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党员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三册》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157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党员管理
分类号: D263
页数: 5
摘要: 1995年,全市党员为178268人;2000年,增至187752人。2003年,全市共有党员195704人,其中正式党员190180人,占97.18%;预备党员5524人,占2.82%。其中,35岁以下党员38235名,占党员总数的17.84%;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党员60815名,占28.37%;女党员33764名,占15.75%。远程教育2004年5月,市委组织部、市广播电视局、市教育局联合在修水县、武宁县、彭泽县、浔阳区、庐山区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试点,至2008年年初,全市建立广电模式远程教育终端站点61个,卫星接收模式远程教育终端站点218个。2009年1 1月,全市1723个行政村全部实现
关键词: 党员 党员管理

内容

一、党员人数 1991年年初,全市有中共党员152885人。1995年,全市党员为178268人;2000年,增至187752人。2003年,全市共有党员195704人,其中正式党员190180人,占97.18%;预备党员5524人,占2.82%。2005年,党员增至198546人。2010年年底.全市有中共党员214373人。
  二、党员构成 1991年,全市党员中女党员占11.69%,少数民族党员占0.2%;年龄构成:35岁以下占18.1%,36-55岁占54.4%,56岁以上占27.5%;文化程度构成:大专以上占6.9%,中专和高中占24.68%,初中以下占68.42%:行业分布:农业、林业、水利业等占45.56%,工业、交通、通信业等占22.17%,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等占13.470-/0,文化、教育、卫生、科技事业等占8.3%,商业、金融业及其他等占10.5%。 1991年以来,随着全市党员人数的不断增长,其构成也出现较大的变化,主要表现是:党员年龄构成中,35岁以下和56岁以上的人数逐步增加,36~55岁的人数呈下降趋势;文化构成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发展态势,即大专以上学历所占比例明显提高,但初中以下学历者的数量却居高不下,仅略有下降:行业分布呈多元化发展态势且统计口径也有所变化。
  1995年,全市党员年龄构成:35岁以下占16.420-/0,36-55岁占55.06%,56岁以上占28.520-/0;文化构成:大专以上15.85%,中专和高中占34.98%,初中以下占49.17%。
  2000年,全市党员中,年龄35岁以下占18.32%,56岁以上占32.870-/0;学历大专以上占180-/0,初中以下占46.48%。
  2005年,党员年龄35岁以下占17.680-/0,56岁以上占36.23%;党员学历大专以上占21.53%,初中以下占48.69%。
  2010年,全市党员中女党员占15.75%,少数民族党员占0.3%。年龄构成:35岁以下占17.84%;36-55岁占40.76%,其中36~45岁占20.41%,46~55岁占20.350-/0;56岁以上占41.4%,其中61岁以上占28.gg%。文化构成:大专以上学历占28.37%,其中研究生占0.760-/0,大学本科占10.59%,大学专科占17.05%;中专和高中占28.66%;初中以下占42.97%。行业分布:农民占35.960-/0,工人占5.61%,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占19.3%,机关团体占11.26%,学生占1.3%,离退休人员占18.2%,其他占8.34%。
  [=此处为表格(1991-2010年若干年份全市党员年龄构成一览)=] [=此处为表格(1991~2010年若干年份全市党员文化构成一览)=] [=此处为表格(1995、2000年全市党员行业分布一览)=]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2001、2010年全市党员行业分布一览)=] 三、党员吸收 1991~2010年,全市党员发展工作重心向一线和35岁以下青年倾斜,注重在新领域、新社会阶层和专业技术人员中发展党员。同时,共青团组织向党组织推荐优秀团员为发展对象的“推优”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入党积极分子队伍不断壮大。至2010年年底,全市共有共产党员214373名,比1991年152885名增加61488名,增长40.22%。其中,35岁以下党员38235名,占党员总数的17.84%;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党员60815名,占28.37%;女党员33764名,占15.75%。
  四、党员教育教育活动 1996~1998年,市委开展对全市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进行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内容、为期3年的教育活动,采取自上而下,分期分批进行,实行党内批评和自我批评相结合,对全市党员干部进行一次党性党风教育。2005年,市委决定用一年半时间,在全市党员干部中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活动共分三批进行,每批半年时间;第一批为县以上党政机关和部分企事业单位,第=批为城市基层和乡镇机关,第三批为农村和部分党政机关,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参加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全市性党内集中教育活动。2009年3月开始,市委决定用一年的时间,在全市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要求,把握坚持解放思想、突出实践特色、贯彻群众路线、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贯穿始终。
  电化教育1991年以来,全市共添置党员电化教育播放设备5262套,建立“两机一室”(录放机、电视机、电教活动室)的党员电化教育播放网点5262个,覆盖全市98%的机关、企事业单位,1000-/0的乡镇党委和农村党支部。1996年,举办“首届九江市党员教育电视片观摩评比”,以后每两年一届。1998年4月,市委组织部购制一整套VCD光盘制作设备,创办全国党员电教系统第一家VCD光盘制作中心,承接全国第五届党员教育电视片观摩评比获奖片的VCD制作任务并向全国发行。从2002年开始,全市实施党员电教科技致富工程,下发农村实用技术科教片VCD8.9万张,建立党员电教科技致富示范基地8000多个,开展专题学习和专家辅导3.5万场次,发展种植、养殖和加工等产业项目近2万个。2004年,修水县、庐山区率先在自有播放设备的农民党员家里设立党员电化教育播放点。2005年1月10日,市委组织部主办的党建电视栏目《风采》在九江电视台开播,该栏目每月播出一期。至2010年,全市有党员电教中心户3600多户;播出《风采》60期;组织开展电化教育累计96.78万场次,培训党员干部800.46万人次;拍摄制作党员电教片600多部,先后有43部自拍电教片在各类评比中获奖,其中:在全省党员电化教育电视片观摩评比中,《搏击》获特别奖,《匡庐一好汉》《奉献者的足迹》《水中有个太阳》《烛光》《让书声在半山响起》《永不退休的爷爷》《耕耘收获》获一等奖;在全国党员电化教育电视片观摩评比中,《匡庐一好汉》获一等奖,《让书声在半山响起》《永不退休的爷爷》获二等奖;《正科级女村官》获2005~2006年度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广播电视节目奖提名奖,《罗时来和他的54位父母》获第十一届江西新闻一等奖、江西首届优秀新闻奖,《永不退休的爷爷》获2009年第六届中国纪录片国际选片会党建电视节目银牌奖。
  远程教育2004年5月,市委组织部、市广播电视局、市教育局联合在修水县、武宁县、彭泽县、浔阳区、庐山区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试点,至2008年年初,全市建立广电模式远程教育终端站点61个,卫星接收模式远程教育终端站点218个。当年7月24日.市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领导协调小组办公室成立,全面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年底,在庐山区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开展村务、党务网上公开试点,实现党员教育与群众监督一举两得。2009年3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到庐山区姑塘镇周岭村检查工作,对利用远程教育网公开村务、党务的做法予以充分肯定,表示“这种网上公开的形式好,做法值得推广”。2009年1 1月,全市1723个行政村全部实现村务、党务网上公开。2010年,下发《关于认真做好2010-2013年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意见》,完成第三批45个远程教育终端站点建设,并在民生集团等8户非公企业和市直机关工委等4个单位开展远程教育延伸试点;3月18日,利用远程教育网络开展十佳村党支部书记、十佳农民党员“双带”先锋评选暨第七届党员教育电视片(远程教育课件)评比活动,有21万多人次收看候选人的先进事迹,通过网络、电话、手机等方式投票80多万张;11月,在20个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中建立远程教育终端站点,探索把远程教育网络拓展延伸到更大范围,确保党员干部经常受教育,农民群众长期得实惠。在全市开展远程教育,争创百佳优秀终端站点、百佳优秀站点管理活动。至2010年,全市建立电信宽带模式终端站点1898个、卫星加机顶盒模式终端站点45个、市级播出管理平台1个、县级播出管理平台12个,形成覆盖全市181个乡镇、1723个行政村和部分党员农户的远程教育网络;开展远程教育学习培训活动6.6万场次,培训农村党员干部25.6万人次,培训农民群众45.5万人次。
  五、流动党员服务 2004年11月,市委决定在修水县、都昌县、星子县、浔阳区、庐山区、市直机关工委组织部进行流动党员报到制试点,对全市所有流动党员再次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调查摸底登记。2006年12月,市委组织部成立“流动党员活动证”发放领导小组,各县(市、区)委组织部和市直机关工委也分别成立相应组织,对全市流动党员进行集中发证工作。至2007年3月,全市已下发“流动党员活动证”13890份,领证党支部数为2635个,领证党员9876人,发放率占98%;全市设立流动党员服务中心26个、服务站193个、服务点2018个,开通咨询服务电话26部;在全市396家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全部单独建立党组织;依托驻外办事机构组建流动党员党支部36个,联系流动党员5000余名;建立《流动党员信息库》。2008年6月,市直机关工委增挂市直“两新”组织党工委牌子,市委组织员办增挂流动党员党工委牌子,市政府5个驻外办事处增挂流动党员党工委牌子,加强和改进全市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当年,全市共有流动党员8671人,其中流出8418人,流人253人。
  至2010年,市委组织部每年均下发专门文件,要求做好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各单位根据流动党员的动态情况,及时补充、更新和完善已经建立的流动党员台账,开展上门慰问、座谈会等活动,及时查验和补发“流动党员活动证”,落实党员外出报告和行前教育等管理制度。
  六、特困党员救助 1998年4月,市委组织部建立九江党员互助基金理事会,制定《九江市党员互助基金会章程》,动员和组织机关事业单位和经济状况较好的企业、农村党员自愿进行捐款,要求按“一般党员干部职工不少于10元、科级党员干部不少于30元、县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不少于50元”的指导数筹集资金,用于补助城乡中的特困党员,以帮助特困党员解决生产生活的燃眉之急。
  2003年6月25日,由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市民政局、市直机关工委组成特困党员救助会,采取“党员捐一点、党费挤一点、财政拿一点、民政出一点”的方式筹集,由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市民政局各出资20万元和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党员个人捐款组成,每年筹资100万元,不足部分由市直工委从党费中补贴:各县(市、区)每年筹资不少于20万元,5年不少于100万元;救助金用于本地区特困党员生产、生活困难救助。当年,筹集救助金444.1万元,其中市本级97万元,各县(市、区、山)347.1万元;全市有4000多名特困党员得到有效救助。2005年“11-26”地震灾害发生后,在中组部、省委组织部下拨100万元帮扶重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和购买电教设备的基础上,市委组织部从特困党员救助金中及时拨付20万元,用于瑞昌市、九江县受灾党员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市直机关工委发动市直党员民营企业家捐款筹集21.8万元,全部用于救助市直民营企业中的特困党员。2006年、2007年分别下拨市委老干部局共10万元,慰问、救助市离退休老同志中的困难党员200人(含家属)。2008年1月,全市遭受历史罕见的冰冻雨雪灾害,在第一时间下拨各县(市、区)、庐山管理局、九江开发区、共青开发区、市直机关和中央、省属企业共41.7万元,并要求各地配套救助资金,积极帮扶、救助受灾的党员。2003-2008年,先后下拨市直机关特困党员救助资金149.7万元,救助患癌症的困难党员198人,救助特困党员子女上大学100人,救助下岗特困党员再就业培训100人。2009年,下拨50.8万元给各县(市、区)及中央省属驻市企业用于老党员、特困党员走访慰问。2010年,下拨特困党员救助金80万元,用于支持各县(市、区)救助帮扶特困党员。

知识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三册

《九江市志(1991-2010)第三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和《山东省地方史志工作条例》要求,力求全面、 系统、客观地记述1991年-2011年济阳县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