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教育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四册》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2160
颗粒名称: 第八章 教育管理
分类号: G46
页数: 9
摘要: 1993年始,市教育督导重点是“两基”巩固提高工作。2000年,对市直学校年度目标管理实行一年一度考评。2006年,对县级政府教育工作实行一年一度督导评估。2008年始,对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示范学校督导评估。开展对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专项督导,如“保学控流”“教师队伍建设…‘体卫艺工作…‘新课程改革”等。县(市、区)教育督导重点主要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
关键词: 教育管理 教育规划

内容

1993年始,市教育督导重点是“两基”巩固提高工作。2000年,对市直学校年度目标管理实行一年一度考评。2006年,对县级政府教育工作实行一年一度督导评估。2008年始,对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示范学校督导评估。开展对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专项督导,如“保学控流”“教师队伍建设…‘体卫艺工作…‘新课程改革”等。县(市、区)教育督导重点主要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
  第二节学校管理一、校长负责制 1993年始,全市实行校长负责制。2001年始,建立以校长为法人代表,由校长领导的学校行政统一指挥系统,校长对学校行政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全面负责。
  二、学籍管理 1991-2010年,小学、初中学生学籍由各校和县(市、区)教育局两级管理。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学生学籍由学校、县(市、区)教育局和市教育局三级管理。普通中专以上学校学生学籍,由学校和省教育厅管理。市教育局直属小学、初中、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学生学籍由学校、市教育局两级管理。
  三、安全管理 1991年以来,市教育局建立学校安全管理和检查制度,打造平安和谐校园。全市各学校按照《九江市学生和学校安全工作文件制度汇编》,落实安全工作的各项责任.完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重点强化校舍安全、交通安全、饮食卫生安全、设施设备安全、消防安全、活动安全工作等常规细节管理,建立安全工作应急预案,保证各种安全防范措施落实到位,确保全市学校的安全稳定,营造平安和谐育人环境。2007年,市教育局印发《关于加强民办学校教育行业风险管理工作的通知》,在全市实施校(园)方(包括民办学校)责任保险。2010年,全市校(园)方责任险承保率达98%,学平险承保率达95%。
  四、校园管理 2002年启动校园管理创优活动,至2004年告一段落。全市涌现一批校园建设有特色、校园管理上档次的示范性学校,3年创建100所校园建设和管理示范以及达标学校。
  第三节教育经费一、经费来源 1991年,教育经费来源主要为国家财政拨款、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社会捐集资办学经费、教育事业收入、其他收入。2005年后,取消农村集资办学项目,其他经费来源渠道没有改变。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自2005年秋季入学开始全面实行“一费制”(即,在严格核定杂费、课本(教材)费和作业本费等标准的基础上,向学生一次性统一收费)。2007年,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是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和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逐步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各级政府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至2010年12月,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全部落实到位。此外,20年间,全市教育系统接受社会(含境内外财团、个人)捐赠建校资金总计14318.26万元,资助项目共423个。
  [=此处为表格(1991-2010年若干年份教育经费来源一览)=] 二、经费管理市政府管理1993年,全市把实现“一无两有”(即: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人人有课桌凳)作为发展基础教育突破口,陆续出台一系列增加教育经费投入的捐资、集资办学具体政策与措施。1994年始,全市建立教育经费年度需求计划编制制度。教育经费年度需求计划,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编制,交同级财政部门审核,经当地人大批准后执行。1996年,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决定》,对全市预算外资金管理,按照统一政策,分类管理,量人为出,政府调控的基本原则,全面纳入财政管理。1999年,制定《九江市预算外资金管理细则》,9月1日开始全市教育经费实行“收支两条线”的管理。
  2000年,按照《江西省义务教育经费筹措和使用管理办法》,教育事业费由教育主管部门编制本部门年度预算草案,依照法定程序,列入财政预算,财政部门根据批准的预算和教育部门提出的用款计划,对经常性经费按月拨付,对专项经费按进度拨付。县教育事业费由县政府统筹管理。2002年,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省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全市农村义务教育开始“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管理结合农村税费改革逐步按照“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运行。县级政府对本地农村义务教育负有主要责任,统一发放教职工工资。2003年,全市取消农村教育附加。武宁县、永修县、瑞昌市、浔阳区、庐山区、修水县教育局相继成立教育会计核算中心,实行集中收付,统一核算。不改变各预算单位预算资金的支配权、使用权、财务管理权。2007年,市政府印发《九江市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方案》。2008年,按照《江西省教育厅、财政厅关于调整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有关政策的通知》,对城乡义务教育经费进行调整和完善。
  县级政府管理2002年始,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初步形成“政府办学、经费保障、因地制宜、加强管理”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机制。同年,按照《江西省人民政府印发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决定实施意见的通知》,开始实行“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管理体制规定:县(市、区)在农村税费改革后对农村义务教育必须做到“三个”确保,即保工资、保运转、保安全。其中保工资要求确保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及时足额发放,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上收到县集中管理;县级政府将中小学教师工资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实行由县财政统一发放,通过银行及时足额拨入到教师个人工资账户中。
  “省直管县”管理2005年,全市按照全省统一部署,国家级贫困县修水县被列为“省直管县”改革试点。2007年,新增武宁县、永修县、九江县、星子县、湖口县、都昌县、彭泽县7县为“省直管县”。2009年,德安县、瑞昌市列入“省直管县”。到2010年全市共有10个县(市)列入“省直管县”。实行“省直管县”县(市)教育经费由省财政直接拨付给县(市)财政,赋予县级政府行使地级市教育经费管理权限。
  三、经费使用 1991年,全市经常性财政实际收入40840万元,教育事业费实际支出8774.3万元,占财政收入21.48%。其中个人部分7129万元(工资3577.2万元、补助工资2050.9万元、职工福利477万元、离退休费556.6万元、助学金175.1万元、副食品补贴292.2万元);公用部分1645.3万元(公务费541万元、设备费193.4万元、修缮费675.4万元、业务费236.2万元、其他费用29.3万元)。公用经费占教育事业费实际支出18.75%。1995年,全市经常性财政实际收入63722万元,教育事业费实际支出19083万元,占财政收入29.95%,比1991年增长1 17.4%。其中个人部分17451.5万元(工资13430.8万元、民办教师补助677.5万元、离退休费1531.5万元、奖贷助学金270.8万元、其他费用1540.9万元);公用部分1631.5万元(公务业务费814.5万元、设备购置费266.7万元、修缮费441.8万元,其他费用108.5万元)。公用经费占教育事业费实际支出9%。2000年,教育事业费实际支出64643.5万元,比1995年增长238.7%。其中事业性经费支出56573万元(个人部分40033.5万元、公用部分16539.5万元)、基建支出8070.5万元。个人部分主要用于基本工资23122万元、补助工资8429.9万元、其他工资1114.2万元、职工福利费1886.8万元、社会保障费4973.1万元、助学金507.5万元:公用部分主要用于公务费4514.2万元、业务费3306.8万元、设备购置费2767.1万元、修缮费3748万元、业务招待费785万元、其他费用1418.4万元。 2001年,国家实行解困助学,对家庭经济困难中小学生实行减免缓学杂费和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资助。2002年,国家正式出台《国家奖学金实施办法》,构建多元化学生资助体系。2003年3月九江职业技术学院举行首届国家奖学金发放仪式,8名学生获二等奖学金(奖金4000元)。
  2005年,教育事业费实际支出137432.1万元,比2000年增长112.60%。其中事业性经费支出119127.5万元(个人部分82233.8万元、公用部分36893.7万元)、基建支出9176.6万元。个人部分主要用于基本工资42620万元、补助工资16746.8万元、其他工资3888.1万元、职工福利费4141.5万元、社会保障费13108.2万元、助学金1729.2万元:公用部分主要用于公务费10865.2万元、业务费6177.4万元、设备购置费4022.4万元、修缮费12743.8万元、其他费用3084.9万元。同年,市政府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意见》,开始建立和健全扶持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助学制度。县(市、区)政府负责安排扶助家庭贫困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专项资金,建立“资助困难学生”基金。市政府每年从财政预算内资金中安排50万元,对困难学生给予补助。用5年左右时间,使全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享受到“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九江职业技术学院成立“国家助学贷款管理中心”。九江职业大学设立校级奖学金,并建立多渠道资助体系,有香港福慧慈善基金会资助100人,每人1000元;民进市委会资助10人,每人1000元;“管飞”基金资助27人,每人3000元。从而形成国家、社会、学校多层面、立体式的学生资助工作体系。
  2007年始,按照国家学生资助政策,高校每学年发放特别优秀学生国家奖学金每人8000元;奖励资助在校生中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励志奖学金每人每年5000元,资助面平均约占在校生30-/0: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在校生国家助学金平均每人每年2000元,一般分为二到三档,资助面平均约占在校生20%。根据应届毕业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学费补偿代偿政策,2009年始.20%在校生享受免学费,其中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l5%,城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5%;同时为应届毕业生应征入伍办理学费补偿代偿,高中后三年高职生补偿代偿学费每人15000元,五年制高职生补偿代偿学费每人l万元。
  2010年,教育事业费实际支出343438.9万元,比2005年增长149.go-/o。其中事业性经费支出334838.9万元(个人部分214537.1万元、公用部分120301.8万元)、基建支出8600万元。个人部分主要用于工资福利支出156355.4万元、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58181.7万元;公用部分主要用于商品和服务支出72080.5万元、其他资本性支出488221.3万元。当年秋季始,高校国家助学金金额提升到平均每人每年3000元。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当年就有765名学生申请获得国家助学贷款。
  [=此处为表格(1991-2010年学生享受资助一览)=] [=此处为表格=] 第四节基础建设一、基本设施建设工程农村远程教育工程2004年,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项目125个(模式二:卫星地面接收点)落户九江,惠及永修、武宁、彭泽3县125所农村中小学校。2005年,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投入4000余万元,建设1862个农村教学点(模式一:光盘播放点),122所农村小学(模式二:卫星地面接收点),211所农村初中(模式三: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等),惠及全市每一个乡镇中小学和村小。配备7000余台电脑、2000余个光盘播放室、200多个媒体教室、地面卫星接收和校园网等设施。以光纤骨干网为主教育城域网工程,将性能稳定、高速、具备交互等功能“地网”延伸至乡镇中心完小以上学校:建设市基础教育资源中心,建立以“地网(农村远程教育工程卫星地面接收网)为主,天网(教育城域网)为辅”的基础教育资源共享与应用架构体系。2008年12月7日,《中国教育报》以《九江为农村学校架起信息高速路》为题,在头版头条介绍市农村远程教育工程发展经验和成绩。同年,永修县电教站获“全国电化教育先进单位”称号。
  至2010年,全市中小学有学生用计算机22329台,生机比30:1;有教师用计算机3943台,师机比12:1;装备多媒体投影教室474个,语音室232个,教室视听阅览室261个,校园网205个,校园闭路电视系统257个。在部分县(市区)城镇已达到每10名学生有1台计算机,部分学校做到计算机网络、双向闭路电视网络、广播网络进入教室,实现“三网合一”。初中阶段开设信息技术课的学校达95%,高中阶段开设信息技术课的学校达100%。
  农村学校标准化实验室工程1991年,省教委决定在全省选择4个县为实验教学普及县试点单位。德安县是其中之一。1992年德安县通过省教委验收。1998年,全市所有县(市、区)都通过省级验收。全市基本实现全部中学按不同类别建立实验室和仪器室,配齐各科教学仪器和实验室人员,按照教学大纲规定开出演示和分组实验目标。同时逐步建设语言、音乐、体育、美术、劳技、计算机专用功能教室建设。至2010年年底,全市中学共有实验室及功能教室1599间,教学仪器设备9174万元,图书378万册(人均14册);计算机12579台,平均21人/台。
  校园信息化建设2000年市教委下发《关于推进我市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现代化工作的意见的通知》。2004年5月,全省中小学图书馆(室)信息化管理现场会在九江举行。2006年,在浔阳区、庐山区和湖口县等地实行中考加试理化实验操作试点。2008年,市教育局发文规定,市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应从杂费收入中提取不少于5%经费专项用于购置教育教学必需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当年全市参加中考的初中毕业生全部加试实验操作。2010年,市一中、市同文中学和瑞昌市一中成为首批全省中学一级图书馆。至同年底,全市建设通用技术试验室高中14所,中学理化生实验室和计算机、音乐、体育、美术、劳技专用功能教室1752间,配置计算机13750台,图书547万册,教学仪器设备资产总额8352万元,配备实验员862人,图书管理员324人。全市有13所中小学图书馆(室)实现计算机自动化管理,占市直属学校87%。
  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改造工程2006年,全市启动“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改造工程”,总投资5412万元,其中省财政安排专款3247万元、县级财政配套2165万元。具体任务为购置、维修课桌椅329623套,购置、维修讲台8502个,投资21445644元;新建、改造厕所540个,投资22117432元;建设、改造饮水设施633个,投资10856924元。到2007年年底,所有项目交付使用。
  二、校舍建设第二期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2001年,都昌县列为“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项目县,从当年始连续5年中央和省财政下拨专项经费3300万元用于该县改善办学条件。共新(改)建学校147所、实施土建项目147个,其中中学35个、小学112个。到2006年年底,所有项目竣工,竣工面积106616平方米,其中新建22935平方米,改扩建83681平方米,完成投资41280万元。
  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2004~2007年,都昌县、修水县、永修县、星子县和瑞昌市5县(市)共争取“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中央专款3260万元,建设55所寄宿制农村中小学,新建校舍68441平方米。 优质高中建设工程星子县一中、彭泽县一中、湖口县一中、德安县一中、武宁县一中、修水县一中、九江县一中7所省级重点中学纳入到省优质高中建设工程实施范围。计划总投资2.51亿元,其中发展银行贷款1.25亿元。星子、彭泽、湖口、九江县4所中学异地新建,德安、武宁2所中学原址扩建,修水在原修水高级中学的基础上扩建成新的修水县一中。至2006年年底,7所学校基本建成,实际完成投资近3亿元。
  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建设工程2007年,修水、永修、德安、星子4县被省教育厅、财政厅、农业厅列为“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建设工程”试点项目县。每县下拨项目资金75万元,共300万元。其中建设厕所36座,建筑面积3493平方米,蹲位831个,计划投资217.462万元;建设配套沼气池36个,容量1790立方米,计划投资78.358万元;购置配套食堂灶具140套,计划投资4.18万元。至年底36个项目竣工并交付使用。2008年,都昌、湖口、彭泽、九江、武宁5县列为该“工程”试点项目县。每县下拨项目资金85万元,共425万元。其中建设厕所45座,建筑面积3840平方米,蹲位929个,计划投资278.1万元;建设配套沼气池45个,容量2070立方米,计划投资140.9万元;购置配套食堂灶具119套,计划投资6万元。至2009年年底,45个项目全部竣工。同年瑞昌市、庐山区及修水、都昌、星子和共青城6县(市、区)又被列为该工程试点项目县。共下拨项目资金430万元。其中建设厕所46座,建筑面积4333平方米,蹲位1112个;建设配套沼气池46个,容量1027立方米;购置配套食堂灶具106套。至年底46个项目全部建成。
  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2001~2005年,教育部、财政部、发改委连续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农村中小学改造工程”,建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的长效机制,即“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工程”。全市每年投资近4000万元,其中中央专款1682万元、省级财政724万元、市级财政40万元、县级财政资金1040万元,计划新建、维修校舍9万平方米,改造校舍危房近10万平方米。
  2007年,修水、武宁、德安县和瑞昌市被列入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项目县(第一期),计划投入资金4870万元,分4年改造4个项目县(市)的50所农村中学办学条件。2009年,省教育厅、省发改委下达全市49个项目建设计划,建设资金5372万元。至年底49个项目全部竣工并交付使用。同年始,全市共排查房屋9967栋,面积506.37万平方米,占辖区校舍面积100%,排查出安全使用房屋3175栋.243.51万平方米,排查出D类危房需拆除重建和迁移避险的校舍3417栋,89.68万平方米,B类危房1940栋,106.87万平方米;C类危房1435栋.66.31万平方米。根据排查鉴定结果和实际需要,市教育局制定年度计划和3年总体规划,共需资金21.78亿元。其中抗震设防加固改造校舍2019栋,建筑面积130万平方米,资金73121万元;D级危房拆除重建2401栋,建筑面积78.3万平方米,资金60427万元:迁移避险143栋,建筑面积9.4万平方米,资金17685万元;C级危房改造452栋,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资金10299万元;B级危房改造635栋,建筑面积42.6万平方米,资金16332万元:消防通道改造1295栋,建筑面积85.6万平方米,资金31165万元;防雷设施改造3240栋,建筑面积191.4万平方米,资金3302万元;其他附属设施改造建筑面积37.7万平方米,资金5372万元。2010年,省教育厅、省财政厅下达全市校安工程专款2868万元实施该项目。同年全市启动第二期初中校舍改造工程,省发改委、省教育厅下达610万元,建设3所初中学校的生活用房。
  抗洪复校工程 1998年6—7月,长江中下游发生全流域特大洪水。全市多地学校受灾严重:修水县529所学校受灾,倒塌校舍7.19万平方米,1.25万名学生失学,520户教师家庭严重受灾;永修县吴城东风小学、西店小学、芦潭小学被洪水冲毁;九江县87所学校灾情严重,受灾面积82586平方米,经济损失3678.27万元。香港、澳门及社会各界捐款890万元用于25000平方米的校园重建;瑞昌市赛湖农场一、三分场所辖小学全部被洪水冲毁。香港救世军基金会捐款200万元,帮助农场灾后重建校园:武宁县224所学校受灾,受损校舍3830平方米,经济损失192.6万元;都昌县全年筹措改善办学条件经费1200万元,得到中央、省、市下拨“灾后重建,移民建镇”学校重建资金1310万元、长江洪灾地区紧急恢复项目世行贷款115万美元(折合人民币954.5万元)、社会各界捐款700万元,先后启动和相继竣工校建项目310个,总面积达20多万平方米,全面落实中小学灾后重建工作;彭泽县受重灾学校70所,受灾面积75602平方米,经济损失2916万元。9月1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教育部部长陈至立视察灾后的市六中;9月4日,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温家宝、曾庆红和省领导至市六中视察灾情;9月5日,江泽民至永修县立新乡车溪帐篷学校看望灾后复课师生。在各级组织、社会各界支持下,9月份灾区学生全面复课。
  抗震复校工程2005年11月26日,市内发生里氏5.3级地震,全市有911所中小学校(含教学点)受灾,例塌校舍1.76万间,损坏校舍建筑面积105.8万平方米,损毁学校围墙、道路8万余米,毁坏教学仪器、设备等折价3000万元,经济损失达3.9亿元。地震中心区的九江县、瑞昌市灾情尤为严重.2县(市)361所中小学有327所严重受灾(其中,九江县131所、瑞昌市196所),受灾面积57.68万平方米,经国家级建筑专家鉴定需要拆除的校舍18.21万平方米,需要维修加固的校舍39.47万平方米。在社会各界支持下,2县(市)全面开展“抗震复校”工作。175所严重受灾学校(九江县82所,瑞昌市93所),实施项目419个,其中第一批实施271个(九江县128个,瑞昌市143个);第二批实施148个(九江县46个,瑞昌市102个),总面积20.76万平方米(九江县8.76万平方米,瑞昌市12万平方米),实施项目包括教学楼、办公楼、综合楼、学生宿舍、食堂、厕所及围墙、大门、道路等。至2010年,所有项目竣工并交付使用。
  九江外国语学校新校区建设2005年,市政府在九威大道划拨土地12.53公顷用于外国语学校新校区建设。新校总投资1.3亿元,总建筑面积8.4万平方米,分2期完成。第一期工程于12月8日开工建设,至2010年完成投资8500万元,竣工校舍建筑面积5万余平方米,其中教学大楼19500平方米、图书馆和实验大楼l万平方米、学生宿舍和学生食堂2万余平方米。
  九江一中八里湖新校区建设2009年,九江一中八里湖新校区建设工程是市委、市政府下半年启动的35个重点基础设施项目之一。当年9月5日开始前期筹建工作,11月1日破土动工。建设规模共126个班,可容纳学生约6000名。总用地面积13.33公顷,总建筑面积76748平方米,其中高中教学楼10608平方米,初中教学楼10608平方米,小学教学综合楼9664平方米,行政综合楼13040平方米,学生公寓13167平方米,其他建筑19961平方米。主要建筑有教学楼、实验综合楼、行政综合楼(含图书馆、功能教室)、素质教育中心、学生公寓、单身教师公寓、食堂、运动场及其他附属建筑。概算总投资1.568亿元,至2010年年底全面竣工。
  九江科技中专新校区建设2009年.项目列入市政府实施的(济困助学)民生工程。2010年,列入市政府中心城区重点建设工程。拟建20公顷新校区,其中一期工程12公顷,建筑面积97000平方米,总投资1.2亿元。包括实训楼15229.88平方米、教学综合楼9736.53平方米、教学楼3667.6平方米、办公楼3684.33平方米、食堂4650.53平方米、服务大楼6991.74平方米、学生公寓14134.04平方米、旅游服务中心3408.71平方米、图书馆8393.4平方米、培训大楼7975.09平方米、体育馆4022.47平方米、管理员宿舍13301.32平方米。校区投入使用后,办学规模可达4500-6000人,发挥国家级重点职校的示范作用。
  [=此处为表格(1991~2010年中小学校舍建设一览)=] 第五节勤工俭学 1992年市教育局批转市勤工俭学办公室《关于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促进校办产业发展的几点意见》。同年,市勤工俭学办公室自筹资金和市二中(同文中学)协议合作兴建“九江市勤工俭学大楼”,建筑面积3600余平方米。该年全市勤工俭学开展面达98%,工农业总产值(含三产)5690万元;纯收入1243万元,比省下达的计划要求增长38%;学生人均收入17.05元,比“八五计划”指标增长31.4%;补充教育经费601万元。同年,市教育服装厂正式成立,厂长由市教育局任命。市直18所中小学学生全部穿上夏季、春秋季统一学生装。各县(市、区)教育局勤办也都相继地创办教育服装厂。校服由省教育厅勤办制作统一标签。市物价局文件规定秋装、夏装价格。1994年8月,市教育局、市税务局印发《关于校办企业认定的公告》,认定117家企业为校办企业,享受国家给予校办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市税务局、市教育局发文《关于校办企业免税问题的通知》,具体明确校办企业征免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所得税问题。1995年,瑞昌市繁荣煤矿、市教学家具实业公司等校办企业开始向股份制企业转型。全市职业高中(中专)发挥教育基地优势,抓住历史机遇组织专业技术培训工作。武宁县职业高中举办各种培训班30余期,培养学员1000余人。九江船校实习工厂,全年组织学生生产实习2500余人次,创利税50余万元。庐山区中学以昌河汽车公司落户区内的机遇,引进海绵生产技术,创办“兴华垫材厂”,生产各种汽车的坐垫海绵,主要用于昌河汽车,年产值40多万元,利税3万多元。都昌县勤办借助“九江市天天电脑公司”资金和技术优势,联合创办“都昌县电脑教学服务中心”,在全县有条件的中小学统一装备计算机。2000年,全市中初等学校校办产业总产值达18602万元,实现总收益5354万元,其中补助教育经费2838万元。该年全市接纳学生实习劳动基地2209个,接纳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生产实践活动509万人次,并先后在修水县、永修县召开全市校园经济现场会。同年,市教育服装总厂改组为市特殊教育学校服装厂,厂址设在市聋哑学校原址上,为特殊学生提供良好的劳动实践基地,为部分学生提供就业机会。2002年,据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学生统一着装工作的意见》《关于印发(江西省学生统一着装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和《关于成立江西省学生统一着装管理委员会的通知》文件精神,成立市学生统一着装工作管理委员会。全市有6家学生服装企业获“江西省学生统一着装生产经营企业”称号。2004年,全省勤工俭学现场经验交流会在都昌县召开。至2008年,市勤工俭学办公室3次被授予全省勤工俭学先进单位,2009年又被全国普教系统勤工俭学研究协会授予先进单位。

知识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四册

《九江市志(1991-2010)第四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和《山东省地方史志工作条例》要求,力求全面、 系统、客观地记述1991年-2011年济阳县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