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篇 中共九江市组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三册》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1523
颗粒名称: 第四十三篇 中共九江市组织
分类号: D220
页数: 86
摘要: 1991年,全市有中国共产党党员152885人,至2010年,发展到214373人。20年来,在中共九江市委领导下,广大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全市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其间,分别于1995年7月、2002年4月、2006年11月,召开第七、八、九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七、八、九届市委,含1990年7月第六次代表大会所产生的第六届市委,4届市委围绕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规划,先后做出“把九江建设成为江西发达的长江经济工业带、重要的农副商品基地、开放的贸易口岸、立体的交通枢纽、兴旺的旅游热点、繁华的流通中心”“突出工业重镇、旅游名城、商贸中心的功能定位,着眼于100万人口大城市的目标”“基本实现工业化,综合经济实力进入沿江同等城市前列”“建设美丽、富裕、和谐、强盛的社会主义新九江”“凝心聚力,奋起赶超,为争得九江应有地位而奋斗”等一系列重大决策,千方百计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20年间,党的组织、宣传、统战、农村、政法、政策研究与党校、综合协调等工作有序开展,卓有成效。市委重点组织全市党员、干部和群众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的新路子。市委坚守党要管党的原则,充分发挥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职能,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创造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加大反腐败斗争力度,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战略方针,着力构建九江特色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1993~2010年,全市各级纪检机关共受理群众来信来访、电话举报54649件(次),立案13009件,处分党员干部13287人,挽回直接经济损失1.89亿元。
关键词: 中共中央 党的组织

内容

1991年,全市有中国共产党党员152885人,至2010年,发展到214373人。20年来,在中共九江市委领导下,广大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全市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其间,分别于1995年7月、2002年4月、2006年11月,召开第七、八、九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七、八、九届市委,含1990年7月第六次代表大会所产生的第六届市委,4届市委围绕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规划,先后做出“把九江建设成为江西发达的长江经济工业带、重要的农副商品基地、开放的贸易口岸、立体的交通枢纽、兴旺的旅游热点、繁华的流通中心”“突出工业重镇、旅游名城、商贸中心的功能定位,着眼于100万人口大城市的目标”“基本实现工业化,综合经济实力进入沿江同等城市前列”“建设美丽、富裕、和谐、强盛的社会主义新九江”“凝心聚力,奋起赶超,为争得九江应有地位而奋斗”等一系列重大决策,千方百计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20年间,党的组织、宣传、统战、农村、政法、政策研究与党校、综合协调等工作有序开展,卓有成效。市委重点组织全市党员、干部和群众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的新路子。市委坚守党要管党的原则,充分发挥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职能,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创造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加大反腐败斗争力度,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战略方针,着力构建九江特色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1993~2010年,全市各级纪检机关共受理群众来信来访、电话举报54649件(次),立案13009件,处分党员干部13287人,挽回直接经济损失1.89亿元。
  第一章市党代表大会第一节代表产生与构成一、代表产生中共九江市代表大会代表由选举产生,其中县(市、区)代表由党代会选举产生,市直单位代表由所在单位党员代表会或者党员大会选举产生,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实行差额选举。市党代会代表是中共正式党员中的优秀分子,具有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如实反映选举单位党组织和党员的意见,正确行使党员的权力,紧密联系人民群众,发挥代表作用,能够尽职尽责地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有一定的议事能力,受群众的拥护。
  市党代会选举产生省党代会代表;出席全国党代会的代表由省党代会选举产生。
  二、代表人数市党代会代表中共九江市第七次至第九次代表大会的代表人数依次是:第七次380名,第八次398名,第九次460名。
  省党代会代表市出席中共江西省第九次至第十二次代表大会的代表人数依次是:第九次53名,第十次53名,第十一次59名,第十二次58名。
  全国党代会代表市出席中共第十四次至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有: 1992年10月出席中共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徐效钢(庐山图书馆馆长)、彭宏松(市委书记)。
  1997年9月出席中共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沈友声(都昌县纪委干部)、熊承忠(市委书记)。
  2002年11月出席中共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刘积福(市委书记)。
  2007年10月出席中共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向东(九江电信公司职工)、陈安众(市委书记)、钱茶花(星子县温泉镇中心小学教师)。
  三、市党代会代表构成市党代会代表由各级领导干部代表、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代表和各条战线先进模范人物代表构成,其中妇女代表、少数民族代表、解放军和武警代表占一定比例。
  市第七次党代会代表380名,其中各级领导干部代表占72%左右,名类专业技术人员代表占12%左右,各条战线的先进模范人物代表占14%左右,解放军和武警代表占3.680-/0;妇女代表和少数民族代表分别为19%左右和不少于0.25%,所占比例高于妇女党员、少数民族党员占全市党员总数的比例;年龄在50岁以下的代表不少于50%。
  市第八次党代会398名代表中,各级领导干部代表284名,占71.36%;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代表44名,占11.08%;各条战线先进模范人物代表55名,占13.82%;解放军和武警代表15名,占3.77%。妇女代表70名,占17.59%;少数民族代表4名,占1.01%。50岁以下代表255名,占64.07%。大专以上学历代表348名,占87.44%。
  市第九次党代会代表460名,其中各级领导干部代表294名,占63.91%;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代表73名,占15.870-/0;各条战线先进模范人物代表76名,占16.52%;解放军和武警代表17名,占3.7%。妇女代表90名,占19.57%;少数民族代表4名,占0.87%。50岁以下的代表314名,占68.26%。大专以上学历代表422名,占91.74%。
  第二节市代表大会一、第六次代表大会六届二次全会 1991年2月23~24日在市委会议室召开。会议进一步学习贯彻中共十三届七中全会和省委九届二次全会精神,讨论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草案。 六届三次全会 1991年12月23~24日在人民影剧院召开。会议传达学习贯彻中共十三届八中全会和省委九届三次全会精神,研究部署农业和农村工作。
  六届四次全会 1992年2月22日在市委平房会议室召开,酝酿推荐出席中共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候选人。
  六届五次全会 1992年4月24日在市委会议室召开,推选市党代会代表人选。
  六届六次全会 1992年10月30-31日在南湖宾馆召开。会议传达贯彻中共十四大和省委九届六次全会精神。
  六届七次全会 1993年2月15-17日在人民影剧院召开。会议贯彻落实省委九届七次全会和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工作。
  六届八次全会 1993年9月6~7日在南湖宾馆召开,传达贯彻全省地市委书记、专员市长会议精神,研究贯彻意见。
  六届九次全会1993年11月29—30日在南湖宾馆召开,传达学习贯彻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和省委九届七次全会精神。
  六届十次全会 1994年3月30-31日在市人民影剧院召开。传达贯彻全省地市委书记、专员市长会议精神,研究部署如何进一步加快乡镇企业发展和搞好计划生育工作,对1993年经济目标管理先进单位、先进个人和市劳动模范进行表彰。
  六届十一次全会 1994年10月13~14日在南湖宾馆召开,传达贯彻省委九届十次全会精神。
  六届十二次全会 1995年3月26—27日在市工人影剧院召开。传达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全市农业和农村工作、加快乡镇企业发展和计划生育工作,表彰1994年度全市经济目标管理先进单位、先进个人。
  六届十三次全会 1995年5月12日在市委八楼报告厅召开,讨论决定召开市第七次党代会有关事项。
  六届十四次全会 1995年7月17日在市委八楼报告厅召开。报告市第七次党代会筹备情况;圈选出席省第十次党代会代表候选人预备人选;讨论通过中共九江市第七届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候选人预备人选名单和新的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候选人预备人选名单。
  二、第七次代表大会大会与七届一次全会 1995年7月28—31日在市人民影剧院召开。大会应到代表380名,实到代表373名,代表全市17.82万名党员。大会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总结市第六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确定今后5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选举产生中共九江市第七届委员会、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动员全市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抓住机遇、扩大开放,努力实现20世纪末宏伟目标,以崭新姿态跨入21世纪。大会听取、审议并批准熊承忠代表中共九江市第六届委员会所作《抓住机遇扩大开放,以两个文明建设的新成就迈向二十一世纪》报告,听取并审议通过余松生代表上届市纪委向大会所作《全面履行纪检监察职能,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为促进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服务》报告。大会依据九江所处特殊区位和对外开放的总体态势,初步确定九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构想是:开放兴市,旅贸并举,三带开发(昌九工业走廊、沿长江经济带、沿湖产业圈),城乡一体,到20世纪末把九江建设成为京九中段和长江中下游金融、旅游、物流中心和现代化的港口城市。大会指出,今后5年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有较大改善。
  大会选举产生中共九江市第七届委员会委员36人,候补委员8人。市委七届一次全会选举产生市委常委9人,熊承忠任书记,戚善宏、张影、史之汉、余松生任副书记;选举产生新一届市纪委委员25人、常委9人,余松生任书记,邱任贤、郁家伦、张菊萍(女)、吕斌任副书记。
  七届二次全会 1995年11月28-29日在市委八楼报告厅召开。进一步学习贯彻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以及省委十届二次全会精神,审议《中共九江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七届三次全会 1996年8月26-28日在南湖宾馆召开。传达贯彻省委十届三次全会和省委扩大会议精神,讨论《中共九江市委关于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的实施意见》,研究进一步加大主攻工业力度特别是搞好国有企业问题。
  七届四次全会 1996年11月18日在南湖宾馆召开,传达学习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四次全会精神。
  七届五次全会1996年12月18日在市委八楼报告厅召开。讨论通过市推荐省出席中共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候选人名单。
  七届六次全会 1997年5月4日在市委八楼报告厅召开。讨论确定省党代会代表人选。
  七届七次全会 1997年9月28-29日在市人民影剧院召开,传达贯彻中共十五大和省委十届七次全会精神。
  七届八次全会 1998年4月23-25日在市人民影剧院召开。传达中共十五届二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八次全会精神,研究部署工作。
  七届九次全会 1998年11月29日至12月1日在九江宾馆召开。传达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九次全会精神,研究贯彻意见,部署全市灾后重建和后几个月的经济工作。
  七届十次全会 1998年8月25-26日在南湖宾馆召开,总结前8个月工作,表彰防汛抗洪先进集体,研究部署后4个月工作。
  七届十一次全会 1999年10月17-18日在南湖宾馆召开。传达贯彻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十次全会精神,研究部署全市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工作,讨论通过《中共九江市委关于搞活国有企业的若干意见》。
  七届十二次全会2000年8月22-24日在九江宾馆召开。传达贯彻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精神,研究部署继续推进“六大攻坚战”,加快九江经济发展。
  七届十三次全会2000年11月26~27日在市委八楼报告厅召开。传达贯彻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会精神,审议《中共九江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
  七届十四次全会2001年8月23~24日在市委八楼报告厅召开。传达贯彻省委十届十三次全会精神,结合全市实际,研究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九江发展办法和措施,部署下半年工作;审议《中共九江市委关于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
  七届十五次全会2001年10月18日召开,圈选市出席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候选预备人选,讨论《关于召开全市党代表会议的决议》。
  七届十六次全会2002年1月17日在市委八楼报告厅召开。审议并通过《关于召开中国共产党九江市第八次代表大会的决议》。
  七届十七次全会2002年2月3日在市委八楼报告召开,审议通过市推荐省出席中共十六大代表候选人初步人选名单。
  七届十八次全会2002年3月31日召开。决定市第八次党代会于4月4-7日召开;审议并原则通过第七届市委和市纪委工作报告(草案);决定将两个报告提交市第八次党代会审议;酝酿讨论第八届市委委员、候补委员、市纪委委员候选人预备名单。
  三、第八次代表大会大会与八届一次全会2002年4月3—7日在市人民影剧院召开。大会代表398名,代表全市18.78万名党员。大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总结市第七次党代会以来7年的实践经验,确立2002-2006年基本任务、经济发展目标和战略举措,选举产生新一届市委和市纪委,动员全市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弘扬伟大的抗洪精神,为实现九江在江西率先崛起而努力奋斗。大会听取、审议并批准刘积福代表中共九江市第七届委员会所作《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弘扬伟大的抗洪精神,为实现九江在江西率先崛起而努力奋斗》报告,审议并通过市纪委向大会提交的《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为实现九江在江西率先崛起做出贡献》工作报告。大会指出,今后5年全市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大力弘扬伟大的抗洪精神,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加快发展,为实现九江在江西率先崛起而努力奋斗。实现率先崛起的主要目标是:5年内国内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收入翻一番,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省第二,把九江建设成为江西经济强市;到201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综合经济实力进入沿江同等城市前列,把九江建设成为独具江南特色、适宜人群居住的生态名城。实现率先崛起的战略举措是:坚定不移地以大开放为主战略,以工业化为核心,以旅游、商贸为着力点,广泛招商引资,壮大县域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全市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大会选举产生中共九江市第八届委员会委员38人,候补委员8人。市委八届一次全会选举产生市委常委12人,刘积福任市委书记,王忠武、李亚平、张华东、蔡晓明、林兴富任市委副书记;选举产生新一届市纪委委员26人、常委9人,张远秀(女)任书记,杨平忠、汤瑞琪、吴伟柱任副书记。
  八届二次全会2003年8月12日在市委八楼报告厅召开。传达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精神,审议并原则通过《中共九江市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开创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新局面的意见(讨论稿)》。
  八届三次全会2004年2月17-18日在市人民影剧院召开。市委常委会向全委会报告2003年工作并部署2004年工作;表彰2003年度发展县域经济先进单位;审议《中共九江市委关于优化投资环境、主攻民营经济的决定》。
  八届四次全会2004年8月10日在市委八楼报告厅召开,传达贯彻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精神,总结1-7月工作情况,研究部署后阶段工作。
  八届五次全会2004年10月14日在市委八楼报告厅召开,学习传达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精神,研究贯彻意见。
  八届六次全会2005年2月26日在市委八楼报告厅召开,传达贯彻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精神,部署2005年工作。
  八届七次全会2005年5月12日在市委八楼报告厅召开。通报市委常委参加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民主生活会情况,总结教育活动第二阶段工作情况,布置第三阶段工作。 八届八次全会2006年1月22~23日在市委八楼报告厅召开,审议《中共九江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讨论稿)》《中共九江市委常委会2005年度工作报告(讨论稿)》,研究部署2006年工作。
  八届九次全会2006年6月16日在市委常委会议室召开。审议并通过《中共九江市第八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关于召开中国共产党九江市第九次代表大会的决议(草案)》,决定市第九次党代会于2006年9月下旬召开:审议和表决通过市委常委会提名的部分县党政正职拟任人选。
  八届十次全会2006年11月22日在市委常委会议室召开。确定市第九次党代会于2006年11月26~29日召开;原则通过第八届市委工作报告和市纪委工作报告;酝酿九届市委委员、候补委员和纪委委员候选人预备人选名单:圈选出席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代表候选人预备人选。
  四、第九次代表大会大会与九届一次全会2006年11月26-29日在白水明珠会议中心召开。大会代表460名,代表全市19.89万名党员。大会总结市第八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共商2007-2011年九江发展大计,动员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求真务实,团结拼搏,扬优成势,奋发创业,建设美丽富裕和谐强盛的社会主义新九江。大会听取并审议批准陈安众代表中共九江市第八届委员会所作《求真务实、团结拼搏、扬优成势、奋发创业,建设美丽富裕和谐强盛的社会主义新九江》报告,审议并通过市纪委向大会提交的《切实履行党章赋予的职责,为建设社会主义新九江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工作报告。大会指出,今后5年的主要任务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更高层次上推进“3+1”发展战略,打造新型工业重镇、区域物流中心、文化旅游胜地、开放港口城市,在全省率先实现新型工业化和经济市场化,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和经济国际化,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为建设美丽富裕和谐强盛的社会主义新九江而奋斗。
  大会选举产生中共九江市第九届委员会委员51人,候补委员9人;市委九届一次全会选举产生常委13人,陈安众任书记,王萍(女)、刘德意任副书记。大会选举产生新一届市纪委委员35人、常委9人,朱建国任书记,汤瑞琪、吴伟柱、范作杰任副书记。
  九届二次全会2007年1月20日在市委常委会议室召开,讨论确定市酝酿推荐省出席中共十七大代表候选人推荐人选名单。
  九届三次全会2007年4月28日在市委八楼报告厅召开。选举产生出席省党代表会议一线代表人选。
  九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2007年5月8日在市委八楼报告厅召开。全会指出,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省委“创新创业,共建和谐”要求和建设长江沿岸和中部地区重要经济中心城市定位,解放思想,团结拼搏,全力打造新型工业重镇、文化旅游胜地、区域商贸中心、开放港口城市,全市呈现经济提速提质、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态势。全会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上下要紧紧围绕推进“四个打造”、建设重要经济中心城市,着眼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重点实施沿江开发战略、文化旅游兴市战略、特色产业集群战略、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绿色生态和谐发展等“五大战略”。重点实现“七个新突破”:进一步解放思想,从具体工作上求突破;谋求科学发展,从项目建设上求突破;扩大改革开放,从创新体制机制上求突破;统筹城乡发展,从壮大县域经济上求突破:践行执政为民,从解决民生民富上求突破;注重规划领先,从实施全面规划上求突破;加强党的建设,从提高执行能力上求突破。全会号召,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温家宝视察九江为动力,深入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市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同心同德,奋发图强,进一步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共十七大胜利召开。
  九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2008年1月2日在市法院大会议厅召开。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和省委书记苏荣在九江调研时讲话精神,审议市委常委会2007年度工作,研究部署2008年全市经济工作。全会认为.2007年是九江全面快速健康发展之年,也是九江安定和谐协调发展之年。全会确定,2008年全市工作总的要求是:认真贯彻中共十七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围绕“一个定位、四个打造、五大战略”总体思路,紧中求活突出抓机遇,好中求快全力抓项目,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更加重视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恢复九江应有的地位创造新的辉煌。2008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三个达到(GDP达到680亿以上,增长14%:财政总收入达到70亿元以上,增长22.8%以上:投资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在2007年的基数上达到500个以上),三个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800亿元,增长32%;农民人均纯收入4250元,增长8%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420元,增长80-/0以上),三个下降(单位GDP能耗下降4%;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9.5%,化学需氧量排放下降2.2%),三个控制(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8%0以内;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5%以内)。全会要求,为完成2008年的目标任务,发展方式要实现“三个转变”:即产业结构从一般加工向产业集群转变;增长动力从投资驱动为主向投资驱动与创新驱动并举转变;要素支撑从物质资源为主向人力资源为主转变。要突出重点,把。三农”T作放在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的基础上,突出抓好六项工作:全力抓好项目建设,增强综合竞争力;全力推进沿江开发,增强要素集聚力;全力推进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原动力;全力发展县域经济,增强城乡统筹力;全力发展文化旅游,增强城市软实力;全力改善民生质量,增强社会和谐力。全会强调,各级党委政府部门和各级领导干部要努力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进一步提高理解力、执行力、操作力、转化力,找准各项工作的着力点,继续着力抓氛围,抓环境,抓队伍,为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再创新的辉煌而努力奋斗。
  九届六次全会2008年8月13日在市委八楼报告厅召开。通过市委常委会提名的部分县党政正职拟任人选;讨论通过《关于增补陈绵水、徐盛龙为市委委员的决定》。全会强调,2008年是全市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之年,要坚持年初确定的发展目标不动摇,科学发展抓项目,沿江开发抓产业,城市建设抓“三宜”(宜居、宜业、宜游),文化旅游抓精品,统筹城乡抓“三农”,构建和谐抓民生,党的建设抓创新,进一步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九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2009年1月10-11日在白水明珠会议中心召开。贯彻落实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精神,审议市委常委会2008年工作,研究部署2009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市委书记钟利贵作题为《凝心聚力,奋起赶超,为争得九江应有地位而奋斗》工作报告;市委副书记、代市长曾庆红对2009年全市经济工作进行具体部署。全会确定,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和奋斗目标是“‘两区’互动(园区、城区互动)、强工兴城,科学发展、奋起赶超,三年财政收入翻番,五年实现全面进位”。全会强调,当前工作最核心的是做大做强工业;最关键的是用城市建设的杠杆撬动发展;最紧迫的是激活县域经济;最现实的是充分发挥潜在优势;最基本的是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最根本的是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九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2009年6月10日在市委八楼报告厅召开。传达贯彻省委书记苏荣在省新闻单位负责人座谈会上讲话精神;通报2008年度县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情况、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和反腐败工作情况;对搞好下一阶段的学习实践活动,进一步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进行研究部署。市委书记钟利贵代表常委会通报市委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的起草情况和主要内容。与会人员对市委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进行评议和测评。全会强调,要继续扎实深入地开展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力争九江实践科学发展观走在全省前列。要继续深化学习,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明确推动科学发展的努力方向,落实整改措施,解决突出问题;加强组织指导,增强学习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把学习实践活动与促进当前工作结合起来,实现良性互动,以各项工作的成果来衡量和检验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效。当前是抢投资、抢项目、抢土地的关键时期,要以年度考核为动力,一门心思抓工作,全力以赴攻项目,把工作做细、做实、做好。
  九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2009年8月30日在市委八楼报告厅召开。通报全市第二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情况和市委班子整改落实情况;全体与会人员对市委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情况进行满意度测评。
  九届十次全体(扩大)会议2009年10月14日在市委八楼报告厅召开。学习贯彻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和省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精神,审议通过《中共九江市委关于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实施意见》,对全市党的建设和当前及明年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工作作出部署。全会要求,全市上下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四中全会和省委全会精神上来,把握“六大要点”,突出“六大重点”,迅速掀起学习贯彻落实热潮。
  九届十一次全会2010年3月29日在市委八楼报告厅召开。贯彻省委十二届十二次全会精神,对全市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行总结,通报2009年度市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及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检查情况。会议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切实把握更加注重在发展中转变,在转变中发展;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更加注重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坚强保证。市委书记钟利贵对全市领导干部提出4点要求:要知责奋进,做一个尽职尽责的领导干部;要提高能力,做一个胜任岗位的领导干部;要做好表率,做一个亲力亲为的领导干部;要改进作风,做一个实实在在的领导干部。
  九届十二次全会2010年12月25~26日在市委八楼报告厅召开。贯彻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十二届十四次全会精神,总结“十一五”的工作,谋划“十二五”的发展,全面部署201 1年经济工作。会议审议并通过《中共九江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中共九江市委常委会2010年度工作报告》。全会强调,全市党员和广大干部群众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十二届十四次全会精神,进一步振奋精神,开拓创新,团结奋进,努力做好2011年的各项工作,努力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为九江争得应有地位、人民过上小康生活而不懈奋斗。会议强调,“十二五”时期,是九江市实现赶超发展、争得应有地位的决战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总体目标是“九江争得应有地位、人民过上小康生活”,主要战略是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主攻重点是强工兴城,基本抓手是项目建设,重要原则是统筹发展,根本追求是提高人民幸福指数,强大动力是改革开放,保证措施是群策群力。2011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和省委十二届十四次全会精神,实施项目推动,“两区”互动,统筹联动,加快赶超步伐。全会号召,全市党员和广大干部群众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十二届十四次全会精神,努力做好2011年的各项工作,努力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为九江争得应有地位、人民过上小康生活而不懈奋斗。
  第二章组织建制第一节市委常委会组成人员一、第六届市委常委会组成人员第六届市委常委会任期始于1990年7月,至1995年7月结束。钟起煌、彭宏松、熊承忠先后任书记,彭宏松、程金发、陈绍铨、戚善宏、胡春如(女)先后任副书记。
  [=此处为表格(1991年至1995年7月第六届市委书记、副书记、常委及秘书长一览)=] 二、第七届市委常委会组成人员第七届市委常委会任期为1995年7月至2002年4月。熊承忠、刘上洋、刘积福先后任书记,戚善宏、张影、史之汉、余松生、刘积福、胡绍生、严晴瑞、王忠武、李亚平(女)、蔡晓明先后任副书记。
  [=此处为表格(1995年7月至2002年4月第七届市委书记、副书记、常委及秘书长一览)=]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 三、第八届市委常委会组成人员第八届市委常委会任期为2004年4月至2006年11月。刘积福、赵智勇、陈安众先后任书记,李亚平(女)、张华东、蔡晓明、林兴富、李放、邵春保、张远秀(女)、项兆伦、王萍(女)、刘德意、王忠武先后任副书记。
  [=此处为表格(2002年4月至2006年11月第八届市委书记、副书记、常委及秘书长一览)=] [=此处为表格=] 四、第九届市委常委会组成人员第九届市委常委会任期始于2006年11月,2010年12月尚未结束。陈安众、钟利贵先后任书记,王萍(女)、刘德意、张学军、朱荣辉、曾庆红先后任副书记。
  [=此处为表格(2006年11月至2010年12月第九届市委书记、副书记、常委及秘书长一览)=] [=此处为表格=] 第二节县(市、区)委组织一、县(市、区)委 1991-2010年,全市有中共县(市、区)委员会12个,分别是:浔阳区委、庐山区委、九江县委、德安县委、永修县委、星子县委、修水县委、武宁县委、湖口县委、都昌县委、彭泽县委和瑞昌市委。各县(市、区)委均历经5届,其中换届4次,首次换届前政府任期起始时间均为1991年1月1日之前,末次换届后政府任期至2010年12月31日均未结束。
  二、县(市、区)委工作机构 1991年以来,各县(市、区)委工作机构普遍设置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政法委、政策研究室(与办公室合署办公)、台湾工作办公室(挂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牌子,与统战部合署办公)、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与组织部合署办公)、老干部局(归口组织部管理)、党史工作办公室(永修县为史志办公室)、综合治理办公室(与政法委办公室合署办公)等。1994年,成立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办公室,与组织部合署办公。1995年,成立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有的单设,有的与组织部合署办公。1996年,设置民族宗教事务办公室:1998年更名民族宗教事务局,与统战部合署办公。1999年,设立防范和处理邪教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610办公室”),归口政法委管理。2002年,村建办改为组织部内设机构。2003年,设置农村工作部,保留政府农村工作办公室牌子;成立维护社会稳定办公室,与政法委办公室合署办公。2004年,台湾工作办公室有的单独设置,有的归口办公室管理;民族宗教事务局更名民族宗教局,改为政府序列。
  [=此处为表格(1991-2010年全市各县(市、区)委一览)=] [=此处为表格=] 第三节基层党组织 1991年,全市共有基层党组织11005个,其中基层党委449个、总支部497个,支部10059个。1995年,发展为1 1532个。2000年,调整为11361个。2003年,全市共有基层党组织10483个,其中党委429个、党总支629个、党支部9425个。在全市基层党组织中,乡镇党委182个;城市街道党委2个、党工委10个:企业党委148个、党总支220个、党支部3056个;事业单位党委39个、党总支115个、党支部2034个。2005年,全市基层党组织为10158个。2010年,全市共有基层党组织11108个,其中基层党委454个、总支部795个,支部9859个。
  [=此处为表格(1991、1995、2000年全市中共基层组织一览)=] [=此处为表格(2005、2010年全市中共基层组织一览)=] 第三章市委重要会议第一节常务委员会会议一、第六届市委常委会会议 1991年1月至1995年7月,第六届市委常委会(分年记次)重要研究事项有: 1992年7月25日,第二十六次常委会议研究全面放开粮食经营、庐山管理体制、市区龙开河综合治理开发和调整市直医疗机构布局等问题;8月7日,第二十八次常委会议专题讨论庐山改革开发的有关问题,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马世昌出席会议并发表意见;11月24日,第三十五次常委会议研究召开市第十届人大会、县(市、区)人武部及基础民兵工作达标创先考评等问题。
  1993年1月17日,第一次常委会议研究九江民航机场选址与建设等问题,决定恢复市农垦局的正处级级别;3月9日,第五次会议研究深化流通体制改革等问题;4月13日,第六次常委会议讨论市政府《九江市住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听取市督察组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情况汇报,研究市人大党组《关于(关于市人大常委会监督司法工作试行办法(草案))的报告》;6月4日,第九次常委会议研究在全市开展创评劳动模范活动、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停薪留职人员管理等问题;6月24日,第十次常委会议听取“炎黄杯”龙舟赛筹备情况的汇报,研究修水县机构改革试点方案、防汛工作、城市建设、市政府驻外机构设立等问题;8月11日,第十三次常委会议听取市纪委对两个案件审查意见的汇报,研究关于成立共青城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等问题;9月1日,第十五次常委会议研究开展以乱收费、乱罚款为主要内容的行业不正之风整顿活动等问题。
  1994年5月8日,第十二次常委会议研究重点工程建设、公安工作等事项;5月26日,第十三次常委会议研究继续推进住房制度改革等问题;5月27日,第十四次常委会议专题研究进一步加快发展乡镇企业问题;6月21日,第十六次常委会议讨论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对外开放若干问题的意见》,听取市政协《关于我市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情况调查的汇报》和市公安局、市文化局《关于整顿全市文化娱乐场所有关情况的汇报》,研究关于将庐山区七里湖乡、官牌夹水产场、茅山头垦殖场划归九江开发区等事项;6月25日,第十九次常委会议讨论《九江市职工医疗社会保险试行办法》,研究城市建设等问题;10月24日,第二十五次常委会议听取市政协《关于我市招商引资发展“三资”企业的情况报告》,研究进一步加强乡镇人大工作、1994年市级财政预算收支安排、筹集城区防洪工程建设资金、设立市政府法制局和九江开发区社会发展局等事项;12月19日,第二十九次常委会议研究全市建筑企业劳动保险基金行业统筹等事项。
  1995年4月25日,第十五次常委会议研究九江筹备召开市第七届党代会、农村工作几个具体问题等。
  二、第七届市委常委会会议 1995年7月至2002年4月,第七届市委常委会会议(分年记次)的重要事项有: 1995年10月13日,第三十次常委会议听取九江日报社关于工作情况汇报,研究全市机构改革方案中几个具体问题等。
  1996年2月14日,第四次常委会议研究支持农业发展的7项措施、筹备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等事项;7月4日,第七次常委会议听取市直机关作风整顿情况的汇报;9月17日,第二十次常委会议讨论市政协《关于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实施办法》,研究减轻农民负担、优化资本结构、设立庐山风景名胜区人民法院等问题。
  1997年1月15日,第二次常委会议讨论《九江市1997年农业新技术推广年实施方案》,研究全市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市老建办升级扩编、组建修水茶叶集团等事项;4月2日,第七次常委会议研究举办 97中国庐山国际旅游节、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成立九江书画院等事项;4月25日,第十二次常委会议研究加强信访工作领导责任制、在全市小企业改制期间停止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调动、出席省党代会代表人选等问题;5月14日,第十三次常委会议研究全市乡镇一级企业管理服务机构设置、加强中小企业改制工作中民兵预备役建设等事项:11月6日,第三十二次常委会议专题研究全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11月12日,第三十三次常委会议研究《九江工业园总体规划》及运作规则、《九江市“九五”期间依法治市规划》;11月24日,第三十五次常委会议专题研究市直企业解困和社会济贫工作,听取市政府有关部门关于市直45家危困企业情况的调查汇报,讨论市政府党组报送的《九江市市直企业职工最低生活保障救助暂行办法》并确定实施意见;12月27日,第三十七次常委会议研究继续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科协、对台等工作。
  1998年3月20日,第六次常委会议研究1998年市本级财政预算等事项;3月25日,第八次常委会议研究加快全市卫生改革和发展、职工医疗社会保险改革等问题;5月28日,第十五次常委会议研究全市“六大攻坚”与“两项保障”方案和领导分工,研究推荐受省表彰的国有企业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党务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名单,研究推荐受全国表彰的“五好”村党支部名单,研究市第十一届人大代表名额和常委会组成人员名额,研究协助民主党派做好换届工作;6月9~10日,第十六次常委会议研究加强“党管武装”、全市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招商引资、党校、市总工会和市妇联换届等工作;II月15日,第三十次常委会议研究长江城防堤修复整治工作。
  1999年4月12日,第十五次常委会议研究加快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市劳模评选表彰和管理、对市直部门实行目标管理等事项;5月21日,第二十次常委会议研究维护当前社会稳定工作、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工作和1999年市本级财政收支预算安排;6月22日,第二十二次常委会议专题研究发展食品工业:9月14-15日,第二十七次常委会议研究全市乡镇换届选举和第四届村委会选举工作、解决法院“执行难”问题和全市职工医疗社会保险等工作;10月15日,第三十次常委会议讨论《九江市副县(处)级以上离退休干部逝世后丧事处理的暂行规定》,研究市科协、侨联、社联换届事宜和加强市委党校建设等问题:11月26日,第三十四次常委会议研究理顺庐山管理体制、“三讲”教育整改阶段要抓的几个突出问题、召开市残联第二次代表大会等事项:II月27日,第三十五次常委会议研究申办九江学院等工作。
  2000年2月28日,第四次常委会议听取全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汇报,研究全市经济工作等事项;4月13日,第八次常委会议研究全市劳动模范评选表彰、深化农垦企业改革、移民建镇等工作;5月16日,第九次常委会议研究加快全市旅游业发展及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将市纠正行业和部门不正之风管理机构列为市纪委常设机构、2000年全市反腐败工作任务分工等事项;7月6日,第十五次常委会议研究举办“世界文化景观——庐山文化旅游节”、2000年市本级财政收支预算安排等事项;9月21日,第十八次常委会议研究公开选拔部分副县级领导干部、对市直行政事业单位拟提拔的县级干部试行任前公示制和试用期制、市人大常委会开展对部分政府组成部门负责人进行述职评议等事项,研究鼓励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军转干部、大中专毕业生直接从事经济建设和为经济建设提供人事人才服务等问题:11月9日,第十九次常委会议研究进一步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等工作;11月22日,第二十次常委会议讨论《中共九江市委关于制定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征求意见稿)》和《九江市人大常委会关于讨论决定重大事项的规定(讨论稿)》,研究调整《九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主要指标,推荐上报省委表彰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国有企业改革等事项。
  2001年2月24日,第五次常委会议讨论市委、市政府《关于在全市开展项目年活动的决定》,研究召开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全市经济发展环境整治年总结表彰暨优化年动员大会有关事宜,研究市档案局达标升级、市人才市场为副处级事业单位等事项;3月29日,第七次常委会议讨论《九江市工业“十五”规划》,研究出台市国有企业改革6个配套文件、成立市长江河道管理局等事项;5月19日,第十二次常委会议部署全市社会稳定和信访工作,研究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两连冠”、全市2001年反腐败工作任务分工和2001年市本级财政收支预算安排等;6月21日,第十四次常委会议研究在建党80周年之际表彰一批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讨论修订《2001年全市工作目标管理考评办法》;7月31日,第十七次常委会议研究市政府党组关于对庐山旅游总公司进行改制并公开发行股票等问题:11月7日,第二十九次常委会议研究全市调整撤并乡镇、全市乡镇换届、在全市组织开展“万名干部深入千村百厂扶贫帮困促发展”活动等工作;11月12日,第三十次常委会议讨论《中共九江市委关于解决当前我市党的作风建设几个突出问题的意见(讨论稿)》,听取全市计划生育工作汇报;12月4日,第三十一次常委会议研究出台《九江市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办法》。
  2002年1月7日,第一次常委会议研究调整市党政机关改革方案中有关机构设置等问题:1月16日,第二次常委会议研究部署2002年全市经济工作,研究召开市第八次党代会、推选中共十八大代表和评选表彰非公有制经济纳税大户等事项;2月8~9日,第四次常委会议讨论市第八次党代会《报告(初稿)》,研究关于落实“三条”保障线和关心困难群体生活、筹备全市非公有制经济表彰大会等问题;3月6—7日,第五次常委会议讨论市政府党组《关于提请市委审定信访工作中几个问题的报告》,研究建立市土地筹备机制等工作;3月28日,第七次常委会议讨论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研究第八届市委候选人上报名单。
  三、第八届市委常委会会议 2002年4月至2006年11月,第八届市委常委会会议研究的主要事项有: 2002年4月8日,第一次常委会议研究常委分工,讨论《中共九江市委常委会议事决策规则》和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精简会议文件,规范办文办会工作程序的规定》;6月12日,第五次常委会议研究2002年市本级财政收支预算安排等事项;6月20日,第六次常委会议讨论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县级党政领导干部工作考核的意见》和《关于改进市属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管理的意见》;7月26日,第八次常委会议研究建设政务环境、清理城区建设用地、建设市综合工业园等工作;8月30日,第十次常委会议讨论市委、市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意见》等5个文件;9月8日,第十二次常委会议审定《九江市市级机关机构改革人员分流安排实施办法》,讨论市纪委《关于市直单位纪检监察机构设置和管理的意见》;10月7日,第十五次常委会议讨论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决定》和《关于在全市开展“关爱困难群体,实施‘五助’工程活动的意见》;l1月2日,第十六次常委会议讨论《中国人居论坛(2002.九江)筹备方案》,审定全国、省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人选,审定市直单位领导职数,审定有关提前离岗、退休政策的补充规定;12月16日,第十九次常委会议听取市委组织部、市总工会、市劳动局、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关于“五助”工程进展情况的汇报,并就如何进一步解决困难群众生产生活问题进行研究。
  2003年2月18~19日,第二十一次常委会议研究全市机构改革人员分流、市综合工业园区管理机构等事项:4月17日,第二十五次常委会议研究公路体制改革问题;4月22日,第二十六次常委会议研究加强城市规划管理、城区土地市场建设管理等问题;5月30日,第三十次常委会议研究2003年市本级财政收支预算安排、“02号病”防治、应对“非典”发展经济对策、公开选拔部分副县级领导干部、协助各民主党派市委会做好换届工作等事项;6月20日,第三十二次常委会议讨论《关于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的意见》和《2003年海外侨胞江西之行(九江)恳谈会总体方案》,研究九江师范学校、九江职业大学合并组建九江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等问题;7月21日,第三十三次常委会议听取《九江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情况及部分详细规划方案的汇报,研究召开全市“严打”整治斗争总结会等事项;8月6日,第三十五次常委会议讨论《中共九江市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开创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新局面的意见》和《全市县域经济目标管理考评办法》;10月15日,第三十九次常委会议讨论《中共九江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建立市委、市纪委负责人同县(市、区)和市直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谈话制度的实施意见》,研究将九江商业职工中等专业学院划归九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召开市第十四次妇女代表大会、举办创建学习型城市的系列活动等问题。
  2004年2月14日,第四十八次常委会议研究2004年度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指标和有关重大项目安排计划:2月19日,第五十次常委会议研究市人大党组关于召开市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有关问题的请示和市政协党组关于召开十二届一次会议的请示等:3月29日,第五十三次常委会议讨论《关于进一步强化招商引资奖惩措施的若干实施办法》和《九江市利用外资项目引荐奖励细则》,研究召开全市“优化投资环境,主攻民营经济”动员大会等事项;3月31日,第五十四次常委会议研究市委组织部《关于“三项创建”活动评选表彰有关工作的请示》和《关于继续实行市领导村建工作联系点制度的请示》;4月7日,第五十五次常委会议研究《九江市工业崛起纲要(送审稿)》、星子县温泉镇“3-9”森林火灾事故调查情况及处理意见;5月30日,第五十八次常委会议研究市政府党组《关于九江市当前经济形势分析与下一步做好经济工作的有关措施》和《关于2004年市本级财政收支预算安排意见》;6月7日,第五十九次常委会议讨论《中共九江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督促检查工作的意见》,研究市编委《关于成立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的请示》;7月1-2日,第六十次常委会议研究市政府党组提交的《关于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意见(送审稿)》和《九江市政府特殊津贴实施办法(送审稿)》;8月25日,第六十三次常委会议研究市政府党组《关于(九江市市直机关事业单位补充工作人员暂行办法)的请示》和市委宣传部《关于在九江电视台开办新闻舆论监督栏目的请示》等;9月21日,第六十五次常委会议研究市规划委《关于市体育中心等重大建设项目规划选址问题的请示》;10月29日,第六十九次常委会议研究当前涉及人民群众生活的几个问题,研究市政府党组关于将九江农校整体划归市教育局主管、将鄱阳湖水产科技园整体划归庐山区政府管理以及关于《九江民航改革方案(草案)》等请示,研究市政协关于《我市贯彻落实(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情况的视察报告》的报告;II月26日,第七十一次常委会议研究市政府党组《关于(加快林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的请示》,研究处理全市信访突出问题;12月24~25日,第七十二次常委会议研究市政府党组《关于九江港务局实行“港口下放、政企分开”管理体制改革的请示》和《关于市政府部分机构调整实施方案的请示》、市编委关于九江学院等单位机构编制方面问题的请示、团市委关于召开第十五次代表大会的请示、市总工会关于评选全市劳动模范工作的请示,讨论《关于重申市领导活动有关制度的几点意见》和《关于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体育事业发展的决定)的实施意见》,研究市委政研室《关于加快八里湖新城区开发的若干意见》等。
  2005年1月12日,第七十三次常委会议研究市政府党组《关于制定产品市场建设优惠扶持政策的请示》;1月19日,第七十四次常委会议研究市人大、市政协党组关于召开“两会”有关问题的请示;3月18日,第七十七次常委会议讨论《九江市市直部分机构调整中离岗退养和提前退休的实施办法》,研究市政府党组提交的关于新加坡春诚投资公司收购市啤酒厂、市经济适用房发展中心改制等问题,听取“3-8”持枪持械绑架案侦破工作的情况汇报并研究防范措施;6月5日,第八十三次常委会议研究在全市开展“新阶段、新发展”大讨论活动等事项;6月20日,第八十四次常委会议通报市四套班子先进性教育活动整改情况,讨论市委、市政府《关于在全市集中开展“新阶段、新发展”大讨论活动的决定》及实施方案,研究2005年市本级财政收支预算安排等事宜;10月9~10日,第九十次常委会议研究“两个规范”教育活动有关事宜,听取赴欧洲招商引资考察报告,研究关于成立市特警支队、将九江农业学校与九江财贸职业高中合并成立江西庐山旅游中等职业学校等事项;10月17日,第九十一次常委会议研究市政府党组《关于(第六届村(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实施方案)的请示》和《关于呈报我市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军转干部安置会议精神意见的请示》,讨论《关于在全市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中开展“两个规范”教育活动的实施意见》和《九江市文明单位创建管理办法》,研究公开选拔市建设局局长、市房产局局长人选等工作;11月30日,第九十六次常委会议听取市政府党组关于前阶段抗震救灾工作情况及下阶段救灾工作安排意见的汇报,并就有关事项进行研究;12月14日,第九十七次常委会议研究市人大、市政协党组关于召开“两会”有关事项的请示,市政府党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社区建设意见的请示,听取市总工会关于防范应对境外敌对势力对职工队伍和工会组织渗透破坏活动有关情况的汇报,研究设立“江西九江出口加工区管理委员会”、推荐国电九江发电厂等120个单位为“江西省第十届文明单位”等事项:12月28日,第九十八次常委会议讨论《中共九江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中共九江市委常委会2006年工作要点》,研究市政府党组《关于将庐山综合垦殖场、九江市庐山茶科所、九江市林科所、庐山水电厂划归庐山管理局管理的请示》等。
  2006年1月22日,第九十九次常委会议讨论《中共九江市委关于做好县级领导班子换届工作的意见》《中共九江市委关于做好乡镇领导班子换届工作的意见》和《中共九江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研究市政府党组《关于(九江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指标的请示》等;2月6日,第一百O-次会议研究市政府党组《关于(九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的请示》和《2006年市本级财政收支预算安排意见》;3月23日,第一百O三次常委会议研究市政府党组《关于云居山——柘林湖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的请示》,听取九江军分区关于军事工作情况的汇报:4月29日,第一百O四次常委会议听取有关推进“3+1”发展战略工作进展情况、“彬彬有礼过马路”活动情况、“安宁工程”工作进展情况等汇报,研究拟上报的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推荐名单;5月20日,第一百O四次常委会议研究市第九次党代会和县(市、区)党代会有关工作;9月5日,第一百一十次常委会议研究市政府党组《关于呈报(九江市中长期(2006~2020年)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送审稿))的请示》等;10月19日,第一百一十一次常委会议听取市政府关于1至9月份推进“3+1”战略及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的汇报,研究市政府党组《关于呈报(九江市“十一五”期间依法治市规划(送审稿))的请示》;11月7日,第一百一十三次常委会议研究市政府《关于地震灾后重建资金使用情况及尚存资金安排意见的请示》。
  四、第九届市委常委会会议 2006年11月至2010年12月,第九届市委常委会研究的主要事项有: 2006年11月30日,第一次常委会议研究市政府党组《关于表彰全市“11月26”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的请示》和召开市人大、政协“两会”有关事项。
  2007年1月13日,第三次常委会议听取“关于拓展城市框架,推进港口旅游城市建设的意见”,通报“建设经济中心城市,我们准备好了吗?”大讨论活动方案和“建设新九江,我们怎么干?”活动方案(送审稿),研究市政府《关于发展产业经济,做大做强骨干企业的实施决定》《关于举全市之力促进九江开发区跨越式发展的决定》《关于对市属行政事业单位预期算外资金和国有资产清查管理的决定》和《关于各县(市、区)、九江开发区、共青开发区、云居山一柘林湖风景名胜区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主要指标体系的意见》,研究拟通报表彰的2006年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名单及其他事宜。2月1日,第五次常委会议研究市纪委呈报的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实施意见(送审稿)》、市优化发展环境和机关效能建设领导小组《关于设立机关效能建设办公室和市机关效能投诉中心(行政投诉中心)的请示》等议题,审定《市四套班子联系县(市、区)安排意见(送审稿)》,研究市政府党组《关于我市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规范公务员津贴工作方案的请示》,听取全市新农村建设工作汇报,讨论市委一号文件等;2月28日,第七次常委会议研究市政府呈报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增收节支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完善九江市城区财政管理体制的暂行办法》等10个文件(送审稿)和《关于2007年市本级财政预算安排的请示》,听取关于深化“三级联创”活动、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情况的汇报:4月4日,第九次常委会议研究《中共九江市委、九江市人民政府关于认真解决人民群众当前最关心的若干问题,扎实推进和谐九江建设的意见(送审稿)》,研究召开市人大、市政协“两会”有关事项,研究市政府党组《关于共青开发区申报设立共青市的请示》《关于组建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请示》《关于九江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请示》《关于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实施方案的请示》《关于与国家开发银行开发性金融合作的请示》以及市编委《关于机构编制有关问题的请示》等;5月8日,第十一次常委会议研究《中共九江市委、九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九江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送审稿)》和《中共九江市委、九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九江文化旅游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讨论稿)》,研究市政府党组《关于港口管理局(港口集团公司)政企分开意见的请示》,听取市委宣传部《关于九江市“城市精神”和“市树、市花”评选活动情况的汇报》,研究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安基层基础建设的意见(送审稿)》和市委组织部《关于调整届中增补市人大、市政协常委工作程序的请示》;7月6日,第十四次常委会议研究《关于加快推进市属国有企业改革的若干意见(送审稿)》;听取城西港区开发建设工作情况汇报并研究有关问题,研究市侨联关于换届的请示等;9月14日,第十五次常委会议讨论《中共九江市委、九江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的意见(送审稿)》《中共九江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党管武装工作的意见(讨论稿)》《中共九江市委常务委员会工作规则(试行)(讨论稿)》,讨论市政府党组《关于大力培育总部经济加快城市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送审稿)》《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送审稿)》《关于加强矿产资源管理,加快矿业经济发展的决定(送审稿)》,讨论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市人大代表工作的意见》,讨论《九江市2007-2011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纲要》和《关于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活动新闻报道的意见》,研究市政府党组《关于组建九江市投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和公开招聘公司经理、九江市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中心主任的报告》,研究市委宣传部《关于确定九江市“市树…‘市花”和“城市精神”主题词的请示》和市纪委、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关于推荐江西省勤廉兼优先进典型的请示》等;11月28日,第十九次常委会议讨论《中共九江市委、九江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九江市突出贡献人才的决定》《关于推进科技一人才一项目对接,加快九江经济发展的意见(送审稿)》和《九江市考试录用高校优秀毕业生到基层工作暂行办法(送审稿)》,研究市人大、市政协召开“两会”有关问题的请示,听取《九江市第四批优秀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评选情况的报告》;12月12日,第二十次常委会议研究确定九江市提名推荐的全国、全省人大代表人选名单和全国、全省政协委员人选名单;12月24日,第二十一次常委会议审查《关于加强投融资工作的意见(送审稿)》,研究市编委《关于设立庐山人民法院的请示》。
  2008年2月1日,第二十二次常委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全市应对冰雪灾害抗灾救灾工作;2月13日,第二十三次会议研究进一步学习贯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中纪委书记贺国强、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在江西指导抗灾救灾工作时的讲话要点的意见,听取市政府党组《关于2007年度县域经济和市直单位绩效考评情况的汇报》,研究关于召开2007年度县域经济和市直单位绩效考评大会事宜,审查《九江市财政收入增长奖励办法(送审稿)》,听取市委政法委《关于全国、全省政法工作会议及全市有关政法工作情况的汇报》和《关于召开全市政法工作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表彰会议的请示》;2月25日,第二十四次常委会议讨论《中共九江市委、九江市人民政府关于抓好“项目建设年”工作的意见(讨论稿)》和《关于开展“求科学发展之真,务项目建设之实”主题教育活动实施方案(送审稿)》,研究关于召开市纪委九届三次全会的请示,听取全市信访工作汇报和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有关情况的汇报,研究市委宣传部《关于表彰九江市第一届新闻、文学艺术、理论成果作品的请示》、市文明办《关于推荐江西省第二届文明村镇、先进村镇的请示》《关于拟定星子县工商系统等42个行业为九江市第三届文明行业的报告》以及关于召开全市农村工作会议的有关问题;3月28日,第二十五次常委会议研究全市抗冰救灾总结表彰大会有关事宜,听取市委办公厅、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农工部、政法委、政研室、市直工委等市委部门2008年工作要点的汇报;4月28日,第二十六次常委会议研究维护社会稳定工作;5月28日,第二十七次常委会议听取《赴长沙市考察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绩效考核与管理工作的情况汇报》和《九江市与中体产业集团合作建设市体育中心的情况汇报》,讨论《中共九江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大工作的意见(讨论稿)》《中共九江市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改革创新基层党建工作的若干意见(讨论稿)》《中共九江市委关于以改革创新精神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讨论稿)》《九江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讨论、决定重大事项的实施办法(送审稿)》《2008年市政府工作部门绩效考评方案》《九江市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方案》和《关于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研究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关于召开全市人大工作会议的请示》,听取市政协党组《关于督查全市政协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情况的汇报》;8月12日,第三十次常委会议讨论《关于推进全民创业、加快富民强市的若干意见(送审稿)》,研究召开市委九届六次全体会议筹办方案,听取全市奥运安保和社会稳定工作情况的汇报,研究市政府党组《关于全国全省军转安置工作会议精神及九江市贯彻意见的请示》《关于将庐山旅游中专整体划归九江职业大学的请示》以及市委宣传部呈报的有关议题;9月16日,第三十三次常委会议通报《九江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鼓励投资促进开放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听取市政府《关于江西铁路网规划和江西省2008-2012年电力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涉及九江项目情况及九江市意见的报告》;9月22日,第三十四次常委会议讨论《九江市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评价暂行办法(送审稿)》和《中共九江市委关于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活动的通知(送审稿)》,审议拟表彰的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名单;9月29日,第三十五次常委(扩大)会议传达学习贯彻省委书记苏荣和省委副书记、省长吴新雄在江西省党政代表团赴内蒙古、安徽学习考察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研究当前工作。10月24日,第三十六次常委(扩大)会议(市委中心组学习)学习传达贯彻习近平在江西省党政负责干部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研究鹤问湖新城中心区建设问题,讨论市政府党组呈报的《九江市第七届村(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实施方案(讨论稿)》和市委组织部呈报的《关于做好全市村(居)党组织换届选举工作的意见(讨论稿)》,研究《市残联关于召开九江市残疾人联合会第三次代表大会的请示》;11月12日,第三十七次常委(扩大)会议传达贯彻省委常委扩大会议和省政府常务(扩大)会议精神,落实中央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决策部署,就争取国家和省里支持,推出一批重大项目,促进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进行研究部署;11月19日,第三十八次常委会议讨论《九江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讨论稿)》,研究市政府党组《关于对九江县县城建设等3个问题批复意见的请示》和《关于进一步促进九江市房地产业规范有序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请示》,讨论《中共九江市委、九江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共青城跨越式发展的若干意见(讨论稿)》;12月29-30日,第四十次常委会议研究关于召开市委九届七次全会事宜并讨论会议有关材料,传达学习江西省支持共青城发展领导小组第二次全体会议精神,听取市政府党组《关于市城区土地清理整顿工作的报告》和《关于城区经营性在建项目清理情况的报告》,研究市政府党组《关于加强市城区经营性土地管理意见的请示》《关于加强市中心城区建设项目建设规费收缴工作的请示》和《关于理顺城西港区管理体制实施意见的请示》,讨论《中共九江市委关于进一步完善市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的意见(讨论稿)》,研究市纪委关于全市惩防体系建设、市县派驻监察机构统一管理等有关事项的请示。
  2009年1月16日,第四十一次常委会议研究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市政协党组关于召开“两会”的请示;2月7日,第四十三次常委会议研究市委、市政府《关于在全市开展向周俊军同志学习的决定》和市纪委《关于召开市纪委九届四次全会的请示》;2月20日,第四十四次常委会议讨论《政府工作报告(送审稿)》《九江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和2009年计划(草案)的报告(送审稿)》《九江市2008年市级总预算执行情况和2009年市级总预算草案的报告(送审稿)》和《2009年市本级财政收支预算安排意见(送审稿)》,审议拟通报表彰的2008年度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先进单位和个人名单:3月20日,第四十五次常委会议研究《九江市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讨论《中共九江市委关于规范领导干部从政行为,提高工作效能的若干规定(送审稿)》,讨论市委、市政府《关于整治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意见(送审稿)》,讨论《2009年度市直单位目标管理考评实施细则(讨论稿)》和《九江市县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工作方案(送审稿)》,研究《九江市公开选拔副县级领导干部工作方案》和《庐山旅游直升机九江停机坪用地再次选址意见》;5月26日,第四十七次常委会议专题听取2008年度县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情况的汇报:5月27日,第四十八次常委会议暨专题民主生活会围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促进赶超发展这一主题,紧密联系九江市改革、发展、稳定实际,结合各自的思想和工作实际,结合各方面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重点查找市委领导班子和个人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的突出问题,提出整改措施,进一步明确实现九江赶超发展的努力方向;6月7日,第四十九次常委会议研究《关于召开市委九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的建议》,讨论《中共九江市委领导班子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情况分析检查报告(讨论稿)》,听取《2008年度县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工作综合情况汇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和反腐败工作情况汇报》,研究市国企改制的有关工作和关于理顺共青城开发区体制的相关事宜:7月18日,第五十次常委会议讨论《九江市副县级后备干部选拔管理办法(送审稿)》,研究市国企改革的有关问题;7月30日,第五十一次常委会议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7月21日对江西省经济发展情况所做的重要批示并研究贯彻落实措施,审议讨论《中共九江市委常委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工作整改落实方案(讨论稿)》并进行研究部署,研究团市委关于召开共青团九江市第十六次代表大会、市妇联关于召开九江市妇女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有关事宜;9月22日,第五十四次常委(扩大)会议传达学习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常委扩大会议精神,就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进行研究部署,通报《中国庐山世界名山大会实施方案》和《第13届世界湖泊大会“湖泊管理中心的公众参与分会暨走进鄱阳湖系列活动总体方案》;9月30日,第五十五次常委(扩大)会议传达学习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上的讲话精神和省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精神,讨论研究学习贯彻的具体意见,审议《中共九江市委关于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实施意见(讨论稿)》,讨论《钟利贵同志在市委九届十次全会上的讲话(讨论稿)》;l2月24-25日,第五十八次常委会议讨论市委、市政府《关于三年决战工业2000亿的意见》,研究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市政协党组关于召开“两会”事宜,听取全市保密工作情况汇报,讨论《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2009年全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和《关于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审议拟推荐江西省第十二届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社区的名单等。
  2010年1月17日,第六十次常委会议讨论《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离退休干部工作的若干意见(送审稿)和《九江市公开招聘投融资公司总经理工作方案(送审稿)》,研究市政府党组送呈市人大会议的材料等事项;2月8日,第六十二次常委会议讨论《中共九江市委常委会2009年工作报告》和《中共九江市委常委会2010年工作要点》,讨论全市推进新型城镇化暨中心城区200亿城建重点项目建设动员大会和全市经济工作目标考评表彰大会筹备方案,听取市考评办关于全市目标考评工作的情况汇报,研究全市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工作安排意见等;4月13日,第六十四次常委会议研究《中共九江市委全委会工作规则(试行)》《中共九江市委常务委员会工作规则(试行)》《关于实施“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的实施办法(试行)》和《关于加强驻外机构管理工作的意见》,研究《关于共青城设市的请示》,审议拟评选市劳动模范名单,听取关于市政府机构调整问题的汇报;6月12日,第六十六次常委会议研究《关于提请审议九江市大九江规划区农民建房管理试行办法的请示》《关于市中心城区土地规划修编的请示》和《关于批准市城区基准地价更新成果的请示》,研究《2010年县(市、区、山)经济发展目标考评和市直单位目标考评修改意见》《关于市直单位要求解决干部、编制、机构等问题初拟答复处理意见》和《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关于在全市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意见》,讨论八里湖新区建设3年工作计划、2010年工作要点及八里湖规划馆设计方案,研究《关于庐山西海风景区开发建设过程中有关问题的报告》,研究《关于市林科所管理权变更和天花井国家森林公园建设有关问题的请示》《召开第十三次文明委全委会暨创建文明城市表彰会有关事项的请示》《关于呈报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及省生态园林城市实施方案的请示》和《关于九江市历史文化街区修复规划有关问题的请示》;6月18日,第六十七次常委会议研究《关于召开第十三次市文明委全委会暨创建文明城市表彰会有关事项的请示》《关于呈报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及省生态园林城市实施方案的请示》和《关于九江市历史文化街区修复规划有关问题的请示》等;7月7日,第六十八次常委会议讨论《中共九江市委、九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研究召开全市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暨项目建设工作会的有关事宜,研究市委老干局《关于解决离退休干部有关待遇问题的请示》,研究《九江市争创全国、全省双拥模范城实施意见》和《2010年驻市部队干部随军家属就业安置工作方案》;8月27日,第七十次常委会议研究关于推进共青城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工作的有关问题,研究市编办《关于成立九江市食品稽查局的请示》等;10月25日,第七十二次常委会议听取全市7个系统国企改革工作汇报及研究有关问题,研究《关于召开九江市工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的请示》和《关于召开市法学会换届大会暨第四次会员大会的请示》,讨论《九江市面向全市乡镇(街道)党政正职公开竞争性选拔20名副县级领导干部工作方案》等;12月23日,第七十四次常委会议研究《关于召开市委九届十二次全体(扩大)会议的请示》,讨论《中共九江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讨论稿)》《中共九江市委常委会2010年度工作报告(讨论稿)》和《中共九江市委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政治协商工作的意见(送审稿)》,审议市总工会关于推荐评选全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名单、共青城开发区关于共青城市有关问题、关于九江职大领导职数配备及内设机构设置等请示。
  第二节其他重要会议 1997年3月27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解放思想、加快企业改革、改制动员大会。市委书记熊承忠作题为《改革闯关,改制创新》的总结讲话。
  1999年2月9日,全市领导干部大会传达贯彻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视察九江的讲话精神。10月28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市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三讲”教育动员大会。
  2000年5月18日,市委召开全市党员领导干部大会,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12月5日,市委召开全市“万人下乡抓发展”动员大会。
  2001年11月15日,市委召开全市党员领导干部会议,传达贯彻中共十五届六中全会和全省党员领导干部会议精神,研究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全市党的作风建设的措施,讨论并原则通过《中共九江市委关于解决当前我市党的作风建设几个突出问题的意见》。
  2002年11月29日,市委中心组召开中共十六大精神学习会,传达全省党的十六大精神宣传工作会议精神,讨论《中共九江市委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意见》。
  2003年7月21日,市委召开全市党员领导干部大会,传达贯彻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精神。
  2006年1月1日,市委召开全市领导干部大会,传达温家宝总理视察九江地震灾区的重要讲话精神。
  2007年1月17-18日,市委、市政府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07年全市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省、市党代会和中央、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全面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四个打造”,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优化环境,狠抓项目,争取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赶上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1月30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优化发展环境,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暨“建设新九江,我们怎么干”千人动员大会。4月23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领导干部会议,传达贯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4月20~21日在九江视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并从继续加快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大新农村建设力度、加快推进沿江开发、高位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10月24日,市委召开全市党员领导干部会议,学习传达中共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部署全市学习宣传贯彻十七大精神工作。12月12日,市委召开全市领导干部会议,学习传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常委扩大会议精神。
  2008年1月26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会议,紧急部署防雪防冻抗灾救灾工作。3月11日,市委、市政府在市政府八楼会议室召开“求科学发展之真,务项目建设之实”主题教育暨机关效能建设“提高年”动员犬会。10月6日,市委在市委八楼报告厅召开全市领导干部会议,传达贯彻省委书记苏荣、省长吴新雄率江西党政代表团赴内蒙古、安徽2省4市考察和在抚州市参观总结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部署全市下一步工作。11月7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工作推进会暨高层论坛,进一步落实省委、省政府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大决策。
  2009年3月15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领导干部会议,对贯彻落实全省领导干部会议精神进行部署。3月18日,全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召开,要求全市党员干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的部署,努力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真正办成人民满意工程,以明显的成效和优异的成绩向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5月18日,全市项目建设动员大会召开,要求全市上下必须全力以赴攻项目,精细操作攻项目,强化机制攻项目,形成合力攻项目,真正做到一切围着项目转,一切为着项目干,一切服从和服务于项目建设。6月25日,市委、市政府召开纪念建党88周年暨表彰大会,回顾党的光辉历程,缅怀党的丰功伟绩,表彰全市100个先进基层党组织、100名优秀共产党员和100名优秀党务工作者。12月28日,全市经济工作会议暨决战工业2000亿动员大会召开,贯彻落实中央、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一年来的经济工作,部署明年的经济工作,动员全市上下决战工业2000亿,夺取赶超发展的新胜利。
  2010年2月26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推进新型城镇化暨中心城区决战200亿城建项目动员大会,贯彻落实全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建设工作现场会精神,对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心城区3年投入200亿,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推动,继续保持兴城势头,在全市迅速掀起城市建设的新热潮。2月26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经济目标管理考评表彰大会,以进一步激励和动员全市上下坚定信心,奋力拼搏,为推动赶超发展再聚力量,为“三年决战工业2000亿,三年决战城建200亿”再作新贡献,为争得九江应有地位再立新功。8月8-9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暨项目建设工作会议,动员全市上下进一步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打一场项目建设的“大会战”,争取全年固投达千亿,确保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8月30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六城同创”动员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大会,动员部署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无障碍城市,省生态园林城市工作,表彰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12月1 1日,全市工业工作暨“产业集聚、企业做大”推进大会在白水明珠会议中心召开,进一步深化市委、市政府关于“三年决战工业2000亿”的决策部署,动员全市上下把工业发展提上新的高度,进一步加大强工力度,顺时应势推进产业集聚、企业做大,推动工业经济大发展。
  第四章市委重大决策第一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决策 1995年7月,市第七次党代会确定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开放建市,科教立市,农业稳市,工业强市,旅贸兴市,三带开发(吕九工业走廊、沿长江经济带、沿湖产业圈),城乡一体,到20世纪末把九江建设成为京九中段和长江中下游金融、旅游、物流中心和现代化的港口城市。继续围绕‘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大局,以扩大开放为外向带动,抓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这个核心,优化农业,主攻工业,抓好两通(交通、流通),发展旅游,加快实现由速度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的战略性转变。” 2000年2月,市委、市政府做出《关于在全市开展项目年活动的决定》,提出用3年时间开展“项目年”活动,努力实现“十五”期间全市主要综合经济指标大幅度增长,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省前列,尽快扩张经济总量,促进经济跨越式发展。11月,市委七届十三次会议通过《中共九江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提出…十五’期间,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突出工业、旅游、商贸三个重点,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扩大招商引资,加速总量扩张,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积极推进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进程,坚持依法治市,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方针,加快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把九江建成长江中下游、京九中段工业发达、旅游兴旺、商贸繁荣的现代化大城市而努力。” 2002年4月,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为实现九江在江西率先崛起而奋斗的目标,五年内国内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收入翻一番,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省第二,把九江建设成为江西经济强市。到201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综合经济实力进入沿江同等城市前列,把九江建设成为独具江南特色、适宜人群居住的生态名城。” 2005年8月,市委做出《关于建设美丽富裕和谐强盛社会主义新九江的决定》,把建设美丽、富裕、和谐、强盛的社会主义新九江作为新阶段全市的奋斗目标,提出全面实施以大开放为纲,全力推进大工业、大旅游、大物流和城市大建设的“3+1”发展战略。
  2006年1 1月,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在更高层次上推进‘3+1’发展战略,打造新型工业重镇、区域物流中心、文化旅游胜地、开放港口城市,在全省率先实现新型工业化和经济市场化,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和经济国际化,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为建设美丽富裕和谐强盛的社会主义新九江而奋斗。” 2007年5月,市委九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确定,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上下要紧紧围绕推进“四个打造”、建设重要经济中心城市,着眼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重点实施沿江开发战略、文化旅游兴市战略、特色产业集群战略、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绿色生态和谐发展战略等“五大战略”,重点实现“七个新突破”:进一步解放思想,从具体工作上求突破;谋求科学发展,从项目建设上求突破;扩大改革开放,从创新体制机制上求突破;统筹城乡发展,从壮大县域经济上求突破;践行执政为民,从解决民生问题上求突破;注重规划领先,从实施全面规划上求突破;加强党的建设,从提高执行能力上求突破。2009年1月,市委九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确定:“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和奋斗目标是:‘两区’互动(园区、城区互动)、强工兴城,科学发展、奋起赶超,三年财政收入翻番,五年实现全面进位。
  2010年7月,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县域经济赶超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明确推进全市县域经济发展主要任务与发展目标,要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加强和改进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领导。12月,市委九届十二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九江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把九江争得应有地位、人民过上小康生活作为总体目标,把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作为主要战略,把强工兴城作为主攻重点,把项目建设作为基本抓手,把统筹发展作为重要原则,把提高人民幸福指数作为根本追求,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把群策群力作为保证措施。” 第二节经济建设决策一、工业发展决策 1991年2月,市委、市政府提出,工业实行“让大路、别热门、钻夹缝、抢空档”战略,狠抓一批拳头产品的生产、开发和研制。1995年7月,提出用抓农业的劲头抓工业,调动千军万马主攻工业,加快结构调整,重点搞好昌九工业走廊和沿江、沿湖的生产力布局,进一步壮大支柱产业,实施产品战略。1996年5月,市委、市政府做出《关于加大主攻工业力度的决定》,像减轻农民负担一样减轻企业负担,切实保护企业及企业经营者合法权益,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深化企业改革,调动各方力量为工业发展多渠道筹集资金,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同年,组建化工、纺织、茶叶3个企业集团。2000年11月,提出把主攻工业作为全市发展的重中之重,着力壮大化工、机械、电子、纺织、建材、电力6个支柱产业,培育一批新的增长点,扶持一批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加速工业结构调整升级。
  2001年8月,市委、市政府提出,着力培植化工、机械、电子、纺织、建材、电力6个支柱产业,重点扶持九江石化总厂、星火化工厂、九江化工厂、九江昌河汽车、九江东安动力公司、九江发电厂、柘林水电厂、九江化纤厂、亚东水泥厂、清华同方713厂等总投资达100亿元的十大后劲工程,大力发展九江石化总厂聚丙烯、星火化工厂有机硅两大下游产品。力争3年内全市工业总产值翻一番,达到300亿元。2002年4月,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以建设工业园区为载体,培育和形成有特色的优势产业群。努力办好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共青开放开发区,建设昌九工业带,开辟综合性工业园和石化、星火、昌河三大特色工业园,支持每个县(市、区)办好一个特色工业园。实施名牌战略,打造工业航母,扶持九江石化、星火化工、九江昌河汽车、九江化纤、中国化建九江巨石工厂、清华同方713厂、九江电厂、亚东水泥等龙头企业,形成一批年销售额在10亿元以上的企业集团。”2004年6月,市委、市政府制定《关于九江工业崛起的纲要》,总体思路是:“按照‘三年翻番’的总体要求,扩总量、增后劲,推动工业跨越式发展;围绕壮大‘六大支柱产业’,以骨干企业和重大项目为依托,突出扶优扶强,实施‘一二三四’工程(培植10户利税超亿元企业,主攻20个重大技改、招商项目,扶持30户重点企业,改制40户国有企业)和老企业振兴计划,强化政策措施,主攻民营工业,增强核心实力,增创后发优势,全面提升九江工业化水平。发展目标是:力争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三项主要指标基本实现三年翻番。” 2006年11月,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围绕石油化工、机械电子、冶金建材、纺织服装、电力能源、食品加工等六大产业,实行总量扩张与结构优化并举,全力支持骨干企业裂变扩张,打造技术先进、集中度高、关联度大、特色鲜明的支柱产业群。”2007年3月,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发展产业经济、做大做强骨干企业的意见》,提出:“通过以骨干企业做强做大为依托,做大产业规模,着力培植一批对全市工业发展有支撑、带动作用的支柱产业,工业园区及骨干企业。重点打造石油化工、冶金建材、汽车、船舶、纺织服装五大产业。”2009年12月,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三年决战工业2000亿的意见》,进一步确定:“以开发区、工业园区为主战场,以大企业、大项目、大产业为主攻方向,坚定不移地实施强工战略,利用三年时间,决战工业2000亿元,实现全市工业发展的大跨越。”2010年12月,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做强“百亿”骨干企业、培育十大产业集群的意见》,提出:“打造石油化工、钢铁、有色冶金、纺织服装、汽车船舶、电子信息、新能源、非金属新材料、节能电器、绿色食品十大产业集群。” 二、农业农村发展决策 1991年2月,市委、市政府提出发展农业要突出一个重点,即重点发展乡镇企业。实施三项工程:实施“抓好粮食、突破棉花、增产油料”增产工程;建成棉花、油脂、水产、桑果4个农业商品基地,抓好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的增值工程:抓好稳定副食品货源,增加城市副食品供应的“菜篮子”工程。实现“四个延伸”:由种养业向加工业延伸;由常规性向综合开发性延伸;由增产向增值延伸;由分散向规模延伸。达到“四个提高”:提高乡镇企业等非农产业在整个农村经济中的比重;提高林、牧、副、渔各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提高经济作物在种植业中的比重;提高优质大米、大豆、小麦在粮食作物中的比重。1995年7月,市委、市政府提出:用抓工业的办法抓农业,推动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用工程产项的办法,把农业作为露天工厂,像抓工业项目一样实施工程农业,推进农业向产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用工厂化规模生产的办法,抓住特色产品,把规模化专业化建立在千家万户之上,围绕主导产业,突出发展一批内外贸龙头企业,建设一批商品粮、商品棉、商品油、商品渔等农副产品基地;突破产加销割裂的格局,把农业作为工业的前道工序,走农工商、贸工农一体化的发展路子。大力开发山水资源,在山上、水上“再造一个九江”。
  1996年,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山水开发的有关政策意见》,提出:“对未开发的五荒资源(荒山、荒水、荒坡、荒地、荒滩)和已开发但经营粗放、管理不善、产量低、效益差的茶桑园、林场、牧场、渔场、池塘、湖库等,可采取拍卖、租赁、承包、股份合作等办法出让土地使用权,由农户和社会各方面开发。”1998年,市委、市政府做出《关于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决定》,提出“粮食、棉花、油菜、蔬菜是种植业的主导产业:青虾、河蟹、银鱼、鳗鱼、甲鱼、彭泽鲫鱼等特种水产是水产养殖的主导产业;生猪、山羊、肉牛、家禽是畜牧养殖业的主导产业;落叶小水果、板栗、雷竹、毛竹等果业、用材林是林业生产的主导产业。”并提出逐步具有九江特色的“八大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基地”。即:全市布点的100万亩杂交双低油菜生产基地:以洲地棉区为主的40万亩优质棉生产基地;以“两路”沿线为主的10万亩毛竹及雷竹生产基地:以部分山区和部分城镇为依托的10万亩反季节蔬菜和大棚精细蔬菜生产基地:以规模化养殖专业大户和大型养殖场为主体的全市布点的40万头瘦肉型生猪生产基地:以修、武两县为重点的100万只山羊养殖基地:以鄱阳湖大水面和精养水面为框架的3万吨特种水产生产基地。2000年11月,市委、市政府提出:在稳定粮食生产,积极发展优质稻的同时,提高经济作物在种植业中的比重,促进种植业逐步由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结构转变。2001年8月,提出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进程。着力提高工农业相关度,积极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快组建一批农业产业化集团。鼓励市内外投资者参与种植、养殖及农副产品加工项目开发。2002年4月,提出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布局,加快特种种养业的发展,重点抓好“鄱湖水产”和“鄱湖茶业”的股份制改造,加快上市融资的步伐。
  2005年3月,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意见》,提出:“落实党的各项惠农政策,兑现惠农补贴和全额免征农业税。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切实保护好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控制非农建设用地,确保农田总量不变、用途不变、质量不变。”2006年1 1月,市委、市政府提出以“六改四普及”(改水、改路、改厕、改房、改栏、改环境,普及农村有线电视、普及电讯、普及沼气、普及太阳能)为重点,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首先实现让农民“走上平坦路、喝上干净水、用上卫生厕、住上整洁房”目标。同时“按照‘希望在山、潜力在水、重点在田、后劲在畜、出路在工’的思路,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发展生态高效农业,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建设优质农产品基地。”2007年2月,市委、市政府发出《关于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强调:要充分认识发展现代农业在新农村建设中重大意义,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强化新农村建设产业支撑;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大支持力度,建立健全“三农”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切实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7月,发出《关于进一步推进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2008年2月,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2009年1月,提出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小城镇转移,加快农民变市民、乡村变城镇的转化。在巩固和提升粮、棉、油等传统农业的同时,发展特色农业。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特”的块状经济。把发展壮大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关键环节,通过扶龙头、建基地、树品牌,推动农产品加工增值,带动千家万户增收致富;2月,市委、市政府发出《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强调要充分认识新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强农村制度建设,增强农村改革发展动力;切实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农村改革发展。2010年3月,出台《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实施意见》,要求:统筹城乡发展,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支撑能力;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契机,加快现代农业建设;以农业项目建设为龙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缩小城乡公共事业发展差距;统筹推进农村改革,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三农”发展提供可靠保证。12月,提出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建设,巩固提升粮棉油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水产、林果、畜禽、蔬菜、蚕桑、茶叶6种特色主导产业,提高农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
  三、第三产业发展决策旅游业决策 1995年7月,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充分发挥全市旅游资源优势,着力打好“庐山牌”发展战略。2000年11月,市委、市政府做出《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提出在全市建设“一山(庐山)一城(九江)两带(长江、鄱阳湖旅游带和京九铁路、昌九公路旅游带)九区(牯岭、山南、浔阳、沙河、湖口、彭泽、永修、共青、修河)”(简称“1129”)的整体布局,形成以庐山为中心,以九江市区为集散地,由9个游览区组成的九江旅游网络。力争经过5-10年的努力,把九江建成在国内外具有良好声誉的旅游城市,跨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
  2001年8月,市委、市政府提出要进一步发挥庐山的龙头作用,尽快理顺庐山管理体制,成立一级政府,组建庐山旅游股份公司,并争取早日上市。同时下大力气建设好柘林湖、鄱阳湖新景区,实现山、江,湖、城的联动开发,构筑以大山大江大湖为主体的大旅游格局,把九江建成江西这座沿海发达地区后花园里的“园中园”。加大旅游促销力度,推出一些精品旅游项目;发挥旅游业的牵动作用,大力发展相关产业,实现旅游产业化,使旅游业成为九江经济的重要支柱。2002年4月,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理顺庐山体制,构建“大旅游、大产业”的格局,通过股份经营和资本运作,全面整合旅游资源,组建旅游集团,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推进产业配套,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抓紧建设环庐山高等级公路、庐山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推动九江机场资产重组,开通九江至全国主要大城市旅游航线和旅游专列,大力开发独具特色的旅游食品和工艺品。
  2006年11月,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要进一步完善旅游管理体制,整合旅游资源,舞活庐山龙头,还政治名山为休闲避暑名山,重振庐山雄风,构建庐山风光、浔阳古城、庐山西海、星子温泉、共青高尔夫等景区景点交相辉映的大旅游经济圈。把旅游与文化紧密结合起来,精心打造源远流长的山水文化,神秘深奥的宗教文化,厚重深远的商业文化,催人奋进的红色革命文化等特色文化品牌,提升九江旅游的品位。2009年1月,市委、市政府提出,以庐山为龙头.整合旅游资源,构建庐山风光、浔阳古城、庐山西海、星子温泉、鄱湖览胜、共青高尔夫等景区景点交相辉映的大旅游经济圈;把旅游与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完善旅游产业链条,提升旅游产品附加值,使九江旅游有由头、有看头、有玩头、有回头、有赚头。2010年12月,提出建立以九江为城市旅游目的地、以大庐山为区域旅游中心、市县联动的文化旅游发展机制。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从机制上加快文化旅游资源整合,积极推进庐山设市申报工作,大力发展鄱阳湖生态旅游,构建以庐山为龙头的大旅游格局,努力把九江建成长江中下游旅游休闲中心城市和国内外知名的文化旅游胜地。
  商贸物流业决策 1995年7月,市委、市政府提出要进一步加快港口建设。抓紧30万吨集装箱码头和市区以及瑞昌、湖口、彭泽等新港区的建设,以适应京九铁路贯通后,物流中转大规模增加的需要。同时,要认真抓好进港货物和客运的返程工作,充分发挥和利用开放良港的优势。
  2000年11月,市委、市政府提出,市区重点完善提高国家级京九农副产品中心批发市场、粮油批发市场,启动国家级生产资料中心批发市场建设,发展建材批发市场。各县(市、区)要规划建设一批综合和专业批发市场,结合小城镇发展搞好农贸市场建设。继续大力发展与交通、区位条件相适应的仓储业,建成国家棉花、粮食储备库,积极发展成品油、液化气、盐、糖等具有优势的仓储业。力争在“十五”期末建成年交易额超亿元的市场10个,超10亿元的市场2个。2001年8月,提出立足专业化、特色化,着力构建辐射力强、物畅其流的“三大中心”:一是区域性商品批发交易中心。重点建好京九农副产品批发大市场、生产资料中心批发市场、粮食批发市场及华东装饰材料市场。同时建好九江特种水产品、茶叶、针织品、果品等专业批发市场。二是区域性仓储和中转中心。在建设国家级棉花、粮食储备库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石油、液化气等仓储业。三是区域性进出口贸易中心。充分利用九江外贸港,千方百计拓宽渠道.组织货源,扩大货物吞吐量。2002年4月,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充分利用九江的区位、交通优势,面向京九,依托长江,培育壮大京九农副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华东装饰材料市场,建好南方稻米交易中心、鄱阳湖水产品大市场、生产资料中心批发市场。扩大粮食、棉花、成品油、液化气等生产、生活资料仓储,形成辐射湘鄂赣皖的仓储业,建设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 2006年1 1月,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要“打造九江国际水运中心、湖口官湖、瑞昌码头三大深水港口,高标准建好三大物流园区、十大物流中心、十大物流市场,争取建立公共保税仓库、出口监管仓库和保税物流中心。”2010年12月,市委、市政府提出:规划建设一批沿江公用码头,抓好一批货物仓储、专线铁路、专用管网建设,培植一批现代物流龙头企业,力争五年九江港货物吞吐能力超30万标箱,把九江建设成为长江中下游和京九中段重要区域物流中心。
  四、乡镇企业发展决策 1991年2月,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意见》,提出要保护企业权益,减轻企业负担;注重投入,增加后劲;税收优惠,培植财源;深化改革,加强管理;搞好调整,合理布局;开拓市场,强化经营;建立激励机制,实行奖励制度等措施。1993年8月,提出“八五”期间,确定以“集体为主、工业为主、骨干为主”的乡镇企业发展方针。同年,出台《关于加快昌九工业走廊乡镇企业发展的意见》,提出在昌九建设乡镇企业走廊、乡镇工业走廊、“三高”农业走廊。1995年7月,作出《关于实现乡镇企业高效、持续发展的决定》,提出:新上一批100万元以上的项目;新上一批500万-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新增一批亿元乡镇;新上一批出口创汇企业和“三资”企业;新上一批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企业。
  五、个私民营经济发展决策 1992年,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意见》,放宽从业条件,放宽经营范围,简化审批手续,实行税收优惠,增加资金扶持,解决生产经营场地,吸引外地投资,鼓励农民进城经营,鼓励个体、私营企业参与昌九工业走廊建设,规划建设好个体私营经济小区,强化管理监督,保护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的合法权益。1995年7月,提出城乡农民居民、待业青年、离退休人员、不在国家禁止范围内的企事业人员,允许从事个体经营或开办私营企业。支持个体工商户联合、联营。允许个体工商和私营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进入除法律禁止外的行业。
  2000年11月,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使其成为全市经济新的重要增长点。2001年8月,提出除国家法律法规明令限制的外,其他所有投资领域均向非公有制经济开放,允许非公有制经济自主选择经营范围和经营方式;鼓励和吸引投资者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参与公路、桥梁、电网改造等基础设施以及城市公用设施和风景名胜区的建设和经营,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采取多种形式参与物流业和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公益事业建设;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采取收购、兼并、联合、重组等多种形式,嫁接、改造国有企业。支持私营企业组建集团,降低其注册资本限制。对私营科技型企业和取得自营进出口权的私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享受同等政策。全市重点扶持100户私营企业大户,对其实行挂牌保护。2002年4月,提出变薄弱环节为发展潜力,放手放胆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三年实现个体私营经济占据半壁江山,五年实现个体私营经济成为主体财源。进一步放宽民间资本投资领域,消除民间投资的体制性障碍,对私营经济给足“国民待遇”,创造各类所有制企业平等参与市场竞争的条件,积极引导民间和社会资金投资创业。2004年4月,做出《关于优化投资环境、主攻民营经济的决定》,提出采取营造创业氛围、降低准入门槛、构建发展平台、加大资金投入、推进科技创新、重视人才培养、培育行业协会、实施重点帮扶、强化行风评议、狠抓政策落实十项措施,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主攻民营经济。
  2006年11月,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按照“政治平等、政策公平、法律保障、放手发展”的方针,大力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的发展,培植“草根经济”。2008年9月11日,市委、市政府发出《关于推进全民创业,加快富民强市的若干意见》,强调:要继续解放思想,加快推进全民创业步伐;要激活创业主体,培育壮大全民创业队伍;要放宽创业政策,积极拓展全民创业空间;要构建服务平台,加大全民创业支持力度;要实施科学指导,不断提升全民创业水平;要切实加强领导,确保全民创业取得实效。12月,提出设立创业孵化基地,力争三年内在各县(市、区)建立创业园和创业基地,为各类人才低成本创业提供平台:制订、落实促进全民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推进全民创业。
  六、经济环境优化发展决策 2000年,市委、市政府做出《关于大力整治经济发展环境的决定》,以公开查处为突破口,严格“收支两条线”管理,清理文件,完善政策,全面整治经济发展环境。2001年8月,提出要下放用地审批权限,精简审批程序。除法律有特殊规定外,土地使用权以招标拍卖方式提供的,全部由各县(市)人民政府审批。土地出让金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省里让利部分,全部留给县(市)。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增强县乡发展活力。2002年4月,提出用硬措施治理软环境,下大力气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规范政府、企业和公民的行为,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组建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和“经济110”投诉中心,推行投资环境责任制,实行重大项目服务承诺制,深入开展行风评议活动,整治“三乱”,依法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2007年8月,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的意见》,提出开展机关效能建设、加快机制创新、强化惩治手段,确保“优化环境”再上台阶。2009年3月,出台《关于规范领导干部从政行为,提高工作效能的若干规定》和《关于整治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意见》,开展“两场”(“官场”、市场)整治活动。针对经济领域存在的垄断资源、欺行霸市、制假售假、商业欺诈、执法不规范等7个方面问题进行集中整治。
  第三节经济体制改革决策一、综合管理体制改革决策 1992年3月,市委决定由市委管理的市属正县级企业的党政副职,征求企业主要领导意见,由市委审批;由市委组织部管理的市属副县级企业行政副职,下放给企业管理,由厂长(经理)聘任。1995年7月,提出逐步推进社会养老、失业和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健全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推进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按照建设金融中心的要求,加快金融体制改革,争取尽快建立农业发展银行、城市合作银行,引进区域性商业银行,建立外汇交易中心,开展涉外保险业务,使之与国际接轨。加快党政机构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并逐步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1997年,出台《关于在全市进行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的意见》,改革和完善镇政府的经济和社会管理职能,深化小城镇建设方式改革,建立多元化投资体制,多渠道筹集小城镇建设资金,改革现行户籍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新型的社会保障体制,探索建立集体土地有偿转让制度,深化乡镇企业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镇一级财政管理体制。1998年4月,出台《关于加快全市卫生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建立医疗费用“总量控制、结构调整”和“医疗收支与药品收支实行分开核算、分别管理”新机制,同时调整存量卫生资源,向农村和城市基层倾斜,向预防保健倾斜。2000年11月,提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保障体制,积极推进养老、失业、医疗保险改革,加快形成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使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达90%以上。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财税、金融体制;全面完成党政机构改革,按照转变职能,提高效率,节约支出的原则精减政府机构和人员,按照“脱钩、放权、分类、搞活”的原则加大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力度,建立起政务公开、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公正廉洁的行政管理新体系。
  2001年8月,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强化政府在职业介绍、就业培训和就业困难人员托底等方面的运作机制,建立就业促进基金。2002年8月,制订《九江市党政机构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市委共设置机构8个,议事协调机构的办事机构1个,归口管理机构2个。市政府设置工作部门32个,议事协调的办事机构1个,归口管理机构1;核定市级党政群机关行政编制1528名,比原有1895名减少367名。2007年,出台《关于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的意见》,规定全市乡镇设立党委、人大、政府机构。全市乡镇内设机构同意设置为党政综合办公室(增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牌子)、经济发展办公室(增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公室牌子)、社会事务办公室(增挂人口与计划生育办公室牌子)、新农村建设办公室,乡镇不设政协机构,政协有关工作明确一名领导兼管。2010年12月,提出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探索大部门体制改革,健全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政府集中采购制度。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增强多层次供给能力,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加快投融资体制创新,推进城市建设市场化,探索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提高政府投资效益。
  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决策 1993年,市委、市政府做出《关于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的规定》,规定,农民除依法向国家纳税外,应向乡镇集体上交占上年人均收入5%以内的村提留和乡统筹,每个农村劳动力每年承担5-10个义务工,10-20个劳动积累工;其他未经省政府批准的各项负担均为非法,农民有权拒绝。1995年7月,提出农村改革着眼稳定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要进一步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建立起正常的土地使用流转机制;通过股份合作、招标承包、“五荒”拍卖等途径,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开发,优化生产要素配置;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办好农村合作基金会;本着放管结合、强化监督的原则,搞活农村流能,稳定市场秩序,保护农民的根本利益。
  2003年3月,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按照“减人、减事、减开支”的要求,精简乡镇机构和人员。落实省政府对部分农产品免征特产税的规定,农业税征收机关要坚持依法征税,保护农民合法权益。落实“收税收费公示制”,农村义务教育一费制,报刊征订限额制和减负责任追究制4项制度。2004年12月,出台《关于加快林业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出全市林业发展的指导思想:确定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以建设山川秀美的江南生态名城为目标,加快山上办绿色银行的步伐,努力构筑鄱阳湖绿色屏障,坚持依法治林、优质造林、科技兴林、分类管林和改革强林,积极发展林业产业。2006年3月,提出统筹推进粮食、金融、国有农场的改革,完善粮食流通体制,增强农村金融机构服务功能.理顺国有农场管理体制,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2007年,提出推进林权产业制度改革配套改革。抓好国有水管单位的体制改革,搞好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水利改革,逐步完善水价制度。国有农(林)场税费改革,逐步剥离国有农(林)场办社会职能。抓好种子管理体制改革,搞好市、县、乡三级畜牧医疗机构改革和建设。加快农村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完善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同年,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林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的意见》,提出本着“巩固、深化、发展”的要求,以“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为标准,巩固林权制度主体改革成果,全面开展林改质量自查、集中力量调处山林纠纷、加大明晰产权力度。以“把握重点、突出特色、稳步推进”为原则,进一步深化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建设并规范运作林权交易中心,组建林业股份制担保公司,引导农民建立合作林场等新型林业合作经济组织。
  三、企业体制改革决策 1992年,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在完善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基础上,对小型国有企业可实行改、转、租、卖等形式盘活;同时,深化企业内部分配制度、用工制度、人事制度3项改革。1994年,出台《关于在现有乡村集体企业中推行股份合作的意见》,提出以一厂两制、折股改组、存量转让、拍卖重组等方式,大力推行股份合作制,进一步明晰产权关系。1995年7月,提出要围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大力推进多种形式的产权制度改革。企业改制要与改组、改造和内部改革相结合,特别要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1996年,出台《关于加快我市国有小企业改革的意见》,提出加快国有小企业改革,主要应通过产权流动,推进企业资产重组,充分发挥国有资产存量的效益,实行企业经营形式的改革。2000年11月,提出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基本完成对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国有小企业全面完成改制改组。建立国有资产管理、营运、监督体系和机制,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管理机制,组建市国有资产管理机构。
  2001年8月,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加快推进国企产权制度改革,创新企业经营机制。成立国有企业工作委员会,理顺国企干部管理体制,切实解决国企改革的相关配套问题,按期分批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2002年4月,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国有大中型企业要以推行规范化的公司制改造为重点,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市属企业上市的突破。进一步加快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步伐,采取各种有效形式,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努力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促进混合型经济的发展,使国有企业能退的尽可能退够;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建立对企业经营者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大对困难企业扶贫解困力度,力争经过五年的努力,使全市绝大多数困难企业摆脱困境,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和失业人数逐年减少。同年7月,出台《关于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采取股份制改造、出售、靠大联大、“退二进三”、关闭、破产重组等形式进行;坚持在改革上动产权、管理上动机制、用工商上动身份;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性资产均可以出售给境内外法人或自然人,亦可通过兼并、股改进行产权转让,以促进国有资本有序退出。组建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培育产权交易市场。2009年4月,确定九江国企改革的模式,即资产捆绑、政府融资、统一政策、全员置换、分类指导、分步实施。资产捆绑:将国企改制企业的地产和房产集约打包;政府融资:以市国资公司为平台,用捆绑的资产作抵押进行融资;统一政策:让尚未改制的国企职工在国企改革中享受同样政策;全员置换:全部职工置换身份;分类指导:按难易程度、资产重组、关门走人、产权多元化方式进行:分步实施:第一年全员置换,第二年资产处置、资源重组、盘活存量。
  四、流通体制改革决策 1994年,市委、市政府做出《关于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决定》,强化对行政划拨土地的管理,严禁行政划拨土地直接进入二级市场;对新增建设用地,由市、县政府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开发、统一出让、统一管理”。1996年,提出要进一步理顺供销合作社组织体制,坚持集体所有制性质,坚持民主办社原则,完善民主管理制度;各级供销社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依法享有独立进行经济社会活动的自主权;各级理事会是本社集体财产的所有权代表和管理者。1997年,出台《关于发展农村民间流通组织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的意见》,强调大力培育多元化的农村市场体系,努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民间流通组织。2000年11,确定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加强以资本、人才市场为重点的要素市场体系建设,经过五年的努力,初步形成与全国、全省市场联通的要素市场体系。2003年5月,做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区土地市场建设和管理的决定》,规定九江城市规划区内所有土地由市人民政府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储备、统一开发、统一供应:市土地储备中心应将旧城改造和企业改制或结构调整“退二进三、退城进郊”需盘活的存量土地,政府依法收回的土地,依法征用的新增建设用地,二级市场交易中明显低于市场价格的土地以及政府认为需储备进行调控的其他土地等,实行统一储备,有计划地交土地市场公开出让。
  第四节对内对外开放决策 1991年II月,市委、市政府制订《九江加快建设开放城市的实施方案》,提出“开放九江,开发赣北,呼应浦东,服务全省”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重大决策,建设开放城市的战略;依托长江,呼应浦东,“跟进…‘接潜”,城乡共兴,在20世纪末把九江建成“开放、繁荣、文明”的城市。1992年5月,下发《关于鼓励大胆引进加快开放开发的暂行办法》,鼓励全市上下大胆引进外资;8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意见》,促进全市个体私营经济稳步健康发展。1994年6月,做出《进一步加快对外开放若干问题的决定》,确定对外开放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以港兴市,旅贸并举,三带开发(昌九江业走廊、沿江经济带、沿湖产业圈),在20世纪末把九江建设成多功能、开放型的经济交流中转城市和长江下游的金融、贸易、旅游、信息中心。1995年7月,市第七次党代会提出:开放建市,科教立市,农业稳市,工业强市,旅贸兴市,三带开发,城乡一体,到20世纪末把九江建设成为京九中段和长江中下游金融、旅游、物流中心和现代化港口城市。1999年3月,做出《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决定》。1999年7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对台工作的意见》,要求千方百计做好利用台资工作;8月,出台《关于继续打好“六大攻坚战”促进九江经济大发展的意见》,强调要继续打好发展个体经济攻坚战,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继续打好招商引资攻坚战,以开放促开发,促发展。1999年10月,出台《关于搞活国有企业的若干意见》,强调抓住机遇,扩大经济总量上项目,引进外资上项目。
  2002年4月,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要坚定不移地以大开放为主战略,广泛招商引资,紧紧抓住招商引资这个经济工作的“牛鼻子”,坚持吸引外资和利用内资相结合、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并举,瞄准重点地区、国际市场抓招商,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主动承接境外和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大力拓展与沿江城市、京九沿线城市和九江周边地区的经济合作,鼓励和支持优势企业到境外建立生产基地和分销网络,积极开展劳务输出和对外工程承包。2004年4月,下发《关于进一步强化招商引资奖惩措施的若干实施办法》和《九江市利用外资项目引荐奖励办法》,进一步扩大开放,提高引用外资的水平,调动社会各方面招商引资的积极性,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2006年11月,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在更高的层次上推进“3+1”发展战略,打造新型工业重镇、区域物流中心、文化旅游胜地、开放港口城市。2007年1月,做出《关于举全市之力促进九江经济开发区跨越式发展的决定》,进一步加快开发区建设,充分发挥对外开放的带动作用;4月,做出《关于举全市之力加快沿江开发的决定》,以城西港区、金砂湾、沿江景观和小城镇建设、沿江通道为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11月,召开全市“四个对接”工作会议,强调实施项目对接、地区对接、大企业对接和院校所对接。2008年6月,提出要按照产业集聚、区域集中、开发集约、能量集合的思路,突出大项目、大产业、大循环,用产业提升沿江优势,用产业推动沿江发展;要壮大产业板块、构筑产业平台、推进产业联动。2009年1月,市委九届七次全会提出“两区互动,强工兴城”战略举措,指出最现实的是充分发挥潜在优势(沿江优势、庐山品牌优势、鄱阳湖生态优势、共青城独特优势),争政策、争项目、争资金;4月,制定《九江市直(驻市)单位招商引资考评奖励办法》,调动市直(驻市)单位招商引资的积极性。2010年,市委提出要抓住九江三年“工业决战2000亿”“城建决战200亿”的发展契机,开展产业对接招商活动,充分发挥专题招商项目对接平台的作用;4月,出台《2010年九江市招商引资工作意见》;12月,修订《中共九江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加强九江与长三角、珠三角、闽三角、海西经济区、武汉经济区城市合作,积极实施“引进来”“走出去”双向并举战略,推进产业互补发展;要突出抓好港澳台的招商,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努力把九江建设成为中西部地区开放程度最高、体制机制最优、生态环境最好的产业承接转移区;要以跨国公司、大型国企和新兴企业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改进招商方式,拓宽招商领域,重点围绕十大产业集群开展产业链招商。
  第五节城市建设与管理决策一、开放港口旅游城市方略 1991年11月,市委、市政府出台《九江加快建设开放城市的实施方案》。1999年,提出实施“12236”工程,即筹建“一场”,建设与九江城市人口规模相适应的集行政、文化、艺术和体育为一体的“城市中心广场”;新辟“两园”,白水湖公园,长江大桥桥头公园;治理“两湖”,通过截污、引清和清淤,治理好甘棠湖、南门湖,并逐步搞好绿化和美化;拓展“三路”,庐山大道、滨江路、长江大道;新建“六大建筑”,长江大桥南岸琵琶亭、图书馆、博物馆、体育中心、文化会议中心、城东和城西出口城市雕塑。2001年,市委七届十四次全会提出,3-5年内筹资30亿元重点建好“五大景区”,把滨江路景区建成九江的“外滩”;把甘棠、南门“两湖”景区建成九江一双明亮的“眼睛”;把九威大道景区建成九江的“世纪大道”;把以琵琶亭、长江大桥为中心的桥头景区建成九江的标志;把八里湖景区建成九江的“西湖”。2002年4月,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按百万人口的目标规划,推进城市化,建设独具特色的人居环境,形成宁汉之间的旅游热点,培育京九中段的物流中心。2003年,对城市建设做出新部署,按照现代化港口旅游城市定位,重点建好“一站二场三道”(火车站站前广场、抗洪广场、南湖广场、九威大道、滨江大道、长虹大道),放宽政策,敞开城门。全年新增10万城镇人口,提高城市化率2个百分点。2005年8月,做出《关于建设美丽富裕和谐强盛社会主义新九江的决定》,提出推进城市大建设,建设“最适宜人类居住”的现代化山水生态港口旅游城市,力争到2010年把九江建设成为市区人口过百万的区域中心城市。2006年11月,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3+1”发展战略,即全力推进大工业、大旅游、大物流和城市大建设,把九江打造成城在水边、水在城中、湖光山色、山水相依的“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山水生态港口旅游城市。2010年7月,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意见提出,按照“山水生态、宜居宜业”的城市发展目标,彰显“诗韵田园、水墨九江”的城市文化特质,发挥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把九江打造成长江沿岸重要工业基地、赣鄂皖区域物流中心和现代开放港口旅游城市。
  二、“大九江”发展方略 2003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开发昌九、九星沿线新区,拉开城市框架。2007年2月,出台《关于拓展城市框架,推进港口旅游城市建设的意见》,决定在加速昌九工业走廓、沿江城镇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同时,重点实施“一核、二带、三城、九镇”(一核:城市核心区;二带:昌九工业走廊、沿江产业带;三城:瑞昌、湖口、星子;九镇:姑塘、海会、温泉、马回岭、岷山、赛阳、港口街、城子、码头)协调发展战略,形成“美丽浔阳、怀抱庐山、东临鄱湖、北依长江、西拓港城、南接走廊”的城市区域发展格局,构筑约1000平方千米区域面积的城市空间形态。2009年1月,市委九届七次全会做出走向“八里湖”时代战略部署,提出构建“大九江”城市发展格局,将瑞昌、湖口、星子和九江县4个大的组团纳入“大九江“来规划,做好对接文章,彰显“同城效应”。2010年,决定加快“四县(市)一山”(瑞昌市、湖口县、星子县、九江县、庐山)与中心城区的对接,做好城市轻轨交通规划研究,建设“四县(市)一山”与中心城区及城市各组团之间的快速通道,构建20分钟车程的“大九江”经济圈。提出“一核六组团”(一核:城市核心区,由老城区、八里湖新区、十里片区组成;六组团:城西港区组团、城东港区组团、芳兰组团、姑塘组团、沙河组团、港口街组团)的城市空间发展布局;做出“三年决战城建项目200亿”的决策部署,用3年时间在中心城区实施7类100项工程,完成200亿以上的政府投资,基本完成中心城区150平方千米规划范围内的主干路网和功能设施。
  三、八里湖生态新区方略 1992年4月,市委、市政府决定设立九江八里湖开放开发区,面积为3.8平方千米。2003年,提出“环绕八里湖,建设新九江”的构想。2009年1月,市委九届七次全会做出“加快城市建设步伐,拉大城市框架,实现从甘棠湖、南湖时代走向八里湖时代”的战略部署,按照“一个目标”(打造生态新区)、“两个优先”(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优先)、“三个三分之一”(水面、森林绿地、建筑各三分之一)的规划布局,营造观湖、观江、观山、观城的“四观”生态效果,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使八里湖新区框架基本拉开、功能基本完善、环境基本建成;同时,按照“显山露水”的要求,突出水面、岸线、临水建筑、城市建筑轮廓线四个层次的城市空间形态,加快编制八里湖片区控制性详规;突出九江山水名城特色,最大限度地保护八里湖生态资源,使之成为“水乡名城、生态绿岛、文化乐园、人居胜地”的新城区。
  四、新型城镇化方略 1995年7月,市第七次党代会提出要按照“全面规划、节约用地、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方针,制定好发展规划,科学布点,加快建设,鼓励农民进镇创办二、三产业,参与集镇建设,兴办各种配套设施,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同时,《中共九江市委关于(九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加快城镇建设步伐,推进城市化进程。按照合理布局、节约土地、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要求,有计划地发展一批小城镇和中心村,促进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1996年,出台《关于鼓励“农民造城”的有关政策意见》,制定引农造城十项政策措施。2002年4月,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以现有城区为依托,以昌九、九星沿线为两翼,构建“V”型城市框架,合理调整行政区划,推动九江县和九江开发区设立区街建制,把瑞昌、湖口纳入卫星城规划建设;结合城防大堤整治和港口西移,加快城西建设步伐,以庐山党政机构下迁为契机,加速东南城区开发。通过推动铜陵一九江铁路、九江一景德镇一衢州铁路、武汉一九江铁路复线及沿江高等级公路的立项和建设,贯通东西大通道,带动城镇发展。2006年11月,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充分发挥全市山、江、湖生态多样性地域特色和生态优势,以沿江、沿路、环山、环湖为轴线打造一批特色城镇。2009年6月,出台《关于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实施意见》,提出依托共青城所具有的独特资源优势,积极推进共青城创建生态经济示范城活动,打造“中国青年创业基地”平台,使共青城在短时间内实现跨越发展,逐步建成生态优美的30万~50万人口的九江次中心城市。2010年10月,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完善发展思路和目标;以优化空间布局为主线,加快新型城镇体系建设;以科学规划为引领,进一步完善城乡规划体系;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城市建设;以资本运作为重点,提高城市经营水平;以强化管理为手段,推进城市管理科学化;以政策机制为保障,又好又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实施“做大中心、打造‘脊梁’、培育节点、带动两翼”的城镇空间发展战略,构建“一心两轴三区”市域城镇体系(“一心”: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两轴”:沿长江城镇带和昌九城镇带为发展轴;“三区”:东中西三个片区协调发展);到2012年,共青城和德安县融为一体、连为一城,打造30万-50万人口城市;瑞昌市区人口过20万人,进入中等城市行列;其他县城城区常住人口规模多数超10万人;县市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5个百分点以上。
  五、城市规划、经营与管理决策 1994年,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决定》,建立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的机制,扩大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加强对土地二级市场的监督管理,加强对土地出让金、土地收益的收缴管理,城区土地由市政府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开发、统一出让、统一管理。2001年,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推进九江市城市社区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改革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加强城市基层政权改革和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2003年,出台《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管理的决定》,要求抓紧编制和调整城市规划,优化规划审批,加强规划监管,提升规划管理水平;出台《进一步加强城区土地市场建设和管理的决定》,从统一土地管理、控制供应总量、完善储备制度、培育有形市场、加强价格管理等方面规范城区土地市场经营管理。2006年,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建立“城市政府统一领导、城区政府全面负责、街道具体实施、社区居民共同参与、专业队伍为主民办队伍为辅”的城市管理体系,建立“网络管理、信息反馈、监督检查、考核奖励”机制,形成以路为线、纵横成网、布局合理、覆盖城郊的管理网络。2010年6月,出台《“大九江”城市规划范围内农民建房管理办法》,使农民建房有法可依,管理有序;同年,决定以中心城区为主战场,开展“六城同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无障碍城市、省级生态城市)活动。
  第六节政治文明建设决策一、机构改革方案确立 1995年10月,市委、市政府出台《九江市党政机构改革方案》,按照政企职责分开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切实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精兵简政,提高效率,逐步建立功能齐全、结构合理、运转协调、灵活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市委、市政府各部门都实行“三定”(定职能、定内设机构、定人员编制)。2002年7月,决定开展县乡党政机构改革,对县(市、区、山)党委工作部门和政府工作部门设置及人员编制、领导职数都做出详细的规定。2002年8月,开展以加强党的领导,转变政府职能,理顺各方面关系,调整组织机构,精干公务员队伍,降低行政成本,减轻财政负担,提高工作效率为目标的机构改革。2010年4月,开展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以理顺职责关系、明确强化责任、优化组织结构、完善体制机制、提高行政效能为目标,以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为原则的政府机构改革。
  二、队伍建设规划制定 1991-2006年,市委先后制定《九江市干部教育培训五年规划》4个,利用开办培训班、选派干部下基层挂职锻炼等多种形式,打造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工作实,能适应九江经济建设需要的干部队伍,通过深入开展“三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解放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加大干部交流和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力度,加强农村、企业、机关、学校、社区和非公有制经济等基层组织的党建工作。2002年4月,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把解放思想落实到实际行动中,以开阔的视野和科学的机制选人用人,培养一支多谋善干、群众拥护的干部队伍;以领导班子建设为重点,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领导班子的议事和决策机制:进一步完善民主推荐、民意测验、民主评议、轮岗交流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任前公示、用人失察失误责任追究等制度和办法;加大力度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合理使用各年龄层次的干部。2006年11月,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领导经济发展的能力,实际操作的能力,破解难题的能力,依法行政的能力,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能力;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断完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严肃查处违纪违法行为.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坚决纠正不正之风。
  三、依法治市规划部署 1991-2006年,市委、市政府出台4个《九江市在全市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五年规划》,要求在全市范围内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广大干部和公民的法律意识,提高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抓住九江市的突出问题和热点、难点问题,集中力量进行依法治理,全面提高依法治市工作新水平,为全面推进全市地方、行业、基层依法治理,实现依法治市奠定坚实的基础。2006年10月,制定《九江市“十一五”期间依法治市规划》,要求进一步增强全民法律意识,提高全民法律素质;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坚持公正司法,切实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完善监督体系,建立健全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机制:推进基层依法治理工作,全面加强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社会稳定的长效机制。
  四、基层民主选举制度颁布 1992年8月,市委、市政府决定在九江县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试点工作。1994年12月,制定《九江市深入贯彻(村委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农村村民委员会建设三年规划》,要求全市从1995年至1997年,在试点工作的基础上,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村民自治活动,按照村委会组织法举行一到两次换届选举,并建立4项制度(村民选举制度,村民议事制度,村务公开制度,村规民约制度)。
  第七节精神文明建设决策 1992年1月,市委、市政府出台《九江市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工作意见》,进一步贯彻中共十三届七中、八中全会和江泽民“七一”讲话精神,提高人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创“三优”、建“三城”。1993年9月,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的意见》,加强和改进全市党的作风建设,推进九江各项事业发展。1994年12月,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加大(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宣传教育力度的意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研究,编写爱国主义教育的教材,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建爱国主义教育队伍,提高全市人民综合素质,提高城市的文明程度,加快全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2000年7月,出台《中共九江市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努力把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2001年11月,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意见》,加强对“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0字基本道德规范的宣传,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升公民素质,促进九江社会经济全面发展。2002年10月,市委、市政府做出《关于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决定》,力争用3—5年时间,使全市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理论素养、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和党性修养明显提高,实现九江在江西的率先崛起。2004年6月,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施意见》,把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任思想道德建设作为战略任务,齐抓共管,全力推进;2009年3月,制定《九江市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活动遵循“坚持解放思想,突出实践行动,贯彻群众路线,主题教育为主”的原则,努力实现“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和“提高思想认识,解决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科学发展”的目标。
  第五章组织工作第一节党员管理一、党员人数 1991年年初,全市有中共党员152885人。1995年,全市党员为178268人;2000年,增至187752人。2003年,全市共有党员195704人,其中正式党员190180人,占97.18%;预备党员5524人,占2.82%。2005年,党员增至198546人。2010年年底.全市有中共党员214373人。
  二、党员构成 1991年,全市党员中女党员占11.69%,少数民族党员占0.2%;年龄构成:35岁以下占18.1%,36-55岁占54.4%,56岁以上占27.5%;文化程度构成:大专以上占6.9%,中专和高中占24.68%,初中以下占68.42%:行业分布:农业、林业、水利业等占45.56%,工业、交通、通信业等占22.17%,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等占13.470-/0,文化、教育、卫生、科技事业等占8.3%,商业、金融业及其他等占10.5%。 1991年以来,随着全市党员人数的不断增长,其构成也出现较大的变化,主要表现是:党员年龄构成中,35岁以下和56岁以上的人数逐步增加,36~55岁的人数呈下降趋势;文化构成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发展态势,即大专以上学历所占比例明显提高,但初中以下学历者的数量却居高不下,仅略有下降:行业分布呈多元化发展态势且统计口径也有所变化。
  1995年,全市党员年龄构成:35岁以下占16.420-/0,36-55岁占55.06%,56岁以上占28.520-/0;文化构成:大专以上15.85%,中专和高中占34.98%,初中以下占49.17%。
  2000年,全市党员中,年龄35岁以下占18.32%,56岁以上占32.870-/0;学历大专以上占180-/0,初中以下占46.48%。
  2005年,党员年龄35岁以下占17.680-/0,56岁以上占36.23%;党员学历大专以上占21.53%,初中以下占48.69%。
  2010年,全市党员中女党员占15.75%,少数民族党员占0.3%。年龄构成:35岁以下占17.84%;36-55岁占40.76%,其中36~45岁占20.41%,46~55岁占20.350-/0;56岁以上占41.4%,其中61岁以上占28.gg%。文化构成:大专以上学历占28.37%,其中研究生占0.760-/0,大学本科占10.59%,大学专科占17.05%;中专和高中占28.66%;初中以下占42.97%。行业分布:农民占35.960-/0,工人占5.61%,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占19.3%,机关团体占11.26%,学生占1.3%,离退休人员占18.2%,其他占8.34%。
  [=此处为表格(1991-2010年若干年份全市党员年龄构成一览)=] [=此处为表格(1991~2010年若干年份全市党员文化构成一览)=] [=此处为表格(1995、2000年全市党员行业分布一览)=]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2001、2010年全市党员行业分布一览)=] 三、党员吸收 1991~2010年,全市党员发展工作重心向一线和35岁以下青年倾斜,注重在新领域、新社会阶层和专业技术人员中发展党员。同时,共青团组织向党组织推荐优秀团员为发展对象的“推优”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入党积极分子队伍不断壮大。至2010年年底,全市共有共产党员214373名,比1991年152885名增加61488名,增长40.22%。其中,35岁以下党员38235名,占党员总数的17.84%;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党员60815名,占28.37%;女党员33764名,占15.75%。
  四、党员教育教育活动 1996~1998年,市委开展对全市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进行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内容、为期3年的教育活动,采取自上而下,分期分批进行,实行党内批评和自我批评相结合,对全市党员干部进行一次党性党风教育。2005年,市委决定用一年半时间,在全市党员干部中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活动共分三批进行,每批半年时间;第一批为县以上党政机关和部分企事业单位,第=批为城市基层和乡镇机关,第三批为农村和部分党政机关,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参加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全市性党内集中教育活动。2009年3月开始,市委决定用一年的时间,在全市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要求,把握坚持解放思想、突出实践特色、贯彻群众路线、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贯穿始终。
  电化教育1991年以来,全市共添置党员电化教育播放设备5262套,建立“两机一室”(录放机、电视机、电教活动室)的党员电化教育播放网点5262个,覆盖全市98%的机关、企事业单位,1000-/0的乡镇党委和农村党支部。1996年,举办“首届九江市党员教育电视片观摩评比”,以后每两年一届。1998年4月,市委组织部购制一整套VCD光盘制作设备,创办全国党员电教系统第一家VCD光盘制作中心,承接全国第五届党员教育电视片观摩评比获奖片的VCD制作任务并向全国发行。从2002年开始,全市实施党员电教科技致富工程,下发农村实用技术科教片VCD8.9万张,建立党员电教科技致富示范基地8000多个,开展专题学习和专家辅导3.5万场次,发展种植、养殖和加工等产业项目近2万个。2004年,修水县、庐山区率先在自有播放设备的农民党员家里设立党员电化教育播放点。2005年1月10日,市委组织部主办的党建电视栏目《风采》在九江电视台开播,该栏目每月播出一期。至2010年,全市有党员电教中心户3600多户;播出《风采》60期;组织开展电化教育累计96.78万场次,培训党员干部800.46万人次;拍摄制作党员电教片600多部,先后有43部自拍电教片在各类评比中获奖,其中:在全省党员电化教育电视片观摩评比中,《搏击》获特别奖,《匡庐一好汉》《奉献者的足迹》《水中有个太阳》《烛光》《让书声在半山响起》《永不退休的爷爷》《耕耘收获》获一等奖;在全国党员电化教育电视片观摩评比中,《匡庐一好汉》获一等奖,《让书声在半山响起》《永不退休的爷爷》获二等奖;《正科级女村官》获2005~2006年度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广播电视节目奖提名奖,《罗时来和他的54位父母》获第十一届江西新闻一等奖、江西首届优秀新闻奖,《永不退休的爷爷》获2009年第六届中国纪录片国际选片会党建电视节目银牌奖。
  远程教育2004年5月,市委组织部、市广播电视局、市教育局联合在修水县、武宁县、彭泽县、浔阳区、庐山区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试点,至2008年年初,全市建立广电模式远程教育终端站点61个,卫星接收模式远程教育终端站点218个。当年7月24日.市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领导协调小组办公室成立,全面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年底,在庐山区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开展村务、党务网上公开试点,实现党员教育与群众监督一举两得。2009年3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到庐山区姑塘镇周岭村检查工作,对利用远程教育网公开村务、党务的做法予以充分肯定,表示“这种网上公开的形式好,做法值得推广”。2009年1 1月,全市1723个行政村全部实现村务、党务网上公开。2010年,下发《关于认真做好2010-2013年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意见》,完成第三批45个远程教育终端站点建设,并在民生集团等8户非公企业和市直机关工委等4个单位开展远程教育延伸试点;3月18日,利用远程教育网络开展十佳村党支部书记、十佳农民党员“双带”先锋评选暨第七届党员教育电视片(远程教育课件)评比活动,有21万多人次收看候选人的先进事迹,通过网络、电话、手机等方式投票80多万张;11月,在20个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中建立远程教育终端站点,探索把远程教育网络拓展延伸到更大范围,确保党员干部经常受教育,农民群众长期得实惠。在全市开展远程教育,争创百佳优秀终端站点、百佳优秀站点管理活动。至2010年,全市建立电信宽带模式终端站点1898个、卫星加机顶盒模式终端站点45个、市级播出管理平台1个、县级播出管理平台12个,形成覆盖全市181个乡镇、1723个行政村和部分党员农户的远程教育网络;开展远程教育学习培训活动6.6万场次,培训农村党员干部25.6万人次,培训农民群众45.5万人次。
  五、流动党员服务 2004年11月,市委决定在修水县、都昌县、星子县、浔阳区、庐山区、市直机关工委组织部进行流动党员报到制试点,对全市所有流动党员再次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调查摸底登记。2006年12月,市委组织部成立“流动党员活动证”发放领导小组,各县(市、区)委组织部和市直机关工委也分别成立相应组织,对全市流动党员进行集中发证工作。至2007年3月,全市已下发“流动党员活动证”13890份,领证党支部数为2635个,领证党员9876人,发放率占98%;全市设立流动党员服务中心26个、服务站193个、服务点2018个,开通咨询服务电话26部;在全市396家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全部单独建立党组织;依托驻外办事机构组建流动党员党支部36个,联系流动党员5000余名;建立《流动党员信息库》。2008年6月,市直机关工委增挂市直“两新”组织党工委牌子,市委组织员办增挂流动党员党工委牌子,市政府5个驻外办事处增挂流动党员党工委牌子,加强和改进全市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当年,全市共有流动党员8671人,其中流出8418人,流人253人。
  至2010年,市委组织部每年均下发专门文件,要求做好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各单位根据流动党员的动态情况,及时补充、更新和完善已经建立的流动党员台账,开展上门慰问、座谈会等活动,及时查验和补发“流动党员活动证”,落实党员外出报告和行前教育等管理制度。
  六、特困党员救助 1998年4月,市委组织部建立九江党员互助基金理事会,制定《九江市党员互助基金会章程》,动员和组织机关事业单位和经济状况较好的企业、农村党员自愿进行捐款,要求按“一般党员干部职工不少于10元、科级党员干部不少于30元、县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不少于50元”的指导数筹集资金,用于补助城乡中的特困党员,以帮助特困党员解决生产生活的燃眉之急。
  2003年6月25日,由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市民政局、市直机关工委组成特困党员救助会,采取“党员捐一点、党费挤一点、财政拿一点、民政出一点”的方式筹集,由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市民政局各出资20万元和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党员个人捐款组成,每年筹资100万元,不足部分由市直工委从党费中补贴:各县(市、区)每年筹资不少于20万元,5年不少于100万元;救助金用于本地区特困党员生产、生活困难救助。当年,筹集救助金444.1万元,其中市本级97万元,各县(市、区、山)347.1万元;全市有4000多名特困党员得到有效救助。2005年“11-26”地震灾害发生后,在中组部、省委组织部下拨100万元帮扶重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和购买电教设备的基础上,市委组织部从特困党员救助金中及时拨付20万元,用于瑞昌市、九江县受灾党员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市直机关工委发动市直党员民营企业家捐款筹集21.8万元,全部用于救助市直民营企业中的特困党员。2006年、2007年分别下拨市委老干部局共10万元,慰问、救助市离退休老同志中的困难党员200人(含家属)。2008年1月,全市遭受历史罕见的冰冻雨雪灾害,在第一时间下拨各县(市、区)、庐山管理局、九江开发区、共青开发区、市直机关和中央、省属企业共41.7万元,并要求各地配套救助资金,积极帮扶、救助受灾的党员。2003-2008年,先后下拨市直机关特困党员救助资金149.7万元,救助患癌症的困难党员198人,救助特困党员子女上大学100人,救助下岗特困党员再就业培训100人。2009年,下拨50.8万元给各县(市、区)及中央省属驻市企业用于老党员、特困党员走访慰问。2010年,下拨特困党员救助金80万元,用于支持各县(市、区)救助帮扶特困党员。
  第二节农村党建 1991年,市委把村级党组织建设纳入农村社教工作,开展后进村党支部整顿,形成村级组织配套建设格局。1992年始,对全市198个后进村党支部进行整顿,调整配备党支部书记144名,到1994年,有182个后进村改变落后面貌,52个村跨入先进行列。1995—1997年,开展第一轮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从市直机关选派150名干部驻村,共组织2000名干部下村,重点抓好全市500个后进村和经济薄弱村的转化提高工作。1998-2000年,开展第二轮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继续组织市直部门开展“抓乡带村”,在全市创建100个“六个好”(建设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带出一支好的干部队伍、选准一条好的发展路子、健全一套好的管理制度、保持一种好的工作作风、形成一个好的工作格局)乡镇党委、1000个示范“五个好”(领导班子好、党员干部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小康建设业绩好、农民群众反映好)村党支部。1999年,开展创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委、党建工作先进乡镇党委、“五个好”村党支部“三级联创”活动。2000年12月,全市开展“万人下乡抓发展”活动。
  2001年,全市开展农村“三个代表”学教活动,开展乡镇政务公开、村务公开检查,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2001-2003年,开展第三轮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组织选派市直部门“包村挂乡”,重点抓村级组织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2002年,试行农村村落社区党建工作,建立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一会六站”(志愿者协会及社会互助救助站、公益事业服务站、环境卫生监督站、文化活动联络站、民间纠纷调解站、科技信息传播站)制度。2003年,以“三级联创”为抓手,通过落实领导干部和部门抓村建工作责任制,并实行档案管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整体得到加强,全市涌现出126个“六好”乡镇党委、1208个“五好”村党支部;先后创办示范服务基地21049个,有9787名党员培养成为致富能手,1270名致富能手培养成为党员,2570名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为村干部。2004年,全市试行农村“两重两轮”投票制(村级重大党务和重要村务由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议分别进行两轮投票表决,征求意见、形成决议)。2004-2006年,开展第四轮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继续开展市直部门包村包点。2005年,开展基层党组织便民惠民服务,构建新农村惠民物流通道。结合村级换届,推行村委会“自荐直选”(无候选人),推行村党组织“两轮票选”(召开村民代表会首轮投票确定正式候选人,再组织党员大会第二轮投票选举党组织成员)。2006年,组织开展农村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实施村级组织活动场所项目建设,建设中央项目158个,市县落实配套资金156.42万元。2007年,进一步实施村级组织活动场所项目建设,建设中央项目100个,市县落实配套资金99万元。市委组织部与市民政局全面推行“两重两轮”投票制。与市扶贫办联合实施扶贫开发重点村“一村一名中专生”培训计划。与市农业局联合开展“党旗引领合作社”工作。当年,永修县柘林镇易家河村党总支升格为村党委,这是全市第一个村党委。2007-2010年,开展第五轮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坚持市级党员领导干部村建联系点、市直部门包村工作制度,要求包村部门做到“四个一”(帮建一个整洁规范的村部、发展一批符合群众意愿的产业化组织、培育一批党员经纪人大户典型,每年开展一项和谐文化活动)。2008年,开展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共选聘74名大学生村干部,全部分配到行政村,任村党组织书记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加强农村党员经纪人队伍建设。4月23日,《人民日报》理论版刊登《抓好农村党建,促进科学发展》一文,介绍九江市农村党建创新工作。2009年,在全市农村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制定和落实农村党员、村干部“一定三有”(定权责立规范,工作有合理待遇、干好有发展前途、退后有一定保障)政策,健全村干部激励约束机制,各县(市、区)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年报酬达9339元(上一年全省农村劳动力平均收入水平),全面办理养老保险,有25名村党组织书记被选聘为县乡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健全村干部“述职述廉、民主评议”和乡镇党委书记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制。选聘59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深化“三培两带两服务”(服务农民生产经营、服务农民生活改善)工作,全面推行村级党务村务网上公开。2010年,市委下发《关于在全市农村普遍建立村民事务理事会的意见》,延伸党的工作触角;实施村级组织活动场所项目建设,建设中央项目167个、省级项目52个,自建项目196个,落实配套资金4542.64万元,实现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全覆盖”;选聘136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对2008年选聘大学生村干部进行任职期满考核、安置事业单位,共选聘49人,并将其中26人续聘为村党组织书记、副书记;在全市农村普遍建立村民事务理事会,开展理事会党建工作。从市直包村部门选派129名正科级党员干部担任所包扶村党组织书记:开展“学沈浩、下基层、办实事”活动,《九江市百名组工干部春节回乡见闻》经验材料受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批示,《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先后报道这一活动;深化农村“两重两轮”投票制(对农村重大党务、重要村务实行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议两轮投票表决)工作,7月28日《人民日报·民主政治周刊》整版介绍九江市“两重两轮”做法。
  第三节社区企业党建 2003年,全市加强社区党建工作,推广浔阳区“三三四”模式,即:明确区委、街道党工委、社区党支部三级社区党建工作职责,构建纵向到底的领导责任机制;设立区“社区党建工作协调指导委员会”“街道社区党建共建议事会”“社区党建联系会”3个非常设议事组织,形成“横向到边”的协调参与机制;组织实施“核心工程”“道德工程”“久安工程”和“民心工程”,致力于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树立社区文明形象,加强社区治安联防联治,增强社区服务功能。11月15日,浔阳区社区党建“三三四”模式研讨会召开,副省长孙刚、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司长张明亮、中组部组织局副局长张国隆、北京社科院院长朱明德、省政府副秘书长金细安,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弘强、省民政厅厅长罗筱玉等参加,对该模式进行专题论证和研讨并给予充分肯定。当年,浔阳区成功申报“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浔阳区丁官路社区支部被中组部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同时,以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为目标,重点加大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力度,全市有392个“两新”组织建立党组织,占应建党组织的850-/0;以探索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有效途径为主题,推进国有企业党建工作。2010年,在全省设区市率先成立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工委,配合国企改制,做好改制企业组织设置和移交社区工作;深化城乡社区“六联六互”党建模式,推进“党建一体化”工程,得到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莫建成批示肯定。
  第四节市直机关党建一、思想建设 1991年以来,市直机关工委注重加强党员干部思想教育。2002年,建立市直工委党校,每年分批举行党务干部培训班、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预备党员培训班、副科级干部理论学习培训班、法制宣传员培训班。2005年,市直机关工委建立“九江机关党建网”,在市图书馆开设“市直党员阅览室”,同时部署市直各基层党组织建立党员活动室。2006年,在党费中拿出2万余元,向10个有困难的市直基层党组织赠送电教播放器材,协助建立党员电教室。2008年,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市直机关党员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等4个文件;举办市直科级干部、入党积极分子、党支部书记培训班共30多期,培训800余人。2009年,举办4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2期市直基层党支部书记轮训班、2期市直单位科级干部培训班;对17个市直单列单位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行全程指导和督查。2010年,市直机关工委制定《市直机关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活动实施方案》和《市直单位党员干部阅读活动实施方案》,举办4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2期市直基层党支部书记轮训班、2期市直单位科级干部培训班和市直机关团干培训班等。
  二、组织建设 1991年来,市直机关工委从市直机关党组织隶属关系、市直机关专职党务干部管理关系等10个方面理顺关系,对新经济实体党组织、社团党组织等实行分类管理,设立流动党员服务站,办法《流动党员活动证》。组织开展“创先争优、树立典型”活动,打造党员先锋品牌。2008年,成立市直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工委。2009年,批准成立市直社会组织党总支、市直注册会计师行业党组织等新社会组织基层党组织8个;在市直单位党组织中开展“我为机关党建工作出一招、献一策”活动,下发调查问卷200余份,收到建议29条。2010年,出台《市直机关基层党组织工作条例实施意见》,成立市直机关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下发《市直机关创先争优活动实施意见》,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
  三、廉政建设 2008年,在市直单位营造“扬清风、树正气”氛围,评选表彰勤廉兼优的先进典型;办理信访件5件,审理4名党员违纪案件。2010年,市直机关工委表彰10名“廉勤典型”和7名“贤内助”,并向市委推荐4名“廉勤典型”和3名“贤内助”人选;开展“万名干部下基层,万名群众评机关”活动,通过调研、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共征集意见87条、建议114条;当年审理4件党员违纪案件,审结率100%。
  四、救助帮扶 2008年,四川省汶川地震发生后,组织市直单位1.5万名党员捐款捐物,其中600万元“特殊党费”全部支援灾区;市直万余名党员奉献爱心捐款40万元,救助患重病党员和生活困难党员。2009年,组织党员捐献特困党员救助金40万元,对市直单位125名特困、重病党员进行走访慰问,资助48名特困党员子女上大学:市直机关单位开展对鄱阳湖滨农村的“四级联创、携手共建”扶贫帮建活动,帮扶资金30余万元。
  第五节干部管理一、教育培训 1991年以来,全市初步形成以党校、行政学院为主阵地,理论培训和能力培养为重点,科级及以上干部为培训主体的干部教育培训新格局,培训方式有脱产培训、中心组学习和在职自学。2004年始,先后把125名领导干部送到国外有关院校学习,其中在美国路易维尔大学举办2期半年学制的年轻干部培训班,获“美国国际姐妹城市友好交流合作可持续发展奖”。2005年,在全省率先进行“人机对话”考学,先后3次对45岁以下科级以上领导干部进行考学,达1.9万人次。2009年,启动干部在线学习,143名45岁以下新提拔县级领导干部参加首期学习;选派100名35岁以下的正科级干部采取“三步走”(清华大学学习1个月、在党校请厅级干部授课1个月、到市直部门或乡镇重点工程挂职4个月)方式进行培训锻炼,取得良好效果,受到中组部充分肯定;连续6批选派800多名青年干部到基层和项目建设一线,直接参与破解国企改制、征地拆迁、项目推进等经济建设难题,提升实际操作能力和群众工作能力。 至2010年,全市累计培训干部20万人次,其中市委党校培训干部8000余人次;全市有5500多名党政干部获得党校大专以上在职教育学历,其中在职研究生学历230多名。
  二、管理权限县(市、区)干部管理权限 1993年,按照“管少、管好、管活”原则,市委下发《关于调整部分干部管理权限的通知》,下放庐山管理局正科级干部管理任免权限,市委只管理任免庐山管理局副县(处级)以上干部,市委组织部管理任免庐山管理局党委组织部副部长;将市委组织部管理的县(市、区)劳动人事局局长,公安局局长、政委和须事先报市委组织部备案的县(市、区)直部、委、办、局、群团部门正职,人大办公室主任,政协秘书长、办公室主任及乡镇人大主席团常务主席,调整为县(市、区)委管理任免。至此,对县(市、区)科级干部,市委组织部只管理任免纪委副书记、组织部正副部长、乡(镇、场)党委书记、乡(镇、场)长。
  [=此处为表格(1995-2010年若干年份全市县(市、区)干部统计一览)=] [=此处为表格=] 市直企业干部管理权限 1992年11月,市委下发《关于下放企业领导干部管理权限的通知》,明确原由市委管理的市属正县级企业的党政副职,市委组织部在考察并征求企业主要领导同志的意见后,由市委审批。1993年4月,下发《关于下放企业领导干部管理权限的补充通知》和《关于下放企业领导干部管理权限有关问题的解释》,规定原由市委管理的市属正县级企业的行政副职(含三总师),下放给企业管理,由厂长(经理)聘任,企业报市委组织部和主管部门备案;市属科级企业党政正职,下放给企业主管局党委(党组)管理,由主管部门报市委组织部备案;市属副县级企业党组负责人,工会主席的任免,按照《党章》《工会章程》规定办理;事业单位属自收自支、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也参照上述执行。1998年11月,部分市属工业企业法人代表管理权限下放,市委、市政府授权各主管局聘任并管理企业法人代表。事后报上级备案。2002年7月,出台《关于改进市属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管理的意见》,除市港务局、市商业银行、市城市建设经营投资公司、市新兴建材资产管理公司外,其他市属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行政级别一律取消。
  市直科级干部管理权限2001年12月,市直单位科级干部管理权限下放,市委各部门、市直各单位正科级干部实行任前备案管理,副科级干部实行任前审核职数,经市委组织部审核同意复函后由所在单位党组织发文任免;科级非领导职务的任职,按分口分别由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有关科室审核职数,审核同意后由所在单位党组织决定任职。2002年12月,市委组织部干部二科管理职责调整为负责考察考核市直单位领导班子及其领导干部,协助做好中央和省驻市单位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管理工作。
  三、干部监督 1991年来,市委组织部坚持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有关干部监督工作的方针、政策,加强对全市组织部门干部监督工作的综合、协调和宏观指导。2003年,市委印发《关于开展在职领导干部监督进社区工作的实施意见》,在全市范围内(12个街道和11个城关镇,共214个社区)开展领导干部监督进社区工作,共有5105名县(市、区)委管理的科级干部、1346名市委管理的处级干部、419名垂直管理的处级干部接受社区监督,当年被查处的25名科级以上领导干部中有15名是通过开展干部监督进社区而反映出来的。2004年,全市建立和完善干部监督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由组织部门牵头、执纪执法部门齐抓共管的干部监督工作合力。
  第六节人才管理一、政策支持 1992年,市委下发《关于选拔、管理优秀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工作的试行意见》。2000年,下发《关于选拔、管理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工作的意见》,进一步规范优秀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的选拔和管理。2003年,出台《九江市关于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意见》,对全市人才工作的培养、使用、引进等环节提出明确要求。2004年,市委召开全市人才工作会议,要求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为主体的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人才培养力度和广泛吸纳优秀人才。2005年,下发《中共九江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工作制度》,出台《关于建立领导干部联系优秀人才的暂行办法》《关于下发九江市优秀高技能人才选拔管理办法的通知》《九江市优秀农村实用人才选拔和管理暂行办法》和《九江市优秀专业发明人奖奖励办法》。2010年,出台《中共九江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2010年人才工作任务》《关于实行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的意见》《九江市县(市、区)人才工作考核先进单位奖励办法》和《九江市人才工作创新奖励办法》,在全省最早实行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管理。
  二、人才引进与选拔 1992年、1997年、2004年、2007年、2010年,全市分5批选拔出优秀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7名、41名、60名、30名、21名。2004年以来,招募“三支一扶”(支农、支医、支教、扶贫)高校毕业生1440人、大学生“村官”258人、公务员2000余人和农村教师1200人。建立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引进博士、硕士学位以上高层次人才600余人。2003年,全市引进博士30名,硕士350名,仅九江学院就引进博士16名,硕士150名;评选60名优秀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建立3000名“九江籍在外地工作人才”和1000名涵盖全市各种所有制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信息库。2004年以来,举办各类人才集市200余场、大型人才交流会40多场,进场招聘单位1.5万家,进场求职人数超过30万人次,6万多人实现就业。2005年、2010年分别选拔出突出贡献人才7名、6名。2006年、2009年先后开展第一届、第二届九江市优秀专利发明人评选,分别选出10名优秀专利发明人,先后每人奖励5万元、6万元。2008年,成功举办“科技一人才一项目对接活动周”,邀请全国111家知名院校、282名专家学者参会,签约项目80个、资金52.2亿元。从2008年开始,清华大学每年派出10名左右的优秀研究生来九江挂职锻炼。2010年,组织评选“第二届九江市突出贡献人才”和“九江市第五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全市选拔出工业企业优秀经营管理人才、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优秀技能人才各10名。对每位获奖优秀人才均给予几千至数万不等的物质奖励;面向全国招聘3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每人年薪30万元;先后选拔15名青年干部到中央企业、国家部委和27名骨干人才到发达地区挂职锻炼,选派129名干部赴美国、新加坡等地学习培训;分2批选拔100名35岁以下年轻正科级领导干部赴清华大学和市委党校各学习一个月后,交流挂职4个月;科技人才对接活动累计对接项目297个,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391人,建立规模以上技术研发中心48个,与全国119所知名院校所建立长期对接合作关系。
  [=此处为表格(2000-2010年部分年份全市人才存量一览)=] 第七节老干部管理一、思想建设理论学习 1991年以来,市委老干部局坚持执行老干部的阅文、学习、定期听取政治和经济形势报告等制度,建立健全离退休干部党组织生活制度,努力创造条件办好老干部学校,进一步办好老干部活动室。1996-2003年,坚持每月举办一次市直单位正处级退休干部理论学习。2004年始,由江西民生集团出资,为市直单位副厅级以上离退休干部每人赠阅1份《浔阳晚报》。2008年7月,成立市老干部党校,与市老年大学合署办公。按照“坚定党性、永葆本色、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促进健康、服务社会”的办校宗旨,定期组织离退休干部党员进行理论培训和上级文件精神的集中辅导学习。
  形势教育2000年以来,全市各部门和单位每年都组织离退休老干部收听收看省委主要领导在全省离退休干部形势报告会的讲话,各县区在分会场组织收看。坚持每年两次向老干部通报国际国内形势和单位发展情况。市(县、区、山)每年都召开离退休干部迎新春茶话会,主要领导出席会议,向老干部通报政治、经济形势和社会发展情况,征求老同志们的意见与建议。
  参观考察 1996-2003年,市委老干部局每年组织部分正县级退休干部到外地参观考察,先后参观考察各县区、省内各地市及湖北省的武汉、黄冈、宜昌、黄石等地。2006年3月,组织市直单位副厅级以上离退休干部参加县(市、区)“巡回看变化”活动。2010年4月,组织80余名市直单位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到南京、苏州等地考察;9月,组织120多名市直单位副厅级以上离退休干部到上海世博园以及浙江、江苏等地参观。
  二、组织建设 2000年4月起,市委老干部局坚持每年举办两期老干部党支部书记培训班。2002年7月起,市委组织部每年划拨留存党费5万元给市委老干部局管理使用;市委老干部局专门为市直单位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配备一部小灵通,为工作联络提供方便。2006年8月起,上级党委组织部门将离退休干部党支部收缴的党费按500-/0的比例留成,作为支部建设工作经费。2010年2月起,市直各单位支持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办公条件,落实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交通、通信费补助每月不少于50元;7月,市委老干部局转发《九江市轻化集团公司国有改制企业离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暂行办法》,将市轻化集团在改制过程中加强离休干部党支部建设的经验做法,在全市推广;8月,4名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参加在河北北戴河举办的全省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培训班;11月,瑞昌市建设局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徐新敬参加在宜春市举办的全省离退休干部党建工作经验交流会,并就创建“五好支部”作典型发言。
  [=此处为表格(1999-2010年若干年份全市老干部党支部一览)=] 三、待遇落实政治待遇1991-2010年,全市老干部与同级在职干部一样阅读有关文件,及时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通过举办座谈会、形势通报会等形式,向老干部宣讲本地本单位的政治经济发展情况及国际国内重大热点难点新闻资讯:市党代会和人大、政协“两会”以及重要活动,均邀请老干部代表参加并在主席台就座:对于重要岗位、重要职务的人事安排,市委都会事前征求老干部的意见和建议。实行节日走访慰问和重要纪念日召开招待会、座谈会等制度,体现党组织对老干部的重视与关怀。
  生活待遇1991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按照政策规定,全面落实老干部的生活待遇,坚持每年春节、元旦市领导走访慰问老红军和正厅级老干部。2003年,建立离休干部“三个机制”(离休费、医药费保障机制和财政支持机制),当年医药费统筹标准为每人7500元。同年始,坚持端午、中秋节走访慰问副厅级以上老干部。同年7月起,全市老红军遗孀生活补助从每人每月255元增加到800元。2004年,为7名健在的老红军每户解决1名晚辈就业市直事业单位的指标。2007年起,每两年走访慰问跨省易地安置的离休干部,市财政每年安排10万元作为老干部特困救助资金。市委老干部局每年走访慰问100户特困离休干部,局机关人员与市直单位100名特困离退休干部开展帮扶结对子活动,随时掌握情况,解决实际困难。2008年始,市第一人民医院组织专家每月为老红军上门巡诊。2009年,离休干部医药费统筹标准提高为每人18000元。2010年8月,全市副厅级以上离退休干部从当年起享受用车补贴,按级别为每人每年5000-10000元不等:12月,市老干部休养所整体改造工程竣工。
  信访接待1991-1995年,老干部信访集中反映住房安置问题;1996~1998年,集中反映企业单位离休干部工资套改问题;1998-2002年,集中反映企业拖欠离休干部医药费问题。对于老干部来信来访,市委老干部局做到件件有答复、事事有回音,凡老干部集中反映的问题,均得到市委、市政府及时、妥善的解决,其中2009年共接待老干部来信来访38件次。市委、市政府、市纪委主要领导亲自解决红军遗孀生活补贴不到位和老同志住房等诸多历史遗留问题,协调解决九江航空宾馆3名离休干部生活补贴等。 [=此处为表格(1991-2010年若干年份全市离休干部一览)=] 四、老干部活动活动场所1991年以来,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市老年大学为市直离退休老干部活动场所。新建大楼位于庐山大道,建筑面积6340平方米(其中市老年大学1300平方米),总投资2000万元,于2006年重阳节正式开放。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室内设有棋牌室、麻将室、健身室、乒乓球室、台球室、书画室、录像室、排练室、阅文室、阅览室、多功能厅、大小会议室、食堂等,室外设有9个门球场和两个地掷球场;市老年大学设有教室、电子琴室、电脑室、排练室、排练厅、办公室、会议室、教学成果陈列室等,开设书法、绘画、古文、诗词、二胡、电子琴、电脑、数码摄影、声乐、民舞、英语、瑜伽、葫芦丝共13个专业、27个教学班,2010年共有学员1045人次。
  文体活动1991年以来,全市老干部文体活动队伍近100支,有声乐、舞蹈、书法、绘画、时装表演、门球、乒乓球、台球、地掷球、象棋、围棋等各类团队、协会,大型活动连续不断。1997年11月,长江沿岸城市第十一届老年门球赛在九江举行,来自24个省市近300名老同志参加。2001年5月,“庐山杯”全国老年人乒乓球邀请赛在九江举办,来自28个省市300多名老同志参加。2009年9月,市老干部活动中心时装队《伟大的祖国伟大的党》参加由省委老干部局、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举办的“祖国颂”全省离退休干部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文艺汇演,获一等奖。2009~2010年,市老干部活动中心时装队参加由上海世界华人联合会举办第七届“金夕年华”全国中老年才艺大赛和2010舞动浦江·唱响世博“金夕年华”全国中老年才艺大赛,在来自全国38省市32节目中,两次获金奖;出版《浔枫书画册》。
  2009年6月,市老年大学被省委组织部、省委老干部局授予“江西省老年大学省级示范校”称号。2010年10月,市老干部活动中心被省委组织部、省委老干部局授予“全省优秀老干部活动中心”称号。
  第六章宣传工作第一节理论学习一、市委中心组学习 2000年,市委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县以上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的意见》,明确学习的主要内容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从2006年开始,市委开展领导干部“每月一课”活动,坚持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经典文献、传统文化名篇以及国外文化理论名篇,并要求领导干部学习之后写一篇读书笔记。2009年,市委下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市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的意见》。
  二、党员干部学习 1991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认清国际形势,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坚持不懈地开展反和平演变的教育”活动,领导干部联系实际带头宣讲;建党70周年之际成立市党建学会,开展群众性读书活动,重温红色著作经典文章。1992年,采取分系统、分层次传达学习的办法,在全市党员和群众中组织学习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普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知识。1993-1994年,市委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1995年,成立市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联系九江发展实际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课题进行专向研讨。面向全市宣传、教育部门负责人开办《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读书班。召开“九江市迈向21世纪发展战略”理论研讨会。1996年,在全市开展“三讲”(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学习活动。市委抽调理论水平较高的科级干部下到基层进行分片包干辅导和督查,组织一批先进典型在各县区巡回宣讲。1997~1998年,在全市干部群众中全面开展中共十五大重要文件学习活动,召开“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20周年暨全市第三次邓小平理论研讨会”,组织编写《理论与实践——改革开放20年优秀理论成果集》。1999年,在全市基层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学习唯物论,反对唯心论,学习科学知识反对封建迷信”活动,把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反对邪教“法轮功”等封建迷信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和增强全市干部群众识别和抵制唯心主义、有神论的能力。2000年,在全市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中共十六大重要文献学习活动。2001年,组织全市副科以上干部学习江泽民在广东高州的重要讲话。
  第二节新闻报道一、舆论引导 1991年,组织“搞活大中型企业”“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宣传。1992年,组织“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四大精神”“学习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精神”“解放思想、开放九江”大讨论和“双杯”龙舟赛宣传。1993年,组织“抓好开放九江”和炎黄杯世界华侨龙舟赛、中国摩托艇超级明星对抗赛等系列大型体育赛事宣传。1995年,围绕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视察九江、国务院总理李鹏和副总理邹家华到九江参加京九铁路全线铺轨等重大事件,策划主题报道活动,组织“学习宣传贯彻市第七次党代会精神”“整治三大环境(卫生环境、治安环境、投资环境)”“学习孔繁森活动”宣传。1997年,组织“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喜迎香港回归”的宣传。1998年,组织“抗洪抢险”“重建家园”宣传。1999年,组织“纪念改革开放20周年活动”“五四运动8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周年”“澳门回归”等重大活动宣传。
  2001年,组织“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解放思想、加快发展”主题学习教育活动宣传,组织以“上项目年”为龙头,着力做好六大攻坚战以及县域经济发展宣传。2002年,组织“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宣传。2003年,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线,开展“一二三四朝前奔”“学浙江赶芜湖”“一手抓经济一手防非典”“城市建设三个变化”“弘扬抗洪精神、建设美好九江”专题报道,策划“’98抗洪记者看九江”“百名记者下基层”“弘扬井冈精神记者特别行动”“知名记者看九江”等宣传报道活动。2004年,组织包括“小巷总理恳谈”在内的系列专题报道。2005年,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建设和谐平安江西,共创富民兴赣大业,再添魅力九江风采”主题教育活动、“狠抓重大项目”“三百工程”宣传。特别是11月26日抗震救灾的报道,为万众一心,战胜困难,夺取抗震救灾斗争的最后胜利提供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2006年,策划和组织“3+1发展战略”“推进3+1,建设新九江”“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3+1战略”,开展市第九次党代会会况、“文明九江”大讨论、“彬彬有礼过马路”、灾后重建、“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首届中国龙狮精英赛”等宣传。2007年,围绕“四个打造、五大战略”“建设经济中心城市,我们准备好了吗”,开展中共十七大精神宣传,组织3个“80周年”纪念、3批经济适用房公开摇号、文明卫生城市创建、第二届中国(九江)国际龙狮精英赛、庐山西海国际超模大赛、庐山温泉旅游节、沿江开发总规划发布等重大活动的报道。2008年,组织抗冰雪灾害、抗震(5-12汶川)救灾、北京奥运会的新闻宣传;围绕项目建设,分县区、产业和重大项目,集中开展3轮宣传报道活动。2009年,突出“强工兴城、两区互动”主题,制订宣传工作方案20多个,召开新闻宣传协调会10多次,开展“清醒、坚定、奋进——县(市、区)委书记访谈”“提质、提速、提量、提效——县(市、区)长访谈”“主攻工业、壮大实力——市直部门领导访谈”。2010年,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决战工业2000亿”“三年城建投入200亿”“会战200天,力争固投达千亿”“产业集聚、企业做大”等重大决策和“创先争优”“创业服务年”“六城同创”等重大活动,组织一系列份量重、影响大的宣传热潮,做到一个时期一个重点,一个重点一轮高潮,有力推动九江的赶超发展。
  二、新闻策划 1991年以来,全市主流媒体加强新闻策划,创新报道形式,增强新闻报道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打造一批百姓喜闻乐见的精品栏目,如浔阳晚报的《百姓热线》、九江电视台的《市民议事厅》、九江电台的《政风行风热线》。通过重大活动、重要时机,加强在省以上主流媒体发稿上稿,全市在省以上主流媒体发稿逐年快速递增。2003年,《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推出反映九江综合发展成就的重点报道《九江:三大民心工程暖人心》,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二次上《人民日报》头版头条。2007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武宁调研林改,《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香港《文汇报》《农民日报》分别在头版头条位置刊播九江林改的新闻;新华社向国内外发通稿;《法制日报》《科技日报》《经济导报》等14家媒体分别予以转发,当年有关九江林改的新闻稿超过600篇(条)。2010年,全市在省以上主流媒体发稿突破5800篇,其中《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用稿269篇(条),报纸头版头条和中央两台重要节目头条共21条,《江西日报》、江西电台、江西电视台头条总计121条。
  三、新闻管理建章立制 1991年,下发《关于改进会议报道和领导活动报道意见》《关于我市新闻单位和驻市记者参加会议、阅读文件等若干意见》,并进一步健全新闻报道目标管理、新闻单位负责人例会、中心报道组组稿等制度。1992年,下发《关于加强内部报刊和内部资料印刷管理的通知》,开展内部报刊年审,并发给“内部报刊准印证”。1993年,下发《关于九江市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基本守则》,把新闻队伍建设提到一个新高度。1997年,召开全市禁止有偿新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会议,进一步强化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建设标准;下发《全市新闻发布会登记暂行办法》,进一步规范新闻发布。2003年,就加强新闻宣传宏观管理作出规定,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新闻上稿通报、重点稿件奖励等相关制度。2005年,就加强新闻宣传工作管理作出补充规定。2007年,围绕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干部活动新闻报道,再次出台有关文件规定。
  报刊发行 1990-2010年,市委加强组织领导,创新方式方法,开拓征订渠道,做好党报党刊发行,确保发行总量稳定增长,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至2010年,全市征订《人民日报》5025份、《求是》3949份、《光明日报》1404份、《经济日报》1606份、《江西日报》22755份、《九江日报》43000份。
  第三节对外宣传一、对外宣传与文化交流 2003年,组织经贸合作研讨会暨九江行等招商引资活动的对外宣传,并在香港《文汇报》推出系列宣传专栏。2004年,组织九江到东莞、南京、武汉、广州,赣台经贸合作等招商引资活动的对外宣传,在《人民中国》《文汇报》(香港)《东莞日报》推出专版、专栏。2004年,九江市在参加评展的近200个城市中脱颖而出,获得“中国魅力城市”称号。2005年,邀请俄罗斯、巴西、莫桑比克、韩国、日本等国家傩文化艺术家到九江表演和文化交流。2006年,在香港招商周期间,香港凤凰卫视两次专访市委书记,创全省首例;中央电视台直播《精彩中国·江山如此多姿·九江》长达l小时,刷新央视实地直播江西的最长时间记录。2007年,在境外主流媒体推出九江专版9个,与中央电视台合作拍摄录制7集大型对外宣传片《走遍中国·九江》,在中文国际频道播出;开展市树、市花和城市精神的评选活动,确定樟树为市树,荷花为市花,城市精神主题词为“融汇九川,敢为人先,勇创实干,追求卓越”。2008年,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播放9集大型专题节目《中国江河水·九江》。2009年,《香港商报》、香港《文汇报》分别对市委书记、市长进行专访;下发《关于加强对外宣传工作的意见》,着力打造长江、庐山、鄱阳湖、浔阳古城、共青城、庐山西海“六张名片”。2010年9月26日,举行“唱响九江”大型文艺晚会,其实况录像于10月20日在CCTV-6播放;在香港招商活动周中,促成凤凰卫视中文台专访市委书记。
  二、宣传画册和光碟 2001年,制作出版《九江前途无量》市情片、画册、VCD等5000余册(盒)。2003年,制作《诗画九江》风光VCD、《与名人游庐山》画册1万余册。2007年,编辑制作《魅力九江》画册,拍摄市情片《走进九江》。2008年,编辑《辉煌三十年》宣传画册。2009年,编辑制作《江南水乡·印象九江》画册,更新市情片《走进九江》。
  三、新闻发布 2004年3月,建立新闻发布和新闻发言人制度。6月23日,首批51位新闻发言人与新闻媒体见面,标志着全市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启动。2005年,在“11-26”地震灾害发生后,市委、市政府及时开展新闻发布工作。2010年,进一步健全新闻发布和新闻发言人制度;12月9日,组织全市新闻发言人培训暨媒体见面会。
  四、网络宣传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互联网这一新兴媒体的兴起,市委重视网络宣传和网上舆论引导工作。每年在全国门户网站和全省主流网站发稿1000余篇。2004年,完成“首届中国网络媒体江西行”大型采访团的接待活动。2005年,投入50万元兴建九江新闻网,于2006年7月1日正式开通。2010年,下发《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实施意见》。5月28日,《九江手机报》开通;组织全市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干部实名开博工作。
  第四节社会宣传一、纪念庆祝活动 1991年,举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纪念活动。1993年,开展纪念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30周年系列活动。1995年,开展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宣传活动。1996年,举办纪念长征胜利60周年暨庆祝八一建军节大型文艺晚会。1997年,开展香港回归等系列庆祝活动。1999年,开展迎澳门回归、50周年国庆和纪念五四运动80周年等系列活动。2000年,开展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胜利50周年活动。2001年,举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纪念活动。2003年,开展纪念抗洪胜利5周年宣传活动,市文艺团体到南京军区慰问,受到部队官兵的热烈欢迎。2004年,开展邓小平100周年诞辰纪念活动。2005年,开展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系列宣传,举办九江市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展览等活动。2007-2008年,开展秋收起义80周年、建军8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2009年,国庆期间各单位、商铺、车辆悬挂国旗3万余面,标语口号5000多条,营造出祥和喜庆氛围。
  二、先进模范宣教活动 1998年,弘扬抗洪精神,评选表彰抗洪抢险先进典型,推出以全国抗洪英模陈申桃、“抗洪父子兵”为代表的一批先进人物。2004年,永修县太阳山教师邹有云被中宣部、教育部授予全国德育先进工作者、全国模范教师,在全国巡回作讲演报告;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相继推出救火英雄谭守文的群体报道。2006年,人民日报等14家中央媒体组成的《劳动者之歌》采访团到永修,采访邹有云30多年奉献教育事业的感人事迹。2007年,省委宣传部推出“感动江西十大人物”,九江黄萍、向东人选。2008年,从不同行业精选11个抗冰救灾先进典型,组成全市抗冰救灾典型事迹报告团;市电信公司向东人选全省第二届“十大井冈之子”,李永刚、许俊谷景、江园生等先进人物由省委宣传部组织媒体集中宣传报道。2009年,周俊军获得全省第三届“十大井冈之子”称号。
  第五节干部管理及人才队伍建设一、干部管理 1990年12月,市委印发《关于市委宣传部实施分管干部的通知》,明确市直宣教口处级干部由市委宣传部和市委组织部共同考察,提出任免意见;科级干部由市委宣传部考察、任免。2001年12月市委宣传部、市委组织部联合印发《关于下放市直宣教口单位科级干部管理权限的意见》,明确原市委委托市委宣传部管理的市直宣教口各单位正科级干部实行任前备案管理,经市委宣传部同意复函后,由所在单位党组织发文任免:副科级干部实行任前职数审核,市委宣传部审核同意后同所在单位决定任免;市委宣传部直属单位副职,由市委宣传部考察任免。2003年2月,市委宣传部印发《关于市直宣教口干部管理工作几个问题意见的通知》,指出科级干部年满52周岁的,不再担任领导职务,属行政单位的改为非领导职务,属其他单位的保留原职级待遇;担任正科级领导职务满10年以上执行职员工资人员,经本人申请,组织批准,提为副县级待遇后离岗休养。2007年4月,市委宣传部召开市直宣教口干部工作联席会议,明确科级干部年满52周岁,不再担任科级领导职务;原则上市直宣教口单位正科级干部事前备案,副科级干部审核职数:逐年选拔和培养一批“名编辑、名记者、名主持、名作家、名演员、名教师”等专业人才。
  二、人才队伍建设 2005年11月,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闻宣传战线干部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2010年,制定《九江市宣传思想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专项规划纲要》,并纳入《九江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每年制定全市宣教系统人才培训和培养工作计划,举办新闻宣传与舆论引导、文明单位创建、文化产业发展、新闻发言人等各类培训班。
  第七章统战工作第一节民主党派联络 2010年,全市有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民主同盟、民主建国会、民主促进会、农工民主党、九三学社6个民主党派,有党员(盟员、会员、社员)2009人,基层支部100个(其中:总支10个)。
  1991年以来20年间,市级民主党派进行5次换届工作,共有90名民主党派骨干分子进入领导班子:定期召开民主协商会、双月座谈会、情况通报会等共126次。组织开展14个重点课题的专题调研,为市委、市政府提供高质量的决策意见和建议;先后有70名民主党派成员被聘任为特约检察员、特约陪审员、特约教育督导员、特约监察员、特约国土监察专员、特约审计员、特约国税监察员、特约地税监察员、特约公安监督员、特约建设监督员、特约房产监督员。各民主党派以思想建设为核心,组织建设为基础,制度建设为保障,加强参政党的自身建设。加强和完善《九江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代表人士“双月”座谈会工作制度》《九江市各民主党派市委会、工商联机关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九江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青年干部跟班学习制度》,提高各民主党派机关和工商联机关的工作效能。
  第二节党外人士联络一、党外人士政治安排全国“两会”代表与委员 1993年,推荐八届全国人大党外代表1名、七届全国政协党外委员1名。1999年,推荐八届全国政协党外委员1名。
  省“两会”代表与委员 1993年,推荐九届省人大党外代表11名、八届省政协党外委员15名。1999年,推荐十届省人大党外代表17名、九届省政协党外委员15名。2007年,推荐十一届省人大党外代表20名、十届省政协党外委员19名。
  市“两会”代表与委员 1993年,十届市人大、政协换届,推荐市人大常委8名;市政协委员392名,其中非中共委员236名,占60%;市政协常委58名,其中非中共常委37名,占62.3%。1999年,十一届市人大、政协换届,推荐市人大常委8名;市政协委员392名,其中非中共委员236名,占60%;市政协常委58名,其中非中共常委37名,占62.3%。2004年,十二届市人大、政协换届,推荐市人大常委8名;市政协委员480名,其中非中共委员288名,占60%;市政协常委74名,其中非中共常委49名,占65%。2006年,十三届市人大、政协换届,推荐市人大常委11名;市政协委员496名,其中非中共委员298名,占60%:市政协常委74名,其中非中共常委49名,占65%。
  二、党外干部实职安排市级实职 1993年换届,市人大常委会安排党外副主任1名,市政府安排党外副市长1名,市政协安排党外副主席5名。1999年换届,市人大常委会安排党外副主任1名,市政府安排党外副市长1名,市政协安排党外副主席5名。2004年换届,市人大常委会安排党外副主任1名,市政府安排党外副市长1名,市政协安排党外副主席5名。2006年换届,市人大常委会安排党外副主任1名,市政府安排党外副市长1名,市政协安排党外副主席5名。
  县(市、区)级实职1993年换届,全市县(市、区)共安排人大常委会党外副主任10名、政府党外副县(市、区)长12名、政协党外副主席24名。1999年换届,全市县(市、区)共安排人大常委会党外副主任10名、政府党外副县(市、区)长12名、政协党外副主席25名。2004年换届,全市县(市、区)共安排人大常委会党外副主任11名、政府党外副县(市、区)长12名、政协党外副主席29名。2006年换届,全市县(市、区)共安排人大常委会党外副主任12名、政府党外副县(市、区)长12名、政协党外副主席36名。 市直部门实职1993年,在市政府职能部门安排党外副职9名。1999年,在市政府职能部门安排党外副职9名,市科协安排1名党外正职。2003年,在市法院安排1名党外副院长,市工商联安排1名党外正职。2004年,在市政府职能部门安排党外副职10名。2006年,在市政府职能部门安排党外副职12名。
  三、党外干部培训 1993-2010年,共派出29名党外干部到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习,116名县处级党外干部到省社会主义学院培训:市社会主义学院每年举办党外科级干部培训班、党派骨干成员培训班、民族宗教干部和宗教神职人员培训班、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培训班、统战信息员培训班各1期,共培训学员3680名。
  四、党外知识分子联系 2005年,成立市无党派中青年知识分子联谊会。至2008年年底,全市12个县(市、区)均已成立无党派知识分子联谊会。2010年,全市共有市级会员60名,县(市、区)级会员300名。
  第三节对台事务一、涉台宣传对台刊物宣传 1991年,抓好本级刊物《浔阳乡情》的创办与发行,该刊物创刊以来,每年发行1.2万份,其中800份寄往台湾岛内。各县市区也根据本地的特色创办当地刊物开展人岛宣传。如浔阳区的《浔阳潮》,都昌的《古南乡情》,修水的《乡音》,武宁的《武宁会讯》,彭泽的《彭浪乡音》等。 对台网络宣传自2004年在华夏经纬网建立“绮丽九江”网页以来,共设立浔台往来、经贸动态、九江台企、投资指南、招商项目、工业园区等十几个栏目。据华夏经纬网运行情况统计,建网以来,“绮丽九江”信息发布量位列全国地市级台办前5名(年发布1000余条信息),点击数达8000~10000次,境外网民浏览量20000-30000次,台湾浏览量8000次左右。从建立至今被列为华夏经纬网最受欢迎的网页。此外,利用各级报纸做专版宣传九江市的发展变化、人文地理、对台招商和台胞、台商在浔的生活、创业情况。以涉台媒体、刊物为载体,努力做好对台宣传调研。在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主办的《台湾工作通讯》和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主办的《两岸关系》刊物上发表《谢启大来庐山参加妈祖文化会》《九江市台办突出特色提高机关效能建设》《殷殷深情了桑梓》《浔夜之声》《众多台湾明星企业抢滩浔阳江畔》《九江“台湾周”经贸文化之旅举办》等稿件。省级刊物《江西对台工作》九江每年上稿数都位列全省前三名。
  二、涉台交流与台属工作涉台交流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回大陆的台胞出现五大特点:结伴组团同行和多次回乡;第二、三代台胞回乡寻根;配偶子女全家同行者增多;探亲、旅游、经贸考察三者兼之者增多;台胞主动与相关部门、单位接触者增多。面对日益频繁的两岸交往,市委、市政府对台工作机构采取分级、分部门负责的办法,会同民航、铁路、公路客运、出租汽车公司、宾馆、旅行社等单位参与接待,并发动台胞亲属予以支持和配合。1995年10月,市台商协会成立,为全省设区市第一家台商协会,开展服务台企、招商引资等工作。2010年9月,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携夫人连方踽一行25人在庐山参观考察。
  台属工作1991年以来,市台胞台属联谊会在市台办指导下开展活动。市台联编印的《浔阳乡情》共出刊95期,每期都寄送岛内,宣传推介九江,推进浔台两地的交流交往。
  三、涉台经济台资企业 1991~2010年,先后组织招商小分队420余批次,分赴福建、江苏、浙江、广东、北京、天津、上海、深圳、苏州、昆山等台商聚集省、市开展招商引资活动或参加招商推介会,先后与6000多位台湾客商及岛内知名公、商会建立联系,其间邀请约260批次重点台商及团组1500余人次来浔考察。至2010年,全市批准注册台资企业320家,累计总投资额12.51亿美元,涉及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纺织服装、装备制造、环保材料、汽车船舶等多个产业领域。
  经贸活动2003年9月21-25日,举办赣台经贸合作研讨会,邀请台商81名到市参会。2004年3月9日,市委、市政府在广东省东莞市举办九江(东莞)台商恳谈会,邀请300多名台商参加,签约项目12个,投资额4.9亿美元;9月16-22日,2004赣台(九江·庐山)经贸合作研讨会和全国台商协会会长会在九江、庐山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80名台协会长、828名台湾客商、26个省(市、区)台办主任等2000多人参加,九江市签约项目46个、金额13.6亿美元。2005年9月11—16日,在九江、庐山举办“赣台(九江·庐山)经贸合作研讨会”,国务委员吴仪以及省市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参会,邀请500余名台商参会,签约项目26个,总投资额2.8亿美元。2006年9月22~28日,在九江庐山举办“赣台(九江·庐山)经贸合作研讨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以及省市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参会,邀请台商1100余名,签约项目40个,总投资额5.18亿美元。2007-2010年,省委省政府先后在浔举办“中国九江金秋经贸文化旅游节”和“浔台(共青城市)经贸合作洽谈会、台商投资九江恳谈会”等活动,共邀请660余名台商参会,项目签约金额达24.8亿美元。
  第八章农村工作第一节农业综合开发一、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县 1992年,永修县被国家批准立项成为全市第一个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县;随后,星子、德安、九江、修水、彭泽、都昌、湖口、武宁等县(区)相继进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行列。至2010年,通过项目资金的大量投入,采取水利,农业、林业以及科技措施,特别是新建大批水利工程,改善农田排灌条件,使全市大量中低产田得到有效改造,生产条件明显改善,生产能力明显提高。与此同时,实施一批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支持农产品基地建设,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扶持农村合作组织的建立与完善,使全市特别是各开发县农业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升,项目区的农民收入水平有较大提高,一般年纯收入比非项目区人均高出200元以上。
  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赣中南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1992年,永修县被国家批准为赣中南农业综合开发第二期(1992-1994年)项目县,随后星子县(1995年立项)、德安县(1996年立项)、九江县(1997年立项)相继进入项目行列。
  赣北优质棉基地开发项目 1994年,全市争取到国家立项投资建设赣北优质棉基地,都昌县、湖口县以及九江县新洲垦殖场成为项目区,其中都昌、湖口作为开发县分别独立立项,九江县新洲垦殖场则是作为项目实施单位省棉花科学研究所的一个子项目区,主要任务是为项目区生产加工包衣棉种。 江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1992~2010年,中央财政在九江农业综合开发中的投资达42049.44万元,其中无偿资金32859.99万元;省级配套投入资金14354.4万元,其中无偿资金10483.8万元:市财政配套无偿投入2299.9万元;三级财政共投入资金达58703.74万元,其中无偿资金47049.89万元。项目区受益农民投工达到456.52万个,按各个年度劳务价格折算,约合资金2.05亿元。
  开发治理土地改造中低产田 1991年以来,全市共投入土地治理开发资金36431.08万元,在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种养“双用”高效农田、建设小型水利工程等方面卓有成效。
  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 1992年,建成永修白槎镇双丰园田化工程,面积333.3公顷,投入资金161.8万元,其中集中连片面积最大的是永修县三角园田化。1995~1997年,高标准农田建设涉及全市8个行政村,面积达1200公顷,总投资达257.3万元,开挖沟渠142千米,修建桥、涵、闸860多座(处),田间机耕道36千米,完成土石方达42万立方米,单位面积粮、棉产量提高20%以上。
  建设种养“双用”高效农田2001-2004年,全市共开发建设“双用田”(既可种植又可养殖)2513.33公顷,作为“三水”(水产、水禽、水生植物)种养基地。主要有:永修县三角乡双用田(466.7公顷)、立新乡双用田(380公顷),星子县沙湖山双用田(133.3公顷)、泽泉乡双用田(133.3公顷)、浆潭圩双用田(200公顷),九江县蛟滩湖双用田(200公顷)、永安乡双用田(133.3公顷),彭泽县太泊湖双用田(666.7公顷),都昌县周溪乡双用田(200公顷)。每块大小一般在3.3-13.3公顷不等,但同一项目区田块大小基本一致。其中大部分用于养殖珍珠、河蟹及其他水产品,部分种养兼用(即在双用田四周围沟养鱼,中间表土未动的主要面积种水稻)。
  小型水利工程建设 1991年以来,全市农业综合开发共立项新建和维修小型水库90座,电排站33座,装机容量达4433千瓦,新建提灌站322座,装机容量7840.5千瓦,新开和疏浚排灌渠道2705千米,其中块石及“U”型槽衬砌538千米,累计完成土石方2662.44万方。项目区的排灌条件明显改善,加上通过施用农家肥、秸秆还田措施,提高土地耕作层的有机质含量、改造脊薄地层、增厚耕作层、清沟排渍,6.86万公顷中低产田得到改造,粮、棉、油作物增产、增效明显。
  灾害损毁工程修复1998年,九江遭受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涝灾害,农田水利设施损毁严重。国家开发办派专人到九江查灾核灾,拨专款410万元用于永修、星子、德安立项修复项目区水毁工程:永修下闸电排站、立新乡导托渠、三角乡园田化桥涵闸及8千伏输电线路:星子苏家垱1号排涝站、3号排站、观音桥电排站;德安乌石门电灌站、罗桥电灌站、吴山红桥水渠东西干渠等26处水毁工程得到重建、维修或更新。国家于1999年、2002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安排自然灾害损毁工程修复专项资金共747万元,永修、星子、德安、九江、修水、都昌、彭泽等县以这些资金为基础,加上项目受益单位群众集资和投劳,共修复灾害损毁工程90处。
  农业产业化立项与扶持1991年以来,全市采取有偿、无偿相结合的投入方式,扶持建立“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农产品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和“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等组织形式,促进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形成各个经营环节的利益关联,以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提升和农民收入的稳步提高。
  农产品专业生产基地 1991年以来,全市把农产品专业生产基地建设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工程来抓,投入大量资金扶持永修县虬津乡蔬菜基地、九江县永安乡蔬菜大棚基地、星子县菊花、肇实种植基地、修水县蚕桑种植基地、永修县鳜鱼苗种繁育基地、彭泽县万头瘦肉型种猪养殖基地、湖口县333.3公顷药材种植基地、都昌县淡水珍珠养殖基地等项目,有的项目还连续2—3年投入资金,使种养基地都能形成一定规模。
  产业化龙头企业 1991年以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重点扶持的龙头企业主要有:修水县裕发河粉有限公司2.5万吨稻谷加工及1500吨方便河粉扩建项目,江西鄱湖水产股份有限公司(都昌县)5400吨水产品加工扩建项目,博莱生态园有限公司(九江县)30万头生猪屠宰及加工扩建项目,九江天洋高新生态渔业有限公司年繁1.5亿尾黄颡鱼及健康高效养殖扩建项目,江西仙客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食用菌示范基地及保鲜生产线加工项目等。其中博莱生态园有限公司、天洋高新渔业有限公司获得中央财政资金的扶持都在1000万元以上。此外,江西宏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永修县)7500吨出口蔬菜保鲜加工项目、星子天鹅湖精制米厂5万吨稻谷深加工项目、九江鸿立(德安县)食品有限公司万吨有机胖姜深加工项目也都得到农业综合开发专项资金的重点支持。这些企业很多都是省级、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扶持,自身实力大为增强,对产业发展的牵动能力以及对周边农户的带动作用都明显增强。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007年始,先后扶持都昌芗溪鄱湖特种鱼类网箱养殖专业合作社、都昌新湖名特优水产品养殖专业合作社、永修易家河柑橘专业合作社、星子山南鸽养殖专业合作社、彭泽水木山珍专业合作社、湖口通力渔业合作社、修水大椿玉叶茶业生产专业合作社等一大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专项贷款担保工作2009年,九江县成立产业发展信贷担保基金,为生猪养殖基地农户提供信贷担保服务。财政部、国家农发办、省政府、省农发办领导专程前来调研。2010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将九江县作为全国唯一的信贷担保补助试点县,安排资金45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300万元,省级配套150万元)用于扶持九江县生猪和食用菌产业的发展。该县当年担保发放贷款1685万元,扶持一批生猪养殖户,其中大户25户,新增生猪出栏6万多头。
  第二节新农村建设一、发展思路 2005年3月,市委、市政府在全市180个乡(镇)、1814个行政村、22831个自然村中,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100个自然村(涉及农户10507户,人口44938人)开展示范村建设。总体目标要求是:农村经济发展,生活富裕安康,基础设施完备,服务网络健全,民主法制进步,社会安定有序,倡导文明新风,人与自然和谐。2006年,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央“五句话二十字”方针(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以省委提出的“五新一好”为目标(即发展新产业、形成新机制、建设新村镇、树立新风尚、培育新农民、创建好班子),坚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实施强工兴城,加快九江赶超发展最基本的任务,以整治环境为切人点,以产业发展,农民增收为核心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步入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发展的轨道。2007年,市委、市政府印发《九江市社会主义新农村“三清六改五普及”建设指南》《九江市新农村建设住宅图集》和《九江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纲要》。明确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具体措施,提出“产业为先、富民为本、整体和谐”的总体要求。
  二、环境建设 2005年,全市100个示范村新修通村公路126千米,硬化村中道路77千米,新建硬化户间便道75千米,维修下水道38千米,新打井1058口,新建大小水塔40座,安装自来水2539户,新增绿化面积49万平方米,安装路灯281盏,安装有线电视2419户,电话2613户。新建沼气池1760户、垃圾池(窖)529个,改厕1923户、改栏721处。投入资金3499万元,其中群众自筹资金1718万元,财政资金600万元,乡、村两级投入339万元,市、县单位帮扶资金782万元。德安县宝塔乡岳山垅自然村,改水、改厕和沼气使用率均达100%。2006年,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达647个,涉及农户40184户。修路1279.9千米,其中通村、组道路555.37千米,自然村内便道724.53千米。改水590个村,28509户。改厕25493个,改房5533户,改栏5784个,建垃圾池2048个,清淤泥、塘泥254200立方米,清路障9665个,绿化、美化面积242622平方米,安装路灯3489盏,墙面出新1541653平方米。完成沼气池建设7396户,安装电视25730户,安装电话30736部,安装太阳能2717户。2008年,提出“修路缓装灯、栽树少种草、办事不欠债”的基本原则。从2008年起,坚持把农村清洁工程作为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要任务,列为村庄整治的重点内容,积极推进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探索出九江特色的“四四五”(农户、保洁员、理事会、环卫所四个主体。宣传培训、资金投入、制度保障、督促检查四个机制和厨余垃圾沤肥、可利用垃圾回收、土建垃圾铺路填坑、有毒有害垃圾封存、其他垃圾焚烧五个去向)的农村垃圾处理模式。坚持把环境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按照先规划后整治、先筹资后动工、先拆迁后建设、先农户后集体的程序推进。到2010年,共建设6640个新村点,共完成改水26.5万户,改路11593.6千米,改厕26.4万户,改房12.9万户,改栏15.9万个,修下水道2672.2千米,清淤泥125万立方米,普及沼气7.96万户,新增电话16.7万户,有线电视15.4万户,太阳能5.6万户。全市安排农村清洁工作资金1.01亿元,全面完成6640个新村点和64个集镇的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新建垃圾池26540个,大中型焚烧炉48个,落实保洁员7751人,购置垃圾机动运输车202台,设立回收点1511个;全市28万户110万农民过上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住整洁房、上卫生厕、用洁净能源的新生活。
  三、产业建设 2005年,全市制定100个示范村庄“一村一品”产业发展规则,“一村一品”产业格局初步形成,其中52个村庄发展果、茶等特色种植业及旅游休闲业,26个村庄发展生猪养殖和水产养殖,12个村庄发展服务业,10个村庄发展服装等加工业。与此同时,各村庄还组建农产品专业协会,扶持一批种、养、加工及运销大户。2006年,全市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主攻畜牧业、水产业、林果业等产业,推进“一村一品”向纵深发展,初步形成以粮、棉、油等传统农产品生产为基础,以畜牧、水产、早熟梨三大主导产业为骨干,以“庭院经济”为补充的农业产业发展新格局。全市扩大早熟梨面积2533.33公顷,油茶4400公顷,工业原料林10000公顷;扩大“一珠两网三鱼”(珍珠;网箱、外湖围网;彭泽鲫、鳜鱼、银鱼)特色养殖,特种水产养殖面积31200公顷:建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778个,流通大户7000多户,持有国家《农产品经纪人职业资格证书》的251人。2006~2010年,发展种植业村2625个,养殖业村1138个,加工业村411个,第三产业村698个,培育6300个致富能手和种养大户,发展庭院经济3.6万户,全市73%的建设点发展“一村一品”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396家.年产值超亿元,解决就业4000多人;规模以上农业企业272家,实现销售收入120亿元;在工商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1015家,部级示范点2家,省级示范点17家,入社农民2.8万人,注册资金总额达8.96亿元;建设点农民人均年收入比全市农民人均年收入高出7个百分点。
  四、农村社区建设 2005年,全市100个示范村新建生资购销点36个,新增便民服务站64个,新增文化娱乐场所76个,添置科技文化书籍、棋牌和一批健身器材,组建文化活动队伍55个。2006年,新农村建设村庄实现新社区、理事会、便民服务站“三块牌子,一套人员”,70%的新农村建设点成立“一会六站”,开展“五个一”(村民活动室、固定宣传栏、休闲活动场所、文体队伍、便民惠民服务站)建设,共建成村民活动室302家、固定宣传牌936块、休闲场所241处,文体队伍237支,便民惠民服务点128家。2006-2010年,全市建立农家书屋501个、文化活动室4185个、休闲活动场所3354个;整合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阳光工程、农村劳动力培训等,每年培训农民近20万人;开展文明创建活动,新农村建设点80%农户评为文明户.40%建设点评为文明村。
  五、农村信息化建设 2000年9月,市农村经济信息网络建设领导小组成立,制订《九江市农村经济信息网络管理暂行办法》,由市农办牵头筹建,采取“政府支持、部门联动、借力成网”的方式,利用气象部门卫星通讯系统,把分布在全市各乡镇计生站的计算机作为农经网的终端。农经网设置“政策法规”“农业科技”“农业气象”“劳务市场”“专家咨询”“招商指南”“市场供求”“市场价格”“旅游农业”“防灾减灾”“生殖保健”等栏目。2001年9月,全市14个县(市、区)农经网信息平台全部建成,800-/0乡镇终端开通启用。2007年5月,开始筹建九江“三农”网,11月正式开通,设置政务公开、“三农”动态、县区视窗、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化、农业开发、“三农”论坛、网站公告8个栏目。2009年4月,网站更名为“九江市新农村建设”;12月,市委、市政府成立市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两办”印发《关于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把农村信息化建设列入2010年全市百件为民实事之一。2010年,全市启动农村信息化试点工作;8月,庐山区、瑞昌市、共青城市3市(区)6个乡镇50个行政村纳入全省农村信息化试点;12月,全市14个县(市、区)均建成“九江市新农村建设”子网站;试点3市(区)共建设农村信息服务站112个,建站率lOO%,宽带人户数达18658户,平均入户率由不足3%提高到13.22%,超额完成入户率6%的目标要求。
  第三节人才培养与表彰一、农业干部培训 1991年10月,市委农工部举办“果业工程”培训班。1992-1999年,先后举办果业培训班、村支部书记培训班、铁路沿线果园负责人奈李培训班等。自2000年开始,系统培训农业领导干部。2000年5-10月,举办10期各县(市、区)副科级农业干部培训班,每期30余人。2001-2010年,培训力度进一步加大,培训对象有市直农口部门县处级干部、各县(市、区)分管农业的领导、获“全省百强乡镇”称号的乡镇主要领导等;市委党校举办的全市农业领导干部培训班,培训对象有市直农口部门副科级以上干部、各县(市、区)农工部(农办)领导、县直农口部门副科级以上干部、乡镇副科级以上干部、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人、农村工作团团长(队长)、新农村建设点理事长、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法人代表等。共举办30余期,培训人数2500余人。
  二、人才表彰 1991-1999年,推荐表彰一批粮食、棉花、水产、林业等农业科技优秀人才和农业劳动模范,其中1998年2月市委、市政府“’97农业技术推广年”活动表彰一批先进集体、徐京发等“十佳标兵”和黄功应、胥仲谋等93名先进个人。2003年,开展“九江市优秀实用人才”评选活动,潘新华等农林口15人人选。2004年,市委、市政府表彰百名优秀人才中,李凯元、张平等9人被评为“农业技术拔尖人才”,卢作贵、潘新华等15人被评为“优秀农村乡土人才”。2008年,在“江西省第二届突出贡献人才”评选活动中,潘新华入围;在省委农工部组织的评选活动中,吴东生评为“江西省农业科教人员突出贡献奖”三等奖。何耀湖、郑根水、邵建华被评为“江西省农村创业人才”。2009年,市委农工部、市委组织部联合开展“首届九江市农村创业优秀人才”评选,王海平等20人人选;在市人才办组织的评选活动中,陈焱洋被评为“九江市第二届突出贡献人才”,陈齐信等3人被评为“九江市第五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010年,在省人才办组织的“江西省农村创业人才”评选活动中,邱耀君、余前进、黄志伟榜上有名。
  第九章政法委及综治工作第一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平安创建 2004年,市委常委会决定将市综治经费、150名巡防员工资公务费、100名交通协管员工资公务费列入财政预算,加大对全市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投入,全市投入财力5058万元作为建设资金。经过近3个月监控网络建设攻坚战,全市15个县(市、区)先后开通电子监控系统,5个农村重点乡镇开通监控系统或监控点,全市安装全天候电子监控探头1687个,监视屏1301个,全部预置或实现119、110、122三台合一的功能;在监控系统建设中,有6个县(市、区)新建和完善无线指挥系统;全市城区电子视频监控覆盖面达80%以上;全市组建群防群治队伍,加强人防建设。招聘专职治安巡防队员2552名,协助民警担负卡口值勤、城区街道和乡镇集镇区域夜间巡逻任务;组建保安队伍117个,共1141人,由公安机关选聘管理,主要在社区和服务单位从事防范工作;挑选10899名治安信息员,提供治安信息和案件线索;下派综治特派员1862人,协助综治委抓安全防范工作;成立治安志愿者队伍,市区有6946人开展义务防范和治安宣传活动;组织建立看楼护院队伍617个、11951人。2005年,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开展“和谐平安九江”创建活动的实施意见》,在全市217个乡镇(街道)设立“910连心桥民情热线”专线电话(电话号码为所在乡镇区位号码+910组成),接受群众咨询、求助投诉不稳定和不安全因素的情况报告及意见和建议。2006年,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开展争创平安县(市、区)活动的通知》,强化湖区、景区、林业、城区、边区5区域平安建设。至2010年12月,全市已有1个县获国家级平安县称号,11个县获省级平安县称号,占12个县(区)的91.7%;全市217个乡镇(街道)100%被评为市级平安乡镇,1797个村居(社区)100%被评为县级平安村居(社区)。
  二、防控体系建设 1993年,全市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工作年活动,强化综治机构建设,健全群防群治队伍建设,严密防范措施,推动综治工作规范化建设。1994年,加强乡镇综治委建设,普遍建立“四档八簿五制度”,编制“治安形势图”“工作网络图”。1996年,推行乡镇综治办标准化建设,硬件建设上基本实现三有:办事有经验、交通有工具、通信有设备;在软件建设上普遍建立“两图、四档、八簿、七制度”。2004年,全市乡、村两级综治网络规范化建设全面启动,各乡镇(街道)设立综治办,做到有机构、有人员、有活动;市综治办下发《关于加强乡镇(街道)综治办规范化建设等级评定办法》,加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群防群治队伍规范化建设、要害部位治安防范管理等重点工作;各乡镇(街道)综治委、办均配备1名专抓综治工作副书记和3~5名综治专干。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均健全综治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各级综治办都建有“一表二图七册”,实行微机化管理。2007年,永修县在筹备全省第五届鄱阳湖年会工作中,投入100万元用于综治基层基础工作。2009年,市委常委会先后4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综治工作,市委、市政府出台《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建设的实施意见》,对综治工作人员配备、经费保障等重大问题作出规定,县级综治办不少于5名工作人员,县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室不少于3名工作人员:县级综治工作经费在原人均0.15-0.2元基础上逐年增加,市本级综治工作经费达到人均0.2元,创安经费达到150万元。2009年10月,全省乡镇(街道)和谐平安联创中心建设工作现场会在星子县召开。2010年,市综治委出台《全市乡镇(街道)和谐平安联创中心实施意见》及《进一步规范乡镇(街道)和谐平安联创中心建设的若干意见》,对全市乡镇(街道)和谐平安联创中心进行统一和规范,创立联合排查调处矛盾纠纷,联合防控社会治安,联合治理安全隐患,联合创建和谐平安,联合开展为民服务新机制。全市217个乡镇(街道)均按要求设立和谐平安联创中心;星子县农村自然村创建和谐平安理事会,摸索出一套“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提高”的基层创安新模式,得到中央综治办及省委政法委、省综治办肯定。
  三、矛盾化解 1991年以来,全市制定月报、季报、要情报告、“零报告”、抄告回执、考核督查、协调会议等制度,建立四级信息员和调解员队伍,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网络。2004年,武宁县综治委对参与调解工作满20年的调解员购买养老保险;星子县针对争山林水利、争矿产资源、争经济保障纠纷逐年增多的情况,组建3个纠纷矛盾调处中心,形成相关部门参加,齐抓共管工作格局。2008年,市、县、乡、村级对各类矛盾纠纷实行拉网式滚动排查,共排查梳理出重大矛盾纠纷246件,其中市级41件,县区205件,全部落实领导包案;由责任领导带队包调查、包处理、包做思想工作和包信访稳定,坚决防止集体访、重复访、赴省市集体重复访、赴京非正常上访的发生:全市深入开展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人民调解“三调联动”工作,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成立联动工作领导小组,各县(市、区)均选取1-2个基层单位试点。全市开展重信重访专项治理工作,对无理取闹、影响稳定的重信重访人员采取“一盯一、多盯一”的措施。奥运会期间全市赴京访实现“零登记”目标,同比下降40%,赴省访也下降450-/0。市综治委出台《关于规范排调工作规程,构建“大调解”工作格局的工作意见》,对全市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组织网络,工作主体,工作职责,工作台账进行明确,完善政法、综治、维稳、信访部门综合协调,有关部门、单位各司其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大调解”组织体系,对重点突出纠纷进行有效调处;在医患纠纷、交通事故、城市建设、国土资源等纠纷较多的领域建立专业调解委员会,运用多种调解方法,化解矛盾纠纷。
  四、责任追究 2006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九江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及维护社会稳定领导责任制实施意见》,完善综治、纪检、组织、人事、监察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和情况通报制度;同年,市直4家单位被限期整改。2007年,市直6家单位、县级27家单位被进行责任查究;全市因工作不力、发生严重问题而受到责任查究的共15人,其中厅级干部1人(被调离)、处级干部1人(被行政记过)、科级干部13人(1人被撤职、1人被免职、1 1人被行政处分并调离)。2009年,市委、市政府把综治工作纳入县域经济发展目标考评体系,加大综治工作指标的分值权重;市综治委把平安创建作为综治工作考评的重点,把考评结果通报组织、人事部门,作为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依据;组织、宣传部门报送省、市表彰的先进党务工作者和优秀基层党组织,以及评选文明行业单位、提拔任用干部,都事先征求市综治办意见。市综治委、市人事局、市财政局联合发文《九江市综治责任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考评及奖励处罚办法》规定,凡被评为年度全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先进单位的市综治责任单位,由本单位按人均一个月工资增发奖金,奖励经费从本单位自有资金中支出。同时坚持严格问责,倒逼工作落实。2009年,全市因综治工作不力,发生严重问题受到责任查究的单位26个,受到各种处分的43人。
  第二节维护社会稳定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市开展与“×××”等非法邪教组织斗争,深入揭批“×××”邪教反动本质,教育转化“×××”练习者,依法打击“×××”邪教非法活动。2003年,市、县两级成立维稳信息督查办公室,从后备干部中选调维稳信息督查员,派驻县(市、区、山)和市直单位,构建“以公安和国安等部门为主的专业线、以市重点单位为主的行业线、以维稳信息督查员为主的基层线、以企业和群众为主的社会线”的信息员网络,其中市级信息员41人、县级信息员120人、乡级信息员215人、村级信息员2241人。2004年,出台《九江市县级维稳信息督查办公室规范化建设意见》,对县(市、区、山)维护信息督查办公室软硬件建设及维稳信息督查员的日常管理、待遇保障、奖惩措施等,提出规范化的工作要求;通过年初大排查、每月定期排查、维稳信息督查员经常性排查及专项重点排查相结合,排查出各类不稳定因素6687件,化解6406件。2005年,妥善处理星子县“3-7”特大交通事故、永修县“4-5”部分村民围堵高速公路事件、九江学院“6-25”学生因水电押金聚集事件、九江石化公司“11-2”因分配制度改革群访事件。2006年,妥善处置都昌县“11-18”土塘中学学生拥挤踩踏伤亡事故。2007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城西港区设立维稳安保部,协调征地拆迁维稳工作,防范化解不稳定因素73件,实现城西港区零上访、零刑案、零群体性事件:妥善处置部分军队退役人员“3-21”赴省群访事件、都昌县“6-15”芙蓉工业园平整土地纠纷。2008年,市委、市政府从市直有关单位和市政法各部门抽调人员成立13个督查组,分重点时段、分片督查全市维稳工作,完成奥运期间维稳安保任务;妥善处置九港集团退休人员群访、江西赣北化工厂职工违规集资建房、江西海扬集团职工因企业改制群访等事件。2009年,市委、市政府成立市属国企改革维稳工作组,市、区两级成立国企改革维稳办,建立“九包一”维稳责任人和“一企三警”工作机制,维护国企改革期间的社会稳定,未发生涉企突发事件和赴省以上非正常访,完成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维稳安保任务。2010年,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意见》《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暂行办法》以及《九江市预防和处置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应急预案》等文件,并妥善处置修水县“7-5”部分村民群访事件。
  第三节执法监督检查一、信访查处 2000年,市委政法委下发《关于恢复九江市党政领导来访接待日的实施方案》。2002年,下发《市委政法委及市政法各部门联合接访信访工作制度》;联合接访日共接待上访群众176人次,召开联合处访会议3次,解决疑难信访案件30余件;7月1日,在全市正式开设“108”专用免费信箱,专门用于社会和人民群众对全市政法干警违法违纪问题的投诉和举报。2004年,全市集中处理涉法上访第一次督办会在武宁县召开。2006年,受理群众来信来访228件。2008年,受理群众来信来访157件、180人。2009年,受理群众来信来访113件。
  二、办案协调 2004年,市委政法委制定《市大要案协调领导小组议事规则》和印发《关于认真办理企业界代表向政法系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的通知》,组织公检法司相关人员就成都庆明公司诈骗案进行协调。2006年,市委政法委下发《关于切实解决人民法院执行难问题的通知》,出台《关于建立法院执行工作协调联动机制的实施意见》,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为期半年的集中清理执行积案专项活动。2007年,全省涉法涉诉工作会议暨现场交流会在九江市召开。2009年,建立全市政法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协调疑难案件28件。2010年,全市开展积案清理和案件评查工作。至2010年12月,全市进京重复访案件91件,化解56件;非正常进京访案件679件,息访584件。市、县两级政法部门共评查案件1362件,其中优秀、合格1291件,占94.8%。
  三、案件督办 2003年,市委政法委组织开展对保外就医和所外执行案件的执法检查,对全市110名保外就医罪犯、86名所外执行人员的审批程序和落实措施开展督导。2004年,市委成立集中处理涉法涉诉上访问题工作领导小组,接受处理并办结信访案件120件,召开督办会议4次,督办重点案件64件。2005年,政法委督办案件12件。2006年,政法委召开公、检、法三家联席会,制定出台《关于依法办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刑事案件的通知》。2007年,对31件重点涉法涉诉信访案件进行现场督办。2008年,中央政法委交办的13件重点督办案件全部办结。
  第十章政研与党校工作第一节政策研究一、调研课题 1999~2010年,市委政策研究室开展调查研究的课题有:对全市经济调查和社会发展“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规划调研及“十二五”规划建议进行研究;围绕搞活国营企业及优秀产品、产业结构政策、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双层经营体制、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开发鄱阳湖、加快九江对外开放、减轻农民负担、农业产业化、生产救灾、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理顺庐山管理体制、县域经济、农村税费改革、林业政策、移民扶贫、发展民营经济等系列专题开展调研;开展九江开放开发战略研究;实现传统经济向市场经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的对策研究;黄金十字架(京九沿线、长江沿岸)生产力布局的战略研究:开展实施“科教立市”发展战略研究;围绕“三大课题、六项专题”(“三大课题”即如何“加快扩张经济总量”、九江与外地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九江经济发展与人才问题研究;“六项专题”即维护社会稳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全市农民负担问题、庐山与黄山旅游业的对比研究、九江城市功能定位、彭泽鲫产业化研究、农村三个代表学教活动的跟踪)展开深入调研;围绕经济发展战略取向、3+1发展战略、“三农”问题、环境保护、提高行政执行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建设平安和谐九江、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行品牌战略等开展专题调研;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打造新型工业重镇、文化旅游胜地、区域商贸中心、开放港口城市的“四个打造”的战略目标,形成4个专题调研组开展调研。完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破解经济运行难题、资源税改革、八里湖新区开发、庐山体制改革、发展九江钢铁产业、昌河与长安重组对九江汽车产业影响、村级活动场所建设、国企改革等一系列重大课题的调研,形成一大批卓有成效的调研报告。
  二、调研成果 1991年以来,庐山体制改革调研报告被省委政策研究室采用并得到省委书记批示,进入省委决策议程;《关于九江村级活动场所建设的经验》得到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莫建成的充分肯定,并做出“九江市的作法值得推广,同时将情况上报中组部”的批示;《鄱阳湖综合开发治理的调查与思考》《“四开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进一步深化改革搞活我市大中型企业》《沿海发展新动向给我们的启示》《建设美而富和而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的重大工程》《大开放之果》《让我们的家园更美丽》《县乡机构运转面临的困境及对策》《我市工业企业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建议》《九江主攻民营经济战略调研报告》《关于加快八里湖新城区开发的若干建议》《关于我市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研究报告》《变中辨势危中求机难中求解——破解当前经济运行难题的对策及建议》《国务院及各部门和部分省、市、自治区为扩大内需促进增长出台的主要政策措施》《跨越源于卓越——九江市商业银行快速发展的经验与启示》《资源税改革对九江的影响》《九江钢铁产业发展机遇分析及建议》《昌河与长安重组对九江汽车产业影响分析及建议》《九江城市主题文化的思考》《九江城区交通拥堵对策》《共青设市基层民意评估》等调研报告得到市委主要领导的批示,特别是提出的借鉴重庆国企改革“建立政府融资平台、打捆企业资产融资、全面置换职工身份、处置资产还债重组”的整体运作的成功经验被市委决策采纳;另外“农民增收”“发展食品工业”和“庐山管理体制”等近20项调研成果向市委作专题汇报。
  三、文稿起草 1991年以来,市委政策研究室牵头草拟市委重要文件,其中《关于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意见》《县域经济领导小组工作要点》《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意见》《关于农村奔小康规划》《关于加快食品工业发展的决定》《关于组织市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开展调查研究活动的意见》《关于加快县域经济赶超发展的意见》《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和“十二五”规划建议等数十个市委重要政策性文件,对九江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较好的引领作用。市委政策研究室还先后参与起草市委第六次、第七次、第八次、第九次党代会工作报告;参与起草领导讲话稿800多篇,完成调研报告文稿1500多篇,有近100篇文稿在中央、省、市级媒体刊载。其中,《九江:三大“民心工程”暖民心》《九江开展农民贷款干部担保》《抢抓战略机遇期推动九江大发展》《建设经济中心城市实现发展大跨越》等文章分别在《人民日报》《中国改革报》《文汇报》(香港)刊载;《全面激活农村经济的突破口》《科技兴农增产增收》《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面临的深层次问题》《关于做好沿江沿路开发的几点思考》被中央政策研究室《学习与研究》杂志刊用;《浔阳区社区党建新探索》《弘扬历史文化,提升城市品位》获江西政研系统首届优秀调研成果二等奖,《加入WTO:欠发展地区政府超越自我的挑战》获三等奖,社区党建调研课题获省委政研室党建论文评选一等奖。
  四、决策咨询 1991年,市委政策研究室聘请余占祥等39人为第一批特约政研员。1994年,市委、市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成立,首批聘请来自18个学科的34位委员。1995年,组织决策咨询委员会开展对九江城市总体规划咨询论证活动,以《决策参考》反映咨询成果。1996年,开展“科教立市”“修环山公路、造世界公园、创东方名城”建议咨询论证活动,召开“京九沿线经济发展促进会”成立大会和研讨会。1997年,组织召开决策咨询委员会议论证“科教立市”课题,参加“京九铁路沿线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1998年,组织咨询委员对全市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进行座谈。1999年,召开全市经济发展思路座谈会、全市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研讨会等6个全市性会议。2000年,召开全市经济形势分析会等7个全市性会议。2002年,召开全市经济形势分析会2次。2007年,承办高规格的“九江市经济中心城市决策咨询会议”。
  五、刊物出版 1991年以来,市委政策研究室开展《九江党刊》的编辑出版工作。1997年、2005年《九江党刊》先后被评为“全国十佳党刊”;参与完成1997年、1998年《中国京九发展年鉴》组稿发行工作。2009年11月,《九江党刊》更名改版为《九江》,改版后的《九江》栏目更具特色,增设深度报道、新视点、决策资讯、赣北风情、浔阳史话、九江人等专栏,思想性、前沿性、可读性得到增强。2010年,《九江》被评为“全国优秀党刊”。至2010年,编辑出版《九江党刊》(《九江》)215期。
  20年间,先后编印《九江市委政研室调研成果》《中国农村方针政策》《山水开发政策选编》《中国农村政策》《九江市2003年工作思路》《九江市2004年工作思路》《九江市2005工作思路》《政研文选》《九江经济社会发展文集》《成功创业在九江》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调研文集》等理论文献书籍12套;编印《决策参考》302期、《兄弟省市》24期、《半月要览》18期、《一周信息》226期、《政研信息》519期、《县域经济简报》58期、党代会《简报》69期。
  第二节党校教育一、干部培训培训总量1991~2010年,市委党校按照中央“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队伍素质”的总体要求,为九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思想政治保证、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共举办各类干部培训班280期,培训干部1.83万人次。2010年,主体班办班11期,培训干部559人;党外科级干部培训班1期,训干75人;青年干部中长期培训班2期,学员100人。
  [=此处为表格(1991~2010年市委党校干部培训班期与学员人数一览)=] [=此处为表格(1991-2010年市委党校主体班类别、期数一览)=] 教学内容1992年,在全省率先以教学专题的形式设置教学内容。1997年,确立以“三基本、五当代”(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问题、毛泽东思想基本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问题;当代世界经济、当代世界科技、当代世界法制、当代世界思潮、当代世界军事与中国国际)为主体班的课程。2000年以后,坚持和完善“一个中心、四个方面”(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为中心;理论基础、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党性修养)的教学布局。
  教学形式1991年以来,市委党校在提高讲授式教学质量的同时,推进研讨式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的创新,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员素质和能力的提高。2002年,开通中央党校远程教学B级站。2003年,装备4个多媒体教学教室、1个多媒体报告厅,为每位教员配备1台办公电脑,实行人机对话考试。从2004年开始,每期主体班到沿海发达地区异地培训1周。先后开辟上海市委党校、浙江省委党校、江苏省委党校、浙江绍兴市委党校、江苏昆山市委党校等培训基地。2005年,建成配备60台微机的电脑教室。2008年,建立主体班学员人机对话考试系统。利用中央党校远程教学资源。2009年,第四期县处级干部培训班到复旦大学培训1周。2010年,第一期、第二期青年干部培训班分别到清华大学培训1个月。异地培训使学员进一步开阔视野、更新观念。
  教学管理1991年以来,市委党校坚持和完善一系列制度,加强对各教学环节的管理,其中包括新课题、新教员试讲,每月开展一次集体备课、说课活动,每两个月召开一次征求学员意见会,每季度开展一次教学观摩活动,每年召开一次教学研讨会,学员评课等。从1999年起,实行《学分制管理制度》;从2001年起,实行《关于学员管理的若干规定》和《学分通报制度》。
  二、科学研究 1991年来,市委党校坚持“教学立校,科研兴校”方针,注重理论研究和市情市策调研工作。1993年,制订《教研人员科研工作量及其管理制度》。1996年,印发《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1999年,下发《关于重新印发修订的“教学科研”等六项规章制度的通知》。2004年,出台《专业技术人员科研工作量及科研成果奖励办法》。2005年,成立市情市策研究室,加强九江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现实问题的调查研究;由党校主办的季刊《九江论坛》,注重对策性研究,刊载市情、市策方面的调研文章。2009年,出台《关于本校专业技术人员科研工作的补充规定》。2010年,发表论文118篇,其中省级以上43篇。20年间,市委党校在各级各类杂志上发表论文近2000篇,2002-2010年连续5届获得全省党校系统科研工作组织二等奖。
  三、函授教育 1992年秋季,九江函授学区经中央党校函授学院批准开办本科班。1996年,九江函授学区在各县(市、区)开办函授站;当年10月,市委党校派员出席中央党校函授工作会议,九江函授学区的经验介绍被选人《全国函授工作经验汇编》。2008年,中央党校函授停止招生。2009年,江西省委党校函授停止招生。至2008年,全市共招收政治、经济管理,法律、农村、社区等各种专业的大专、本科函授学员22079人(大专13742人、本科8337人),其中函授学区市直站招收5273人。至2010年,九江函授学区共毕业各类专业的专科、本科学员20736人。
  [=此处为表格(1992-2008年九江函授学区招生数量一览)=] 一章综合协调工作第一节督查督办一、考核评比规范督查1991年,市委印发《关于切实加强和认真做好督促检查工作的通知》;1993年,市委办公室制定《九江市党委办公系统督查工作考核评比办法(试行)》;2004年,市委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督促检查工作的意见》。2009年3月,市委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党委督促检查工作的意见》。
  二、重大决策落实督查 1992年,围绕学习贯彻落实邓小平视察南方重要谈话精神和“解放思想、开放九江”大讨论活动开展督查。1993年,围绕减轻农民负担、发展乡镇企业、搞好计划生育、加强宏观调控等决策部署,开展追踪督查。1995年,围绕贯彻落实江泽民视察九江时重要讲话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加快九江经济发展开展督查。1998年,围绕落实中央、省、市领导关于夺取抗洪胜利,搞好灾后重建指示精神开展督查。2001年,围绕市委经济发展“优化年”工作部署开展系列督查。2002年,围绕市委关于“农民贷款、干部担保”工作部署,开展督查问效。2005年,围绕市委推进大工业、大旅游、大物流和城市大建设的“3+1”发展战略,牵头组成4个专项督查组,通过发文督办、例会调度、明察暗访等方法,推进市委决策的落实。2008年,围绕市委狠抓重大项目建设的决策部署,联合县区及市直相关部门,开展系列督查活动。2009-2010年,围绕市委九届七次全会等重要会议精神、“两区互动、强工兴城”战略部署和市委主要领导指示精神,创新运用督查工作预安排方法。
  三、热点难点问题督办 1991年以来,市委督查室对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的办理工作实行动态管理、专人负责、全程跟踪,确保办理效率和质量,努力做到让代表、委员满意,让群众满意。1997年,从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劳动等部门抽调负责人,组成3个专项督查组,对全市机关事业单位逆向进人问题进行督查调研。2009年,针对群众集中反映办理土地证和房产证难的问题开展督查调研并形成《督查报告》,市委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并作出重要批示,在全市部署土地证和房产证发证专项清理工作。2009-2010年,督促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129件。2009~2010年,对全市国企改制、鄱阳湖采砂、“两声三乱”整治、“官场”“市场”整治专项工作多次进行专题督查督办,取得良好成效;建立“民声通道”工作办理、反馈、通报等工作制度,共办理市领导关于“民声通道”的批示件1700余件。
  第二节党务信息一、信息报送 1991年以来,向省委办公厅和中央办公厅报送反映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采取的新举措、取得的新经验、出现的新问题等信息近1万条,其中,强工兴城、抗击“泰利”台风、防治“非典”、抗震救灾、防控禽流感等工作情况信息得到中央办公厅、省委办公厅采纳,进人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领导视野。
  二、信息收集 1991年始,围绕市委重要活动、重大事项、重要举措、重大项目,及时收集整理全市各地、各单位贯彻落实情况以及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等,同时注意通过信息横向交流渠道及互联网等手段,及时收集外省市关于工业、旅游、物流、城市建设方面的经验,供市委领导参考。至2010年,围绕全市“两区”(园区、城区)建设、项目建设、国企改制、“两场”(官场、市场)整治、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民生工程的进展以及成都、济南、重庆等地在公租房建设、旧城改造、国企改革等方面的经验信息,共编发各类刊物2000余期,为市委领导了解情况、科学决策、指导工作发挥作用。
  三、信息编发至2010年,全市党委系统信息基本实现省、市、县三级网络传输化,并与部分市直单位实现网络传输,正在建设直报中央办公厅网络,基本形成纵横交汇的信息网络系统,使全市党委系统信息工作的办公自动化水平和工作效率得到提高。下发《关于加强重大紧急信息的报送通知》,重大紧急信息随时发生随时编发,对于特别紧急特别重大的信息,通过手机短信、电话和电子邮件的形式直接报告领导。如煤矿生产事故、恶性凶案、冰冻灾害、地震灾害情况等信息均在第一时间上报给市委主要领导,为领导决策、处置赢得时间和主动。
  第三节机要保密一、机要工作密码通信建设1992年,配置100门数字程控交换机,实现机要专线电话由人工到自动转接的历史性转变。1998年,开通对省计算机加密通信网。1999年,建成全市县乡传真通信网。2000年,开通市、县两级计算机加密通信网,电报全部经由网络收发处理。2003年,全市党政系统计算机密码通信网开通使用。2007年,市委机要局与共青城开发区开通传真密码通信,县级加密通信点增至15家。
  业务活动1995年,在庐山举办“全国(九江)机要工作研讨班”,辽宁、河南、河北、福建等省市机要干部参加研讨。1998年,中办机要局局长何虎林、副局长曾宪金一行到市检查密码保密工作,给予充分肯定。1998年,先后3次为中央和省委领导来九江指导抗洪工作设立机要服务工作站,提供跟随服务,完成特大汛期密码通信任务。2002年,全省党政系统密码技术比赛在九江举行。2008年,举办全市密码电报管理人员培训班,在全省首创实行凭资格证领取密码电报制度。2010年1月,印发《全市党政系统机要密码干部奖励评选方案》,开展记功奖励活动。
  二、保密工作保密法规宣传教育1997年,市国家保密局联合有关部门在市委党校、行政学院和其他培训机构增设保密知识教育课程。2001年,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密法》系列宣传教育活动。2003年,编写《国家公务员保密知识100条》发放到全市领导干部、国家公务员和企事业单位保(涉)密人员。2004年,建成“九江市保密网站”。2008年,举办全市泄密技术防范报告演示会。2010年,组织开展保密法学习活动。 保密工作安全管理1998年,下发《关于对文件、资料实行集中销毁处理的通知》,在全市实行秘密文件、资料季报制度,有效地对秘密载体进行规范化管理。1999年,与市国家安全局联合组成检查组,对全市重点县(市、区)单位计算机的安全保密情况进行全面检查。2000年,建立与保密法相配套的保障机制,先后制定下发《重点保(涉)密人员管理办法(试行)》《九江市因特网政府网站管理办法》等保密制度。对保(涉)密人员实行分级管理,分类指导,严肃纪律,严格制度。2002年,推广运用保密技术,进行一次反窃密技术安全检测,提高对抗高科技窃密能力。2006年,严格实行“三审、两隔离”,即审批涉密网络建设方案、审查涉密网络建设单位的集成资质、审定涉密网络使用的技术产品。2010年,全市13个县(市、区)建成涉密计算机违规外联监控平台。
  服务九江经济建设2004年,为全市13家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一次性高分通过国家保密资质审查认证做了大量工作,得到省国家保密资质审查组和各军工企业的好评。2007年,在全省率先开展生产军品的民营企业申报国家二级保密资格认证试点工作。2009年,为星火有机硅厂80亿元项目核心技术提供申报机密级省科技保密项目做好服务。
  第四节信访接待一、信访机制信访平台 1991年以来,全市信访工作机构不断创新方式方法,探索拓宽民生诉求渠道的新途径、新办法,先后搭建市长热线、市长手机、110报警服务台、120急救中心、114号码百事通等便民服务平台,构建信访信息“高速”路,进一步方便人民群众及时就近表达诉求。借鉴山东等外地做法,在部分试点县区成立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领导小组,在信访局的基础上设立群众工作部,“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实行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解决。坚持善用民力民智、善谋预防化解、善于定纷止争,推进方法创新,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不断提高运用群众工作手段处理信访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实行“领导接访制”,2010年,全市15个县(市、区、山)和部分市直单位、重点部门安装使用信访信息系统,所有信访业务均通过全国信访信息系统进行流转、交办、督办、办结、统计、分析;在实现市、县两级全覆盖的基础上,在全省率先开通市、县、乡三级视频远程接访系统;市信访局与市广播电台联合主办“民声”栏目,下设“法律指南”“热点话题”“民声热线”“民声回复”4个板块,在全省率先搭建空中信访平台,当年播出12期;“民声直通车”共受理办理市民诉求、建议共6671件,办结率达99.3%。全市实现市、县、乡、村“六有”(有专门的信访工作机构,有专门的分管领导,有专职的信访工作人员,有专门的接待场所和办公设备,有健全的信访工作长效机制,有必要的经费和交通标志)信访网络。
  领导接访 1991年以来,全市加大领导接访力度,市本级坚持每周有一位市领导、每天有一位职能部门领导到市信访局坐班接访;各县(市、区)确保每个工作日有一位党政领导接访。2010年,市本级党政领导开门接访35次,协调处理疑难信访问题135件;对省联席会议办公室交办的20件和市联席会议办公室排查的14件重信重访案件全部实行市领导包案,落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
  集中整治2010年,全市开展农村土地征用、城市拆迁、环境污染、安全事故、权属纠纷5个方面信访问题“百日大治理”活动,共排查梳理173件突出信访问题,其中省级挂牌督办16件、市级挂牌督办20件,市委组织3个督查组赴各地督办挂牌包案的指导信访案件,其中合法诉求均得到解决。
  工作实效2010年,全市信访形势呈现“三个大幅下降”(赴京非正常访、赴省异常访、赴市访总量)、“三个持续上升”(信访办结率、停访息诉率、群众满意率)和“三个没有发生”(因信访引发的群体性事件、重要敏感时期越级非正常上访、信访人极端事件)的良好态势,全市信访工作获得全省目标管理考评综合第一名。
  二、信访受理来信来访受理1991年,全市接待群众来访615人次,受理群众来信1396件。1996年,接待来访4910人次,受理来信3643件。2000年,接待群众来访15741人次,受理群众来信4181件。2006年,接待来访8499人次,受理来信1739件。
  2010年,全市信访部门共受理群众来信来访38277件(人次),其中来访7085批34754人次,来信2270件,省长手机、信箱1253件;市本级共受理来信来访11415件(人次),其中来访1645批9237人次,集体访331批7115人次,群众来信925件,上级交办件173件。
  信访当事人救助 2010年,中央、省、市、县(部门)四级财政配套共400万元资金,对全市89件符合救助条件的信访当事人给予救助。
  [=此处为表格(1991-2010年全市信访一览)=] [=此处为表格=] 三、公务接待 1991年以来,市委办公厅和市政府办公厅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两办”和省委、省政府“两办”有关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的规定精神,先后制定《关于加强公务接待规范管理的规定》等文件,市委、市政府接待工作部门严格执行,并指导县(市、区)接待部门和市直单位开展公务接待工作。2007年,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使接待工作规范化、程序化和系统化;全年完成接待任务711批、13974人次,其中三级以上警卫任务10批,省部级来宾125批次。2008年,按照“管理科学化、保障法制化、服务社会化”的要求,坚持精细化、个性化、特色化的标准,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在接待中推行“五个一”(一份微笑、一份《接待手册》、一路热情讲解、一张特色桌签、一本宣传画册),进一步完善接待流程;全年接待723批次、13607人次。2009年,细化接待服务环节,体现人性化服务,全年接待省部级以上领导209名。2010年,完成接待任务730批次、14325人次,其中警卫级别任务7次、省部级任务76批次;接待境内外重要客商、央企高管等35批次、700余人次。
  十二章纪律检查第一节党风廉政建设一、宣传教育队伍建设 1993年5月,市纪委组建宣传教育室,各县(市、区)纪委监察局均设立宣传教育室或宣教调研室。2003年5月15日,下发《关于印发(九江市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的通知》,要求每年至少召开2次联席会。2006年,市纪委牵头召开联席会4次,成员单位由11个增至19个,形成覆盖全市的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队伍和上下联动、左右互动的党风廉政建设“大宣教”格局。 警示教育 1993年6月20日至7月20日,市纪委开展全市“反腐倡廉教育月”活动,组织10多万名党员群众观看《新中国第一大案》等50部影视片。1995年,对查处的有教育意义的案件进行剖析并公开通报。2000年,在全市开展以原副省长胡长清等重大典型案件为反面教材的警示教育活动。2001年,在全市各地巡回演出话剧《命断赣江》22场,观众逾2万人。2002—2006年,开展向新时期领导干部的杰出代表汪洋湖学习活动。2008年,创办市党员干部警示教育基地;4月,组织市委各部门、市直及驻市各单位的78名担任县处级实职的领导干部到南昌豫章监狱接受教育。2009年,完成党员干部警示教育、领导干部廉政教育、反腐倡廉理论教育和廉洁文化研讨教育4个教育基地的构建。
  教育平台1993年,市纪委、市监察局首批聘请纪检监察通讯员48名。1995年,全市县、乡两级在当地有线电视台举办党风廉政建设节目584期。1996年,制定新闻报道奖励办法;全市纪检监察机关在电视台举办专题节目345个,其中德安县纪委在县广播站开辟“讲正气”广播周活动。1997年,在九江电视台、《九江日报》开辟“我们身边好公仆”专栏。2003年11月,《中国纪检监察报》九江通联站在市纪委设立。2003-2005年,在市级新闻媒体开辟“行风监督哨”等党风廉政建设专栏。2006年,市、县两级纪检监察机关均成立党风廉政建设中心报道组。2008年,全市纪检监察机关在市级以上新闻单位采用稿件1358件,《中国纪检监察报》九江通联站被评为优秀通联站。2009年,全市反映纪检监察工作的稿件被中央、省、市媒体采用1442篇。至2010年,全市先后创办《九江纪检》《九江监察》《九江党风》、九江廉政网、九江廉溪网和《廉溪》杂志;组织放映廉政电教片15000余场次,受教育人数达178万人次;先后开展“廉政勤政促发展”“牢记两个务必,做廉勤好公仆”“求真务实、廉政为民”“保持先进性,牢记五不许”“学党章、守纪律、树形象”“廉洁从政、干净成事”“扬廉政清风正气,促九江快速发展”“反腐正作风、倡廉促赶超”以及“学习《廉政准则》,弘扬濂溪文化,服务赶超发展”等主题教育活动。
  二、调查研究专题调研 1993年,开展3项专题调研。撰写《擒蠹纪实》《纪检监察机关合署后的领导艺术》等调研文章,被《江西监察》采用。1994年,全市39名纪检监察干部对农村党群干群关系开展2个月的专题调研。调查、解剖11个县(市、区)的18个乡(镇)、38个行政村。召开座谈会76次,走访农户183户,调查各类数据3420个,市、县两级纪委均上报专题调研报告。1995~2010年,先后就基层纪检监察组织建设、县处级领导干部住房情况、党内监督问题、反腐败工作思路、惩防体系建设等开展专题调研,撰写调研报告,其中《必须确保乡镇纪检干部的工作时间》《试论党政“一把手”监督失控的原因及对策》《从五个方面着手加强组织协调工作》《正确处理四种关系,严格依法办案》和《当前办案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被《中国纪检监察报》和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务院政策研究室主办的《学习、研究、参考》刊登。
  基层调研 1995年,组织纪检监察干部到都昌、湖口、武宁、市劳教所等处,对保护农民利益、党风廉政测评进行调研和总结,采写反映都昌县粮食局纪检组长沈友声事迹的通讯《一个基层纪检干部的追求》作为评选全国优秀纪检监察干部的事迹材料上报中央纪委,反映都昌县纪委监察局保护农民利益的通讯《为了大地的丰收》,先后被《法制日报》《民主与法制》《江西党建》刊登。1997-2010年,组织人员到全市各个县(市、区)和100多个市直单位,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问卷调查表、基层实地走访等形式进行调研,总结狠抓党风廉政建设、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工作经验,提出《在全市开展“机关效能年”活动的建议》被市委、市政府采纳,2010年,收集基层调研文章262篇,将其中部分优秀文章在《廉溪网》刊出。
  法规调研与理论研究 1996-2007年,市纪委、市监察局先后起草《九江市县处级领导干部廉政准则》《市直派驻纪检监察机构负责人请销假制度》《中共九江市委关于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实施意见》,推动全市纪检监察法规制度建设。《要求入党青年减少现象之原因及对策》《刍议纪委对同级党委的监督》《同级监督的“谈、看、跟、做”》《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总结——九江市纪检监察系统在创新反腐倡廉方式方法中一些做法》《关于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思考》等理论文章或研讨会上获奖,或在中央、省级报刊上发表。《略论腐败高发的三大成因》《试论党政一把手监督失控的原因及对策》论文获市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
  三、制度建设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1991年以来,市委注重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1993年,要求对各级领导班子开展党风廉政考察,并逐步建立责任制。1994年,市纪委选择市直部分单位进行党风廉政考察并在全市推行。1995年,编印《党风廉政政策汇编》8000余册,供领导干部学习使用。1996年,制定党风廉政建设考核标准,对各单位进行考核。1997年,全市各县(市、区、山)积极建立党风廉政责任制度,按照党委负总责、纪委组织协调,把廉洁自律和党风廉政建设任务具体化,开展组织督查和群众评议。1999年,市委下发《关于1999年反腐败工作任务分工的通知》,要求全市各级领导班子开好民主生活会,把“廉政准则”“八项规定”作为民主生活会的主题。全面推行本单位党员群众评议,上级考评检查、监督机关督查的责任制度。2002年,下发《关于贯彻落实(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的实施意见》,制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报告制度》《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检查考核制度》《党风廉政教育谈话制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制度》《选拔任用干部征求纪委(纪检组)意见制度》《廉政档案制度》等。2007年,市纪委书记与各县(市、区)和93个责任单位“一把手”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状》。2008年,对市政府综合口10个单位,市科教文卫口9个单位落实责任制进行抽查或督查。2009年,印发《关于全面推行“九制保廉”深入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意见》,从“管住人、管好事、管紧钱、用好权”等方面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责任制度,全面实施“基层廉洁工程”。2010年,以《廉政准则》贯彻实施为主线,以廉政项目建设为重点,以创新工作特色为动力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
  监督机关联席会议制度1993年,建立监督机关联席会议制度。会议由市纪委、市委组织部、市检察院、市监察局、市党风廉政办、市信访办、市审计局、市人大政法委、市政协法制办、市工商局、市财政局、市直工委12个部门共同参加。联席会每季度召开一次,分析形势、沟通信息、研究反腐败工作,掌握党员干部党风廉政情况。同时,在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司法、新闻单位以及街道、农村聘请党风信息员16名、特邀监察员16名,收集对党员干部廉政情况的反映、意见、呼声。形成监督机关和人民群众监督相结合的机制。
  党风廉政考察制度 1993年7月,下发《关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决反对腐败的通知》,要求纪检监察机关定期对党员领导干部进行廉政考察。1993-2010年,市纪委从相关单位抽调干部,采取召开会议、个别谈话、发放民意测验表等形式开展党风廉政考察。向被考察单位提出整改意见,对发现的违纪案件线索进行初查,其中1994年通过廉政考察发现违纪案件线索61件,转立案11件,收缴违纪金额28万元。
  目标管理考评制度2008年,市委出台《九江市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评价暂行办法》,实行“一票否决”制,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党风廉政建设目标管理机制。2009~2010年,开展县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和责任制落实情况检查考核。由市委常委带队,重点考核全市16个县(市、区、山)和144个市直单位领导班子落实责任制总体工作情况以及在落实责任制方面的总体评价、班子成员履行“一岗双责”、责任制落实、制度建设、责任追究、工作实效6个方面内容。
  巡视制度2005-2007年,市委连续3年派出8个巡视组对各地各单位开展巡视。对172名干部进行诫勉谈话。2007年,巡视组共对488人进行个别谈话;召开座谈会20个,参加座谈192人;走访基层单位160个,走访农户100户;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和发放问卷调查表592份,接待群众来访168人次:解决实际问题91件次;对130多个单位的机关作风建设进行暗访。
  述职述廉制度2003年,建立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制度(简称“双述”制度),组成7个考核小组,采取“述、评、听、谈、查”方式,对全市768名县处级干部进行述职述廉。2004年,“双述”工作重点是解决领导干部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职责和有无收受“红包”、跑官要官、拖欠公款、以权谋私等问题。2005年,全市有1045名县处级干部进行述职述廉。2006年,全市召开县处级以上单位“双述”大会115场,进行述职述廉的县处级干部1064名。2007年,组织7个工作组,分赴16个县(市、区、山)和市直8个责任制牵头部门开展“双述”活动,全市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全部进行述职述廉。2008年,全市1068名县处级领导干部进行述职述廉,其中664名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2009年,全市836名县处级领导干部和7278名科级干部进行述职述廉。2010年,全市1521名县处级领导干部和5679名科级干部进行述职述廉。
  谈话制度2002年10月,出台党风廉政教育谈话制度。2003年10月,市委出台《关于建立市委、市纪委负责人同县(市、区)和市直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谈话制度的实施意见》。2003-2006年,市、县两级党委、纪委负责人同下级诫勉谈话546人次。
  责任追究制度 1998年,先后下发《1999年全市反腐败斗争工作任务分工的通知》和《关于切实抓好我市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的意见》,对全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进行部署。市、县两级围绕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随后,每年都对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下发文件,将责任追究纳入常规性工作轨道。1999年,全市有94名领导干部受到责任追究,其中受党纪政纪处分56人,受组织处理38人。2008年,全市有90名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受到责任追究。2010年,全市有39名党员领导干部受到党纪政纪处分,其中处级2人,受组织处理5人。
  廉政档案制度 1993~2001年,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和组织部门对领导干部进行考察考核、民主测评、廉洁自律、诫勉谈话、拒收礼品、上交“红包”等项工作中,为部分领导干部建立廉政档案,廉政档案记载这些领导干部德、能、勤、绩,党风廉政情况、执行廉洁自律规定情况以及他们的从政行为。2010年,研制开发《九江市领导干部党风监督管理系统工作平台》,建立健全涵盖全市16个县(市、区、山)、114个单位的1375名县处级和2759名乡科级领导干部廉政档案,把涉及领导干部财产收入、住房、投资、从事或参与营利性活动及兼职持股、因公出国(境)、配偶和子女等近亲属出国境、从业、受查处或涉嫌犯罪等19个大类、42个小项纳入个人有关报告事项。
  廉洁自律监督制度 1993年,制定《九江市党政机关县(处)级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自查和整改情况一览表》,要求全市县处级领导干部对照检查,如实填报。2008年,市委、市纪委组织75名新任县处级领导干部到共青胡耀邦陵园接受廉政教育,签交廉政建设承诺书,进行集体廉政谈话。全年全市有59名科级以上领导干部主动上交红包32万元。
  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制度2007年,制定《关于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实施意见)的任务分工意见》《市纪委监察局机关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实施意见)的任务分工意见》《九江市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和《九江市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联系点制度》等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制度。创新提出“三建三抓三治理”的工作措施。2008年,进一步落实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制度,实施“双创”工程,把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检查考核与创评“星级”乡镇、行政村、基层站所有机结合,推动全市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有148个乡镇建立便民服务中心,占全市乡镇总数72.2%。有1430个村建立村民帮办点或便民服务室,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76.1%。2009年,全市204个乡镇建立乡镇便民服务中心,1846个行政村都设立村级服务代办点,涉及便民服务的13个部门的56项服务内容。通报表彰24个五星级乡镇、60个基层站所和100行政村。2010年,下发《关于在全市各级党的基层组织推行党务公开的实施意见》和《全市各级党的基层组织党务公开基本目录》《关于加强党务公开工作联系点建设的通知》《关于实行党务公开工作挂点联系制度的通知》《关于加强党务公开工作联系点建设的通知》等规范文件和制度。共建立省级联系点3个,市级联系点37个,县委常委挂点331个。制定《九江市优秀乡镇便民服务中心考核评分标准》细化评选标准,指导各乡镇规范、完善便民服务中心管理工作。14个乡镇便民服务中心获全省优秀乡镇便民服务中心称号。
  第二节违纪案件查处一、信访举报信访网络 1993年,着手建立信访三级举报网络(同市检察、公安等司法部门的横向联系;建立信访联系点:建立市、县、乡、村四级信访举报网络)。1995年,全市县、乡、村三级信访举报网络形成。1997年,编辑《纪检信访举报业务手册》。2005年,中纪委监察部将市纪委、市监察局确定为江西省唯一的信访举报工作联系点。2006年,全市建立健全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县、乡、村三级信访举报网络。设有专职信访干部49名,兼职信访干部711名,信访信息员2615名。2008年,庐山区被省纪委选定为全市唯一的信访举报工作联系点。
  信访目标管理 1997年,制定《1997~1999年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目标管理规划》。1999年,印发《1999年度县(市、区)纪检监察工作考评方案》。2002年,出台《九江市县级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2004~2005年目标管理实施意见》,对基层信访举报工作实行年度目标管理考评。2007年,在全市纪检监察机关首次开展“优质信访件”评比活动。2008年7月,市纪委被评为全国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先进单位,是江西唯一获此称号的地级市纪委。2010年8月,下发《关于贯彻落实(江西省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2010~2012年目标管理考评实施意见)的通知》和《2010年县级纪检监察机关信访举报工作考评细则》。
  信访制度建设 1995年5月1日,印发《九江市纪检监察机关处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工作程序(试行)》的通知,制定《信访举报工作十项制度》。2002-2005年,先后出台《交办信访案件回执单》《关于鼓励实名举报举证的试行办法》《九江市纪委监察局领导信访接待日试行办法》《关于实行信访问题跟踪反馈制度的通知》《关于建立和完善纪检监察信访处理监督制度的实施意见》和《九江市纪检监察机关信访举报办事公开试行办法》。2002-2005年,全市纪检监察机关共受理信访举报11168件,提供案件线索3812件,转立案3186件。2006~2010年,先后制定《九江市纪委监察局信访举报首问责任制实施办法》《九江市纪检监察信访举报案件督办办法(试行)》《关于实行信访监督“四文书”的暂行办法》和《关于加强纪检监察信访监督工作的意见》。2010年,对各乡(镇、场、街道)党委书记以及规划、国土、城建、房产等10个县级部门(单位)的主要领导信访件实行市、县“双重管理”,对办理情况跟踪反馈,加强督办。 工作措施 1996年,配合全市清理预算外资金,开展专项举报。2002年,市纪委成立经济环境投诉中心(经济110),设立专门的投诉电话,在媒体上宣传,畅通信访举报渠道。从2002年起,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相继开通“107”专用免费举报信箱、网上举报电子信箱网、经济“110直通”和“纪委书记热线”。2003年,出台《关于鼓励实名举报举证的试行办法》,向社会公开“优先办理、快查快结、及时反馈、严格保密、有功奖励”五项承诺;出台《九江市纪委监察局领导信访接待日试行办法》,市纪委监察局领导每月一次轮流到信访室接访,现场解决群众信访问题。对疑难信访问题召集相关部门协商解决。2006年,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开展以“做党的忠诚卫士,当人民群众贴心人”为主要内容的信访大蓬车下访活动,解决一批疑难信访问题,查处335起涉及农村基层干部案件,处理党员干部384人。2007-2010年,全市开展下访活动365次,接待群众4136人,受理信访1058件。2008年6月,开通全国统一举报电话“12388”;7月,下发《九江市纪委关于集中开展重信重访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当年全市排查重复信访案件68件并办理56件,实施信访监督共178件。2009年,统一举报电话“12388”延伸到各县(市、区)纪委。2010年,确定署实名举报“绿色通道”为廉政项目,全市实施信访监督151件(发信访“四文书”108件,信访约谈43人次)。
  [=此处为表格(1993~2010年全市纪检监察机关信访举报统计一览)=] [=此处为表格=] 二、案件查办工作机制 1991年以来,市纪委发挥全市各监督机关联合查办大要案的合力作用。从领导分工、办案条件等方面向办案第一线倾斜,领导亲自包案。1996-1999年,先后成立与调整以市委副书记、市纪委书记为组长的市查办大案要案领导小组,加强对查办案件工作的领导;印发《中共九江市纪委九江市监察局机关办案工作监督管理办法(试行)》,对保证机关办案人员正确履行职责,遵守办案纪律,提高办案质量和效率,进行监督,健全内部制约机制。从2000年开始,在市大要案领导小组的指挥下,市纪委、市检察院、市公安局联合办案,集中力量查办大案要案,形成反腐合力。2010年,市纪委监察局会同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审计局制定完善《关于进一步加强反腐败工作协调配合的意见》。实行牵头领办、专人督办、异地办案、交叉办案等模式,为办案人员提供一个相应的外部条件。2003年7月,市委将市查办大要案领导小组改为市反腐败协调小组。2004年,市纪委采取领导力量、办案力量、保障机制向办案一线倾斜的举措。2006年,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坚持文明办案、依纪依法办案;坚持正确运用政策和策略,慎重使用“两规”措施:坚持惩处违纪违法行为与维护合法权益并重,正确处理惩处与保护的关系;坚持“一案两报告…‘一案两整改”制度,充分发挥查办案件的治本功能。2008年,建立机关全员参与的办案工作机制,以案件检查室、执法监察室、纠风室为查处案件的主办室,机关其他各室为协办室。整合资源,缩短办案时间,提高办案质量。2009年,制定《关于实行案件主办人制度的试行办法》和《关于实行异地交叉办案的试行办法》,进一步强化办案措施,规范办案制度。
  案件查处1993-2010年,全市纪检监察机构共立案13009件,结案12575件,查处13287人,其中县处级干部192人,挽回经济损失18926.42万元。
  [=此处为表格(1993~2010年全市纪检监察机关查办案件一览)=] [=此处为表格=] 三、案件管理 1994年11月,市纪委被确定为中央纪委案件管理工作联系点。1995年,市纪委印发《九江市纪检监察机关案件管理暂行规定(试行)》,明确案件管理工作任务。1996年,市纪委配备1名正科级纪检员专门负责案件管理日常工作,各县(市、区)配备以案件管理工作为主的兼职人员,建立市、县、乡三级案件管理工作网;9月,市纪委、市监察局被中央纪委办公厅评为全国纪检监察系统案件管理工作先进单位。1998-1999年,市纪委监察局再次获此称号。2003年3月,市纪委纪检监察三室承担全市案件管理工作职能。2004年,全市案管工作进一步规范,做到统计上报数据不重不漏,准确及时。2005年,按照案件管理系统升级更新要求,印制《初步核实违纪线索登记表》《立案案件登记表》《复查复核复审登记表》等。2006年,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认真做好案件统计工作,每季通报查办案件工作情况,加强对基层案件管理工作的业务指导。2007年,坚持每月一表,每季一报,严格把握“两规”措施审核关,确保办案安全。2008年,举办全市各县(市、区、山)纪检监察机关案管统计人员培训班。2009年,对未达标的重点县区由分管领导亲自带队进行现场督促提要求,推动全市办案工作的平衡发展;同时,对全市遗留案件开展专项清理,共清理2年以上未结案件5件。2010年,通过建立健全查办案件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强化安全管理。
  四、案件审理程序规范1991年,市纪委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纪检案件审理工作的意见》,各县(市、区)纪委相继制定相应细则。1993年,建立“个人审理,集体审议,常委会决定,分流处理”的审理工作制度。1996年,印发《关于填报案件审理报表的通知》,及时发现和纠正案件在定性上的偏差。制定《归口案件制度》《集体审理案件制度》《限时审理案件制度》《审案评议反馈制度》《提前介入审理案件制度》和《案件立卷归档制度》;印发《案件审理工作考核办法》《关于报送审批案件应按规定程序行文的通知》等。1999年,建立案件审理工作考核制。2002年,市纪委制定和完善市级《案件查处流程图》,规范办案程序;会同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制定《关于贯彻执行(关于党纪政纪处分执行工作的暂行规定)的实施细则(试行)》。2003年,制定《案件退卷补证的若干规定》,下发《关于分管案件审理工作的领导不得分管案件检查工作的通知》,进一步规范审理工作。2005年,印发《移送审理案件退卷暂行办法》和《九江市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行政处分审批权限和审批程序的规定》。2008年,市纪委会同庐山区纪委总结“公开审理”试点工作经验,庐山区纪委监察局被评为全国审理工作先进单位。2009年6月,印发《案件备案监督暂行办法》。2010年,从党政机关、司法机关、事业单位、人民团体聘请13名具备相关法律政策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政治可靠的中共党员为特邀审理员,建立特邀审理员人才库。
  申诉案件复查 1991~2010年,市纪委先后制定《关于加强申诉复查工作的意见》《申诉信件处理登记表》《申诉信件处理告知函》《申诉案件受理告知函》《申诉案件再审告知函》《调取案件通知书》《归还案件手续单》《申诉信件转办函》,发放到县(市、区)纪检监察机关执行,规范全市纪检监察机关申诉复查工作。
  处分回访和处分执行情况检查 1993-2007年,全市纪检监察机构认真做好对处分人员的回访教育和处分执行情况的检查工作,既体现组织上对受处分人员的关心,又保证党纪政纪的严肃性。1997年10月至2000年12月底,全市查出党纪政纪处分未落实到位的246人,占受处分人员总数的18.9%。1999年,对1998年受处分的6名党员干部进行回访。2006年,把回访教育工作列入年度考评内容,实行回访教育分级负责。2005年9月,在处分执行检查中,当场纠正2人处分决定未入个人档案、2人降工资手续未办问题,提出78条整改意见;全市共查出处分执行情况未落实到位的72人并予以纠正。
  第三节不正之风纠正一、部门不正之风纠正 1993年,全市开展专项治理部门乱收费工作,查处违纪金额1197.12万元,其中自立项目收费182.48万元,超标准收费965.58万元。上缴财政168.90万元,退回单位和个人116.29万元。1994年,市纪委会同有关部门开展清理乱收费、治理公款出国旅游、清理部门占用企业钱物和专项检查违控购买及超标使用小汽车工作,共清理乱收费185万元、超标汽车19辆。1995年,全市清理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部门)乱收费750万元,累计公布取消乱收费项目462个。1997年,督促相关部门压缩会议及各类庆典活动,节约经费70余万元,挽回经济损失50余万元。1998年,全市党政机关制止新建、购买办公楼项目41个,制止改扩建装修办公楼项目76个,节约资金5049万元。2000年,全市查处公车私用问题100余起,纠正部门单位车辆挂用公安警用牌照80辆。2002年,全市确定310个单位作为被评对象,其中市直和驻市单位78个。开展“千家企业评机关、万名市民评行风”活动。2003~2006年,累计对市直249个单位开展政风行风评议工作。2007年,全面开展清理和规范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市、县共清理上报评比达标表彰活动项目494个,撤销385项,减少经费支出137.1万元。2008年,实现网上“政风行风热线”在线收听、点击阅读,参与节目活动单位达104家。参与单位共受理咨询、投诉、建议507条,做到件件落实。2009年,在全省首次开展民主评议基层站所工作,组织社会各界人士对全市1898个设在乡镇(街道)的基层站所进行评议。2010年,民生领域三个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成效明显,15个县区均建立失地农民保障办法,解决失地农民养老保障20818人,安排就业1963人。
  二、行业不正之风纠正公路“三乱”治理 1995年,市治理公路“三乱”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全市组织公路检查71次,撤除非法站卡37个,整顿站卡54个,查处公路“三乱”案件12起。1996年,全市撤除非法站卡14个,整顿规范站卡24个,市本级查处“三乱”违纪案7件,处分14人。1997年,印发《关于严禁在公路上乱设卡、乱罚款的通知》,在落实好责任制的同时,加强对全市范围国道、省道的巡查和明察暗访,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撤除擅自设立的乡道木材检查站7个。1998年、1999年连续两年,省政府授予市公路基本无“三乱”荣誉称号,国务院纠风办对市治理公路“三乱”工作予以肯定。2001年,制定《九江市治理公路“三乱”巡查试行办法》对省政府批准的全市34个检查站点责成规范管理,文明执法;在全市境内各主要公路出人口设置100多块警示、承诺标牌。2002年,组织治理公路“三乱”的5次集中巡查和10次明察暗访,在国家验收考核中受到好评。2003年“非典”期间,下发3个明传电报,加大巡查力度,对各交通要道实行重点监控,确保防治“非典”的有关物资和蔬菜运输“绿色通道”的畅通。2004年,全市共查出“三乱”案件19件,查出违纪金额1888万元,处理相关责任人16人。2005年,开展公路、水路巡查15批次,行程数千千米,查纠市海事局下属单位浔安公司等4家水上执罚执收单位“三乱”行为。2008年,全市建立治理公路“三乱”二级快速反应机制,执行快速受理、限时办结、定期报告制度。组织有关部门进行公路、水路巡查11次。2010年,推行“分时分区公路巡查”制度,共巡查公路8000余千米,巩固扩大治理公路“三乱”工作成果。
  教育乱收费治理1994年,开展全市教育乱收费清查工作,查处学校乱收费3.2万元退还给学生家长。1995年,下发《关于重申严禁中小学乱收费的通知》。1996年,对市直9所中小学收费情况进行检查,全市查出教育乱收费205.6万元,退还学生家长195.6万元。1997年,全市中学实行收费卡制度,对市直9所中小学收费情况进行检查。1999年,全市检查教育不合理收费849.2万元,对市直部分重点高中收取的自立“择班费”60万元由市物价局收缴,作为全市解困助学和改善办学条件的专项基金。2001年,实行“一状定责、一卡收费、一票为据、一室办理、一栏公布、一票否决、一查到底”的办法,对教育收费进行全程监督。对教师的家教行为、择校择班生、开设重点班也做出相应规定。2002年,出台《关于实施教育收费公示的通知》《关于进一步清理规范城乡义务教育收费、加强收费管理的通知》,在市级新闻媒体上公布,接收群众监督。检查市直高中“择校费”“择班费”收费,均低于省定标准。2003年,查处教育乱收费案件38件,退还学生家长284.35万元,处分责任人11人。2005年,全面实行“两免一补”,公立学校义务教育“一费制”政策,减轻群众负担1亿多元,28万农村中小学生直接受益:全市查出教育乱收费案件及问题105起,违纪金额282.36万元,退回学生253.02万元,给予处理32人。2007年,下发《关于2007年深入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的意见》,组织4个督查组,对全市15个县(市、区)教育新机制改革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督查,清理有关部门和学校违规收费项目26个,查处各类学校乱收费金额195.14万元,清退违规收费金额158.27万元。2008年,查处学校乱收费涉及金额846.79万元,清退违规收费金额425.09万元,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和其他处理33人。2010年,制定《九江市规范办学四项制度》,包括阳光招生、阳光收费、阳光从教、监督检查,并选择两所学校进行试点,共查处乱收费问题37个,处理3人,清退学校违规收费32万余元。
  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不正之风纠正 1996年,下发《关于整顿医药市场和对药品购销中给予收受回扣进行专项检查的通知》,全市开展对市直11个药品生产、经销企业和医疗机构进行重点检查,查出收受回扣269.12万元,给予回扣412万元。查处药品购销回扣案件3起,收缴违纪金额6.7万元。查出医药回扣1500万元,查出违规案件5件。1999年,成立市纠正医药购销中不正之风办公室。查处药品回扣案件31件,罚没款30.8万元,受到党纪政纪处分11人。2000年,清理取缔无证或证照不全的医药批发企业48家,取缔非法诊所360家。2001年,对一次性医用器具市场进行集中清理整顿,打击假冒伪劣药品,取缔无照经营,协助推进成立药品采购招标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实施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市直六大医院参加招标,招标药品83个品目118个规格,总金额700余万元。2002年,下发《关于纠正医药购销中不正之风工作的实施意见》,开展两轮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参加医院34家,药品采购价格平均下降20%。2003年5月,建立医药纠风投诉“绿色通道”、推行“住院费用一日清单”制度,让患者明白消费。2004年,全市查处医药购销案件78件,查处违纪金额109.68万元,立案处理相关责任人80人。2005年,开展县级以上医院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2006年,会同相关部门查处医药购销中的不正之风。医务人员上交回扣、红包、开单提成196人次计32.32万元,查处医务人员收受红包、开单提成等问题9件19.6万元,查处医药购销领域中商业贿赂问题6件33.33万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9件75.77万元,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和其他处理18人。2007年,制定《九江市合理用药参评细则》,严厉打击非法行医和违法医疗广告,纠正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查处医院购销领域商业贿赂问题24个,涉及金额174.09万元。2008年,全市有25家二级以上医院的33个单病种实行限额收费。查处医药购销领域中商业贿赂问题3件,医务人员上交回扣“红包”95人次14.26万元。2009年,查处商业贿赂案件6件,处理21人。2010年,加强对食品药品安全的监管工作,涉及食品问题立案248件,挽回经济损失22.6万元,涉及药品安全和虚假药品广告问题立案25件,罚没31.4万元,移送公安机关2起,刑事拘留1人。
  减轻农民负担 1995年,对县(市、区)减轻农民负担工作进行检查,严肃查处坑农害农案件20余起,给予党纪政纪处分30余人。1996年,共取消、废止收费项目55个,查出违纪金额540余万元,退还群众153万元,立案75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80人。1997年,全面治理“三乱一摊派”。2000年,减轻农民负担金额21774.4万元,精减乡镇编外人员和村组补贴干部4236人。2002年,全市开展农村税费改革,对涉农收费、税收、村级财务实行公示公开。2003年,围绕农民减负工作,搞好农村税费配套改革。在全省率先出台《村级组织生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办法》,筹资每人每年不得超过15元。7月1日起,实行城乡用电同网同价,让农民得到实惠,农民用电由几元1度下降到0.56元1度。2004年,农民负担卡、土地承包合同、土地经营权证书100%发到农户,实行村账乡代理的村委会达1000-/0。2002-2004年,全市累计为农民减负2亿多元。2005年,专项治理减轻农民负担2903.4万元,受到党纪政纪处分和其他处理40人。2006年,通过“三补贴”和减轻农民负担专项治理,共减轻农民负担18770.93万元,查处涉农案件15件,受到党纪政纪处分和其他处理17人。2007年,市减负办下发《关于对全市农民负担政策落实情况检查存在问题的整改意见》,开展贯彻落实惠农政策的检查,以减轻农民负担。2010年,开展强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回头看”,进一步加大对损害群众利益问题的查办力度,共受理投诉60件,办结55件,办结率91.6%;查处违纪违规问题10个,涉及违规金额290万元,处理17人;开展财政惠农补贴资金“一卡通”发放督查工作5次,下拨救灾资金1736万元,为因灾倒房户修建住房1837套。
  第四节行政执法监察一、群众反映热点问题执法监察 1992年,抓住妨碍党和政府中心任务的突出问题,以及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加大监督检查力度。1993年,对《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的贯彻进行检查。1994年,对浔阳区“农转非”管理问题进行检查;1996-1997年,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公款吃喝、征兵、招考、农转非、养老保险、计划生育乱收费乱罚款问题进行整治。1998年,对关于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八条规定”的贯彻情况开展执法监察。1999年,对九江旧城拆迁改造未按期还房,引起群众集体上访展开调查。2000年,查处涉农案件26件,其中涉农恶性案件2起。2001年,对企业改制、职工身份置换开展执法监察,查处一批借改制之机公款私存、贪污私分、侵占挪用案件;2003年4-6月,在“非典”期间查处3起哄抬物价、制假售假案件,对在防治工作中的严重失职渎职进行严肃处理,有26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2004年,开展在企业重组、改制、破产中侵害职工合法权益问题的专项检查。2005年“11-26”地震灾害发生后,市、县两级纪检监察机关开展对抗震救灾工作督查,对救灾款物管理使用实行全程监督。2007年,对市中心城区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和申购进行全程监督。2008年,对市中心城区经济适用房申购报名及廉租房申购配租过程进行监督。2009年,围绕全市“项目建设年”活动,开展对重大工业项目的跟踪督查。2010年,加强对保障性住房建设情况的监督检查。
  二、粮棉流通体制改革执法监察 1991年10月,发出《关于加强对棉花收购工作进行监督检查的通知》,督促基层供销部门认真落实“五公开一监督”制度。1999年,印发《关于开展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情况执法监察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开展粮改执法监察工作任务和要求,全年发现和纠正挤占、挪用粮食收购资金贷款、粮食收购中代扣代缴等问题46起,涉及金额326万元:查处非法收购、运输、贩买贩卖粮食案件591起,没收粮食76.59万公斤,罚没金额69.186万元;追究党纪政纪责任9人。2001年,继续开展粮改的监督检查工作,全市共发现违纪线索17条,转立案9起(其中大案7起),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5人,移送司法机关处理1人,查出违纪金额100余万元。
  三、参与重特大事故调查及责任追究 1994年,修水县纪委查办“5·15”重大交通事故案和塔头村小学教室围墙倒塌造成学生伤亡事故案:德安县纪委查处锑矿重大工伤事故案,追究当事人责任。1995年,市纪委监察局参与九江大中大商厦“1-20”特大火灾事故调查处理工作,直接和建议处分8名负有领导责任的人员,其中处级干部3人,移送司法机关处理2人;德安县纪委参与县看守所“8·20”在押重刑人犯脱逃事故的调查处理工作,对看守所所长予以严肃处理。1996年,下发《关于加强因工死亡事故管理工作的意见》。市、县两级共参加调查重大事故案8起,直接和建议处分32名负有领导责任和直接责任的人员。对都昌县“3-7”特大水上交通事故案责任人员进行严肃处理。1997年,参与修水县“1-10”溪口乐仁花炮厂爆炸事故、“5-19”马坳派出所失职造成违法嫌疑人跳车死亡事故、湖口县江桥乡鞭炮厂爆炸事故、共青羽绒厂“96-9-10”火灾事故、永修“5-22”房屋倒塌事故等7起事故的查处工作。给予党纪政纪处分30人,移送司法机关处理4人,挽回经济损失200余万元。1998年,参与8起重大事故的查处工作。其中市纪委监察局调查“4·21”交通肇事事故,修水、瑞昌、武宁等县市查处7起重大事故,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2人,涉及县处级干部1人,乡科级干部4人,一般干部7人。1999年,参与调查处理12起责任事故。其中死亡事故5起,重大死亡事故1起,追究党纪政纪责任40人,批评教育11人,发通报6期。2000年7月5日,彭泽县太平关乡农民何某爆竹作坊发生一起燃烧事故,造成8名学生死亡、1人重伤的严重后果。对该县常务副县长徐某等11名责任人追究党纪政纪责任,并向全市进行通报。7月27日,市林业工业总公司河西木材交易市场发生重大火灾,直接经济损失237万元,对市林业工业总公司总经理邵某(副处级)等5名责任人分别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武宁县纪委对县供销社杂品公司宿舍火灾造成7人死亡、3人受伤的事故进行查处,对县供销社主任、杂品公司经理等6名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通报全县。当年,全市立案调查重特大事故28起,处理42人,移送司法机关处理2人,发事故通报4期。
  2001年3月13日,武宁县罗溪乡发生森林火灾,过火面积337.53公顷,直接损失15万余元,县纪委监察局给予5名责任人党纪政纪处分;瑞昌市纪委监察局对县刑侦大队留置室发生留置人员跳楼死亡事故进行责任追究,给予3名责任人党纪处分;当年全市共发现重特大事故和涉农案件线索55件,转立案29起,查出违纪金额16万元,做出监察决定8个,给予党纪政纪处分38人,发通报5期。2002年,全市发生4起重大事故。其中修水县整治矿山秩序,全年共封闭和炸毁不合格矿井50个,关闭矿点206个,依法处理违法违规人员50名;武宁县整治煤矿周边环境,打击非法分子。2003年,全市共发生17起责任事故,其中九江学院发生“11-7”模板支撑架坍塌造成4人死亡、6人受伤的重大安全事故,市纪委监察局对市建设局副局长徐某等3名副处领导进行责任追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2004年,全市发生139起责任事故,市纪委监察局会同有关部门对有关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共处分190人,其中党纪处分158人,政纪处分32人,提出监察建议52条。2005年,参加安全责任事故调查67起,给予党纪政纪处分87人,其中3月7日星子县公交汽车有限公司客车(核载15人)坠入悬崖,造成22人死亡、1人重伤.21人轻伤的恶性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纪检监察机构依法依纪对有关人员进行调查处理,1名副县长、3名科级干部受到政纪处分。
  2006年,参加6起责任事故的调查处理。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3人,移送司法机关处理2人。2007年1~6月,参加安全责任事故调查7起,给予党纪处分1人,政纪处分1人,移送司法机关1人。2008年,市纪委监察局会同市安监局对九江钢厂有限责任公司“3-28”安全事故、中浔矿业公司丁家山铜硫矿“6-7”冒顶事故、浔阳江畔项目建设工地“7-19”人员高空坠落伤害事故进行调查;会同市林业局对武宁县鲁溪乡森林火灾、瑞昌市花园乡森林火灾事故进行督办。参与对修水县赤江大桥“7-31”垮塌事故调查。2010年,开展对“安全生产年”工作部署的监督检查,制定《九江市2010年度县(市、区、山)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考评评分细则》;开展对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监督检查;开展对安全生产行政执法的监督检查,制定《安全生产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工作方案》。共查处生产安全事故5起,结案5起,追究责任人员21人。
  四、建设工程项目执法监察 1995年,会同有关部门对全市建筑市场进行检查,检查27项工程项目,发出整改通知书16份。1996年4月19日,成立市建设工程项目专项清理检查工作领导小组;全市共抽调清理人员242人,开展建设工程项目专项清理检查工作;设立举报箱32个,举报电话28部,受理信访举报57件,其中涉及工程质量23件,违章违规建筑10件,招标投标3件,安全问题3件,贪污贿赂18件;查清1994年以来开工的50万元以上的工程项目374项,涉及建设单位153家。1995~1996年,全市共受理建设工程领域违法违纪案49件.立案49人,处分45人,移送司法机关14人,收缴违纪金额100.3万元。1997年,共受理建设工程项目方面举报117件,处理违法违纪人员77人,移送司法机关处理40人,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750.71万元。1998年,市、县两级确认应实行招投标工程项目1 16项,实际招投标106项,招标率为91.4%。开展决算审计工程49个,核减工程款120.5万元。发现违纪线索转立案调查2起,处分2人。1999年,对水毁修复长江堤防工程质量、资金管理开展执法监察,对不具备城区防洪工程施工资质的队伍参与城区4-5号闸口复堤工程施工问题成立“2-27”专案组,在公安机关协助下,用40天时间查清全部问题,追究市水电局和市城市防洪工程建设指挥部有关领导责任,此案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关注。2000年4月7日,成立“九江市建设工程项目执法监察办公室”,不定期对市属在建工程项目进行监督检查,开展建设市场整顿的专项治理工作。全年全市新报建项目招投标率100%,合同会签率1000-/0,查出违法违纪行为76起,并及时予以纠正。对2000年以来竣工工程、2001年在建工程项目进行拉网式检查,对99起违法违规项目进行处理,并在新闻媒体上公开曝光。
  2002年,全市建设工程项目招标308项,所有项目都实行“建设工程项目告知制度”,国家投资项目公开招标率100%。2003年5月,总投资4.5亿元的庐山环南山公路改建工程招投标工作正式启动,市纪委监察局会同市公路局全程参与该工程的监督;当年全市建设工程项目招标318项,国家投资项目公开招标率100%。2004年,全市建筑工程招标投标工程项目353项,告知率100%,市场交易率达100%。市监察局对老鹳塘污水处理项目进行全程封闭监督。全年共查处建筑市场违纪案件3起,给予党纪处分4人,提出监察建议13条。2005年,市区建筑工程项目进行公开招标57项,告知率100%,进场交易率100%。当年共受理投诉10件,转立案5件,给予党纪处分5人,政纪处分1人,追缴没收违纪金额4.2万元,提出监察建议18条,作出监察决定3个;另对市妇幼保健院住院大楼等建设工程实施全程监督。2007年,督促指导全市招投标工作朝着健康、有序、和谐的方向发展,健全建设工程项目招标投标的信息发布、资格预审、专家抽取、评标定标、工程依法分包等环节的约束机制。2008年,市区建设工程公开招标投标项目206个,工程总造价23.37亿元,告知率100%,进场交易率1000-/o。对市党员干部警示教育基地T程、市中心城区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工程招标投标进行全程监督。2009年,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对682个在建重大工程进行过滤式突击排查,重点检查在建工程基础、主体结构安全是否存在违反强制性标准的情况及工程建设各方责任主体和有关机构质量行为。全年共受理涉及工程建设领域方面的举报和案件线索100件,转立案查处31件,给予党政纪处分27人,移送司法机关6人。2010年,深入开展工程治理工作,共排查政府投资和使用国有资金项目有714个,发现问题606个:市本级出台制度23项;共受理工程建设领域举报235件,查实83件,立案76件,44名相关人员受到党纪政纪追究,11名相关人员受到组织处理,23名相关人员被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五、对防汛纪律、救灾款物发放、移民建镇工作的执法监察 1995年6月,全市遭受特大洪涝,市纪委监察局派员深入到瑞昌、德安、星子、浔阳区进行执法监察,对抗洪抢险中的先进人物提出表扬建议,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都昌县纪委监察局对6名违反防洪纪律的党员干部予以党纪政纪处分。7月28日,下发《关于对救灾款物的发放使用情况开展执法监察的通知》。1996年2月,对市政府下拨各县1995年度救灾款、救灾粮的发放使用情况进行专项检查。1998年,九江发生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在完成防洪抢险任务同时,先后开展防汛纪律的执法监察和救灾工作的监督检查。6月12日,部署全市防汛执法监察工作。6月16日,发布《九江市防汛工作纪律》。至9月20日,立案查处违反防汛工作纪律案件23起44人,发通报8期,查纠问题84起。在防汛期间,派出90多人次参加防汛纪律的监督工作。实行查岗、查堤、查领导、查人员、查物资到位、查应急措施、查防汛纪律。牵头对全市溃决的8座万亩圩堤进行调查,普遍建立由纪委、组织部、监察局参加的防汛工作督查组,彻夜巡查在防汛抗洪第一线。8月上旬,联合发出《关于加强对救灾捐赠款物进行监察审计的通知》。8月28日,成立由市委副书记、市纪委书记任组长的“九江市救灾工作监督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市纪委执法监察室。至1 1月10日,全市共受理救灾捐赠款物方面违法违纪问题举报86件,立案21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8人。1999年入汛后,把防汛纪律的监督检查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实行24小时不间断明察暗访。查处防汛责任制不落实、工作不力以及睡岗、脱岗、有险不报、排查不力问题,以铁的纪律保证长江干堤、京九铁路、十万亩以上圩堤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1999年以后,开展对移民建镇工作的执法监察。4月,市委、市政府成立“九江市移民建镇工作监督小组”。制定《关于对移民建镇工作加强监督的暂行规定》,组织4次全市性的大检查。2000年,对8.3亿元移民建镇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发现案件线索76条,立案57件,49名党员干部受到党纪政纪处分,移送司法机关3人。
  2001年,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加强对移民建镇资金管理使用的监督检查。全年发现案件线索61条,立案32件,查出违纪金额1172.9万元,给予党纪政纪处分35人。2002年5月,参加省监察、计划、财政、审计等部门组成的督导组,对都昌、湖口、星子,永修4县移民建镇工作进行督导。全年查处涉及移民建镇案件39起,处理42人,移送司法机关3人。2003年4月,市政府办、市监察局会同有关部门组成5个督导小组,对都昌、湖口、彭泽、永修、九江县移民建镇工作进行检查。全年共纠正违规使用移民建镇资金948.28万元,处理有关责任人员27人,移送司法机关处理2人。2005年,查出移民建镇中违纪违规案件II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5人,移送司法机关4人。
  2007年,《中国财经日报》披露彭泽县移民建镇中存在的问题。市纪委监察局对彭泽县三、四期移民进城小区中有12户不符合移民条件等情况进行调查核实,维护移民的合法权益。同年,又对瑞昌市乐园乡“11·26”地震救灾资金分配中存在问题进行调查处理,其中9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5人受到组织处理.2人移送司法机关处理。2008年,对救灾款物接收管理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6次深入雪灾一线,全程跟踪救灾款物发放。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市纪委监察局会同市有关部门对抗震救灾款物接收、管理、使用进行监督检查,全市共接收款物8413.72万元,未发现违纪违法案件。2010年,全市遭遇3次较大的自然灾害。灾情发生后,市纪委监察局会同民政部门加强救灾和倒房户重建工作,要求各级政府在第一时间组织抢险救灾应急工作组深入灾区,紧急转移群众8.47万人,设立临时安置点6个,安置灾民1200余人:督促各地出台重建方案,操作过程严格实行“三审三公示”程序确定重建补助对象,所有倒房户都签订建房协议,其中925户住房当年竣工;加强对救灾款物的管理使用监督。分三批共组织10个督查组深入各县(市、区)督查防汛工作,对全市152千米长江沿线的52个砂石场进行专项清理,提出整改建议意见131条,对13名渎职的防汛值班人员及领导进行责任追究。

知识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三册

《九江市志(1991-2010)第三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和《山东省地方史志工作条例》要求,力求全面、 系统、客观地记述1991年-2011年济阳县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状况。

阅读

相关地名

九江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