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传统戏剧]星子西河戏(第三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四册》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2299
颗粒名称: 八、[传统戏剧]星子西河戏(第三批)
分类号: G1
页数: 1
摘要: 清同治十三年(1874),以艺人周自秀为班头的“青阳公主星邑义和班”成立,经过150余年磨炼创新,形成一种以皮黄为主要声腔的弹腔戏西河戏。西河戏综合歌舞、音乐等艺术门类,以虚拟和程式化表演区别于其他戏剧。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技艺传承

内容

清同治十三年(1874),以艺人周自秀为班头的“青阳公主星邑义和班”成立,经过150余年磨炼创新,形成一种以皮黄为主要声腔的弹腔戏西河戏。西河戏综合歌舞、音乐等艺术门类,以虚拟和程式化表演区别于其他戏剧。
  行当承袭青阳腔,融人当地艺术形式。传统行当为10大角:即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老、六外、七丑、八贴、九小、十杂。语言用中州音韵而杂以方言,唱词除错用乡音外,还大量加有衬词。声腔中伴有山歌小调,主要音乐为西皮、二凡,兼有青阳腔和民歌俚曲。其板式有倒板、正板、慢板、简板、垛子板、三流滚板等。嗓音生、丑用“本音”,旦、小生用“侧音”,净用“边音”。传统乐器细筒琴、大筒琴、月琴哗筒、竹笛、大筛锣、钹、小锣、抛锣、雀钹、班鼓、板等。文场以细筒胡琴为主弦、配以大筒、哗和月琴。武场有板鼓、小鼓、雀钹、闹钹、大锣、小锣、抛锣等。乐队6人:司鼓1人,上手1人,下手1人,月琴、大锣、小锣各1人。舞台中央一把道具桌,乐手左右面桌而席。左为司鼓大锣小锣,右为主琴配琴和月琴。乐手身后是上下场的过道,演出时,桌后是报本提词者位置。传统表演程式较为固定,颇具乡土气息。不同角色出场,就有不同出场方式,其表演身段为4大段即8大桩门、10大手法、6大腰式和13大步法。成套身段有起罢、跌画式、开四门、备马、洗马等。西河戏传统剧目有50余出大本戏,30余出小本戏。剧目曲牌分为琴牌和哗筒牌。琴牌有北调、过调、夜星沉、快端凳子、慢端凳子、擂朝鼓等。哗筒牌有:迎宾曲、代言调、家团圆、国团圆、踢脚板等。锣鼓经有岔箕口、倒板头、快引槌、慢引槌、长槌、快槌等20余支。剧本多为三国、隋唐、宋代水浒及杨家将故事等。

知识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四册

《九江市志(1991-2010)第四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和《山东省地方史志工作条例》要求,力求全面、 系统、客观地记述1991年-2011年济阳县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