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新农村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三册》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163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新农村建设
分类号: C912.82
页数: 3
摘要: 总体目标要求是:农村经济发展,生活富裕安康,基础设施完备,服务网络健全,民主法制进步,社会安定有序,倡导文明新风,人与自然和谐。2007年,市委、市政府印发《九江市社会主义新农村“三清六改五普及”建设指南》《九江市新农村建设住宅图集》和《九江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纲要》。明确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具体措施,提出“产业为先、富民为本、整体和谐”的总体要求。
关键词: 农村建设 农村社区

内容

一、发展思路 2005年3月,市委、市政府在全市180个乡(镇)、1814个行政村、22831个自然村中,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100个自然村(涉及农户10507户,人口44938人)开展示范村建设。总体目标要求是:农村经济发展,生活富裕安康,基础设施完备,服务网络健全,民主法制进步,社会安定有序,倡导文明新风,人与自然和谐。2006年,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央“五句话二十字”方针(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以省委提出的“五新一好”为目标(即发展新产业、形成新机制、建设新村镇、树立新风尚、培育新农民、创建好班子),坚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实施强工兴城,加快九江赶超发展最基本的任务,以整治环境为切人点,以产业发展,农民增收为核心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步入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发展的轨道。2007年,市委、市政府印发《九江市社会主义新农村“三清六改五普及”建设指南》《九江市新农村建设住宅图集》和《九江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纲要》。明确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具体措施,提出“产业为先、富民为本、整体和谐”的总体要求。
  二、环境建设 2005年,全市100个示范村新修通村公路126千米,硬化村中道路77千米,新建硬化户间便道75千米,维修下水道38千米,新打井1058口,新建大小水塔40座,安装自来水2539户,新增绿化面积49万平方米,安装路灯281盏,安装有线电视2419户,电话2613户。新建沼气池1760户、垃圾池(窖)529个,改厕1923户、改栏721处。投入资金3499万元,其中群众自筹资金1718万元,财政资金600万元,乡、村两级投入339万元,市、县单位帮扶资金782万元。德安县宝塔乡岳山垅自然村,改水、改厕和沼气使用率均达100%。2006年,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达647个,涉及农户40184户。修路1279.9千米,其中通村、组道路555.37千米,自然村内便道724.53千米。改水590个村,28509户。改厕25493个,改房5533户,改栏5784个,建垃圾池2048个,清淤泥、塘泥254200立方米,清路障9665个,绿化、美化面积242622平方米,安装路灯3489盏,墙面出新1541653平方米。完成沼气池建设7396户,安装电视25730户,安装电话30736部,安装太阳能2717户。2008年,提出“修路缓装灯、栽树少种草、办事不欠债”的基本原则。从2008年起,坚持把农村清洁工程作为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要任务,列为村庄整治的重点内容,积极推进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探索出九江特色的“四四五”(农户、保洁员、理事会、环卫所四个主体。宣传培训、资金投入、制度保障、督促检查四个机制和厨余垃圾沤肥、可利用垃圾回收、土建垃圾铺路填坑、有毒有害垃圾封存、其他垃圾焚烧五个去向)的农村垃圾处理模式。坚持把环境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按照先规划后整治、先筹资后动工、先拆迁后建设、先农户后集体的程序推进。到2010年,共建设6640个新村点,共完成改水26.5万户,改路11593.6千米,改厕26.4万户,改房12.9万户,改栏15.9万个,修下水道2672.2千米,清淤泥125万立方米,普及沼气7.96万户,新增电话16.7万户,有线电视15.4万户,太阳能5.6万户。全市安排农村清洁工作资金1.01亿元,全面完成6640个新村点和64个集镇的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新建垃圾池26540个,大中型焚烧炉48个,落实保洁员7751人,购置垃圾机动运输车202台,设立回收点1511个;全市28万户110万农民过上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住整洁房、上卫生厕、用洁净能源的新生活。
  三、产业建设 2005年,全市制定100个示范村庄“一村一品”产业发展规则,“一村一品”产业格局初步形成,其中52个村庄发展果、茶等特色种植业及旅游休闲业,26个村庄发展生猪养殖和水产养殖,12个村庄发展服务业,10个村庄发展服装等加工业。与此同时,各村庄还组建农产品专业协会,扶持一批种、养、加工及运销大户。2006年,全市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主攻畜牧业、水产业、林果业等产业,推进“一村一品”向纵深发展,初步形成以粮、棉、油等传统农产品生产为基础,以畜牧、水产、早熟梨三大主导产业为骨干,以“庭院经济”为补充的农业产业发展新格局。全市扩大早熟梨面积2533.33公顷,油茶4400公顷,工业原料林10000公顷;扩大“一珠两网三鱼”(珍珠;网箱、外湖围网;彭泽鲫、鳜鱼、银鱼)特色养殖,特种水产养殖面积31200公顷:建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778个,流通大户7000多户,持有国家《农产品经纪人职业资格证书》的251人。2006~2010年,发展种植业村2625个,养殖业村1138个,加工业村411个,第三产业村698个,培育6300个致富能手和种养大户,发展庭院经济3.6万户,全市73%的建设点发展“一村一品”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396家.年产值超亿元,解决就业4000多人;规模以上农业企业272家,实现销售收入120亿元;在工商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1015家,部级示范点2家,省级示范点17家,入社农民2.8万人,注册资金总额达8.96亿元;建设点农民人均年收入比全市农民人均年收入高出7个百分点。
  四、农村社区建设 2005年,全市100个示范村新建生资购销点36个,新增便民服务站64个,新增文化娱乐场所76个,添置科技文化书籍、棋牌和一批健身器材,组建文化活动队伍55个。2006年,新农村建设村庄实现新社区、理事会、便民服务站“三块牌子,一套人员”,70%的新农村建设点成立“一会六站”,开展“五个一”(村民活动室、固定宣传栏、休闲活动场所、文体队伍、便民惠民服务站)建设,共建成村民活动室302家、固定宣传牌936块、休闲场所241处,文体队伍237支,便民惠民服务点128家。2006-2010年,全市建立农家书屋501个、文化活动室4185个、休闲活动场所3354个;整合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阳光工程、农村劳动力培训等,每年培训农民近20万人;开展文明创建活动,新农村建设点80%农户评为文明户.40%建设点评为文明村。
  五、农村信息化建设 2000年9月,市农村经济信息网络建设领导小组成立,制订《九江市农村经济信息网络管理暂行办法》,由市农办牵头筹建,采取“政府支持、部门联动、借力成网”的方式,利用气象部门卫星通讯系统,把分布在全市各乡镇计生站的计算机作为农经网的终端。农经网设置“政策法规”“农业科技”“农业气象”“劳务市场”“专家咨询”“招商指南”“市场供求”“市场价格”“旅游农业”“防灾减灾”“生殖保健”等栏目。2001年9月,全市14个县(市、区)农经网信息平台全部建成,800-/0乡镇终端开通启用。2007年5月,开始筹建九江“三农”网,11月正式开通,设置政务公开、“三农”动态、县区视窗、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化、农业开发、“三农”论坛、网站公告8个栏目。2009年4月,网站更名为“九江市新农村建设”;12月,市委、市政府成立市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两办”印发《关于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把农村信息化建设列入2010年全市百件为民实事之一。2010年,全市启动农村信息化试点工作;8月,庐山区、瑞昌市、共青城市3市(区)6个乡镇50个行政村纳入全省农村信息化试点;12月,全市14个县(市、区)均建成“九江市新农村建设”子网站;试点3市(区)共建设农村信息服务站112个,建站率lOO%,宽带人户数达18658户,平均入户率由不足3%提高到13.22%,超额完成入户率6%的目标要求。

知识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三册

《九江市志(1991-2010)第三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和《山东省地方史志工作条例》要求,力求全面、 系统、客观地记述1991年-2011年济阳县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