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篇 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四册》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2107
颗粒名称: 第五十五篇 教育
分类号: G4
页数: 44
摘要: 1991年来,全市办学体制创新和教学管理创新,实现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健康、协调、快速发展。新建、改建中小学校舍548万平方米,学生人均面积从1991年2.9平方米上升到2010年年底6.7平方米。不少学校实现计算机网络、双向闭路电视网络、广播网络“三网合一”。学前教育形成以公办幼儿园为骨干和示范,以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为主体、公办与民办相结合的发展格局。
关键词: 教育 教育学

内容

1991年来,全市办学体制创新和教学管理创新,实现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健康、协调、快速发展。新建、改建中小学校舍548万平方米,学生人均面积从1991年2.9平方米上升到2010年年底6.7平方米。不少学校实现计算机网络、双向闭路电视网络、广播网络“三网合一”。学前教育形成以公办幼儿园为骨干和示范,以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为主体、公办与民办相结合的发展格局。
  2003年,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2010年12月,小学入学率、巩固率、辍学率、升学率分别为99%、95.5%、0.13%、100%;全市普通中学307所,在校学生为295867人,教职工19361人。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99.06%,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80.1%,城区和经济发达县(市、区)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通过实施“四大工程”“四个计划”,全市有各级各类中职学校50所,在校生57483人,职普比38.6:61.4,建有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4所、省级重点4所、省级示范3所,开设41个专业,建成11个实训基地。特殊教育学校由1991年1所发展到2010年10所,在校生由1991年90余人,发展到2010年2563人:教育对象由1991年单一聋人教育,发展到听障、视障、智障,学前康复教育等。高等教育形成以九江学院、九江职业技术学院、九江职业大学、江西财经职业学院、南昌大学共青学院和九江电大(成人高校)等高校齐头并进、普通高等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格局。民办学校净资产累计达8.27亿元,学校占地237.88公顷,校舍面积108.36万平方米,设备设施总值4943.74万元,图书106.43万册;全市民办学校1403所,在校生172217人,专任(兼职)教师7514人。
  20年间,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师资水平得到大幅提升;教育科研围绕全面实行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实验开展活动:教育经费逐步增长,2010年全市教育经费总计346310.8万元,比2005年增长1.7倍,是1991年教育支出8774万元近40倍。
  第一章基础教育第一节学前教育一、教育规模 1991年,全市幼儿园(班)总数325所,幼儿在园(班)儿童数42331人,教职工1870人,专任教师1510人,保育员112人。每个县(区)有1所政府办幼儿园,共有公办幼儿园87所。在园幼儿600-/0是小学附设学前班幼儿。全市平均每万人口拥有在园(班)儿童数105人。到2010年全市幼儿园共1402所,其中公办44所,民办1358所(占幼儿园总数95%),民办幼儿教育成为幼儿教育主体。幼儿在园(班)儿童111259人,教职工6930人,其中专任教师4076人(专科以上学历为1907人),保健员1157人。全市平均每万人口拥有在园(班)儿童数增加到228人。
  二、教育管理 1991年,全市托幼工作尚由市托幼工作领导小组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妇联。县(市、区)也设立相应机构,托幼工作也由设在县(市、区)妇联托幼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管理。1996年11月,市幼教工作由市妇联移交至市教育委员会,同时市教委设立幼儿教育工作办公室,简称“幼教办”,具体负责幼儿教育日常工作。县(市、区)幼教工作也相继于1997年完成移交。幼教工作实行政府统一领导,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教育部门主管体制。1997年,市教委规定幼儿园登记注册范围:凡在各县(市、区)辖区内各机关企事业单位、部队、院校、社会团体、城镇居委会、农村村委会以及公民个人创办幼儿园、学前班应登记注册。2003年,社会力量创办幼儿园,在审批注册、分类定级、教师培训、职称评定、表彰奖励等方面与公办幼儿园具有同等地位。至2005年,全市公办幼儿园数减至23所,民办幼儿园发展到420所,逐步形成以公办园为骨干,社会力量民办园为主体发展格局;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和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幼儿教育体制。
  三、公办示范性幼儿园建设 1991年来,企业办幼儿园多改由民办。至2005年,全市除少数国有企业仍保留有公办幼儿园外,余则已改制。全市公办幼儿园(主要是政府办)23所。1999-2010年,全市先后共评出市级示范性幼儿园26所,省级示范性幼儿园12所。
  [=此处为表格(1998—2010年省级示范幼儿园一览)=] [=此处为表格=] 四、幼儿园选介市中心幼儿园总部位于市区甘棠南路162号。1999年设立湖滨分部,位于市区湖滨小区北区65栋。是市教育局管辖唯一公办省级示范幼儿园,为全市幼儿教师培训基地。两部占地面积0.74公顷,2010年有教学班24个,幼儿928人。全园共有教职工83人。大学本科学历58人,专科学历18人,小学特高级教师20人。幼儿园注重对幼儿“四个学会”(学习、合作、创造、生活)素质教育,注重提高保教工作质量和教师素质,并成立0-3岁儿童早教基地。幼儿园创办至2010年,以《幼儿园教育新纲要》《幼儿园工作规程》为指导,坚持一切为幼儿、为家长服务办园思想。美术、舞蹈等作品多次获国家、省、市幼儿园艺术展览奖。100余篇幼教管理、家教论文在全国、省、市有关学术会上交流,发表及获奖。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友人及国内幼教同行多次到园参观。1998年被评为市级示范园,2000年被评为省级示范园,并获“全省幼儿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省十大人民满意幼儿园”等称号。
  永修县新城幼儿园地处县城新城大道中段,是县唯一一所省级示范幼儿园。幼儿园占地面积0.58公顷,绿地面积600平方米,建筑面积4800平方米,新建综艺楼2009年投入使用。全园16个教学班,有幼儿560余名。教职工63人,大专以上学历24名,专业合格率达100%,保育员及职工均岗位培训合格。每班配有电视、VCD、电钢琴、录音机、空调、消毒碗柜、开放式书橱、教玩具等设施。2002年被评为市级示范园,2009年被评为省级示范园。
  第二节小学教育一、学校布局整体布局 1991年,全市有小学3028所,教学点1975个,在校生507847人,入学率98.6%,升学率69.4%.师生比1:18.19。至2010年,全市小学数1332所,教学点533个,在校生436959人,入学率99%,升学率100%,师生比1:21.19。全市每个乡(镇)有l所中心完小,行政村都有1所完全小学,偏远自然村设有教学点。
  办学类型1991年来,全市小学办学类型分为政府办、厂(场)矿企业办、集体办、社会力量办、公民个人办5种。2007年始,随着企校剥离全面完成,厂(场)矿企业学校转归地方政府办学。至2010年,全市小学1332所,其中市城区公办18所,市城区民办2所;县(镇)政府办74所,县(镇)民办3所;农村政府和集体办1231所,农村民办2所;其他部门办2所(市青少年宫l所、省棉花科学研究所1所)。
  [=此处为表格(1991—2010年全市小学教育一览)=] 农村网点调整2002年始,对小学网点布局进行调整,各县(市、区)根据实际需要,通过建设寄宿制小学,加强农村薄弱学校建设,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撤销一些教学网点,合并一批薄弱学校。至2010年,全市农村小学数由1991年2771所,教学点1953个调整到2010年小学数1231所,教学点533个。
  中心城区网点调整1991年中心城区小学总数60所,在校生21849人。其中政府办22所,在校生14534人;企业和其他组织办38所,在校生7315人。至2010年,中心城区通过新建、改造一批企业剥离学校,撤并一批薄弱学校。中心城区小学总数21所(不含九年一贯制学校),在校生28779人,中心城区小学入学率100%。
  二、教育教学学制20世纪90年代,全省城乡普遍实行五三学制(即小学五年、初中三年)。全市城乡也均实行五三学制,小学入学年龄一般为7周岁。2001年省政府提出用2~3年时间完成“五三”学制改为“六三”学制,实现九年义务教育。为此,市教育局制订《九江市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学制由5年过渡为6年实施方案》。2001年秋季市启动小学学制改制,2003年小学五改六完成。实行六年制后,小学入学年龄改为6周岁。
  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主要由国家统一安排,小部分由地方安排,包括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两部分。小学阶段开设学科课程有:思想品德、语文、数学、社会、自然、体育、音乐、美术、劳动9科。活动课程包括晨会(夕会)、班队活动、体育锻炼、科技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校传统活动等。从2001年秋季开始,全市小学按教育部、省教育厅通知精神,在小学阶段开设信息技术课和英语课程。信息技术课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开设,课时为小学阶段不少于68学时(每两周1课时),从地方课程中灵活安排。英语课程也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开设,每周3课时。分别采取分步实施办法,从城市和县城小学开始,逐步向有条件的农村(乡镇)中心小学铺开。
  教学改革1998年,设立浔阳区、瑞昌市两个素质教育实验区,取消百分制,实行分项考核、等级评价试验。1999年市教育局制定《九江市小学生学习效果实行等级制评价细则》。2001年,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同年,全面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浔阳区被确定为首批省级课改实验区。课改根据教育部颁发的课改纲要和新课程标准,就基础教育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改革课程管理体制和考试评价制度等方面进行试验。2002年制订《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实验(义务教育)实施方案》。2008年12月12日,全市省级课改实验总结汇报会在浔阳区湖滨小学举行。2010年下半年,市义务教育课改成果展示会在市同文中学主会场(双峰小学和九江小学设分会场)举行。
  三、学校选介双峰小学位于市区庾亮南路158号,分南北两院。占地面积1.07公顷,建筑面积13120平方米。2010年有学生2100余人,在职教师120人,其中硕士1人,本科学历52人;小学高级职称60人,副高职称23人。10余位教师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德育先进个人、省特级教师等称号。图书馆藏书2万余册,有形体室、音乐室、美术室、自然实验室、电子备课间、演播厅、多媒体教室等多个功能教室。校园数字化网络系统全面覆盖,可提供视频点播、直播、广播等多项服务。学校曾受国务院和省政府嘉奖,获“全国少年儿童工作先进单位”,省“文明学校”“科研兴校先进集体”和“德育先进单位”等称号。
  九江小学位于市区甘棠南路142号,原为九江师范附属小学,2008年九江师范学校与九江职业大学合并后,更名为九江小学。占地面积1.13公顷,建筑面积16038平方米。2010年有学生2643人;教职工144人,其中,硕士2人,本科学历106人,具有副高职称36人。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特级教师1人。学校有乒乓球馆、棋艺、美术、书法、合唱、音乐、器乐、体操、舞蹈等功能教室26间。学校获“全国首批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全国艺术教育先进集体”“省人民满意十大品牌小学”等称号。
  长虹小学位于市区长虹小区内,1995年筹建,1996年正式招生。占地面积0.7公顷,建筑面积6510平方米。2010年在校生1470人。教职工81人,副高职称9人,省特级教师2人。学校有语音室、自然实验室、仪器室、多媒体教室、音乐舞蹈室等功能教室,藏书7821册。学校获全国红领巾手拉手先进单位、中国青少年语文风采大赛团体银奖,省安全文明校园、师德师风先进集体、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学校阳光体育先进单位、中小学“素质教育月”活动先进单位、家庭教育和家长函授学校办学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
  第三节普通中学教育一、初中教育九年义务教育1991年,全市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农村义务教育普及率都比较低,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只有80%左右。多数县区实施八年义务教育,普及率不到700-/0。1993年,浔阳区、彭泽县、德安县先后达到省级、国家级“普九”验收标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县区人口占全市人口覆盖率(又称为人口比例)为18%;1995年,庐山区、庐山管理局、永修县、瑞昌市先后达到省级、国家级“普九”验收标准,累计人口覆盖率增加到40%;1996年,九江县、武宁县先后达到省级、国家级“普九”验收标准,累计人口覆盖率增加到56%;1997年,星子县、湖口县先后达到省级、国家级“普九”验收标准:累计人口覆盖率增加到68%;1999年,修水县达到省级、国家级“普九”验收标准。2001年,省教育厅开始“两基”复检。庐山区、武宁县、彭泽县、星子县,德安县、永修县,瑞昌市、九江县,修水县、湖口县、浔阳区先后通过省“两基”复检,达到国家验收标准。同年始,县区小学由五年制向六年制过渡,部分县区开始设置九年一贯制学校。2003年,都昌县达到省级、国家级“普九”验收标准,累计人口覆盖率达到100%。至此,全市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目标。2005年,全市各县区完成小学五年制向六年制过渡,全面实施九年义务教育。
  学校布局1993年,乡镇以上初级中学有302所,其中市教育局直属(简称市直)10所,除浔阳区外,县区原则上每l乡镇1所初中,高中集中在县城办学。少数县区在农村只有一两所高中(完中)。为合理利用教育资源,提高基础教育办学效益,从2001年秋季开始,对部分办学条件差、生源不足学校,分期分批实行调整与撤并。56所企业学校剥离,划归地方政府管理。其中中央企业16所,省属企业17所,市属企业23所。2002年开始对全市中小学进行网点布局调整工作。在农村撤并一些布局分散、成班率低、质量不高的学校。全市共撤并中学65所。至2009年,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5%以上,在校生年辍学率控制在3%以内。2010年全市中学平均在校生964人,比2002年平均929人增加34人。
  [=此处为表格(1991-2010年全市普通初中教育一览)=] 二、高中教育学校布局 1994年始,采取“积极进取,实事求是,分区规划,分类指导”方针,加快普通高中初、高中分离步伐,扩大高中办学规模,优化高中阶段教育。市一中和市同文中学是全市最早进入省级重点的学校。2000年实施初、高中分离,从2001年起停止招收初中生,逐步向示范性完全高中过渡。2002~2005年,省教育厅确定97所基础较好的普通中学为省重点建设中学予以扶持建设。2005年,省教育厅公布第二批省重点建设中学名单,其中九江学院浔阳附属中学、九江外国语学校、九江私立陶渊明学校、修水县英才高级中学、武宁外国语学校榜上有名。2004年,星子县一中、彭泽县一中、湖口县一中、德安县一中、武宁县一中、修水县一中、九江县一中等7所省级重点中学纳入优质高中工程建设实施范围,计划总投资2.51亿元,完成投资近3亿元,其中发展银行贷款1.25亿元。星子县一中、彭泽县一中、湖口县一中、九江县一中等4所中学异地新建,德安县一中、武宁县一中2所中学原址扩建,原修水高级中学扩建成新修水县一中,至2006年年底,7所学校优质高中基本建成。随着建设进入八里湖时代,市政府投资1.6亿元建设九江一中八里湖新校区(全市35个重点基础设施项目之一)。2009年又有湖口县第二中学等8所普通中学被认定为省级重点中学。11月1日,九江一中八里湖新校区正式开工。至2010年,达到省级重点中学标准的高级中学有22所,省级重点建设中学11所。市一中、市同文中学、市三中、永修县一中、德安县一中、九江县一中、瑞昌市一中、武宁县一中、修水县一中、彭泽县一中、湖口县一中、都昌县一中、星子县一中、庐山中学,湖口县二中、瑞昌市二中、都昌县二中、彭泽县二中、庐山区一中、都昌县慈济中学、九江外国语学校、九江学院浔阳附属中学进入省重点中学行列;九江金安高级中学、九江田家炳实验中学、修水县英才中学、修水县四中、修水县琴海学校、武宁县外国语学校、都昌县三中、都昌县三汊港中学、九江县二中、共青城中学、九江县陶渊明中学等成为省级重点建设中学。
  1996年,市第五中学改办为市外国语学校。市六中美术教育、九江学院浔阳附中(原九江师专附中)艺术教育,成为高中教育一大特色。2001年,市同文中学开设外语特色班。2006年,同文中学与加拿大爱加信国际学院合作办学,创办中加友谊学校。
  各县(市)区也加大高中教育调整力度。此前武宁县每年有5000余人初中毕业生,普通高中只能招700余人,高中毛入学率只有20%左右。武宁县将原南市初中改办成公办民助形式“协和中学”,李烈钧教育基金会捐资100万元,自筹资金280万元,建成1所占地2.6公顷、校舍5908平方米完全中学。2001年武宁县又出台《鼓励社会力量办学试行办法》,提供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县内外有志人士投资办学,当年就建成1所占地12公顷、投资3000万元的武宁县外国语学校,全县当年普通高中招生1800余人,比2000年翻了近两倍,从而走出高中教育低谷。都昌县1996年引进台湾佛教慈济基金会捐资近1000万元,自筹资金600余万元,在九景高速公路中段蔡岭镇新建慈济中学,为全省规模最大的农村中学。之后,又将都昌师范调整为县二中,并陆续兴办县三中、四中,扩大县一中、蔡岭慈济中学、三汊港高中规模,使全县高中生达20000余人,比20世纪90年代初翻3倍。各县区还采取民办公助、民营独资等方式,先后办起一批高中。如修水县引资兴办修水琴海学校和修水县英才高级中学,从而使全县高中教育规模翻两番。全市普通高中在校生、普通高中学生万人比、高中教育阶段毛入学率,均比2000年翻一番,平均每年增长5.7个百分点。在校生由2000年49585人提高到2010年91357人,占普通高中学生数6l.9%。
  [=此处为表格(2000~2010年全市高中教育发展一览)=] 高考成果1991年之后,高考报名人数逐年增加。至2010年,报考人数为40855人,录取人数34477人,本专科录取率84.380-/0。1991~2010年,全市考入高等院校学生人数为514842人。
  [=此处为表格(1991~2010年全市高考中考录取人数一览)=] 三、教育教学学制1991年来,九年义务教育学制主要有“六三制”和“五四制”两种。全市大部分学校实行“六三制”。即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仍为三年制。1995秋至1999年8月,市石化总厂学校实行五四学制,即小学五年,初中四年。2001年开始,初中恢复三年制。至2008年,完全恢复“六三制”。 学科教学初中课程:根据国家、省教育部门有关要求设置。1992年全市按省教委《转发国家教委关于印发(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和24个学科教学大纲(试用)的通知》,执行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必修课程有:初一:语文、数学、英语、政治(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生物、美术、信息技术、体育、音乐。初二:语文、数学、英语、政治(思想品德)、物理、历史、地理、生物、美术、信息技术、体育音乐。下学期,生物、地理进行结业考试。初三:语文、数学、英语、政治(思想品德)、历史、体育、物理、化学、信息技术。1995年,全市初中根据省教委转发国家教委关于印发《实行新工时制对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教学)计划进行调整的意见》安排课程。2001年,国家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省教育厅印发《关于印发我省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安排示例的通知》,全市初级中学从实验年级执行这一课程安排。
  全市初级中学学生和教师用书均为省教育厅教材审查委员会审定的教材(主要指与教育部门设置的课程科目对应,由国家正式出版的教科书和教师用书,还有配套读物、练习册、活动册以及音像制品)。教材的发行由市教育局基教科统一管理并制定《教学用书目录》,由市新华书店统一组织征订发放。2004年,市教研室组织编写地方教材《山水家园》,其中第七、第八、第九册供初中七、八、九年级使用,2005年全市各县区初级中学使用这套地方教材。
  高中课程:设置由教育部门确定,2002年秋季开始使用新修订的课程计划和大纲,使用试验修订本教材。为配合2003年起高考时间提前到6月的改革举措,教育部印发新修订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7个学科的教学大纲。2008年,市教育局转发省教育厅《关于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编排的指导意见》,执行高中新课程方案。在课程结构上,现行普通高中新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3个层次构成。在课程设置上,新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并通过学分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状况,学制为3年。普通高中开设课程有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艺术、体育、劳动技术、任意选修学科与活动类课程等。 高中教材使用是在省教育厅直接指导下进行,由市教育局教研室和基教科研究确定年度教学用书目录,由学校组织教材征订工作。省教育厅教研室已确定部分科目教材的版本,其余科目的教材则在省教育厅下发的“教科书选用目录”中,由市教育局根据本地实际,从教材质量、价格、适用性、售后服务等方面综合考虑,征求市教研室意见,并召开“九江市教材选用委员会”扩大会议研究,确定高中年级使用的教材。
  德育活动 1994年,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等部门组织中学生参加全省纪念鸦片战争150周年演讲比赛;1995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爱国主义教育系列活动;2000年6月15日普及禁毒常识,提高禁毒意识活动;2004年“兴赣富民奔小康”读书教育活动;2005年“树立科学发展观,建设美好新江西”主题教育活动:2007年“节水在我身边——我身边的湖泊”青少年科学调查活动;2008年11月18日市直学校为四川汶川地震灾区送温暖、献爱心活动;2009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活动;2010年举办“庆祝建党90周年”读书活动系列比赛活动。至2010年,浔阳区、瑞昌市、修水县、武宁县、永修县等5所“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建成并交付使用。全市各级中学通过升国旗、校会、班会、团(队)会、军训等方式,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国防教育,通过贯彻落实《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进行道德行为规范教育,通过建校周年庆典、校园文化教育、艺术节、科技节等教育活动,形成良好校风和学风。每学年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德育基地或其他适宜场所进行参观、训练等社会实践活动,或结合国家重要节日、纪念日及各民族传统节日,引导学生开展德育活动。学校坚持每年度组织评选“三好”学生、中学优秀学生干部、优秀班集体制度,鼓励学生养成良好品质。市教育局、省教育厅对市级、省级三好学生进行表彰。
  心理健康教育 1998年,市心理学会成立,每年度开展群众性心理教育专业活动、学术交流,撰写心理学论文,向师生渗透心理教育理念,传授心理教育知识。九江一中、三中、六中、实验中学等学校注重学生心理咨询与心理指导,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不定期进行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学校设有心理健康咨询室,有兼职心理辅导员,针对性开展学生心理疏导。
  体育 2000年始,九江作为“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三个监测点之一,先后于2000年、2005年、2010年进行3次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2001年,全面推广实施《学生体质与健康标准》,由市财政拨出专项经费,有关部门抽调专业技术人员实施工作,并制定详细实施工作方案。调查对象为抽取市内3县(九江县、永修县、彭泽县)2区(庐山区、浔阳区)12所中小学校6~18岁在校学生,涉及13个年龄段,52个年龄组,每次抽测16000人左右。检测内容涉及体检项目5类27项,体测16项,化验2项以及问卷调查等。全市每两年举行一次全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暨市直初中学生田径比赛,至2010年共举办13届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各中学每年都举办学校体育(田径)运动会,市教育局会同市体育局定期举行市中学生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类等单项比赛,培养和发现体育后备人才,并组织队伍参加全省、全国比赛,取得优秀成绩。市一中先后获得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先进单位,全省体育传统项目先进学校、群众体育先进集体、第四批优秀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称号。2006年8月,市一中运动队作为全省唯一一支代表队参加由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共青团中央组织的全国“亿万青少年儿童体育健身活动展示大会”暨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户外体育活动夏令营,获全国一等奖。2000年,市三中足球队在全省中学生足球比赛获第一名,并代表省参加全国“贝贝杯”中学生足球赛,获全国第六名。2007年,九江县一中获省中学生足球赛第一名。2008年,九江金安高级中学在“江西省青少年篮球锦标赛”中获男子甲组冠军。由于学校体育运动经常深入开展,为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发挥重要作用。2010年9月,市六中邓羚同学在韩国参加第四届自由式轮滑锦标赛,获青少年组速度过桩项目世界冠军。有多所学校被省教育厅、省体育局授予(命名)为“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及“省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示范性学校”。市三中群众体育运动有历史传统,多次获教育部、体委、团中央、省政府、省教委表彰,是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试点学校,也是全省唯一足球试点学校。足球、田径等传统项目具有较高水准,田径队多次代表市参加全省中学生运动会,足球队一直保持全省中学生足球联赛冠军地位.2000年获全国中学生足球联赛第六名后,改写江西足球从未进入全国联赛前10名历史,2002年再次进入全国16强。2005年,全市被命名为“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7所中学为市三中(田径、足球)、九江金安高级中学(田径、篮球)、市庐山区中学(足球)、市二中(同文中学)(足球)、都昌县东湖中学(田径)、永修县一中(篮球、羽毛球)、都昌县三中(摔跤)。2008年,全市被命名为“省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示范性中学”的6所学校为:市一中、九江金安高级中学、市同文中学、瑞昌市一中、市三中、都昌县二中。至2010年,全市中学田径运动场达200余个,比20世纪90年代增加近1倍。重点中学和重点建设中学都设有室内运动场。全市中学体育运动场馆面积2218604平方米,中学生295698人,生均占地面积7.5平方米。
  艺术教育 1992年起,九江学院浔阳附中(原师专附中)围绕创建艺术教育特色学校目标,抓好音乐和美术学科建设,学校艺术生由最初56人扩展到近1000人。学校被授予“省中小学艺术教育基地”。市三中拓宽艺体特色教育思路,建立常态运作模式,成立体艺中心,倾力打造体艺特色品牌。成立校小天鹅艺术团,被评为“省十佳合唱团”。学校为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等艺术高等院校输送大量优秀人才,2010年被授予“全国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
  1991年始,市六中开办美术教学班,在美术专业教育方面走出特色创新之路。连续培养出优秀美术人才,有3人录取中国美术学院、清华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1998年以来,美术教育取得长足发展。高中每个年级有3个美术特色班,学生近400人。经过多年摸索,逐渐形成“艺文并重,自编教材,小班习画,责任到人”六中美术特色教学模式。1998-2010年,高考美术专业考生合格率达100%,高考美术专业本科录取率达70%。
  1991年来,庐山区各学校每年开展“校园十佳歌手”“班级歌曲大联唱”“优秀歌曲大传唱”“校园十佳书法能手”及文艺汇演等活动。学校把优秀节目送到敬老院、社区广场,到有关单位巡回表演,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受到社会好评。庐山区学校每年表演节目500多个,展评书画作品1000余幅,很多节目和作品在省市获奖,学生曹娟2008年参加世界华人艺术(江西赛区)比赛,二胡独奏表演获第一名。
  至2010年,各校注重艺术兴趣小组活动开展,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建立美术、音乐、舞蹈、合唱、书法等兴趣小组,组建鼓乐队、舞蹈队、歌咏队、艺术团等,采取多种形式推进班级、学校、校际之间的群众性艺术活动,并利用重大节日开展演出活动,检阅艺术教育成果。有的地方(如瑞昌、彭泽、修水、武宁、湖口)还将民间艺术剪纸、布艺、叶贴、陶艺、地方戏等带进学校课堂。近20年间,本市初中学生在全省各类艺术表演比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计200余个,获组织奖几十个,艺术教育在全省占一定地位,获得教育部检查验收。
  四、中学选介九江一中位于市区湖滨路1号,为公办全日制高级中学。校园占地12.53公顷,建筑面积43万平方米。1997年以来,《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文汇报》《中小学管理》《中国教师报》等国家级报刊先后介绍学校的办学特色和素质教育经验;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江西教育电视台也多次作专题报道。市一中是市内全省首批唯一示范性重点高中、省首批优秀重点中学。学校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百强名校、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先进学校、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全国课程改革实验先进学校、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等称号。2010年,新建八里湖校区,占地面积13.33公顷,建筑面积7.6万平方米。在校生3300余人,教职工219人。其中特级教师8人,全国优秀教师13人,高级教师126人,硕士学历23人。
  同文中学(市二中) 位于市区南湖路34号,为公立全日制完全中学。2005年,与加拿大爱加信国际学院合作办学,建立九江中加友谊学校。校园占地面积7.2公顷,总建筑面积6.3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13万余册。2010年,在校生4100余人;教职工237人,其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省特级教师9人、全国优秀教师6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省级劳模2人,高级教师126人、硕士生30人。学校获全国励志教育基地、素质教育基地,全省优秀重点中学、科研兴校先进单位、电化教学示范学校、德育示范学校、安全文明校园、园林化单位等称号。
  市三中位于市区十里大道2号,为公办全日制完全中学。校园占地4.33公顷,建筑总面积6万多平方米。教学设施齐全,拥有一流的室内外运动场馆,图书馆藏书7万余册。为省级重点中学。2010年,在校生5000余人;教职工272人,高级教师128人,全国优秀教师7人,享受省政府津贴专家1人,省特级教师3人、省先进工作者1人,研究生学历20人。学校为省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试点学校,是全省唯一足球试点学校,足球队多次获全省中学生足球联赛冠军。学校获全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先进单位、教学教改先进单位、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和谐校园、国防生招生基地、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国防生生源基地等称号。
  外国语学校(市五中) 原校址位于市区庾亮南路25号,为公办全日制完全中心。1996年,改办为九江外国语学校。2007年,于庐山大道建新区。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4公顷,建筑面积6万余平方米,初中部设在市庾亮南路老校区,高中部和国际交流部设在庐山大道新校区。2009年被评为省重点中学,获全国外语实验学校、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全国汉语国际推广中小学基地、全省德育示范校、全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全省师德师风建设先进单位等称号。至2010年,有在校生4000余人,教职工260余人,其中全国优秀教师4人、省优秀教师15人。学校先后聘30余位外籍教师任教,接收来自美国、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10余个国家学生来校留学,接待美国、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等国教育代表团来校交流访问,选送30余名教师出国交流或任教,选送毕业生赴新加坡、日本等国留学。开设德语、日语等语种特色班,选派教师赴法国、日本、泰国、柬埔寨等国家参加孔子学堂教学。学校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新加坡等17个国家教育机构建立友好合作关系。
  市十一中位于市人民路274号(东门)、青年路117号(西门),为公办全日制初级中学。占地面积约0.7公顷,校舍建筑面积14924平方米。2007年与澳大利亚波波郡学校结为友好学校,2009年,新加坡教育奖学金项目落户学校;2009年,澳大利亚波波郡师生代表团一行26人到校参观访问和交流合作;同年,吴星震、宋亦琨赴新加坡免费留学。2010年在校师生2278人,教职工132人,其中高级教师52人,本科以上学历111人,研究生3人。学校为省、市重点高中输送一大批高素质毕业生。获得全省中小学和谐校园、安全文明校园、师德建设先进集体等荣誉,连续7年获“市直中学初中教学质量优胜单位”称号。
  市鹤湖学校创办于2008年。位于开发区鹤问湖(八里湖)东岸,市长江大道360号。学校由九江新湖远洲置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建成后移交给开发区管理,为公办九年一贯制学校。至2010年,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共36个班级,学生1800余人。校园占地面积4.67公顷,建筑面积26000平方米,60个教室都配备电脑、投影仪或液晶电视、电子白板等现代化教学设备。音乐教室、美术教室、书法教室、劳技教室、语音教室、微机教室、阶梯教室和各类实验室、电子备课室、图书阅览室等全部配齐。塑胶运动场、塑胶操场、体育馆、形体房、健身房一应俱全。教师106人,70%达大学本科学历。学校获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全省安全文明校园、“创新发展年”活动先进单位、家庭教育工作和省家长函授学校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
  第四节特殊教育一、教育教学 1991年,全市特殊教育学校仅有市聋哑学校,在校生90余人。1992年,永修县创办特殊教育学校。1993年国家教委及省教委下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评估验收办法》,把残疾儿童少年入学列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要求。为实现残疾儿童少年能够较好地接受义务教育的目标,市各级教育部门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教育条例》要求,把特殊教育纳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总体规划,在”两基”验收中,把残疾儿童入学率作为一项重要指标予以评估。各县相继开设特殊教育班,特殊教育问题从认识到实践引起社会重视。
  1996年,市政府颁发《九江市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的规定》,市教育部门规定对生活有处理能力,能够完成学业,考试成绩符合条件标准的残疾考生,职业技校、中等专业学校和高等院校应予以录取,不允许以任何借口拒绝接受残疾考生入学。1999年,都昌县划出0.7公顷用地,投入资金100万元,不到一年时间建成1所建筑面积1820平方米,有教学楼、综合楼、学生宿舍、食堂等设施的特教学校。同年,瑞昌市投入资金90余万元,新建1所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特教学校,并每年从财政预算内拨款50万元作为特教专项经费。2000年,聋人何盛华创办九江博爱聋人学校。2007年,市特殊教育学校、九江县特殊教育学校被列为省特殊人才培养基地。2009年,胡君创办庐山区虹康残疾儿童康复教育学校。2010年7月,星子县特教学校完成立项;10月,修水县特教学校动工。
  至2010年,全市公办特殊教育学校8所,即市区、九江县、瑞昌市、湖口县、都昌县、彭泽县、永修县、武宁县特殊教育学校;民办特殊教育学校2所:九江博爱聋人学校,庐山区虹康残疾儿童学校。在建的有修水特殊教育学校和星子县特殊教育学校。特教班58个,在校生2563人(其中在特教学校特教班就读857人,随班就读1706人);教职工137人(其中特教专任教师116人)。特殊教育由单一聋人教育,发展到听障、视障、智障,学前康复教育。办学层次,由九年义务教育,发展到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和特长教育。为高等院校输送15名大学生,九江县特校学生李启正、梅正露、干凤琴代表中国参加第12届世界夏季特奥会获得1金5银1铜奖牌。
  [=此处为表格(2010年特殊教育一览)=] 二、培养目标 1991年来,特殊教育学校因其培养对象的特殊性,在培养目标与教学要求上,同普通学校相比,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为此根据教育部《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市内各特殊教育学校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情感,具有良好品德,养成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掌握基础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具有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掌握锻炼身体基本方法,身体素质得到提高;具有健康爱美情趣;掌握一定日常生活、劳动、生产知识和技能;初步掌握补偿缺陷基本方法,身心缺陷得到一定程度康复;初步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不断进取精神,形成适应社会基本能力;为学生继续接受教育,平等参与社会生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三、学校选介市特殊教育学校1991年称市聋哑学校,是全省最早2所特殊教育学校(班)之一,面向全省招生。2004年学校足球队获全国残疾人运动会足球比赛(聋人组)冠军。学生姜妞妞入选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同年12月3日参加人民大会堂答谢演出。2005年,更名为市特殊教育学校,设立职业高中部和早期干预康复教育部。当年职业高中试点班5名学生全部通过专业和文化课程高考,被泰山医学院录取,先后培养21名大学生,帮助30余名毕业生解决就业。2006年,由市区浔阳东路136号原龙山小学分部旧址整体搬迁到市京九路2号(铁路新村)。2007年,开设培智班,招收智障儿童。学校由单一的聋人教育发展为集听障、视障、智障,学前康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职业高中教育多层面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校内有标准足球场、网球场、塑胶跑道、羽毛球馆、篮球场等活动场所。拥有计算机、专业美术、语音、语言康复训练、物理实验、化学实验、多媒体等教室,配置电脑80台、有线教学语言系统6套、无线调频语训系统5套、校园安全视频防控设备1套,以及各类康复训练设备若干,总价值400余万元。学校获得全国残疾人之家、特殊教育先进单位、聋人足球锦标赛冠军,全省特殊教育先进学校、特殊教育学术研究先进单位、教育系统创新发展年先进单位等称号。2010年,在校生202人。入学年龄为7—12岁,按12—15人标准编班。每年听障班、培智班各招收1个班学生。教职工47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6人,省级骨干教师1人,专业康复教师3人,语言康复技师1人。学校办有服装厂,为在校高中学生提供培训和实习。
  九江县特殊教育学校 2004年成立,初租借九江县电影公司2楼作为教学场所,开办1个听障班,学生13人,教职工6人。2009年,一次整体搬迁位于沙河经济开发区泉塘村黄家咀新校区,更名为“县特殊教育学校”。校园占地0.75公顷,总建筑面积2149平方米。新校区争取到省政府教学和康复仪器设备资金80万元,特教体育训练场馆项目资金380万元。有康复室、感统室、健身室、举重室、微机室、律动室、美工室、音乐室和多媒体教室等。共开设4个复式教学班,其中智障3个班,听障1个班,残疾学生60余名。有教职工20人,其中副高职称教师1人,小学高级教师14人,本科学历5人。学校在全国及世界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中,学生共获得羽毛球和自行车两个项目16枚金牌、16枚银牌、12枚铜牌。教师周丽琼、陈芳霞获全省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基本功大赛智障专业一等奖。学校获全国特奥工作先进单位,是残疾人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羽毛球、自行车、足球训练基地。
  九江博爱聋人学校2000年6月聋人何盛华创办。办学初期,租用校舍面积600平方米,招收聋儿学生12人,聘用教师4人,职工4人。2001年7月,该校与美国加劳德特聋人大学结成教育伙伴关系,为省唯一“中美结伴”聋人学校。2003年9月,该校迁入新址市区九瑞大道西段,校舍面积3300平方米。至2010年,在校学生163人,教职员工25人,其中教师15人。毕业生48人,其中9人考进聋人重点高中,6人考入高等学府深造,33人走上工作岗位。
  第二章中等专业教育第一节普通中专教育 1991年,全市有普通中专11所。除师范类中专外,还有九江船舶工业学校(隶属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解放军企业管理学校(属军队)、省财务会计学校(隶属省财政厅)、省农垦学校(隶属省农垦厅)、九江卫生学校(隶属市卫生局)、九江农业学校(隶属市农业局)。同年,国家教委评选249所国家级重点普通中专学校,九江船舶工业学校名列其中。
  1994年,解放军企业管理学校升格为九江财经高等专科学校;1998年,省农垦学校更名为省通用技术工程学校:1999年,九江船舶工业学校升格为九江职业技术学院。
  2001年,全市有普通中专九江师范学校、九江财校、九江卫校、江西农垦学校、九江农校5所。2002年,江西财务会计学校升格为江西财经职业学院;2006年、2009年九江师范、九江农校先后并人九江职业大学。2004年,九江财贸职业高中设立庐山旅游中等专业学校,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设立九江科技中等专业学校,两校被列入普通中专。2009年庐山旅游中等专业学校并入九江职业大学。2006年,省通用技术工程学校进入国家级重点普通中专。
  至2010年,普通中专学校有九江卫生学校、省通用技术工程学校、九江科技中等专业学校3所。高职院校设立中专部,保留普通中专招生。
  第二节师范教育一、规模结构 1999年8月,据教育部《关于师范院校布局调整的几点意见》,撤销都昌、修水2所师范,集中力量建设九江师范。
  2001年5月,国务院做出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决定。2005年4月15日,省政府办公厅批复市政府,同意将九江师范学校整体并入九江职业大学,同时撤销九江师范学校建制。
  二、学校选介九江师范位于市区人民路女儿街27号,校园面积7.67公顷。1991年在校学生1010人。1995年兴建逸夫图书馆。1996年列为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学校。1997年通过国家教委办学水平与办学条件标准化评估。1999^一2004年,市政府投资新建大礼堂、学生公寓、综合大楼。校园建筑总面积49230平方米,拥有钢琴80架,图书馆藏书14万册,报纸杂志600余种。1991~2006年,该校培养毕业生8403人,其中大专毕业生390人,民师748人,中师生7265人。专业包括普师、幼师、小学教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英语等。曾获省文明单位、中师德育示范学校等称号。2005年,经省政府批复同意,九江师范并入九江职业大学。2006年在校学生2356人。
  修水师范位于修水县城西南郊。自1991至2001年最后一届学生毕业,累计为农村小学培养师资4000余人,1999年撤销,改办修水高级中学。
  都昌师范位于都昌县城县府路。自1991至2001年最后一届学生毕业,累计为赣东北培养农村小学师资4000余人。1999年撤销,改办都昌县二中。
  第三节职业高中(中专)与技工教育一、规模结构 1991年,职校47所,学生规模12515人,专任教师908人。专业涉及工商、旅游、电子、财会、机械、化工、汽车、医卫、学前教师教育、农林、水产、服装等领域。同年,市教育局印发《关于开展学习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的意见》。至1993年,各县一般都设3所以上职业学校,或在普通中学设职业教育班。当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颁布实施,全市各县(市、区)相继采取措施,发展当地职业教育。1994年,全市职校发展到55所,逐步形成政府统筹管理,行业、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正式颁布和实施。1998年,省政府做出《关于加快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至1999年年底,九江职业高中在校生14531人。2000年,彭泽县把占地4公顷江西朝阳机械厂子弟学校从企业剥离,投入600万元,成立彭泽职教中心。2001年,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出台,依据此标准,全市对原来办学规模小、办学条件差学校实行撤并和重组。2004年始,建立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2005年,九江农校与九江财贸职高合并,组建庐山旅游中专。2007年,市教育局撤销6所厂办职业学校和4所学校职业中专班。2009年,庐山旅游中专并入九江职业大学。2010年教育部颁布新的《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至2010年,全市中专、职高和技校在校生5.51万人。除普通中专和技校外,20年累计培养职高(职业中专)毕业生6万余人。
  [=此处为表格(2010年全市职业中专、高中一览)=] [=此处为表格=] 二、示范与重点学校建设 20世纪80年代末,中职省级示范以上学校建设起步。至2004年,全市有9所学校被授予省级示范:1995-2009年有9所学校被认定为省级重点;2000-2007年有4所学校被授予国家级重点。
  三、校企合作办学 2007年以前,以沿海发达地区企业为主,如九江科技中专与无锡锡海花园酒店联办“锡海班”。后随全国“用工荒”的出现,校企合作转入本地企业。2010年,市教育局在九江出口加工区举行职校与本地企业对接工作会,提出实现50%毕业生到本地工业园区就业目标。至2010年,全市职校与本地112家企业实现对接,解决学生实习、实训场地问题,促进学生就近就地就业,实现校企双赢。
  四、学校选介九江船舶工业学校位于市区十里大道1188号。1994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开办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是全国首批10校之一。至1998年,学校占地面积18.67公顷,校舍面积10万余平方米。设有数控、测试、电子、船电4个高职专业和机械、电子、环保、管理等中专专业19个。建有30个实验实训室,实习工厂设备250台套,教学仪器设备总值858万元;图书馆藏书13万册。先后获省文明单位、全省青年教师工作先进单位、省先进教育工会、全国职业学校体育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70余项。1999年,国务院对全国5个军工总公司所属学校管理体制进行调整,学校由国防科工委划转省政府管理。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改制升格为专科层次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更名为九江职业技术学院。
  省通用技术工程学校原名江西农垦学校,隶属省农垦事业管理办公室。1998年更现名。校址位于永修县云居山南麓,占地135公顷(其中山林117公顷),建筑面积6万余平方米。建有实验大楼l栋,教室40间、学生宿舍6栋300间。有计算机房3个,微机130余台(已入互联网),以及农作物、化学、物理、土壤等20多个实验室和校内外10余个实习基地。图书馆藏书10万余册。开设有金融事务、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物业管理、园林、农艺4大类20多个专业,是以农艺为主,集农、工、经、商、文等多学科为一体的普通中专。
  九江科技中等专业学校1991年,称市职业高级中学。开设旅游服务、食品烹调、电子电器、汽车、统计财会5个专业。1994年,增办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2001年,增设微机、电子商务、电算会计、综合班等专业。学校在全市率先建成省级重点、全国首批国家级重点。2002年获全国职教先进单位。2004年,改设为九江科技中等专业学校。2006年,建设全市第一个国家级电工电子实训基地。2009年,在庐山区九莲南路职教园区征地12公顷(规划20公顷),正式启动新校区建设,至2010年,投入资金8000万元,完成9栋主体建筑(6万平方米)及部分配套工程建设,新校区可容纳学生5000余人。同年增设数控技术应用、服装设计与工艺、机电技术应用等专业。在全省历届中职技能大赛中,成绩位居全省前列,其中旅游、电子、汽车专业代表省参加全国技能大赛,均获二等奖。
  第三章高等教育第一节高校建设 1991年,市属普通高校在校生3083人,教职工780人,专任教师358人;成人高校在校生1033人,教职工109人,专任教师59人。无本科教育。九江职大因办学条件差距太大,国家教委限令整顿。其间,市政府划拨资金400万元,投入校建。1994年,被批准正式恢复招生。同年国家教委批准解放军企业管理学校升格为九江财经高等专科学校,之后解放军总后勤部授予该校在军内的校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财经高等学校,两个校名并用。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教委《关于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市高等教育体制由“条块分割”变为“条块有机结合”,优化资源配置。1999年,教育部批准九江船舶工业学校改建为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培养大专层次应用型人才,由国防科工委划转省政府管理,副厅级建制。2002年,教育部同意九江师专、九江医专、九江财专、九江教育学院4校合并,组建九江学院,培养本科层次人才,同时撤销4校原有建制。九江学院为正地(厅)级建制,实行军地共建、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管理体制。同年,江西财经学院九江分院改建为江西财经职业学院。2003年,教育部组织对全国26所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试点,九江职业技术学院作为试点单位,被评为“良好”。同年,由香港海达国际投资公司投资、加拿大多元文化协会资助的江西枫林理工专修学院在永修云山创建。2004年,南昌理工学院共青校区在共青城共青大道西侧建成并投入使用。同年,九江学院启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工作,2005年,九江职业技术学院通过省复评,被评为“优秀”。2008年,九江学院接受教育部评估,被评为“良好”。同年,江西财经职业学院、九江职业大学,在江西省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相继评为“优秀”,2009年,市政府将庐山旅游中专整体划归给九江职业大学。2010年,省政府批准九江职业大学为副地级建制,由市政府建设和管理。当年,九江职业技术学院高质量通过教育部和财政部组织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验收,获得中央财政专项奖励,是省唯一“国家示范高等职业院校”。至同年底,全市高校教职工总人数6028人,其中专任教师4368人。各高校专任教师中博士学历106人、硕士学历1480人;教授249人、副教授1110人。
  第二节院校设置一、省、部属院校九江学院2002年,由九江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含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财经高等专科学校)、九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九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及九江教育学院4所高校合并重组,属国有公办全日制本科普通高等院校,实行军地共建、省市共建。学院占地180余公顷。2009年12月22日,与柬埔寨王家学院等合作建立的柬埔寨第一所孔子学院,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出席揭牌仪式。至2010年,学院拥有主校区、浔东校区、庐峰校区、南湖校区4校区,校舍面积120余万平方米,面向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全日制在校生3.6万余人;有专任教师1847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550余人;有博士、硕士学位的近900人;研究生导师38人;有省高校学科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等62人;省高校名师5人;入选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11人。聘请知名专家学者为学校兼职和客座教授100多位。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程天民和中国科学院院士严陆光等学者受聘为九江学院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教授受聘为九江学院名誉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潘际銮教授受聘为九江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学院实施二级管理,有二级学院20个:商学院、政法学院、文化传播学院、外国语学院、理学院、化学环境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电子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土木工程与城市建设学院、基础医学院、会计学院、旅游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护理学院、师范学院、艺术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体育学院、临床医学院。附设“三级甲等”医院1所,省重点中学1所,全校性后勤服务集团1个。有各类实验室(中心)162个。其中,省级重点实验室及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中央与地方共建基础实验室和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20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92亿元。建有庐山实习培训中心等校内外实习基地200余个。图书馆藏书纸质图书280万余册,电子图书200万册;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信息技术楼、田径运动场、田径运动馆、体育馆、游泳池、影剧院、学生活动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备先进。设有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十大学科门类。有本、专科专业165个。有国家级、省级“质量工程”特色专业5个,省级精品课程5门。有省级重点学科6个,省高职高专示范专业8个,并设立“流域管理与生态保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有庐山文化研究中心、鄱阳湖生态经济研究中心、沿江产业开发研究中心、国际农村医学教育研究中心、会计与审计研究所、旅游发展研究所、数控技术研究所、土木工程勘察设计研究所、应用化学研究所、材料与成型工程研究所、应用数学和计算科学研究所等28个科研结构。
  华文教育基地2000年4月,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批准在九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成立华文教育基地,10月11日正式挂牌;九江华文教育基地是国侨办在全国首批建立的22个华文教育基地之一。2002年组建九江学院,华文教育基地随九江师专并入。基地招收汉语初级班、中级班、高级班的学生;举办以九江为中心的华裔青少年“寻根之旅”夏(冬)令营(“四大书院”之旅、庐山文化与陶瓷文化之旅、长江文化之旅等):接待海外华文教师来基地交流及研修,并派出教师到泰国、柬埔寨、菲律宾等国家任教以及学生到国外进行教育实习。至2010年,共接收留学、培训人员115人,接待交流、进修以及参加夏(冬)令营人员356人,外派教师及学生57人。
  九江财经高等专科学校位于市区前进东路551号。又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财经高等专科学校,隶属于解放军总后勤部,是非队列编制、国民教育性质,培养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高级专门人才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1992年,全省普通中专办学水平评估活动中被评为A等一级学校。1994年,国家教委批准在解放军企业管理学校基础上建立九江财经高等专科学校,总后勤部下发《关于将解放军企业管理学校改为高等专科学校》文件,授予军内校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财经高等学校”,与“九江财经高等学校”两名并用。学校升格后,相继开设本科专业15个,专科专业55个。教学单位设有13系、3部、2中心、1所。2001年,全国军队保障性企业交接工作部门联席会议下发《军队移交的保障性企业总体处理意见和具体实施方案》,隶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的军需财经高等学校移交省政府,由军队院校转变为省市共建、军地共建的地方院校。2004年,专任教师1000余人,其中省部级学科带头人、中青年教学骨干教师20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300余人。学校拥有多媒体教室60个、1400多个座位的语音室、4800多台教学用计算机及各类实验室86个,其中网络与通信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现代会计实验室、校园网中心和数控中心等5个实验室为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教学设备总值9600余万元。学校投资1500余万元完成校园网、教学指挥中心和现代教育技术三位一体的教学信息化工程。图书馆建筑面积26800平方米,馆藏图书180多万册,阅览室座位7000多个、电子阅览室座位600个。学校实行“半军事化、封闭式”管理模式,推进素质教育。在强化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同时,注重提高学生外语水平、计算机应用和动手能力。连续几年,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等级考试和全国大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中,学生过级率都位于全省同类学校前列。九江学院组建后,原九江财经高等专科学校为主校区。
  九江职业技术学院位于市区十里大道1188号。其前身九江船舶工业学校。1994年10月,经国家教委批准,举办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1999年,由国防科工委划转省政府管理。同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改制升格为专科层次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定名为九江职业技术学院。2003年,通过全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2004年,被财政部确定为“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基础实验室院校”,2005年,被国务院七部委授予“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称号。2007年,被国防科工委遴选为全国15个重点建设的国防科技工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之一,被财政部确定为“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院校”.2010年,获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同年6月,学校“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通过教育部、财政部验收,成为省唯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学校占地31.67公顷,建筑面积36.6万平方米,在校生15000余人。设4个二级学院、2个直属系和3个教学部,1个工业工程中心、1个生产型实习工厂、105个实验实训室,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1亿元。教职工694人,教师中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近200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人员203人,共开设50个专业,建成国家示范专业5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获得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1项,省级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国家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精品课程25门,省级教学团队4个。秉承“德行大道、技承天工”校训,学生素质和动手能力增强,在全国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大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省“创业杯”职业技能竞赛、大学生“三维数字建模及模具设计制作”大赛、大学生科技创新与职业技能竞赛等国家级和省级各类大学生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获国家级奖励20余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省级以上奖励700余项,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就业率始终位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学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地多所职业院校建立合作关系。获全国学校民主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省文明单位、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先进高校、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评估优秀单位、省高等学校师资培训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
  江西财经职业学院1991年,称江西财经学院九江分院;2002年,更名江西财经职业学院。校园占地34.4公顷,建筑面积310110平方米。在校生13600余人。教职员工776人,教授、副教授167人,双师型专业教师占700-/0以上,研究生238人,另有外籍教师4人。2006年以来,教师在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论文520余篇,其中9篇论文被世界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收录,主持完成80项省级课题研究,编写教材132部,承担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研究课题81项,其中国家级课题6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7项。6部教材被评为省级优秀教材一、二等奖。有校内实训室72个,校内实训基地9个,校外实训实习基地31 1个,其中中央财政支持的物流实训基地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实训基地。学院提供48种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培训和考试,开设自学考试本科和函授本科学历教育,与多所国外大学合作办学,为学生搭建双学历教育平台。教学仪器设备总值5152万元,馆藏图书86万册,电子图书容量为3895GB。会计电算化专业和税收专业为省级示范专业;会计、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企业管理、物流管理、金融与证券、报关与国际货运为省级特色专业:“成本核算实务”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财务会计”“税法”“国际贸易实务”“经济数学”“纳税会计与纳税申报实务”“中小企业网络构建与管理实务”“会计基础与操作”“企业资源规划”8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中小企业实战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被列为2009年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会计、经济数学、税收3个教学团队为省级教学团队。学院学生就业能力名列全国财经类高职高专院校和省高职高专院校第一位,2009年毕业生就业签约率达96.2%,2010年毕业生就业签约率达97.22%。
  南昌大学共青学院位于共青城市,占地面积112公顷。原名江西大学共青职业学院,独立建制,办学经费由共青垦殖场负责,教学由江西大学负责,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为学院题写院名。1991年,更名江西大学共青学院,撤销独立建制,成为江西大学的二级学院,隶属于江西大学,受江西大学和江西共青垦殖场双重领导。1993年,原江西大学和江西工业大学合并成立南昌大学,学院更名为南昌大学共青学院。2003年,学院通过省、国家检查评估,批准为独立学院。2002年,改制为“三独立”本科二级学院,当年招收249名本科生。2010年,有在校生10081人。至当年,5届本科毕业生3000人,6届专科毕业生17280人。教职工501人(其中教师232人,党政干部119人),外籍专家7人,有硕士学历64人,有高级职称5人。教师共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教材6部,省级课题立项36项。学院行政设6个系和公共课教学部及实验中心共8个教学单位。34个教研室,1个研究机构:艺术与设计研究所。连续5年获D类(专科大学英语类)团体总分第一名,名列全省高校专科大学英语首位。学院获“全国双新人才计划”专项培训基地称号。
  南昌理工学院共青校区位于共青城共青大道西侧。学院前身为南昌航天科技集团投资,1999年创办的江西航天科技职业学院,2005年升格为普通本科高校。校区占地86公顷,至2010年,在校生2000余人,教师99人,其中专职教师67人,教授2人,副教授25人,讲师16人,教师实行聘任制。图书馆藏书36万册。有标准塑胶运动场,体育器材齐全。设有数控技术、建筑工程、机电一体化,服装艺术设计等10余个专业。学院每年发放优生奖学金和特困生助学金,并与江浙、广东沿海省市多家企业保持联系,为其输出专业人才。
  二、市属院校九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简称九江医专,位于市区浔阳东路57号。学校开设临床医学、儿科医学、骨创伤医学、医学检验、麻醉学等5个专业,学制3年。其中骨创伤医学专业开设时系全国独创,医学检验、麻醉学专业当时是全省高等医学院唯一大专专业点。1991年,共有27个教研室,38个实验室,2个电化教室以及国内首创的临床技能实验室。图书馆藏书10万余册,拥有光盘、缩微检索等设备。固定资产1283万元,其中教学科研设备227.6万元。至1993年底,全校共有教职工583人,其中:教师247人(教授9人,副教授40人,讲师144人,助教54人),党政干部109人,教辅人员54人,工人71人。附属医院卫技人员102人。校刊《九江医专学报》多次在全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和全国医学院学报评比中获奖.1993年经过国家科委批准向国内外公开发行。2002年,学校有教职工285人,其中专任教师153人。同年,并入九江学院,为九江学院庐峰校区。
  九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简称九江师专,位于市区九湖路2号(原九江师范三里街分部)。1991年,获“省绿化先进单位”称号。2003年,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2344万元,教学用计算机1000余台,语音实验室座位320个,多媒体教室座位2000个。图书馆藏书47万册,期刊1400余种。其中有美国史研究资料3500余册,不少书籍为英(美)文原版。至2004年,九江师专设有11个系、9个本科专业、40个专科专业,共招收学生27届,招收全日制普通教育学生计21130人,毕业生15344入,其中考上硕士或博士研究生1000余人;有教职工459人,其中专职教师282人(含正高职称22人,副高职称135人,中级职称119人),行政人员(含兼职教师)101人。教师发表论文3200余篇,出版专著、译著40余部,编写教材、教参150余部,获国家技术发明专利7项;被SCI、EI等国际权威检索文献收录论文10余篇。同年,学校并入九江学院,为九江学院浔东校区。
  九江教育学院位于市区滨湖路3号,占地1.74公顷。学院属大专性质,县级建制,隶属市教育局。教职工98人,其中教职工73人,正高职称3人,副高职称17人。教师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6篇获国家级奖.24篇获省部级奖。实行院、处(系、室、馆)两级管理。系市教育干部培训、师资培训、高师函授和卫星电视师范教育、“三沟通”师资培训中心。一直承担基层教育师资人员、基层管理干部的教育培训任务,累计培训各级各类人才34000余人次。先后有40余名毕业生考取硕士、博士研究生,近百名毕业生担任中小学校长、教导主任、机关和基层领导,绝大多数学员已成为单位教学骨干。2002年九江学院组建后,原九江教育学院为南湖校区。
  九江职业大学位于市区九瑞大道91号(西二路)。为市第一所自费走读、不包分配、择优录用、学制三年、毕业后承认大专学历的职业大学。1994年被批准恢复招生。2006年,根据省政府批复,九江师范成建制整体并入九江职业大学,原九江师范学校校舍作为长虹校区,原九江职业大学校址作为本部,称鹤问湖校区。自2006年以来,学校新建综合大楼、实训大楼、学生公寓、塑胶运动场等项目,建筑面积达25万平方米,固定资产达1.8亿元。2008年,省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为优秀院校。2009年,市政府将江西庐山旅游中专整体划归给九江职业大学,同时挂九江职业大学中专部和庐山旅游中专牌子。同年暑期,在农工民主党中央以及江西、贵州农工民主党支持下、首次在贵州大方县招收40名免费生。之后在甘肃、青海贫困地区,四川汶川地震灾区招收免费生。同年,为优化教育资源,学校对院系进行重组,设立师范学院、学前教育学院、艺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文化旅游学院、继续教育9个学院,以及中专部、公共教学部。2010年增设护理学院。设置专业53个,其中高职专业35个,大专五年制专业7个,三年制中专专业6个,高中毕业一年制中专专业5个。至2010年年底,在校生13000人。专任教师576名,其中教授19名、副教授73名;双师型教师476名,占专业教师71.4%。教师发表论文200余篇,编写、公开出版教材50部,其中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5部,校本教材4部。学校与美国肯塔基洲路易维尔市杰弗逊社区学院、加拿大百年理工学院、新加坡剑桥商学院等签订合作与交流协议,确立合作办学关系。学校弘扬“博学多能、厚待笃行”高职文化,学生岗位能力提升,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学前教育和机电一体化专业就业率达100%。语文教育专业教学团队、学前教育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学校获全国志愿助残示范基地、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在建单位等称号。
  江西枫林涉外经贸职业学院2003年创办,位于永修县云山经济开发区。前身为江西枫林理工专修学院,由香港海达国际投资公司投资、加拿大多元文化协会资助办学。学院占地约90公顷,校舍建筑面积50000平方米。开设专业有:市场营销、商务英语、物流管理、机电一体化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园林工程技术、园艺技术、国际商务、报关与国际货运、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中加文化交流项目受到加拿大政府支持,与加拿大公立凯波布兰顿大学、公立格冉派瑞学院建立合作关系。
  第四章民办教育第一节民办学校一、教育规模 20世纪90年代初,市民办教育主要以高考补习、高等教育自考助学、职业技能培训和职工教育培训为主。
  根据1997年国务院《社会力量办学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2004年市政府制定《关于鼓励支持发展民办教育的规定》,全市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新格局。
  至2010年,全市民办学校1403所,学校净资产累计达8.27亿元,占地面积237.88公顷,校舍建筑面积108.36万平方米,教育教学设备设施总值4943.74万元,图书106.43万册;在校生172217人,其中在园幼儿130347人、小学4451人、初中11544人、普通高中15827人、中职学校9942人、特教生106人;专任教师7252人,兼职教师262人。全市在校生超过1000人以上规模学校13所,其中普通高中8所、中职学校5所;在校生超过2000人以上规模学校5所。全市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民办小学、民办初中、民办普通高中和民办中职在校生分别占全市整个相应层次学校在校生人数的92.26%、1.07%、6.02%、17.3%和25.87%。
  [=此处为表格(2002-2010年全市民办学校一览)=] 二、学校选介市私立早期教育实验学校1996年创办,地址在市区青年路11号。2000年,迁经济技术开发区九瑞大道80号。占地面积2公顷,建筑面积16566.28平方米,绿化面积5369.66平方米。学校有音乐舞蹈室、书法绘画室、语音室、电脑室、图书阅览室、实验室、多媒体教室、教师资料室、宽带校园网、卫星接收远程教育系统、大型综合活动场、寝室(备有空调)、餐厅、浴室及体育配套实施。藏书1.5万册。至2010年,在校生800余人。教职工140余人。教工实行公开招聘,择优录取。学校集幼儿园、小学于一体。实行日托、周托、半月托、月托与全托,以寄宿制为主。学校获全国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研究教学实验总课题探索实验先行示范学校、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等称号。
  晨光中学位于市区庐山南路150号,是寄宿制民办完全中学。由市一中和海南晨光置业有限公司投资创办,2001年秋季正式招生。学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占地0.7公顷。校舍建筑面积12100平方米。至2010年年底,初中在校生880余人;高中在校生162人。教职工112人,其中专职教师89名,中学高级教师41名,占46.1%。有音乐、美术、计算机、可视语音室、多媒体、图书阅览等专用教室,配有电脑200余台;藏书3.7万余册。理、化、生实验室与九江一中共享。2008年8月起,无偿资助5.12四川地震灾区46名初中毕业生就读3年高中,专设“绵阳班”,是全省唯一无偿接受四川灾区学生成建制的班级,资助学生金额达180万元。至2010年,每学年用于奖励、资助优秀学生经费达30余万元。办学10年来,初中有191人次获得全国数、理、化、信息学奥赛(江西赛区)一、二、三等奖。学校获国家级表彰1次,省级表彰4次。《人民日报》《绵阳日报》等媒体对办学成果进行报道。
  九江私立陶渊明学校1993年创办,初名九江私立陶渊明中学。位于九江县沙河街镇.1校3区:甘泉小区校区、火车站附近老校区、天坡社区职高区。2000年,更名九江私立陶渊明学校。总占地面积4.13公顷,校舍建筑面积17900平方米。2005年被评定为全省重点建设中学。2010年在校生2837人,其中小学776人,初中746人,高中1315人。专职教师110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24人,本科学历52人。已成为集九年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和职业高中教育于一体的学校。累计为全国各大中专院校输送学生4000余人,录取北京大学1人、清华大学1人。
  都昌县第三中学位于汪墩乡七角街蔡都公路西边.2002年创办,是由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全中学。学校占地面积20.4公顷,建筑面积67600平方米。绿化面积12公顷,其中月山湖水面面积2.53公顷。2003年以来,连续5年获全市优秀民办学校;2008年被确定为省重点建设中学。2010年,在校生6116人,教职工396人,其中特聘外籍教师2人。中学高级教师10人,本科以上学历90%以上。学校有计算机房,办公自动化设施,教学管理的监控室,器材齐备的健身房、琴房,理、化、生实验室,功能齐备的多媒体阶梯教室,教师专用的大型客车,校园闭路电视系统,校园音频发射系统,校园无线广播系统,图书阅览室藏书10余万册。有标准足球场、篮球场、乒乓球场。
  赣北电子工业学校位于市开发区茅山头原空军疗养院。1997年创办。是集江西庐山技工学校、江西庐山职业技能培训学院、市驾驶员考研中心为一体的全日制民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校园占地20余公顷,建筑面积40000余平方米,2010年,有学生1871人,教职工120余人,其中副教授5人、高级工程师10人。开设电子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机械加工技术、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汽车运用与维修、旅游服务与管理、铁道运输管理等7个骨干专业,设有三年制中专班、大专班,三年制中专套读大专班,二年制技工班,一年及半年短训班。学校拥有150余台电子综合实验平台、300余台电脑,100余台缝纫电车以及语音室、多媒体教室.1个二级驾驶训练场地,30余台供学员学习的汽车;学校引资2600万元建成汽车驾驶证照考研中心,投资400万元新建的机械、数控、电子服装实训基地,能满足学生实训的需要。学校获省示范中等职业学校、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市职业教育工作先进单位、优秀民办学校等称号。
  第二节捐资助学一、捐助接受 1991-2010年,全市教育系统接受社会团体、企业、个人慈善机构(含香港、台湾地区)捐资建校资金共13266.3万元,资助项目共385个,其中资助希望小学,明德小学,优丽欧小学,慈济中学等多所学校整体建设。
  二、捐助选介香港邵逸夫基金会捐助1994年,捐助50万元港币兴建九江小学教学楼以来,在全市捐资援建20余个教育项目,包括教学楼、图书馆、综合楼等。其中,1996年捐助100万港币兴建九江师范教学楼、2002年捐助80万港币兴建永修职教育中心教学楼、2007捐助70万港币武宁四小教学楼、2010年捐助100万港币兴建共青城中学逸夫楼。总捐助金额为1000余万元港币。
  台湾台塑集团捐助2008年,市教育局和市台办共同接受台湾台塑集团董事长王永庆捐赠款1095万元,新建明德小学25所,学校竣工并投入使用19所。此后投入315万元在九江农村地区兴建多所明德小学。
  台湾佛教慈善慈济基金会捐助1996年6月,由台湾佛教慈善慈济基金会捐资1000万元助建当时全省规模最大的农村重点完全中学——都昌慈济中学。
  广东省茂华基金会捐助该基金会开展茂华(九江)“三个一”希望工程,即建设一所“希望小学”,在各县(市)分别建设一所可容纳300人“希望小学”;培训一批“希望教师”;资助一批“希望学生”。至2010年,在九江共建设9所茂华希望小学,总捐助金额为399万元。
  邝美云捐助2003年11月,国际佛光会香港协会会长、香港演艺界名人邝美云在永修县云居山下捐建第一所学校“邝美云佛光小学”。2005年,九江发生地震后,邝美云到灾区捐款232万元,用于修复遭灾严重农村中小学校11所。2006年,捐款272万元援建九江县新塘初中。
  中国青基会倡导捐助1999年,在共青城援建江益镇南湖希望小学,至2010年,在共青城共援建6所希望小学,总金额为150万元。
  张淑琴捐助2007年,中国太阳村创始人——北京太阳村儿童教育咨询中心主任张淑琴投入30余万元,在都昌县大港镇创立鄱阳湖太阳村。鄱阳湖太阳村占地26.67公顷,是江南唯一的无偿代养代教代培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农村孤儿的救助中心。至2010年,共收养来自周边6省的儿童142人,其中孤残儿童78人,服刑人员子女47人。
  殷有为捐助1990年,由美籍华人、著名华人报业家和社会活动家、美国殷氏企业控股集团董事长殷有为设立殷氏奖励基金。以5000美元为本金,其利息奖励全市高考前10名者,每年评奖1次。至2010年,共奖励200余名高考优秀学子。
  江西民生集团捐助2005年初,集团实施“爱心双30行动”(即在全国范围内捐建30所光彩希望小学:每年赞助30名考取大学的贫困学生完成学业)。2007年,设立金额为2100万元的“慈善助学光彩基金”,至2010年,先后在西藏、贵州、江西及九江等地援建近20所小学。
  五章成人教育第一节广播电视教育一、广播电视大学专业设置1991~1999年前,江西广播电视大学九江分校为专科专业。2000年秋,自主测试招收本、专科学生,首次开设本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至2010年,开设专科专业有金融学、法学、护理学、英语、计算机信息管理、工商管理、会计学、教育管理、行政管理、汉语言文学、物业管理、建筑施工与管理、旅游管理、小学教育、学前教育、药学、数控技术、水利水电工程与管理、工程造价、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20个,本科专业有金融学、法学、英语、汉语言文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工商管理、会计学、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护理学、数学与应用数学13个。
  办学规模1991~2010年,九江电大形成以分校为中心、县区办电大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网络,有11个县级电大工作站、2个市区教学点,形成覆盖全市城乡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九江电大共招收学生33010人,其中成人大专8322人,普通大专673人,远程教育24016人,毕业总人数26929人。2010年,九江电大共有教职工53人,其中副高职称9人;在校生6070人。
  [=此处为表格(1991-2010年九江电大招生人数与毕业人数一览)=] [=此处为表格=] 二、卫星电视师范 1991年,按照中国电视师范学院江西分院有关要求,市卫星电视师范教育,实行市教育局统一领导,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分级负责,九江教育学院、县区教师进修学校承办的管理体制。卫星电视高等师范学制3年,通过视听辅导、学员自学、作业“三结合”的方式组织教学,以单科结业方式逐科进行考试。学员修完教学计划规定所有课程并获结业证书,经过思想品德、教学能力等方面考核,颁发国家教委承认的相应学历证书。1992年,九江电视师范首次开办高等师范专科小学教育文史试点班。卫星电视高等师范成为中小学教师共享的一种通过培训达到提高学历教育途径。
  三、“三沟通”教育 1992年,市教委成立中小学“三沟通”师资培训领导小组,建立函授、卫星电视教育、自学考试相沟通(简称“三沟通”)教师学历培训模式,办公室挂靠市教委综合科。同年,开通中师、大专层次师资培训。1994年,开通中文教育等4个专业的本科培训,形成包括中师、大专、本科3个层次师资培训网络。同年,“三沟通”实行教考分离,教学由九江教育学院负责,考试一年两次,由市“三沟通”办公室负责组织,省“三沟通”办公室派出工作组监督。参加“三沟通”学习、考试的人员,主要是中小学教师,也有部分机关干部、职工和社会人员。1997年,“三沟通”最后一期招生,至2000年,全市“三沟通”师资培训学员达13000余人,高峰期一次开考科目100余科。2001年,“三沟通”考试及补考工作全面结束。
  第二节高等自学考试一、自学考试教育 1991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尚为单一学历教育考试。1998年后,发展成为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多功能考试形式,成为市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组成部分。至2010年,全市自考考生报考426145人次,982863科次,毕业人数15407人;1998-2010年,非学历教育考试考生364095人。
  二、考试形式学历教育考试1991-1999年每年开考1次,2000年始开考2次,2001年发展为每年开考3次。2004年,学历教育考试推行全国统一考务考籍计算机管理系统,成绩处理及档案管理制度化、信息化;使用全国统一式样毕业证书并电子注册、备案;统一考务管理规则,监考人员培训上岗。2005年,开通考生网上报名、新生现场报名的方式。同年,自学考试毕业证首次实行网上审核。2008年起每年开考4次。2009年,新、老生均可网上报名,自学考试7门课程开始实行网上阅卷。2010年起调整为每年开考3次,分别为1月份、4月份和10月份;63门课程实行网上阅卷;办理自考毕业证,每年进行2次,分为上半年和下半年。
  [=此处为表格(1991~2010年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一览)=] 非学历教育考试1998年,全市开始组织全国英语等级考试、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NCRE)。全国计算机考试每年开考2次,上半年在3月最后一个双休日,下半年在9月中旬。2005年,市自考办开始负责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CET部分考务管理工作。考试一年开考2次,一般在6月和12月中旬左右。2007年起停止接收社会考生报考,报考者均为在校二年级以上大学生和研究生。
  教师资格考试2003-2009年,市招考办配合市教育局人事科,承办非师范类人员申报认定教师资格补修教育学、教育心理学2科考试的部分考务管理工作,共参加考试14017人,计26729科次。2010年起,考试全部由市教育局人事科组织,并由以前的笔试改为机试。
  第三节继续教育 1991年始,全市各高校相继设立成人教育机构,负责成人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学习形式主要有脱产、函授、业余、短期培训。教育层次为大学专科教育、大学本科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自学考试辅导和职业技能培训教育。1996年,成立江西财经职业学院成人教育部。
  1999年起,九江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部开办学历和非学历成人教育。先后同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南科技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等院校合作,开办本专科和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在职人员3000余人。
  2002年,省财政厅批准在江西财经职业学院成人教育部基础上成立成人教育处,负责成人教育、招生、管理、各类培训和考试等工作。2004年起,九江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部经国家海事局和省海事局批准,开展各类内河船员培训,培训船员8000余人次。同年九江学院继续教育机构组建。开设77个本、专科专业,其中,专升本专业33个(含高达本12个),专科专业44个。2005年始,九江学院继续教育机构与武汉大学联合举办3届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学位班,首届学位班55名学员于2007年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2008年,九江职业技术学院获得教师资格证培训资质,并为高职院校毕业生提供培训。期间,江西师范大学、华东交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重庆大学、江西农业大学、赣南师范学院等高校在九江职业技术学院设立成人教育函授站,开展专科、本科成人教育。与武汉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联合开展在职研究生教育。中专层次教育覆盖各县区,共有教学站14个。江西财经职业学院成人教育处与南昌大学、东北财经大学、武汉大学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高校联合办学。设有专科、本科和硕士研究生班3个办学层次。同年,教育部取消普通高校成人脱产学历教育计划,九江成人高等学历教育脱产形式中止。 2009年,九江学院继续教育机构与华中农大联办农业推广与园林专业硕士学位班,与华中师大、市教育局联办教育硕士班,与电子科技大学联办软件工程硕士学位班。2010年在校生11000余人。至2010年,九江职业技术学院为社会培养成人专科、本科学历教育人数2200余人,远程网络专、本科成人教育300余人,中专层次教育2479人,普通话培训测试3万余人,农村骨干教师培训1000余人。九江学院继续教育机构开设专业增加到95个,涵盖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医学、教育学等7大学科门类。先后在省内外建立函授站72个,在校生中有2/3分布在函授站,函授站点的教育教学工作成为成人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西财经职业学院成人教育有函授教育、脱产教育、职业培训等多种办学形式,设有会计学、国际贸易、金融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英语、法学等本科专业及会计学、计算机信息管理、经贸英语、财政学、税务、国际贸易、市场营销、计算机及应用等专科专业,当年各层次在读生2000余人。
  第六章教师队伍第一节教师来源一、国家正式教师 2000年前,公办中小学校的教师补充主要来自高、中等师范院校江西师大、九江师专、九江师范。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均由生源地教育行政部门进行工作分配。2000~2004年,高、中等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不再实行刚性分配,公办中小学校教师补充实行师范院校毕业生和学校达成双向选择意向后,报教育行政部门,按程序办理引进手续。至2010年,公办中小学教师补充主要来源于具有教师资格、取得教师资格证的各类大中专毕业生,采取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招考),同时实行人事代理制度。但硕士研究生、部属重点师范大学毕业生可通过“绿色通道”引进。
  二、民办(代课)教师 1991年,全市民办(代课)教师数量14687人。此后,按照省统一部署,每年选招一定数量民办(代课)教师转为公办教师。至2002年,尚有民办(代课)教师7082人。同年10月,组织最后一次民师选招工作,共转编2236人,另外民办教师实行离岗退养479人,辞退民办教师4367人。
  [=此处为表格(1991—2010年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教职工数量一览)=] 说明:1993-2001年统计中包括非教育系统办学的教师第二节教师培训一、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 1991年以来,骨干教师培训分为国家级培训,由省教育厅分配计划,市、县教育行政部门推荐;省级培训,由省教育厅下达计划,市、县教育行政部门推荐;市级培训,由市教育局下达计划,县(市、区)教育局推荐,主要培训初中及以下的教师;县级培训,由县(市、区)教育局据实际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校本培训,由学校据本校实际情况开展各项业务培训。
  二、班主任、校长培训 1991-2010年,分别有国家、省、市、县级4个层面,对全市中小学班主任进行多层面多形式培训。新任小学、初中、高(完)中校长分别参加由县(市、区)教育局、市教育局、省教育厅组织的任职资格培训:在职校长每5年必须接受国家规定时数的提高培训;此外,还组织骨干校长高级研修。
  三、中小学教师(远程)全员岗位培训 2005年,据教育部规定,在职教师每年都必须参加继续教育远程课程学习培训,利用网络和信息中心资源,制定全员培训计划。2010年,组织近2万名中小学教师参加远程培训考试。选送172名教师参加省级培训。
  四、新课程培训 2000年始,义务教育实行新课程改革。至2006年,全市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都进行新课改转变观念、更新知识的通识或专业轮训。2007年,高中新课改启动,高中各科教师开始新课改培训。2010年,全市131 1名普通高中起始年级教师参加新课程实验教师远程培训。
  第三节教师任用一、任用模式 1991-2000年,教师管理实行身份管理。2001年,中小学实行人事制度改革,教师管理实行岗位管理,即教师引进、教师流动调配、毕业生选派,均实行双向选择、竞争上岗、全员合同聘用。主要分4个层次:科学设岗——“定编制、定岗位、定员额、定工作量”。竞争上岗——根据“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按“校长——中层——教研组长、年级组长、班主任——教师——职工”顺序分级聘任,竞争上岗,择优聘用。签订聘约——应聘教师与校长签订聘约。落聘分流——对于落聘教师根据不同情况,妥善安置,主要采取校内转岗、待岗进修、校内退养、校际交流、人事代理、自谋职业、校办产业、辞职、辞退等方式进行分流。
  2005年起,考录的各类大中专毕业生(含2003年以前毕业生),全部进入人才市场,其人事档案存放在当地政府人事部门隶属的人才服务机构,实行人事代理,由“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人事关系与用人单位相分离,人事代理人员和编制相分离(占编不上编),实行合同聘用管理。
  二、教师资格认定 1995年国务院颁布《教师资格条件》。1997年开展教师资格认定,认定的对象为1993年12月31日前在学校和单位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或已离退休的人员,认定的主要条件是符合法定的教师学历要求。
  2002年对象为1994年1月1日之后在学校和单位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在《教师资格条例实施细则》下发前仍然在编在职的公办教师;1993年12月31日前符合过渡认定条件但未认定的;1993年12月31日前离退休,或1994年1月1日之后至《教师资格条例实施细则》下发前离退休的公办教师;2002年师范院校教育类毕业生。2003—2010年对象为2003年6月30日前未达到国家法定离退休年龄的具备教师资格条件者(含非师范类毕业生)。
  申报认定教师资格的条件包括相应的公民身份条件、思想品德条件、学历条件、教育教学能力条件等。
  三、职称评聘 1991~2001年,全市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实行评聘合一。2001年后,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改为评聘分开和动态聘任制。中小学教师高、中级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由市教育局在市人事局的业务指导下具体组织评审。2004年,实行教师职称动态聘任制度,把教师职称聘任与工作岗位聘任结合起来。至2010年,全市小学教师中评聘副高职称教师292人,评聘中级职称12418人;初中教师中评聘副高职称2925人,评聘中级职称4976人;高中教师中评聘副高职称1984人,评聘中级2044人。由于各校专业技术职务职数的限制,至2010年年底,全市有2455名获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教师未获聘任,其中小学特高级教师231人,市直370人。
  第四节教师待遇一、社会地位 1991年来,每年9月10日教师节期间,各级政府以表彰会、座谈会、走访、慰问、文艺演出等活动形式表示庆祝。各级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均有教师代表参政议政。至2010年,全市中小学教师受国家级表彰44人,受省级表彰469人,获省级特级教师110人;受市级表彰教学明星115名,学科带头人794人,骨干教师3930人,获市级优秀拔尖人才15人,市级突出贡献专业技术人才2人,涌现一批以钱茶花、邹有云、徐小年、徐斌等为代表的全国知名教师。
  二、工资待遇 1991~1993年,全市教师实行以职务工资为主的结构工资制,分为基础工资、职务工资、工龄津贴、奖励工资。
  1993-2006年,实行专业技术职务等级工资制。其工资构成分为固定部分和活的部分两大块。固定部分主要体现教师的学历、资历以及水平高低和责任大小,活的部分主要体现教师的岗位差别以及实际工作量、所取得的工作成效。两者的比例为7:3。在发放等级工资同时,对教师还发放地区津贴和岗位津贴。同时,对年度考核称职以上的发放一次性奖金,标准为本人当年12月份的基本工资。其间,国家于1997年7月、1999年7月、2001年7月、2001年10月4次调整教师工资标准。
  2006年,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岗位绩效工资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津贴补贴组成,其中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为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为活工资。岗位工资主要体现教师所聘岗位的职责和要求,共设置13个等级。薪级工资主要体现教师的工作表现和资历,共设置65个薪级。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主要体现工作人员的实绩和贡献,主要包括财政定期发放的津补贴、十三个月的奖励工资、学校自筹津补贴等。2009年1月1日起,义务教育学校正式工作人员实施绩效工资,市直定为年人均15000元(2010年增调至18600元)加上十三个月的奖励工资,县区定为年人均12000元加上十三个月的奖励工资,其经费来源全额纳入财政预算。2010年1月1日起,非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绩效工资总量为经清理核查后确定的津贴补贴加上原国家规定的年终一次性奖金,市直非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基本标准线定为年人均16000元,退休人员生活补贴统一标准线为年人均12000元,其经费来源由单位和财政共同负担,如实际发放水平低于标准线的,不足部分由财政补差,高于或等于标准线的,由单位原渠道解决。
  第七章教育科研第一节教研活动 1991年,市教育局内设市教学研究室,管理中小学教育科研。各驻市高校内设相应的科研机构。市教育学会下设专业委员会19个,组织中小学开展学科教研工作。1993年,成立市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中心,以岗前岗后职业技能培训为主,内设教研处、培训处。至此,市教育教学科研形成普通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并举,专业机构与社会团体共抓局面。
  2000年,市教育局发文要求重点中学设立教研处(科研处),负责教学研究、教改实验和课题管理。同年,市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中心增挂市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室牌子,负责全市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工作。7月,九江职业技术学院设立科研处,为副处级中层部门,统抓科研工作,负责技术开发、项目管理,各院系部教学副院长(副主任)、教学干事负责各院系部科研工作。科研处下设高教研究所,为科级单位,专职教育科研及出版《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市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中心组建语文、数学、英语3个学科中心教研组和计算机、机电、电子技术应用、旅游、会计、装潢美术专业中心教研组6个。至2003年.14个县、市、区、山、城均恢复教育学会机构,市直学校及县区重点中学均建立学会组织,开展各类教育科研活动。2004年11月,九江学院设立科研机构19个,归口科研处管理。2007年,九江职业大学成立高教研究室及专业指导委员会,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及对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人才培养规格设计等方面的论证咨询与指导。2008年,在市教学研究室基础上成立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内设高中教研科、初中教研科(含特教)、小学教研科(含幼教)、理论研究科、教研管理科、课题规划科、信息中心(含九江教研网站)。具有高级教师资格28人,省特级教师1人。教科所按照中小学开设的课程分学科设岗,配备中学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通用技术(其中,中学语文、数学、英语、物理按初,高中配备双线),中小学音乐、体育、美术(兼)、信息技术、综合实践(兼),小学语文、数学、英语、思品、科学,幼教等专(兼)职教研员。此后,全市教研工作管理分两条线进行:一条是市、县、乡、校4级教研网络,负责辖区的教学研究和教学业务管理,主要是面向县城和农村中小学;另一条是市教研室、市学科中心教研组、市直学校的3级教研网络,负责市直中小学的教学研究和教学业务管理。
  至2010年,九江学院设有科研机构27个。同年,南昌大学共青学院设立艺术与设计研究所,以艺术设计专业为核心,涵盖服装设计、广告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多学科交叉研究。
  第二节教研成果一、普通教育教研成果教材编写2004年,市教研室抽调13名教师组织编写市中小学地方教材《山水家园》(列入省教育厅地方教材选用目录),2005年,由江西高校出版社正式出版。
  校本教材开发2000年,市一中“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作为省级科研课题正式立项。先后开发10多门校本课程。如《能源问题系列讲义》《科学素养教育讲稿》《数学中的美学》《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汇》《环境与环境保护》《盆景艺术欣赏》《古今名人佳话》《英美交际与英语会话》《旅游摄影》等。该校还编印《校本课裎开发:国内研究成果》(国内第一部校本课程的研究论文集)及《任选课、活动课教案精选》《九江一中学生研究性学习优秀论文汇编》等,出版师生论文集《濂溪风》。市三中开发以谷雨诗会为蓝本的校本课程教材《青春放歌》,在全省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设现场经验交流会上获优秀校本教材(校本精品课程)一等奖。同年,省教研室期刊《教学研究与实验》(第2期)编辑市一中校本课程校内研究成果专辑。2005年,《校本研究在江西——来自教学研究实验基地的报告》一书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其中市一中校本课程建设研究成果占有显赫篇幅。“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课题成果向全省150余所中学展示,反响良好。围绕校本课程建设,全市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发表省级、国家级教育教学科研论文18余篇。
  教学竞赛2005年,省教育厅规范中小学生的学科竞赛和科技活动项目,全市各级中小学的学科竞赛主要在教研室统一组织下进行。2007年,市一中学生龚良琪在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赛中获国家银奖。2009年,市一中学生杨康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绩夺全国金牌,成为市教育史上第一块全国奥赛金牌。2010年,市一中参加奥赛14人获一等奖。其中化学竞赛6人获一等奖(其中1人选人奥赛冬令营),13人获二等奖,13人获三等奖,一等奖获奖人数和团体总分均名列全省第一。同年12月26日,第二十四届全国高中化学竞赛(江西赛区)颁奖大会在市一中召开。
  二、高等教育教研成果论文 1996年年底,九江船校论文在中国职教学会期刊编辑委员会组织的“首届全国优秀职教文章”评选中获一等奖1篇、二等奖2篇、三等奖5篇。江西财经职业学院在省级报刊(包括本院学报)发表论文共计300多篇,其中有40篇被评为省教育科研优秀论文。江西财经职业学院2002-2009年,全院教师共发表论文1521篇,其中,核心论文以上230篇。2010年,南昌大学共青学院教师共发表科研论文100余篇。
  文化研究丛书2007年始,九江学院推出《庐山文化研究丛书》第一辑、第二辑。
  专著及教材至2002年,江西财经职业学院教师主编并公开出版教材、专著、工具书29部,参编并公开出版教材32部,实现学院教材编写由参编型为主向主编型为主的转变。南昌大学共青学院出版教材6部。九江职业大学以实习实训系列教材为重点推进教材建设,“十一五”期间,学校组织编写、公开出版教材50部,其中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5部,校本教材4部。2010年九江职业大学语文教育专业教学团队、学前教育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
  学科建设1991年来,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建有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国家精品课程3门,省级精品课程25门。国家和省级质量工程奖项进入全国同类院校前列,居全省同类院校第一。
  优秀成果奖 1991年来,九江职业技术学院配合省教育厅承办4届全省高职大学生科技创新技能大赛,项目涉及数控、建筑、电子、电工、车工、钳工、电子商务等10余个专业,通过竞赛推动省内高职院校相互交流和学习。至2010年,有20项省、市级科研成果。其中,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1项。南昌大学共青学院2010年院团委组织广大同学参加校外各类竞赛,其中“南科杯”江西省高等学校电子电脑大赛中获全省一等奖4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9项。学生参加各类大赛共获得各级别奖项累加达200余项。在全国ITAT教育工程就业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均有学生获全国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学生获全国特等奖几十人次,且在2006-2010年连续4年获D类(专科大学英语类)团体总分第一名,名列全省高校专科大学英语首位。
  院刊院报1999年,职业技术学院创办《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原《九江师专学报》《九江医学》《九江财专学报》合并改为《九江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和《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分别用原《九江师专学报》和《九江医学》刊号继续出版。《九江学院学报》“陶渊明研究”“鄱阳湖庐山文化研究”两个特色栏目在全省产生良好影响,“陶渊明研究”栏目被评为全省“优秀栏目”。在此基础上,九江学院举办三届陶渊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至2010年《江西财院九江分院学报》共出版34期。
  保护传承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九江学院与地方政府联手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青阳腔”引进校园,建立“青阳腔戏曲艺术教学实践基地”;2008年6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瑞昌剪纸走进课堂,获“江西省宣传思想工作创新奖”;2009年,学校成立省高校第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成为国内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保护和开发工作的品牌。陈列馆先后将瑞昌剪纸、瑞昌竹编、星子金星砚、湖口草龙、修水全丰花灯等一批国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校园。2010年5月,九江学院成立省高校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九江学院研究基地。
  第八章教育管理第一节教育督导 1993年始,市教育督导重点是“两基”巩固提高工作。2000年,对市直学校年度目标管理实行一年一度考评。2006年,对县级政府教育工作实行一年一度督导评估。2008年始,对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示范学校督导评估。开展对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专项督导,如“保学控流”“教师队伍建设…‘体卫艺工作…‘新课程改革”等。县(市、区)教育督导重点主要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
  第二节学校管理一、校长负责制 1993年始,全市实行校长负责制。2001年始,建立以校长为法人代表,由校长领导的学校行政统一指挥系统,校长对学校行政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全面负责。
  二、学籍管理 1991-2010年,小学、初中学生学籍由各校和县(市、区)教育局两级管理。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学生学籍由学校、县(市、区)教育局和市教育局三级管理。普通中专以上学校学生学籍,由学校和省教育厅管理。市教育局直属小学、初中、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学生学籍由学校、市教育局两级管理。
  三、安全管理 1991年以来,市教育局建立学校安全管理和检查制度,打造平安和谐校园。全市各学校按照《九江市学生和学校安全工作文件制度汇编》,落实安全工作的各项责任.完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重点强化校舍安全、交通安全、饮食卫生安全、设施设备安全、消防安全、活动安全工作等常规细节管理,建立安全工作应急预案,保证各种安全防范措施落实到位,确保全市学校的安全稳定,营造平安和谐育人环境。2007年,市教育局印发《关于加强民办学校教育行业风险管理工作的通知》,在全市实施校(园)方(包括民办学校)责任保险。2010年,全市校(园)方责任险承保率达98%,学平险承保率达95%。
  四、校园管理 2002年启动校园管理创优活动,至2004年告一段落。全市涌现一批校园建设有特色、校园管理上档次的示范性学校,3年创建100所校园建设和管理示范以及达标学校。
  第三节教育经费一、经费来源 1991年,教育经费来源主要为国家财政拨款、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社会捐集资办学经费、教育事业收入、其他收入。2005年后,取消农村集资办学项目,其他经费来源渠道没有改变。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自2005年秋季入学开始全面实行“一费制”(即,在严格核定杂费、课本(教材)费和作业本费等标准的基础上,向学生一次性统一收费)。2007年,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是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和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逐步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各级政府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至2010年12月,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全部落实到位。此外,20年间,全市教育系统接受社会(含境内外财团、个人)捐赠建校资金总计14318.26万元,资助项目共423个。
  [=此处为表格(1991-2010年若干年份教育经费来源一览)=] 二、经费管理市政府管理1993年,全市把实现“一无两有”(即: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人人有课桌凳)作为发展基础教育突破口,陆续出台一系列增加教育经费投入的捐资、集资办学具体政策与措施。1994年始,全市建立教育经费年度需求计划编制制度。教育经费年度需求计划,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编制,交同级财政部门审核,经当地人大批准后执行。1996年,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决定》,对全市预算外资金管理,按照统一政策,分类管理,量人为出,政府调控的基本原则,全面纳入财政管理。1999年,制定《九江市预算外资金管理细则》,9月1日开始全市教育经费实行“收支两条线”的管理。
  2000年,按照《江西省义务教育经费筹措和使用管理办法》,教育事业费由教育主管部门编制本部门年度预算草案,依照法定程序,列入财政预算,财政部门根据批准的预算和教育部门提出的用款计划,对经常性经费按月拨付,对专项经费按进度拨付。县教育事业费由县政府统筹管理。2002年,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省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全市农村义务教育开始“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管理结合农村税费改革逐步按照“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运行。县级政府对本地农村义务教育负有主要责任,统一发放教职工工资。2003年,全市取消农村教育附加。武宁县、永修县、瑞昌市、浔阳区、庐山区、修水县教育局相继成立教育会计核算中心,实行集中收付,统一核算。不改变各预算单位预算资金的支配权、使用权、财务管理权。2007年,市政府印发《九江市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方案》。2008年,按照《江西省教育厅、财政厅关于调整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有关政策的通知》,对城乡义务教育经费进行调整和完善。
  县级政府管理2002年始,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初步形成“政府办学、经费保障、因地制宜、加强管理”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机制。同年,按照《江西省人民政府印发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决定实施意见的通知》,开始实行“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管理体制规定:县(市、区)在农村税费改革后对农村义务教育必须做到“三个”确保,即保工资、保运转、保安全。其中保工资要求确保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及时足额发放,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上收到县集中管理;县级政府将中小学教师工资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实行由县财政统一发放,通过银行及时足额拨入到教师个人工资账户中。
  “省直管县”管理2005年,全市按照全省统一部署,国家级贫困县修水县被列为“省直管县”改革试点。2007年,新增武宁县、永修县、九江县、星子县、湖口县、都昌县、彭泽县7县为“省直管县”。2009年,德安县、瑞昌市列入“省直管县”。到2010年全市共有10个县(市)列入“省直管县”。实行“省直管县”县(市)教育经费由省财政直接拨付给县(市)财政,赋予县级政府行使地级市教育经费管理权限。
  三、经费使用 1991年,全市经常性财政实际收入40840万元,教育事业费实际支出8774.3万元,占财政收入21.48%。其中个人部分7129万元(工资3577.2万元、补助工资2050.9万元、职工福利477万元、离退休费556.6万元、助学金175.1万元、副食品补贴292.2万元);公用部分1645.3万元(公务费541万元、设备费193.4万元、修缮费675.4万元、业务费236.2万元、其他费用29.3万元)。公用经费占教育事业费实际支出18.75%。1995年,全市经常性财政实际收入63722万元,教育事业费实际支出19083万元,占财政收入29.95%,比1991年增长1 17.4%。其中个人部分17451.5万元(工资13430.8万元、民办教师补助677.5万元、离退休费1531.5万元、奖贷助学金270.8万元、其他费用1540.9万元);公用部分1631.5万元(公务业务费814.5万元、设备购置费266.7万元、修缮费441.8万元,其他费用108.5万元)。公用经费占教育事业费实际支出9%。2000年,教育事业费实际支出64643.5万元,比1995年增长238.7%。其中事业性经费支出56573万元(个人部分40033.5万元、公用部分16539.5万元)、基建支出8070.5万元。个人部分主要用于基本工资23122万元、补助工资8429.9万元、其他工资1114.2万元、职工福利费1886.8万元、社会保障费4973.1万元、助学金507.5万元:公用部分主要用于公务费4514.2万元、业务费3306.8万元、设备购置费2767.1万元、修缮费3748万元、业务招待费785万元、其他费用1418.4万元。 2001年,国家实行解困助学,对家庭经济困难中小学生实行减免缓学杂费和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资助。2002年,国家正式出台《国家奖学金实施办法》,构建多元化学生资助体系。2003年3月九江职业技术学院举行首届国家奖学金发放仪式,8名学生获二等奖学金(奖金4000元)。
  2005年,教育事业费实际支出137432.1万元,比2000年增长112.60%。其中事业性经费支出119127.5万元(个人部分82233.8万元、公用部分36893.7万元)、基建支出9176.6万元。个人部分主要用于基本工资42620万元、补助工资16746.8万元、其他工资3888.1万元、职工福利费4141.5万元、社会保障费13108.2万元、助学金1729.2万元:公用部分主要用于公务费10865.2万元、业务费6177.4万元、设备购置费4022.4万元、修缮费12743.8万元、其他费用3084.9万元。同年,市政府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意见》,开始建立和健全扶持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助学制度。县(市、区)政府负责安排扶助家庭贫困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专项资金,建立“资助困难学生”基金。市政府每年从财政预算内资金中安排50万元,对困难学生给予补助。用5年左右时间,使全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享受到“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九江职业技术学院成立“国家助学贷款管理中心”。九江职业大学设立校级奖学金,并建立多渠道资助体系,有香港福慧慈善基金会资助100人,每人1000元;民进市委会资助10人,每人1000元;“管飞”基金资助27人,每人3000元。从而形成国家、社会、学校多层面、立体式的学生资助工作体系。
  2007年始,按照国家学生资助政策,高校每学年发放特别优秀学生国家奖学金每人8000元;奖励资助在校生中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励志奖学金每人每年5000元,资助面平均约占在校生30-/0: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在校生国家助学金平均每人每年2000元,一般分为二到三档,资助面平均约占在校生20%。根据应届毕业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学费补偿代偿政策,2009年始.20%在校生享受免学费,其中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l5%,城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5%;同时为应届毕业生应征入伍办理学费补偿代偿,高中后三年高职生补偿代偿学费每人15000元,五年制高职生补偿代偿学费每人l万元。
  2010年,教育事业费实际支出343438.9万元,比2005年增长149.go-/o。其中事业性经费支出334838.9万元(个人部分214537.1万元、公用部分120301.8万元)、基建支出8600万元。个人部分主要用于工资福利支出156355.4万元、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58181.7万元;公用部分主要用于商品和服务支出72080.5万元、其他资本性支出488221.3万元。当年秋季始,高校国家助学金金额提升到平均每人每年3000元。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当年就有765名学生申请获得国家助学贷款。
  [=此处为表格(1991-2010年学生享受资助一览)=] [=此处为表格=] 第四节基础建设一、基本设施建设工程农村远程教育工程2004年,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项目125个(模式二:卫星地面接收点)落户九江,惠及永修、武宁、彭泽3县125所农村中小学校。2005年,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投入4000余万元,建设1862个农村教学点(模式一:光盘播放点),122所农村小学(模式二:卫星地面接收点),211所农村初中(模式三: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等),惠及全市每一个乡镇中小学和村小。配备7000余台电脑、2000余个光盘播放室、200多个媒体教室、地面卫星接收和校园网等设施。以光纤骨干网为主教育城域网工程,将性能稳定、高速、具备交互等功能“地网”延伸至乡镇中心完小以上学校:建设市基础教育资源中心,建立以“地网(农村远程教育工程卫星地面接收网)为主,天网(教育城域网)为辅”的基础教育资源共享与应用架构体系。2008年12月7日,《中国教育报》以《九江为农村学校架起信息高速路》为题,在头版头条介绍市农村远程教育工程发展经验和成绩。同年,永修县电教站获“全国电化教育先进单位”称号。
  至2010年,全市中小学有学生用计算机22329台,生机比30:1;有教师用计算机3943台,师机比12:1;装备多媒体投影教室474个,语音室232个,教室视听阅览室261个,校园网205个,校园闭路电视系统257个。在部分县(市区)城镇已达到每10名学生有1台计算机,部分学校做到计算机网络、双向闭路电视网络、广播网络进入教室,实现“三网合一”。初中阶段开设信息技术课的学校达95%,高中阶段开设信息技术课的学校达100%。
  农村学校标准化实验室工程1991年,省教委决定在全省选择4个县为实验教学普及县试点单位。德安县是其中之一。1992年德安县通过省教委验收。1998年,全市所有县(市、区)都通过省级验收。全市基本实现全部中学按不同类别建立实验室和仪器室,配齐各科教学仪器和实验室人员,按照教学大纲规定开出演示和分组实验目标。同时逐步建设语言、音乐、体育、美术、劳技、计算机专用功能教室建设。至2010年年底,全市中学共有实验室及功能教室1599间,教学仪器设备9174万元,图书378万册(人均14册);计算机12579台,平均21人/台。
  校园信息化建设2000年市教委下发《关于推进我市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现代化工作的意见的通知》。2004年5月,全省中小学图书馆(室)信息化管理现场会在九江举行。2006年,在浔阳区、庐山区和湖口县等地实行中考加试理化实验操作试点。2008年,市教育局发文规定,市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应从杂费收入中提取不少于5%经费专项用于购置教育教学必需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当年全市参加中考的初中毕业生全部加试实验操作。2010年,市一中、市同文中学和瑞昌市一中成为首批全省中学一级图书馆。至同年底,全市建设通用技术试验室高中14所,中学理化生实验室和计算机、音乐、体育、美术、劳技专用功能教室1752间,配置计算机13750台,图书547万册,教学仪器设备资产总额8352万元,配备实验员862人,图书管理员324人。全市有13所中小学图书馆(室)实现计算机自动化管理,占市直属学校87%。
  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改造工程2006年,全市启动“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改造工程”,总投资5412万元,其中省财政安排专款3247万元、县级财政配套2165万元。具体任务为购置、维修课桌椅329623套,购置、维修讲台8502个,投资21445644元;新建、改造厕所540个,投资22117432元;建设、改造饮水设施633个,投资10856924元。到2007年年底,所有项目交付使用。
  二、校舍建设第二期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2001年,都昌县列为“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项目县,从当年始连续5年中央和省财政下拨专项经费3300万元用于该县改善办学条件。共新(改)建学校147所、实施土建项目147个,其中中学35个、小学112个。到2006年年底,所有项目竣工,竣工面积106616平方米,其中新建22935平方米,改扩建83681平方米,完成投资41280万元。
  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2004~2007年,都昌县、修水县、永修县、星子县和瑞昌市5县(市)共争取“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中央专款3260万元,建设55所寄宿制农村中小学,新建校舍68441平方米。 优质高中建设工程星子县一中、彭泽县一中、湖口县一中、德安县一中、武宁县一中、修水县一中、九江县一中7所省级重点中学纳入到省优质高中建设工程实施范围。计划总投资2.51亿元,其中发展银行贷款1.25亿元。星子、彭泽、湖口、九江县4所中学异地新建,德安、武宁2所中学原址扩建,修水在原修水高级中学的基础上扩建成新的修水县一中。至2006年年底,7所学校基本建成,实际完成投资近3亿元。
  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建设工程2007年,修水、永修、德安、星子4县被省教育厅、财政厅、农业厅列为“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建设工程”试点项目县。每县下拨项目资金75万元,共300万元。其中建设厕所36座,建筑面积3493平方米,蹲位831个,计划投资217.462万元;建设配套沼气池36个,容量1790立方米,计划投资78.358万元;购置配套食堂灶具140套,计划投资4.18万元。至年底36个项目竣工并交付使用。2008年,都昌、湖口、彭泽、九江、武宁5县列为该“工程”试点项目县。每县下拨项目资金85万元,共425万元。其中建设厕所45座,建筑面积3840平方米,蹲位929个,计划投资278.1万元;建设配套沼气池45个,容量2070立方米,计划投资140.9万元;购置配套食堂灶具119套,计划投资6万元。至2009年年底,45个项目全部竣工。同年瑞昌市、庐山区及修水、都昌、星子和共青城6县(市、区)又被列为该工程试点项目县。共下拨项目资金430万元。其中建设厕所46座,建筑面积4333平方米,蹲位1112个;建设配套沼气池46个,容量1027立方米;购置配套食堂灶具106套。至年底46个项目全部建成。
  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2001~2005年,教育部、财政部、发改委连续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农村中小学改造工程”,建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的长效机制,即“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工程”。全市每年投资近4000万元,其中中央专款1682万元、省级财政724万元、市级财政40万元、县级财政资金1040万元,计划新建、维修校舍9万平方米,改造校舍危房近10万平方米。
  2007年,修水、武宁、德安县和瑞昌市被列入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项目县(第一期),计划投入资金4870万元,分4年改造4个项目县(市)的50所农村中学办学条件。2009年,省教育厅、省发改委下达全市49个项目建设计划,建设资金5372万元。至年底49个项目全部竣工并交付使用。同年始,全市共排查房屋9967栋,面积506.37万平方米,占辖区校舍面积100%,排查出安全使用房屋3175栋.243.51万平方米,排查出D类危房需拆除重建和迁移避险的校舍3417栋,89.68万平方米,B类危房1940栋,106.87万平方米;C类危房1435栋.66.31万平方米。根据排查鉴定结果和实际需要,市教育局制定年度计划和3年总体规划,共需资金21.78亿元。其中抗震设防加固改造校舍2019栋,建筑面积130万平方米,资金73121万元;D级危房拆除重建2401栋,建筑面积78.3万平方米,资金60427万元:迁移避险143栋,建筑面积9.4万平方米,资金17685万元;C级危房改造452栋,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资金10299万元;B级危房改造635栋,建筑面积42.6万平方米,资金16332万元:消防通道改造1295栋,建筑面积85.6万平方米,资金31165万元;防雷设施改造3240栋,建筑面积191.4万平方米,资金3302万元;其他附属设施改造建筑面积37.7万平方米,资金5372万元。2010年,省教育厅、省财政厅下达全市校安工程专款2868万元实施该项目。同年全市启动第二期初中校舍改造工程,省发改委、省教育厅下达610万元,建设3所初中学校的生活用房。
  抗洪复校工程 1998年6—7月,长江中下游发生全流域特大洪水。全市多地学校受灾严重:修水县529所学校受灾,倒塌校舍7.19万平方米,1.25万名学生失学,520户教师家庭严重受灾;永修县吴城东风小学、西店小学、芦潭小学被洪水冲毁;九江县87所学校灾情严重,受灾面积82586平方米,经济损失3678.27万元。香港、澳门及社会各界捐款890万元用于25000平方米的校园重建;瑞昌市赛湖农场一、三分场所辖小学全部被洪水冲毁。香港救世军基金会捐款200万元,帮助农场灾后重建校园:武宁县224所学校受灾,受损校舍3830平方米,经济损失192.6万元;都昌县全年筹措改善办学条件经费1200万元,得到中央、省、市下拨“灾后重建,移民建镇”学校重建资金1310万元、长江洪灾地区紧急恢复项目世行贷款115万美元(折合人民币954.5万元)、社会各界捐款700万元,先后启动和相继竣工校建项目310个,总面积达20多万平方米,全面落实中小学灾后重建工作;彭泽县受重灾学校70所,受灾面积75602平方米,经济损失2916万元。9月1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教育部部长陈至立视察灾后的市六中;9月4日,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温家宝、曾庆红和省领导至市六中视察灾情;9月5日,江泽民至永修县立新乡车溪帐篷学校看望灾后复课师生。在各级组织、社会各界支持下,9月份灾区学生全面复课。
  抗震复校工程2005年11月26日,市内发生里氏5.3级地震,全市有911所中小学校(含教学点)受灾,例塌校舍1.76万间,损坏校舍建筑面积105.8万平方米,损毁学校围墙、道路8万余米,毁坏教学仪器、设备等折价3000万元,经济损失达3.9亿元。地震中心区的九江县、瑞昌市灾情尤为严重.2县(市)361所中小学有327所严重受灾(其中,九江县131所、瑞昌市196所),受灾面积57.68万平方米,经国家级建筑专家鉴定需要拆除的校舍18.21万平方米,需要维修加固的校舍39.47万平方米。在社会各界支持下,2县(市)全面开展“抗震复校”工作。175所严重受灾学校(九江县82所,瑞昌市93所),实施项目419个,其中第一批实施271个(九江县128个,瑞昌市143个);第二批实施148个(九江县46个,瑞昌市102个),总面积20.76万平方米(九江县8.76万平方米,瑞昌市12万平方米),实施项目包括教学楼、办公楼、综合楼、学生宿舍、食堂、厕所及围墙、大门、道路等。至2010年,所有项目竣工并交付使用。
  九江外国语学校新校区建设2005年,市政府在九威大道划拨土地12.53公顷用于外国语学校新校区建设。新校总投资1.3亿元,总建筑面积8.4万平方米,分2期完成。第一期工程于12月8日开工建设,至2010年完成投资8500万元,竣工校舍建筑面积5万余平方米,其中教学大楼19500平方米、图书馆和实验大楼l万平方米、学生宿舍和学生食堂2万余平方米。
  九江一中八里湖新校区建设2009年,九江一中八里湖新校区建设工程是市委、市政府下半年启动的35个重点基础设施项目之一。当年9月5日开始前期筹建工作,11月1日破土动工。建设规模共126个班,可容纳学生约6000名。总用地面积13.33公顷,总建筑面积76748平方米,其中高中教学楼10608平方米,初中教学楼10608平方米,小学教学综合楼9664平方米,行政综合楼13040平方米,学生公寓13167平方米,其他建筑19961平方米。主要建筑有教学楼、实验综合楼、行政综合楼(含图书馆、功能教室)、素质教育中心、学生公寓、单身教师公寓、食堂、运动场及其他附属建筑。概算总投资1.568亿元,至2010年年底全面竣工。
  九江科技中专新校区建设2009年.项目列入市政府实施的(济困助学)民生工程。2010年,列入市政府中心城区重点建设工程。拟建20公顷新校区,其中一期工程12公顷,建筑面积97000平方米,总投资1.2亿元。包括实训楼15229.88平方米、教学综合楼9736.53平方米、教学楼3667.6平方米、办公楼3684.33平方米、食堂4650.53平方米、服务大楼6991.74平方米、学生公寓14134.04平方米、旅游服务中心3408.71平方米、图书馆8393.4平方米、培训大楼7975.09平方米、体育馆4022.47平方米、管理员宿舍13301.32平方米。校区投入使用后,办学规模可达4500-6000人,发挥国家级重点职校的示范作用。
  [=此处为表格(1991~2010年中小学校舍建设一览)=] 第五节勤工俭学 1992年市教育局批转市勤工俭学办公室《关于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促进校办产业发展的几点意见》。同年,市勤工俭学办公室自筹资金和市二中(同文中学)协议合作兴建“九江市勤工俭学大楼”,建筑面积3600余平方米。该年全市勤工俭学开展面达98%,工农业总产值(含三产)5690万元;纯收入1243万元,比省下达的计划要求增长38%;学生人均收入17.05元,比“八五计划”指标增长31.4%;补充教育经费601万元。同年,市教育服装厂正式成立,厂长由市教育局任命。市直18所中小学学生全部穿上夏季、春秋季统一学生装。各县(市、区)教育局勤办也都相继地创办教育服装厂。校服由省教育厅勤办制作统一标签。市物价局文件规定秋装、夏装价格。1994年8月,市教育局、市税务局印发《关于校办企业认定的公告》,认定117家企业为校办企业,享受国家给予校办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市税务局、市教育局发文《关于校办企业免税问题的通知》,具体明确校办企业征免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所得税问题。1995年,瑞昌市繁荣煤矿、市教学家具实业公司等校办企业开始向股份制企业转型。全市职业高中(中专)发挥教育基地优势,抓住历史机遇组织专业技术培训工作。武宁县职业高中举办各种培训班30余期,培养学员1000余人。九江船校实习工厂,全年组织学生生产实习2500余人次,创利税50余万元。庐山区中学以昌河汽车公司落户区内的机遇,引进海绵生产技术,创办“兴华垫材厂”,生产各种汽车的坐垫海绵,主要用于昌河汽车,年产值40多万元,利税3万多元。都昌县勤办借助“九江市天天电脑公司”资金和技术优势,联合创办“都昌县电脑教学服务中心”,在全县有条件的中小学统一装备计算机。2000年,全市中初等学校校办产业总产值达18602万元,实现总收益5354万元,其中补助教育经费2838万元。该年全市接纳学生实习劳动基地2209个,接纳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生产实践活动509万人次,并先后在修水县、永修县召开全市校园经济现场会。同年,市教育服装总厂改组为市特殊教育学校服装厂,厂址设在市聋哑学校原址上,为特殊学生提供良好的劳动实践基地,为部分学生提供就业机会。2002年,据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学生统一着装工作的意见》《关于印发(江西省学生统一着装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和《关于成立江西省学生统一着装管理委员会的通知》文件精神,成立市学生统一着装工作管理委员会。全市有6家学生服装企业获“江西省学生统一着装生产经营企业”称号。2004年,全省勤工俭学现场经验交流会在都昌县召开。至2008年,市勤工俭学办公室3次被授予全省勤工俭学先进单位,2009年又被全国普教系统勤工俭学研究协会授予先进单位。
  第五十六篇科学技术

知识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四册

《九江市志(1991-2010)第四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和《山东省地方史志工作条例》要求,力求全面、 系统、客观地记述1991年-2011年济阳县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