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农村文化活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四册》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221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农村文化活动
分类号: G247
页数: 2
摘要: 1991年以来,农村文化需求受到重视,农村文化室(俱乐部)逐步增加。至2010年年底,全市有农村文化室1266个,文化专业户2784家,初步形成以县文化馆、图书馆为龙头,以乡(镇)文化站为枢纽,以村文化室为前沿,以文化专业户为补充的群众文化网络。
关键词: 群众文化 文化活动

内容

1991年以来,农村文化需求受到重视,农村文化室(俱乐部)逐步增加。至2010年年底,全市有农村文化室1266个,文化专业户2784家,初步形成以县文化馆、图书馆为龙头,以乡(镇)文化站为枢纽,以村文化室为前沿,以文化专业户为补充的群众文化网络。
  二、农村业余剧团 20世纪90年代,农村业余剧团多由民间艺人和文艺爱好者自愿组合,一般规模15-20人,行当较全的30人左右。全市有农村业余剧团731个,如瑞昌市码头镇女子黄梅戏剧团、南义镇青年歌舞团,武宁县采茶戏剧团、鲁溪镇采茶剧团,湖口县付垅乡青阳腔剧团、张青乡弹腔剧团,彭泽县棉船乡剧团,九江县江洲剧团等,活跃在县、市、省乃至上海。1992年6月,九江县沙河镇龙灯队、军乐队,庐山区十里乡龙灯队、新港镇农民唢呐队、虞家河乡高跷队、莲枪队等农民文艺团体参加在九江举办的全国第六届“‘屈原杯’龙舟赛暨‘庐山杯’国际龙舟邀请赛”开幕式。1993年8月,参加全国“’93年‘炎黄杯’世界华人、华侨龙舟系列赛暨第二届‘庐山杯’国际龙舟邀请赛”开幕式等大型文艺演出活动。2000年2月19~20日,在市人民影剧院举办九江首届农民艺术节,有65个业余剧团,516名演员参赛。至2010年,全市有农村剧团59个。瑞昌市码头镇女子黄梅戏剧团,应邀在上海大世界演出1周,并代表江西参加全国农民艺术节获得铜奖。武宁县鲁溪镇农民剧团参加全省首届农民戏剧节,夺得7项奖励。武宁县采茶戏剧团参加全省玉茗花戏剧节,获得5项奖励。修水县组织的文艺演出小分队常年活跃在田间地头,被省文化厅授老区“乌兰牧骑”式文化工作队称号。
  三、全国艺术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剪纸艺术) 瑞昌剪纸源于汉代。1972年11月,从瑞昌境内发掘的西晋墓砖纹饰上,即有瑞吕剪纸雏形。1991年以来,全市剪纸艺人近2000人,遍布27个乡镇(场),多分布在夏畈、南阳、肇陈、花园、洪一等乡镇。构成这支队伍基本阵容,按自然年龄分为老、中、青3个层面。而其艺术形式和取材上又各具特色:一是采用传统的技法,以神话传说、人物故事、花鸟虫鱼为主要题材,融风俗人情于一体;二是在继承和吸收传统剪纸技法的基础上,采用新技术,多以现象为题材,着重反映当代生活;三是重在反映现实生活,富有鲜明的时代感。1992年10月,瑞昌市被省文化厅命名为“剪纸之乡”;1993年12月,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剪纸艺术)。2005年,瑞昌剪纸被省政府向文化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九江市政府将瑞昌剪纸定为“九江旅游特色商品”。至2010年,瑞昌市文化馆先后举办有剪纸作品参展的综合展览28期,单项剪纸作品展览13期,组织1000多幅剪纸作品在全市乡镇(场)巡回展出。有100多位剪纸艺人的2000余件作品在国家级大展、大赛中获奖;有9篇研究瑞昌剪纸的学术论文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
  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戏曲) 湖口县境内流传的剧种主要有高腔、弹腔、采茶戏、文曲戏、木偶戏、饶河戏和黄梅戏。1996年,全县有农民业余剧团101个,在县第三届文化艺术节期间,共演出7个传统剧种的188个折子戏,参加演出人员1400余人。《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农民日报》及中央电视台、省、市电台、电视台对湖口特色文化现象进行报道。1998年,农村业余剧团调查登记,流泗、大垅、张青、凰村、马影、文桥、付垅、武山、舜德、流芳等乡镇,都有青阳腔戏班,有的一乡多个戏班。1999年10月,省文化厅命名县为“戏曲之乡”,2000年12月,文化部授予县“中国民间艺术(戏曲)之乡”称号。2008年10月,举办“鄱阳湖神韵”戏曲艺术节,全县12个乡镇15个业余剧团参加展演,共演出7种戏的18个优秀剧目。参加展演青阳腔的有付垅、文桥、大垅、凰村戏班;弹腔的有马影、张青戏班;文曲戏的有流芳、城山戏班:采茶戏的有流泗、文桥戏班;饶河戏的有舜德戏班;木偶戏有大垅戏班;黄梅戏的有双钟、武山、流泗戏班。2007年6月7日,县政府与九江学院签订保护、传承青阳腔戏曲艺术合作协议。2008年7月,县戏研室申报《青阳腔》获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研究立项。2009年6月,国家级青阳腔传承人殷武焕在家乡付垅乡创办“武焕青阳腔艺术传习所”。当年,文化部再度授予湖口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戏曲)”之乡称号。
  四、民俗文化活动 2005年,开展民间民俗活动普查,发现民间民俗活动92项。其中,颇有影响的民间民俗活动有玩春牛、赶野猫、荷灯节。
  玩春牛亦称打春。每年的第一个节气就是“立春”,人们通常叫“打春”。都昌县大港镇有这种风俗,每年立春这一天,人们穿上节日的服装,抬着一头纸糊的大耕牛,载歌载舞上街游行。游行后,把纸糊的耕牛抬到祠堂,由族长亲自执鞭打3下,意思是大地回春,赶紧耕种。
  赶野猫旧时称嗦狐狸野。现仅存于彭泽县黄岭乡的老屋湾汪家,是一种原生态的驱鬼逐疫、祈求平安的民间习俗。从古代用傩驱鬼逐疫的仪式中沿袭和演变而成。“赶野猫”习俗活动定在每年的正月初七,凡10岁至15岁的男童涂花脸,身穿五猖服,手执刀叉,扮成“五猖兵马”,鸣锣击鼓,在村中往来呼唤,挨家挨户“抄家”,名日“赶野猫”。演义过程分为上午、中午、下午各抄家1次。20世纪90年代初,中央电视台、省市电视台均有记者采访,《赣北老屋湾汪家的“赶野猫”遗俗》一文及图片刊登在《民俗》画刊上。
  荷灯节俗称“送船”,是瑞昌沿壤溪岸边乡镇特有的民间传统节日。距今600多年历史,流传于范镇、南义等乡村。范镇荷灯节,俗称“送船”。每年农历五月十八日,各地乡民相邀远嫁的姑娘、姊妹回乡聚集,先组织唱“孝亲歌”,以此教导人人行孝敬老,歌颂人间真情,倡导忠廉孝道;后舞龙队和龙船出行,龙船所到之处,村民自发一路为龙船泼水洗街,放着鞭炮迎龙,“龙王”便给村民发送元宝(馒头做成元宝状),以示平安富贵;最后手捧荷灯,在河道、池塘里将点燃的龙船放入水中,放置一盏盏点燃的荷灯,以寄托对先人的思念,并祈祷荷仙姑保佑一方百姓平安,风调雨顺。

知识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四册

《九江市志(1991-2010)第四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和《山东省地方史志工作条例》要求,力求全面、 系统、客观地记述1991年-2011年济阳县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