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篇 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四册》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2209
颗粒名称: 第五十七篇 文化
分类号: C95
页数: 62
摘要: 演出市场发生根本性变革,艺术活动活跃,送戏下乡、举办各类演出、展览活动5000余场次。在现代公共图书馆服务工作中,各种社会文化、教育活动占有很大的比重,凸显图书馆在传承文明、社会教育中的职能作用。市图书馆不断延伸服务形式,举办各种展览、讲座、报告、培训班等活动,创办旨在“寻历史之源,建文化之庐”为主题的公益讲座,丰富市民文化生活,提升九江文化品位,亦为增强九江发展的文化软实力提供知识支撑。全市先后进行2次文物普查,新发现文物点2679处。共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8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73处。全市13家博物馆、纪念馆向社会免费开放。
关键词: 民族学 文化人类学

内容

1991年以来,全市群众文化以公益性、服务性为主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城乡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农村、厂矿、社区、校园文化站(室)立足当地特点,形成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的社会性文化,组织和举办群众文化活动,普及科学技术文化知识,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协助行政部门对群众艺术团体、民间艺人和文化专业户进行管理。全市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的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小品、音乐、舞蹈、书法、美术、摄影等作品6000余件。演出市场发生根本性变革,艺术活动活跃,送戏下乡、举办各类演出、展览活动5000余场次。在现代公共图书馆服务工作中,各种社会文化、教育活动占有很大的比重,凸显图书馆在传承文明、社会教育中的职能作用。市图书馆不断延伸服务形式,举办各种展览、讲座、报告、培训班等活动,创办旨在“寻历史之源,建文化之庐”为主题的公益讲座,丰富市民文化生活,提升九江文化品位,亦为增强九江发展的文化软实力提供知识支撑。全市先后进行2次文物普查,新发现文物点2679处。共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8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73处。全市13家博物馆、纪念馆向社会免费开放。
  2005年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收集民间文学1559件,传统音乐2324首,传统舞蹈123个,传统戏剧766本,曲艺39本,传统体育1个,传统美术1598件,传统手工技艺29项,民俗92件,传统医药15项。通过评审、申报,全市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1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传承人5个。至2010年,全市有全国社会文化先进县2个,全省社会文化先进县3个,全省百强文化站20个,全国艺术之乡3个。
  文化产业项目品牌,重点企业和文化产业园区的培育和建设工作扎实,传统文化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链正逐步形成,文化产业发展的保障体系正在健全。
  第一章群众文化第一节文化馆(站) 一、市文化馆原名市群艺馆,位于市区环城路162号,馆舍面积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内设艺术辅导部、理论调研部、文化经营部和办公室。
  20世纪90年代,以组织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社会文化教育培训和基层文化艺术辅导等为主要职能。群艺馆实行“三个面向”,即面向市民群众开展文化艺术普及活动;面向业余文艺骨干和业余文艺团队开展培训和辅导;面向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公益性文化活动和培训。1992年5月,被文化部和全国少年儿童艺术委员会授予“全国少年儿童文化工作先进单位”。
  进入21世纪以来,组织承办全市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组织承办各类大型群文活动逾100次。2002-2004年,举办4届金秋文化艺术节。2003年举办第二届金秋艺术节秧歌大赛。2004-2006年,举办3届国际龙狮精英赛开幕式大型文艺演出。2004年举办元宵群龙闹浔城踩街巡游。2005年“魅力九江·风采2005”元宵大型灯会和焰火晚会活动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中播出。2007年,举办中国九江·庐山·西海国际文化旅游节暨第十八届世界超级模特环球大赛中国总决赛开幕式大型文艺表演。2009年,举办“魅力九江”广场文化活动。2010年,举办“红歌唱响八里湖”演出活动,其间,还举办金秋文化艺术节、国际龙狮精英赛开幕式大型文艺演出、“六一”少儿书法绘画摄影大赛、节目主持人大赛、“魅力九江”广场文化活动等。
  群艺馆注重群众文化网络建设,创建校园、社区、部队和企业4个文化基地,从中选取群众文化活动有一定特点和优势、有过合作基础的单位作为联系点,了解情况、沟通感情、互通信息、以点带面、全面推动基层文化的发展。先后建立柘林电力有限公司、昌河集团、九江化纤、浔阳区甘棠街道办事处六角石社区、人民路街道办事处湖滨社区、庐山区五里街道办事处南湖小区社区、十里街道办事处十里铺社区、九江职业技术学院、九江师范、九江学院本部、171医院、九江武警支队、海军后勤部等文化基地单位。2004年,群艺馆被文化部授予国家三级文化馆。
  2010年5月,启动“九江市文化馆”新馆(艺术中心)工程,在八里湖划地5.33公顷,投资3.5亿元,建设建筑面积27700余平方米的多功能、综合性文化设施,内含大剧院、多功能剧场、音乐美术创作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等。12月,更名市文化馆,在编干部职工34人。
  二、县(市、区)文化馆浔阳区文化馆原址在朝阳小学教学大楼内,馆舍面积1000平方米。长虹北路文化馆新大楼竣工于2006年,占地面积6770平方米,建筑面积3990平方米。新馆在功能定位上坚持公益性,贴近社会,面向大众,以普通市民为服务对象,设置引领浔阳文化时尚项目,做到普及与提高、通俗与高雅的有机结合。一楼设有排练室、电视体验中心、棋室、乒乓球室;二楼设有多功能会议室、阅览室、音乐室、微机室、多功能剧场及用于培训、娱乐、健身教室;另有市民休闲广场,可供晨练、文艺演出。内设艺术辅导部、理论调研部、少儿辅导部和办公室,2010年被文化部评为国家一级文化馆。
  庐山区文化馆建筑面积1440平方米。内设办公、图书2室和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美术摄影、调研等组,开展文艺创作、群众文化理论研究、文艺活动辅导;创办《报春泉》《匡庐群文信息》《白鹿》等刊物。2005年3月,文化馆内设办公室、图书室、财会室、会议室、档案室、储藏室、创作辅导部、艺术辅导部、文管所。
  九江县文化馆内设办公室、文艺培训辅导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调研创作部)、信息档案部。20年间,组织创作演出《田水湾》《彩凤》《城门湖上》《喜搬家》《妈妈》等7个采茶小戏,分别在省、市文艺会演获奖,组织开展社会文化活动100余场。编排“一龙九柱”龙舞,先后参加1992年市“屈原杯”、1993年“炎黄杯”全国龙舟赛和1996年庐山国际旅游节开幕式表演。成功申报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保护名录8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3个。2002年新建馆舍,总面积2490平方米。
  德安县文化馆原馆面积1 100平方米。1997年县文化娱乐中心并人县文化馆。2005年8月迁至文化广电大楼。馆舍建筑总面积5500平方米,室外活动场地面积800平方米,宣传橱窗25.6米。有多功能文化艺术中心、排练厅、展览厅、培训室、综合活动室、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室、艺术档案室等。2007年内设机构有办公室、群文辅导培训部、文化艺术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10年年底被评为国家二级文化馆。
  永修县文化馆1991年,新建办公大楼,建筑面积990平方米.1993年竣工并迁至新馆。内设文艺创作组、音乐戏剧组、美术摄影组、办公室及图书室。
  星子县文化馆1991年,办公及综合活动室在馆房二楼、三楼。2007年兴建文化馆新大楼,建筑面积1655平方米,2010年竣工。新馆建有室外活动场、宣传栏,馆内设行政办公室、多功能厅、钢琴室、电子琴室、舞蹈排练厅、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展览厅、书画培训室、资料档案室、民族乐器培训室。 修水县文化馆建筑面积530平方米,配有会议室、游艺室、办公室及活动室。内设群文辅导部、美术摄影部、少儿艺术培训部和办公室。每年举办“双井之春”音乐会,每2年举办“修河之波艺术节”,由修水、武宁、永修、铜鼓4县参加.4县轮流为主办单位。
  武宁县文化馆 1998年4月,兴建县文化艺术中心,建筑面积6330平方米,由娱乐活动楼、影剧院和办公楼3部分组成,1999年9月底竣工。文化艺术中心大楼共5层,第一层为主大厅和影剧院。大厅的左右两侧房间和通道为健身房、老年人活动室等场地。影剧院设有楼、池座1000位,可供省级专业艺术团体表演,音响器材系美国、德国、日本进口,所有灯具配置电脑换色器。舞台前乐池,可供中型乐队使用。影剧院置有中央空调设备,除专业文艺演出外,还具召开大型会议和电影放映功能。第二层至第四层为办公室、会议室、排练厅、摄影暗室、美工室、藏书室等。内设办公室、文艺辅导部、美术辅导部、调研部。2010年被评为国家一级文化馆。
  湖口县文化馆2008年,建设县艺术中心,2010年10月建成,总面积920平方米。馆内设办公区和文化活动区,文化活动区设有文化活动室4个,即辅导排练厅、展览厅、多功能演绎厅、创作室。内设群文辅导部、美术摄影部、少儿艺术培训部和办公室。
  都昌县文化馆20世纪90年代全省两次在都昌召开现场会,“都昌文化现象”引起全省反响。2003年率先在全省开展“文化下乡,送戏进村”活动,举办大型群众文化活动100余场。2010年年底,内设音乐、舞蹈、文学、少儿、美术书法、摄影、戏剧7个辅导组和行政办公室。 彭泽县文化馆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有小礼堂、会议室、游艺室、办公室及各类活动室。内设群文辅导部、美术摄影部、少儿艺术培训部和办公室。
  瑞昌市文化馆原建筑面积500平方米。2005年11月因受地震破坏,当年拆除。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租借县民中三楼作为临时办公地点。2009年12月新大楼竣工投入使用,建筑面积5611.35平方米,内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非遗”传习所、瑞昌剪纸展厅、书画展厅、舞蹈厅、培训室、创作室、多功能厅、综合展厅、文化产业展示厅、会议室、办公室。
  庐山文化馆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有健身房,多功能活动厅,美术、书法、舞蹈等青少年专业辅导班,乒乓球室,棋牌室等,多功能活动厅有400平方米。内设办公室和业务辅导部。20年间组织开展各类文化艺术辅导、培训100余场。在市以上报刊发表文学艺术作品、调研文章30余篇。有1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和1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3年被授予国家三级文化馆。
  三、乡镇文化站 1991年,全市有乡(镇)文化站238个,实现“乡乡有文化站”的目标。
  1998年,全市群众文化设施因特大洪水蒙受损失。有133个文化站成危房。其中基础设施设备较齐全,文化活动开展活跃的瑞昌市码头镇文化站、南义镇文化站、赛湖垦殖场文化中心,彭泽县棉船文化中心,湖口县流泗镇文化中心,庐山区海会镇文化站6个文化站受损为大,直接经济损失达615.88万元。 2008年起,为解决乡镇文化站无房和面积不达标问题,改善乡镇公共文化服务条件,建立乡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农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统一设计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标准,各县(市、区)乡(镇)文化站,每个由国家下拨12万元,省财政配套12万元,自筹配套资金若干元用于新建乡镇文化站馆舍。至2010年底,全市173个乡(镇)完成文化站新建重建任务。
  第二节农村文化活动一、文化室、农村俱乐部 1991年以来,农村文化需求受到重视,农村文化室(俱乐部)逐步增加。至2010年年底,全市有农村文化室1266个,文化专业户2784家,初步形成以县文化馆、图书馆为龙头,以乡(镇)文化站为枢纽,以村文化室为前沿,以文化专业户为补充的群众文化网络。
  二、农村业余剧团 20世纪90年代,农村业余剧团多由民间艺人和文艺爱好者自愿组合,一般规模15-20人,行当较全的30人左右。全市有农村业余剧团731个,如瑞昌市码头镇女子黄梅戏剧团、南义镇青年歌舞团,武宁县采茶戏剧团、鲁溪镇采茶剧团,湖口县付垅乡青阳腔剧团、张青乡弹腔剧团,彭泽县棉船乡剧团,九江县江洲剧团等,活跃在县、市、省乃至上海。1992年6月,九江县沙河镇龙灯队、军乐队,庐山区十里乡龙灯队、新港镇农民唢呐队、虞家河乡高跷队、莲枪队等农民文艺团体参加在九江举办的全国第六届“‘屈原杯’龙舟赛暨‘庐山杯’国际龙舟邀请赛”开幕式。1993年8月,参加全国“’93年‘炎黄杯’世界华人、华侨龙舟系列赛暨第二届‘庐山杯’国际龙舟邀请赛”开幕式等大型文艺演出活动。2000年2月19~20日,在市人民影剧院举办九江首届农民艺术节,有65个业余剧团,516名演员参赛。至2010年,全市有农村剧团59个。瑞昌市码头镇女子黄梅戏剧团,应邀在上海大世界演出1周,并代表江西参加全国农民艺术节获得铜奖。武宁县鲁溪镇农民剧团参加全省首届农民戏剧节,夺得7项奖励。武宁县采茶戏剧团参加全省玉茗花戏剧节,获得5项奖励。修水县组织的文艺演出小分队常年活跃在田间地头,被省文化厅授老区“乌兰牧骑”式文化工作队称号。
  三、全国艺术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剪纸艺术) 瑞昌剪纸源于汉代。1972年11月,从瑞昌境内发掘的西晋墓砖纹饰上,即有瑞吕剪纸雏形。1991年以来,全市剪纸艺人近2000人,遍布27个乡镇(场),多分布在夏畈、南阳、肇陈、花园、洪一等乡镇。构成这支队伍基本阵容,按自然年龄分为老、中、青3个层面。而其艺术形式和取材上又各具特色:一是采用传统的技法,以神话传说、人物故事、花鸟虫鱼为主要题材,融风俗人情于一体;二是在继承和吸收传统剪纸技法的基础上,采用新技术,多以现象为题材,着重反映当代生活;三是重在反映现实生活,富有鲜明的时代感。1992年10月,瑞昌市被省文化厅命名为“剪纸之乡”;1993年12月,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剪纸艺术)。2005年,瑞昌剪纸被省政府向文化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九江市政府将瑞昌剪纸定为“九江旅游特色商品”。至2010年,瑞昌市文化馆先后举办有剪纸作品参展的综合展览28期,单项剪纸作品展览13期,组织1000多幅剪纸作品在全市乡镇(场)巡回展出。有100多位剪纸艺人的2000余件作品在国家级大展、大赛中获奖;有9篇研究瑞昌剪纸的学术论文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
  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戏曲) 湖口县境内流传的剧种主要有高腔、弹腔、采茶戏、文曲戏、木偶戏、饶河戏和黄梅戏。1996年,全县有农民业余剧团101个,在县第三届文化艺术节期间,共演出7个传统剧种的188个折子戏,参加演出人员1400余人。《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农民日报》及中央电视台、省、市电台、电视台对湖口特色文化现象进行报道。1998年,农村业余剧团调查登记,流泗、大垅、张青、凰村、马影、文桥、付垅、武山、舜德、流芳等乡镇,都有青阳腔戏班,有的一乡多个戏班。1999年10月,省文化厅命名县为“戏曲之乡”,2000年12月,文化部授予县“中国民间艺术(戏曲)之乡”称号。2008年10月,举办“鄱阳湖神韵”戏曲艺术节,全县12个乡镇15个业余剧团参加展演,共演出7种戏的18个优秀剧目。参加展演青阳腔的有付垅、文桥、大垅、凰村戏班;弹腔的有马影、张青戏班;文曲戏的有流芳、城山戏班:采茶戏的有流泗、文桥戏班;饶河戏的有舜德戏班;木偶戏有大垅戏班;黄梅戏的有双钟、武山、流泗戏班。2007年6月7日,县政府与九江学院签订保护、传承青阳腔戏曲艺术合作协议。2008年7月,县戏研室申报《青阳腔》获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研究立项。2009年6月,国家级青阳腔传承人殷武焕在家乡付垅乡创办“武焕青阳腔艺术传习所”。当年,文化部再度授予湖口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戏曲)”之乡称号。
  四、民俗文化活动 2005年,开展民间民俗活动普查,发现民间民俗活动92项。其中,颇有影响的民间民俗活动有玩春牛、赶野猫、荷灯节。
  玩春牛亦称打春。每年的第一个节气就是“立春”,人们通常叫“打春”。都昌县大港镇有这种风俗,每年立春这一天,人们穿上节日的服装,抬着一头纸糊的大耕牛,载歌载舞上街游行。游行后,把纸糊的耕牛抬到祠堂,由族长亲自执鞭打3下,意思是大地回春,赶紧耕种。
  赶野猫旧时称嗦狐狸野。现仅存于彭泽县黄岭乡的老屋湾汪家,是一种原生态的驱鬼逐疫、祈求平安的民间习俗。从古代用傩驱鬼逐疫的仪式中沿袭和演变而成。“赶野猫”习俗活动定在每年的正月初七,凡10岁至15岁的男童涂花脸,身穿五猖服,手执刀叉,扮成“五猖兵马”,鸣锣击鼓,在村中往来呼唤,挨家挨户“抄家”,名日“赶野猫”。演义过程分为上午、中午、下午各抄家1次。20世纪90年代初,中央电视台、省市电视台均有记者采访,《赣北老屋湾汪家的“赶野猫”遗俗》一文及图片刊登在《民俗》画刊上。
  荷灯节俗称“送船”,是瑞昌沿壤溪岸边乡镇特有的民间传统节日。距今600多年历史,流传于范镇、南义等乡村。范镇荷灯节,俗称“送船”。每年农历五月十八日,各地乡民相邀远嫁的姑娘、姊妹回乡聚集,先组织唱“孝亲歌”,以此教导人人行孝敬老,歌颂人间真情,倡导忠廉孝道;后舞龙队和龙船出行,龙船所到之处,村民自发一路为龙船泼水洗街,放着鞭炮迎龙,“龙王”便给村民发送元宝(馒头做成元宝状),以示平安富贵;最后手捧荷灯,在河道、池塘里将点燃的龙船放入水中,放置一盏盏点燃的荷灯,以寄托对先人的思念,并祈祷荷仙姑保佑一方百姓平安,风调雨顺。
  第三节厂矿文化活动一、设施九江石化厂俱乐部总面积1 100平方米,电影院座位916个。文化活动场所有3层大楼1000平方米。内设图书室,藏书2.3211万册。报刊阅览室,期刊300种。舞厅200平方米。100个座位录像厅以及棋艺室、电子游艺室、台球室、离退休职工活动室和广播室。
  九江有色冶炼厂俱乐部面积600平方米、老年活动中心面积100平方米、图书室140平方米,藏书6000册。足球运动场、篮球场各1个,羽毛球场2个,乒乓球室2个。
  九江火力发电厂文化活动楼总面积1.56万平方米,设有图书室,藏书3万册。阅览室3间,报刊200种。电视室6个,座位600个。舞厅2个,200平方米。影院1座,座位1521个。还有乒乓球室、康乐球室、棋牌室和游艺室等。
  江西柘林水电厂俱乐部面积1267平方米,设有图书室、阅览室、台球室、电视室和舞厅。
  其他企业俱乐部2010年,全市有工业企业1832家,其中大中型骨干企业53家,职工近100万人。工人俱乐部、职工之家、图书室、活动室235家,总面积14.5万平方米。图书馆(室)201个,藏书34.7万册。电影院23座,座位2.5万个,电影放映单位55个。电视差转台42座,闭路电视22家。录像放映机74部,摄像机41部。文艺表演团体27个。厂矿俱乐部、职工之家、图书室、活动室皆建有50-800平方米不等的活动场所,灯光音响、牌类、棋类、体育用具、演出服装、报刊图书等基础设施设备较齐全。
  二、活动 1991年以来,职工文化活动多由工会组织,文艺爱好者自愿参加,妇联、共青团及离退休老人配合。形式有乐队、合唱团、木兰协会、篮球队、羽毛球队、乒乓球队等,一般15-20人,行当较全的30人左右。1992年.九棉一厂、九棉二厂、九棉三厂、九江化纤厂、九江面粉厂、九江港务局、5727厂、九江长运公司、南铁九江车务段、九江石化总厂、九江针织内衣总厂、九江陶瓷建材厂、九江船管处、九江大桥五处、九江火电厂、九江柴油机厂、441厂、九江轻机厂、九江第一医院、九江第二医院、九江第三医院、九江妇幼保健院等厂矿单位组织的2000余人表演队伍,参加在九江举办的全国第六届“屈原杯”龙舟赛暨“庐山杯”国际龙舟邀请赛文艺表演。1993年,参加“炎黄杯”世界华人、华侨龙舟系列赛暨第二届“庐山杯”国际龙舟邀请赛,中国摩托艇超级明星对抗赛,“庐山杯”全国钓鱼邀请赛暨“鸭鸭杯”国际钓鱼邀请赛,“五羊杯”全国自行车登庐山比赛文艺表演。1994年,参加全国“爱电杯”摩托艇赛,昌九高速公路和九江长江大桥、九景高速公路连接互通庆祝活动。1995年,参加京九铁路全线贯通仪式和昌九高速公路拓宽暨北端连接线开通典礼。1996年,参加中国庐山国际旅游节暨招商洽谈会开幕式和闭幕式的表演。大型文艺表演人数众多,气势恢宏,突出地方文化特色,受到中央、省、市领导及社会各界好评。
  第四节校园文化活动 1992年、1993年、1996年,九江师专、九江职业技术学院、九江医专、九棉一厂小学、九江化纤厂小学、5727厂小学、九江陶瓷建材厂小学、九江龙山小学、九江柴桑小学、九江一中、二中、三中、八中等学校组织的5000人表演队伍,分别参加在九江举行的大型文化体育赛事开幕式和闭幕式表演。在全国“蒲公英”少儿舞蹈大赛中,舞蹈《欢乐节奏》《春天话雨》《九歌山鬼》获金奖,《放飞希望》《同一首歌》获银奖。创办20年的“浔阳文化艺术”橱窗受群众喜爱,培养大批业余作者,共发表作品500余件。其中20件作品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具有浔阳地方特色的剪纸艺术,内容丰富,风格各异,成为民间艺术新亮点。市、县30多所小学成立少儿艺术班、美术书法班、武术班、剪纸培训班等,每年举办市、区小学生文艺汇演、小学生作文比赛、少儿书画展、小学生诗歌朗诵比赛、小学生科普知识展和少儿剪纸艺术展。2007年6月9日,九江学院与湖口县签订传承青阳腔戏曲艺术合作协议,成立“青阳腔戏曲艺术中心”,首开高校和地方联合保护、传承国宝级地方戏曲的先河。11月22日,在湖口县付垅乡成立“青阳腔戏曲艺术教学实践基地”。2008年6月14日,九江学院与瑞昌市签订传承“瑞昌剪纸”艺术合作协议,在夏畈镇成立“瑞昌剪纸教学实践基地”。2009年6月12日,九江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开馆,收集戏曲服装以及资料300件(套)、瑞昌剪纸70幅、瑞昌竹编40件、修水花灯10个、花灯道具6个、星子石雕24个、湖口草龙一条(长28米),珍藏有青阳腔图片和视频光盘资料等。搜集手抄剧目131个、正本戏36个、曲牌448首、单折戏与杂出戏64个、音乐资料50本,较为完整地展示青阳腔戏曲艺术。两年来接待文化部、教育部、中央电视台、省委宣传部、教育厅、文化厅以及名人专家(杨叔子、潘际銮、余从、王安葵)、友好单··位、兄弟院校、新闻媒体的近100次参观考察。2010年6月11日,“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九江研究基地”落户九江学院艺术学院,成为全省第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9月,九江学院联合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省艺术研究院、湖口县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中国·九江青阳腔学术研讨会”,4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研讨会。《光明日报》《江西日报》《江南都市报》《九江日报》、江西教育电视台、西部网、大江网、江西新闻网、大江网九江频道等媒体对学术研讨会盛况和对青阳腔所做的保护与传承予以报道。9月,中央电视台11频道《长江戏话》栏目组对九江学院“青阳腔进校园”进行专题拍摄。至2010年,全市校图书馆(室)3796个,藏书量350万册。少儿鼓号队2522个,少儿腰鼓队4个。各种文艺演出队可随时组织,应时登台。
  第五节社区文化活动 1991年以来,社区鼓号队、秧歌队、龙灯队、锣鼓队、狮子舞队、舞蹈队、合唱队、戏曲队等群众文艺团体不断涌现。老年大学、老年协会、老干部活动中心各类艺术活动开展有声有色。浔阳区70个社区,全年举办文艺活动300场。创作歌曲《社区笑容》《浔阳江头望一望》、舞蹈《欢迎你到浔阳来》、小品《酸甜苦辣》等。节目搬上舞台后,深受群众喜爱。在省民政厅、省文化厅举办的全省汇演中,歌曲《鄱湖云雾》、男声小组唱《社区是美好的家》获一等奖、创作奖。男声小组唱《社区笑容》被邀请参加南昌市第三届金秋艺术节演出,同时被省文化厅选送参加在广东深圳举行的全国第三届文化“四进社区”文艺汇演。 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在市区新公园有部分中青年学习街舞。部分中年妇女居民学习广场舞。至2010年,全市76个街道办事处、375个社区,均有街道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活动室、社区图书室,有藏书40万册。街舞、广场舞全市各地均有活动。市区和中广场、甘棠公园社区、南湖社区、烟水亭广场、锁江楼社区、十里社区及各县(市、区、山)城区社区广场为活动中心场所。
  第六节节日赛事演出活动一、“第六届全国.屈原杯’龙舟赛暨中国‘庐山杯’国际龙舟邀请赛”开幕式文化活动 1992年6月,在市城区南湖举行,大赛组委会文化宣传处下设文艺组,负责组织民间文艺表演。“九龙腾江”由仪仗队、9条彩龙、10位九江历史名人、3大乐队、1个高跷队、5支秧歌队、6个彩灯队、3条采莲船、1个莲枪队和屈原问天主题彩车组成。分别由九江县、浔阳区、庐山区及市属7个工厂,1个学校,9个单位2000多人参与,16次上街表演。6月1日“九龙腾江”参加开幕式水上表演。九棉一厂陈杰作词、市文联彭宗祥作曲的《龙舟情》选为“双杯”龙舟赛会歌,由歌唱家韦唯演唱。
  二、“1993年.炎黄杯,世界华人、华侨龙舟系列赛暨第二届‘庐山杯’国际龙舟邀请赛”“1993年中国摩托艇超级明星对抗赛”文化活动 1993年8月,在市城区南湖举行,大赛组委会文艺组负责组织民间文艺表演。由仪仗队、9条彩龙、5大乐队、秧歌队、木兰扇队、木兰箭队、狮舞队、彩车队、梆歌舞队、花束队、蚌壳舞队、花伞舞队组成。分别由九江县、浔阳区、庐山区及市属7个工厂,4个学校,39个单位2000多人参与,9次上街表演。8月26日参加开幕式水上表演。1993年8月27日,组织舞蹈、少儿武术及修水茶道等节目参加在庐山大厦广场联欢晚会。
  三、“1993年‘庐山杯’全国钓鱼赛暨‘鸭鸭杯’国际钓鱼邀请赛”文化活动 1993年8月27日,在共青垦殖场举行,由市话剧团、市歌舞团、青少年官及共青垦殖场等单位演出开幕式文艺节目。
  四、中国庐山国际旅游节文化活动 1996年10月5-8日在九江市区举行。开幕式由少儿方阵舞蹈、民族舞蹈、九条彩龙、腰鼓、彩车5大类组成,闭幕式由木兰扇、现代舞和烟火晚会组成。参与表演演职员达8000人,分别来自79个工厂、学校、机关。
  五、市“庆七一,迎回归”文艺汇演 1997年7月1-10日在441厂举行。驻市及市直各单位和各县(市、区、山)共43个单位参加汇演,参演剧目220个,演员2000余人,演出时间10天。
  六、欢送抗洪抢险部队离浔仪式文化活动 1998年,抗洪抢险部队离浔,由市文化局承担组织欢送子弟兵离浔仪式活动,从制订工作方案到组织锣鼓队、秧歌队、鼓号队、花束队等17000人基本队伍,场面热烈壮观,表演丰富多彩,表达对子弟兵的深情厚谊。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新闻单位以“抗洪将士凯旋日,浔城百姓动情时”“昨日万人空巷送亲人”“难舍九江人,难忘九江情”予以报道。
  七、金秋艺术节展演比赛 2002年创办,艺术节定位为体现地方文化特色和广大群众参与的格调,戏剧小品展演,社区文艺调演都获成功。2003年,白水湖广场举行的全市秧歌舞大赛系列活动,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播出。至2010年举办4届。
  八、九江国际龙狮精英赛开幕式文化活动 2006年11月28日,第一届在九江学院举办。2007年11月10日,第二届在和中广场举办。市文化局承担两届开幕式文艺演出、踩街巡游和接待工作。开幕式文艺演出演职员1000余人。分别来自浔阳区、庐山区、开发区、九江职业技术学院、九江职业大学、九江外事旅游学校、九江学院、市中心幼儿园、九江群星合唱团、市歌舞团、跆拳道协会、九江武警支队等单位。文艺表演共分4场,即龙狮九江、山水九江、奥运九江和腾飞九江,体现地域文化特色、深厚历史积淀和独特人文精神。
  九、“魅力九江”广场文化活动 2009年5月创办,由市政府主办,市文化局、市群艺馆、市直各单位承办,形成“每周有主题,周末有演出”的广场文化活动新形式。至2010年,每年演出40余场,观众30万人次,已成为九江文化知名品牌,被省文化厅推荐申报为“江西省十大文化活动品牌”。
  第二章专业文化第一节文艺团体一、表演团体市歌舞团原为九江专区歌舞话剧团。1993年,与市越剧团合并重组为市歌舞团。是集舞蹈、声乐、民族乐队、舞台工程、设计制作、舞台灯光租赁、服装租赁、演出策划营销的综合性表演艺术团体,内设办公室、艺术室、财务室、物业室、舞蹈队、舞美队、歌队、乐队等。2010年有演职员91人,其中高级职称10人,中级职称36人。2003年,新建办公楼、排练厅、宿舍等。其中乐队排练厅189平方米,配备演奏所需乐器和辅助设备;歌队排练厅353平方米,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专用音响、立式钢琴等。
  市话剧团 1993年年底与市京剧团合并重组。2010年,剧团定编55人,内设行政办公室、艺术委员会、演员队、舞美队、演出部、产业办公室等机构。演职员中高级职称8人、中级职称27人。剧团办、仓储、宿舍等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资产价值352万元,办公电脑电器、灯光音响、服装道具等设备价值75万元。
  市京剧团原为九江地区京剧团。1992年7月,省文艺学校九江京剧班35名学员毕业,分配到京剧团工作。剧团内设办公室、艺术委员会、演员队、舞美队。1993年与市话剧团合并重组九江市话剧团。 市越剧团 1991年,全团演职员72人,其中副高1人,中级职称17人。剧团内设办公室、艺术委员会、演员队、舞美队。1993年,与市歌舞团合并重组九江市歌舞团。
  彭泽县黄梅戏剧团至2010年,全团有演职员32人,其中副高职称2人,中级职称4人。中国戏剧家协会江西分会会员6人,市音乐工作者协会会员3人。剧团演出剧目共100多本,其中现代戏27本,自编剧目14本。
  湖口县黄梅戏剧团 1995年6月,剧团从全县各中小学中选拔21名学生,于8月派往安徽省黄梅戏学校进行为期2年的专业文化学习,1997年8月毕业,回团后接受为期1年的专业基础训练,进行专场汇报演出。至2010年,剧团有演职员42人,其中副高职称1人,中级职称7人。
  瑞昌市采茶剧团 1993年剧团成立歌舞、戏剧2个演出队,当年演出100余场。1998年,剧团歌舞队在上海演出2个月。2007年剧团在编演职员15人,2008年,公开选聘演员18名。至2010年,剧团有演职员33人,其中中级职称13人。
  永修县采茶戏剧团 1991年,剧团重新整合演职员,组成10人演出队,2008年,收集整理永修“、r丫戏”,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9年6月,永修“、r丫戏”被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至2010年,剧团有演职员14人,其中中级职称7人。
  市人民影剧院曾名文化俱乐部、市人民剧院。1991年前,观众厅面积948平方米,门厅面积1536平方米,舞台面积686平方米,座席1250个;有楼座、跌座和包厢座,设多功能厅、电子游戏室、录像放映厅。可接待各种规模的文艺表演团体演出及各种会议。1991年10月,对剧院进行改造,安装中央空调、航空坐椅。相继有俄罗斯莫斯科市歌舞团、南斯拉夫马其顿歌舞团、乌兹别克斯坦舞蹈团、北京残疾人艺术团、省杂技团等国内外演出团体及部分著名歌唱家、影视演员在此演出。至2006年,市第十、十一、十二届中共党代会、人大会、政协会在此召开。2007年,市白水明珠会展中心建成,会演重心随之转移。人民影剧院即加大文化产业发展,引资2000万元,开设动漫游戏城、手机连锁超市及餐饮副食等,形成文化娱乐餐饮为一体的文化休闲购物中心。
  二、创作团体九江美术馆始名九江书画院,隶属市群众艺术馆。1997年5月,从市群众艺术馆划出单设,隶属市文化局,副处级事业单位。2009年3月27日,更名为九江画院,后改名九江美术馆。在编人员5人,特聘客座书画家75人。2010年市政府投入1780万元,在南湖公园内新建建筑面积为3160平方米的新馆。有职员7人,其中正高职称2人,副高职称2人。
  市影视艺术中心原为市影视戏剧创作研究所。1997年8月18日,更名市影视艺术中心,隶属市委宣传部。2000年2月,市影视艺术中心划归市广播电视局管理,事业编制由9人增至20人。
  第二节演出活动 1993年3-5月,《情人》在九江、景德镇、乐平、贵溪、抚州、南昌及江苏南京、苏州、江都、仪征等地演出20余场。11月应佛山市图书馆邀请,参加全国图书馆年会演出11场。1995年3月.《司法局长》在市人民影剧院公演。1995年8月,《大山情仇》应文化部邀请,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晋京演出:10月参加省第四届玉茗花戏剧节。1996年12月,《警星》赴广东惠州、河源演出20余场。
  1998年6月,儿童剧《陈小虎》在浔阳区、庐山区演出20余场。1999年10月,系列话剧《走过洪水的日子》参加省第五届玉茗花戏剧节。2002年6月,《祖国知道我》与广州话剧团合作排练,至7月在广州、从化、番禺、茂名、增城、湛江等地演出92场。2002年7月25日,儿童剧《飞呀飞》在省艺术剧院为“全国革命历史体裁戏剧创作研讨会”演出,12月参加全省第六届玉茗花戏剧节。2005年l 1月,系列话剧《走进社区》参加省第七届玉茗花戏剧节。2006年4月,大型音乐话剧《共产党员》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85周年、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晚会演出。大型话剧《大山情仇》应文化部邀请晋京演出,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国文化报、中国青年报、北京晚报等媒体均予以报道,填补九江新中国成立后,整团整剧晋京演出的空白。大型舞剧《路》获文化部全国文华新剧目奖及省委宣传部颁发的五个一工程奖,填补江西舞剧在全国奖项的空白。小品《小门卫》参加全国首届戏剧小品大赛获专业组第七名和“最佳优秀作品奖”,并参加中央电视台2006年春晚特别节目直播演出,填补江西文艺作品上央视春晚的空白。小品《别墅的主人》获第五届中国曲艺大赛“文学提名奖”和“节目入围奖”,并进入总决赛。市话剧团应南京军区联勤部邀请,赴庐山为杨利伟、翟志刚、刘佑明、景海鹏等13名中国宇航员慰问演出哑剧《钉子》和《包您满意》,市话剧团赴庐山为中国工程院、科学院袁隆平等16位院士演出创作小品《家中有我》。
  2008年8月,创作大型音乐话剧《红杉》以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2009年9月,参加省第八届玉茗花戏剧节。大型舞剧《路》参加全国舞剧调演。《春江花月夜》参加第六届音舞节。群舞《等你回来》参加华东6省1市专业舞蹈比赛。双人舞《我们的时代》参加华东6省1市专业舞蹈比赛,获第七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至2010年,全市创作剧(节)目400余个,年均演出600多场。
  第三节展览活动书画、书法作品展1998年3月,市举办家庭书画作品展。5月举办范小健美术作品展、九江10人书法展。6月举办首届少儿书画作品展。12月中旬举办纪念改革开放20周年美术书法作品展。1999年2月,举办林美岚画展。4月举办省书画院美术作品联展。5月中旬举办10人中国画展。6月举办第二届少儿书画作品展。9月举办全市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11月下旬举办九江——烟台书法联展。12月上旬举办九江书画精品展销。12月举办九江书画院第二届院展。2000年1月,举办九江书厕院第三届院展。2月举办林美岚作品展。2月九江书画名家作品广东揭阳展出。3月举办第二届家庭书画展。5月下旬举办九江——吉安书法联展。6月举办第三届少儿书画作品展。2001年5月,举办新世纪少儿美术书法作品展。6月举办全市老干部书画展。6月举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书画作品展。2002年2月举办九江书画院第五届院展。6月举办第五届少儿书画作品展。11月举办中青年书法家12人作品展。12月举办黄山——庐山书画作品联展。2003年12月,举办九江书画院建院五周年暨第六届院展。2004年7月,举办纪念邓小平100周年诞辰书画作品展。10月举办九江——镇江书画联展。2005年4月,举办九江书画院第七届院展。10月举办九江——秦皇岛书画作品联展。2006年4月18日,举办九江书画作品展暨九江书画院第八届院展。5月举办庆六一儿童画优秀作品展。2007年3月,举办全市第三届美术书法展。2008年4月,与市总工会联办“迎奥运·庆五一”全市职工书画摄影展。2009年3月,与市妇联联办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九江巾帼书画作品展。3月举办九江书画院成立10周年暨第十届院展。2010年1 1月,举办“修河之子——林美岚画作展”等。
  油画、水彩画及盆景花卉展 1997年9月,举办九江水彩画联展。10月举办杨芷、王永昌油画展。1998年4月,举办首届盆景花卉展。11月上旬,举办九江6人水彩画展。1999年5月,举办浔阳区剪纸艺术展。12月上旬,举办九江书画精品展销。2001年8月,举办九江水彩画联展。2002年2月,海棠拍卖公司在书画院二楼举办书画作品拍卖活动。12月,举办九江首届油画作品展。2003年1月,举办首届水彩·水粉画作品展。2005年11月,举办“徐东林作品参加大河上下·中国新时期油画回顾展”。2006年3月,与市兰花协会联合举办九江市第四届兰花展。11月,举办第二届水彩·水粉画展。2007年1月,举办冷望高书画篆刻展。3月,市商业拍卖公司在市图书馆举办书画作品拍卖会,傅梅影国画《素艳雪凝树》拍出2.6万元高价。5月,举办九江籍知名书画篆刻家朱民书画篆刻作品省亲展。2008年8月,举办“中国水彩画家——陈少平2008艺术展”。11月,举办宋跃林水彩画作品展。2009年4月,举办石克强油画作品展;2010年5月,举办九江首届名家精品成扇展等。
  第四节文艺创作一、文学 1991年以来,形成在全省有影响的九江小说创作群体(以丁伯刚、陈杰敏、杨帆、樊健军为代表)、散文创作群体(以杨振雩、石买生、张慧敏、铁马为代表)和诗歌创作群体(以曹卫平、雁飞、梅曙平、瘦梦为代表)。报告文学《共和国之光》(作者刘堂江)1992年获“五个一工程奖”;散文集《西窗之恋》(作者严伟初)1994年获中国散文文学会一等奖;散文《家乡鹅毛扇》(林德元)2009年获得全国散文作家论坛征文大赛二等奖;散文《幕阜山马帮》(作者梅曙平)2008年获青年散文征文优秀奖,入选《2003年中国精短美文100篇》;散文《人生流年》(作者蔡勋)2009年获中国散文学会年度百篇精美散文奖;散文《梦萦桃花园》《楝花风里出鱼时》(作者胡昕)2009年获中国散文学会、中国广播电视局联合举办的全国散文作品征稿评比一等奖;散文《顺着一条土路寻找父亲》(作者铁马)2007年获《散文选刊》杂志社主办的中国散文年会评选“2007年中国百篇散文”奖等。至2010年,九江作家共出版文学作品集457部,在省级以上报刊公开发表作品8500余件,获得省级以上表彰366件(次)。
  二、戏剧·曲艺 1991年起,市内作者先后在省玉茗花戏剧节、省艺术节、全国各类小品大赛以及朗诵、讲故事等比赛中获得多个奖项,其中话剧《红杉》在省第八届玉茗花戏剧节、省第四届艺术节获编剧、导演、演员、舞美设计4个一等奖,共获7个奖项、22奖次,名列全省设区市第一。小品《明天当村长》获全国首届原创戏剧小品大赛创作奖。2009年,在中央电视台“子午书简”“周末喜相逢”等栏目中,均有节目入选。
  三、摄影 1999年以来,市摄影协会先后承办市1998抗洪大型图片文物展、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摄影展、市首届和第二届摄影艺术展等展览活动,多件优秀作品在国内外和省市各类摄影比赛和展览中取得优异成绩。徐开琳、燕平等创作的作品入选中国摄影艺术展和上海国际艺术摄影展;梁建民创作《鄱阳遐想》分别获《咱们的中国人》全国摄影大赛一等奖和全国“群艺杯”摄影艺术展金奖;罗匡龙、蔡杰的作品获首届国际“郎静山摄影奖”;杨青的作品获首届“金紫荆奖”和广东省第三届国际摄影大赛银奖。
  四、美术 1993年,国画《青花》(作者汤炎生)人选全国首届中国画展;1994年,油画《朋友的肖像》(作者徐东林)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获省一等奖;1995年,国画《中华正气歌》(作者陈重印)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1996年,油画《红房子》(作者徐东林)人选中国风景油画展获一等奖;1998年,作品《老井·女人》(作者宋跃林)获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第四届全国水彩·粉画展银奖;2005年,艺术设计《上海暨南大学MBA管理学院》(作者邹志雄)获国际室内设计大奖赛金奖;同年,中国画《玉洁仙姿倚泉边》(作者傅梅影)人选中国军事博物馆举办的“全国著名书画家作品展”;2006年,《飞流直下三千尺》(作者帅安)入选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中国美协支持的“首届全国新闻界书画作品展览”获一等奖;中国画《一山飞峙大江边》《庐山奇观》《千峰雨过青如染》《遥看瀑布挂前川》(作者杨豹)先后参加全国美展,并被选送美国、丹麦、荷兰、新加坡、德国、日本等国展出。
  五、书法 1992年,崔廷瑶行书条幅《黄宾虹论画语录》获第五届全国书法篆刻展览全国奖。1999年,崔廷瑶隶书作品获中国美协和中国诗书画研究院主办的全国诗书画大展书法金奖;胡贵平草书作品(作者)获文化部主办的全国第八届“群星奖”优秀奖。2003年,黄阿六行书条幅获中国文联、中国书协主办的第一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姚杰篆书作品获中国书协、中国美协、国电集团主办的中国国电集团全国书画大展金奖。2004年,吴德胜楷书条幅获上海市书协主办的“淳化阁帖杯.‘二王’系列”全国书法大赛特等奖。2006年,姚小平行书作品获文化部主办的全国“五一文化奖”书法评委提名奖;游建新楷书条幅入展中国文联、中国书协主办的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安美杯”全国书法展。2007年,曹端阳行书条幅获《书法导报》社主办的国际书法篆刻年展金奖。2009年,游建新楷书条幅人展中国文联、中国书协主办的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展等。至2010年,书法会员中累计有200余次入选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性各类展览,累计有1000余人次在参加全省各类书法展览比赛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
  六、音乐 1991年,余隆禧的《如今家乡山连山》(黄持一词)《山乡的彩云》(谢清泉词)经国家教委审定,被编入全国中学音乐课本。此后,相继出版一批歌词、歌曲和理论专辑,如:《肖鉴铮音乐文选》,余隆禧《音乐作品选》,《傅梅影歌词歌曲集》,蔡学柯歌词集《生命活水》,吴文锋歌词专辑《在蔚蓝之间》,邰绍周歌词专辑《小溪和土泥》,徐嘉琪演唱的山歌专辑《我的山歌牛毛多》,范荣芳的《瑞昌彩茶戏唱腔选编》,姚辉云歌词专辑《匡庐恋歌》,田信国歌词集《明天的风景》,卢邦社《歌曲作品专集》等。2010年8月,卢邦社作词、钟声作曲的歌曲《中国微笑》在上海世博会期间多次演唱。至2010年,全市各类音乐作品有3000多件,在全国各类杂志、报刊发表,电台、电视台、网络播放以及出版专辑、CD、摄制电视音乐MTV、拍摄音乐专题片、电视剧、音乐剧、器乐曲、舞蹈、戏剧、曲艺音乐等,有近1000件作品获国家、省、市级奖项。
  七、民间文艺 1991年始,全市注重抢救、保护民间文艺资源,收集、整理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谚语,使地方文艺资源得以保存。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重大项目、国家艺术科学规划重点项目——《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民间歌谣集成》《中国民间谚语集成》中收录九江民间故事52篇,民间歌谣126首,谚语600余条。先后与上海《故事会》、吉林《民间故事》、河南《故事家》杂志联合在九江举行3次新故事创作笔会;协助省民协举办“共青新纪元杯”革命斗争故事大赛、省第八届故事演讲大赛;主办市首届廉政故事大赛、市首届剪纸艺术暨民间工艺品展览;创办《九江故事报》。组队参加中国文联、中国民协组织的第五届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中国剪纸艺术节等展赛;组织会员参加上海世界博览会、第八届中国艺术节,其中上海世博会中国民间艺术馆展出九江布贴画、麦秆画128件。2006年8月,谷中和获得由教育部艺术委员会颁发的“成就未来学术贡献奖”。2008年,市文联推荐浔阳麦秆画作为北京奥运会指定礼品。
  八、舞蹈 1991-2010年,舞蹈作品获得全国性奖项的有:《落叶化春泥》《动力》《等你回来》《我们的时光》;大型舞剧《路》获文化部“文华奖”、新“剧目奖”和江西省“五个一工程”奖等,少儿舞蹈《眼睛,心灵的窗户》获第六届全国“小荷”风采新秀奖。获得省级奖项的有:《不尽栋梁出山来》《喜摘丰收棉》《收衣裳》《花染》《牛歌》《山汉》《鄱湖落日》《弓弦声声》《琵琶女》《动力》《火》《春江花月夜》《等你回来》和《我的1977》。
  九、电影·电视 1991年以来,王一民电影《家庭琐事录》获得文化部优秀影片奖,宜丰人编剧《婆家娘家》在全国20多个城市热播。市影视中心创作《生命没有终点》《军旗升起的地方》《情系石钟山》等10余部电影文学剧本,其中李和平《军旗升起的地方》入选全国夏衍电影文学剧本奖,叶汉生《明月魂》(上、下集)在《影视新作》期刊发表。九江电视台拍摄的电视纪录片《决战九江》(上、中、下集)获中国电视金鹰奖,创作拍摄的电视文学节目《庐山情韵》《鄱阳粑俗》《千年书院白鹿洞》分别获第十四届、第十五届、第十六届全国电视文艺“星光奖”。《感动九江人物评选电视颁奖典礼》获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广播电视奖——优秀提名奖。2009年,市政府和上海电影(集团)公司联合拍摄电影《可爱的中国》,获得普遍好评。青阳腔戏曲专题片《鄱阳湖绝响》获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第二届电视戏曲“兰花奖”三等奖。至2010年,拍摄近100部(集)影视、专题、音乐艺术片等在省内外播出并获奖。
  十、诗词·楹联 2003年6月,市诗词联学会编辑出版《九江旅游诗词大观》,发放到全市72个旅游景点。11月,编辑出版《当代诗人吟石门涧》。2005年,市诗词联学会在全国首先提出创建“诗词乡镇”的口号,至2010年,都昌县周溪镇、湖口县流泗镇、修水县渣滓镇被市诗词联学会命名为“诗词乡镇”。2010年,市诗词联学会与市农口单位联合编辑发行歌颂新农村建设成就诗画集,与市纪委联合编辑发行《廉政建设诗词集》。
  第五节文化交流一、艺术交流 1991年以来,九江以其丰厚的历史人文和交通、区位优势,吸引各地文化组织和个人前来观光、赏游,市文化组织及个人亦参加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国文学艺术组织举办的艺术采风、艺术交流、艺术联谊活动。
  1996年,组织县区文联赴张家港学习考察;主办“庐山之夏”全国地方文联工作研讨会。1997年,协同中国文联“孑L繁森之歌艺术团”到各地参观、演出;组织全市100名文艺家到各地采风、采访、创作;派出代表参加在九江举行的南京经济协作区18地市文联联谊会第十次会议;电视连续剧《云梦庐山》开机典礼在九江举行:“浔阳首届剪纸艺术展”活动揭幕;九江书画院举行画师聘任仪式,首批聘任画师53人。1998年,3次组织抗洪抢险、保卫家园、慰问抗洪军民的文艺演出活动;参与南京军区拍摄制作的影片《决战长江》相关活动。1999年,举办文艺骨干理论培训班;举办“九江是个好地方”摄影作品征评活动:组织市内作者参加全国第九届美展、第十九届摄影展、第七届书展和全省第十一届美展等文艺奖评活动及省首届声乐考级;参加市文联与省舞协在九江联合举办的“江西舞蹈50年研讨会”,交流舞蹈技艺。
  2001年,《浔阳江》文艺期刊恢复办刊,为文化交流搭建平台。2002年,组织15名画家到广东举办书画展销和采风创作活动。2003年,组织创作、编辑出版1套共10本《九江21世纪文艺丛书》,召开丛书创作座谈会:组织词曲作者围绕“万众一心、抗击非典”主题,创作《天使之歌》《我们团结一心》等系列组歌:组织、指导诗词联学会编纂、出版《九江旅游诗词大观》一书;举办市第一届水彩画画展;组织30名文艺作家到共青城采风,创作一批文艺作品。2004年,组织书画家赴市武警部队“扑火救灾先锋中队”进行文艺慰问,书法家与军营书法爱好者开展书法笔会;由庐山文联举办、九江长运协办的“全国百位书法名家写庐山”书法精品展在庐山旅游文化活动中心开展,传承与延伸“庐山文化”;在九江书画院联合举办庆祝建国55周年美术书法作品展;举行书画名家座谈会;组织30位文艺工作者到民营企业进行采风,创作一批展示民营企业家风采的文艺作品;选送美术书法作者参加新余——九江美术书法作品展。2005年春节,举办“迎春花灯”剪纸展,展出花灯、剪纸作品70余幅;举办首届踏青艺术节;莫桑比克、俄罗斯、日本、韩国4个国外文艺团体到九江进行文化友好交流演出,展示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传统的舞蹈艺术风情;世界钢琴大师奥列西娅到九江专场演出;市群星合唱团到厦门参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全国合唱比赛、展演活动;承办第四届“庐山杯”暨首届“信华杯”书画大赛活动,展出3168幅书画作品。2006年,企业风采摄影比赛和报刊展在烟水亭举办,供市民游客观展;举办“九江市首届新春音乐会”;市政协、市文联到武宁罗坪镇,赠送文学图书1300余册;组织专家在信华城市广场免费鉴宝,宣传文物保护法;举办傅梅影文学艺术研讨会;都昌县文联举办第二届“鄱阳湖杯”书法大赛,活动共征集1000幅作品;召开大型音乐话剧《共产党员》研讨会;举办旅美青年钢琴家秦川钢琴教学讲座;组织作者参加“生命活水杯”江西省第十一届故事创作、演讲大赛九江赛区选拔赛暨九江市故事创作、演讲大赛;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举办大型音乐话剧《共产党员》研讨会。2007年,举办“中国千名作家、诗人写庐山”采风、创作活动.100名来自海峡两岸的作家艺术家参与活动:举办建设“九江经济中心城市”有奖征文活动。2008年,召开市文艺创作座谈会,拟定《义门陈》《万家岭大捷》《庐山恋Ⅱ》等16件重大创作题材;市1998抗洪10周年大型图片展在抗洪纪念馆举行;纪念九江改革开放30周年大型音乐话剧《红杉》在各地巡演;中国文联、中国红十字会到九江灾区慰问演出。2009年,庆祝中国文联成立60周年,市文联向中国文联推荐从事文艺工作60年以上的文艺家人选。舞蹈家刘步云、文学编辑肖寒、画家傅梅影、音乐家原吉永、诗人余太行5位老艺术家获得中国文联表彰;青年文艺工作者蔡勋、敖雪、林琼、杨振雩、胡毅、吴德胜6人被批准为市宣教系统第一批优秀拔尖人才公派学习、深造。2010年,举办“九江原创音乐座谈会”,就《中国微笑》《九江姑娘》等一批九江原创歌曲进行研讨;参加“江西省首届鄱阳源国际生态文化节”活动,组织参加“大美鄱湖”全省摄影作品展;主办“我爱鄱湖、兴我九江”征文活动;承办全市廉政诗词、廉政书画作品征集评选活动;主办“科技之冬”——送科技、送文化下乡活动,给都昌县西源乡塘口村群众送去温暖和关怀:主办“博莱杯”好歌唱九江征集活动,经省市专家评审,选出10首歌唱九江、歌唱鄱阳湖的原创歌曲进行制作:第二届国际庐山水彩艺术节在庐山举行颁奖典礼。
  二、文学交流 1991年以来,市、县(区)相继成立文学创作协会等组织,每年举办不同形式的创作研讨会、座谈会及交流行动,重点对重要文学作品创作进行探讨和交流,或通过召开作品研讨会,聘请专家学者指导。1995年11月13-21日,组织作家、艺术家赴江苏张家港学习考察,开展文学理论座谈和创作成果交流活动。1997年5月中旬,组织100名文艺家到各地采风、采访,创作一批文学作品;6月2-5日,南京经济协作区18地市文联联谊会第十次会议在九江举行,会议期间,九江作家与南京经济协作区18地市作家开展文学座谈和作品成果交流。
  2002年,举办“欧阳伟庆处女座小说集《名分》创作讨论座谈会”;举办李立新《龙城纪事》研讨会。2003年5月下旬,市内作家艺术家30人到共青城采风,围绕“创业垦荒精神”创作一批文艺作品。2004年4月1日,召开《九江21世纪文艺丛书》座谈会;5月19日,召开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2周年暨市长篇文学作品创作研讨会;8月20日,组织37名文艺工作者到内蒙古进行为期l周的艺术采风;10月20日,举办长篇科幻小说《异星少年》(作者黄勇华)创作研讨会,来自全市有关单位的专家、学者和文学爱好者30余人参加研讨会。2005年1月,河北省秦皇岛市作家协会主席一行来九江,与市作家进行创作交流和研讨;4月,安徽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原《清明》杂志主编与九江部分作家进行座谈:7月,召开座谈会,与中国电视艺术节协会编导演艺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特型演员——毛泽东、江泽民扮演者彭江进行文化艺术交流。
  2006年4月26日,举办诗歌创作座谈会,省作协副主席李晓君.《创作评谭》《诗刊》《散文》《诗选刊》《文艺报》编辑、记者到会,就诗歌和散文创作同九江作者进行交流和座谈;6月22-28日,应广西南宁市文联、南宁市文学院邀请,市文联秘书长、作家协会副主席蔡勋参加“绿色南宁”全国部分地市文学院、作家协会联谊会,会后到越南进行艺术交流活动。2007年,举办纪实文学集《山村山鼓山歌》(陈琴著)作品研讨会和格言作品集《我的格言》(刘泰初著)作品研讨会;6月10-15日,举办“中国千名作家、诗人写庐山”采风、创作活动,100名来自海峡两岸作家艺术家参与活动。2008年,省作家协会为九江作家廖平东举办历史名人散文集《百代风骚》作品研讨会;6月,九江作家、诗人15人分别到瑞昌、武宁、九江县等地,创作抗冰救灾的文学作品;10月初,作家蒋子龙、陈世旭、邓刚一行应邀到九江进行文化考察,在白鹿洞书院与市60名作家就“文学人生…‘作家创作谈”等文学话题进行互动交流。2009年7月,应市作家协会邀请,作家陈世旭与九江20余名中青年作家就小说创作进行交流。2010年5月20日,开始创作大型报告文学集《决战决胜》,近20名作家分别到各县区采访,创作报告文学17篇30万字,结集出版。
  第三章图书服务第一节公共图书馆一、市图书馆原址在市区环城路142号,总面积1600平方米。1997年5月28日,新馆在庐山南路举行奠基仪式,1998年底,新馆大楼主体工程建设完成。2001年11月1日,环城路图书馆正式闭馆,40余万册藏书搬迁至新馆书库。2003年7月6日正式对外开放。
  新馆建筑面积14068平方米,设立图书借阅室、期刊阅览室、报纸阅览室、少儿借阅室、电子阅览室、地方文献中心、党员学习室、自修室、学术报告厅、多功能厅、展览厅等服务窗口。2009年被评定为国家一级图书馆。至2010年,总藏书量59万册,其中古籍、地方文献3万余册,报纸108种、期刊632份,年均接待读者21万人次,图书外借18.5万册次。馆内设有计算机局域网,业务工作采用计算机自动化管理,有各种计算机设备达百余台及20兆互联网光纤接口,建立图书馆网站,电子图书、报纸期刊数据库、音视频等数字化资源总存储量达到8T,数字图书馆建设初现规模。建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九江市级分中心,设备配置基本达到国家标准要求。举办展览、讲座、报告、竞赛、演出、培训等活动,创办“寻庐讲坛”,共举办各类讲座100余场,成为九江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获“全国文明图书馆”“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
  二、县(市、区、山)图书馆九江县图书馆1991年前与文化、博物两馆合署办公。1992年12月在原办公楼院内,修建2层书库,面积175平方米。1998年增设地方文献资料征集室。2000年,增设少儿阅览室。2001年3月,县城老城改造,图书馆办公楼被拆。2003年在原址上建成新馆。内设外借室、报刊阅览室、采编室、资料室、行政办公室、图书馆服务部。2008年,增设电子阅览室。藏书总量为1.2960万册,其中,图书1万册,古籍142册,报刊2818册。古籍有清(道光)《庐山小志》,清(同治)《九江府志》、1914年版的《康熙字典》等文献资料。
  德安县图书馆原馆址设文化馆内。1991年12月新图书馆大楼竣工,1992年开馆。内设办公室、采编室、资料室、报刊阅览室、借阅室、租借室。馆藏图书5万册。2008年,先后在蒲亭镇东风社区、北门社区及曾家洼社区设立流动图书服务点,扩大图书馆服务范围。
  永修县图书馆馆舍面积2100平方米。1989年6月搬迁新馆。2010年5月对大楼进行维修改造。内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永修县支中心,电子阅览室、外借室、报刊阅览室、少儿读书乐园、资料室、图书采编室、业务辅导室与培训中心。
  星子县图书馆内设办公室、资料采编室、图书外借室和报刊阅览室。2004年5月,因旧城改造,旧馆舍被拆除,办公场所临时租借,利用文化馆二楼一部分空间,设办公室、书库和小报刊阅览室,图书外借停办。藏书13150册,其中社会科学类5500册,自然科学类2000册,综合类400册,古籍250册,报纸合订本及杂志5000册。
  修水县图书馆馆藏图书14万余册,其中:古籍1526种、10603册,内含善本157种,1471册,国家级善本1 1种174册,有4种75册列入国家善本书总目。内设办公室、采编辅导室、外借室、报刊阅览室、少儿阅览室、资料查询室。2008年12月共收集地方史、志、文件汇编和个人作品等256册(件)。2009年被评定为国家二级图书馆。
  武宁县图书馆图书馆大楼建筑面积1527平方米,1991年建成,馆藏图书70126册,报纸64种,中文期刊200种。其中《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四库丛刊》(再版)为馆藏书精品。内设图书馆借阅室、成人阅览室、少儿阅览室、电子阅览室。2003年7月为全省“共享工作”县级基层中心,9月21日安装卫星地面接收站,同年,开通“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成为全省开通该工程的第一家县级图书馆。2004年成立“武宁县文化信息咨询服务中心”,同年,被文化部授予“先进单位”称号。2009年被评定为国家二级图书馆。
  湖口县图书馆1991~2009年使用旧馆舍,2010年新馆竣工,总面积3260平方米,藏书8万册,阅览席位300个。其中社会科学图书35800册、自然科学图书8000册、综合性图书3800册、古籍150册、外文图书100册、期刊121种、报纸23种。内设办公室、流通组、业务组、辅导组。
  都昌县图书馆内设外借室、报刊阅览室、资料室、少儿阅览室及地方文献专柜,面积1250平方米。2003年8月8日,电子阅览室电脑工作站增至64台,多媒体电子阅览室开放。2006年6月列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试点县馆之一,8月,“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都昌支中心”在馆内成立,向农村发展基层分中心4个,基层服务点28个。2009年被评定为国家二级图书馆。
  彭泽县图书馆馆舍面积1253个平方米,内设采编室、资料室、报刊阅览室、借阅室、租借室和办公室。
  瑞昌市图书馆2009年12月,新馆大楼建成,面积3779平方米。馆内有阅览席座350个(含资料室、外借室座位),书库面积520平方米,内设外借室、资料室、报刊阅览室、盲文及有声音响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儿童阅读乐园。馆藏图书达10万册,有《渔洋山精华录笺注》《礼记休注大全》《重修南溪书院志》等珍贵古籍2300余种,其中康熙《瑞昌县志》被列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市图书馆下设图书分馆3个,农家书屋基层服务点141家,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166个。
  庐山图书馆 1991年3月,第二期工程阅览楼部分投入使用,面积3100平方米,总藏书43万册(件),有阅览座席260个,有计算机68台,激光和彩色打印机、复印机和投影仪等设备,馆内设图书外借室、报刊阅览室、旅游文献室、儿童阅览室、电子阅览室、馆史陈列室、室外昼夜阅报长廊等服务窗口,在庐山农村设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及庐山日照社区图书室。2009年被评定为国家一级图书馆。
  第二节专业图书馆一、院校图书馆九江学院图书馆设总馆(本院)、浔东分馆(师范学院)、庐峰分馆(医学院)。馆舍总面积4.71万平方米,至2010年,有各类阅览室18个,座位9316个。馆藏有纸质图书270.1万册,电子图书172.5万册。年均订购中外文纸质期刊2160种。已购置电子文献资源数据库30个,基本形成覆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学校重视图书馆现代化建设,提出高起点建设、高标准要求,引进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IBM TotalStorage FAStT700存储服务器和IBM NAS225磁盘阵列服务器,总存储容量可达47TB。IBM X366双机热备组成的核心服务器系统,可为全馆462台读者计算机、77台工作计算机及全校网络终端提供服务。
  图书馆在馆藏文献资源的使用上充分考虑师生的使用方便。图书外借实现3校区通借通还,纸质图书、电子图书可一站式检索。开展外借、阅览、参考咨询、文献传递、定题服务、课题查新、读者教育、文献复制等多类型、多层次服务。外借服务每周开放7天,报刊阅览、专业图书阅览等主要阅览室每天开放12小时,自修室每天开放14小时,“考试月”期间达16小时,电子文献全天24小时开放。
  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1991年10月建,总建筑面积9491平方米。1999年II月开始,采用计算机集成化管理,完成图书馆各项工作由传统手工型向现代自动化型的转型,建立全馆的计算机管理与检索的局域网,所有数字化全文文献与图书管理系统数据均可在校园网上检索。2003年3月,建立起具有200个终端的多媒体电子阅览室,可方便快捷地与校园网链接。2006年起,与庐山区政府进行图书馆共建,开展对本地区企事业单位图书借阅服务,满足学校师生员工和社会读者的信息资源需求。至2010年,有文献100万余册,电子期刊近1万种。每年订购各类纸质中外文期刊400余种,报纸50余种;建有图书馆主页,可支持包括馆藏数据查询系统、CNKI中国知网总库、万方科技信息数据库、超星电子图书及读书学术搜索、书生读吧电子图书数据库等校园网数字化信息服务,已形成以理工科类文献为主体,以制造、船舶、电子、信息等专业文献为特色,兼收高等教育所需要的人文、社科及自然科学文献的多种类型、多种载体的综合性馆藏资源体系。图书馆各服务厅室每周提供72小时以上的开放服务,数字化资源提供全天候服务。
  图书馆设有报刊阅览室、过刊阅览室、电子阅览室、社科书库、自科书库、社科典藏资料室、自科典藏资料室、供读者使用的自习厅(8个)以及活动阅报栏等,全馆有座位1000余个。图书馆提供的服务项目有图书流通、文献阅览、数据库检索、上网浏览、文献传递、参考咨询、复印装订、文献检索教学等。设采编技术部、信息服务部、流通部、阅览和期刊室、电子阅览室等机构。先后被省教育厅和高校图工委授予“先进图书馆”称号。
  九江职业大学图书馆2006年4月、2009年3月九江师范学校、庐山旅游中等专业学校相继并人九江职业大学,校图书馆随之重组。图书馆围绕“读者与知识”核心,开展研究性的服务和服务性的研究。至2010年,有鹤问湖和长虹2个馆区,馆舍面积7693平方米。服务项目有纸质图书借阅、过刊借阅、现刊阅览、文献复制、数字资源提供、参考咨询、文献利用指导等。图书馆使用大连妙思《文献管理集成系统v6.5标准版》软件。电子阅览室(用户机260余台)设备先进,配置高端。订置的数据库有方正阿帕比和超星电子图书、CNKI等。
  二、市工人文化宫图书馆及厂矿企业图书馆市工人文化宫图书馆 1991年,馆舍面积260平方米,设图书外借处、报刊阅览室和采编室。馆藏图书约5万册,年馆藏报纸60余种、杂志200余种、图书1000余册,外借内阅年服务读者59168人次。同年,举办第三届“图书馆服务宣传周”活动。1993年,迁至综合科技活动大楼三楼,馆舍面积500余平方米。1996年被评为全省工会系统“文明图书馆”。9月,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工会系统文明图书馆”。2006年8月,图书馆迁至市工人文化宫综合科技活动大楼四楼,馆舍面积300余平方米,部门设置不变。至2010年,馆员有10余篇论文在各级图书馆专业杂志和研讨会上发表、获奖。
  厂矿企业图书馆20世纪90年代,厂矿企业图书馆由厂矿企业工会管理,其藏书是结合本单位性质选购、收集图书报刊。全市厂矿企业图书馆437个,藏书710105册。至2010年,由于厂矿企业体制的变化,厂矿企业图书馆仅有九棉一厂、九棉二厂、九棉三厂、九江化纤厂、九江港务局、5727厂.九江长运公司、九江石化总厂、九江针织内衣总厂、九江陶瓷建材厂、九江船管处、九江大桥五处、九江火电厂、九江柴油机厂、441厂、九江轻机厂、瑞昌江洲造船厂、806厂、瑞昌人民机械厂、瑞昌铜矿等厂矿企业图书馆,藏书数不详。
  三、庐山植物园图书馆及科研单位图书馆(室) 中国科学院庐山植物园图书馆初名庐山森林植物园图书室。设有书库、阅览室、资料室、办公室等,使用面积220平方米。1991年,建成专门图书馆,设书库、多个阅览室、学术报告厅等,占地面积1273平方米,其中书库208平方米,阅览室207平方米,书库为2层复式结构,上层为期刊,下层为图书。2000年后,随着国际互联网普遍使用,购置多种文献资源数据库。至2010年,藏书达6万余册,其中外文4万余册。阅览室阅览座位20余个。
  科研单位图书馆(室) 1991年以来,科研单位图书馆藏书专业性较强,多为本部门专业人员服务。至2010年,全市科研单位图书馆规模较大的有市科技情报所图书馆、市707所图书馆、市农科所图书室、市气象局资料室。
  第三节文献采集利用一、文献收集整理 1991年以来,市图书馆在馆藏建设中采取实用性与系统性、发展与剔除、分工与协调的措施,逐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的馆藏文献体系。地方文献收集范围包括:九江地区的地方志、行业志、山川志、单位志、图册、地图;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编辑、出版的报刊、图书、音像制品及资料汇编;九江籍人士(包括在九江工作、学习的外籍人士)著作;全国范围内出版发行的内容上涉及九江的图书资料;九江地区的家谱及家族史料;九江籍知名人士的手稿、信件、图片、日记、回忆录;碑帖、老照片及有价值的地方文献资料。市图书馆每年购书经费在10万元左右。1993年,馆藏文献40万册,其中社会科学图书19.63万册,自然科学图书12.32万册,综合性图书4.51万册,外文图书2413册,报刊合订本1.73万册,古籍线装书2.97万册,声像资料100多种。另有较高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金石拓片。1994年和1998年,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汉荣书局有限公司董事长石景宜2次捐赠港台版图书11000册。2003年新馆开放前期,向社会发起《全市人民向九江市图书馆义务捐书的倡议》,至年底,社会捐赠达8000册。2004年2月,九江籍作家杜宣将新版8卷本《杜宣文集》捐赠市图书馆,同时捐资2万元用于购置新书。从2005年始,购书经费增至50万元。市图书馆采用多种途径加强地方文献收集整理工作。2006-2007年,市图书馆先后2次发出关于征集地方文献的倡议书。及时了解全市各单位资料编辑和出版,上门联系与搜集。通过《中国丛书综录》《地方志联合目录》等工具书了解地方文献线索,与有关收藏单位联系进行复印,如《浔阳踱醢》《在日本领事馆区域内事情》等。与外地图书馆进行文献交换,曾将馆藏的长沙中央日报、金华东南日报、大公报分别赠给湖南图书馆、金华图书馆和庐山图书馆,交换《民国江西日报》《庐山小志》《德化县志》等地方文献资料。2009年1月,市物资局退休干部张德林将其藏9000册图书捐献给市图书馆。对于社会人士及单位的图书捐赠,均回赠“图书捐赠收藏证书”,且定期在网站上公布捐赠名录。当年,购书经费增至80万元。新增藏书2万册以上。文献载体类型除纸质书刊以外,还有电子图书、数据库等数字化资源及音视频读物。2010年,市图书馆馆藏总计59万册,其中图书52.3万册、报刊合订本6.68万册,古籍2.76万册(其中古籍善本40种570册),碑帖、拓片、字画等703种,视听文献、数据光盘等800册,盲文书籍120册,另藏有电子图书、期刊报纸数据库、音频视频等数字化文献资源,总存储容量达到8T。市图书馆进行地方文献的全面系统整理,将散乱的图书报刊有序地装订成册,发现有遗漏的期刊和报纸,设法补齐,确保资料的连续和完整。根据地方文献载体复杂多样性(有图书、期刊、小报、小册子、图片等),采用资料盒的形式,将资料装入盒,标上书名标签,分类上架,便于查找;对于地方著名学者人士,建立个人及作品专盒,收藏传记及著作论文。编辑《馆藏方志简表》《地方文献目录》等检索目录。在文献部设立地方文献专架,将重点地方文献集中排架,供读者查阅。
  二、文献开发利用 1991年,市图书馆与市方志办联合编辑《九江地方文献索引》,按照现代文献检索目录的编排方法,将全市重要文献史料分门归类,详细记录书名篇名、作者、文献出处、出版收藏情况;将“历史人物”“九江大事”列出专栏,是九江第一部地方史检索工具书。由新华出版社出版。1994年,市图书馆利用馆藏资料与市有线电视台合办《九江之最》电视专题,先后完成春节、德安、永修、国庆4个专场共10集节目。1995年,市图书馆与九江电视台合办《九江历史上的今天》节目,编辑《九江历史上的今天》知识台历。2005年8月30日至9月19日,为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市图书馆配合市委宣传部联合举办“九江抗战展览”,集中展出珍贵历史照片200余幅,历史实物30多件。之后又到九江县、彭泽县、湖口县、德安县等地巡回展出,参观人数超过2万人。2006~2010年,市图书馆相继编辑《九江地方史论坛》《寻庐文化报》《寻庐茶文化报》《九江新知识台历》等报刊资料,免费向社会发放;先后出版《九江抗战备忘录》《见证九江抗战》《人文庐山》等图书。
  第四节读者服务一、图书借阅 1991-2002年,位于市区环城路的市图书馆,设立报刊阅览室、图书资料阅览室、少儿阅览室。图书外借实行闭架服务,读者借书需查询卡片目录、填写索书单,由工作人员代为取书。报刊阅览室提供开架阅览服务;图书阅览室陈列资料性图书和各类工具书,实行半开架服务,读者可在室内查询,不予外借,图书阅览室同时又兼做读者自修室使用。各县级图书馆图书借阅场地设置和服务方式和市馆基本相似。2002年,市图书馆上架新书6875册,订阅报刊800余份,图书外借59229册次,接待读者阅览73800人次。2003年,庐山南路新馆建成,设立图书借阅室、期刊阅览室、报纸阅览室、少儿借阅室、地方文献中心、党员学习室、自修室等服务窗口,共计阅览座位400余个,后期刊阅览室与报纸阅览室合并为报刊阅览室,先后新建电子阅览室和视障阅览室。外借书库和少儿借阅室采用借、阅、藏一体的现代管理模式,实行全开架开放。图书借阅服务采用计算机自动化管理,服务效率提高,读者流量逐年增长,至2010年累计办理读者借阅证数量3.2万个。2010年年底,市图书馆上架新书21726册,订阅报刊753份,外借书库投入流通的藏书近20万册,少儿借阅室藏书3万余册,当年图书借阅量达18.5万册次,读者阅览达21万余人次。
  二、参考咨询 1991年以来,市图书馆的参考咨询和信息服务工作由辅导部和文献部承担,辅导部定期编印《信息与决策》,将报刊中时事、政策、财经、社会发展等信息汇编成册,提供给市党政领导参阅。1994年,《信息与决策》改名《改革与发展文摘》,当年出版8期。1998年长江流域洪灾期间,图书馆印编《抗洪救灾知识指南》,免费发送到各个县灾民手中,为抗洪救灾提供专业信息服务。2003年,市图书馆成立信息部,利用计算机、网络和数字化资源开展参考咨询服务。读者可以在电子阅览室获取互联网和馆藏数字资源,亦可通过电话、电子信箱、图书馆网站留言等方式提出信息需求,得到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帮助。2008年开始,在每年市人大、政协“两会”期间,市图书馆均开展“两会”专题信息服务,编印《“两会”参考信息资料汇编》,设立信息服务台,为与会者现场提供信息检索和咨询服务。“两会”信息服务受到赞誉,市委书记、市长等党政领导多次到服务现场视察指导,给予高度评价。
  三、自动化、数字化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1999年,市图书馆配置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软件ILAS 5.0,2000-2002年,完成馆藏10余万册图书目录的回溯建库工作。2003年,在新馆组建计算机局域网,ILAS 5.0升级为ILASII 2.0,图书采访、编目、流通及报刊阅览等所有业务部门均实现计算机自动化管理。2004年6月,市图书馆得到港商黄楚和15万港币的公益捐赠,建立起电子阅览室。同年,国家“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在全市各级公共图书馆陆续启动。2005年,市图书馆网站正式开通,域名www.jjlib.cn,并逐步配置数字化资源,实施数字图书馆建设和服务。2009年,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被列入市政府“为民实事”项目,获得专项建设经费65万元。当年,市图书馆完成“共享工程”市级中心和市区10个社区、乡镇基层服务点建设。2010年年底,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共计建成市级中心1个、县级支中心13个、乡镇级基层服务点56个、村级基层服务点1623个。依托共享工程建设,各级图书馆计算机、网络等设备设施得到完善,自动化建设水平和服务能力提升。经长期积累,市图书馆拥有电子图书、万方学术期刊等各类数字化资源,存储容量达8TB,大部分资源可通过互联网远程查询,“数字图书馆”建设初现规模。
  四、视障阅览 2010年,在市图书馆申请和建议下,视障阅览室等图书馆无障碍设施建设被列入当年市政府百件惠民实事项目之一,安排40万元专项建设经费。市图书馆视障阅览室配备各类盲文图书120余册、有声读物(CD)IOO余张、有声中国地图l幅、电脑20余台;视障阅读专用电子器械方面,配置有盲用点显器2台、电子助视仪2台、阳光读书郎智能阅读器10台。阅览室内电脑均安装有阳光语音转换软件,盲人读者可在语音提示下操作电脑和上网。此外,图书馆从外广场至视障阅览室均铺设盲道、卫生间设有残疾人专用扶手、电梯间设有语音提示,视障读者进入馆区,有工作人员提供服务。同年10月15日第二十七届国际盲人节之际,市图书馆视障阅览室建成开放,市残联和盲人协会组织视障读者到馆参观体验和座谈活动,视障阅览室成为重要的无障碍公共文化设施。
  五、公共文化服务 1991年以来,市图书馆,利用报告厅、展厅、多功能厅举办展览、报告会、讲座、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2004年4月,曾当选2002年度CCTV“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王选在市图书馆报告厅作“侵华日军在江西的细菌战及诉讼索赔”专题报告,引起很大社会反响。同年,举办著名管理专家余世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鲁志强、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会长保育钧、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周銮书等专场报告会。九江学院教授罗龙炎主讲“九江山水文化漫谈”“春节文化漫谈”、陈忠主讲“心理健康知识”等让听众获益。2005-2007年,市图书馆举办知识讲座、报告会40余场次。高端专题讲座如“温州民营经济发展启示及如何做大做强民营企业”“昆山的昨天、今天、明天”“科学发展观下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管理者常犯的错误及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新加坡基层组织社区建设”等;普及性知识讲座如健康知识、家庭教育、高考心理调适等:另有“两新教育”动员会、“新阶段、新发展”纺织专家论坛、“新阶段,新发展”公务员论坛、市宣教系统学习市委《决定》报告会等。2008年,创办文化系列讲座“寻庐讲坛”,以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务为导向,立足于高起点、高品位,为市民带来全新的精神文化享受。讲座内容涉及文学、艺术、时政、地方文化及社会生活各方面,讲座地点为图书馆、校园、厂矿、社区;讲师有九江专家学者,聘请国内各学科学者,如周国平、于丹、余秋雨、易中天等。“寻庐讲坛”还组织九江学者先后在上海、湖北、北京等省市举办讲座,宣传九江文化。2009年,“寻庐讲坛”举办讲座54场。2010年,举办讲座37场。
  第五节古籍善本保护 2008年,按照市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对全市范围内古籍保护工作做出统一部署。同时,通过媒体宣传古籍保护工作的价值意义,扩大社会影响。各藏书单位做好制度建设、人才培养、管理保护等方面工作。
  [=此处为表格(2010年全市古籍善本存目一览)=]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 第四章文物博物第一节文物普查一、普查成果 2004年,参与第三次全省文物普查。2007年,参与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全市新发现文物点2679处.其中古遗址259处,古墓葬425处,古建筑1322处,历代石刻87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1047处。
  二、成果分类古遗址石堵圈遗址:位于共青城江益镇跃进村清明桥村北0.5千米处,遗址呈椭圆形,外围有夯打土围墙,高约1.5米,朝南有一进口处,上为平地,种有农作物。属于典型的商周遗址。2010年,被录入江西“百大新发现”名单。
  大前窑址:位于都昌县和合乡大前村。明初洪武年间,奉旨意,由县府抽调窑工在此修筑砖窑108座,为南京城墙烧制砖块。窑址沿鄱阳湖就地势简单修筑,窑洞使用时间不长。存窑址4座。
  柳山书院遗址:位于武宁石渡乡境修河南岸。唐贞元年间,衢州司马柳浑曾弃官隐居山中,此山因此名“柳山”。书院绝句为宋名道白玉蟾题写,2010年,被录入江西“百大新发现”名单。
  吴城码头遗址:位于永修县吴城镇修河东岸,由长条红砂石块垒砌而成。码头通道宽约2.5米,有台阶可达江岸。
  姑塘码头遗址:位于庐山区姑塘镇沿鄱阳湖一线,计有码头10余个,全为大小不一的鹅卵石垒筑而成。大码头宽约5-6米,小码头宽约2~3米,码头附近裸露有大量瓷片瓦砾。2004年,被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梧桐岭古商道遗址:位于湖口县梧桐岭经殷山水库至水车港,计有4.5千米。该遗址是安徽茶叶、棉花等产品运往九江之通道。商道始于唐代,明清最为繁荣。遗址商道为石砌,并有凉亭、酒店、馆舍等遗存及“吴楚通衢”碑刻。
  芦峰岭古商道遗址:位于彭泽县上十岭垦殖场芦峰岭。路面宽约1米,由石块顺山沟沿水流方向铺垫而成。清乾隆间,该山路是连接赣皖商贸流通主要商道。道旁丘陵垄设有“六邑公馆”(后称“六音堂”),专事处理调解东至、宿松、望江、怀宁、潜山与彭泽6县边贸、民事和经济纠纷。
  古墓葬陶母湛氏墓:位于都昌县城南西向2.5千米西山西河村赵家墓山。墓坐北朝南,封土堆存0.5米,直径约2米。陶母湛氏(243-318)新淦县(今新干县)人,东晋政治家、军事家陶侃之母,与孟母、岳母齐名。
  江万九墓:位于都昌县阳峰乡龙山社区下南洲村。墓坐东北向西南,占地面积17.5平方米,封土堆高1.5米。江万九(1196~1271),系南宋丞相江万里大哥。在理宗朝以乡贡补太学教授。
  江万里墓:位于都昌县土塘镇港东村沙石湾白石山西麓,墓坐东朝西,周围为拳椅形,墓冢呈圆形,直径为8米,墓前为半圆形平坦地,视野开阔,占地面积50平方米。2004年,公布为都昌县文物保护单位。
  黄俊伯黄询谋父子合葬墓:位于都昌县春桥乡凤山村彭井舍村背后山。墓冢为锅状,坐西北向东南,原为花岗岩石盘结成鸡公顶,现为混凝土结构,墓高4米,直径11米,分布面积110平方米。墓碑为1999年重立。黄俊伯,江夏人,五代周显德年间官至比部郎中。子黄询谋,北宋乾德元年(963)进士,官至左司郎中。2人系人赣黄氏始祖,五代末避祸都昌沙港。
  禅师明十墓:位于德安县吴山乡红桥村9组西南0.5千米,墓、塔整体通长9米、宽5米。墓、塔坐北面南,为一覆钵式佛塔。佛塔由顶、身、基3部分组成,塔底座直径3.2、高约4米,塔顶为莲花状。明十墓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后为尚光等僧人重修。2010年,被录入江西“百大新发现”名单。
  历代摩崖石刻海会寺石刻:第三次全省文物普查发现(详见省保单位简介)。
  岳氏名园摩崖石刻:位于庐山区赛阳镇赛阳村二组,105国道入石门涧景区南侧涧溪旁。其地原为岳飞故宅,后人称为岳氏名园。石刻分布在3000平方米范围内,计有石刻5处:“岳氏名园”直排楷书,约40厘米见方,落款为“石门后人安道题。淳祜丁未乙旦日”。“牡丹亭”楷书。“石门蒙井”楷书。“枕流”横排楷书。“漱石”横排楷书。2004年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三叠泉摩崖石刻:第三次全省文物普查发现(详见省保单位简介)。
  万杉寺石刻:位于星子县庐山南麓万杉寺。
  简寂观石刻:位于星子县庐山南麓简寂观。
  卧龙潭石刻:位于星子县庐山山南卧龙潭附近石壁或潭右侧砥石上。
  谷帘泉石刻:位于星子县庐山西南康王谷。
  白鹤观石刻:位于星子县庐山栖贤谷中,白鹤观后山,瀑布水口上。
  凌宵洞石刻:位于星子县凌霄洞之内外。凌宵洞题记,直刻楷书,面积53xlll厘米。
  玉帘泉石刻:位于星子县庐山山南归宗寺后玉帘泉观附近。“天奇”,横排楷书,面积40x80厘米。
  黄岩石刻:位于星子县秀峰黄岩瀑布附近。
  都昌县大港幸福村石刻:位于都昌县大港镇红光林场幸福村。“饮马池”位于幸福村下冲村仙人大座山。 “石破云修”石刻:位于星子县庐山东南木瓜洞内,横排,双钩楷书,面积23x78厘米。清初石和阳书。 “云住”石刻:位于都昌县城西河无花山山顶巨石上。双钩楷书,面积280x250厘米,落款有“正德五年三月吉日,口口邵日熙立”2004年公布为都昌县文物保护单位。
  “龙溪之源”石刻:位于彭泽县杨梓镇龙桥村虎形组大鸣山庙后山石崖上。面积1.8xl.l米,“龙溪之源”4字,直排楷书。上款为“大明嘉靖癸卯仲秋”,落款为“宗万高书”。
  “万寿”石刻:位于星子县栖贤谷万寿寺遗址前崖壁上。横排楷书,面积80x130厘米,落款有“顾贞观书”。
  “欢喜亭”石刻:位于庐山含鄱口下大道欢喜亭石壁上。直排楷书,面积120x80米,落款为“顾贞观书”。 古建筑下南洲古祠:位于都昌县阳峰乡龙山社区。清代建筑,坐东朝西,面阔20.8米,进深34米,建筑面积707.2平方米.3进式2天井5开间,穿斗式梁架,硬山顶,天井为红石铺就,中门、前门,用材硕大。屋两侧由红石铺就排水沟,室内雕刻有明代风格。2004年公布为都昌县文物保护单位。
  李贺村古祠:位于都昌县狮山乡珠岭村李贺自然村。清代建筑,坐西北朝东南,砖木结构,青砖灰瓦,马头墙,面阔19.7米,进深18.5米,建筑面积364.45平方米,宅内雕刻保存完整,图案有戏曲人物、鸟兽花卉。古祠的装饰主要着力于室内空间,特别是上厅梁坊、柱托、撑拱,木雕与建筑构件结合为整体,运用浮雕与阴刻,把花卉鸟兽、吉祥图案、戏文人物表现得淋漓尽致。被录入江西“百大新发现”名单。
  余昭金宅:位于都昌县芗溪乡黄坡村。清代建筑,坐东朝西,砖木石结构,青砖灰瓦,马头墙,进深19.9米,面阔11.5米。中有天井,红石铺就,素土漫地。室内雕刻,柱撑保存完好,极为精致。天井两边的厢房有青石刻字。2004年公布为都昌县文物保护单位。
  李辉白宅:位于都昌县多宝乡昭兴村。清代建筑,坐西朝东,砖木结构,穿斗式梁架,硬山顶,进深18.8米,面阔12.2米。中有天井,红石铺就,旁厢房有木刻诗文4首。中堂上方有同治年浮梁县令题“官政初荣”匾,2004年公布为都昌县文物保护单位。
  石树围屋:位于都昌县汪墩乡大桥村。清代建筑,坐西北朝东南,砖木石结构,青砖灰瓦,硬山顶,马头墙,面阔45.7米,进深58.7米。部分建筑为歇山顶,正门门楼有红石刻戏台人物、动物图案等,门额有青石刻“渤海垂荫”4字,由5幢大房子组成,天井多为红石铺就。2004年公布为都昌县文物保护单位。
  查德杰宅:位于都昌县万户镇东升村。清代建筑,坐西北朝东南,砖木结构,穿斗式木架,青砖灰瓦,马头墙,面阔12米,进深15.6米,中有天井,红石铺就,靠天井两边厢房花窗雕刻保存完整,工艺精湛。2004年公布为都昌县文物保护单位。
  叶氏宗祠:位于武宁县石门楼镇银炉村,建于清道光四年(1824)。砖木结构,1进3重。整座建筑以刻有楹联的石柱为支撑,其大梁均采用整木,保存完好。
  曾氏宗祠:位于庐山区赛阳镇东林桥头村,建于清嘉庆六年(1801)。砖木结构,祠堂前门建有砖砌歇山式牌楼,整座建筑所用的砖均刻有当年烧造窑工名字,同时还在墙壁上以碑刻嵌入墙体,记载建造祠堂所花费银两和建造年代。保存完整。
  万家老屋:位于庐山区新港镇长岭口村长岭度假村东,建于清末民初,为九江海关职员万姓两兄弟所建。坐北朝南,面积约360平方米,土木结构,面阔21.6米,进深14.9米,l进4重3天井,存2个天井。 河桥古民居:位于永修县三溪桥镇河桥村中曹组,明清建筑,面积260平方米,台梁式砖木结构,高约5米,屋内轩敞清爽,中1天井,上下2进,8间厢房,门窗隔扇都镂雕各种空格花纹,隔扇下有各种木雕图案,有人物花鸟,有神话传说,精妙绝伦。
  宋家大屋:位于星子县横塘镇和平村东10米。为清康熙二十四年(1686)宋西雅所建。大屋东南向,1进6重,有5个天井。大屋为砖木结构。面阔19.8米,进深70米,总面积1389平方米。木梁列架,青砖黛瓦,硬山顶。房间壁内墙中间有42平方米的大厅。大屋门前搭1门楼,雕以花卉,半节花窗为门。大屋共用木柱336根,莲瓣形柱础。
  刘氏宗祠:位于市开发区七里湖街道蛟滩村,由祠堂、万年台(戏台)及池塘组成。祠堂坐东向西,面阔18.3米,进深9.8米,砖木结构,封火山墙,硬山顶,小青瓦。门窗、斜撑均雕有精美、细腻的花鸟图案。戏台坐西向东,面阔11.1米,进深8.8米。该戏台抗战时被毁,后用部分原材料在原址重建。2004年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陈家大屋:位于庐山区海会镇长岭村新屋陈村内,建于民国初。面阔11.3米,进深18.8米。为砖木结构,1进3重2天井,有房10间。大屋左右两边有后期添建的土制侧房。
  许平甫故宅:位于湖口县大垅乡王斯村许老屋湾村中部。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许平甫从大垅牌骆湾购买迁建于此。被录入江西“百大新发现”名单。
  黄土岭凉亭:位于彭泽县杨梓镇邻都村大坞组黄土岭以东200米山脊。凉亭为石结构,拱顶,高3.17米,宽约3.94米,深7.7米,亭内两侧设有休息石凳,亭内壁嵌建亭碑记,上刻有“皇明万历十四年秋月谷旦立”字样。凉亭建在鄱阳至彭泽、都昌的明清古商道上,专供过往商客与行人歇脚纳凉、避风挡雨。 千眼桥:第三次全省文物普查发现(详见省保单位简介)。
  湾里桥:第三次全省文物普查发现(详见省保单位简介)。
  香火桥:第三次全省文物普查发现(详见省保单位简介)。
  鲁班桥:又名隔港桥,位于庐山区虞家河乡鲁板村西侧200米处。单孑L青砖结构,长14.5米、宽4.8米、高4.9米,桥为南北走向,造型优美、结构严谨、工艺精湛。民间相传为鲁班祖师一夜造成,故名。桥建于明崇祯年,是古代九江驿道上重要桥梁,往东南通往姑塘,往西南可达濂溪墓至石塘铺,往南去星子县城。后因九星公路、濂溪公路相继贯通,古道失去作用,桥也长期闲置,但保存较好,仅桥南有部分坍塌现象。2004年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清俸桥:位于庐山区马尾水景区九峰寺西北约200米处,为单孔石挢。清乾隆九年(1744)由九江关监督唐英出资兴建。2004年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纱笼桥:位于修水县港口镇纱笼村。横跨五里港,东西走向。建于清同治十年(1871),宽5.4米、长24米、高8米,面积130平方米。保存完好,自古为修水通往湖北省之要道。2010年,被录入江西“百大新发现”名单。
  善述桥:位于修水县新湾乡回坑村,为当地富户车音和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建。桥横跨回溪,东西走向,长30米、宽5米、高4.5米。桥为石墩木梁,有4个青石桥墩,墩上安放木梁,上平铺木板,桥面建有木结构小青瓦顶长廊,两侧有木栅栏和简易木凳。10根木柱支撑4.5米的盖瓦屋顶,顶梁墨书造桥年号。桥头门楼墙面上镶嵌1通《善述桥序》碑,记述修桥经过。墙上还有印有“光绪癸巳车音和记”铭文砖。
  梁公堤:位于瑞昌市码头镇。西起码头镇金丝港尾下匡口,东至朱湖火炉山,全长5.6千米,顶宽8米,堤高26米。始建于明代万历五年(1577),至六年(1578)告成,因堤为时任瑞昌县知事梁尚忠倡修,后人称“梁公堤”。是瑞昌历史最早的水利设施,为长江岸古堤。
  王家垅门楼:位于都昌县大树乡大埠村。清代建筑,坐西北向东南,面阔5.15米,厚度1.35米,高6米,6柱5门,砖石结构。门楣刻有“礼义承家”4字,并刻有龙、鸟、凤等吉祥图案。
  夏家山门楼:位于都昌县北山乡夏家山村。清代建筑,坐西北朝东南,砖木石结构,6柱5门,面阔7.1米,高5.7米。门楣刻有“岐阳遗泽”4字,并刻双龙抢珠及花卉、动物等图案。
  三房桥戴氏门楼:位于永修县滩溪镇三房村戴家组,建于明代隆庆年间,整体结构为麻石、青石、红石砌成,分内外两层,面阔23.68米,进深l米,通高4.3米。
  万氏贞节坊:位于永修县吴城镇大同村,建于清代乾隆年间,面阔14米,进深1.5米,通高6.8米。整体结构为麻石、青石制,上有乾隆御笔“旌表节考太学生叶公瑞亭之媳儒童叶殿池之妻万公年颂之侄女生员中立公之女”“节凛冰霜”“旌表节考太学儒叶殿池之妻万氏坊”等字迹。
  胡氏百岁牌坊:位于永修县江上乡新基村,建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牌坊麻石结构,4柱3间,坐西朝东。上、下枋间刻有“贞寿之门”“旌表御钦朱添壁之妻胡氏百岁”字样。
  余村贞节牌楼:位于都昌县都昌镇矶山村中堡余村。清代道光十年(1830),为表彰余全宝之妻节孝而建。民居倒塌后仅剩牌楼,是都昌唯一保存完好的门楼式贞节牌坊。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波黎公寓:第三次全省文物普查发现(详见省保单位简介)。 鹿岛洋行旧址:位于浔阳区大中路223号,建于20世纪30年代,钢混结构,高3层,面阔6米,进深20.7米。二、三层都有一对小阳台,其造型、装饰吸收了西方建筑元素,颇具中西结合建筑风格。1938年九江沦陷前,国民党励志社曾在此办公。九江沦陷后,日商在此开办洋行。
  英亚细亚公寓旧址:位于浔阳区湓浦路14号院内西侧,建于清宣统二年(1910)。旧址坐南朝北,分主楼与附楼,楼高均为2层。主楼面阔20.23米、进深15.8米、高13.4米。为2层砖木结构.4坡顶,红机瓦屋面,屋顶有壁炉烟囱。屋檐有排水管,檐角及窗檐采用水泥砂浆混浇线角。其底层东西立面,由8根墙砖砌筑的立柱组成过道。附楼在主楼南侧,砖混结构。面阔23.15米、进深4.5米、高6.55米。平顶有晒台,四周有护栏。主附楼间距约2米,2楼与顶层天台有楼梯相连。被录入江西“百大新发现”名单。 日本领事馆公寓旧址:位于浔阳区湓浦路16号,建于清宣统二年(1910)。公寓楼为2层砖木结构,东西向,占地2100平方米。前为四坡顶,后为双坡顶,建筑装饰吸收西方元素。该公寓为日本领事馆官员及工作人员住所,与东边的日本领事馆连为一体。
  忠烈亭:位于浔阳区庐山南路2号(甘棠公园内)。20世纪20年代末为纪念北伐阵亡将士而建。该建筑为方形,钢筋混凝土结构,西式风格。边长5.8米,建设面积31.36平方米。四面各有2根共8根雄壮硕大的爱奥尼柱,其线角、纹饰细腻,做工精细考究。4根粗大的四方立柱承托穹窿亭顶,其建筑造型精美,体积较大,保存完好,具有较高建筑艺术价值。2004年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莲花洞休息室:位于莲花洞登庐山古道口处。20世纪30年代,系国民党励志社为民国党政军要人修建的休息室。为3开间双坡顶,砖木结构平房。东面一段毁坏后拆除,西面2间尚存,外观基本保持原貌。山头墙上白底黑字书“休息室”中英文字样清晰可见。因蒋介石上下山多在此逗留,民间称之为“蒋介石休息室”。2004年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新四军都昌留守处旧址:位于都昌县大港乡大港街。1938年1月下旬,根据中共东南分局和中共皖浙赣特委指示,田英率领都湖鄱彭中心县委成员和少数武装人员到大港设立新四军都昌留守处。2月初,田英以留守处主任身份宴请大港街知名人士吃饭,正式公开亮出“新四军都昌留守处”牌子。国民党反动派于4月5日制造”大港惨案”,将田英等留守处7人杀害。旧址为砖木结构硬山顶民居店铺,2004年公布为都吕县文物保护单位。
  日伪九江警察局旧址:位于浔阳区滨江一支路14号,为20世纪30年代建造的仿西式建筑,砖混结构,2层,东西向,面阔11.6米,进深12.8米,占地面积148.48平方米,上有屋顶窗,水泥粉面,门窗有拱形和线条装饰。抗战时期,日伪“九江警察局”设此。
  白云观路1号别墅:位于庐山云中别墅区。坐西北朝东南,面阔16米,进深19米,占地面积304平方米。石木结构1层,建有架空地洞隔潮层。四坡组合铁皮屋面,主体外墙由石块砌成,而地洞层外墙则由乱石砌成,均为方窗设计。平面大抵呈矩形,正门位于别墅西南面西北端的凸出部分,正门朝向东南面,门前为小型的石制门廊。石制台阶由西南面引入,再由平台处转900紧贴墙体人正门。别墅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7)由常居上海的美国南长老会传教士、医生布拉德鲁建造。2010年,被录入江西“百大新发现”名单。
  但福德医院院长公寓旧址:位于浔阳区甘棠南路61号,即市妇幼保健院内,是美以美会开创但福德医院之一部,开创人石美玉为该院院长。楼坐北朝南,砖木结构。面阔15.6米,进深14.7米,高3层,底层为半地下室建筑,总建筑面积为699平方米。2004年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邓如琢花园旧址:位于浔阳区庐山南路150号,即市一中内。建于民国初年。1926年直系军阀邓如琢居此。建筑用料考究,墙体厚实,门窗高大,正面为门廊式布局,外貌颇为壮观。2004年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裴敬思别墅旧址:位于浔阳区浔阳东路86号(行署大院内)。裴敬思,美国传教士,外科医师,生命活水医院院长。别墅建于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坐东向西,砖木结构。外观为青砖墙面,红机瓦,斜坡顶,其顶上设有屋顶窗,底层建有地下室。窗户外层设百叶窗,实用美观,较明显地体现出西方近代建筑风格。2004年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涌兴裕五金店旧址:位于浔阳区大中路312号,砖混结构,3层,南北向,面阔10.6米,进深17.1米,占地面积181平方米。西方柱式装饰,三楼正中墙面饰有人物浮雕,建筑风格独特,是现存较好的老商号。涌兴裕五金店是民国初由镇江一回民开设,由名商金浩如任经理,主要经营五金颜料。
  王麻子剪刀店旧址:位于浔阳区大中路330号,砖木结构,楼高3层,坐北朝南,面阔5米,进深12.56米。店面一层上方有方框牌匾,三楼门前有小吊楼,建筑整体保存基本完好。
  鼎昌南北杂货店旧址:位于浔阳区大中路125号,建于20世纪30年代,为砖木结构,3层南北向,面阔5.8米、进深19米,占地面积110.2平方米。二楼、三楼临街面窗外框饰有线条,两边留有“南北杂货”等老店字样,是20世纪九江店铺建筑的代表。
  上海银行旧址:位于浔阳区大中路296-300号,建于20世纪20年代末,坐北朝南,砖木结构,4坡顶,计4层,面阔14.4米,进深22.8米,门窗及檐线带有明显的西方建筑装饰元素。室内天井回廊、围栏的纹饰为中西结合,颇具民国时期建筑特色。1929年10月1日,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在此设立分行,称为上海银行九江分行。
  庆益祥绸布店旧址:位于浔阳区大中路437号,建于1928年,坐南朝北,砖木结构,3层,面阔11.6米、进深12米。临街面二、三楼有木方窗。
  天宝银楼旧址:位于浔阳区大中路236—238号,建于20世纪30年代,砖木结构,3层,面阔9.8米、进深17.25米。门窗、柱墩装饰丰富精美,体现西方新复古主义建筑风格。
  《型报》报社旧址:位于浔阳区大中路664号市民政局招待所院内的开智幼儿园,建于20世20年代,砖木结构,2层,面阔12.4米,进深11.8米。屋中间有顶窗,前面左右2间各为5面8角攒尖顶,中有铁栏弧形阳台,下为大门,是一栋造型颇为奇特的西式建筑。曾是北伐时九江农民协会旧址,后为九江《型报》报社。
  百人公墓:位于瑞昌市桂林街常丰村黄家村西南,坐东南朝西北,1970年立碑,墓联“不忘民族恨,牢记血泪仇”。1938年农历十一月初五日,侵华日军包围常丰村黄家及永积村张家村庄,将188人驱赶至河边狗脚湾,用稻草、汽油焚烧。常丰村在此建立公墓警示后人。
  九江县日军大屠杀遗址:含陶家垄殉难者合墓、曹家垄白骨坑、陈家墩白骨坑、戴山村殉难者合墓等。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结束后,被录入江西“百大新发现”名单。陶家垄殉难者合墓位于九江县岷山乡大塘村六组陶家垅屋场背后山脚,碑宽1.7米,高1米,墓直径4米,封土高1.5米,墓碑用青砖砌成框墙,呈三角形,总高2.7米,内嵌青石碑,中刻“民国上寿故众陶公陶母等人之坟墓。”遇难者均死难于1938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上款刻死难者名单计46人。落款刻立碑人名、日期等。曹家垄白骨坑位于沙河经济开发区冷水村曹家垅后70米,坑圆形,直径4米,为抗战时被日军屠杀的曹家垅死难者合葬地,西北立有殉难碑记,记录侵华日军残忍杀害村民68人、杀绝13户历史。陈家墩白骨坑位于沙河经济技术开发区兰桥村8组陈是森家左侧、陈是银家右侧前,坑宽4米、进深5米,葬有73名惨死在侵华日军屠刀下无辜百姓尸骨。戴山村殉难者合墓位于涌泉乡戴山村龙金寺山,墓坐东北向西南,茔地宽3米、进4米,封土高1米,碑高1.5米,宽1.2米。立于1941年农历四月初三,葬有惨死在日军枪下的戴山村陈、戴2族52个男性。
  第二节文物保护单位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鹿洞书院位于庐山南麓后屏山,1988年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观音桥位于庐山南麓栖贤谷,1988年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铜岭铜矿遗址位于瑞昌市北10千米夏畈乡铜岭山,总面积约2平方千米,为商周时采矿遗址。分别有采矿区、选矿区、冶炼区和矿工生活区。在2000平方米的发掘范围内共揭露出竖井103口,巷道19条,露采坑7处,工棚5处,选矿场1处,出土各种生产、生活用具468件,是古矿冶遗址中获取文物最多的一个点。既有地下开采的井巷遗迹,又保存露天采矿和选矿遗迹,古代矿渣堆积如山。在山坡的原始地表层,揭露出布局合理的工棚、选矿槽、尾沙池、槽坑、储水井等。再现数千年前露天采矿的真实情况。所发现的竖井、巷道均用木材支护,为世界所见最早使用者。遗址出土文物有斧、凿、锹、铲、辘轳、溜槽等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多为陶器,其中陶鬲口径42厘米,高46厘米,其容量之大,为全省出土古代炊具之冠。被考古界评价为“国内开采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内涵最丰富”的铜矿遗址,1991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占新发现之-.2000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人中国世界遗产预备名单。
  云居山塔林位于永修县云居山方圆近300平方米范围内,有唐宋以来僧塔91座,是全国佛教名山中保存僧塔数量最多的一处。其中唐、宋僧塔,均为麻石结构,造型精美,有历史和工艺价值,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秀峰摩崖石刻群位于星子县西北16千米的庐山鹤鸣峰下的秀峰寺内。摩崖石刻跨越时间长,密度大,数量多,价值高。有宋代黄庭坚的“七佛偈”、朱熹的“源头活水”、米芾的“第一山”“青玉峡”等。宋代南康军守李亦的篆体“龙”字,字大3米见方。元丞相剌不花书八思巴文的“虎”字,刻于“龙”字对面的石壁上。“虎”字之大,仅次于“龙”字。石刻群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书法研究价值。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美孚洋行旧址含美孚洋行油库、美孚洋行油库办公楼、亚细亚洋行油库办公楼等建筑物,2006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美孚洋行旧址位于市滨江路28号,创建于清宣统二年(1910),为美孚公司在九江设立的分公司。旧址主楼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高12米,共2层。主楼门前排列有6根巨大的石柱,两侧各有2根方柱,柱头均饰螺旋花纹,造型颇为壮观。主楼后为一排砖木结构的小楼房,为洋行职员所居宿舍。美孚油库旧址位于市滨江路77号,创建于清宣统二年(1910),为美孚洋行设在九江金鸡坡油料储存仓库。钢混结构,东西向,面阔25.15米,进深61.25米,建筑面积1540.44平方米。四面均开一铁门,东面为主门,南北墙上各开4个离地面约2米高小窗。库内纵向建有14根立柱,承接大跨度屋架,库内通风性能良好。旧址原为双坡顶,2003年底维修时改为平面顶。该油库建筑恢宏,容量大,是现存最大的近代工业仓库。美孚油库办公楼旧址(公布时称美孚别墅旧址)位于市滨江路77号,为美孚洋行金鸡坡油库办公楼。坐西向东,楼高2层,分主、附楼。主楼面阔15.84米,进深12.57米,高9米;附楼坐南朝北,面阔9.69米,进深4.3米。该楼建筑外墙为水刷石装饰,四坡顶,红机瓦,室内楼梯、地板均为木构,厅内设2个精美壁炉。亚细亚油库办公楼旧址(公布时称美孚油库办公楼旧址)位于市滨江路77号,为英亚细亚洋行设金鸡坡油库办公楼旧址。该旧址分两次建成,南面建于清宣统二年(1910),北面建于1918年。楼正门白南至北分别在第四和第八个拱券上刻有“1910”“1918”纪年铭文。为3层砖混结构,东西向,面阔24.2米,进深14.6米,高10.2米,建筑面积816平方米,红砖墙面,四坡顶,红机瓦。楼筑在3米台基上,底层为半地下室建筑,其立面由9根红砖砌筑的立柱支撑上部拱券,组成四周回廊,具有一定韵律感。
  庐山会议旧址原名“庐山大礼堂”,在牯岭西南五里许的掷笔峰前河西路504号。由高观四设计,上海“华中公司”承建。系2层石木结构建筑,占地面积830平方米,呈“T”形,长39.7米,宽30.9米,高16.8米,总面积2554平方米。是典型中西合璧宫殿式山地建筑。20世纪30-40年代,系庐山3大建筑之一.蒋介石曾在此多次演讲和进行军事集训。新中国成立后,更名“庐山人民剧院”。1959年中共八届八中全会、1961年中共中央工作会和1970年中共九届二中全会在此召开。1985年正式对外开放,是庐山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重要场所。1996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庐山大厦位于庐山牯岭掷笔峰下,背依猴子岭,东朝长冲河,顺坡而建。主体占地面积约1860平方米。原为国民党中央党校“传习学舍”、军官训练团旧址,1936年建。其风格主调是西式的,但又揉进民族建筑符号。门前为四坡长而宽的台阶,主立面为纪念碑式造型,主立面的基座高1.65米,中部收束,类似佛教建筑的“须弥座”。大厦内部分前4层部分和后3层部分。前部中间原有盖以明瓦天井,各层以此矩形天井设内走廊,房间左右对称排列。各层天井中有钢丝网,以防杂物及人跌下底层。后部3层,原设有会场、厕所。两侧仍为房间。二楼左右设有大门,通向南北台阶,便于出入。它的前部各层原有2套高级房间,供国民党中枢要人休息。1937年7月16日至8月1日,蒋介石在此召开庐山谈话会。1938年5月下旬,宋美龄在此召集全国妇女抗战座谈会,中共代表邓颖超应邀出席。1946年改为“庐山大厦”。新中国成立后,出席中共中央3次庐山会议多数代表下榻于此。1996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美庐别墅位于牯岭河东路180号。为英国医生巴蕾1922年所建,1930年赠给蒋介石夫妇。蒋介石将其命为“美庐”。别墅建筑面积996平方米,由2层主楼和1层附楼组成,呈英国拱券建筑风格,端庄典雅。庭院面积4928平方米,石墙相围,流水淙淙,松枝繁茂,凌霄花爬满墙壁。院中一天然卧石上,刻着蒋介石手书“美庐”2字和“虎年中正四月题”一行小字。20世纪30-40年代,蒋介石在这里召见要员,举行会议,接见外国使节,接受递呈国书等。1937年,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2次在这里与蒋谈判,为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奠定基础。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3次上庐山,有2次(1959年、1961年)下榻美庐别墅。并在楼上会客室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1996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24号别墅位于牯岭东谷柏树路124号,1919年由俄国亚洲银行建造,为石木结构,“T”字形双坡顶,铁皮瓦,高2层,建筑面积559平方米。1927年由国民党省政府主席朱培德购买,作为私家别墅。1959年、1961年中共中央2次庐山会议时,国家主席刘少奇下榻于此。国务院副总理陈毅也曾寓此。1996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42号别墅位于牯岭东谷长冲河西岸442号,1919年由美国传教士歇尔曼建造,为石木结构,四坡顶,面阔13米,进深28.8米,建筑面积397平方米。20世纪30年代为英国亚细亚石油公司“大班”德国人吴本馥购得。1946年7至9月,美国特使马歇尔8上庐山为国共和谈斡旋调停,均居于此。1961年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期间,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及夫人邓颖超下榻于此。1990年辟为“周恩来纪念馆”。1996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76号别墅位于牯岭东谷长冲河东岸176号,清光绪二十四年(1896)由美国驻汉口圣公会建造。该建筑平面呈矩形,石木结构,双坡顶。敞开式外走廊,左右分流式台阶,别墅原名为“美国圣公会海外教会居地”。1946-1948年为国民党励志社所有,主要用以接待外国大使及国民党中枢要人。1959年中共八届八中全会期间,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彭德怀下榻于此,其间起草“万言书”。中央书记处书记、解放军总参谋长黄克诚同时也寓于此。1996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59号别墅位于牯岭东谷中八路359号,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由美国基督教会“北长老会”传教士威廉姆斯·约翰·伊莱亚斯建造,石木结构,坡顶铁皮瓦,主楼2层有敞开式外走廊,造型颇为独特,建筑面积856平方米,1932由省政府主席熊式辉购得,蒋介石曾多次在此召开会议。1959年、1961年中共中央2次会议期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朱德下榻于此。1970年中共中央九届二中全会期间,陈伯达寓居于此。1996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75号别墅位于河东路与将军河交汇处,124号别墅南侧。别墅背依大月山,面向将军河,南侧为176号别墅。l米高乱石围墙护院,院内植有多株珍贵植物。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建造,原来为2层。1924年美国传教士杜克尔购得。1946年售给国民党励志社,同年美国大使司徒雷登居此。1970年别墅进行维修改造,成为1层。同年中共九届二中全会时,毛泽东下榻于此。别墅原为欧洲典型的古堡式建筑格调,平面不规则布局,四坡带折叠式铁瓦屋面。虽经改造,但主体样式、风格特点仍然较为明显。2001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部旧址位于修水县城凤凰山路,名冷家祠,原为修水商会钱业会馆,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350平方米,坐北朝南,1进2重,分别为1幢砖木结构平房和1幢混凝土2层楼房,麻石门框,小青瓦屋面,四水归内,中有天井。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决定在湘鄂赣边组织秋收起义。12日,由共产党员卢德铭任团长的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和湖南平江工农义勇军攻克修水县城。当月下旬,与湖南浏阳和湖北崇阳、通城的农民自卫军在修水山口统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部驻在县城冷家祠。何长工等人奉命设制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军旗。9月9日,秋收起义第一枪在修水打响,以镰刀斧头为标志的红旗从此诞生。该旧址上堂前为工农革命军第一面军旗设计、制作的地方,左右房间为师长、副师长办公与居住。下堂前左、右各2间房,为师部参谋、副官、军要、机械、医务、被服、管理、军医8个办公室。天井为青石铺砌,两侧厢房为警卫战士陈士榘、韩伟值班室。2006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1年前批准34处,2000年批准8处,2006年批准16处。至2010年,全市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8处。
  [=此处为表格(2010年全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一览)=] [=此处为表格=] 三、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至2010年,全市有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14处。其中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2处;瑞吕市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庐山风景名胜区局级文物保护单位37处;修水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0处;武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5处;永修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5处;德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6处;九江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都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7处;星子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7处;彭泽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处;湖口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5处。
  [=此处为表格(2010年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一览)=] [=此处为表格=] 第三节馆藏文物至2010年,全市各级博物馆、纪念馆共保存国家一级文物70件,国家二级文物1 18件,国家三级文物105件。
  [=此处为表格(2010年年底全市馆藏国家级文物一览)=]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 第四节文物保护管理一、考古发掘配合工程发掘1991年以来,市博物馆配合城市建设及有关工程建设,清理庐山区新港镇砖瓦厂南朝墓、赛城湖东晋大兴四年墓、九威大道清代墓、九江钢窗厂六朝墓、九江磷肥厂明代墓、庐山区虞家河乡六朝墓、庐山区原砂轮厂明代墓、十里河西晋墓、前进西路明代墓、德化小区明代墓、炼油厂附近明代墓、国棉五厂附近六朝墓等。1992年,九江县陶渊明纪念馆与省考古研究所、市博物馆对九江县基建中发现的明代嘉靖墓进行联合发掘,出土一批文物。同年,市博物馆与省考古研究所在九江化肥厂的野外进行考古勘探,发掘部分墓葬。1999年和2005年,为配合九景高速公路和铜九铁路建设,市博物馆、都昌县博物馆、德安县博物馆、湖口县文管所与省考古研究所分别对都昌县境内的小张家遗址、湖口县境内的流泗镇周玺村祖坟山墓葬群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2006年,为配合武吉高速公路建设,黄庭坚纪念馆配合省考古研究所对上奉山背古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约8000平方米,发掘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陶器、石器、玉器等文物标本1000余件。2009年,彭泽县文物管理所配合省考古研究所完成彭泽核电站大型基本建设项目工程文物考古调查和文物点的发掘工作。2010年1 1月,市博物馆与永修县博物馆联合清理永修境内3座宋墓。
  清理被盗墓葬2002年4月,市博物馆对庐山区莲花乡潘家村一处被盗墓葬进行清理。2006年,德安县博物馆对境内被盗宋代壁画墓进行清理,并对壁画墓采取安全保护措施,复原于博物馆展厅中。
  考古调查2010年10月,参与省考古研究所专家对郫阳城遗址实地调查,为下一步考古发掘作准备。同年,鄱阳湖水域被国家文物局选定为开展水下文物普查的试点,有中国“百慕大”之称的老爷庙水域被定为调查重点。12月,省考古研究所、都昌县博物馆联合对鄱阳湖老爷庙水域进行考古探查,为之后水下考古、查找沉船、确定坐标位置做准备。
  二、文物维修 2000年以来,各级财政投入文物工作资金12429.8万元,其中直接用于保护维修经费6000万元以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一大批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得到保护和利用。
  2001年始,市区共争取国家、省、市政府文物保护和管理经费1237.33万元,先后进行省保单位锁江楼塔纠倾及环境整治、姑塘海关旧址抢救性维修、西林寺塔纠倾加固、周敦颐墓复原建设、烟水亭和日本台湾银行旧址抢救性维修;市保单位揖庐亭维修,国保单位美孚别墅旧址、美孚油库办公楼旧址抢救性维修等10多项文物保护工程。
  2007年,修水县拨款7300万元对南山崖黄庭坚纪念馆进行改扩建。2008年,永修县争取省财政文物保护专项资金80万元,用于省保单位吴城吉安会馆的抢救性维修。同年,星子县自筹资金100多万元,用于省保单位南康府谯楼的全面维修。湖口县争取到省财政文物保护专项资金10万元,用于石钟山石刻的保护。2009年,永修县争取资金20万元,用于国保单位云居山塔林的保护规划。同年,星子县争取省文物保护专项资金30万元、自筹资金150万元对县保单位“爱莲池”进行维修。湖口县争取省财政文物保护专项资金130万元,用于石钟山古建筑的维修。彭泽县争取到省财政文物保护专项资金110万元,用于省保单位黄岭大圣塔和马当炮台的修复。“十一五”期间,都昌县自筹资金3万元对革命旧址南山寺进行维护改造,地方财政拿出10万元对部分县保单位进行维修。20年来,庐山管理局争取国家文物专项补助资金近1000万元,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庐山会议旧址、庐山民国图书馆、庐山白鹿洞书院等进行维修;地方财政投入1000余万元,先后修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庐山高”牌坊、恭乾禅师塔,对美庐、442号别墅、124号别墅、359号别墅、176号别墅、175号别墅、286号别墅等进行维修保养。瑞昌市争取国家文物保护经费135万元,用于国家重点保护单位铜岭铜矿遗址的安全保护。九江县争取省财政文物保护专项资金50万元,用于维修国民革命军第25师参加南昌起义出发地——马回岭火车站。修水县争取革命文物保护项目资金1000多万元,地方财政投入500多万元,先后用于国保单位秋收起义工农革命军一军一师师部旧址、省保单位陈宝箴陈三立故居、县保单位高峰书院、周氏宗祠、兰氏宗祠维修以及省保单位黄庭坚墓的维修扩建工程。
  [=此处为表格(2008-2010年全市重大文物维修项目一览)=] [=此处为表格=] 三、文物建档文物保护单位建档1991~2010年,文物保护单位建档分主卷、副卷、备考卷3类。主卷包括:文字、图纸、照片、拓片及摹本、保护规划及保护工程方案、文物调查及考古发掘资料、文物保护工程及防治监测、文物展示、电子文件、续补10种案卷。副卷包括:行政管理文件、法律文书、大事记、续补4种案卷。备考卷包括参考资料、论文、图书、续补4种案卷。
  馆藏文物建档1991年以来,馆藏文物档案,包括藏品总账、分类账及每件藏品的档案。每件藏品档案包括文字、图纸、照片、拓片、复制品、幻灯片、录音录像、电影光盘等。至2004年,全面完成全市各文博单位一、二、三级文物的鉴定工作。2005年,各文博单位完成一级文物藏品建档工作。从2010年3月2日起,对各文博单位的馆藏珍贵文物重新进行统计,建立电子文档,完成全市馆藏珍贵文物数据库建设工作。
  文物普查调查资料建档 2008-2010年,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市及各县(市、区)都建立文物普查纸质档案材料和电子档案材料汇编。其范围是,调查资料:《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调查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消失文物调查表》;田野调查工作记录;图纸、照片、拓片、标本等资料;其他调查资料。行政资料:各类行政性文件、简报;统计报表;培训教材;宣传资料;其他行政资料。汇总资料:不可移动文物分布地图;不可移动文物名录;统计汇总资料;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报告。
  第五节博物馆纪念馆一、博物馆市博物馆位于市环城路142号。2010年,藏有各类文物及自然标本5000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1件,二级文物441件,三级文物1574件。有文物珍品收录于《中国文物精华大辞曲》《中国古代陶瓷》《中国历代景德镇陶瓷》《元代瓷器》《吉州窑》《尘封瑰宝》等大型图录。烟水亭是博物馆文物陈列所在地,占地面积约1800平方米。亭内常年设2个基本陈列和3个临时陈列,先后举办过《九江市历史文物陈列》《九江市出土文物陈列》《九江市文物普查成果展览》《清代瓷器陈列》《大清巡抚刘瑞祺夫妇墓出土文物珍品展》《中国古代铜镜陈列》《三国周瑜史迹陈列》《日本国玉野市历史、文化、民俗展》《近代九江史略展》《,98九江抗洪救灾纪实展》《清代服饰陈列》《馆藏书画展》《馆藏陶俑展》以及北京国际友际博物馆《国际礼品精品展》、湖北随州市博物馆《曾侯乙墓编钟展》、江西省博物馆《明朝王妃墓出土文物珍宝展》等陈列展览。2010年,接待观众24.8万人次。
  市民俗博物馆位于市长虹大道158号裕泰园5号楼,原为市文物商店。其旨是以商业手段收购民间流散文物,向博物馆及科研单位提供藏品,为外贸提供服务。20年间,向市、县博物馆提供文物藏品达700余件。留有文物藏品l万余件,其中明正德年间绢质敕令为国家一级文物。2006年,改制为市民俗博物馆。自2007年起,与九江电视台旅游频道、市收藏协会联合推出“浔宝鉴珍”栏目,录制150余期节目。同时把节目录制现场推到武宁、德安、九江县及城西港区。2009年租借市图书馆展览大厅,先后举办《馆藏文物精品展》《百壶展》《景德镇现代名人名作瓷器展》《百扇展》《九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展》《九江民间陶瓷精品展》《霍标·徐榕书画展》《野生动物标本展》。2010年,接待观众15万人次。
  庐山博物馆位于庐山东谷芦林1号别墅。馆藏文物有许从龙《五百罗汉罗图》、血书《华严经》和水晶佛珠等国家一级文物。还有汉代青瓷、唐三彩、宋影青、明青花、清斗彩等艺术珍品。民国时期的藏品数量多、价值高。博物馆先后举办《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庐山》《历代名人与庐山》《名人与庐山别墅》《牯岭的回忆》《庐山地质演化史》《庐山第四纪冰川遗迹》以及《北京著名书画家作品展》《德安宋墓出土文物展》《中国末代皇帝及后妃生活用品展》《婺源明清书画作品展》《国际珍贵礼品展》《中华第一锦》等展览。2003年起,庐山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年接待游客70万人次。同时,编辑出版《五百罗汉图》《庐山别墅》等图集,2009年被评定为国家三级博物馆。
  庐山抗战博物馆位于牯岭东谷掷笔峰下,原为民国庐山图书馆旧址。2010年2月,成立“庐山抗战博物馆”并对外开放。博物馆为3栋联立的琉璃瓦宫殿式2层建筑,馆内以“国共合作在庐山…庐山孤军抗战”“国民政府夏都”等为展出内容,介绍庐山在第二次国共合作和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历史地位。2010年接待观众30万人次。
  县(市)博物馆德安县博物馆:位于县城蒲亭镇义峰路111号。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馆舍面积4000平方米,由2座仿古建筑组成,1座是清代侍卫府,1座是新建库房,有各类藏品文物8000余件(含文物标本),其中一级文物39件(国宝一件),二级文物39件,三级文物159件。20年来,举办多个流动展览,在全国14个省市巡回展出。至2010年,馆内举办的陈列展览有《德安县历史陈列展览》《陶渊明故里寻》《万家岭遗址展》《南宋周氏出土文物展》《明代熊氏出土文物展》《袁隆平科技成果展》等。立足本县文物研究和整理,在全国及省级刊物中发表几十篇文章。编写出版《德安县南宋周氏墓发掘报告》。2008年起免费对外开放,2010年免费接待观众12万人次。
  永修县博物馆:位于县城新城大道。1991年称县文物管理所,2006年机构单列。2007年成立云居山塔林保护管理站,与文物管理所合署办公。2009年设立县博物馆,免费对外开放。建有1066平方米陈列、库房等场地,主要展览为《艾韵——永修历史文明陈列》。馆藏文物涉及石器、陶瓷器、青铜器、铁器、金银器、玉器等,尤以商代青铜铙、六朝青瓷和唐三彩陶俑最具特色。2010年接待观众12.6万人次。 星子县博物馆:位于县城紫阳路南康府谯楼上。2007年成立,与县文物管理所合署办公。2008年实行免费对外开放,并筹建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新馆。基本陈列有《周瑜宫亭点将展》《周敦颐知南康军展》。馆藏文物最具特色的是《邵尧夫先生诗全集》、翡翠耳坠、翡翠鹅形佩、翡翠斑指、翡翠朝珠、珊瑚朝珠、镏金錾花银碟等文物。2010年接待观众20万人次。
  武宁县博物馆:位于县城交通西路170号。2008年8月设立并免费对外开放,与文物管理所合署办公。有馆藏文物600余件,主要为瓷器和青铜器,青铜器以各种圆形、葵形、菱形、六边形和带柄铜镜为主,二级文物中以唐代的黄釉四方枕和海兽葡萄镜较为精美,杂项中以青花嵌字对联和杨赫坤题字的“长寿之府”匾较为有特色。馆内有《武宁历史回顾展》《武宁县民俗展》《武宁县革命文物及革命事迹展》《李烈钧个人事迹展》。2010年免费接待观众9万人次。
  湖口县博物馆:2008年设立,与县文物管理所合署办公。2009年由湖口县政府斥资建成新馆,建筑面积3900平方米。馆内设《湖口县历史文物陈列》《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名人名作陈列》《民俗文物陈列》等。有藏品1400余件(套),三级文物69件。其中陶瓷类420余件(片),铜、铁类130件(套),石器68件,骨器及兽骨51件(片),现代名人字画267幅,佛经典籍428本,石钟山古碑刻47块。2010年免费试开放,接待观众1.5万人次。
  都昌县博物馆:位于县城南1千米处的南山风景区内。有《都昌县文物展览》《南宋爱国丞相江万里事迹展览》等基本陈列,被列为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藏品文物1000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5件,国家二级文物3件,国家三级文物84件。自开放以来年平均接待观众12万人次。2008年免费开放后,年平均接待观众14.6万人次。
  瑞昌市博物馆:位于市区人民公园北路167号。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有文物藏品3000余件,尤以瓷器最为丰富,窑口包括越窑、长沙窑、洪州窑、景德镇窑、磁州窑、吉州窑、建窑、白舍窑等。2009年被评定为国家三级博物馆。2010年接待观众13.9万人次。
  二、纪念馆庐山会议旧址纪念馆位于牯岭街东谷长冲河畔掷笔峰麓火莲院,原名庐山大礼堂,与传习学舍(庐山大厦)、庐山图书馆均为20世纪30年代庐山军官训练团3大建筑,新中国成立后改为庐山人民剧院。毛泽东曾在此主持过3次中共会议,1980年后辟为庐山会议旧址纪念馆,保留1970年中共中央九届二中全会会场布置。2010年接待观众30万人次。
  周敦颐纪念馆位于庐山区莲花镇周家湾村栗树岭,原址为周敦颐墓园。2008年3月,省文化厅批复在此设周敦颐纪念馆。6月14日揭牌成立。纪念馆内围墙为碑廊,镌有历代名人题咏作品。2006年周敦颐墓重新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接待观众12万人次。
  陶渊明纪念馆位于九江县沙河街镇公园北路18号。占地面积近3公顷,馆舍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2005年,在陶渊明诞生1640年之际,县政府投资30多万元对纪念馆按照原貌进行再次修复。修复后的纪念馆分为陶公墓、陶靖节祠、归来亭等景点。纪念馆有4个陈列:陶靖节祠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陈列、陶渊明生平事略陈列、渊明资料陈列、九江县历史文物陈列。馆藏文物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物居多。文物类别涉及陶器、瓷器、石器、砖瓦、铜器、武器等。清至民国,陶集20余套。2008年,实行免费开放。2010年,接待观众12.6万人次。
  黄庭坚纪念馆位于修水县城宁红大道1号的南山岩上,传为黄庭坚栖游读书处,有其所书“佛”“钓矶”摩崖石刻、手植薜荔崖遗迹、法书碑刻100多通。2006年,修水县斥资3000万元,实施纪念馆改扩建工程,占地由0.6公顷扩大到3公顷,复建濂溪书院、松风阁、八贤纪念馆、书法长廊等。2008年免费对外开放。纪念馆有文物藏品427件,文物标本l万多件。其中黄庭坚撰文并书写的《王纯中墓志铭》《宋故徐纯中墓志铭》以及万方雍田黄印、八大山人鱼雀图、陈三立书法立轴、陈师曾“梅”“兰”绢本画等俱是珍品。2010年接待观众20.5万人次。
  秋收起义修水纪念馆位于修水县城凤凰山路136号,属秋收起义专题性纪念馆,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有文物藏品330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7件,二级文物12件,三级文物58件。2004年10月,秋收起义修水策源地被评为“江西十大红色景点”之一。2005年,被国家发改委、中共中央宣传部等13个部门列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009年被评为国家三级博物馆。2010年接待观众16万人次。
  第五章文化市场第一节市场类别一、娱乐市场台球20世纪90年代初,市内文化娱乐场所、广场、马路边、街头巷尾乃至家庭院落,随处可见台球桌,参与者多为青少年和少数中年人,收费标准不一。1991年起,严禁在大街小巷的道路、便道以及影响居民休息的场所摆设台球桌,禁止利用台球进行赌博。
  歌舞厅、卡拉OK厅20世纪90年代,经市文化局、市公安局、市工商局等部门批准,营业性舞厅相继开业。1991年,全市舞厅37家,其中市区17家;2010年全市歌舞厅194家,其中市区58家。 1991年卡拉OK厅有14家,其中市区13家。2000年后,卡拉OK与舞厅已相伴相生,紧密结合,产生多种不同风格的大众性舞厅,KTV娱乐会所,量贩式KTV,迪吧,慢摇酒吧,带伴唱设施的茶楼等。 电子游戏电子游戏亦称电子游艺。1991年年初,为电操作盘附带监视器,后发展为操作盘与监视器联为一体的游戏机。2010年,全市有游戏厅(室)446家,其中市区146家。
  音乐茶座 1991年年初,是一项以音乐欣赏为主的文化娱乐活动。因席间有茶(或饮料)相伴,故称。音乐茶座的场地一般不大,观众购票进场,至2010年,多已改成带伴唱设备的茶楼。
  书报刊市场 1991年,市内集体、个体书摊、书亭有70家,1991-2001年有李公堤旧书市场,2001-2010年有月亮湾旧书市场。书刊市场由文化局新闻出版科管理。2002年,书报刊、打字复印、印刷、图书销售、音像、图书出版等管理职能由新成立的市新闻出版局管理。2010年,根据管办分离原则,行政许可由市文化新闻出版局行政许可科管理,市场行政执法职能由市文化综合执法支队执行。
  二、音像市场音像制品1991年,音像包括音像出版、复录、发行、销售、放映等环节,全市有音像发行站3个,销售出租点300多家。音像发行站由市广播电视部门统一管理。音像出版、版权,音像销售出租点由市文化局统一管理。市新闻出版局成立后,音像出版、版权,音像销售出租点由市新闻出版局统一管理。1996年,全市对盗版、销黄、贩黄活动严厉打击,音像销售点和出租点有所减少,到2010年剩下60家。 录像放映1991年,全市有录像放映点82家。1995年,为保护知识产权,取缔激光放映,大小激光厅相继关闭。1996年,要求所有录像放映厅必须播放经过国家审查具有播映权的“专供节目”。2000年以来,随着家庭录像机、VCD、DVD、电脑的普及,根据文化部提出“限制和萎缩录像放映业”的精神,停止审批录像厅。2006年6月,九江最后一家录像厅关闭,录像放映业正式退出文化经营市场。
  三、网络文化市场 2000年始,网络文化市场通过互联网为公众提供信息交流、收集、游戏等服务活动,网吧成为向社会公众开放的营利性上网服务场所,由电信部门监管。2002年8月,根据《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网吧开始划入文化部门监管。2010年,全市共有网吧507家,其中城区124家。
  四、收藏品市场 1991年市区有收藏品、古玩店铺10家,分布在浔阳路、交通路等处经营。1995年,10多家收藏品店铺集中在市第一百货商场二楼经营。另有50家藏品商集中在江州菜场内经营。1996年,40余家藏品商集中在李公堤经营。2000年,市第一百货商场藏品商迁到新光商场一楼集中经营。2003年,李公堤藏品商集中迁到月亮湾经营。2006年,九江古玩城于信华广场二楼开业,时有古玩,收藏品店铺30余家。至2010年,发展到50余家。同时另有20多家收藏品店铺分教市区各地经营。
  第二节市场管理一、文化市场规模 20世纪90年代,市内陆续出现录像放映厅、音乐茶座、台球室、舞厅、电子游艺厅、时装表演等新兴文化娱乐项目及其场所。之后相继兴起网吧、电子游戏、营业性歌舞厅等娱乐形式,形成戏剧、电影、曲艺、杂技、歌舞、音乐、美术、书法、摄影、广播、电视及书刊发行、销售在内的社会文化市场。至2010年年底,文化市场经营单位发展到1864家,其中歌舞厅200家(含量贩式KTV、迪吧),音乐茶楼130家(含餐饮、卡拉OK、酒吧),电子游戏室210家,演出经营单位16家,音像批发、零售、出租门店530家,网吧478家,书报刊、打字复印300家。
  二、文化市场管理稽查 1991年,文化市场管理稽查机构为市社会文化管理委员会,主任由主管文化的副市长担任,副主任分别由市委宣传部长,市文化局主管领导担任,委员由市公安局、工商局、广播电视局、邮电局、铁路、海关、工会、妇联、团市委有关领导担任。委员会下设办公室,由文化局、公安局.工商局、广播电视局兼职,以文化局为主,具体管理文化市场,处理日常事务。后调整市社会文化管理委员会成员,下设办公室在文化局内,由文化系统内定编3人组成。
  2003年,完善网络市场管理机制,举办3次网吧经营单位法人和网管人员法律、法规、职业道德培训班;下发《关于对违规网吧实行扣分制的通知》等文件,规范全市网吧的经营行为,建立长效监管机制;4-10月,组织“零点行动”16次,突击检查52次,对网吧经营业主提出书面警告达100余次,从严处罚容留未成年人夜间上网16家,超时经营18家,对市区内违规严重的8家网吧下发停业整改通知书和罚款。2005年,全市共组织集中行动36次,检查出版物发行单位、印刷企业384家,取缔非法书摊32个,查缴各种非法出版物17.86万册(张)。2009年,市政府建立文化市场管理联席会议制度,以打击非法音像制品和图书市场为重点,治理整顿音像、图书市场;以查处违规接纳未成年人为重点,清理整顿网吧市场;以查处无证照经营场所为重点,强化文化市场监管体系,以维护市场安全为重点,加强娱乐场所的安全检查;以查处大案要案为重点,加大对文化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文化娱乐场所更加净化,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同时,开展“两声、三乱”专项整治工作,市区南湖公园噪音扰民现象得到控制;通过联合执法行动,摸清全市城区经营棋牌室的情况,为全市营业性棋牌室的规范化管理打下基础。
  2010年,先后集中开展暑期文化市场专项行动、“世博会”、国庆节和“迎亚运”专项行动及城区中小学校“三不教育”活动,重点整治城区校园及周边范围网络市场、音像市场、书报刊市场、电子游戏(艺)场所、歌舞娱乐场所和演出市场。依据有关法律条规,分别对神话、聚友等9家接纳未成年人违规网吧做出处罚。加大执法力度,组织开展出版物市场、网吧市场和歌舞娱乐市场全市交叉执法检查,进一步规范文化市场管理,市场秩序明显改善。文化市场管理总结的《以规范求发展,以创新求繁荣》经验材料,在全省文化局局长会议上作典型发言。
  三、队伍建设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原名市文化市场稽查支队,1994年11月成立,为市文化局下属科级单位,编制5名。1997年增编3名。2008年9月由事业编列人参照公务员管理。2010年8月11日,新成立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为市文化新闻出版局下属副处级单位,定编22名。主要职能为文化市场行政执法。主要管理对象为所有文化市场经营场所及管理人。
  第三节文化产业 2007年,市文化局文化产业办公室成立。2009年,共青城市总投资100亿元动工兴建“西游记文化产业园”。同年,投资1.2亿元在修水县动工兴建“黄庭坚文化影视景区”。广告传媒业有瑞昌市恒信公共服务公司、九江市天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瑞昌剪纸列入2009年全市16项重点工作之一,成为具有地方特色文化品牌。九江龙韵琴行有限公司的二胡,制作水平已与国内二胡名牌“上海敦煌二胡”“苏州二胡“‘北京二胡”并列;二胡科技研发成果转化成果显著,2009年销售收入近500万,创利税70万元。修水县万顺特艺有限公司产品主要有桑枝纺织礼品、贡砚和礼品套装等多个系列1300多个单件品种,其中5项获国家专利;产品销售北京、上海、武汉、成都、杭州、南昌、义乌、庐山、黄山、井冈山等地,年产各类产品500万件/套,其中贡砚5000方,年销售收入3000万元,出口创汇300万美元,实现利税350万元:同时企业采取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着手培植资源,建立贡砚材料采集和木竹原材料基地15个,每年新增农户1500户,共带动农户5000户,户均年增2500元,可为农户年创收1250万元。
  2010年5月,市文化局与市新闻出版局合并,专设文化产业科,全面负责文化产业发展和招商引资。制定《九江市十二五文化产业规划》,确立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历史文化名城和山水园林城市作为九江城市定位,在现代工业基础上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和信息产业等支柱产业,以人文旅游和生态旅游为导向,构建新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至2010年,有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家:九江龙韵琴行有限公司、江西鄱阳湖投资发展公司。全市有各类文化市场经营单位2839家。其中歌舞娱乐场所172家,电子游戏经营场所370家,网吧507家,音像制品零售、出租单位328家,其他经营单位161家,专业演出团体7个,出版物发行单位212家,印刷企业418家(含打字复印店272家),报社3家,连续性内部资料出版单位14家。文化产业增加值20.16亿元。
  第六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节国家级非遗代表名录一、【传统戏剧】湖口青阳腔(第一批) 南戏、弋阳腔在发展、衍变过程中产生支脉青阳腔。明·汤显祖《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载:“江以西则弋阳,其节以鼓、其调喧。至嘉靖而弋阳之调绝,变为乐平、为徽、青阳”。青阳腔进入都昌、湖口流传有400余年,继承弋阳腔“一唱众和,其节以鼓,其调喧”特点,以曲牌联套与板式变化相结合而构成,在弋阳腔加滚基础上形成独树一帜“滚调”。“滚调”是将原曲牌破开,在曲首、曲中和曲尾增加五、七言式通俗诗句,或三、四言偶句唱词等,使角色感情畅快淋漓地得到发挥,从而丰富唱腔变化与艺术感染力。唱法为“流水板”,有板无眼,不用帮腔,板急调促,字多腔少,急歌之,一泄到底。“滚调”的出现,结束曲牌联套大统一局面,并向板腔体过渡起到中介和催化剂作用,使中国传统戏曲发生重大变革。
  剧目分别为宋元南戏传统剧目,与海盐腔、昆山腔交流演出剧目,文人和民间艺人传奇剧目。音乐可分4个部分:高调曲牌,横直曲牌,杂出小调,锣鼓曲牌。行当为十角制:一末(老生)、二净(大花脸)、三生(须生)、四旦(青衣)、五丑(小花脸)、六外(付末)、七小(小生)、八贴(花旦)、九老(老旦)、十杂(二花脸)。随着历史变迁和剧本需要,增加二肩(丫环)、三肩(娃娃生)、背褡(将士)、龙套(士兵)等角色。青阳腔表演古朴奇特,粗犷豪放,感情真挚,乡土气息浓厚。丑行既保留宋杂剧插科打诨、滑稽调笑遗风,又可主演正剧,使丑行从从属地位向人物性格化转移。旦角、生角表演创造“链步…‘甩发…‘跪步…‘三托跳”和水袖、扇子、云帚、翎子等新程式。在技艺上,吸收其他戏曲剧种表演艺术,从穿插杂技表演向戏曲化、程式化、规范化舞台艺术发展。乐器有大锣、小锣、大钹、小钹、小渣、马锣、云锣、报鼓、堂鼓、大鼓。过场音乐是笛子、唢呐。
  二、[民俗]修水全丰花灯(第一批) 俗称“下半本戏”,源于宋代。曲调由道教音乐派生而成,源流传说极富传奇色彩。全丰花灯,是一项介于灯、戏、舞之间的表演艺术,均用修水县全丰土话土调表演。千百年来,人们在稼穑、渔猎之余,每逢婚嫁、祭祀和庆岁之时,以花灯这种粗犷、豪放的民间艺术,伴随着铿锵的锣鼓,手舞足蹈,笙歌齐鸣,尽情表达生命的豪放,或对神灵的感激与虔诚。主要特色是灯队表演,具有浓厚的民俗色彩。演唱形式有生、旦、丑3行。生角双手推车,旦角一手捏手帕,一手扶车把表演,丑角戴礼帽、眼镜,脸画豆腐块,骑马扬鞭,时与旦角逗趣。3人方步圆场,边走边演。场上周围站立4盏6角长形、贴有花卉图案的彩灯。常见的花灯有钵哩灯、车车灯、白鹭灯、“猴子跳圈”“仙姑推磨”“八仙过海”等,又以白鹤灯居于乐队中间,象征祥和吉庆,人寿年丰。
  曲目有《六个月种花》《拜新年》《十个月摘花等郎来》《挑妹饮酒》《劝夫》《十月莲》《接状元》等。灯艺有8盏特技:姑嫂推磨、老鼠翻梁、刘海戏船、猴子打兑、仁贵射雕、姐妹观花、洞宾背剑、张三打虎。全属玩耍表演,皆有简单情节,虽为单篇,但连场演出便成一套故事。伴奏以打击乐器为主,有时唱腔中合以胡琴、笛子、唢呐托腔。花灯的唱词多衬词、衬字、衬语,几乎每一句都出现啦、啊、吧、嘞、哟、喔、喂等衬字作句尾,为花灯调润腔着色,极具艺术感染力。
  三、[传统手工技艺]星子金星砚制作技艺(第一批) 北宋米芾《砚史》云:“庐山青石砚,大略与潭州谷山同。色青有纹,如乱丝理幔,扣之有声,得墨快,发墨有光,且有金星,抚之细润。”金星砚从开采至成品,共5道工序:开采、选料、制坯、雕刻、打磨抛光。金星砚主要有独特的石材产地,鲜明的材料特征。金星石质地坚硬,光滑如玉,坚实温润,呵气成云。其上星辉点点,形态万千。按其形状、浓淡、大小可分金星、金晕、金圈、金色浪纹、水波萝、眉子纹、冰纹、猫眼、金线、银线、木纹、鱼子纹等。就金星而言,又有眉子金星、鱼子金星、水波金星,更有罕见的金龟眼、龙凤眼、鸲鹆眼等。
  金星与纹饰体现石材的天然美,极具观赏价值。雕法分为阳刻、阴镂、浅刻、浮雕、立体雕。传统的图案选题极具地域特点:如山竹、笋蔸、树根、青鱼、石蛙等;如庐山景致、鄱湖风光等;如羲之与鹅、渊明与菊、李白与酒、朱熹与白鹿等。造型朴质、大方、简洁、写意,求神韵而不求华雍。多因材而异,自然成形。金星砚从实用而成为世人收藏、欣赏的传统工艺品。
  四、[曲艺]武宁打鼓歌(第二批) 原称锄山鼓,流行修河流域。清乾隆年间,湖北薅草歌传人武宁。经200多年发展演变,湖北薅草歌融合“吴歌”韵味和武宁乡土风情,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既有“打鼓高陵种玉芦”的楚式激越高亢,亦有“男女相感之辞”的吴歌式婉转悠扬,还有“戏笞之以为欢笑”的山里人的诙谐情趣。
  “打鼓歌”之鼓形同腰鼓,鼓面蒙以黄牛皮,鼓声响亮,富于穿透力。击鼓人将鼓系挂在右侧腰前,击鼓时,右手击鼓,左手在鼓面上一按一松,发出“咚笃”之声,鼓声催人劳作,故又名“催工鼓”。鼓点节奏丰富,按节奏和速度归纳为12字诀:“起头番、落二番、紧三番、杀四番”。开始时,鼓点较缓,如微波拍岸,低婉悠扬。随后鼓点略快,如风起浪涌,蓄积力量。三番鼓响,鼓声激越,如巨浪排空,劳动者你追我赶,争先恐后。最后鼓声、歌声、帮腔声、锄山声混成一片,如疾风骤雨,地动山摇,击鼓和劳动频率达到高潮,故有“一鼓催三工”之说。分为长歌和短歌。长歌也叫排子歌,唱的歌词多是叙事长诗,一排有几十段甚至几百段,有“梅花三百六,唱瘦一身肉”之说。短歌也叫散歌,唱的多为情爱、风俗,乡土气息十分浓厚。打鼓歌中,鼓匠是关键。劳动时,众人一字排开,鼓匠面对大家击鼓发歌,一般能见景生情,信口编词。打鼓人称“打鼓师傅”,是东家的代理人。帮工最少十几人,起居作息由打鼓人用鼓声指挥。2008年6月,《武宁打鼓歌》被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中国音乐大辞典》收为词条,部分歌曲被北京、上海、武汉等地音乐学院选为教材,多首民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入《中国民歌》。
  五、[传统美术】湖口草龙(第二批) 明清盛行,以稻草为主要材料,辅之以竹木做支架,整条龙节段为单数,一般为9-21节,其编织工艺采用编、插、织、嵌、镶、绕、缠、悬、挂、空、别、剔、镂、透等十多种手法。制作长28米,龙身直径0.38米的草龙,用草约8万根。舞龙过程更显妙趣横生,热闹非凡。金童玉女举龙灯引路,动作惊险活泼。 草龙一般由成年男子舞玩。舞龙时大多由两副锣鼓相伴,一副戏剧锣鼓,一副热闹锣鼓,敲打时掌握变化。游龙人统一身穿黄色着装,头扎白巾,舞龙时走“之”字形步,表演时,上下左右摇摆龙头、咬尾、盘旋、跳跃、戏耍、逗乐、滚龙、绞柱、造型等花样形式。同时,五谷灯则在龙身边穿花、扭步、变换队列、逗龙、搔痒、逐龙等,以衬托草龙表演。但见锣鼓响处,草龙左腾右跃,追逐五谷花灯,忽而在花灯中穿窜钻行,忽而在引球后摇头摆尾,忽而龙头龙尾扑腾相咬,忽而龙尾缠龙头等。整个游龙过程烘托出喜庆气氛,充满浓郁乡土气息。儿童游舞的草龙体型较小,龙头按比例缩小,龙身长7-9节。玩舞时,男童持龙,女童持灯,配一持草球的引龙童,共10男10女,人称“金童玉女”。男童着红衣兜肚、短裤,足蹬草鞋;女童着红衣绿裤、花围裙,脚穿绣花布鞋,头上发饰各异。儿童舞龙时,持龙的男童以娃娃步,持灯的女童以十字步。男童舞龙不时鹅行鸭步,上蹿下跳,生气勃勃。引龙的男童在龙前亮相、翻筋斗、打旋子,舞龙尾的小童一般年岁最小,且脸上搽着白粉,扮成戏台二花脸模样,举着龙尾,左3跳,右3蹦,显滑稽可笑之态。
  六、[传统手工技艺]瑞昌竹编(第二批) 瑞昌出产楠竹、筋竹、水竹、淡竹、苦竹、实竹、墨竹、小山竹等。竹制产品反映一种技艺,一种生活习俗,一种特定文化。
  1988年,瑞昌夏畈商周古铜矿冶遗址中,出土大量竹筐、竹篮、竹箩、竹篓、篼箕等竹编实物,印证其竹编工艺历史悠久。竹编根据品种不同选择竹材,如丝箩、米筛一般选用厚实的楠竹,提篮、竹栲一般选用小山竹。其制作工序是去蔸、去稍、刮节、破竹、劈条,篾黄、取层、拣篾、刮篾、制作物品等。主要器具有指皮、指筒、刮刨、补针、锣铲、尖刀、刮刀、篾刀、拐钻、锯子、圆锉、镐子、拣刀、打皮板等。竹编工艺经过传承和发展,形成个性特色。选材考究、做工精细、式样规范、封口密实、小巧玲珑、精致耐用。其中以斗笠、丝箩、米筛名气最大,被称为瑞昌“篾器三宝”。竹编制作流程复杂,工序的细腻程度和要求很高,有些制品要在2~3毫米竹条上取出20多层,篾薄如蝉翼。竹编工艺是瑞昌民间珍贵的传统手工技艺,竹编工艺有近100个品种。
  七、[传统美术]瑞昌剪纸(第二批) 起源于汉,受楚文化与吴越文化影响,经过相互交融与互补,蕴含南北方特点形成自身独特风格。在技艺上有阴柔之丽,虚实相生,刚柔相济。在创作上不受真实、时空所限,使用非镂空剪纸手法,造成时而模糊时而清晰的艺术效果。在手法上使用阴阳搭配,完整地保留古老民间剪纸的“原汁原味”。瑞昌流传民谣:“好曲烧好酒,好米做好粑,求亲要巧姐,玲珑会剪花。”以“梅兰竹菊、莲藕荷花、金鸡报晓、鱼跃龙门”等剪纸图案,预祝新年吉祥、万事如意、年年有余、四季平安、迎春纳福等美好愿望。
  瑞昌剪纸自古被劳动人民视为艺术珍宝,用来表达“祈事禳灾、祈福增寿”等美好需求和对节日庆贺、对祖宗崇敬、对婚嫁寿诞美好祝愿、对已故亲人深切悼念、对未来理想追求等,内涵丰富多彩,民间习俗浓郁。瑞昌剪纸象征女性的纹样有梅花、桃花、荷花、菊花、桂花、莲花、织女、金蟾等。象征男性的纹样有鱼、蝴蝶、金鸡、凤、龙、喜鹊、刘海、牛郎等。象征小孩的纹样有花生、骰子、石榴、猴子等。象征老人的纹样有神仙、寿星、松、柏等。象征吉祥的纹样有竹子、枣子、花生、蝙蝠、佛手等。象征驱邪消灾的纹样有狮、虎、钟馗、秦琼、敬德等。
  八、[传统戏剧]星子西河戏(第三批) 清同治十三年(1874),以艺人周自秀为班头的“青阳公主星邑义和班”成立,经过150余年磨炼创新,形成一种以皮黄为主要声腔的弹腔戏西河戏。西河戏综合歌舞、音乐等艺术门类,以虚拟和程式化表演区别于其他戏剧。
  行当承袭青阳腔,融人当地艺术形式。传统行当为10大角:即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老、六外、七丑、八贴、九小、十杂。语言用中州音韵而杂以方言,唱词除错用乡音外,还大量加有衬词。声腔中伴有山歌小调,主要音乐为西皮、二凡,兼有青阳腔和民歌俚曲。其板式有倒板、正板、慢板、简板、垛子板、三流滚板等。嗓音生、丑用“本音”,旦、小生用“侧音”,净用“边音”。传统乐器细筒琴、大筒琴、月琴哗筒、竹笛、大筛锣、钹、小锣、抛锣、雀钹、班鼓、板等。文场以细筒胡琴为主弦、配以大筒、哗和月琴。武场有板鼓、小鼓、雀钹、闹钹、大锣、小锣、抛锣等。乐队6人:司鼓1人,上手1人,下手1人,月琴、大锣、小锣各1人。舞台中央一把道具桌,乐手左右面桌而席。左为司鼓大锣小锣,右为主琴配琴和月琴。乐手身后是上下场的过道,演出时,桌后是报本提词者位置。传统表演程式较为固定,颇具乡土气息。不同角色出场,就有不同出场方式,其表演身段为4大段即8大桩门、10大手法、6大腰式和13大步法。成套身段有起罢、跌画式、开四门、备马、洗马等。西河戏传统剧目有50余出大本戏,30余出小本戏。剧目曲牌分为琴牌和哗筒牌。琴牌有北调、过调、夜星沉、快端凳子、慢端凳子、擂朝鼓等。哗筒牌有:迎宾曲、代言调、家团圆、国团圆、踢脚板等。锣鼓经有岔箕口、倒板头、快引槌、慢引槌、长槌、快槌等20余支。剧本多为三国、隋唐、宋代水浒及杨家将故事等。
  九、[传统音乐]九江三声腔山歌(第三批) 流行九江县城门、狮子、黄老门、马回岭、涌泉、新塘等地。唐代诗人白居易有“篱根舟子语,巷口钓人歌”诗句,反映九江山歌流传盛况。
  九江三声腔山歌分高腔山歌、平腔山歌和低腔山歌。歌腔静中有动,非常优美。三声腔山歌流传于民间,人们以歌声激发劳动干劲、生活热情和表达爱情。演唱形式极其简便,歌词内容丰富。以天时、地理、五谷、花鸟、历史人物、爱情、劳动等为题材,表达人们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以诗般的语言赞美五谷杂粮、吃饭穿衣和美好未来,用饶有趣味的歌词调节劳动气氛和加快劳动节奏。闲暇时,人们用低腔山歌吟唱长篇故事,谈古论今。歌词内容,多以排比句式,以爽朗乖巧的语言体现性格开朗,以比拟的手法描述人物心曲。在文学上达到很高水平,其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淳朴的语言、深刻的寓意,给人以无穷的回味。九江三声腔山歌入选《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西卷)50多首。
  十、[传统舞蹈]德安潘公戏(第三批) 北宋开宝元年(968),从京都开封府到江州做官的潘氏三兄弟,带来都城勾栏瓦肆中的歌舞杂剧花棚会。这种歌舞杂剧,当地人称锣鼓太公戏,亦称潘太公游春、花棚会。据《德安县志》载:每于元春正月初一至元宵,吴山乡12个村庄都要举行花棚会及潘公戏的表演,主要是白天祭祀游春,环村逐疫,送福千家;晚上演戏聚乐,歌舞安康,庆祝平安。正月十六至十八日则集中在场院上进行“穿旗”表演,意为“收兵”,这种习俗在当地世代相传。剧目有8个内容,称为八个保断:起神、田太公长保断、三佰公公保断、三佰公公长保断、望门保断、进门保断、敬果酒和出门保断。晚上表演的基本内容是棚上的傀儡歌舞和棚下的假面表演。乐器有3种:锣、鼓及竹笛,以《柳七娘子游春》曲调为主旋律。全棚剧目称断本,此称呼与宋金杂剧的称谓相同,与宋代《武林旧事》“大小傀儡”杂剧舞队节目几乎一致。有7个大傀儡菩萨,17个面具。
  《德安潘公戏》古老、丰厚、质朴,其表演时间、形式、内容、程序均具有特殊意蕴,在酬神、娱神活动中,突出娱人。表演风格奇异独特,集歌、舞、唱、做、念、打艺术表演于一体,有场次故事、人物角色,其表演动作细腻生动,宛如舞台上戏剧人物,形象地展示戏中的故事情节。
  第二节非遗项目保护一、机制建立 2005年1 1月,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2007年6月,市政府成立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指导小组。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分管副市长担任;遗产专家指导小组组长由市文化局局长担任。至2010年,全市组织242名普查员采访5000余名民间艺人,挖掘、收集、整理民间文学1559件,传统音乐2324首,传统舞蹈123个,传统戏剧766本,曲艺39本,传统体育1个,传统美术1598件,传统手工技艺29项,民俗92件,传统医药15项。当年,全市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190人,传承团体307个、传承培训基地17个,陈列馆(室)22个。市委、市政府于新建市博物馆内划出4000平方米为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
  二、申报 2005年起,开始申报市级、省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和传承人工作。同年申报《星子金星砚》《湖口青阳腔》《湖口草龙》《瑞昌剪纸》《瑞昌竹编》《武宁打鼓歌》《全丰花灯》《德安潘公戏》《东林寺净土宗》9项,经省政府批准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星子金星砚》《湖口青阳腔》和《修水全丰花灯》3项经国务院批准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2007年,申报《星子西河戏》《湖口粑俗》《瑞昌采茶戏》《武宁采茶戏》《修水一圣仙娘花灯》《修水宁河戏》《九江三声腔山歌》《九江采茶戏》《江州义门陈》9项,经省政府批准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武宁打鼓歌》《湖口草龙》《瑞昌剪纸》《瑞昌竹编》4项经国务院批准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2008年2月,湖口青阳腔艺人殷武焕被文化部批准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传承人。11月,陈茂林等23人被省文化厅批准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传承人。2009年,申报《星子镌石技艺》《湖口豆豉》《瑞昌秧号》《武宁戏社火》《修水哨子》《中国贡砚技艺》《九江秧号》《德安民间八景传说》《吴城排工号子》《永修、r、r戏》《杨氏弹花技艺》《都昌打岔伞》《都昌渔鼓》《都昌老爷庙的传说》《彭泽板龙》《小姑与彭郎的传说》《清真梁义隆九江桂花茶饼》《江州八景传说》《九江王万和》《德安西河大戏》20项,经省政府批准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星子西河戏》《九江三声腔山歌》《德安潘公戏》3项经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6月,孟凡林等4人被文化部批准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传承人。
  三、评审 2007年9月7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专家评审委员会,同意19项为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向社会公示。11月22日市政府批准公布,传统音乐(3项):九江县《九江山歌·三声腔》,庐山管理局《庐山号子》,修水县《十八番》。传统舞蹈(1项):德安县《潘公戏》。传统戏剧(5项):湖口县《青阳腔》,武宁县《武宁采茶戏》,瑞昌市《瑞昌采茶戏》,九江县《九江采茶戏》,九江县、星子县《西河戏》。曲艺(3项):武宁县《打鼓歌》,修水县《全丰花灯》《一圣仙娘花灯》。传统手工技艺(3项):星子县《金星砚》,湖口县《草龙》,瑞昌市《竹编》。民俗(2项):庐山区《东林寺净土宗》,德安县《江州义门陈》。民间文学(1项):德安县《民间八景传说》。民间美术(1项):瑞昌市《剪纸》。2008年5月28日,召开专家评审委员会,同意16项为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向社会公示。6月1 1日,召开专家评审委员会,同意21人为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传承人,向社会公示。8月14日市政府批准公布,传统音乐(3项):九江县《九江秧号》,永修县《吴城排工号子》,瑞昌市《瑞昌秧号》。传统舞蹈(2项):都昌县《打岔伞》,武宁县《武宁傩舞》。传统戏剧(1项):永修县《永修采茶戏(俗称野戏)》。曲艺(1项):都昌县《渔鼓》。传统手工技艺(5项):星子县《星子镌石技艺》,湖口县《湖口糟鱼制作技艺》,浔阳区《清真梁义隆桂花茶饼》,德安县《德安纸扎手工技艺》,修水县《修水哨子制作技艺》。民俗(1项):彭泽县《彭泽板龙》。老字号(3项):湖口县《湖口豆豉》,浔阳区《九江清真梁义隆》,九江开发区《九江王万和》。2009年7月14日,召开专家评审委员会,对各县(市、区、山)申报的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11项进行评审,同意向社会公示;8月31日市政府批准公布,传统音乐(2项):浔阳区《九江码头号子》,九江县《九江丝弦锣鼓》。传统戏剧(1项):九江县《九江文曲戏》。传统手工技艺(4项):九江县《涌泉竹雕技艺》,永修县《杨氏弹花技艺》,修水县《修水贡砚技艺》,庐山区《庐山云雾茶制作技艺》。民间文学(4项):彭泽县《马当山的传说》《小姑与彭郎》,浔阳区《江州八景传说》,都昌县《老爷庙的传说》。2010年9月,召开专家评审委员会,同意28人为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传承人,向社会公示。
  10月9日市政府批准公布。
  四、保护活动 1991年以来,市内相关人员相继整理编辑文化遗产项目及保护著述。1995年5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湖口发现青阳腔》,9月19日报道《刘春江潜心钩沉经年,青阳腔绝响重放异彩》。2003年10月13《光明日报》报道《江西湖口筹建青阳腔艺术陈列馆》。《江西日报》及江西新闻中心网报道《金星砚,小石头大天地》。《浔阳晚报》以《金星砚“鲁砚之光”再闪耀》《西河戏票友有了专门戏苑》为题予以专题报道。《九江日报》(长江周刊)刊登九江学院教授沈明明采写文章《留住大戏,留住美》,又以《九江“非遗”未曾遗忘、更待呵护》为题予以专题报道。九江学院艺术学院组织120名专家和学生到武宁举办“采风古艾、探韵金秋”为主题的校外采风活动。
  2006年始,全市各级文化部门在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活动日,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活动。同年,在九江锁江楼景区内举办图片展。农历年除夕《湖口粑俗》在中央电视台“一年又一年”栏目播出。2007年4月11日《浔阳晚报》报道《18项民间文化瑰宝加冕》,6月9日湖口县政府与九江学院签订保护、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青阳腔”戏曲艺术的合作协议后,湖口、瑞昌、星子、九江和武宁等县(市)政府先后同九江学院签订保护、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湖口草龙”“瑞昌剪纸”“瑞昌竹编”“武宁打鼓歌”“九江山歌”“星子金星砚”“星子西河戏”的合作协议。标志着地方与高校联手打造保护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江西的先河,创“非遗”保护与传承新路。6月11日《浔阳晚报》报道《民间瑰宝耀浔城》。同月,在中国第二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活动日,在锁江楼景区东门广场举行启动仪式,宣布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组成员名单,并向专家组成员颁发聘书。在少儿活动中心举行“九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戏剧及绝活展演”。各县(市、区、山)制作的30块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板在锁江楼景区陈列。9月14日《浔阳晚报》报道《青阳腔的魅力》、10月26日《诱人的湖口粑俗》、11月3日《稻草龙舞太平》,11月16日《江西日报》报道《青阳腔的魅力》,12月21日《浔阳晚报》报道《田野里的情歌》。2008年6月,在中国第三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活动日,在湖口县人民礼堂举行“九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戏剧展演”暨湖口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开馆仪式,宣布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公示名单和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人公示名单。2009年6月,在中国第四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活动日,分别在锁江楼景区东广场和湖口县乙甲村举行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宣布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公示名单和经市政府批准重新调整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组成员名单,颁发聘书。在湖口县付垅乡乙甲村举行庆祝第四个“文化遗产日”联欢活动暨青阳腔武焕传习所揭牌仪式。联欢会上,九江学院艺术学院学生与付垅乡民间艺人同台献艺。
  2010年6月12日,宣传日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市图书馆广场举行。同时,九江学院举行“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九江学院研究基地”揭牌仪式。瑞昌市举行“瑞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揭牌仪式。9月25-26日,“青阳腔”学术研讨会在九江学院举行。来自日本和北京、陕西、安徽、福建、广东、江西等地专家、学者40余人参加,就青阳腔源流、艺术成就、流布与传播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对各地如何传承保护青阳腔进行经验交流。大会收到《从清代青阳腔‘红梅记’瓷画看中国戏剧瓷画的发生与发展》《潮剧古戏文弋阳腔青阳腔考察》《梆子腔与青阳腔关系初探》《浅谈湖口青阳腔的传承》等论文、讲演稿21篇。研讨会期间,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刘文峰、王安葵分别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的传统戏剧》和《地方戏曲的形成规律与保护传承》举行学术讲座。专家学者参观九江学院青阳腔艺术陈列馆和湖口县青阳腔陈列馆。观看九江学院举办的青阳腔专场文艺晚会。湖口县付垅乡青阳腔剧团艺人表演青阳腔曲目。湖口县委主要领导人同与会专家学者就如何打好青阳腔文化品牌,提升湖口文化品位,为湖口全面发展服务进行交流和研讨。至2010年,刘春江主编《湖口青阳腔》,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陶金林主编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浔阳文脉》,由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朱贵涛、宋崇凤、周中铎主编《西河戏》,由中华诗词出版社出版;张待检主编《修水宁河戏》,由中国戏曲出版社出版;柯亨达主编《武宁打鼓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刘春江、张玉君论文《青阳腔对赣北戏曲文化发展的影响》和陶金林论文《乡音情怀——记鄱湖奇葩西河戏》被文化部收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文集》,由中国戏曲出版社出版。陶金林编辑《浔阳记忆》,由江西邮票公司出版。
  第三节非遗名录与传承人至2010年,全市共批准国家级非遗名录3批次10个,其中第一批次3个,第二批次4个,第三批次3个:批准省级非遗名录3批次38个,其中第一批次9个,第二批次9个,第三批次20个;批准市级非遗名录4批次61个,其中第一批次20个,第二批次18个,第三批次11个,第四批次12个。共登记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4人,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5个,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35人。
  [=此处为表格(2010年全市非遗名录一览)=]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2010年全市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一览)=] [=此处为表格=]

知识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四册

《九江市志(1991-2010)第四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和《山东省地方史志工作条例》要求,力求全面、 系统、客观地记述1991年-2011年济阳县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