加省网整合,网络传输部分从广播电视台分离出来,成为省广电网络公司九江县分公司。2004年12月,与市网络联网传输42套模拟电视节目和44套数字电视节目,县中心机房前端设备作备用。2002~2005年,县网络与乡(镇、场)网络通过光缆陆续联网。至2010年12月,县城机房信号可传至除地处长江中心、四面环水的江洲镇、新洲垦殖场之外的全县其他乡(镇、场),有线电视用户3.3万余户,传输的模拟信号电视节目51套。
  庐山区 1992年,筹建有线电视网(台),同年9月28日起,网络传输10套电视节目,有用户3000余户。1995年,网络升级改造后,传输节目15套,入网户数增至1万户。1995-1997年,全区7乡镇创办有线电视站,用户达5000余户。1997年年底,区有线电视网络再次改造,开通30套节目。1998年8月,经普查,全区城乡有线电视用户2.1万余户。10月,区网联通5个乡镇网。2003年3月,区有线电视台与区广播站合并组建区广播电视台。2005年,实现全区所有乡镇通过光缆与区联网,开始整合驻区单位有线网络。至2007年年底,整合驻区厂矿、学校有线网络10个,区网传输40余套电视节目。至2010年12月,农村实现100%行政村和1000-10 20户以上自然村通光缆通电视,城乡共有5.1万户模拟电视用户,网络传输模拟电视节目50余套。
  庐山风景名胜区庐山有线电视网(台)由江西701电视台于1990年创建,到年底传送7套节目.600余用户为周边部分宾馆、休养所等单位及少数居民。1992年架设3条电缆干线,基本覆盖全庐山,新增用户1700户,传输电视节目增至12套(含自办节目1套)。1994年,有线电视台成立,归江西701电视台管理。1998年,主干线路升级改造,传输电视节目由12套增至24套。2003年,有线电视台网台分离,以其网络部分为基础,成立省广播电视网络传输有限公司庐山分公司。2005~2007年,分公司分别对主干线路及分配网进行升级改造,至2010年,网络已对全山覆盖,网内用户9500多户,其中居民用户3900多户,入户率41%,单位用户5600多户,入户率5go-/o,传输模拟电视节目41套。
  共青城市 1997年,场有线电视台对有线电视网络改造后,可传输30套节目。2005年年底开始,将原450兆赫同轴电缆传输系统升级改造为860兆赫光缆传输网络,将3个乡镇的有线电视网络与台网联网,工程于2007年8月基本完成。2010年,共有模拟有线电视用户1万余户,数字电视用户150户,全境有线电视覆盖率99%,传输模拟电视60套,数字电视60套。
  三、省、市、县网络整合干线联网 1997年8月,省广电网络工程建设办公室成立,负责省至各设区市联网工作。南昌至九江光缆干线是省会城市连接设区市的第一条广电光缆干线。南昌至九江光缆干线沿105国道,始自省电视台地球站大楼省网络机房,途经南昌市城区、新建县、永修县、共青城、德安县、星子县、九江县、庐山区,终至九江广电大楼,以直埋敷设方式为主,城区管道敷设,部分地区架空敷设,全长159千米。干线由省广播电视网络传输有限公司与中国联通江西省公司合作建设,共40芯,其中广电28芯(广电总局12芯、省干线12芯、九江带芯4芯),考虑到庐山的特殊性,在建设干线网的同时一并考虑上山线路,从省干线东林寺段敷设链路至庐山8频道机房,纤芯12芯,直埋敷设方式,路由长度6.7千米。工程由金宇工程建设公司设计,广州中人集团施工,工程始自1997年8月,终至1999年4月。另省干线至景德镇的线路由九江经湖口沿九景高速公路管道敷设,与九江至湖口的二级干线共缆敷设,纤芯12芯,路由长度33.24千米。省至市干线采用华为2500+ SDH设备,于2003年开通运行,在九江设永修、德安、九江、湖口4个基站,从省公司下传节目至市广电网络机房,同时传送数据业务信号并开通会议电视业务。1999年下半年,架设市区至各县(市、区)光缆,建立全市广播电视综合信息网,工程根据全市区域的地理状况,按2个环路设计传输网络。东环路连接湖口县、彭泽县、都昌县、星子县,以直埋敷设方式为主兼架空敷设,全长260千米。西环路连接瑞昌、武宁、永修、共青、德安、九江县,庐山为链接于九江县节点的支路,修水至武宁南北方向建有互为备份的两条物理通路,西环路以架空敷设方式为主,兼有少量的直埋,全长447千米。西环路中,永修县——德安县——九江县——九江市,以及九江县——庐山为省网络公司直接投资的2条一级干线,为4芯光缆,均采用直埋敷设方式,全长143千米。市广电综合信息网工程通过招标确定光缆及其他器材的选型,招标确定5支施工队伍,光缆架设分为5个标段及市区管道工程。从中国石油管道建设责任有限公司1999年11月7日开工,至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电力通信工程公司2000年11月30日完工,历时1年又13天,计杆路架空敷设光缆399.256千米,直埋敷设光缆248.08千米,管道敷设光缆53.829千米,工程总长701.165千米。全部工程于2002年完工,包括市中心机房在内,共计设置九江市区、瑞昌、武宁、修水、永修、共青、德安、九江县、庐山、湖口、彭泽、都昌、星子共13个基站,其中九江市、永修、德安、湖口还兼为省一级干线基站。工程建设总投入为3000万元。省至市、市至县联网完成后,光传输采用数字同步体系SDH技术。2003年始,省网下传中央电视台第一套,江西电视台第一至第五套共6套电视节目;节目传至市网中心机房,与九江电视台节目信号打包后再传至各县(市、山、城)机房。为便于各县(市、区)至乡镇光缆网络建设,市至县光缆所经沿途乡镇均加带纤芯,但不下信号,其信号由县级网机房统一传送。2004年以后,经省广电网络公司同意,市分公司通过二级光缆干线,将市网络所有信号同步覆盖周边的湖口、彭泽、星子、瑞昌、九江县、德安、共青和庐山区等8个县级网络的城区及乡村。
  机构整合2000年12月,市有线广播电视台完成网台分离,节目生产部门的人员及设备划归九江电视台,其他部门组建市广播电视网络中心。2001年年底,市广播电视网络中心与省广播电视传输网络有限公司进行整合,成为其旗下分公司,分公司与原网络中心两块牌子,一套人员,承担一、二级(即省到市、市到县)光缆干线维护管理,负责城区网络的建设和运营,开展模拟电视业务、数字电视业务、数据业务和电视会议业务,为事业单位,按企业化运作,业务、经费为省公司管理,行业管理及人事关系归市广电局。整合时,按市广电网络实际用户数,每户资产为600元评估,其中400元作为分公司股东单位市广播电视局资产入股,另200元以及按实际评估网络资产(光节点以上)、机房、办公等设备分5年变现交予市广电局。2003年始,市属各县(市、区、山)有线广播电视网络机构陆续与省网络公司整合。至2010年,全市先后有星子、都昌、湖口、彭泽、庐山、瑞昌、九江县、德安、永修、武宁8县l市1山的广电网络机构与省公司成功整合。在已整合县(市)中,除永修、武宁、彭泽、都昌4个县部分小农网外,均已完成乡镇及以下农网收购和整合工作。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江西省广播电视网络传输公司实行人事垂直管理人员交接工作的通知》,及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等7部委厅局《关于江西省广播电视网络传输公司实行人事垂直管理人员交接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2008年下半年,省公司对市分公司实行人事垂直管理,市广播电视网络中心建制撤销。至2010年12月,除庐山、武宁2分公司外,已整合的县级分公司都完成人员上收省公司垂直管理的交接工作,实现省广电网络公司对分公司人、财、物的统一管理,参加整合的各县(市、区、山)广电网络机构,除分公司名称保留外,其余名称均取消。
  第三章电影第一节放映场所一、市区电影院红旗电影院位于市区孤溪埂51号。1991年,有前厅、放映室,观众厅。全年放映电影4405场,观众241.9万人次,放映收入69万元。1993-1994年,影院以放录像为主,电影为辅。2005年,与昆田文化传媒公司合作,将占地1000多平方米旧影院放映厅改造成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的5层综合楼。影院投入300万元建成2个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的电影厅,分别有287个和106个座席的放映厅于2007年8月11日开业,同月,电影院加入上海联和院线,当年放映收入达350万元。2010年,影院投入100多万元,对设备进行更新,全部改用数字放映机,其中一台是3D数字放映机,提高放映效果和经济效益。2010年,全年放映电影2815场,观众12.8869万人次,放映收入487.56万元。
  朝阳电影院位于浔阳路与甘棠南路交汇处。1990年4月始,影院对放映大厅进行整体装修,安装立体声音响设备,全年放映电影4270场,观众196.1万人次,放映收入60万元。1995年3月,影院与市交通银行达成联合开发协议,9月新大楼正式开工,1997年1 1月土建工程竣工,影院获得经营总面积3083.29平方米,将1个电影厅和2个录像厅进行简单装修,于1998年1月开业。2002年4月,全国电影行业进行院线制改革,影院加入中影“星美”院线。由于放映设备老化,达不到应有放映效果,影院经营自2006年起每况愈下。2007年11月,因消防不合格停业。
  公园电影院位于市区甘棠公园内,原利用人防地下工程作放映厅。1990年1月,人防地下工程停止使用后,承包市浔阳东路的劳动电影院业务。当年,影院共放映电影1775场,观众71万人次,放映收入18万元。1992年7月,在劳动电影院业务承包合同到期后公园电影院撤销。
  天鹅电影院位于市区九龙街新桥头。1991年,电影院除放映电影和录像外,开设演艺厅,邀请文艺团体演出。1993-1994年,与市五交化公司、香港一开发商开办电子娱乐城。1995年,由个体商出资160万元将电影放映厅改造成的士高舞厅,在二楼装修出一间可容纳200人的豪华电影厅。同年,与市外贸畜产公司联营,在三楼办震撼电影厅。1996年,由于火车站搬迁和龙开河改造,影院门前交通处于半瘫痪状态,经营活动无法开展。2000年,市信华房地产公司出资金,对电影院进行整体改造,工程于2001年年底完成。由于电影市场的不景气,影院停止放映电影。
  人民影剧院位于市区浔阳路186号。1991年经过改造后的观众厅面积948平方米,门厅面积1536平方米,休息廊481平方米,座席由1 117个翻板椅改为1250个软席,新增楼座、跌座和包厢座,增设多功能厅、电子游戏室、录像放映厅。2007年,市白水明珠会展中心落成,会演重心随之转移。人民影剧院由此加大文化产业的发展,招商引资达2000多万元,开设动漫游戏城,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大型手机连锁超市及餐饮副食等。形成文化娱乐餐饮等为一体的休闲购物中心。
  工人影剧院位于市区孤溪埂。1991年,有2台35毫米东风牌放映座机和全自动幻灯片机,观影厅配置风冷式中央空调,共有正式座位1149席。观影厅两边设置候影厅,前楼的二、三楼设置2个展览厅。影剧院有员工16人,其中6人持有电影放映员证书。1993年得到市级院线片资格,1995年获省级院线片的放映权。1999年与市电影公司合作经营。2004年中期,停止放映电影,正式对外招租,成为其他经营场所。
  十里电影院位于庐山区前进东路。1991年,全年放映电影2508场,观众71.8万人次,放映收入27万元。2009年6月,市电影公司划归市广电局管理后,影院场地及人员由市文化局管理。 花旗电影院位于庐山区前进东路。2010年1月投入使用,为民办专业影院,加盟北京九州中原院线有限公司。影院设有92座席和64座席的大小放映厅各1个,内含VIP贵宾区以及情侣包间,总面积700多平方米。影厅安装有专业数字环音系统、三分频扬声器及先进数字影音处理系统,配有高清数字放映机,墙壁为空腔式吸音设计,近150平方米高亮度银幕画面效果清晰透彻、精确逼真。人性化无障碍的无台阶缓行步道直通影厅,清晰的LED台阶灯光柔和而富有神秘感。中央空调系统冷暖适宜,并备有空气净化及灭菌设备及售票厅、食品部、商品展柜、观众休息厅等。
  二、县(市、山)电影院九江县电影院建筑面积1956平方米,观众座席1649个,安装国产松花江牌35毫米电影放映座机2部。至2010年正常运营。
  九江县柴桑电影院观众座席1080个。1990年正式使用,归县电影公司管理。2002年,影院出售,人员分流。
  德安县电影院1991年,有机械降温通风设备和1套35毫米电影放映座机。1995年,县电影公司将影院出租并将大厅改造为溜冰场,在影院旁改建一小放映厅放电影。2002年7月,因城市规划需要,影院征用拆除,置换兴建文化影视中心。2004年,县文化影视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可供会议、演出和电影放映等活动使用的综合性大厅,可容纳850人观映。2009年,投资22万元,将电影放映设备更换成数字化设备。
  永修县新城电影院建筑面积2038平方米,观众座席1200个。2009年5月,对电影院修建改造,可容纳观众806人,9月30日,首次投入使用,放映第一部数字电影。
  星子县电影院2004年7月,由于改制,县电影公司撤销,影院停止放映电影。
  修水县电影院1991年,有座位1262席。下半年,县电影公司自筹资金9万元,对影院门面翻新改建,增加门面功能和观赏性,门面上的钟楼和霓虹灯皆为修水第一家。1993年4月,县公司自筹资金16万元,将电影院一楼改造为能容纳260人的小型放映厅,命名“豪华厅”。2000年4月,影院被鉴定为危房,同年6月,县电影公司向县财政局借款80万元,对影院进行换顶和墙体加固改造,2001年2月重新启用。
  武宁县电影院1991年,建筑面积789.5平方米,有座位1142个,松花江5501型35毫米双放映座机。2002年10月,通过招商引资在原址重建,于2007年1月建成对外营业。新影院观众厅有座位443个。2009年筹措资金60万元,装修69个座位的豪华电影厅并投入使用。2个厅放映电影均采用数字化放映设备。
  湖口县电影院1991年,建筑面积625平方米,先后开展录像放映、舞厅、桌球等项娱乐活动经营。2003年,放映厅被县建设局质检和县消防部门列为危房后停止放映电影。
  都昌县电影院20世纪90年代,电影院有座位1110个;有一露天影院,可容纳观众1000多人,夏季每晚放映2场。1990年,被授予“全国人口与健康汇映先进单位”。2010年,被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先进集体”称号。2010年12月,被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授予“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先进单位”。
  彭泽县电影院20世纪90年代,影院改进光源,采用氙灯放映,安装金属均衡器等,放映效果大有改观,上座率有所提高。1993年8月,影院停止放映电影,被改建成舞厅和文化娱乐室承包给个体经营。1997年,影院进行企业改制。
  瑞昌市电影院1991年,有座位1324个。1992年,影院改造,换顶棚、设软沙发座席、装空调、采用立体声音响,新装35毫米座机。2005年,由于地震损坏,由政府筹建瑞昌市艺术中心。2009年12月,艺术中心落成,电影公司迁入艺术中心。艺术中心内设3个电影厅,同月,2个影厅投入使用,其中一号厅座位340个,三号厅座位56个,配有数字电影放映机2台,由电影公司承包经营.2010年11月加盟北京红鲤鱼数字电影院线。
  共青城南湖影剧院影剧院占地面积12300平方米,建筑面积3420平方米。1997年,购进日本产TOA音响设备1套。2006年后,购进投影电影放映设备3套,领取省电影公司下拨的数字电影放映设备4套。影剧院为自负盈亏单位,兴办录像厅、游戏厅、旱地溜冰场等。
  庐山电影院影院建筑面积2270平方米,软席座椅1084席。1997年,改建成“庐山国际会议中心”。
  庐山恋电影院原名庐山东谷电影院。1997年,对影院进行改造,设380座席。由于该影院自1980年7月12日首映以来,天天放映国产影片《庐山恋》而经久不衰,1998年1月,更名“庐山恋电影院”。影院创造中国电影界一奇迹,至1999年,已在影院放映《庐山恋》6300余场。《庐山恋》放映20周年之际,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颁给该片“在同一影院放映场次最多的单片”称号。经过2年调查核实后,2002年12月12日,世界吉尼斯英国总部授予“世界上在同一影院连续放映时间最长的电影”吉尼斯世界纪录。至2010年,影院共放映《庐山恋》影片1.8万余场,观众180万人次。
  第二节放映活动一、市区电影放映 1991年始,市电影公司采取多种方式,开展电影放映活动,坚持开展对市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影片的放映,场所以就近礼堂、电影院及学校电教室放映为主。浔阳、庐山2区共有放映单位59个,其中有专业电影院5个,影剧院1个,开放俱乐部7个,对内俱乐部(含放映队)41个,集镇影院3个,乡办队2个。各放映点开展放映活动正常,均由市电影公司直接发行影片。1992年后,因观众日益减少等原因,市区公园、十里、天鹅、朝阳4家专业电影院先后停止电影放映,人民影剧院、浔深乐园、工人影剧院等非专业影院以及一批开放俱乐部亦陆续停止放映。一些原有放映设备的厂矿、学校等单位,坚持一段时间内部放映,且放映场次减少,设备老化淘汰后,即停止放映电影。但每年均开展学生专场的放映,基本保证每名小学生每年4场电影;在市区数个广场和一些社区,以搭载广告的方式免费放映电影。2005年,安排5支电影队下到庐山区各行政村放映,确保每村每月1场电影:市电影公司还承担市党代会、人大会、政协会的电影放映活动;应邀为厂矿、部队、社区、机关、学校放映电影。2006年,市公司购置一个可容纳600名观众的钢结构放映大棚。2010年1月,位于庐山区前进东路私立花旗电影院经审批开业。当年,市区售票放映的专业电影院有红旗、花旗2家。同年,市电影公司有数字放映机3台,便携式35毫米放映机2套,可组织3-5支放映队外出放映,全年共放映158场电影,其中100场学生专场。 二、县(市、山)电影放映庐山区电影放映 1991年以来,区无电影发行放映管理部门,电影放映工作由市电影公司直管。2006年,区文教局承担送电影下乡职责,当年组织4支电影放映队,到2009年发展到7个队,2010年,该项工作移交给区广播电视局。
  九江县电影放映 1991年始,县城电影院放映影片,由故事类向史实类转移,上映一批反映近百年来重大历史题材和进行爱国主义、反腐倡廉的影片,如《刘胡兰》《两个小八路》《赛虎》《飞虎队》《鸦片战争》《南京大屠杀》等100余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并组织中小学师生观看。1992年后,陆续放映《开国大典》《平津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挺进中原》《百团大战》《血战台儿庄》《大决战》《长征》等气势恢弘的历史巨片,以及《周恩来》《周恩来外交风云》《刘少奇》等文献记录教育片。2005年8月起,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激活县电影市场。2008年5月,启用数字放映机开展广场公益电影放映。2009年4月,县公司有6套数字放映机。2010年6月开始,县公司使用9套数字放映机在全县各乡镇开展送电影下乡活动。至2010年12月,送电影下乡活动共放映9800多场,共放映故事片365部,科技短片821部,其中学生专场1440场,学生观众30万人次。
  德安县电影放映20世纪90年代初,县电影院放映场次、观众人数及经营收入逐年有所减少,县电影公司先后开办劳动服务公司、旱冰场、冷饮厂等维持运转。2004年,新建县文化影视艺术中心投入使用,县电影公司始在该中心内放映电影。2005年始,县电影发行放映权由个人承包。2008年3月,县公司收回经营权后,更新和维修电影放映设备,组建5支农村放映队,在全县各乡镇场、各行政村巡回放映电影。2008年,县电影公司创新举措,开展让村民点播影片、喜庆电影放映服务等活动。《德安科教影片点播备受农民青睐》一文在《中国文化报》《江西日报》刊登。2009年,公司引进《阿凡达》等多部3D电影。2005年,全县城乡共放映电影45场,2006年709场,2007年664场,2008年1165场,2009年1294场,2010年放映电影1315场。
  永修县电影放映1991年,全县共有3类规格影片放映单位21个,放映电影1220场。1995~2003年,仅县城电影院1家放映电影,年放映场数在500-760场之间。2004年,增加2家16毫米机流动放映队,全县全年放映电影810场。2005年恢复农村流动放映队7个。2007年5月,公司成立数字机电影队。同年12月,全县有12个农村电影放映队,其中7个队加人数字放映行列。2010年,全县普及数字电影放映机,胶片电影放映机停止使用。当年,全县有数字放映机18台,共放映电影3852场,观众98.6万人。其中下农村流动放映2380场,观众达42万余人次;中小学校爱教电影流动放映620场,观众18万余人次;与联想企业集团联姻电影带广告下乡放映210场,汇通电器电影宣传放映6场,华龙房地产联姻电影放映38场,美的微波炉商业电影放映4场,社区广场农民电影放映54场,观众共达10万人次。 星子县电影放映1991年,全县各乡镇均有放映队,配置放映场所,并有8个村级电影放映队。1992年以后,县城电影院仅放映对中小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故事片。2005年12月,县文广局成立大众文化传播中心,以3台16毫米胶片放映机,开展送电影下乡活动。大众文化传播中心于2009年增添3台放映机,2010年增加3台数字电影放映机,下基层及到农村的电影放映活动。送电影下乡的放映场次逐年增多,2006年385场,2007年783场,2008年1085场,2009年1039场,2010年送电影下乡1281场、观众21.2万人次。
  修水县电影放映1991年,县电影公司紧抓放映网点建设。至1993年,全县有县电影院1个及区、乡电影队52个,工矿电影队12个,电影放映专业户25户。1993年4月,县公司自筹资金,将影院一楼改造成为能容纳260名观众的小型放映厅。2000年,县电影公司以影企联姻(企业出资、附带广告等宣传,农民免费看电影)等形式,在全县范围内逐步开展农村放映活动,解决部分农民看电影难问题。2005年10月至2007年9月,县公司根据农村文化“三下乡”活动精神和“政府买单,一年一村放映6场电影”送电影活动要求,组织13支放映队,在全县36个乡镇361个行政村共放映电影2360场(每场规定为1个长片、2个农村科教片),其中在垦殖场放映24场,学校155场。其间,全县农村放映电影,包括影企联姻等形式,共4594场。2007年,按一年一村放映12场电影的要求,县电影公司共组织20台放映机,实行分区管理,责任到人,把电影送到农村。2007年总计送电影下乡4681场,其中村级放映4494场、学校139场、林垦殖场48场,观众120万人次。2009年5月,县电影公司启动农村数字放映工作,投入数字放映机17部,淘汰胶片机。2010年,新增4部,共有21部数字机,送电影下乡4780场。
  武宁县电影放映 1991年,全县放映单位115个,其中县城电影院1个,农村集镇电影院10个.工、矿、场、校放映队6个,农村放映队98个。至1992年,农村放映单位26个。2002年IO月,将原电影院拆除,在原址新建443座席的电影院。国家实施农村电影“2131工程”后,2003年,县电影公司组织100余部优秀影片,开展神州行电影放映活动。2005年,借助省农村文化事业专项基金,当年送电影到农村放映1068场。2006年,在农村放映电影1266场。2007年开始,在全县实施每村每月1场电影。2008年,县公司加入省公司农村欣荣数字电影院线,争取到院线数字电影放映机14台,当年农村电影放映实现数字化。2009年,县电影院装修一个69座席的豪华数字电影小厅投入使用。2010年,县公司共送电影下乡2656场。
  湖口县电影放映1991年后,县电影院继续放映电影。2003年,县电影院因年久失修,被列为危房,停止使用。1994年,县电影公司组建4支16毫米机放映队深入学校、厂矿及偏远山区农村巡回放映。2006年初,更新放映设备13套,组成13支电影放映队在农村放映。2008年1月28日,江西文化市场网站以《大山深处放映忙》为题报道县电影公司放映一队送电影下乡的事迹;4月,县电影公司购置第一套数字电影放映机;6月,傅垅乡电影放映队获文化部授予“2007年‘送电影下乡,活动优秀农村放映队”称号;7月初,县电影公司加入江西欣荣农村数字电影院线责任有限公司,片源得到解决;7月4日,县电影公司开始使用数字放映机在鄱阳湖大市场、石钟山广场放映电影,此后定期在全县各乡村及社区巡回放映;10月,省电影公司拨给县电影公司数字放映机8套;12月,县电影公司被省电影公司评为2008年度“文化三下乡”先进单位。2009年4月始,县公司在县人民礼堂开展“周末影院”放映活动,l张票只售1元,称“一元影院”。2009年12月,县电影公司放映员熊龙盛获全国电影放映协会表彰的先进个人称号。2004-2010年,全县送电影下乡活动共放映14498场,观众725万人次。
  都昌县电影放映199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活动中,县电影公司组织《焦裕禄》《毛泽东和他的儿子》《大决战》《周恩来》等12部影片在全县城乡放映;县电影院全年放映电影达700余场。1995年始,在全县中小学生中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电影放映工作,1998年,全年放映学生专场3200余场,观看学生50余万人次。1999年起,学校爱教电影走向正规放映,全县农村有26支放映队在各中、小学校放映。2004年,电影院全年放映260场。2005年,“2131”工程走进都昌,农村放映工作进一步发展。2008年,第一台数字电影放映机进入都昌,以广场电影搭载广告形式在县各大广场放映。至2010年,全县有农村放映队26支,有数字放映机20台,16毫米胶片放映机50台。
  彭泽县电影放映1991年以来,县城电影院改进设备后放映效果改善,上座率有所提高。至1993年,组织观看法制教育片、科技教育片、爱国主义教育片、革命传统教育片。2005年,开展“农村文化三项活动”,县电影公司组织起12支农村电影放映队。2008年和2009年,在县城开辟免费广场电影、校园电影和广告电影等放映活动。至2010年底,农村放映电影10357场次,观众105万人次,其中学生专场862场。12支农村电影队的放映机更换为数字放映机。
  瑞昌市电影放映市电影院自投入使用至2005年因地震损坏,累计放映电影3万多场次,观众2000万人次。2009年12月,市电影公司在新落成的市艺术中心2个电影厅放映电影,分别有座位340个和56个。2005年,市电影公司实施“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组建13支放映队下到农村放映电影。至2010年,共在乡村放映电影约9000场,其中学校专场近2000场,观众共达200万人次。公司有数字放映机13套,淘汰胶片电影放映机。
  共青城市电影放映 1991年,可容纳1300名观众的南湖影剧院,有35毫米放映机1套。其后,年放映电影多时达11000余场次。1993年后,影剧院每年放映数十场爱国主义等教育片。2006年起,开展农村三项文化活动,影剧院组织4支数字电影放映队,承担全城3个乡镇、1个街道以及垦殖场的送电影放映活动,放映电影336场。2008年开始,影剧院在共青城广场和一些社区开展公益性放映活动,每年放映电影100余场。
  庐山风景名胜区电影放映1991年前,除2家影院正常放映电影外,电影公司根据需要,安排流动放映组到宾馆、疗养院等地放映,同时担负内部放映和接待专场的特殊任务。1991年始,山上2家(后为1家)电影院渐以放映《庐山恋》为主。电影公司暨电影院针对中小学校学生,每年组织放映爱国主义宣教影片8-10部;于每年“建军节”“教师节”为军人、老师专场放映影片;每年10月即庐山“敬老月”,免费为老人放映1个月电影;节假日免费为全山居民放映影片2场;在“文化月”免费放映电影(露天放映);配合管理局中心工作,每年为各类动员大会、学术研讨、表彰奖励等会议放映10余场;接待来山商务会议每年10多场。此外,驻山休养院所等单位经常组织电影放映活动。
  第三节发行放映管理一、市电影发行放映 1991年,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负责全市放映网点的影片发行、放映管理、人员培训考核发证、宣传品供应、器材供应、设备维护、35毫米放映机年检等工作。全市专业发行放映人员1488人。
  1993年6月,中影公司取消计划排片,电影业步入市场轨道,市电影公司由影片发行和放映管理为主要业务逐步转变为发行放映经营单位。1994年开始组建3支电影放映队,到厂矿、部队、社区、机关、学校流动放映,并结合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等主题开展电影放映活动,取得较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年12月29日,省电影公司联合9家地市公司组建以影片发行为纽带的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在全省范围内组建42家电影院组成的放映院线,九江各影院陆续加入院线及其他一些放映院线。12月31日,中国电影公司首次以票房分账方式引进“反映当代世界先进电影艺术和科学技术”进口影片(大众称之谓“大片”)《亡命天涯》,之后又以每年10~12部数量向全国部分影院直接发行,开创影院与外商直接以票房分账方式进行电影放映先河。2002年6月起,全国电影发行放映单位组建35家电影院线,市公司直辖朝阳电影院2002年加入中影星美院线。
  2003年开始,全市实施文化三下乡工程,公司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到县乡举办5期放映员培训班,共培训310人,为123人颁发电影放映证。被培训人员掌握数字放映设备的使用和维护,为农村电影发展打下基础。2005年,市电影公司组织市县两级公司16毫米自有影片的交流,与省内及周边省份的公司开展影片交流,降低自身及县级公司的放映成本。
  2009年6月,市电影公司由文化局划归市广电局管理。10月,由市广电局投资拍摄的故事片《可爱的中国》发行,市电影公司组织在市区放映104场,观众12万余人次,收入110万元,在全市放映总收入达300万元。至2010年,市电影公司有数字放映机3台,老式35毫米放映机2套。
  二、县(市、山)电影发行放映至1991年,武宁、德安、星子、修水、都昌、彭泽、永修、九江、湖口、瑞昌、庐山9县1市1山,在原电影管理站基础上,先后成立电影发行放映公司,负责当地电影放映管理、人员培训、宣传品供应以及16毫米、8.75毫米两种规格放映机的影片发行、器材供应、设备维修和年检等。11家县(市、山)电影公司共辖有直属电影院14个(共13460个座席),集镇(含工矿、农场)影院55个,放映队430个。
  20世纪90年代后期,电影市场滑坡,各县(市、山)电影公司一方面寻找电影市场;另一方面,在职工工资无法发放时,开办其他产业。2004年7月,星子县电影公司机构撤销,干部职工实行身份置换与交流。
  2005年8月起,全省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重新激活电影市场,各公司组织放映队,至2010年,一直坚持到乡村开展送电影下乡活动。星子县文广局成立大众文化传播中心,开展送电影下乡活动。
  第四章出版发行第一节书店一、市新华书店位于浔阳路218号。1993年,在原址基础上筹建综合楼,1995年5月,行政办公室搬至长虹大道。综合楼启动建设,营业大厅搬至九江第四百货商场二场营业。1998年6月18日,综合大楼竣工开业,占地面积2600平方米,地下1层、地面11层,建筑面积10084平方米,集图书零售、发行、办公、餐饮、住宿、娱乐休闲为一体。2002年12月始,对一至四层卖场扩建,使单层营业面积由400平方米扩大为1500平方米。工程于2006年竣工,3月31日投入试营业。新大楼新增建筑面积5276平方米,整栋大楼建筑面积15360平方米。经改扩建的九江书城卖场面积5000平方米,改扩建后的九江书城,成为市文化地标。配套设施有,中央空调、自动扶梯、大型电脑导购屏、读者自动查询图书系统,以及读者休闲茶吧、2000平方米的停车场。2010年1月,市新华书店作为江西新华发行集团有限公司分公司,取消法人资格,更名“江西新华发行集团有限公司九江市分公司”。
  二、县(市、区)新华书店 1991年,九江县、德安县、永修县、星子县、修水县、武宁县、湖口县、都昌县、彭泽县、瑞昌市10县(市)均有新华书店,隶属各县(市)文化局或文化广播电视局管理。1993年,县(市)新华书店全部收归省新闻出版局垂直管理。2006年,省新闻出版局政企分家,成立江西出版集团,各县(市)新华书店隶属江西新华发行集团有限公司。并于2007~2010年陆续更名为“江西新华发行集团有限公司××县(市)分公司”。
  三、民营书店 1991年,全市城乡有民营书店、个体书摊、书亭1120个,其中市区214个,县城864个,乡村42个。2000年,全市城乡有民营书店、1312个体书摊、书亭120个,其中市区324个,县城782个,乡村326个。2010年,全市城乡有民营书店、个体书摊、书亭325个,其中市区112个,县城153个,乡村60个。经营者42%以上是下岗职工及其子女,其余则是残疾人或退休人员。
  第二节图书发行公共图书发行2006年以来,九江书城经营政治、经济、文教、语言、少儿、体育、文艺、生活、科技等种类的书籍和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以及文化用品。书城常备图书品种达12万种,并以省连锁总部为依托,不断丰富上架品种;常备音像制品数千种,涵盖CD、VCD、DVD以及蓝光高清视频,内容有娱乐、休闲、教育、教学等;建立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支持,以省新华书店连锁经营机制为后台的统一、高效的图书发行网络。IT产品包括计算机及其外部辅助设备和数码延伸产品,数码相机、MP3、MP4、MP5,有辅助教学使用的点读机、复读机等,兼营文具、体育健身等文化用品。
  中小学教材发行 1991年以来,市新华书店负责全市中小学教材发行任务,坚持做到“课前到书,人手一册”。2006年,省中小学教材发行实行面向全国公开招标,省出版集团中标,成为全省中小学教材唯一发行人。同年4月20日,省政府授权省教育厅与省出版集团签署全省义务教育阶段的教材发行项目合同。市新华书店作为省出版集团下属单位,成为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教材发行唯一合法单位。
  大中专教材发行1991年,市新华书店在本地的大中专教材市场占据70%份额。市区大中专院校在校学生不足1万人,大中专教材发行每年几十万元码洋。2000年,九江各大中专院校扩招,在校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大中专教材发行码洋随着物价的增长以及学生人数增长出现大幅增长,大中专教材发行市场每年达数千万元码洋。2007年,九江新华书店通过公开招标夺得九江学院店大中专教材1个年度的发行标的,正式与九江学院签订除高教社以外约1500万元码洋的发行协议。2008年和2010年,九江学院两次决定通过议标方式,与九江新华书店获得4年该学院教材发行权。2010年,市新华书店共发行大中专教材1722万元码洋,占全省新华发行系统同类总量五分之一,继续位列全省各设区市公司第一。
  农家书屋工程图书发行2009年,省以设区市为区域的实施“农家书屋”工程图书发行公开招标,市新华书店中标。当年完成220家农村书屋网点1343个品种、33万册图书的(音像制品)送达任务。发行码洋551.29万元。由于“高效运作、服务跟进”的预案落实到位,农村书屋工程发包方市新闻出版局被省农家书屋领导小组推荐出席在云南举办的全国东西部“农村书屋”建设经验交流会,并作为江西省唯一的代表在会上进行经验介绍发言。《出版商务周报》2009年9月27日以《九江市店借农家书屋拓农村市场》为题,报道全市新华书店系统农家书屋工程实施经验。2010年,省农家书屋工程以省级区划为单位招标,江西新华发行集团有限公司中标,市分公司作为江西新华发行集团子公司,承担市辖区内的农家书屋工程图书发行工作。完成550家农村书屋网点1701个品种、93.55万册图书(音像制品)送达任务。发行码洋1492.92万元。
  第三节版权出版管理 1999年9月,省新闻出版(版权)局九江分局,开始接受版权咨询,受理著的作纠纷案件。2003年,开展“打击盗版保护正版”活动,采取法制教育与市场检查相结合办法,为市区电子出版物、音像制品、书报刊经营户发放法律、法规宣传资料,对出版物市场进行检查;在首届浔阳书市上向10余名九江作家赠送《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读本,为著作权人提供法律服务。打击侵权盗版行为,收缴盗版光盘13708张、盗版磁带9498盒,盗版教材、教辅及测试卷25万册(张),7月,将累计收缴的5万张(盒)盗版光盘、磁带押运至南昌统一销毁。2005年,市新闻出版(版权)局成立.全市版权管理队伍初步建立,查处盗版图书375册,收缴盗版音像制品13214张(盒),为被侵权单位挽回经济损失13.5万元。2007年,推动版权登记工作,市民“月剪西风”创作的《难道这就是爱》《如果可以不爱》音乐作品进行登记、实现版权登记工作的突破。文学作品《天人天能》《网络诗作》等、湖口青阳腔、修水全丰花灯、星子金星砚等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均在办理版权登记。2008年,举办版权知识讲座,派员到福建、安徽、河南等地学习版权保护经验:为瑞昌剪纸、浔阳麦秆画等民间特色产品做好版权登记,落实武宁锄山鼓、九江县城门山歌等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版权登记工作,全年登记各类作品近100件。2009年,组织打击非法和侵权盗版出版物集中销毁专项行动,销毁各类侵权盗版图书、报刊和音像制品3万余件,强化打击侵权盗版、远离侵权盗版意识。2010年,市版权局、市工商局、市公安局联合行动,对全市音像制品经销户集中清查,关闭违法经销音像制品店铺13家,没收侵权音像制品4.3万件。至12月,全市审批内部出版物35部(册),其中年鉴、志书及内部资料性刊物24部(册);审批内部出版的社科著作和文艺著作11部(册)。
  第四节经营市场管理一、书报刊市场管理 1991年,书报刊市场由市文化局新闻出版管理科管理,市区个体书摊、书亭73家,初步形成书刊市场。2003年,省新闻出版局(版权局)九江分局、市教育局联合对各级各类中小学订购教学辅助用书作出明确规定,与工商等部门3次对各县(市、区)中小学用书情况进行检查;市出版物市场稽查支队结合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加大查处力度,在彭泽、湖口、修水查缴盗版学前班课本2800余册,盗版小学练习册2700余册,盗版工具书1240册。查缴虚高定价低折扣“大部头”图书147套;查缴非法卡通图书30件共1200册;取缔非法图书展销活动2起,收缴图书4800余册。2005年5月,联合教育、工商等部门检查学校17所,校园周边出版物发行单位46家,对其中5家发行单位下达“限期整改通知书”,9月下发《关于开展出版物市场环境专项整治的通知》,将清理校园周边出版物市场环境专项整治列入国庆节期间出版物市场专项整治的重点,其间查缴盗版教辅读物及工具书3470册.64开有害读物卡通15810册。2007年,加大对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的管理力度,市政府办公厅制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的管理的通知》,规范和约束编印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的单位行为。2008年,保持对车站、港口、学校、城乡结合部等重点部位适时监控,对非法出版物露头就打;武宁、修水、彭泽、浔阳区对盗版教材教辅集中整治。2009年,收缴各类非法出版物42166本,其中书报刊4300份;查处擅自编印内部资料性出版物3家,非法经营书报刊案3起,无证经营书报刊店20家;开展6次出版物市场集中清理专项行动。2010年,实行管办分离原则,行政许可由市文化新闻出版局行政许可科管理,市场行政执法职能由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执行。
  二、音像市场管理 1991年,音像发行站由市广播电视部门统一管理。音像出版、版权、音像销售出租点由文化部门统一管理。当年音像发行站3个,销售出租点300多家。2002年,市新闻出版局成立,音像出版、版权、销售出租点由新闻出版局统一管理。2003年,开展“打击盗版保护正版”活动,在世界知识产权日为市区音像制品经营户发放法律法规宣传资料,对出版物市场进行检查,收缴盗版光盘13708张,盗版磁带9498盒,销毁盗版光盘、磁带5万张(盒)。2005年,开展打击盗版音像制品保护著作权人合法权益专项整治。1月初,联合浔阳公安分局在市区某货运部查缴盗版音像制品2万张:3月,在九江长江大桥拦截汽车贩运的盗版光盘24箱计8000张;7-8月,市新闻出版局联合工商、公安、文化、海关等部门对全市200余家音像店进行排查,处罚违规音像制品经营单位54家,取消经营资格、吊销音像制品经营许可证12家,取缔音像制品地摊5个,收缴盗版音像制品及电脑软件6.7万张,其中盗版DVD、VCD 6.5万张,并于9月组织销毁。2006年,国家对版权、对盗版、销黄、贩黄活动严厉打击,音像销售点和出租点渐减少。2007年,查缴淫秽色情音像制品6266盘,非法音像制品23729盘,非法电子出版物10795盘。2009年开展清缴低俗音像制品,整治规范音像制品市场秩序活动。3月,市新闻出版局与市公安局联合查处一起运输非法淫秽色情、侵权盗版光盘案,共查缴淫秽色情光盘1 150余张,侵权盗版光盘2万余张。2010年,开展文化市场专项行动,重点整治城区音像市场,查缴侵权光盘1700余张。至年底,全市音像销售点和出租点60家。
  三、印刷业市场管理 1991年,全市印刷企业56家,其中国有13家,集体27家,乡镇企业16家。1992年后,全市27家集体印刷厂先后改制转为私人经营,16家乡镇企业印刷厂因经营困难先后停产关闭。2001年,印刷经营实行许可制度,市、县两级出版管理和公安部门开展印刷业“经营许可证”和“特种行业许可证”的审查发放工作。2003年,全市印刷企业129家,从业人员7620人,销售总收入1.67亿元,印刷用纸34万令。其中出版物印刷企业8家,包装装潢印刷企业13家,其他印刷品印刷企业108家。为净化印刷业市场管理,加强对印刷业市场日常监管,坚持市场巡查制度,查处一批案件,对市区朝阳书店经营非法出版物及同文中学擅自编印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分别予以行政处罚。2005年,组织出版物经营单位、印刷企业法律法规培训38期,从遵守职业道德、提高守法经营意识、行政处罚程序及监督执法人员依法行政保护业主合法权益等方面进行讲授,并当场对业主考试测评,培训期间与120家印刷企业签订“守法经营责任书”。
  2007年,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的管理的通知》,对未经审批擅自编印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的委印单位和未按规定承印的企业,起到规范和约束作用。同时,对印刷行业有关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建立市印刷企业信息库,定期对印刷企业、个体经营者的信息等进行录入,做好印刷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2008年,启动内部资料性出版物集中整治月,开展印刷业专项整治,全市印刷企业积极参与,严格自律,规范经营。2010年,全市获准许可的印刷企业为156家。
  四、打字复印业市场管理市打字复印业均为个体经营户,始于1993年,归口各县(市、区)文化广播电视稽查大队管理。当年,全市开办打字复印店37家,覆盖市区及各县城,其中浔阳区9家,庐山区5家,九江县2家,德安县3家,永修县2家,星子县l家,修水县3家,武宁县2家,湖口县1家,都昌县3家,彭泽县2家,瑞昌市4家,共青城l家。
  2000年,全市打字复印业快速发展,开办打字复印店381家,覆盖市区及246个乡镇,其中浔阳区31家,庐山区29家,九江县25家,德安县24家,永修县28家,星子县22家,修水县51家,武宁县23家,湖口县29家,都昌县46家,彭泽县31家,瑞昌市29家,共青城13家。
  2008年始,打字复印业的审批、年审工作归口各县文化广播电视局新闻出版股管理。 2010年,全市开办打字复印店285家,覆盖市区及181个乡镇,其中浔阳区26家,庐山区21家,九江县19家,德安县16家,永修县18家,星子县15家,修水县38家,武宁县20家,湖口县19家,都昌县35家,彭泽县24家,瑞昌市23家,共青城11家。审批、年审工作归口各县(市、区)文化广播电视局新闻出版股。
  第五节 “扫黄打非” 一、组织领导组织机构2000年,市委、市政府成立市“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省新闻出版局九江分局,2005年,因体制改革,原省新闻出版局九江分局下放到地方管理,更名九江市新闻出版局。2010年,因文化机构体制改革,市新闻出版局与市文化局合并,更名市文化新闻出版局,现市“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文化新闻出版局。领导小组负责全市出版物市场“扫黄打非”的组织策划、督促检查、协调服务。
  工作机制2000年以来,全市“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以市场监管为主线,以保持稳定为目标,以强化机制为根本.建立市“扫黄打非”办牵头、部门配合、县区联动、社区参与、社会监督“五位一体”的工作机制,推动“扫黄打非”工作开展。2006年始,庐山“扫黄打非”指挥中心与文化市场监控中心结合,实行通信手段互联、信息资源共享,建成稽查、对讲、机房监控、通信四位集于一体的网络监控系统,并通过地理信息与多媒体显示、广电信息、通信信息、互联网等辅助系统实现综合管理,实行24小时值班制。
  二、违法出版物打击 1991年,全市开展以取缔无证、查处违规印刷复制业专项治理行动,集中力量对全市印刷复制业进行全面整治,依法查处违法违规的印刷复制企业35个,取缔无证照印刷窝点71个,打击盗版盗印犯罪团伙11个。2000年,开展“打击侵权盗版与违禁出版物”专项整治行动4次,查处无证经营的打字复印店室23个,打击盗版盗印犯罪团伙14个,取缔侵权盗版违法经营单位(户)55家,关停7个,处以罚款63家,收缴违法和盗版音像制品35274盒(盘),书刊59472(册),盗版教材6847(册),组织集中销毁活动3次。2003年3月15-17日,在浔阳区烟水亭广场举办以“‘扫黄“打非’人人参与共同治理全民受益”为主题的宣传咨询活动,接现场群众举报,当场取缔非法书摊3个,收缴《姓氏来源》等非法出版物380册。为纪念“4-26”国际知识产权日,省版权局九江分局、市工商局、浔阳区“扫黄”“打非”办公室、浔阳公安分局联合开展“打击盗版保护正版”宣传活动,上门为出版物经营户发放宣传资料200余份,检查经营户34家,取缔非法书摊1个,收缴各类盗版、非法出版物4400册(张)。2005年,组织集中行动36次,出动人员2300人次,车辆780车次,检查出版物发行单位、印刷企业384家,取缔非法书摊32个,查缴各类非法出版物17.86万册(张),其中政治性非法出版物64册,盗版教辅读物2.41万册,伪科学出版物4.94万册,有害卡通读物5.94万册,盗版光盘7.86万张。6月,查处都昌三汊港小学使用盗版暑假作业一案,收缴盗版暑假作业1000册;9月,在共青城收缴教辅读物2000册。2007年,取缔非法书摊(店)95个,查缴政治性非法出版物20册,非法音像制品2.3万盘,非法电子出版物1.1万盘,非法口袋本图书1.69万册。其中查处一起盗版教材教辅案,收缴教辅试卷30万份。庐山管理局文化市场稽查大队与广东省“扫黄打非”办联手,捣毁一个制、贩非法音像制品窝点,查缴《庐山风云》《文革十年》等59个品种的非法音像制品1.2万张(盘)。2008年,市“扫黄打非”办公室协助徐州市查处一起非法出版报纸杂志案;7月,与庐山扫黄打非办查处一起跨省网络侵权盗版大案,涉及非法播放电视剧、电影1.8部。市扫黄打非办被评为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先进单位。当年,全市加强新闻出版和版权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制作宣传牌或散发各类宣传页2000张。开展侵权盗版非法出版物集中整治行动,销毁非法出版物301358份;查处特大教材教辅案,收缴盗版教辅试卷315213份;2009年,对全市100多种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做系统分析和归类,从审批、监管、服务三个环节,强化全市内部资料性工作的监管。建立文化、公安、工商、教育、电信等部门共同参与的联系制度,增加联合执法频次,保持打击各类非法出版物的连续性。全年收缴各类非法出版物4.22万本,其中书报刊4300份、光碟3.8万件;查处擅自编印内部资料性出版物3家、非法经营书报刊案3起、无证经营书报刊店20家、网络侵权案2起。
  至2010年12月,全市共组织“打击侵权盗版与违禁出版物”专项整治行动315次,出动整治人次137243人次,取缔侵权盗版违法经营单位(户)154家,关停35个,处以罚款189家,收缴违法和盗版音像制品238176盒(盘),书刊217513(册),盗版教材97165(册),组织集中销毁活动27次。
  三、黄色出版物打击 1991年,全市打击黄色出版物工作围绕净化社会文化环境,营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良好氛围,以扫除淫秽色情、整治网络低俗有害信息等,特别是打击淫秽色情光盘为工作重点,取缔贩卖淫秽色情光盘的游商摊点,追查淫秽色情光盘制作和存储窝点,打击利用任何载体传播淫秽色情信息的行为,规范和净化文化市场。当年取缔贩卖淫秽色情光盘摊点79个,销毁淫秽色情书刊53174册,销毁淫秽色情光盘75149盒(盘),销毁淫秽色情图片3584幅。2000年,全市各级文化、公安、工商等部门与乡镇(街道)配合,以封堵查缴淫秽色情光盘为重点,遏制网络淫秽色情及低俗有害信息等文化垃圾反弹势头。当年组织扫黄专项行动7次,铲除地下光盘复制、刻录窝点21个,取缔贩卖淫秽色情光盘摊点53个,销毁淫秽色情书刊71921册,销毁淫秽色情光盘54383盒(盘),销毁淫秽色情图片8715幅。
  2003年3月,在浔阳区举办以“‘扫黄“打非’人人参与共同治理全民受益”为主题的宣传咨询活动,接受群众举报:6月,市及浔阳区首批聘请“扫黄”“打非”工作义务监督员;组织220个单位和团体,包括大中专学生、中学生及武警官兵、公安干警6000多人参观全省“扫黄”“打非”暨版权保护成果巡回展览,提高人民群众主动参与“扫黄”“打非”的自觉性。2005年,组织集中行动,检查出版物发行单位、印刷企业,取缔非法书摊,查缴淫秽色情出版物13680册。2007年,取缔非法书摊(店)95个,查缴淫秽色情音像制品6266盘。2008年,市新闻出版、文化、公安、工商、行政执法等成员单位不定期采取联合行动,形成执法合力,宣传、教育、海关、铁路、民航、邮政、通信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合作,形成监管合力;专业队伍与社会力量相结合。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扫黄打非,开通电话、信箱、网络举报途径,在社会聘请扫黄打非义务监督员,全市形成扫黄打非办牵头、相关单位协作、县(市、区)联动、社区(村)参与、社会监督的“五位一体”的市场监督体系,推动扫黄打非工作的开展。当年,开展打击淫秽色情音像制品专项行动,查缴淫秽色情音像制品6266盘。
  2009年,全市组织扫黄专项行动5次,铲除地下光盘复制、刻录窝点13个,取缔贩卖淫秽色情光盘摊点36个,销毁淫秽色情书刊48363册,销毁淫秽色情光盘62594盒(盘)。其中,市文化、教育、公安、工商等部门与大专院校密切配合,2010年9月,启动以校园周边为重点的手机扫黄“护岸林”专项行动,集中打击手机销售和维修店下载淫秽色情信息,查处九江学院“东城手机广场”提供淫秽色情视频下载案件,烧毁淫秽短片118部,色情图片519幅。
  至2010年,全市共组织扫黄专项行动257次,铲除地下光盘复制、刻录窝点83个,取缔贩卖淫秽色情光盘摊点394个,销毁淫秽色情书刊567325册,销毁淫秽色情光盘748317盒(盘),销毁淫秽色情图片1 18413幅。
  附:“扫黄打非”案例 “7.27”非法音像制品案2007年7月27日,根据游客实物举报,庐山博物馆书刊音像经营店涉嫌非法销售音像制品《庐山烟云》。《庐山烟云》音像制品为盗用省文化音像出版社等出版发行的非法音像制品,该制品外包装设计及片名侵犯庐山会议旧址管理所拥有版权的1994年11月与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联合制作的内部放映资料片《庐山烟云》的著作权,内碟为《庐山风云》(上、下集)和《中国出了个毛泽东》(A、B)2个品种音像制品。《庐山风云》侵犯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外宣办、江西文化音像出版社、凤凰卫视等多家著作权、版权;《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原为中央新影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该案是典型的侵犯知识产权案,题材为政治类音像制品,涉嫌制、贩政治性非法音像制品。2007年8月2日9时,庐山管理局“扫黄打非”办(庐山文化市场管理稽查大队)与广东省“扫黄打非”办公室联手,先后在白云机场路广东音像城A60档、B60档,黄石东路高尔夫花园1301房进行检查,从中查获涉嫌政治性等非法音像制品1.2万张。涉嫌非法音像制品由广州市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总队登记保存在广州市政府收缴非法出版物销毁场内。抽样证据54个品种483张(本)由庐山“扫黄打非”办带回,涉及广州的案件线索已移交广州方面追查。
  “7.22”网络盗版侵权案2008年7月,市“扫黄打非”办、版权局相继接到网民举报,反映“某网站”向网民有偿服务传播的影视作品中涉嫌侵权行为。经案情线索会商,在省“扫黄打非”办、省版权局牵头下,由市“扫黄打非”办、版权局与庐山管理局“扫黄打非”办、版权局联合成立江西省九江、庐山“7-22”网络侵权案专案组。7月23日上午,初步查明“该网站”中《奥运会倒计时100天庆祝活动暨第4届奥运歌曲征集颁奖晚会》《功夫熊猫》《全民超人》抢先版、《军情观察室》《震撼世界的七日》等中外影视作品涉嫌侵犯著作权中的信息网络传播权。7月23日下午,专案组到省局、办汇报案情。7月24日早,省新闻出版局处长等前往省公安厅网监总队与省通信管理局2部门通报案情,协调2部门协助支持专案组依法办案,并通过侦测出“该网站”在九江等地有服务器,九江电信是“该网”互联网端口接人点,主服务器在九江电信机房。另一方面,专案组继续在南昌某办案点收集证据,继续网上调查。7月24日午,在侦测到“华亿网”服务器在九江电信后,专案组立即赶回九江查找服务器。通过各方与电信协调,于下午6时得知“该网”在九江电信托管4台服务器。7月25日10时,专案组办案人员委托九江电信代为转交九江版权局对该公司法定代表人下达的《接受调查通知书》,并拿到九江电信与“该网站”代收费协议书的传真件和九江电信关于与该网站168购卡充值收入分成情况。7月25日下午,专案组在九江电信拿到通过QQ电传的《该网站与北京中录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签约的宽带网络视频节目合作协议及目录》及《该网站与北京网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签约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使用许可协议及目录》。此后专案组成员由省“扫黄打非”办派专车到宁波调查取证,在宁波中录公司调查该网站与北京中录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签约的《宽带网络视频节目合作协议及目录》真实性及授权数量。从宁波返回后专案组又赶往赣州《该网站》办公地调查取证。8月下旬奥运会结束后,专案组又赶往北京,一方面向国家版权局与全国“扫黄打非”办汇报案件侦破情况,另一方面在国家版权局执法处协调下,在北京市版权局配合下前往北京网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进行调查取证。在省、市、山新闻出版局(版权局)、“扫黄打非”办领导的重视与支持下,专案组查实,江西某网站为珠海某公司赣州分公司开办的文化类网站。自2006年4月以来,该公司与电信部门合作,利用在市电信公司托管的4台网络服务器与九江电信端口,通过该网站在互联网上传播上万部的影视作品,通过从九江、吉安、赣州电信168及银行转账等方式收取网民会员费的形式牟利。所涉及的北京中录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是由中国录音录像总社与宁波网通信息港合资组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四十七条第(一)项和《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十八条的规定,珠海市某公司赣州分公司的行为已侵犯电影、电视剧作品著作权人的合法权利。因案件涉及省内外多个地市,专案组将案卷移交省版权局、省“扫黄打非”办处理。省版权局于9月14日对珠海市华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赣州分公司作出责令停止涉案侵权行为和罚款8万元的行政处罚。至此,“7-22”网络侵权案成功告破,该案专案组为此获2008年全国“扫黄打非”有功集体,市“扫黄打非”办公室获2008年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先进集体。

知识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四册

《九江市志(1991-2010)第四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和《山东省地方史志工作条例》要求,力求全面、 系统、客观地记述1991年-2011年济阳县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