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农村工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三册》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1634
颗粒名称: 第八章 农村工作
分类号: D267.2
页数: 5
摘要: 至2010年,通过项目资金的大量投入,采取水利,农业、林业以及科技措施,特别是新建大批水利工程,改善农田排灌条件,使全市大量中低产田得到有效改造,生产条件明显改善,生产能力明显提高。
关键词: 基层工作 农村工作

内容

一、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县 1992年,永修县被国家批准立项成为全市第一个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县;随后,星子、德安、九江、修水、彭泽、都昌、湖口、武宁等县(区)相继进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行列。至2010年,通过项目资金的大量投入,采取水利,农业、林业以及科技措施,特别是新建大批水利工程,改善农田排灌条件,使全市大量中低产田得到有效改造,生产条件明显改善,生产能力明显提高。与此同时,实施一批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支持农产品基地建设,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扶持农村合作组织的建立与完善,使全市特别是各开发县农业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升,项目区的农民收入水平有较大提高,一般年纯收入比非项目区人均高出200元以上。
  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赣中南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1992年,永修县被国家批准为赣中南农业综合开发第二期(1992-1994年)项目县,随后星子县(1995年立项)、德安县(1996年立项)、九江县(1997年立项)相继进入项目行列。
  赣北优质棉基地开发项目 1994年,全市争取到国家立项投资建设赣北优质棉基地,都昌县、湖口县以及九江县新洲垦殖场成为项目区,其中都昌、湖口作为开发县分别独立立项,九江县新洲垦殖场则是作为项目实施单位省棉花科学研究所的一个子项目区,主要任务是为项目区生产加工包衣棉种。 江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1992~2010年,中央财政在九江农业综合开发中的投资达42049.44万元,其中无偿资金32859.99万元;省级配套投入资金14354.4万元,其中无偿资金10483.8万元:市财政配套无偿投入2299.9万元;三级财政共投入资金达58703.74万元,其中无偿资金47049.89万元。项目区受益农民投工达到456.52万个,按各个年度劳务价格折算,约合资金2.05亿元。
  开发治理土地改造中低产田 1991年以来,全市共投入土地治理开发资金36431.08万元,在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种养“双用”高效农田、建设小型水利工程等方面卓有成效。
  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 1992年,建成永修白槎镇双丰园田化工程,面积333.3公顷,投入资金161.8万元,其中集中连片面积最大的是永修县三角园田化。1995~1997年,高标准农田建设涉及全市8个行政村,面积达1200公顷,总投资达257.3万元,开挖沟渠142千米,修建桥、涵、闸860多座(处),田间机耕道36千米,完成土石方达42万立方米,单位面积粮、棉产量提高20%以上。
  建设种养“双用”高效农田2001-2004年,全市共开发建设“双用田”(既可种植又可养殖)2513.33公顷,作为“三水”(水产、水禽、水生植物)种养基地。主要有:永修县三角乡双用田(466.7公顷)、立新乡双用田(380公顷),星子县沙湖山双用田(133.3公顷)、泽泉乡双用田(133.3公顷)、浆潭圩双用田(200公顷),九江县蛟滩湖双用田(200公顷)、永安乡双用田(133.3公顷),彭泽县太泊湖双用田(666.7公顷),都昌县周溪乡双用田(200公顷)。每块大小一般在3.3-13.3公顷不等,但同一项目区田块大小基本一致。其中大部分用于养殖珍珠、河蟹及其他水产品,部分种养兼用(即在双用田四周围沟养鱼,中间表土未动的主要面积种水稻)。
  小型水利工程建设 1991年以来,全市农业综合开发共立项新建和维修小型水库90座,电排站33座,装机容量达4433千瓦,新建提灌站322座,装机容量7840.5千瓦,新开和疏浚排灌渠道2705千米,其中块石及“U”型槽衬砌538千米,累计完成土石方2662.44万方。项目区的排灌条件明显改善,加上通过施用农家肥、秸秆还田措施,提高土地耕作层的有机质含量、改造脊薄地层、增厚耕作层、清沟排渍,6.86万公顷中低产田得到改造,粮、棉、油作物增产、增效明显。
  灾害损毁工程修复1998年,九江遭受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涝灾害,农田水利设施损毁严重。国家开发办派专人到九江查灾核灾,拨专款410万元用于永修、星子、德安立项修复项目区水毁工程:永修下闸电排站、立新乡导托渠、三角乡园田化桥涵闸及8千伏输电线路:星子苏家垱1号排涝站、3号排站、观音桥电排站;德安乌石门电灌站、罗桥电灌站、吴山红桥水渠东西干渠等26处水毁工程得到重建、维修或更新。国家于1999年、2002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安排自然灾害损毁工程修复专项资金共747万元,永修、星子、德安、九江、修水、都昌、彭泽等县以这些资金为基础,加上项目受益单位群众集资和投劳,共修复灾害损毁工程90处。
  农业产业化立项与扶持1991年以来,全市采取有偿、无偿相结合的投入方式,扶持建立“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农产品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和“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等组织形式,促进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形成各个经营环节的利益关联,以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提升和农民收入的稳步提高。
  农产品专业生产基地 1991年以来,全市把农产品专业生产基地建设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工程来抓,投入大量资金扶持永修县虬津乡蔬菜基地、九江县永安乡蔬菜大棚基地、星子县菊花、肇实种植基地、修水县蚕桑种植基地、永修县鳜鱼苗种繁育基地、彭泽县万头瘦肉型种猪养殖基地、湖口县333.3公顷药材种植基地、都昌县淡水珍珠养殖基地等项目,有的项目还连续2—3年投入资金,使种养基地都能形成一定规模。
  产业化龙头企业 1991年以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重点扶持的龙头企业主要有:修水县裕发河粉有限公司2.5万吨稻谷加工及1500吨方便河粉扩建项目,江西鄱湖水产股份有限公司(都昌县)5400吨水产品加工扩建项目,博莱生态园有限公司(九江县)30万头生猪屠宰及加工扩建项目,九江天洋高新生态渔业有限公司年繁1.5亿尾黄颡鱼及健康高效养殖扩建项目,江西仙客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食用菌示范基地及保鲜生产线加工项目等。其中博莱生态园有限公司、天洋高新渔业有限公司获得中央财政资金的扶持都在1000万元以上。此外,江西宏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永修县)7500吨出口蔬菜保鲜加工项目、星子天鹅湖精制米厂5万吨稻谷深加工项目、九江鸿立(德安县)食品有限公司万吨有机胖姜深加工项目也都得到农业综合开发专项资金的重点支持。这些企业很多都是省级、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扶持,自身实力大为增强,对产业发展的牵动能力以及对周边农户的带动作用都明显增强。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007年始,先后扶持都昌芗溪鄱湖特种鱼类网箱养殖专业合作社、都昌新湖名特优水产品养殖专业合作社、永修易家河柑橘专业合作社、星子山南鸽养殖专业合作社、彭泽水木山珍专业合作社、湖口通力渔业合作社、修水大椿玉叶茶业生产专业合作社等一大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专项贷款担保工作2009年,九江县成立产业发展信贷担保基金,为生猪养殖基地农户提供信贷担保服务。财政部、国家农发办、省政府、省农发办领导专程前来调研。2010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将九江县作为全国唯一的信贷担保补助试点县,安排资金45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300万元,省级配套150万元)用于扶持九江县生猪和食用菌产业的发展。该县当年担保发放贷款1685万元,扶持一批生猪养殖户,其中大户25户,新增生猪出栏6万多头。
  第二节新农村建设一、发展思路 2005年3月,市委、市政府在全市180个乡(镇)、1814个行政村、22831个自然村中,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100个自然村(涉及农户10507户,人口44938人)开展示范村建设。总体目标要求是:农村经济发展,生活富裕安康,基础设施完备,服务网络健全,民主法制进步,社会安定有序,倡导文明新风,人与自然和谐。2006年,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央“五句话二十字”方针(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以省委提出的“五新一好”为目标(即发展新产业、形成新机制、建设新村镇、树立新风尚、培育新农民、创建好班子),坚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实施强工兴城,加快九江赶超发展最基本的任务,以整治环境为切人点,以产业发展,农民增收为核心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步入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发展的轨道。2007年,市委、市政府印发《九江市社会主义新农村“三清六改五普及”建设指南》《九江市新农村建设住宅图集》和《九江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纲要》。明确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具体措施,提出“产业为先、富民为本、整体和谐”的总体要求。
  二、环境建设 2005年,全市100个示范村新修通村公路126千米,硬化村中道路77千米,新建硬化户间便道75千米,维修下水道38千米,新打井1058口,新建大小水塔40座,安装自来水2539户,新增绿化面积49万平方米,安装路灯281盏,安装有线电视2419户,电话2613户。新建沼气池1760户、垃圾池(窖)529个,改厕1923户、改栏721处。投入资金3499万元,其中群众自筹资金1718万元,财政资金600万元,乡、村两级投入339万元,市、县单位帮扶资金782万元。德安县宝塔乡岳山垅自然村,改水、改厕和沼气使用率均达100%。2006年,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达647个,涉及农户40184户。修路1279.9千米,其中通村、组道路555.37千米,自然村内便道724.53千米。改水590个村,28509户。改厕25493个,改房5533户,改栏5784个,建垃圾池2048个,清淤泥、塘泥254200立方米,清路障9665个,绿化、美化面积242622平方米,安装路灯3489盏,墙面出新1541653平方米。完成沼气池建设7396户,安装电视25730户,安装电话30736部,安装太阳能2717户。2008年,提出“修路缓装灯、栽树少种草、办事不欠债”的基本原则。从2008年起,坚持把农村清洁工程作为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要任务,列为村庄整治的重点内容,积极推进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探索出九江特色的“四四五”(农户、保洁员、理事会、环卫所四个主体。宣传培训、资金投入、制度保障、督促检查四个机制和厨余垃圾沤肥、可利用垃圾回收、土建垃圾铺路填坑、有毒有害垃圾封存、其他垃圾焚烧五个去向)的农村垃圾处理模式。坚持把环境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按照先规划后整治、先筹资后动工、先拆迁后建设、先农户后集体的程序推进。到2010年,共建设6640个新村点,共完成改水26.5万户,改路11593.6千米,改厕26.4万户,改房12.9万户,改栏15.9万个,修下水道2672.2千米,清淤泥125万立方米,普及沼气7.96万户,新增电话16.7万户,有线电视15.4万户,太阳能5.6万户。全市安排农村清洁工作资金1.01亿元,全面完成6640个新村点和64个集镇的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新建垃圾池26540个,大中型焚烧炉48个,落实保洁员7751人,购置垃圾机动运输车202台,设立回收点1511个;全市28万户110万农民过上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住整洁房、上卫生厕、用洁净能源的新生活。
  三、产业建设 2005年,全市制定100个示范村庄“一村一品”产业发展规则,“一村一品”产业格局初步形成,其中52个村庄发展果、茶等特色种植业及旅游休闲业,26个村庄发展生猪养殖和水产养殖,12个村庄发展服务业,10个村庄发展服装等加工业。与此同时,各村庄还组建农产品专业协会,扶持一批种、养、加工及运销大户。2006年,全市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主攻畜牧业、水产业、林果业等产业,推进“一村一品”向纵深发展,初步形成以粮、棉、油等传统农产品生产为基础,以畜牧、水产、早熟梨三大主导产业为骨干,以“庭院经济”为补充的农业产业发展新格局。全市扩大早熟梨面积2533.33公顷,油茶4400公顷,工业原料林10000公顷;扩大“一珠两网三鱼”(珍珠;网箱、外湖围网;彭泽鲫、鳜鱼、银鱼)特色养殖,特种水产养殖面积31200公顷:建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778个,流通大户7000多户,持有国家《农产品经纪人职业资格证书》的251人。2006~2010年,发展种植业村2625个,养殖业村1138个,加工业村411个,第三产业村698个,培育6300个致富能手和种养大户,发展庭院经济3.6万户,全市73%的建设点发展“一村一品”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396家.年产值超亿元,解决就业4000多人;规模以上农业企业272家,实现销售收入120亿元;在工商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1015家,部级示范点2家,省级示范点17家,入社农民2.8万人,注册资金总额达8.96亿元;建设点农民人均年收入比全市农民人均年收入高出7个百分点。
  四、农村社区建设 2005年,全市100个示范村新建生资购销点36个,新增便民服务站64个,新增文化娱乐场所76个,添置科技文化书籍、棋牌和一批健身器材,组建文化活动队伍55个。2006年,新农村建设村庄实现新社区、理事会、便民服务站“三块牌子,一套人员”,70%的新农村建设点成立“一会六站”,开展“五个一”(村民活动室、固定宣传栏、休闲活动场所、文体队伍、便民惠民服务站)建设,共建成村民活动室302家、固定宣传牌936块、休闲场所241处,文体队伍237支,便民惠民服务点128家。2006-2010年,全市建立农家书屋501个、文化活动室4185个、休闲活动场所3354个;整合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阳光工程、农村劳动力培训等,每年培训农民近20万人;开展文明创建活动,新农村建设点80%农户评为文明户.40%建设点评为文明村。
  五、农村信息化建设 2000年9月,市农村经济信息网络建设领导小组成立,制订《九江市农村经济信息网络管理暂行办法》,由市农办牵头筹建,采取“政府支持、部门联动、借力成网”的方式,利用气象部门卫星通讯系统,把分布在全市各乡镇计生站的计算机作为农经网的终端。农经网设置“政策法规”“农业科技”“农业气象”“劳务市场”“专家咨询”“招商指南”“市场供求”“市场价格”“旅游农业”“防灾减灾”“生殖保健”等栏目。2001年9月,全市14个县(市、区)农经网信息平台全部建成,800-/0乡镇终端开通启用。2007年5月,开始筹建九江“三农”网,11月正式开通,设置政务公开、“三农”动态、县区视窗、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化、农业开发、“三农”论坛、网站公告8个栏目。2009年4月,网站更名为“九江市新农村建设”;12月,市委、市政府成立市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两办”印发《关于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把农村信息化建设列入2010年全市百件为民实事之一。2010年,全市启动农村信息化试点工作;8月,庐山区、瑞昌市、共青城市3市(区)6个乡镇50个行政村纳入全省农村信息化试点;12月,全市14个县(市、区)均建成“九江市新农村建设”子网站;试点3市(区)共建设农村信息服务站112个,建站率lOO%,宽带人户数达18658户,平均入户率由不足3%提高到13.22%,超额完成入户率6%的目标要求。
  第三节人才培养与表彰一、农业干部培训 1991年10月,市委农工部举办“果业工程”培训班。1992-1999年,先后举办果业培训班、村支部书记培训班、铁路沿线果园负责人奈李培训班等。自2000年开始,系统培训农业领导干部。2000年5-10月,举办10期各县(市、区)副科级农业干部培训班,每期30余人。2001-2010年,培训力度进一步加大,培训对象有市直农口部门县处级干部、各县(市、区)分管农业的领导、获“全省百强乡镇”称号的乡镇主要领导等;市委党校举办的全市农业领导干部培训班,培训对象有市直农口部门副科级以上干部、各县(市、区)农工部(农办)领导、县直农口部门副科级以上干部、乡镇副科级以上干部、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人、农村工作团团长(队长)、新农村建设点理事长、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法人代表等。共举办30余期,培训人数2500余人。
  二、人才表彰 1991-1999年,推荐表彰一批粮食、棉花、水产、林业等农业科技优秀人才和农业劳动模范,其中1998年2月市委、市政府“’97农业技术推广年”活动表彰一批先进集体、徐京发等“十佳标兵”和黄功应、胥仲谋等93名先进个人。2003年,开展“九江市优秀实用人才”评选活动,潘新华等农林口15人人选。2004年,市委、市政府表彰百名优秀人才中,李凯元、张平等9人被评为“农业技术拔尖人才”,卢作贵、潘新华等15人被评为“优秀农村乡土人才”。2008年,在“江西省第二届突出贡献人才”评选活动中,潘新华入围;在省委农工部组织的评选活动中,吴东生评为“江西省农业科教人员突出贡献奖”三等奖。何耀湖、郑根水、邵建华被评为“江西省农村创业人才”。2009年,市委农工部、市委组织部联合开展“首届九江市农村创业优秀人才”评选,王海平等20人人选;在市人才办组织的评选活动中,陈焱洋被评为“九江市第二届突出贡献人才”,陈齐信等3人被评为“九江市第五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010年,在省人才办组织的“江西省农村创业人才”评选活动中,邱耀君、余前进、黄志伟榜上有名。

知识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三册

《九江市志(1991-2010)第三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和《山东省地方史志工作条例》要求,力求全面、 系统、客观地记述1991年-2011年济阳县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