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组织工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三册》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1574
颗粒名称: 第五章 组织工作
分类号: D262.2
页数: 13
摘要: 1995年,全市党员为178268人;2000年,增至187752人。2003年,全市共有党员195704人,其中正式党员190180人,占97.18%;预备党员5524人,占2.82%。其中,35岁以下党员38235名,占党员总数的17.84%;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党员60815名,占28.37%;女党员33764名,占15.75%。远程教育2004年5月,市委组织部、市广播电视局、市教育局联合在修水县、武宁县、彭泽县、浔阳区、庐山区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试点,至2008年年初,全市建立广电模式远程教育终端站点61个,卫星接收模式远程教育终端站点218个。2009年1 1月,全市1723个行政村全部实现
关键词: 组织工作 党的组织

内容

一、党员人数 1991年年初,全市有中共党员152885人。1995年,全市党员为178268人;2000年,增至187752人。2003年,全市共有党员195704人,其中正式党员190180人,占97.18%;预备党员5524人,占2.82%。2005年,党员增至198546人。2010年年底.全市有中共党员214373人。
  二、党员构成 1991年,全市党员中女党员占11.69%,少数民族党员占0.2%;年龄构成:35岁以下占18.1%,36-55岁占54.4%,56岁以上占27.5%;文化程度构成:大专以上占6.9%,中专和高中占24.68%,初中以下占68.42%:行业分布:农业、林业、水利业等占45.56%,工业、交通、通信业等占22.17%,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等占13.470-/0,文化、教育、卫生、科技事业等占8.3%,商业、金融业及其他等占10.5%。 1991年以来,随着全市党员人数的不断增长,其构成也出现较大的变化,主要表现是:党员年龄构成中,35岁以下和56岁以上的人数逐步增加,36~55岁的人数呈下降趋势;文化构成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发展态势,即大专以上学历所占比例明显提高,但初中以下学历者的数量却居高不下,仅略有下降:行业分布呈多元化发展态势且统计口径也有所变化。
  1995年,全市党员年龄构成:35岁以下占16.420-/0,36-55岁占55.06%,56岁以上占28.520-/0;文化构成:大专以上15.85%,中专和高中占34.98%,初中以下占49.17%。
  2000年,全市党员中,年龄35岁以下占18.32%,56岁以上占32.870-/0;学历大专以上占180-/0,初中以下占46.48%。
  2005年,党员年龄35岁以下占17.680-/0,56岁以上占36.23%;党员学历大专以上占21.53%,初中以下占48.69%。
  2010年,全市党员中女党员占15.75%,少数民族党员占0.3%。年龄构成:35岁以下占17.84%;36-55岁占40.76%,其中36~45岁占20.41%,46~55岁占20.350-/0;56岁以上占41.4%,其中61岁以上占28.gg%。文化构成:大专以上学历占28.37%,其中研究生占0.760-/0,大学本科占10.59%,大学专科占17.05%;中专和高中占28.66%;初中以下占42.97%。行业分布:农民占35.960-/0,工人占5.61%,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占19.3%,机关团体占11.26%,学生占1.3%,离退休人员占18.2%,其他占8.34%。
  [=此处为表格(1991-2010年若干年份全市党员年龄构成一览)=] [=此处为表格(1991~2010年若干年份全市党员文化构成一览)=] [=此处为表格(1995、2000年全市党员行业分布一览)=]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2001、2010年全市党员行业分布一览)=] 三、党员吸收 1991~2010年,全市党员发展工作重心向一线和35岁以下青年倾斜,注重在新领域、新社会阶层和专业技术人员中发展党员。同时,共青团组织向党组织推荐优秀团员为发展对象的“推优”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入党积极分子队伍不断壮大。至2010年年底,全市共有共产党员214373名,比1991年152885名增加61488名,增长40.22%。其中,35岁以下党员38235名,占党员总数的17.84%;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党员60815名,占28.37%;女党员33764名,占15.75%。
  四、党员教育教育活动 1996~1998年,市委开展对全市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进行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内容、为期3年的教育活动,采取自上而下,分期分批进行,实行党内批评和自我批评相结合,对全市党员干部进行一次党性党风教育。2005年,市委决定用一年半时间,在全市党员干部中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活动共分三批进行,每批半年时间;第一批为县以上党政机关和部分企事业单位,第=批为城市基层和乡镇机关,第三批为农村和部分党政机关,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参加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全市性党内集中教育活动。2009年3月开始,市委决定用一年的时间,在全市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要求,把握坚持解放思想、突出实践特色、贯彻群众路线、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贯穿始终。
  电化教育1991年以来,全市共添置党员电化教育播放设备5262套,建立“两机一室”(录放机、电视机、电教活动室)的党员电化教育播放网点5262个,覆盖全市98%的机关、企事业单位,1000-/0的乡镇党委和农村党支部。1996年,举办“首届九江市党员教育电视片观摩评比”,以后每两年一届。1998年4月,市委组织部购制一整套VCD光盘制作设备,创办全国党员电教系统第一家VCD光盘制作中心,承接全国第五届党员教育电视片观摩评比获奖片的VCD制作任务并向全国发行。从2002年开始,全市实施党员电教科技致富工程,下发农村实用技术科教片VCD8.9万张,建立党员电教科技致富示范基地8000多个,开展专题学习和专家辅导3.5万场次,发展种植、养殖和加工等产业项目近2万个。2004年,修水县、庐山区率先在自有播放设备的农民党员家里设立党员电化教育播放点。2005年1月10日,市委组织部主办的党建电视栏目《风采》在九江电视台开播,该栏目每月播出一期。至2010年,全市有党员电教中心户3600多户;播出《风采》60期;组织开展电化教育累计96.78万场次,培训党员干部800.46万人次;拍摄制作党员电教片600多部,先后有43部自拍电教片在各类评比中获奖,其中:在全省党员电化教育电视片观摩评比中,《搏击》获特别奖,《匡庐一好汉》《奉献者的足迹》《水中有个太阳》《烛光》《让书声在半山响起》《永不退休的爷爷》《耕耘收获》获一等奖;在全国党员电化教育电视片观摩评比中,《匡庐一好汉》获一等奖,《让书声在半山响起》《永不退休的爷爷》获二等奖;《正科级女村官》获2005~2006年度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广播电视节目奖提名奖,《罗时来和他的54位父母》获第十一届江西新闻一等奖、江西首届优秀新闻奖,《永不退休的爷爷》获2009年第六届中国纪录片国际选片会党建电视节目银牌奖。
  远程教育2004年5月,市委组织部、市广播电视局、市教育局联合在修水县、武宁县、彭泽县、浔阳区、庐山区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试点,至2008年年初,全市建立广电模式远程教育终端站点61个,卫星接收模式远程教育终端站点218个。当年7月24日.市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领导协调小组办公室成立,全面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年底,在庐山区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开展村务、党务网上公开试点,实现党员教育与群众监督一举两得。2009年3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到庐山区姑塘镇周岭村检查工作,对利用远程教育网公开村务、党务的做法予以充分肯定,表示“这种网上公开的形式好,做法值得推广”。2009年1 1月,全市1723个行政村全部实现村务、党务网上公开。2010年,下发《关于认真做好2010-2013年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意见》,完成第三批45个远程教育终端站点建设,并在民生集团等8户非公企业和市直机关工委等4个单位开展远程教育延伸试点;3月18日,利用远程教育网络开展十佳村党支部书记、十佳农民党员“双带”先锋评选暨第七届党员教育电视片(远程教育课件)评比活动,有21万多人次收看候选人的先进事迹,通过网络、电话、手机等方式投票80多万张;11月,在20个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中建立远程教育终端站点,探索把远程教育网络拓展延伸到更大范围,确保党员干部经常受教育,农民群众长期得实惠。在全市开展远程教育,争创百佳优秀终端站点、百佳优秀站点管理活动。至2010年,全市建立电信宽带模式终端站点1898个、卫星加机顶盒模式终端站点45个、市级播出管理平台1个、县级播出管理平台12个,形成覆盖全市181个乡镇、1723个行政村和部分党员农户的远程教育网络;开展远程教育学习培训活动6.6万场次,培训农村党员干部25.6万人次,培训农民群众45.5万人次。
  五、流动党员服务 2004年11月,市委决定在修水县、都昌县、星子县、浔阳区、庐山区、市直机关工委组织部进行流动党员报到制试点,对全市所有流动党员再次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调查摸底登记。2006年12月,市委组织部成立“流动党员活动证”发放领导小组,各县(市、区)委组织部和市直机关工委也分别成立相应组织,对全市流动党员进行集中发证工作。至2007年3月,全市已下发“流动党员活动证”13890份,领证党支部数为2635个,领证党员9876人,发放率占98%;全市设立流动党员服务中心26个、服务站193个、服务点2018个,开通咨询服务电话26部;在全市396家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全部单独建立党组织;依托驻外办事机构组建流动党员党支部36个,联系流动党员5000余名;建立《流动党员信息库》。2008年6月,市直机关工委增挂市直“两新”组织党工委牌子,市委组织员办增挂流动党员党工委牌子,市政府5个驻外办事处增挂流动党员党工委牌子,加强和改进全市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当年,全市共有流动党员8671人,其中流出8418人,流人253人。
  至2010年,市委组织部每年均下发专门文件,要求做好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各单位根据流动党员的动态情况,及时补充、更新和完善已经建立的流动党员台账,开展上门慰问、座谈会等活动,及时查验和补发“流动党员活动证”,落实党员外出报告和行前教育等管理制度。
  六、特困党员救助 1998年4月,市委组织部建立九江党员互助基金理事会,制定《九江市党员互助基金会章程》,动员和组织机关事业单位和经济状况较好的企业、农村党员自愿进行捐款,要求按“一般党员干部职工不少于10元、科级党员干部不少于30元、县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不少于50元”的指导数筹集资金,用于补助城乡中的特困党员,以帮助特困党员解决生产生活的燃眉之急。
  2003年6月25日,由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市民政局、市直机关工委组成特困党员救助会,采取“党员捐一点、党费挤一点、财政拿一点、民政出一点”的方式筹集,由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市民政局各出资20万元和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党员个人捐款组成,每年筹资100万元,不足部分由市直工委从党费中补贴:各县(市、区)每年筹资不少于20万元,5年不少于100万元;救助金用于本地区特困党员生产、生活困难救助。当年,筹集救助金444.1万元,其中市本级97万元,各县(市、区、山)347.1万元;全市有4000多名特困党员得到有效救助。2005年“11-26”地震灾害发生后,在中组部、省委组织部下拨100万元帮扶重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和购买电教设备的基础上,市委组织部从特困党员救助金中及时拨付20万元,用于瑞昌市、九江县受灾党员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市直机关工委发动市直党员民营企业家捐款筹集21.8万元,全部用于救助市直民营企业中的特困党员。2006年、2007年分别下拨市委老干部局共10万元,慰问、救助市离退休老同志中的困难党员200人(含家属)。2008年1月,全市遭受历史罕见的冰冻雨雪灾害,在第一时间下拨各县(市、区)、庐山管理局、九江开发区、共青开发区、市直机关和中央、省属企业共41.7万元,并要求各地配套救助资金,积极帮扶、救助受灾的党员。2003-2008年,先后下拨市直机关特困党员救助资金149.7万元,救助患癌症的困难党员198人,救助特困党员子女上大学100人,救助下岗特困党员再就业培训100人。2009年,下拨50.8万元给各县(市、区)及中央省属驻市企业用于老党员、特困党员走访慰问。2010年,下拨特困党员救助金80万元,用于支持各县(市、区)救助帮扶特困党员。
  第二节农村党建 1991年,市委把村级党组织建设纳入农村社教工作,开展后进村党支部整顿,形成村级组织配套建设格局。1992年始,对全市198个后进村党支部进行整顿,调整配备党支部书记144名,到1994年,有182个后进村改变落后面貌,52个村跨入先进行列。1995—1997年,开展第一轮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从市直机关选派150名干部驻村,共组织2000名干部下村,重点抓好全市500个后进村和经济薄弱村的转化提高工作。1998-2000年,开展第二轮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继续组织市直部门开展“抓乡带村”,在全市创建100个“六个好”(建设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带出一支好的干部队伍、选准一条好的发展路子、健全一套好的管理制度、保持一种好的工作作风、形成一个好的工作格局)乡镇党委、1000个示范“五个好”(领导班子好、党员干部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小康建设业绩好、农民群众反映好)村党支部。1999年,开展创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委、党建工作先进乡镇党委、“五个好”村党支部“三级联创”活动。2000年12月,全市开展“万人下乡抓发展”活动。
  2001年,全市开展农村“三个代表”学教活动,开展乡镇政务公开、村务公开检查,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2001-2003年,开展第三轮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组织选派市直部门“包村挂乡”,重点抓村级组织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2002年,试行农村村落社区党建工作,建立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一会六站”(志愿者协会及社会互助救助站、公益事业服务站、环境卫生监督站、文化活动联络站、民间纠纷调解站、科技信息传播站)制度。2003年,以“三级联创”为抓手,通过落实领导干部和部门抓村建工作责任制,并实行档案管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整体得到加强,全市涌现出126个“六好”乡镇党委、1208个“五好”村党支部;先后创办示范服务基地21049个,有9787名党员培养成为致富能手,1270名致富能手培养成为党员,2570名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为村干部。2004年,全市试行农村“两重两轮”投票制(村级重大党务和重要村务由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议分别进行两轮投票表决,征求意见、形成决议)。2004-2006年,开展第四轮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继续开展市直部门包村包点。2005年,开展基层党组织便民惠民服务,构建新农村惠民物流通道。结合村级换届,推行村委会“自荐直选”(无候选人),推行村党组织“两轮票选”(召开村民代表会首轮投票确定正式候选人,再组织党员大会第二轮投票选举党组织成员)。2006年,组织开展农村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实施村级组织活动场所项目建设,建设中央项目158个,市县落实配套资金156.42万元。2007年,进一步实施村级组织活动场所项目建设,建设中央项目100个,市县落实配套资金99万元。市委组织部与市民政局全面推行“两重两轮”投票制。与市扶贫办联合实施扶贫开发重点村“一村一名中专生”培训计划。与市农业局联合开展“党旗引领合作社”工作。当年,永修县柘林镇易家河村党总支升格为村党委,这是全市第一个村党委。2007-2010年,开展第五轮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坚持市级党员领导干部村建联系点、市直部门包村工作制度,要求包村部门做到“四个一”(帮建一个整洁规范的村部、发展一批符合群众意愿的产业化组织、培育一批党员经纪人大户典型,每年开展一项和谐文化活动)。2008年,开展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共选聘74名大学生村干部,全部分配到行政村,任村党组织书记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加强农村党员经纪人队伍建设。4月23日,《人民日报》理论版刊登《抓好农村党建,促进科学发展》一文,介绍九江市农村党建创新工作。2009年,在全市农村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制定和落实农村党员、村干部“一定三有”(定权责立规范,工作有合理待遇、干好有发展前途、退后有一定保障)政策,健全村干部激励约束机制,各县(市、区)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年报酬达9339元(上一年全省农村劳动力平均收入水平),全面办理养老保险,有25名村党组织书记被选聘为县乡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健全村干部“述职述廉、民主评议”和乡镇党委书记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制。选聘59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深化“三培两带两服务”(服务农民生产经营、服务农民生活改善)工作,全面推行村级党务村务网上公开。2010年,市委下发《关于在全市农村普遍建立村民事务理事会的意见》,延伸党的工作触角;实施村级组织活动场所项目建设,建设中央项目167个、省级项目52个,自建项目196个,落实配套资金4542.64万元,实现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全覆盖”;选聘136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对2008年选聘大学生村干部进行任职期满考核、安置事业单位,共选聘49人,并将其中26人续聘为村党组织书记、副书记;在全市农村普遍建立村民事务理事会,开展理事会党建工作。从市直包村部门选派129名正科级党员干部担任所包扶村党组织书记:开展“学沈浩、下基层、办实事”活动,《九江市百名组工干部春节回乡见闻》经验材料受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批示,《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先后报道这一活动;深化农村“两重两轮”投票制(对农村重大党务、重要村务实行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议两轮投票表决)工作,7月28日《人民日报·民主政治周刊》整版介绍九江市“两重两轮”做法。
  第三节社区企业党建 2003年,全市加强社区党建工作,推广浔阳区“三三四”模式,即:明确区委、街道党工委、社区党支部三级社区党建工作职责,构建纵向到底的领导责任机制;设立区“社区党建工作协调指导委员会”“街道社区党建共建议事会”“社区党建联系会”3个非常设议事组织,形成“横向到边”的协调参与机制;组织实施“核心工程”“道德工程”“久安工程”和“民心工程”,致力于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树立社区文明形象,加强社区治安联防联治,增强社区服务功能。11月15日,浔阳区社区党建“三三四”模式研讨会召开,副省长孙刚、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司长张明亮、中组部组织局副局长张国隆、北京社科院院长朱明德、省政府副秘书长金细安,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弘强、省民政厅厅长罗筱玉等参加,对该模式进行专题论证和研讨并给予充分肯定。当年,浔阳区成功申报“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浔阳区丁官路社区支部被中组部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同时,以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为目标,重点加大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力度,全市有392个“两新”组织建立党组织,占应建党组织的850-/0;以探索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有效途径为主题,推进国有企业党建工作。2010年,在全省设区市率先成立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工委,配合国企改制,做好改制企业组织设置和移交社区工作;深化城乡社区“六联六互”党建模式,推进“党建一体化”工程,得到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莫建成批示肯定。
  第四节市直机关党建一、思想建设 1991年以来,市直机关工委注重加强党员干部思想教育。2002年,建立市直工委党校,每年分批举行党务干部培训班、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预备党员培训班、副科级干部理论学习培训班、法制宣传员培训班。2005年,市直机关工委建立“九江机关党建网”,在市图书馆开设“市直党员阅览室”,同时部署市直各基层党组织建立党员活动室。2006年,在党费中拿出2万余元,向10个有困难的市直基层党组织赠送电教播放器材,协助建立党员电教室。2008年,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市直机关党员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等4个文件;举办市直科级干部、入党积极分子、党支部书记培训班共30多期,培训800余人。2009年,举办4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2期市直基层党支部书记轮训班、2期市直单位科级干部培训班;对17个市直单列单位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行全程指导和督查。2010年,市直机关工委制定《市直机关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活动实施方案》和《市直单位党员干部阅读活动实施方案》,举办4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2期市直基层党支部书记轮训班、2期市直单位科级干部培训班和市直机关团干培训班等。
  二、组织建设 1991年来,市直机关工委从市直机关党组织隶属关系、市直机关专职党务干部管理关系等10个方面理顺关系,对新经济实体党组织、社团党组织等实行分类管理,设立流动党员服务站,办法《流动党员活动证》。组织开展“创先争优、树立典型”活动,打造党员先锋品牌。2008年,成立市直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工委。2009年,批准成立市直社会组织党总支、市直注册会计师行业党组织等新社会组织基层党组织8个;在市直单位党组织中开展“我为机关党建工作出一招、献一策”活动,下发调查问卷200余份,收到建议29条。2010年,出台《市直机关基层党组织工作条例实施意见》,成立市直机关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下发《市直机关创先争优活动实施意见》,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
  三、廉政建设 2008年,在市直单位营造“扬清风、树正气”氛围,评选表彰勤廉兼优的先进典型;办理信访件5件,审理4名党员违纪案件。2010年,市直机关工委表彰10名“廉勤典型”和7名“贤内助”,并向市委推荐4名“廉勤典型”和3名“贤内助”人选;开展“万名干部下基层,万名群众评机关”活动,通过调研、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共征集意见87条、建议114条;当年审理4件党员违纪案件,审结率100%。
  四、救助帮扶 2008年,四川省汶川地震发生后,组织市直单位1.5万名党员捐款捐物,其中600万元“特殊党费”全部支援灾区;市直万余名党员奉献爱心捐款40万元,救助患重病党员和生活困难党员。2009年,组织党员捐献特困党员救助金40万元,对市直单位125名特困、重病党员进行走访慰问,资助48名特困党员子女上大学:市直机关单位开展对鄱阳湖滨农村的“四级联创、携手共建”扶贫帮建活动,帮扶资金30余万元。
  第五节干部管理一、教育培训 1991年以来,全市初步形成以党校、行政学院为主阵地,理论培训和能力培养为重点,科级及以上干部为培训主体的干部教育培训新格局,培训方式有脱产培训、中心组学习和在职自学。2004年始,先后把125名领导干部送到国外有关院校学习,其中在美国路易维尔大学举办2期半年学制的年轻干部培训班,获“美国国际姐妹城市友好交流合作可持续发展奖”。2005年,在全省率先进行“人机对话”考学,先后3次对45岁以下科级以上领导干部进行考学,达1.9万人次。2009年,启动干部在线学习,143名45岁以下新提拔县级领导干部参加首期学习;选派100名35岁以下的正科级干部采取“三步走”(清华大学学习1个月、在党校请厅级干部授课1个月、到市直部门或乡镇重点工程挂职4个月)方式进行培训锻炼,取得良好效果,受到中组部充分肯定;连续6批选派800多名青年干部到基层和项目建设一线,直接参与破解国企改制、征地拆迁、项目推进等经济建设难题,提升实际操作能力和群众工作能力。 至2010年,全市累计培训干部20万人次,其中市委党校培训干部8000余人次;全市有5500多名党政干部获得党校大专以上在职教育学历,其中在职研究生学历230多名。
  二、管理权限县(市、区)干部管理权限 1993年,按照“管少、管好、管活”原则,市委下发《关于调整部分干部管理权限的通知》,下放庐山管理局正科级干部管理任免权限,市委只管理任免庐山管理局副县(处级)以上干部,市委组织部管理任免庐山管理局党委组织部副部长;将市委组织部管理的县(市、区)劳动人事局局长,公安局局长、政委和须事先报市委组织部备案的县(市、区)直部、委、办、局、群团部门正职,人大办公室主任,政协秘书长、办公室主任及乡镇人大主席团常务主席,调整为县(市、区)委管理任免。至此,对县(市、区)科级干部,市委组织部只管理任免纪委副书记、组织部正副部长、乡(镇、场)党委书记、乡(镇、场)长。
  [=此处为表格(1995-2010年若干年份全市县(市、区)干部统计一览)=] [=此处为表格=] 市直企业干部管理权限 1992年11月,市委下发《关于下放企业领导干部管理权限的通知》,明确原由市委管理的市属正县级企业的党政副职,市委组织部在考察并征求企业主要领导同志的意见后,由市委审批。1993年4月,下发《关于下放企业领导干部管理权限的补充通知》和《关于下放企业领导干部管理权限有关问题的解释》,规定原由市委管理的市属正县级企业的行政副职(含三总师),下放给企业管理,由厂长(经理)聘任,企业报市委组织部和主管部门备案;市属科级企业党政正职,下放给企业主管局党委(党组)管理,由主管部门报市委组织部备案;市属副县级企业党组负责人,工会主席的任免,按照《党章》《工会章程》规定办理;事业单位属自收自支、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也参照上述执行。1998年11月,部分市属工业企业法人代表管理权限下放,市委、市政府授权各主管局聘任并管理企业法人代表。事后报上级备案。2002年7月,出台《关于改进市属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管理的意见》,除市港务局、市商业银行、市城市建设经营投资公司、市新兴建材资产管理公司外,其他市属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行政级别一律取消。
  市直科级干部管理权限2001年12月,市直单位科级干部管理权限下放,市委各部门、市直各单位正科级干部实行任前备案管理,副科级干部实行任前审核职数,经市委组织部审核同意复函后由所在单位党组织发文任免;科级非领导职务的任职,按分口分别由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有关科室审核职数,审核同意后由所在单位党组织决定任职。2002年12月,市委组织部干部二科管理职责调整为负责考察考核市直单位领导班子及其领导干部,协助做好中央和省驻市单位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管理工作。
  三、干部监督 1991年来,市委组织部坚持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有关干部监督工作的方针、政策,加强对全市组织部门干部监督工作的综合、协调和宏观指导。2003年,市委印发《关于开展在职领导干部监督进社区工作的实施意见》,在全市范围内(12个街道和11个城关镇,共214个社区)开展领导干部监督进社区工作,共有5105名县(市、区)委管理的科级干部、1346名市委管理的处级干部、419名垂直管理的处级干部接受社区监督,当年被查处的25名科级以上领导干部中有15名是通过开展干部监督进社区而反映出来的。2004年,全市建立和完善干部监督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由组织部门牵头、执纪执法部门齐抓共管的干部监督工作合力。
  第六节人才管理一、政策支持 1992年,市委下发《关于选拔、管理优秀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工作的试行意见》。2000年,下发《关于选拔、管理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工作的意见》,进一步规范优秀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的选拔和管理。2003年,出台《九江市关于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意见》,对全市人才工作的培养、使用、引进等环节提出明确要求。2004年,市委召开全市人才工作会议,要求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为主体的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人才培养力度和广泛吸纳优秀人才。2005年,下发《中共九江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工作制度》,出台《关于建立领导干部联系优秀人才的暂行办法》《关于下发九江市优秀高技能人才选拔管理办法的通知》《九江市优秀农村实用人才选拔和管理暂行办法》和《九江市优秀专业发明人奖奖励办法》。2010年,出台《中共九江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2010年人才工作任务》《关于实行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的意见》《九江市县(市、区)人才工作考核先进单位奖励办法》和《九江市人才工作创新奖励办法》,在全省最早实行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管理。
  二、人才引进与选拔 1992年、1997年、2004年、2007年、2010年,全市分5批选拔出优秀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7名、41名、60名、30名、21名。2004年以来,招募“三支一扶”(支农、支医、支教、扶贫)高校毕业生1440人、大学生“村官”258人、公务员2000余人和农村教师1200人。建立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引进博士、硕士学位以上高层次人才600余人。2003年,全市引进博士30名,硕士350名,仅九江学院就引进博士16名,硕士150名;评选60名优秀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建立3000名“九江籍在外地工作人才”和1000名涵盖全市各种所有制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信息库。2004年以来,举办各类人才集市200余场、大型人才交流会40多场,进场招聘单位1.5万家,进场求职人数超过30万人次,6万多人实现就业。2005年、2010年分别选拔出突出贡献人才7名、6名。2006年、2009年先后开展第一届、第二届九江市优秀专利发明人评选,分别选出10名优秀专利发明人,先后每人奖励5万元、6万元。2008年,成功举办“科技一人才一项目对接活动周”,邀请全国111家知名院校、282名专家学者参会,签约项目80个、资金52.2亿元。从2008年开始,清华大学每年派出10名左右的优秀研究生来九江挂职锻炼。2010年,组织评选“第二届九江市突出贡献人才”和“九江市第五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全市选拔出工业企业优秀经营管理人才、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优秀技能人才各10名。对每位获奖优秀人才均给予几千至数万不等的物质奖励;面向全国招聘3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每人年薪30万元;先后选拔15名青年干部到中央企业、国家部委和27名骨干人才到发达地区挂职锻炼,选派129名干部赴美国、新加坡等地学习培训;分2批选拔100名35岁以下年轻正科级领导干部赴清华大学和市委党校各学习一个月后,交流挂职4个月;科技人才对接活动累计对接项目297个,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391人,建立规模以上技术研发中心48个,与全国119所知名院校所建立长期对接合作关系。
  [=此处为表格(2000-2010年部分年份全市人才存量一览)=] 第七节老干部管理一、思想建设理论学习 1991年以来,市委老干部局坚持执行老干部的阅文、学习、定期听取政治和经济形势报告等制度,建立健全离退休干部党组织生活制度,努力创造条件办好老干部学校,进一步办好老干部活动室。1996-2003年,坚持每月举办一次市直单位正处级退休干部理论学习。2004年始,由江西民生集团出资,为市直单位副厅级以上离退休干部每人赠阅1份《浔阳晚报》。2008年7月,成立市老干部党校,与市老年大学合署办公。按照“坚定党性、永葆本色、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促进健康、服务社会”的办校宗旨,定期组织离退休干部党员进行理论培训和上级文件精神的集中辅导学习。
  形势教育2000年以来,全市各部门和单位每年都组织离退休老干部收听收看省委主要领导在全省离退休干部形势报告会的讲话,各县区在分会场组织收看。坚持每年两次向老干部通报国际国内形势和单位发展情况。市(县、区、山)每年都召开离退休干部迎新春茶话会,主要领导出席会议,向老干部通报政治、经济形势和社会发展情况,征求老同志们的意见与建议。
  参观考察 1996-2003年,市委老干部局每年组织部分正县级退休干部到外地参观考察,先后参观考察各县区、省内各地市及湖北省的武汉、黄冈、宜昌、黄石等地。2006年3月,组织市直单位副厅级以上离退休干部参加县(市、区)“巡回看变化”活动。2010年4月,组织80余名市直单位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到南京、苏州等地考察;9月,组织120多名市直单位副厅级以上离退休干部到上海世博园以及浙江、江苏等地参观。
  二、组织建设 2000年4月起,市委老干部局坚持每年举办两期老干部党支部书记培训班。2002年7月起,市委组织部每年划拨留存党费5万元给市委老干部局管理使用;市委老干部局专门为市直单位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配备一部小灵通,为工作联络提供方便。2006年8月起,上级党委组织部门将离退休干部党支部收缴的党费按500-/0的比例留成,作为支部建设工作经费。2010年2月起,市直各单位支持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办公条件,落实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交通、通信费补助每月不少于50元;7月,市委老干部局转发《九江市轻化集团公司国有改制企业离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暂行办法》,将市轻化集团在改制过程中加强离休干部党支部建设的经验做法,在全市推广;8月,4名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参加在河北北戴河举办的全省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培训班;11月,瑞昌市建设局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徐新敬参加在宜春市举办的全省离退休干部党建工作经验交流会,并就创建“五好支部”作典型发言。
  [=此处为表格(1999-2010年若干年份全市老干部党支部一览)=] 三、待遇落实政治待遇1991-2010年,全市老干部与同级在职干部一样阅读有关文件,及时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通过举办座谈会、形势通报会等形式,向老干部宣讲本地本单位的政治经济发展情况及国际国内重大热点难点新闻资讯:市党代会和人大、政协“两会”以及重要活动,均邀请老干部代表参加并在主席台就座:对于重要岗位、重要职务的人事安排,市委都会事前征求老干部的意见和建议。实行节日走访慰问和重要纪念日召开招待会、座谈会等制度,体现党组织对老干部的重视与关怀。
  生活待遇1991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按照政策规定,全面落实老干部的生活待遇,坚持每年春节、元旦市领导走访慰问老红军和正厅级老干部。2003年,建立离休干部“三个机制”(离休费、医药费保障机制和财政支持机制),当年医药费统筹标准为每人7500元。同年始,坚持端午、中秋节走访慰问副厅级以上老干部。同年7月起,全市老红军遗孀生活补助从每人每月255元增加到800元。2004年,为7名健在的老红军每户解决1名晚辈就业市直事业单位的指标。2007年起,每两年走访慰问跨省易地安置的离休干部,市财政每年安排10万元作为老干部特困救助资金。市委老干部局每年走访慰问100户特困离休干部,局机关人员与市直单位100名特困离退休干部开展帮扶结对子活动,随时掌握情况,解决实际困难。2008年始,市第一人民医院组织专家每月为老红军上门巡诊。2009年,离休干部医药费统筹标准提高为每人18000元。2010年8月,全市副厅级以上离退休干部从当年起享受用车补贴,按级别为每人每年5000-10000元不等:12月,市老干部休养所整体改造工程竣工。
  信访接待1991-1995年,老干部信访集中反映住房安置问题;1996~1998年,集中反映企业单位离休干部工资套改问题;1998-2002年,集中反映企业拖欠离休干部医药费问题。对于老干部来信来访,市委老干部局做到件件有答复、事事有回音,凡老干部集中反映的问题,均得到市委、市政府及时、妥善的解决,其中2009年共接待老干部来信来访38件次。市委、市政府、市纪委主要领导亲自解决红军遗孀生活补贴不到位和老同志住房等诸多历史遗留问题,协调解决九江航空宾馆3名离休干部生活补贴等。 [=此处为表格(1991-2010年若干年份全市离休干部一览)=] 四、老干部活动活动场所1991年以来,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市老年大学为市直离退休老干部活动场所。新建大楼位于庐山大道,建筑面积6340平方米(其中市老年大学1300平方米),总投资2000万元,于2006年重阳节正式开放。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室内设有棋牌室、麻将室、健身室、乒乓球室、台球室、书画室、录像室、排练室、阅文室、阅览室、多功能厅、大小会议室、食堂等,室外设有9个门球场和两个地掷球场;市老年大学设有教室、电子琴室、电脑室、排练室、排练厅、办公室、会议室、教学成果陈列室等,开设书法、绘画、古文、诗词、二胡、电子琴、电脑、数码摄影、声乐、民舞、英语、瑜伽、葫芦丝共13个专业、27个教学班,2010年共有学员1045人次。
  文体活动1991年以来,全市老干部文体活动队伍近100支,有声乐、舞蹈、书法、绘画、时装表演、门球、乒乓球、台球、地掷球、象棋、围棋等各类团队、协会,大型活动连续不断。1997年11月,长江沿岸城市第十一届老年门球赛在九江举行,来自24个省市近300名老同志参加。2001年5月,“庐山杯”全国老年人乒乓球邀请赛在九江举办,来自28个省市300多名老同志参加。2009年9月,市老干部活动中心时装队《伟大的祖国伟大的党》参加由省委老干部局、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举办的“祖国颂”全省离退休干部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文艺汇演,获一等奖。2009~2010年,市老干部活动中心时装队参加由上海世界华人联合会举办第七届“金夕年华”全国中老年才艺大赛和2010舞动浦江·唱响世博“金夕年华”全国中老年才艺大赛,在来自全国38省市32节目中,两次获金奖;出版《浔枫书画册》。
  2009年6月,市老年大学被省委组织部、省委老干部局授予“江西省老年大学省级示范校”称号。2010年10月,市老干部活动中心被省委组织部、省委老干部局授予“全省优秀老干部活动中心”称号。

知识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三册

《九江市志(1991-2010)第三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和《山东省地方史志工作条例》要求,力求全面、 系统、客观地记述1991年-2011年济阳县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