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施政要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三册》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1775
颗粒名称: 第三章 施政要略
分类号: D630.1
页数: 12
摘要: 工业经济狠抓技术改造和科技进步,强化管理,使经济效益有较大提高;适应国际国内需求,以产品结构调整推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建设一批重点项目,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第三产业经济围绕建设赣北大市场,积极发展商业、外贸、物资、供销和服务行业,进一步发展国际国内旅游业。通过努力.3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189.97亿元,年均递增25.65%:其中第一产业61.06亿元,第二产业73.54亿元,第三产业55.37亿元,三产比例为32.14:38.71:29.15:地方财政收入13.8亿元,年均递增11.07%。1993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78.77亿元,比1991年增长56.76%;人均生产总值1897元,同比增长53.85%;地方财政收入5.31亿元,同比增长29.88%。
关键词: 行政管理 政治工作

内容

1991-1993年,面对经济基础比较薄弱,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均低于全省、全国水平的紧迫形势,第九届市政府积极应对,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农村经济以粮食稳定增长作为头等大事抓好的同时,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实现棉花、水产、水果、蚕桑的新突破,稳定提高油料生产,积极发展林业和畜牧业。工业经济狠抓技术改造和科技进步,强化管理,使经济效益有较大提高;适应国际国内需求,以产品结构调整推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建设一批重点项目,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第三产业经济围绕建设赣北大市场,积极发展商业、外贸、物资、供销和服务行业,进一步发展国际国内旅游业。3年间,市政府常务会议和市长办公会议多次研究部署全市经济工作,同时召开全市工业工作会议、全市乡镇企业现场办公会议等专题会议;相继出台《关于稳定农民承包土地的紧急通知》《九江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办法》《关于解决耕地抛荒问题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农垦企业的决定》《关于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决定》《关于进一步放宽政策、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通知》《重大投资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暂行办法》《关于进一步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通过努力.3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189.97亿元,年均递增25.65%:其中第一产业61.06亿元,第二产业73.54亿元,第三产业55.37亿元,三产比例为32.14:38.71:29.15:地方财政收入13.8亿元,年均递增11.07%。1993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78.77亿元,比1991年增长56.76%;人均生产总值1897元,同比增长53.85%;地方财政收入5.31亿元,同比增长29.88%。
  1994-1998年,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造成严重侵袭,全市遭受3年尤其是1998年特大洪涝灾害。第十届市政府带领全市军民积极应对金融危机与自然灾害,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稳中求进,确保国民经济在调整中持续发展。市委、市政府做出举全市之力,打好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工业改革增效攻坚战和发展大旅游等“六大攻坚战”的重要决策;颁布《关于实现乡镇企业高效、持续发展的决定》及《九江市发展乡镇企业的奖励办法》,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通知》;确立“工业强市”发展战略,召开全市工业工作会议并发出《关于加大主攻工业力度的通知》,支持吕河汽车、星火有机硅、粘胶短纤维等重大项目的加快发展;建立旅游开发专项基金,推进旅游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在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和全国人民的支持下,全市在取得抗击特大洪涝灾害伟大胜利的同时,实现全市国民经济平稳发展。5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786.96亿元,年均递增18.06%(1998年比1997年负增长11.82%);其中第一产业218.9亿元,第二产业322.42亿元,第三产业245.64亿元,三产比例为27.82:40.97:31.21;地方财政收入36.95亿元,年均递增21%。1998年虽然遭受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涝灾害,经济总量比1997年有所下降,但与本届市政府的开局之年1994年相比,仍然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全市国内生产总值170.47亿元,人均生产总值3797元,地方财政收入8.51亿元,分别增长53.98%、43.88%和68.33%。
  1999-2003年,是遭受百年未遇特大洪涝灾害之后的经济恢复期,其间又遭受1999年洪涝灾害和2003年“非典”疫情侵袭。第十一届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弘扬伟大的抗洪精神,迅速完成灾后重建的艰巨任务,努力实现恢复发展的既定目标,全面启动在江西率先崛起的壮举。5年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保持稳定,加快农业产业化、工业现代化、三产多元化、城乡一体化进程,建设一个经济发达、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市风优良、人民安居乐业的新九江。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全市发展开放型经济工作会议、全市经济发展环境整治年动员大会、全市整治经济发展环境工作经验交流会、全市工业工作会议等重要会议,颁布《关于大力整治经济发展环境的决定》《九江工业崛起纲要》《关于培育发展十大商品市场的工作意见》《关于加快我市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并批准实施《九江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采取“以整治投资环境为突破口,以主攻工业、大上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旅游和县域经济为重点,继续打好‘六大攻坚战’,着力培植一批新的增长点,推动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举措,着力支持江西亚东水泥有限公司、九江赛得利化纤巨石集团九江公司、汇源集团、九江清源集团长江药业有限公司、赣星化工厂等一批重要企业。5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1208.17亿元,比前5年增长53.53%,年均递增12.3%;其中第一产业238.46亿元,第二产业555.05亿元,第三产业414.6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94%、72.15%和68.81%,三产比例依次为19.74:45.94:34.32:财政总收入111.06亿元,年均递增16.15%(2001年比2000年负增长2.2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9.07亿元,同比增长59.86%,年均递增12.66%。2003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307.62亿元,比1999年增长60.26%:人均生产总值6760无,同比增长59.4%;地方财政收入15.29亿元,同比增长79.67%。
  2004-2006年,第十二届市政府围绕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的在江西率先崛起的奋斗目标,坚持实施大开放的主战略,全面推进大工业、大物流、大旅游和城市大建设,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进程,主攻民营经济,壮大县域经济,开创九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局面。市政府召开全市“优化投资环境,主攻民营经济”动员大会、全市开放型经济工作会议等重要会议;颁布《九江市人民政府关于落实中共九江市委(关于建设美丽富裕和谐强盛社会主义新九江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关于“优化投资环境,主攻民营经济”的决定》《构建大工业实施方案》《关于加快推进工业园区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全力推进汽车制造工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构建大物流实施方案》《关于推进现代大物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构建大旅游实施方案》《关于加快推进沿江开发的实施意见》等重要文件;出台《九江工业崛起纲要》《九江市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九江市企业国有资产处置试行办法》《九江市企业投资项目核准暂行办法》《九江市企业投资项目备案暂行办法》《九江市商品市场建设优惠扶持政策》;组织编制和实施《九江市沿江开发总体规划方案》《九江市港口总体规划》《江西省庐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2004-2020年)》以及《九江市旅游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等10余项专项规划。通过全市上下努力奋斗,克服2005年夏季台风“泰利”和“11-26”地震灾害所造成的不利影响,地方经济发展取得新成就。3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1295.36亿元,年均递增15.2%;其中第一产业212.69亿元,第二产业656.6亿元,第三产业426.06亿元,三产比例为16.42:50.69:32.89;财政总收入120.75亿元,年均递增17.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7.3亿元,年均递增17.32%。2006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506.22亿元,比2004年增长40.53%;人均生产总值10952元,同比增长39.09%:地方财政收入26.04亿元,同比增长38.45%。
  2007-2010年,第十三届市政府贯彻落实市第九次代表大会精神,围绕建设美丽富裕和谐强盛的社会主义新九江目标,按照打造新型工业重镇、文化旅游胜地、开放港口城市的要求,坚定实施大开放主战略,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和经济市场化,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和经济国际化,在更高层次上推进“3+1”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2009年确立阶段性奋斗目标:…两区’(园区、城区)互动、强工兴城,科学发展、奋起赶超,三年财政收入翻番,五年实现全面进位。”在工作措施方面,着力推进六大重点: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增强创新创业活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开放港口城市建设步伐,努力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夯实发展基础,切实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和谐社会发展。市委、市政府积极策应省委、省政府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战略决策、全力支持共青城发展的重要决定和“把九江建设成为长江沿岸和中部地区重要经济中心城市”的全新定位,组织全市军民奋力抗击2008年雨雪冰冻灾害的侵袭。5年间,市委、市政府先后召开全市沿江开发动员部署大会、沿江开发工作部署会议、全市开放型经济调度会和全市重大项目调度会、全市工业暨推进国有资产统一清查管理工作会议、全市重点项目推进工作调度会、全市经济工作会议暨决战工业2000亿动员大会、全市农村工作会议、全市抗灾救灾工农业恢复生产动员会、全市推进工业产业发展座谈会、全市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暨项目建设工作会议、全市工业工作暨“产业集聚、企业做大”推进大会等重要会议;出台《关于贯彻落实省政府(促进九江沿江开发若干政策意见)的意见》《关于沿江板块工业项目准入的若干规定》《关于主攻工业、决战园区的工作意见》《关于发展产业经济,做大做强骨干企业的决定》《关于大力培育总部经济,加快城市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矿业经济发展,做大矿业经济规模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九江文化旅游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服务,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意见》《关于扶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实施意见》《关于“决战工业2000亿”做强农业加工企业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九江文化旅游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关于推进全民创业,加快富民强市的若干意见》《关于发展环庐山区域暨昌九永武沿线旅游休闲观光农业的意见》《关于集中整治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意见》《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做强“百亿”骨干企业、培育十大产业集群的意见》等重要文件;组织编制和执行《九江市2007-2010年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九江市现代物流产业“十二五”发展专项规划》《江西省九江沿江开发总体规划》;颁布《九江市工业经济目标考评奖励暂行办法》《关于建立第三产业和旅游业发展指标体系及实施考核意见》《关于“推进工业企业做大做强”的考核奖励办法》《九江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办法》《关于“决战工业2000亿”农业加工企业的扶持奖励办法》《沿江开发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组建方案和运营方案》等。举全市之力支持共青城发展;采取得力措施支持江西旭阳雷迪多晶硅项目、中电投风力发电项目、共青城中芬数字生态城项目、中国蓝星星火有机硅一体化项目、九江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江铜集团铅锌冶炼项目、九江核电产业基地、中信庐山西海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区等一大批重大工程。通过全市人民的艰苦奋斗,努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化危机为赶超的契机,变挑战为发展的机遇,全面完成地方经济发展的各项任务。4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3180.86亿元,年均递增19.56%:其中第一产业355.01亿元,第二产业1717.69亿元,第三产业1108.16亿元,三产比例依次为11.16:54.00:34.84;财政总收入326.58亿元,年均递增26.5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94.02亿元,年均递增28.75%。201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1032.06亿元,比2007年增长74.17%;人均生产总值21862元,同比增长71 .41%:地方财政收入71.06亿元,同比增长121.55%。
  20年间,市第九至第十三届人民政府认真落实市委的各项重大决策,带领全市人民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实现国民经济稳健、持续、健康地发展,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呈现迅速增长态势。按可比价格计算,201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为1990年的1060.5%.年均递增13.6%;财政总收人为3000%,年均递增l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为1826.7%,年均递增21.1%。
  第二节改革开放 1991~1993年,第九届市政府提出的改革开放总体目标是:争取初步形成适应全市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新体制基本框架。1992年5月,国务院批准九江为沿江开放城市;7月,九江港正式对外轮开放,提升对外开放重要地位。3年间,市政府着力推进国有企业体制改革,注重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先后出台《关于加快国有企业内部经营机制改革的意见》《全市七个系统国有企业改革工作方案》《关于深化商贸企业改革的意见》《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意见》,决定组建九江纺织集团、放开粮食经营并建立地方粮油储备体系、对国营商业零售企业的门点和粮食企业的小型门点及基层供销社各基层门点全面实行“公有民营”等重大事项。同时,加快开放开发步伐,颁布《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实行经济超常规发展的意见》《关于鼓励大胆引进、加快开放开发的暂行规定》等文件;成立九江开放开发区并颁布《九江开放开发区管理条例》,出台《九江开放开发区建立自收自支财税体制实施意见》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与管理措施。至1993年,全市仿“三资”企业管理、投入产出总承包和转换机制综合试点企业共33家,股份制企业58家,股份合作企业2600多家,股本总额5.6亿元。九江开放开发区批准人园项目87个,总投资16.04亿元,其中外资4.6亿元;有41个项目开工建设,其中11个工业项目建成投产,形成年产值3.1亿元的生产能力。昌九]二业走廊九江段引进项目42个,总投资5亿多元,其中外资2亿元。九江市与澳大利亚沃拉戈尔市正式缔结国际友好城市,与国内20多个城市建立经济技术协作关系。全市3年实际利用外资近1亿美元,进出口总额2.75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2.01亿美元。
  1994-1998年,第十届市政府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项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先后召开市直单位招商引资动员大会、全市个体私营经济工作会议、全市整治投资环境会议以及全市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作会等会议;开展“打好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攻坚战活动”“开展打好招商引资攻坚战”等活动;连续颁布1995年、1996年、1997年《九江市经济体制改革实施要点》;出台《九江市国有(集体)小企业实现股份合作制改革若干问题的处理办法》《关于推进我市小企业改革的实施方案》等文件,并建立市长接待外商投诉日制度;举办1997年中国庐山国际旅游节暨招商洽谈会等。组建国有独资公司2家,股份有限公司5家,有限责任公司174家,九纺公司等9户省级试点和九针公司等20户市级试点运转良好:对29户国有危困企业实施兼并破产、减员增效;全市个体工商户达10万户,从业人员20余万人:私营企业2888家,从业人员近5万人,个体私营经济注册资金17.5亿元,实现纳税翻番;粮食流通、金融保险、对外贸易等体制改革进展顺利,农村第二轮土地延包工作基本完成,“五荒”拍卖取得突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2.64亿美元,批准外资企业239家,外商直接投资2.5亿美元;引进内资19.2亿元,境内客商兴办、联办企业2200多家,其中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35家;进出口总额5.99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4.23亿美元,出口商品发展到20大类200多个品种,出口国家和地区达50多个;九江、共青开放开发区进入发展快车道:与澳大利亚波波郡、斯洛文尼亚科佩尔市、日本玉野市建立国际友城关系,与北京东城区、上海南市区、江苏南通市等8个市、区建立友好协作关系。
  1999-2003年,第十一届市政府结合灾后重建、恢复经济实际情况,提出“以改革总揽全局,全面推进体制创新”总体思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在调整结构中求突破,在改善环境中求发展。市委、市政府先后召开全市加快个体私营经济表彰动员大会、全市扩大开放优化环境暨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动员大会、全市国有企业改革动员大会、全市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动员大会,举办海外侨胞江西之行(九江)恳谈会、中国“五会”(九江)经贸恳谈会、中国九江(庐山)国际文化旅游节及海外侨胞九江恳谈会、共青论坛以及福州、东京等大型推介活动;出台《关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全市工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和《九江市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实施办法》等文件。5年间,全市各项改革扎实推进:国有企业改制面超过80%;农村税费改革工作基本完成,农民人均减负率20%以上,开放型经济成为加快发展的主要增长点。建立“行政服务中心”,开通“经济110”,改善投资环境,吸引日本铃木公司、新加坡金鹰集团、台湾远东集团、香港华孚集团、中国五矿等一批知名企业落户九江。引进外资项目222个,实际利用外资6.43亿美元;引进内资项目4099个,实际进资242.43亿元;进出口总额6.76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1.86亿美元。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6.22亿元完善基础设施,吸引汇源果汁、清源药业等一批项目落户。共青开发区理顺管理体制.引进高尔夫球场、航天科技园等重大项目,二次创业势头良好。民营经济不断壮大,民营企业发展到4641户,注册资金45.3亿元,纳税百万元以上民营企业76户,销售收入千万元以上119户。
  2004-2006年,第十二届市政府注重加大改革开放力度,相继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意见》《构建大开放实施方案》《关于加快推进工业园区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九江市利用外资项目引荐奖励细则》《九江市市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关于整合含鄱口以下、太乙村(含)以上景区旅游资源的决定》《关于将庐山垦殖场、九江市庐山茶科所、九江市林科所、庐山水电厂划归庐山管理局管理的工作方案》和《关于理顺云居山——柘林湖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的方案》;举办赣台(九江·庐山)经贸合作研讨会、中国“五会”经贸恳谈会等重要活动。3年间,全市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市属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完成26户: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乡财县管等财政综合改革全面推行;农村税费改革实现农民合同内零负担;林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机构改革和45家企业学校剥离工作全面完成,政府部门共取消行政审批事项895项;庐山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云居山——柘林湖申报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并实现统一管理。九江出口加工区申报成功,于2005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成立;共青开发区连续3年成功承办赣台经贸合作研讨会。全市累计引进外资项目422个,实际利用外资9.72亿美元;引进内资项目3914个,新上亿元以上项目83个;进出口总额6.15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3.52亿美元。民营经济发展加快,上缴税收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38.04%。
  2007-2010年,第十三届市政府提出“十一五”(2005~2010年)时期九江改革开放总体要求是:坚持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的统一。以九江出口加工区、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各县区12个工业园为载体,全方位对接长江三角洲和武汉市、南昌市,融人全球化。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着力清除制约对外开放的体制性障碍。通过坚定不移实施大开放主战略,推动各项改革不断深入,进一步激发加快发展的动力和活力。采取的重大行政措施有:加大利用外资力度,努力提高经济外向度;大力推进全民创业,加快民营经济发展: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优化发展环境,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等。市委、市政府做出举全市之力支持共青城发展决定;召开全市国有企业改革工作会议、全市林权制度改革工作调度会议等重要会议;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推进市国有企业改革工作实施意见》《九江市市属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国有资产统一经营管理的实施意见》《九江市推进企业股改上市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方案》《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举办浔台经贸合作恳谈会和洽谈会、中国“五会”九江经贸合作恳谈会、中国九江国际友好城市大会、九江(广州)重点产业招商项目推介会、九江(北京)重点产业招商项目推介会、九江(广东)招商项目推介洽谈会、九江(香港)服务企业投资座谈会和赴欧洲、新加坡招商等活动。“十一五”(2005-2010年)时期,九江改革开放呈现蓬勃发展态势:国企改革取得重大突破,126户国有工业企业改制全面完成,安置职工8万多人,累计发放、补缴“一补三险”20多亿元;市属34户国有工业企业全面完成职工身份置换,近3万职工“三金”得到落实:非工口六大系统98户国企改革按期完成,农垦系统14户国企改革平稳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推进国有资产运营监管体制建设,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外资金和国有资产清查按期完成,首批2家市属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国有资产完成产权划转,组建市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中心和担保公司。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新批外资项目708个,实际利用外资20.36亿美元;引进内资1171亿元;进出口总额33.65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21.86亿美元,外贸依存度由3%上升到8%。2010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九江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第三节城乡建设 1991-1993年,第九届市政府在进一步壮大提高现有国有建筑企业同时,有计划地发展与建设规模相适应的城乡集体所有制建筑业;推行住宅商品化,加快城镇建设步伐;着力加强供排水、城市道路、能源供应、公共交通和通信设施的改造和建设;保护森林资源,提高森林覆盖率,推进生态农业,保护、改善生态环境。抓好工业“三废”的控制与治理,改善环境质量。先后颁布《关于加快九江市建设开放城市的实施意见》《九江市争创全国、全省双拥模范城实施意见》《九江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等“六城”同创总体方案》《九江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办法》《九江市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管理暂行办法》《九江市公路两侧建筑控制区管理办法》等重要文件;编制并执行《九江市城市总体规划》《九江市城区防御特大洪水方案》《九江市城市防洪规划要点》;加大国家级鄱阳湖自然保护区保护性开发建设力度,组织实施植树造林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十里河综合整治工程等重大项目。3年间,全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市综合功能明显增强。实施国家和省、市重点工程项目32个,总投资85亿元;长江大桥、昌九公路、外贸码头、客运码头等一大批交通骨干工程建成,建成二级公路、县乡油路217.5千米,全市实现县县通油路;九江电厂二期、东津电站、220千伏输变电等一批电力工程完成,进一步提高电力供应保证程度;邮电通信率先在全省实现“两化”和城乡并网升位;完成10万门市话扩容扩网工程,实现全市城乡电话一体化;以长江大堤整治、鄱阳湖重点圩区和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及棉田排灌为重点的水利建设得到加强;全市固定资产投资32.61亿元,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2.82亿元,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08.89万平方米;城市面貌明显改观,长虹大道、滨江大道、西二路、环城路等一批城市主干道扩改任务基本完成,一大批高层建筑拔地而起,旧城改造、新区开发均取得重大进展。同时,严格实施《环境保护法》,加强对大气、水域、土壤污染和噪音污染监测与防治,全市城乡环境质量不断得到改善。
  1994-1998年,第十届市政府切实加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后劲明显增强。相继出台《九江市“九五”期间依法治市规划》《九江市“退田还湖、移民建镇”实施方案》《九江市城区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实施办法》《九江市出租汽车客运管理办法》《九江市商品房价格管理实施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快我市小城镇建设的实施意见》《九江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暂行办法》《九江市“九五”期间加强污染控制若干意见》和历年《全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施方案》;开展“打好城市建设和培育大市场玫坚战”活动:组建九江市建筑交易市场,制定土地出让金、土地收益的收取标准等。5年间,全市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122.73亿元,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25.44亿元,房屋建筑竣工面积482.14万平方米;完成重点建设项目21个,工业技改项目196个。京九铁路九江段、九江新客站、民航机场一期、昌九公路复线、九瑞和大机二级公路、西二路立交桥、电厂二期、第三水厂、赣鄂50万伏输电线路、共青和市区22万伏变电站、共青国家粮食储备库、900兆移动通信、武宁盘溪和修水茶子岗电站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相继完成:1995年11月17日,京九铁路全线铺通庆典在九江举行。水利建设累计投资5.52亿元,完成土石方1.3亿立方米,净增有效灌溉面积0.54万公顷,改善灌溉面积2.6万公顷,改造中低产田3万公顷,八里湖、龙开河泵站在城市防洪中发挥出重要作用。加快县乡公路建设,改造等外公路482千米,新修油路330千米,实现县县通油路、139个乡镇通油路。全市共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7亿元,其中直接用于市政道路建设5.94亿元。市区新建、改造道路142万平方米,建成庐山南路和人民路立交桥,完成长虹大道、十里大道、滨江申路、长虹北路、庐山北路、环城北路、甘棠北路、庐峰北路、人民路等干道的拓宽,加快前进东路、西二路等路段的建设,初步形成市区环线道路网络。改建61座水冲式公厕,兴建湖滨公园等一批园林绿化精品,新增公共绿地22.14公顷,城区绿化覆盖率达33.59%.城市环境质量大大改善.1994年被评为“园林绿化先进城市”,1995年被评为“全国绿化最佳城市”和“全国环境综合整治先进城市”。“引农造城”初见成效,一批小城镇迅速发展,县城框架逐年拉开,县乡城镇建设登上新台阶。
  1999-2003年,第十一届市政府迅速完成灾后重建的艰巨任务,其中3件大事最为显著:全市江湖大堤得以全面整治,增强抗御特大洪水的能力;全市移民建镇工程基本完成,沿江滨湖居民从此拥有安居乐业的家园:全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城区面貌大为改观,九江跻身“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市政府组建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出台《关于改革公路管理体制,加快公路建设的若干意见》,实施《九江市城区抗震防灾规划》,制定《九江市城区征收城市排水设施使用费实施细则》,等等。通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5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0.44亿元,其中房地声开发投资39.1亿元,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031.41万平方米。完成重点建设项目46个。九电三期、柘林电厂扩建、抱子石水电站等工程相继实施,供电量年均增长13%。完成公路建设1747.7千米,鄱阳湖大桥、九景高速、都蔡公路、修武公路相继建成通车。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资15亿元,新增市区道路132万平方米,新增绿地90万平方米,新建长江大道、抗洪大道、十里南大道等10余条交通主干道,市被评为全省唯一的国家级“畅通工程二等城市”。白水湖公园、浔阳江广场、新桥头广场等一批园林绿地相继建成,营造出良好的休闲环境。全市12个省级重点镇完成规划、修编、评审工作。全市电话用户79.4万户,宽带用户2.2万户。城乡邮路总长1177千米,网点171处。政府上网工程全面启动,“中国九江网”在全国同类网站中名列前茅。
  2004~2006年,第十二届市政府注重加快城乡建设,增强综合功能,先后做出“围绕八里湖,建设新九江”,建设“美而富、和而强”的社会主义新九江以及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历史文化名城、生态名城等重大决策;相继颁发《推进城市大建设实施方案》《九江市十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全市农村公路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生态名城建设步伐,加强森林资源培育保护利用的若干意见》《九江市城市规划区内农民建房的若干规定》《九江市地质环境管理办法》《九江市城市大建设项目安排意见》等重要文件:组织编制与实施《九江市总体规划》《九江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以及《九江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九江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等20多个专项规划;建立九江市农村公路建设补贴专项资金。通过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3年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63.25亿元,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69.55亿元,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129.29万平方米。市区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资达25亿元,建成区面积扩大到70平方千米。新增城市道路40千米、管网200千米、绿地200万平方米,建成应急救援指挥中心、老年和少儿活动中心、三水厂二期扩建、白水明珠、滨江生态园等一批功能公益性设施。城市管理有效机制基本形成.市容市貌焕然一新;大气污染治理富有成效,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城市综合功能全面提升,2004年10月获得“中国魅力城市”称号。环庐山、修武南线等公路和九武铁路复线建成通车,铜九铁路、武吉高速公路建设进展顺利。50万伏输变电工程开工建设,原油输油管线九江段投入使用。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农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累计达2亿元。乡村公路建设完成3951千米,农村电网改造基本完成。
  2007-2010年,第十三届市政府围绕建设美丽富裕和谐强盛的社会主义新九江的发展目标,按照打造新型工业重镇、区域物流中心、文化旅游胜地、开放港口城市要求,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增强城乡综合功能。市政府先后出台《九江市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环保模范城实施方案》《关于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中心城区三年决战200亿城建项目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等重要文件,编制并实施《九江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九江市2007-2011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纲要》《九江市八里湖新区规划》《九江市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林业)建设工程总体规划》等总体及专项规划;切实推进国有企业“退城进园”、昌九高速公路九江段绿色长廊工程建设、十里河综合整治、大中路步行街升级改造、九江新长江大桥建设等重要工作和重大项目。4年间,全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54.94亿元,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177.33亿元,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752.57万平方米。历年采取的主要措施和取得的主要成绩:2007年,实施并完成鹤问湖环湖大道,启动该区域的开发建设和十里、濂溪、芳兰3个组团以及综合工业园、汽车工业园主路网建设;大力实施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完成滨江路截污、体育中心、疾控中心等续建项目。启动十里河整治、博物馆、鹤问湖污水处理厂、第二垃圾处理场、长虹东路、濂溪大道等项目。推进“五城同创”,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城市,省级文明城市通过评审;星子县获“中国十佳休闲名县”和“中国最具魅力旅游大县”称号。开展绿色生态建设7大专项行动,开展昌九绿色走廊建设,实施平原绿化、公路两旁绿化和村落、庭院绿化,城市绿化率达43%。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体系基本建成,城区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lOO%。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荣膺“中国十大宜居城市”称号。推进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的节能减排.14户重点企业单位能耗持续下降,全市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和市区大气、水质、噪声自动监测监控系统建成。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控制,探索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实施修河环保行动,关闭一批沿河污染企业,修河水质进一步改善;造林绿化工程完成造林总面积3.73万公顷。
  2008年,市政府突出完善城市功能,继续推进环庐山公路绿化二期、公交客运中心二期和公交总站二期工程,滨江东路延伸线、琴湖大道、金凤路延伸线、德化东路、两湖活化引水工程、陆家垄路南段。启动城区棚户区危旧房改造、庐山新城、老九瑞路、鹤问湖周边路网、濂溪大道、南山公园、十里广场和城市配套主干管网等城建项目的建设。创新城市功能项目运营机制,对白水明珠等项目进行管理主体招商。完善农贸市场网点和早市点布设,科学布设配电设施,加大供电供水“一户一表”改造力度,增设一批垃圾处理设施和公厕。突出城市管理,巩固“创卫”成果,健全城市和社区管理的长效机制,加强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切实提高执法队伍素质,在严格执法中充分体现人文关怀,树立和谐城管新形象。城市建设稳步推进,城镇化率达到43.05%;续建14条城区道路,完成100条背街小巷整治。长途客运中心、公交总站、“两湖”活化引水工程顺利推进,水、电、气、公交等设施不断完善,八里湖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投入试运行,市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60%以上。南湖公园人选全国第二批国家重点公园,武宁县城被评为国家级园林县城。
  2009年,建成长虹西大道、八里湖环湖二路;基本完成十里河(濂溪河)综合整治、八里湖大道、环湖一路、濂溪大道、体育中心、庐山旅游直升机等项目主体工程。统筹兼顾提升老城,完成大中路西段、庾亮南路历史文化街区修复的规划编制,整修和完善“两湖”周边设施;实施扬子巷、花园畈等片区棚户区改造;开工建设浔阳东路地下人防工程;新建和改建一批农贸市场、公厕和垃圾中转台。扎实有效管理城市,开展“两声三乱”、占道亭棚、户外广告等综合整治,创建省级文明城市,获“中国最佳管理城市”称号。积极推进污染减排、污染治理工程,全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8%,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3.04%,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16.6%,均控制在省定指标之内。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启动建设环湖景观林带,完成造林绿化6.47万公顷,治理水土流失2.71万公顷,1 1个县级污水处理厂基本建成投运,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保持全省领先。发展新型清洁能源,全市风电总装机达8.4万千瓦,华航太阳能、中辉特光伏等一批新型能源项目加快推进。
  2010年,市政府按照“三年决战200亿”的目标,大力推进中心城区建设,体育中心、八里湖公园、八里湖东路、新区学校和新区医院主体工程等一批项目完工,八里湖大桥、城市规划展示馆等项目加快推进,新区框架全面拉开,路网基本成型,功能逐步完善。老城区濂溪大道、十里河整治、火车站改造、龙开故道公园等项目全面竣工,滨江路、长虹北路、浔阳东路、长江大道、九瑞大道等改造升级,浔阳东路地下人防设施、大中路改造等一批工程基本建成。滨江生态公园改造、庐山区整区改造、浔阳区分片改造全面启动。城区新增道路里程64千米、路面171万平方米,路网沥青改造总面积102万平方米。按照“六城同创”的决策部署,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创建全国无障碍建设城市通过验收,实现全省双拥模范城市“六连冠”。中心城区十大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百条背街小巷整治全面完成;全市城镇化率提高到46.5%。大力推进中心城区从“两湖”时代走向八里湖时代,“四县一山”与中心城区功能对接步伐加快,八里湖生态新城与“大九江”格局已见雏形。造林绿化9.84万公顷,治理水土流失13.33万公顷。新增国家级生态村1个、省级生态乡镇17个、省级生态村15个。加强重点耗能企业节能监察,实行工业企业差别电价,开展公共机关节能活动。鹤问湖污水处理厂建成投运。积极开展环保专项行动,强化污染减排,一批企业退城进园,扩能提升。推进生态建设,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4.7%,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5.6%,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66%,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
  20年来,全市基础设施和城乡建设发展迅速.2010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指标为1990年的百分比依次是:完成投资额为19086.9%,平均每年递增30%(其中国有单位为4571.7%,递增21.1%,集体单位及其他为2177000%,递增64.8%);新增固定资产为18259.3%,平均每年增长29.7%(其中房地产开发为23681%,递增31.4%)。
  第四节社会事业 1991-1993年,第九届市政府注重发展社会事业,调整电信收费标准、扩大电视台发射功率、组建综合性大学、在中央电视台有偿播出九江天气预报、局部调整市区地震烈度、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和农村卫生建设等:举办1991年中国鄱阳湖珍禽观赏月、1992年第六届全国“屈原杯”龙舟赛暨“庐山杯”国际龙舟邀请赛、1992年中国鄱阳湖珍禽观赏月、1993年“炎黄杯”世界华人、华侨龙舟系列赛暨第二届“庐山杯”国际龙舟邀请赛、1993年全国摩托艇明星对抗赛、1993年首届“庐山杯”国内钓鱼邀请赛暨“鸭鸭杯”国际钓鱼邀请赛等赛事活动。全市通过“星火”“丰收”等计划的实施,推广应用科技成果58项,技术改造投入增长近3倍,科技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由1990年的300-/0提高到1993年的35%;无污染汽油项目获得尤里卡世界发明奖,江洲乡科技市场评为全国先进。全市基本普及初等教育,小学入学率巩固率稳定保持在99%以上:职业技术教育继续发展,一个教育部门与行业、地方办学相结合的职业技术教育格局正式形成。九江运动员在第八届省运会上夺得金牌39枚,银牌34枚,铜牌32枚,破8项省纪录:残疾人运动员在远南运动会上夺得3枚金牌,在全省名列第一。市少儿艺术代表团在全省第四届少儿艺术节上获总分、金牌总数、奖牌总数3个第一。城乡卫生、防疫保健和血地防工作进一步巩固提高,市一院、五院、妇幼保健院门诊综合楼竣工投入使用。广播电视、文化、新闻出版等其他社会事业都有新的进展。
  1994-1998年,第十届市政府协调推进“两个文明”建设,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在全市农村实施“5552”工程,即:500户文明家庭,50个文明乡镇企业,50个文明村,20个文明集镇;在全市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文明城镇”“文明街道”“文明市民”活动;举办首届“五羊杯”登庐山自行车比赛、“爱电杯”全国摩托艇邀请赛、1995年中国庐山国际武术节暨全国少年“武士杯”武术比赛和市第八届运动会等大型赛事活动:专题研究调整市级妇幼保健机构、老建扶贫、征收教育费附加、加强城区居委会建设、做好大灾之后防大疫工作等事项。5年间,全市科技推广和技术改造投入增长4.5倍,取得科技成果93项,获各类科技进步奖94项,科技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37%提高到45%,提前两年达到2000年目标;修水县被定为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各级政府教育投入累计9.1亿元,12个县(市、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中小学校建工作迈上新台阶,职业技术教育得到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的高度评价。大型舞剧《路》获文化部颁发的“文华奖”,市广播电视中心、新华书店、书画院先后建成。市、县城区基本普及有线电视,农村广播电视发展水平跃入全省先进行列。新闻事业为宣传九江,推动经济发展,建设精神文明做出突出贡献。完成农村卫生“三项建设”(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医疗设备投入、提高医疗技术人员水平)项目187个,市一、二、三、五医院门诊大楼、中心血站、妇幼医院医技大楼先后竣工:九江县城被评为“全国卫生县城”,武宁、湖口进入省级卫生城行列。九江县被评为全省唯一的“全国体育先进县”。计划生育基层网络建设得到加强,控制人口增长的措施进一步落实,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分别比1993年下降2.59和2.23个百分点。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涌现出孤溪埂居委会、市农行八里湖支行等“全国文明创建先进单位”和梅美华等先进个人。庐山被评为“全国安全山、文明山、卫生山…‘全国文明风景名胜区”和“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
  1999-2003年,第十一届市政府相继出台《九江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实施方案》和《关于加快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编制并实施《九江市“十五”人才发展规划》;开展全市抗击和预防非典型肺炎(SARS)侵袭的斗争;举办“庐山杯”亚洲青年举重锦标赛、首届中国庐山春节文化庙会、首次“公共卫生周”等大型活动。5年间,全市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实施国家科技计划57项,取得科技成果98项,其中国际领先水平科技成果5项,国际先进水平20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被列为江西省首批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示范城市和国家重点联系城市,星火化工厂被确定为国家“火炬计划”有机硅产业基地。完成教育投资38.79亿元,新增校舍和改造危房147万平方米,基本完成企业学校剥离和民师转编工作,农村教育实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双基”验收全面达标,民办教育健康发展,九江学院申报成功。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入,防控传染病和重大疾病成效明显,实现大灾之后无大疫;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城镇医院体制及服务模式改革取得较好成效,7个县(市)基本达到国家初级卫生保健规划要求,全市农村卫生院危房基本得到改造,彭泽县再次被评为全国血防综合试点一等县,九江县获“江西省卫生县城”称号。广播电视覆盖率全面扩大,基本实现“村村通”,全市有61个乡镇普及小调频广播,146个乡镇建起有线电视站,广播电视作品获全国性奖项37个。话剧《大山情仇》进京汇演获得圆满成功:大型舞剧《路》在江西音舞节上共获14个奖项,晋京演出获文化部文化大奖;《九江市志》完成总纂。新闻出版事业进一步繁荣,为宣传九江做出贡献。“学习型城市”创建活动扎实有效。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社区功能日益完善,获得“全国社区志愿者先进单位”等6个国家级奖项。
  2004-2006年,第十二届市政府出台《关于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意见》等文件,制定并执行《九江市市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大中专毕业生办法(试行)》;组织编制和实施《九江市血吸虫病防治中长期规划(2004-2010年)》《九江市中长期(2006~2020年)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九江市“十一五”期间依法治市规划》;部署组建九江学院等重要事项;举办中国(九江)首届国际龙狮精英赛等大型赛事活动。3年间,全市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公共事业投入不断加大,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协调。“科技兴市”稳步推进,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42项,申请专利313件。教育投入力度加强,“两基”教育覆盖率达1000-/0:加快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完成校舍危房改造33.27万平方米;初步建成共青高校新园区,组建九江学院,结束九江无本科院校的历史;全市高校在校生9.56万人,民办学校在校生9.91万人;完成企业学校剥离和民师转编工作。完成全市第三次文物普查,修缮恢复锁江楼、濂溪景区等一批历史文物,新的市图书馆建成开放。农村科技、卫生、文化三项活动全面铺开。加大卫生防疫事业的投入,全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与疫情报告网络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顺利推进;结核病、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有所加强。群众体育运动蓬勃开展,竞技体育水平进入全省前列,获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张丽萍在第二十八届残奥会上打破世界纪录。广播电视覆盖范围扩大。人口性别比得到优化,人口素质不断提高。申报“中国魅力城市”获得成功。《九江市志》《九江年鉴》出版发行。
  2007~2010年,第十三届市政府相继制定《九江市创建“江西省卫生城市”实施方案》《九江市爱国卫生工作管理办法》《江西省“光明·微笑工程”九江市实施方案》《九江市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方案》《九江市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施方案》《九江市社会用字管理暂行规定》《九江市棋牌室管理暂行办法》《九江市红十字会救助基金管理暂行办法》《九江市殡葬管理综合执法暂行规定》《九江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九江市无障碍设施建设管理办法》和《关于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的实施意见》等;召开全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暨科技工作会议、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会议、全市残疾人工作暨残疾人社区康复推进会议、全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动员大会等重要会议:举办“中国千名作家、诗人、艺术节写庐山”、九江·庐山·西海国际文化旅游节暨第十八届世界超级模特环球大赛中国总决赛、2007年中国星子(庐山)温泉旅游节暨世界旅游小姐大赛中国总决赛、第二届中国星子(庐山)温泉旅游节暨中央电视台《欢乐中国行·走进星子》大型晚会、中国(九江)第二届国际龙狮精英赛暨市第十届运动会、市第五届老年艺术节、第三届中国星子(庐山)温泉旅游节暨第二十届世界超级模特环球大赛全球总决赛、周敦颐诞辰990周年纪念、“阳光温泉”杯2009年全国健美操联赛江西站比赛、中国著名艺术家“走进生态鄱湖·聚焦庐山西海”采风创作、“红歌唱响八里湖——市爱国歌曲大家唱”歌咏比赛、中央电视台“唱响九江·相约九银”大型文艺晚会、首届环鄱阳湖国际自行车大赛九江站比赛等大型节庆赛事活动;举行首届中国庐山世界名山大会。研究部署建设市体育中心、推进全市中小学校防雷减灾示范工程以及支持兴建全国第一个大湖物理模型——鄱阳湖模型试验研究基地、九江学院与柬埔寨王家研究院共同建立柬埔寨首家孑L子学院等工作。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刘诗英(瑞昌剪纸)、宋增礼(瑞昌竹编)、喻芳泽(湖口草龙)、孟凡林(武宁打鼓歌)并公布《九江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十一五”(2006~2010年)时期,市科技人才事业明显进步,共获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5项、专利授权692项,引进外国专家200余人;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学前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教育不断加强,高等教育不断提升;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建成,甲型HIN1流感、手足口病、血吸虫病等疾病得到有效防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稳步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在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机构实现全覆盖;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拍摄、选送的影片《东京审判》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百集九江方言情景剧《女儿街的婆媳经》受到市民欢迎。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竞技体育屡创佳绩。
  第五节民众福祉 1991-1993年,第九届市政府印发《关于全面推行全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通知》,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对象、保险标准及资金筹集等均作出明确规定。颁布《关于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的规定》,列举省第一批废止的39个农民负担项目和8个收费(税)方法,以及市废止的7种农民负担项目。出台《九江市企业职工大病医疗费用社会统筹试行办法》,多方筹措资金,解决企业职工“看病难,看大病更难”的问题。发出《关于贯彻实施(九江市住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并附《九江市公有住宅提租补贴实施办法》《九江市优惠出售公有住宅实施办法》等9个配套实施细则。印发《关于加快城郊蔬菜产业发展的意见》,加大“菜篮子工程”的建设力度。
  1994-1998年,第十届市政府注重居民生活必需品的生产供应与价格调控,确定1994年新扩城市蔬菜基地100公顷,规划新增城市蔬菜基地面积166.67公顷,由市财政局安排1994年发展新菜地建设专项资金60万元;确定从1994年4月1日起对普通大米、食用菜籽油的零售价格实行市场最高限价。发出《关于进一步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通知》,并制定《九江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暂行办法》。发出《关于切实做好减轻农民负担的通知》,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采取有效措施落实到位。相继出台《九江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暂行办法》和《九江市市直企业职工最低生活保障救助暂行办法》,建立与完善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再就业工作的意见》,着力拓展下岗职工再就业渠道。建立全市自然灾害救济基金,市本级每年按财政收入的2%-3%列入预算,县(市、区)按当年财政收入的3%-4%安排预算。
  1998年,全市遭受超历史特大洪水灾害,社会稳定工作受到极大挑战。当年,市政府一边抗洪抢险,一边救灾重建。在紧急防汛期内,迅速完成百万灾民大转移,且做到转移群众有吃、有住、有安全。保证灾民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安全过冬的住处、有病能医、学生有学上,圆满实现大灾之后无大疫的预期目标。大灾过后,迅即派出380名机关干部到县、乡指导恢复重建,确保灾区社会稳定。
  1999-2003年,第十一届市政府提出:全力开展灾后重建工作,关心群众生活,落实社会保障。建立就业网络,拓宽就业渠道,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关心低收入居民的生活。加大老建投入,帮助修水、都昌等贫困大县和其他县(市)贫困乡村,切实搞好开发性扶贫,使农村贫困人口两年内基本解决温饱,贫困乡村五年内基本脱贫。动员各方面的力量扶贫济困,通过壮大社会救济基金,给受灾的群众以切实保障,使富者知贫,贫者得助,社会充满爱心。按照这一部署,召开全市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等会议;出台《九江市完善农村特困群众社会救助制度实施意见》《九江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实施细则》;颁布《关于进一步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实施方案》,采取得力措施,增加城镇居民的人均住房面积。
  2004~2006年,第十二届市政府采取的富民措施主要有:切实把“三农”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实施就业和再就业工程,让有劳动愿望和能力的人有盼头、有出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让老弱病残的人有依靠、有归宿;筑好“安全、稳定”两道防线,让全社会的人能安心、能放心。实施“十大民心工程”,办好“百件惠民实事”:专题研究部署城市生活无着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承办职工大病统筹保险业务等重要事项。
  2007-2010年,第十三届市政府把解决民生问题当作第一事务,妥善协调处理社会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增进人民群众的幸福感。采取的主要举措: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进一步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先后出台《关于解决城区居民吃菜难、买菜贵问题的工作意见》《关于加强九江市“菜篮子”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积极推进经济适用房建设和完善廉租住房制度的实施办法》《关于认真解决人民群众当前最关心的若干问题,扎实推进和谐九江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基本养老保险扩面征缴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九江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九江市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九江市市属国有改制企业职工住房安置实施意见》《九江市中心城区经济适用住房购房货币补贴实施方案》《关于加快城郊蔬菜产业发展的意见》等重要文件,编制《九江市住宅建设规划( 2006~2010)》以及各年度的《九江市中心城区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计划》;落实提高城乡低保对象的补助标准、困难职工生活救助费发放、城乡医疗救助、省属和市属企业退休教师补贴、市本级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调整、住房保障及棚户区改造等工作。
  至2010年,全市居民生活经济指标发展迅速,各项指标为1990年的百分比依次是:全部职工平均工资为1515.2%,平均每年递增14.6%;城市住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24%,平均每年递增14.2%;农村住户人均年纯收入为870.4%,平均每年递增11.4%;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末余额为4523.7%,平均每年递增21%。

知识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三册

《九江市志(1991-2010)第三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和《山东省地方史志工作条例》要求,力求全面、 系统、客观地记述1991年-2011年济阳县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