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曲艺]武宁打鼓歌(第二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四册》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2295
颗粒名称: 四、[曲艺]武宁打鼓歌(第二批)
分类号: G1
页数: 2
摘要: 原称锄山鼓,流行修河流域。清乾隆年间,湖北薅草歌传人武宁。经200多年发展演变,湖北薅草歌融合“吴歌”韵味和武宁乡土风情,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既有“打鼓高陵种玉芦”的楚式激越高亢,亦有“男女相感之辞”的吴歌式婉转悠扬,还有“戏笞之以为欢笑”的山里人的诙谐情趣。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技艺传承

内容

原称锄山鼓,流行修河流域。清乾隆年间,湖北薅草歌传人武宁。经200多年发展演变,湖北薅草歌融合“吴歌”韵味和武宁乡土风情,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既有“打鼓高陵种玉芦”的楚式激越高亢,亦有“男女相感之辞”的吴歌式婉转悠扬,还有“戏笞之以为欢笑”的山里人的诙谐情趣。
  “打鼓歌”之鼓形同腰鼓,鼓面蒙以黄牛皮,鼓声响亮,富于穿透力。击鼓人将鼓系挂在右侧腰前,击鼓时,右手击鼓,左手在鼓面上一按一松,发出“咚笃”之声,鼓声催人劳作,故又名“催工鼓”。鼓点节奏丰富,按节奏和速度归纳为12字诀:“起头番、落二番、紧三番、杀四番”。开始时,鼓点较缓,如微波拍岸,低婉悠扬。随后鼓点略快,如风起浪涌,蓄积力量。三番鼓响,鼓声激越,如巨浪排空,劳动者你追我赶,争先恐后。最后鼓声、歌声、帮腔声、锄山声混成一片,如疾风骤雨,地动山摇,击鼓和劳动频率达到高潮,故有“一鼓催三工”之说。分为长歌和短歌。长歌也叫排子歌,唱的歌词多是叙事长诗,一排有几十段甚至几百段,有“梅花三百六,唱瘦一身肉”之说。短歌也叫散歌,唱的多为情爱、风俗,乡土气息十分浓厚。打鼓歌中,鼓匠是关键。劳动时,众人一字排开,鼓匠面对大家击鼓发歌,一般能见景生情,信口编词。打鼓人称“打鼓师傅”,是东家的代理人。帮工最少十几人,起居作息由打鼓人用鼓声指挥。2008年6月,《武宁打鼓歌》被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中国音乐大辞典》收为词条,部分歌曲被北京、上海、武汉等地音乐学院选为教材,多首民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入《中国民歌》。

知识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四册

《九江市志(1991-2010)第四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和《山东省地方史志工作条例》要求,力求全面、 系统、客观地记述1991年-2011年济阳县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