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经济建设决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三册》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154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经济建设决策
分类号: F124
页数: 5
摘要: 1996年5月,市委、市政府做出《关于加大主攻工业力度的决定》,像减轻农民负担一样减轻企业负担,切实保护企业及企业经营者合法权益,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深化企业改革,调动各方力量为工业发展多渠道筹集资金,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同年,组建化工、纺织、茶叶3个企业集团。2000年11月,提出把主攻工业作为全市发展的重中之重,着力壮大化工、机械、电子、纺织、建材、电力6个支柱产业,培育一批新的增长点,扶持一批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加速工业结构调整升级。
关键词: 经济建设 经济发展

内容

一、工业发展决策 1991年2月,市委、市政府提出,工业实行“让大路、别热门、钻夹缝、抢空档”战略,狠抓一批拳头产品的生产、开发和研制。1995年7月,提出用抓农业的劲头抓工业,调动千军万马主攻工业,加快结构调整,重点搞好昌九工业走廊和沿江、沿湖的生产力布局,进一步壮大支柱产业,实施产品战略。1996年5月,市委、市政府做出《关于加大主攻工业力度的决定》,像减轻农民负担一样减轻企业负担,切实保护企业及企业经营者合法权益,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深化企业改革,调动各方力量为工业发展多渠道筹集资金,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同年,组建化工、纺织、茶叶3个企业集团。2000年11月,提出把主攻工业作为全市发展的重中之重,着力壮大化工、机械、电子、纺织、建材、电力6个支柱产业,培育一批新的增长点,扶持一批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加速工业结构调整升级。
  2001年8月,市委、市政府提出,着力培植化工、机械、电子、纺织、建材、电力6个支柱产业,重点扶持九江石化总厂、星火化工厂、九江化工厂、九江昌河汽车、九江东安动力公司、九江发电厂、柘林水电厂、九江化纤厂、亚东水泥厂、清华同方713厂等总投资达100亿元的十大后劲工程,大力发展九江石化总厂聚丙烯、星火化工厂有机硅两大下游产品。力争3年内全市工业总产值翻一番,达到300亿元。2002年4月,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以建设工业园区为载体,培育和形成有特色的优势产业群。努力办好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共青开放开发区,建设昌九工业带,开辟综合性工业园和石化、星火、昌河三大特色工业园,支持每个县(市、区)办好一个特色工业园。实施名牌战略,打造工业航母,扶持九江石化、星火化工、九江昌河汽车、九江化纤、中国化建九江巨石工厂、清华同方713厂、九江电厂、亚东水泥等龙头企业,形成一批年销售额在10亿元以上的企业集团。”2004年6月,市委、市政府制定《关于九江工业崛起的纲要》,总体思路是:“按照‘三年翻番’的总体要求,扩总量、增后劲,推动工业跨越式发展;围绕壮大‘六大支柱产业’,以骨干企业和重大项目为依托,突出扶优扶强,实施‘一二三四’工程(培植10户利税超亿元企业,主攻20个重大技改、招商项目,扶持30户重点企业,改制40户国有企业)和老企业振兴计划,强化政策措施,主攻民营工业,增强核心实力,增创后发优势,全面提升九江工业化水平。发展目标是:力争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三项主要指标基本实现三年翻番。” 2006年11月,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围绕石油化工、机械电子、冶金建材、纺织服装、电力能源、食品加工等六大产业,实行总量扩张与结构优化并举,全力支持骨干企业裂变扩张,打造技术先进、集中度高、关联度大、特色鲜明的支柱产业群。”2007年3月,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发展产业经济、做大做强骨干企业的意见》,提出:“通过以骨干企业做强做大为依托,做大产业规模,着力培植一批对全市工业发展有支撑、带动作用的支柱产业,工业园区及骨干企业。重点打造石油化工、冶金建材、汽车、船舶、纺织服装五大产业。”2009年12月,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三年决战工业2000亿的意见》,进一步确定:“以开发区、工业园区为主战场,以大企业、大项目、大产业为主攻方向,坚定不移地实施强工战略,利用三年时间,决战工业2000亿元,实现全市工业发展的大跨越。”2010年12月,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做强“百亿”骨干企业、培育十大产业集群的意见》,提出:“打造石油化工、钢铁、有色冶金、纺织服装、汽车船舶、电子信息、新能源、非金属新材料、节能电器、绿色食品十大产业集群。” 二、农业农村发展决策 1991年2月,市委、市政府提出发展农业要突出一个重点,即重点发展乡镇企业。实施三项工程:实施“抓好粮食、突破棉花、增产油料”增产工程;建成棉花、油脂、水产、桑果4个农业商品基地,抓好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的增值工程:抓好稳定副食品货源,增加城市副食品供应的“菜篮子”工程。实现“四个延伸”:由种养业向加工业延伸;由常规性向综合开发性延伸;由增产向增值延伸;由分散向规模延伸。达到“四个提高”:提高乡镇企业等非农产业在整个农村经济中的比重;提高林、牧、副、渔各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提高经济作物在种植业中的比重;提高优质大米、大豆、小麦在粮食作物中的比重。1995年7月,市委、市政府提出:用抓工业的办法抓农业,推动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用工程产项的办法,把农业作为露天工厂,像抓工业项目一样实施工程农业,推进农业向产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用工厂化规模生产的办法,抓住特色产品,把规模化专业化建立在千家万户之上,围绕主导产业,突出发展一批内外贸龙头企业,建设一批商品粮、商品棉、商品油、商品渔等农副产品基地;突破产加销割裂的格局,把农业作为工业的前道工序,走农工商、贸工农一体化的发展路子。大力开发山水资源,在山上、水上“再造一个九江”。
  1996年,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山水开发的有关政策意见》,提出:“对未开发的五荒资源(荒山、荒水、荒坡、荒地、荒滩)和已开发但经营粗放、管理不善、产量低、效益差的茶桑园、林场、牧场、渔场、池塘、湖库等,可采取拍卖、租赁、承包、股份合作等办法出让土地使用权,由农户和社会各方面开发。”1998年,市委、市政府做出《关于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决定》,提出“粮食、棉花、油菜、蔬菜是种植业的主导产业:青虾、河蟹、银鱼、鳗鱼、甲鱼、彭泽鲫鱼等特种水产是水产养殖的主导产业;生猪、山羊、肉牛、家禽是畜牧养殖业的主导产业;落叶小水果、板栗、雷竹、毛竹等果业、用材林是林业生产的主导产业。”并提出逐步具有九江特色的“八大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基地”。即:全市布点的100万亩杂交双低油菜生产基地:以洲地棉区为主的40万亩优质棉生产基地;以“两路”沿线为主的10万亩毛竹及雷竹生产基地:以部分山区和部分城镇为依托的10万亩反季节蔬菜和大棚精细蔬菜生产基地:以规模化养殖专业大户和大型养殖场为主体的全市布点的40万头瘦肉型生猪生产基地:以修、武两县为重点的100万只山羊养殖基地:以鄱阳湖大水面和精养水面为框架的3万吨特种水产生产基地。2000年11月,市委、市政府提出:在稳定粮食生产,积极发展优质稻的同时,提高经济作物在种植业中的比重,促进种植业逐步由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结构转变。2001年8月,提出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进程。着力提高工农业相关度,积极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快组建一批农业产业化集团。鼓励市内外投资者参与种植、养殖及农副产品加工项目开发。2002年4月,提出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布局,加快特种种养业的发展,重点抓好“鄱湖水产”和“鄱湖茶业”的股份制改造,加快上市融资的步伐。
  2005年3月,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意见》,提出:“落实党的各项惠农政策,兑现惠农补贴和全额免征农业税。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切实保护好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控制非农建设用地,确保农田总量不变、用途不变、质量不变。”2006年1 1月,市委、市政府提出以“六改四普及”(改水、改路、改厕、改房、改栏、改环境,普及农村有线电视、普及电讯、普及沼气、普及太阳能)为重点,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首先实现让农民“走上平坦路、喝上干净水、用上卫生厕、住上整洁房”目标。同时“按照‘希望在山、潜力在水、重点在田、后劲在畜、出路在工’的思路,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发展生态高效农业,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建设优质农产品基地。”2007年2月,市委、市政府发出《关于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强调:要充分认识发展现代农业在新农村建设中重大意义,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强化新农村建设产业支撑;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大支持力度,建立健全“三农”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切实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7月,发出《关于进一步推进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2008年2月,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2009年1月,提出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小城镇转移,加快农民变市民、乡村变城镇的转化。在巩固和提升粮、棉、油等传统农业的同时,发展特色农业。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特”的块状经济。把发展壮大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关键环节,通过扶龙头、建基地、树品牌,推动农产品加工增值,带动千家万户增收致富;2月,市委、市政府发出《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强调要充分认识新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强农村制度建设,增强农村改革发展动力;切实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农村改革发展。2010年3月,出台《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实施意见》,要求:统筹城乡发展,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支撑能力;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契机,加快现代农业建设;以农业项目建设为龙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缩小城乡公共事业发展差距;统筹推进农村改革,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三农”发展提供可靠保证。12月,提出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建设,巩固提升粮棉油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水产、林果、畜禽、蔬菜、蚕桑、茶叶6种特色主导产业,提高农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
  三、第三产业发展决策旅游业决策 1995年7月,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充分发挥全市旅游资源优势,着力打好“庐山牌”发展战略。2000年11月,市委、市政府做出《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提出在全市建设“一山(庐山)一城(九江)两带(长江、鄱阳湖旅游带和京九铁路、昌九公路旅游带)九区(牯岭、山南、浔阳、沙河、湖口、彭泽、永修、共青、修河)”(简称“1129”)的整体布局,形成以庐山为中心,以九江市区为集散地,由9个游览区组成的九江旅游网络。力争经过5-10年的努力,把九江建成在国内外具有良好声誉的旅游城市,跨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
  2001年8月,市委、市政府提出要进一步发挥庐山的龙头作用,尽快理顺庐山管理体制,成立一级政府,组建庐山旅游股份公司,并争取早日上市。同时下大力气建设好柘林湖、鄱阳湖新景区,实现山、江,湖、城的联动开发,构筑以大山大江大湖为主体的大旅游格局,把九江建成江西这座沿海发达地区后花园里的“园中园”。加大旅游促销力度,推出一些精品旅游项目;发挥旅游业的牵动作用,大力发展相关产业,实现旅游产业化,使旅游业成为九江经济的重要支柱。2002年4月,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理顺庐山体制,构建“大旅游、大产业”的格局,通过股份经营和资本运作,全面整合旅游资源,组建旅游集团,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推进产业配套,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抓紧建设环庐山高等级公路、庐山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推动九江机场资产重组,开通九江至全国主要大城市旅游航线和旅游专列,大力开发独具特色的旅游食品和工艺品。
  2006年11月,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要进一步完善旅游管理体制,整合旅游资源,舞活庐山龙头,还政治名山为休闲避暑名山,重振庐山雄风,构建庐山风光、浔阳古城、庐山西海、星子温泉、共青高尔夫等景区景点交相辉映的大旅游经济圈。把旅游与文化紧密结合起来,精心打造源远流长的山水文化,神秘深奥的宗教文化,厚重深远的商业文化,催人奋进的红色革命文化等特色文化品牌,提升九江旅游的品位。2009年1月,市委、市政府提出,以庐山为龙头.整合旅游资源,构建庐山风光、浔阳古城、庐山西海、星子温泉、鄱湖览胜、共青高尔夫等景区景点交相辉映的大旅游经济圈;把旅游与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完善旅游产业链条,提升旅游产品附加值,使九江旅游有由头、有看头、有玩头、有回头、有赚头。2010年12月,提出建立以九江为城市旅游目的地、以大庐山为区域旅游中心、市县联动的文化旅游发展机制。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从机制上加快文化旅游资源整合,积极推进庐山设市申报工作,大力发展鄱阳湖生态旅游,构建以庐山为龙头的大旅游格局,努力把九江建成长江中下游旅游休闲中心城市和国内外知名的文化旅游胜地。
  商贸物流业决策 1995年7月,市委、市政府提出要进一步加快港口建设。抓紧30万吨集装箱码头和市区以及瑞昌、湖口、彭泽等新港区的建设,以适应京九铁路贯通后,物流中转大规模增加的需要。同时,要认真抓好进港货物和客运的返程工作,充分发挥和利用开放良港的优势。
  2000年11月,市委、市政府提出,市区重点完善提高国家级京九农副产品中心批发市场、粮油批发市场,启动国家级生产资料中心批发市场建设,发展建材批发市场。各县(市、区)要规划建设一批综合和专业批发市场,结合小城镇发展搞好农贸市场建设。继续大力发展与交通、区位条件相适应的仓储业,建成国家棉花、粮食储备库,积极发展成品油、液化气、盐、糖等具有优势的仓储业。力争在“十五”期末建成年交易额超亿元的市场10个,超10亿元的市场2个。2001年8月,提出立足专业化、特色化,着力构建辐射力强、物畅其流的“三大中心”:一是区域性商品批发交易中心。重点建好京九农副产品批发大市场、生产资料中心批发市场、粮食批发市场及华东装饰材料市场。同时建好九江特种水产品、茶叶、针织品、果品等专业批发市场。二是区域性仓储和中转中心。在建设国家级棉花、粮食储备库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石油、液化气等仓储业。三是区域性进出口贸易中心。充分利用九江外贸港,千方百计拓宽渠道.组织货源,扩大货物吞吐量。2002年4月,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充分利用九江的区位、交通优势,面向京九,依托长江,培育壮大京九农副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华东装饰材料市场,建好南方稻米交易中心、鄱阳湖水产品大市场、生产资料中心批发市场。扩大粮食、棉花、成品油、液化气等生产、生活资料仓储,形成辐射湘鄂赣皖的仓储业,建设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 2006年1 1月,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要“打造九江国际水运中心、湖口官湖、瑞昌码头三大深水港口,高标准建好三大物流园区、十大物流中心、十大物流市场,争取建立公共保税仓库、出口监管仓库和保税物流中心。”2010年12月,市委、市政府提出:规划建设一批沿江公用码头,抓好一批货物仓储、专线铁路、专用管网建设,培植一批现代物流龙头企业,力争五年九江港货物吞吐能力超30万标箱,把九江建设成为长江中下游和京九中段重要区域物流中心。
  四、乡镇企业发展决策 1991年2月,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意见》,提出要保护企业权益,减轻企业负担;注重投入,增加后劲;税收优惠,培植财源;深化改革,加强管理;搞好调整,合理布局;开拓市场,强化经营;建立激励机制,实行奖励制度等措施。1993年8月,提出“八五”期间,确定以“集体为主、工业为主、骨干为主”的乡镇企业发展方针。同年,出台《关于加快昌九工业走廊乡镇企业发展的意见》,提出在昌九建设乡镇企业走廊、乡镇工业走廊、“三高”农业走廊。1995年7月,作出《关于实现乡镇企业高效、持续发展的决定》,提出:新上一批100万元以上的项目;新上一批500万-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新增一批亿元乡镇;新上一批出口创汇企业和“三资”企业;新上一批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企业。
  五、个私民营经济发展决策 1992年,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意见》,放宽从业条件,放宽经营范围,简化审批手续,实行税收优惠,增加资金扶持,解决生产经营场地,吸引外地投资,鼓励农民进城经营,鼓励个体、私营企业参与昌九工业走廊建设,规划建设好个体私营经济小区,强化管理监督,保护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的合法权益。1995年7月,提出城乡农民居民、待业青年、离退休人员、不在国家禁止范围内的企事业人员,允许从事个体经营或开办私营企业。支持个体工商户联合、联营。允许个体工商和私营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进入除法律禁止外的行业。
  2000年11月,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使其成为全市经济新的重要增长点。2001年8月,提出除国家法律法规明令限制的外,其他所有投资领域均向非公有制经济开放,允许非公有制经济自主选择经营范围和经营方式;鼓励和吸引投资者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参与公路、桥梁、电网改造等基础设施以及城市公用设施和风景名胜区的建设和经营,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采取多种形式参与物流业和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公益事业建设;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采取收购、兼并、联合、重组等多种形式,嫁接、改造国有企业。支持私营企业组建集团,降低其注册资本限制。对私营科技型企业和取得自营进出口权的私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享受同等政策。全市重点扶持100户私营企业大户,对其实行挂牌保护。2002年4月,提出变薄弱环节为发展潜力,放手放胆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三年实现个体私营经济占据半壁江山,五年实现个体私营经济成为主体财源。进一步放宽民间资本投资领域,消除民间投资的体制性障碍,对私营经济给足“国民待遇”,创造各类所有制企业平等参与市场竞争的条件,积极引导民间和社会资金投资创业。2004年4月,做出《关于优化投资环境、主攻民营经济的决定》,提出采取营造创业氛围、降低准入门槛、构建发展平台、加大资金投入、推进科技创新、重视人才培养、培育行业协会、实施重点帮扶、强化行风评议、狠抓政策落实十项措施,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主攻民营经济。
  2006年11月,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按照“政治平等、政策公平、法律保障、放手发展”的方针,大力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的发展,培植“草根经济”。2008年9月11日,市委、市政府发出《关于推进全民创业,加快富民强市的若干意见》,强调:要继续解放思想,加快推进全民创业步伐;要激活创业主体,培育壮大全民创业队伍;要放宽创业政策,积极拓展全民创业空间;要构建服务平台,加大全民创业支持力度;要实施科学指导,不断提升全民创业水平;要切实加强领导,确保全民创业取得实效。12月,提出设立创业孵化基地,力争三年内在各县(市、区)建立创业园和创业基地,为各类人才低成本创业提供平台:制订、落实促进全民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推进全民创业。
  六、经济环境优化发展决策 2000年,市委、市政府做出《关于大力整治经济发展环境的决定》,以公开查处为突破口,严格“收支两条线”管理,清理文件,完善政策,全面整治经济发展环境。2001年8月,提出要下放用地审批权限,精简审批程序。除法律有特殊规定外,土地使用权以招标拍卖方式提供的,全部由各县(市)人民政府审批。土地出让金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省里让利部分,全部留给县(市)。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增强县乡发展活力。2002年4月,提出用硬措施治理软环境,下大力气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规范政府、企业和公民的行为,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组建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和“经济110”投诉中心,推行投资环境责任制,实行重大项目服务承诺制,深入开展行风评议活动,整治“三乱”,依法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2007年8月,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的意见》,提出开展机关效能建设、加快机制创新、强化惩治手段,确保“优化环境”再上台阶。2009年3月,出台《关于规范领导干部从政行为,提高工作效能的若干规定》和《关于整治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意见》,开展“两场”(“官场”、市场)整治活动。针对经济领域存在的垄断资源、欺行霸市、制假售假、商业欺诈、执法不规范等7个方面问题进行集中整治。

知识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三册

《九江市志(1991-2010)第三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和《山东省地方史志工作条例》要求,力求全面、 系统、客观地记述1991年-2011年济阳县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