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城乡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三册》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1778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城乡建设
分类号: F303.3
页数: 4
摘要: 1991-1993年,第九届市政府在进一步壮大提高现有国有建筑企业同时,有计划地发展与建设规模相适应的城乡集体所有制建筑业;推行住宅商品化,加快城镇建设步伐;着力加强供排水、城市道路、能源供应、公共交通和通信设施的改造和建设;保护森林资源,提高森林覆盖率,推进生态农业,保护、改善生态环境。抓好工业“三废”的控制与治理,改善环境质量。3年间,全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市综合功能明显增强。同时,严格实施《环境保护法》,加强对大气、水域、土壤污染和噪音污染监测与防治,全市城乡环境质量不断得到改善。市区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资达25亿元,建成区面积扩大到70平方千米。
关键词: 城乡建设 现代化建设

内容

1991-1993年,第九届市政府在进一步壮大提高现有国有建筑企业同时,有计划地发展与建设规模相适应的城乡集体所有制建筑业;推行住宅商品化,加快城镇建设步伐;着力加强供排水、城市道路、能源供应、公共交通和通信设施的改造和建设;保护森林资源,提高森林覆盖率,推进生态农业,保护、改善生态环境。抓好工业“三废”的控制与治理,改善环境质量。先后颁布《关于加快九江市建设开放城市的实施意见》《九江市争创全国、全省双拥模范城实施意见》《九江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等“六城”同创总体方案》《九江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办法》《九江市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管理暂行办法》《九江市公路两侧建筑控制区管理办法》等重要文件;编制并执行《九江市城市总体规划》《九江市城区防御特大洪水方案》《九江市城市防洪规划要点》;加大国家级鄱阳湖自然保护区保护性开发建设力度,组织实施植树造林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十里河综合整治工程等重大项目。3年间,全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市综合功能明显增强。实施国家和省、市重点工程项目32个,总投资85亿元;长江大桥、昌九公路、外贸码头、客运码头等一大批交通骨干工程建成,建成二级公路、县乡油路217.5千米,全市实现县县通油路;九江电厂二期、东津电站、220千伏输变电等一批电力工程完成,进一步提高电力供应保证程度;邮电通信率先在全省实现“两化”和城乡并网升位;完成10万门市话扩容扩网工程,实现全市城乡电话一体化;以长江大堤整治、鄱阳湖重点圩区和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及棉田排灌为重点的水利建设得到加强;全市固定资产投资32.61亿元,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2.82亿元,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08.89万平方米;城市面貌明显改观,长虹大道、滨江大道、西二路、环城路等一批城市主干道扩改任务基本完成,一大批高层建筑拔地而起,旧城改造、新区开发均取得重大进展。同时,严格实施《环境保护法》,加强对大气、水域、土壤污染和噪音污染监测与防治,全市城乡环境质量不断得到改善。
  1994-1998年,第十届市政府切实加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后劲明显增强。相继出台《九江市“九五”期间依法治市规划》《九江市“退田还湖、移民建镇”实施方案》《九江市城区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实施办法》《九江市出租汽车客运管理办法》《九江市商品房价格管理实施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快我市小城镇建设的实施意见》《九江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暂行办法》《九江市“九五”期间加强污染控制若干意见》和历年《全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施方案》;开展“打好城市建设和培育大市场玫坚战”活动:组建九江市建筑交易市场,制定土地出让金、土地收益的收取标准等。5年间,全市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122.73亿元,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25.44亿元,房屋建筑竣工面积482.14万平方米;完成重点建设项目21个,工业技改项目196个。京九铁路九江段、九江新客站、民航机场一期、昌九公路复线、九瑞和大机二级公路、西二路立交桥、电厂二期、第三水厂、赣鄂50万伏输电线路、共青和市区22万伏变电站、共青国家粮食储备库、900兆移动通信、武宁盘溪和修水茶子岗电站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相继完成:1995年11月17日,京九铁路全线铺通庆典在九江举行。水利建设累计投资5.52亿元,完成土石方1.3亿立方米,净增有效灌溉面积0.54万公顷,改善灌溉面积2.6万公顷,改造中低产田3万公顷,八里湖、龙开河泵站在城市防洪中发挥出重要作用。加快县乡公路建设,改造等外公路482千米,新修油路330千米,实现县县通油路、139个乡镇通油路。全市共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7亿元,其中直接用于市政道路建设5.94亿元。市区新建、改造道路142万平方米,建成庐山南路和人民路立交桥,完成长虹大道、十里大道、滨江申路、长虹北路、庐山北路、环城北路、甘棠北路、庐峰北路、人民路等干道的拓宽,加快前进东路、西二路等路段的建设,初步形成市区环线道路网络。改建61座水冲式公厕,兴建湖滨公园等一批园林绿化精品,新增公共绿地22.14公顷,城区绿化覆盖率达33.59%.城市环境质量大大改善.1994年被评为“园林绿化先进城市”,1995年被评为“全国绿化最佳城市”和“全国环境综合整治先进城市”。“引农造城”初见成效,一批小城镇迅速发展,县城框架逐年拉开,县乡城镇建设登上新台阶。
  1999-2003年,第十一届市政府迅速完成灾后重建的艰巨任务,其中3件大事最为显著:全市江湖大堤得以全面整治,增强抗御特大洪水的能力;全市移民建镇工程基本完成,沿江滨湖居民从此拥有安居乐业的家园:全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城区面貌大为改观,九江跻身“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市政府组建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出台《关于改革公路管理体制,加快公路建设的若干意见》,实施《九江市城区抗震防灾规划》,制定《九江市城区征收城市排水设施使用费实施细则》,等等。通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5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0.44亿元,其中房地声开发投资39.1亿元,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031.41万平方米。完成重点建设项目46个。九电三期、柘林电厂扩建、抱子石水电站等工程相继实施,供电量年均增长13%。完成公路建设1747.7千米,鄱阳湖大桥、九景高速、都蔡公路、修武公路相继建成通车。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资15亿元,新增市区道路132万平方米,新增绿地90万平方米,新建长江大道、抗洪大道、十里南大道等10余条交通主干道,市被评为全省唯一的国家级“畅通工程二等城市”。白水湖公园、浔阳江广场、新桥头广场等一批园林绿地相继建成,营造出良好的休闲环境。全市12个省级重点镇完成规划、修编、评审工作。全市电话用户79.4万户,宽带用户2.2万户。城乡邮路总长1177千米,网点171处。政府上网工程全面启动,“中国九江网”在全国同类网站中名列前茅。
  2004~2006年,第十二届市政府注重加快城乡建设,增强综合功能,先后做出“围绕八里湖,建设新九江”,建设“美而富、和而强”的社会主义新九江以及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历史文化名城、生态名城等重大决策;相继颁发《推进城市大建设实施方案》《九江市十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全市农村公路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生态名城建设步伐,加强森林资源培育保护利用的若干意见》《九江市城市规划区内农民建房的若干规定》《九江市地质环境管理办法》《九江市城市大建设项目安排意见》等重要文件:组织编制与实施《九江市总体规划》《九江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以及《九江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九江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等20多个专项规划;建立九江市农村公路建设补贴专项资金。通过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3年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63.25亿元,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69.55亿元,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129.29万平方米。市区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资达25亿元,建成区面积扩大到70平方千米。新增城市道路40千米、管网200千米、绿地200万平方米,建成应急救援指挥中心、老年和少儿活动中心、三水厂二期扩建、白水明珠、滨江生态园等一批功能公益性设施。城市管理有效机制基本形成.市容市貌焕然一新;大气污染治理富有成效,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城市综合功能全面提升,2004年10月获得“中国魅力城市”称号。环庐山、修武南线等公路和九武铁路复线建成通车,铜九铁路、武吉高速公路建设进展顺利。50万伏输变电工程开工建设,原油输油管线九江段投入使用。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农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累计达2亿元。乡村公路建设完成3951千米,农村电网改造基本完成。
  2007-2010年,第十三届市政府围绕建设美丽富裕和谐强盛的社会主义新九江的发展目标,按照打造新型工业重镇、区域物流中心、文化旅游胜地、开放港口城市要求,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增强城乡综合功能。市政府先后出台《九江市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环保模范城实施方案》《关于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中心城区三年决战200亿城建项目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等重要文件,编制并实施《九江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九江市2007-2011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纲要》《九江市八里湖新区规划》《九江市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林业)建设工程总体规划》等总体及专项规划;切实推进国有企业“退城进园”、昌九高速公路九江段绿色长廊工程建设、十里河综合整治、大中路步行街升级改造、九江新长江大桥建设等重要工作和重大项目。4年间,全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54.94亿元,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177.33亿元,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752.57万平方米。历年采取的主要措施和取得的主要成绩:2007年,实施并完成鹤问湖环湖大道,启动该区域的开发建设和十里、濂溪、芳兰3个组团以及综合工业园、汽车工业园主路网建设;大力实施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完成滨江路截污、体育中心、疾控中心等续建项目。启动十里河整治、博物馆、鹤问湖污水处理厂、第二垃圾处理场、长虹东路、濂溪大道等项目。推进“五城同创”,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城市,省级文明城市通过评审;星子县获“中国十佳休闲名县”和“中国最具魅力旅游大县”称号。开展绿色生态建设7大专项行动,开展昌九绿色走廊建设,实施平原绿化、公路两旁绿化和村落、庭院绿化,城市绿化率达43%。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体系基本建成,城区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lOO%。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荣膺“中国十大宜居城市”称号。推进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的节能减排.14户重点企业单位能耗持续下降,全市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和市区大气、水质、噪声自动监测监控系统建成。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控制,探索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实施修河环保行动,关闭一批沿河污染企业,修河水质进一步改善;造林绿化工程完成造林总面积3.73万公顷。
  2008年,市政府突出完善城市功能,继续推进环庐山公路绿化二期、公交客运中心二期和公交总站二期工程,滨江东路延伸线、琴湖大道、金凤路延伸线、德化东路、两湖活化引水工程、陆家垄路南段。启动城区棚户区危旧房改造、庐山新城、老九瑞路、鹤问湖周边路网、濂溪大道、南山公园、十里广场和城市配套主干管网等城建项目的建设。创新城市功能项目运营机制,对白水明珠等项目进行管理主体招商。完善农贸市场网点和早市点布设,科学布设配电设施,加大供电供水“一户一表”改造力度,增设一批垃圾处理设施和公厕。突出城市管理,巩固“创卫”成果,健全城市和社区管理的长效机制,加强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切实提高执法队伍素质,在严格执法中充分体现人文关怀,树立和谐城管新形象。城市建设稳步推进,城镇化率达到43.05%;续建14条城区道路,完成100条背街小巷整治。长途客运中心、公交总站、“两湖”活化引水工程顺利推进,水、电、气、公交等设施不断完善,八里湖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投入试运行,市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60%以上。南湖公园人选全国第二批国家重点公园,武宁县城被评为国家级园林县城。
  2009年,建成长虹西大道、八里湖环湖二路;基本完成十里河(濂溪河)综合整治、八里湖大道、环湖一路、濂溪大道、体育中心、庐山旅游直升机等项目主体工程。统筹兼顾提升老城,完成大中路西段、庾亮南路历史文化街区修复的规划编制,整修和完善“两湖”周边设施;实施扬子巷、花园畈等片区棚户区改造;开工建设浔阳东路地下人防工程;新建和改建一批农贸市场、公厕和垃圾中转台。扎实有效管理城市,开展“两声三乱”、占道亭棚、户外广告等综合整治,创建省级文明城市,获“中国最佳管理城市”称号。积极推进污染减排、污染治理工程,全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8%,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3.04%,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16.6%,均控制在省定指标之内。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启动建设环湖景观林带,完成造林绿化6.47万公顷,治理水土流失2.71万公顷,1 1个县级污水处理厂基本建成投运,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保持全省领先。发展新型清洁能源,全市风电总装机达8.4万千瓦,华航太阳能、中辉特光伏等一批新型能源项目加快推进。
  2010年,市政府按照“三年决战200亿”的目标,大力推进中心城区建设,体育中心、八里湖公园、八里湖东路、新区学校和新区医院主体工程等一批项目完工,八里湖大桥、城市规划展示馆等项目加快推进,新区框架全面拉开,路网基本成型,功能逐步完善。老城区濂溪大道、十里河整治、火车站改造、龙开故道公园等项目全面竣工,滨江路、长虹北路、浔阳东路、长江大道、九瑞大道等改造升级,浔阳东路地下人防设施、大中路改造等一批工程基本建成。滨江生态公园改造、庐山区整区改造、浔阳区分片改造全面启动。城区新增道路里程64千米、路面171万平方米,路网沥青改造总面积102万平方米。按照“六城同创”的决策部署,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创建全国无障碍建设城市通过验收,实现全省双拥模范城市“六连冠”。中心城区十大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百条背街小巷整治全面完成;全市城镇化率提高到46.5%。大力推进中心城区从“两湖”时代走向八里湖时代,“四县一山”与中心城区功能对接步伐加快,八里湖生态新城与“大九江”格局已见雏形。造林绿化9.84万公顷,治理水土流失13.33万公顷。新增国家级生态村1个、省级生态乡镇17个、省级生态村15个。加强重点耗能企业节能监察,实行工业企业差别电价,开展公共机关节能活动。鹤问湖污水处理厂建成投运。积极开展环保专项行动,强化污染减排,一批企业退城进园,扩能提升。推进生态建设,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4.7%,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5.6%,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66%,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
  20年来,全市基础设施和城乡建设发展迅速.2010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指标为1990年的百分比依次是:完成投资额为19086.9%,平均每年递增30%(其中国有单位为4571.7%,递增21.1%,集体单位及其他为2177000%,递增64.8%);新增固定资产为18259.3%,平均每年增长29.7%(其中房地产开发为23681%,递增31.4%)。

知识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三册

《九江市志(1991-2010)第三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和《山东省地方史志工作条例》要求,力求全面、 系统、客观地记述1991年-2011年济阳县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