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统戏剧]湖口青阳腔(第一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四册》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2292
颗粒名称: 一、[传统戏剧]湖口青阳腔(第一批)
分类号: G1
页数: 2
摘要: 南戏、弋阳腔在发展、衍变过程中产生支脉青阳腔。明·汤显祖《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载:“江以西则弋阳,其节以鼓、其调喧。至嘉靖而弋阳之调绝,变为乐平、为徽、青阳”。青阳腔进入都昌、湖口流传有400余年,继承弋阳腔“一唱众和,其节以鼓,其调喧”特点,以曲牌联套与板式变化相结合而构成,在弋阳腔加滚基础上形成独树一帜“滚调”。“滚调”是将原曲牌破开,在曲首、曲中和曲尾增加五、七言式通俗诗句,或三、四言偶句唱词等,使角色感情畅快淋漓地得到发挥,从而丰富唱腔变化与艺术感染力。“滚调”的出现,结束曲牌联套大统一局面,并向板腔体过渡起到中介和催化剂作用,使中国传统戏曲发生重大变革。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技艺传承

内容

南戏、弋阳腔在发展、衍变过程中产生支脉青阳腔。明·汤显祖《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载:“江以西则弋阳,其节以鼓、其调喧。至嘉靖而弋阳之调绝,变为乐平、为徽、青阳”。青阳腔进入都昌、湖口流传有400余年,继承弋阳腔“一唱众和,其节以鼓,其调喧”特点,以曲牌联套与板式变化相结合而构成,在弋阳腔加滚基础上形成独树一帜“滚调”。“滚调”是将原曲牌破开,在曲首、曲中和曲尾增加五、七言式通俗诗句,或三、四言偶句唱词等,使角色感情畅快淋漓地得到发挥,从而丰富唱腔变化与艺术感染力。唱法为“流水板”,有板无眼,不用帮腔,板急调促,字多腔少,急歌之,一泄到底。“滚调”的出现,结束曲牌联套大统一局面,并向板腔体过渡起到中介和催化剂作用,使中国传统戏曲发生重大变革。
  剧目分别为宋元南戏传统剧目,与海盐腔、昆山腔交流演出剧目,文人和民间艺人传奇剧目。音乐可分4个部分:高调曲牌,横直曲牌,杂出小调,锣鼓曲牌。行当为十角制:一末(老生)、二净(大花脸)、三生(须生)、四旦(青衣)、五丑(小花脸)、六外(付末)、七小(小生)、八贴(花旦)、九老(老旦)、十杂(二花脸)。随着历史变迁和剧本需要,增加二肩(丫环)、三肩(娃娃生)、背褡(将士)、龙套(士兵)等角色。青阳腔表演古朴奇特,粗犷豪放,感情真挚,乡土气息浓厚。丑行既保留宋杂剧插科打诨、滑稽调笑遗风,又可主演正剧,使丑行从从属地位向人物性格化转移。旦角、生角表演创造“链步…‘甩发…‘跪步…‘三托跳”和水袖、扇子、云帚、翎子等新程式。在技艺上,吸收其他戏曲剧种表演艺术,从穿插杂技表演向戏曲化、程式化、规范化舞台艺术发展。乐器有大锣、小锣、大钹、小钹、小渣、马锣、云锣、报鼓、堂鼓、大鼓。过场音乐是笛子、唢呐。

知识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四册

《九江市志(1991-2010)第四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和《山东省地方史志工作条例》要求,力求全面、 系统、客观地记述1991年-2011年济阳县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