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国艺术之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四册》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2218
颗粒名称: 三、全国艺术之乡
分类号: K892.24
页数: 2
摘要: 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瑞昌剪纸源于汉代。1972年11月,从瑞昌境内发掘的西晋墓砖纹饰上,即有瑞吕剪纸雏形。构成这支队伍基本阵容,按自然年龄分为老、中、青3个层面。1992年10月,瑞昌市被省文化厅命名为“剪纸之乡”;1993年12月,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5年,瑞昌剪纸被省政府向文化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九江市政府将瑞昌剪纸定为“九江旅游特色商品”。至2010年,瑞昌市文化馆先后举办有剪纸作品参展的综合展览28期,单项剪纸作品展览13期,组织1000多幅剪纸作品在全市乡镇(场)巡回展出。有100多位剪纸艺人的2000余件作品在国家级大展、大赛中获奖;有9篇研究瑞昌剪纸的学术论文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
关键词: 民间艺术 风俗习惯

内容

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剪纸艺术) 瑞昌剪纸源于汉代。1972年11月,从瑞昌境内发掘的西晋墓砖纹饰上,即有瑞吕剪纸雏形。1991年以来,全市剪纸艺人近2000人,遍布27个乡镇(场),多分布在夏畈、南阳、肇陈、花园、洪一等乡镇。构成这支队伍基本阵容,按自然年龄分为老、中、青3个层面。而其艺术形式和取材上又各具特色:一是采用传统的技法,以神话传说、人物故事、花鸟虫鱼为主要题材,融风俗人情于一体;二是在继承和吸收传统剪纸技法的基础上,采用新技术,多以现象为题材,着重反映当代生活;三是重在反映现实生活,富有鲜明的时代感。1992年10月,瑞昌市被省文化厅命名为“剪纸之乡”;1993年12月,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剪纸艺术)。2005年,瑞昌剪纸被省政府向文化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九江市政府将瑞昌剪纸定为“九江旅游特色商品”。至2010年,瑞昌市文化馆先后举办有剪纸作品参展的综合展览28期,单项剪纸作品展览13期,组织1000多幅剪纸作品在全市乡镇(场)巡回展出。有100多位剪纸艺人的2000余件作品在国家级大展、大赛中获奖;有9篇研究瑞昌剪纸的学术论文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
  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戏曲) 湖口县境内流传的剧种主要有高腔、弹腔、采茶戏、文曲戏、木偶戏、饶河戏和黄梅戏。1996年,全县有农民业余剧团101个,在县第三届文化艺术节期间,共演出7个传统剧种的188个折子戏,参加演出人员1400余人。《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农民日报》及中央电视台、省、市电台、电视台对湖口特色文化现象进行报道。1998年,农村业余剧团调查登记,流泗、大垅、张青、凰村、马影、文桥、付垅、武山、舜德、流芳等乡镇,都有青阳腔戏班,有的一乡多个戏班。1999年10月,省文化厅命名县为“戏曲之乡”,2000年12月,文化部授予县“中国民间艺术(戏曲)之乡”称号。2008年10月,举办“鄱阳湖神韵”戏曲艺术节,全县12个乡镇15个业余剧团参加展演,共演出7种戏的18个优秀剧目。参加展演青阳腔的有付垅、文桥、大垅、凰村戏班;弹腔的有马影、张青戏班;文曲戏的有流芳、城山戏班:采茶戏的有流泗、文桥戏班;饶河戏的有舜德戏班;木偶戏有大垅戏班;黄梅戏的有双钟、武山、流泗戏班。2007年6月7日,县政府与九江学院签订保护、传承青阳腔戏曲艺术合作协议。2008年7月,县戏研室申报《青阳腔》获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研究立项。2009年6月,国家级青阳腔传承人殷武焕在家乡付垅乡创办“武焕青阳腔艺术传习所”。当年,文化部再度授予湖口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戏曲)”之乡称号。

知识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四册

《九江市志(1991-2010)第四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和《山东省地方史志工作条例》要求,力求全面、 系统、客观地记述1991年-2011年济阳县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