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城市建设与管理决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三册》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1562
颗粒名称: 第五节 城市建设与管理决策
分类号: F29
页数: 3
摘要: 第五节城市建设与管理决策一、开放港口旅游城市方略 1991年11月,市委、市政府出台《九江加快建设开放城市的实施方案》。2002年4月,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按百万人口的目标规划,推进城市化,建设独具特色的人居环境,形成宁汉之间的旅游热点,培育京九中段的物流中心。全年新增10万城镇人口,提高城市化率2个百分点。2006年11月,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3+1”发展战略,即全力推进大工业、大旅游、大物流和城市大建设,把九江打造成城在水边、水在城中、湖光山色、山水相依的“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山水生态港口旅游城市。
关键词: 城市建设 经济管理

内容

第五节城市建设与管理决策一、开放港口旅游城市方略 1991年11月,市委、市政府出台《九江加快建设开放城市的实施方案》。1999年,提出实施“12236”工程,即筹建“一场”,建设与九江城市人口规模相适应的集行政、文化、艺术和体育为一体的“城市中心广场”;新辟“两园”,白水湖公园,长江大桥桥头公园;治理“两湖”,通过截污、引清和清淤,治理好甘棠湖、南门湖,并逐步搞好绿化和美化;拓展“三路”,庐山大道、滨江路、长江大道;新建“六大建筑”,长江大桥南岸琵琶亭、图书馆、博物馆、体育中心、文化会议中心、城东和城西出口城市雕塑。2001年,市委七届十四次全会提出,3-5年内筹资30亿元重点建好“五大景区”,把滨江路景区建成九江的“外滩”;把甘棠、南门“两湖”景区建成九江一双明亮的“眼睛”;把九威大道景区建成九江的“世纪大道”;把以琵琶亭、长江大桥为中心的桥头景区建成九江的标志;把八里湖景区建成九江的“西湖”。2002年4月,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按百万人口的目标规划,推进城市化,建设独具特色的人居环境,形成宁汉之间的旅游热点,培育京九中段的物流中心。2003年,对城市建设做出新部署,按照现代化港口旅游城市定位,重点建好“一站二场三道”(火车站站前广场、抗洪广场、南湖广场、九威大道、滨江大道、长虹大道),放宽政策,敞开城门。全年新增10万城镇人口,提高城市化率2个百分点。2005年8月,做出《关于建设美丽富裕和谐强盛社会主义新九江的决定》,提出推进城市大建设,建设“最适宜人类居住”的现代化山水生态港口旅游城市,力争到2010年把九江建设成为市区人口过百万的区域中心城市。2006年11月,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3+1”发展战略,即全力推进大工业、大旅游、大物流和城市大建设,把九江打造成城在水边、水在城中、湖光山色、山水相依的“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山水生态港口旅游城市。2010年7月,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意见提出,按照“山水生态、宜居宜业”的城市发展目标,彰显“诗韵田园、水墨九江”的城市文化特质,发挥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把九江打造成长江沿岸重要工业基地、赣鄂皖区域物流中心和现代开放港口旅游城市。
  二、“大九江”发展方略 2003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开发昌九、九星沿线新区,拉开城市框架。2007年2月,出台《关于拓展城市框架,推进港口旅游城市建设的意见》,决定在加速昌九工业走廓、沿江城镇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同时,重点实施“一核、二带、三城、九镇”(一核:城市核心区;二带:昌九工业走廊、沿江产业带;三城:瑞昌、湖口、星子;九镇:姑塘、海会、温泉、马回岭、岷山、赛阳、港口街、城子、码头)协调发展战略,形成“美丽浔阳、怀抱庐山、东临鄱湖、北依长江、西拓港城、南接走廊”的城市区域发展格局,构筑约1000平方千米区域面积的城市空间形态。2009年1月,市委九届七次全会做出走向“八里湖”时代战略部署,提出构建“大九江”城市发展格局,将瑞昌、湖口、星子和九江县4个大的组团纳入“大九江“来规划,做好对接文章,彰显“同城效应”。2010年,决定加快“四县(市)一山”(瑞昌市、湖口县、星子县、九江县、庐山)与中心城区的对接,做好城市轻轨交通规划研究,建设“四县(市)一山”与中心城区及城市各组团之间的快速通道,构建20分钟车程的“大九江”经济圈。提出“一核六组团”(一核:城市核心区,由老城区、八里湖新区、十里片区组成;六组团:城西港区组团、城东港区组团、芳兰组团、姑塘组团、沙河组团、港口街组团)的城市空间发展布局;做出“三年决战城建项目200亿”的决策部署,用3年时间在中心城区实施7类100项工程,完成200亿以上的政府投资,基本完成中心城区150平方千米规划范围内的主干路网和功能设施。
  三、八里湖生态新区方略 1992年4月,市委、市政府决定设立九江八里湖开放开发区,面积为3.8平方千米。2003年,提出“环绕八里湖,建设新九江”的构想。2009年1月,市委九届七次全会做出“加快城市建设步伐,拉大城市框架,实现从甘棠湖、南湖时代走向八里湖时代”的战略部署,按照“一个目标”(打造生态新区)、“两个优先”(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优先)、“三个三分之一”(水面、森林绿地、建筑各三分之一)的规划布局,营造观湖、观江、观山、观城的“四观”生态效果,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使八里湖新区框架基本拉开、功能基本完善、环境基本建成;同时,按照“显山露水”的要求,突出水面、岸线、临水建筑、城市建筑轮廓线四个层次的城市空间形态,加快编制八里湖片区控制性详规;突出九江山水名城特色,最大限度地保护八里湖生态资源,使之成为“水乡名城、生态绿岛、文化乐园、人居胜地”的新城区。
  四、新型城镇化方略 1995年7月,市第七次党代会提出要按照“全面规划、节约用地、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方针,制定好发展规划,科学布点,加快建设,鼓励农民进镇创办二、三产业,参与集镇建设,兴办各种配套设施,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同时,《中共九江市委关于(九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加快城镇建设步伐,推进城市化进程。按照合理布局、节约土地、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要求,有计划地发展一批小城镇和中心村,促进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1996年,出台《关于鼓励“农民造城”的有关政策意见》,制定引农造城十项政策措施。2002年4月,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以现有城区为依托,以昌九、九星沿线为两翼,构建“V”型城市框架,合理调整行政区划,推动九江县和九江开发区设立区街建制,把瑞昌、湖口纳入卫星城规划建设;结合城防大堤整治和港口西移,加快城西建设步伐,以庐山党政机构下迁为契机,加速东南城区开发。通过推动铜陵一九江铁路、九江一景德镇一衢州铁路、武汉一九江铁路复线及沿江高等级公路的立项和建设,贯通东西大通道,带动城镇发展。2006年11月,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充分发挥全市山、江、湖生态多样性地域特色和生态优势,以沿江、沿路、环山、环湖为轴线打造一批特色城镇。2009年6月,出台《关于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实施意见》,提出依托共青城所具有的独特资源优势,积极推进共青城创建生态经济示范城活动,打造“中国青年创业基地”平台,使共青城在短时间内实现跨越发展,逐步建成生态优美的30万~50万人口的九江次中心城市。2010年10月,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完善发展思路和目标;以优化空间布局为主线,加快新型城镇体系建设;以科学规划为引领,进一步完善城乡规划体系;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城市建设;以资本运作为重点,提高城市经营水平;以强化管理为手段,推进城市管理科学化;以政策机制为保障,又好又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实施“做大中心、打造‘脊梁’、培育节点、带动两翼”的城镇空间发展战略,构建“一心两轴三区”市域城镇体系(“一心”: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两轴”:沿长江城镇带和昌九城镇带为发展轴;“三区”:东中西三个片区协调发展);到2012年,共青城和德安县融为一体、连为一城,打造30万-50万人口城市;瑞昌市区人口过20万人,进入中等城市行列;其他县城城区常住人口规模多数超10万人;县市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5个百分点以上。
  五、城市规划、经营与管理决策 1994年,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决定》,建立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的机制,扩大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加强对土地二级市场的监督管理,加强对土地出让金、土地收益的收缴管理,城区土地由市政府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开发、统一出让、统一管理。2001年,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推进九江市城市社区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改革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加强城市基层政权改革和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2003年,出台《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管理的决定》,要求抓紧编制和调整城市规划,优化规划审批,加强规划监管,提升规划管理水平;出台《进一步加强城区土地市场建设和管理的决定》,从统一土地管理、控制供应总量、完善储备制度、培育有形市场、加强价格管理等方面规范城区土地市场经营管理。2006年,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建立“城市政府统一领导、城区政府全面负责、街道具体实施、社区居民共同参与、专业队伍为主民办队伍为辅”的城市管理体系,建立“网络管理、信息反馈、监督检查、考核奖励”机制,形成以路为线、纵横成网、布局合理、覆盖城郊的管理网络。2010年6月,出台《“大九江”城市规划范围内农民建房管理办法》,使农民建房有法可依,管理有序;同年,决定以中心城区为主战场,开展“六城同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无障碍城市、省级生态城市)活动。

知识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三册

《九江市志(1991-2010)第三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和《山东省地方史志工作条例》要求,力求全面、 系统、客观地记述1991年-2011年济阳县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