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产业结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二册》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111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产业结构
分类号: F264
页数: 2
摘要: “八五”时期,第一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由1990年的43.3%逐步下降至1995年的31.0%。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内部构成比例为51.9:4.9:27.9:15.3,与1990年比,农业下降16.4个百分点,林业下降0.1个百分点,牧业提高6.4个百分点,渔业提高10.1个百分点;粮经作物构成比例为17.2:82.8,与1990年比,粮食作物总产值所占比重下降15.9个百分点,多种经营总产值所占比……
关键词: 产业结构 特色产业

内容

“八五”时期,第一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由1990年的43.3%逐步下降至1995年的31.0%。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内部构成比例为51.9:4.9:27.9:15.3,与1990年比,农业下降16.4个百分点,林业下降0.1个百分点,牧业提高6.4个百分点,渔业提高10.1个百分点;粮经作物构成比例为17.2:82.8,与1990年比,粮食作物总产值所占比重下降15.9个百分点,多种经营总产值所占比重提高15.9个百分点。
  “九五”时期,第一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由1995年的31.00-/0下降至2000年的20.2%。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内部构成比例为48.6:5.2:20.1:26.0,与1995年比,农业下降3.3个百分点,林业提高0.3个百分点,牧业下降7.8个百分点,渔业提高10.7个百分点;粮经作物构成比例为20.9:79.1,与1995年比,粮食作物总产值所占比重提高3.7个百分点,多种经营总产值所古比重下降3.7个百分点。
  “十五”时期,第一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由2000年的20.2%下降至2005年的16.8%。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内部构成比例为37.2:6.1:17:39.7,与2000年比,农业下降11.4个百分点,林业提高0.9个百分点,牧业下降3.1个百分点,渔业提高13.7个百分点;粮经作物构成比例为18.5:81.5,与2000年比,粮食作物总产值所占比重下降2.4个百分点,多种经营总产值所占比重提高2.4个百分点。
  “十一五”时期,第一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由2005年的1 6.80-/0下降至2010年的9.5%。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内部4业构成比例为47.7:5.6:21.8:24.9,与2005年比,农业提高10.5个百分点,林业下降0.5个百分点,牧业提高4.8个百分点,渔业提高下降14.8个百分点;粮经作物构成比例为19.1:80.9,与2005年比,粮食作物总产值所占比重提高0.6个百分点,多种经营总产值所占比重下降0.6个百分点。
  二、第二产业结构 “八五”时期,第二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由1990年的33 .70-/0提高至1995年的40.7%。工业内部构戍中重工业发展速度明显快于轻工业。1995年,工业总产值233.93亿元,按可比价比1990年增长2.6倍,年平均增长29.1%,其中重工业完成产值123.75亿元,年平均增长18.7%;轻工业完成产值110.18亿元,年平均增长18. 10-10;轻重工业之比由1990年的50.9:49.1调整为47.1:52.9,初步形成石化、纺织、电力、造船、机械、建材等重点产业为骨干的工业体系。其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有升有降。1995年,发电量43.23亿千瓦小时,年平均增长11.4%;纱3.44万吨,年平均增长5.6%;布6027万米,年平均下降3.8%:原油加工量230.6万吨,年平均增长8.3%;水泥97.13万吨,年平均增长14.8%;化学浆粕1.4万吨,年平均增长14.9%;饮料酒10.96万吨,年平均增长20%。
  “九五”时期,第二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由1995年的40.7%提高至2000年的45.0%。受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特大洪涝灾害及企业体制改革等国际国内因素影响,工业经济规模总量进一步扩大,工业经济效益下滑。2000年,工业总产值227.35亿元,按可比价是1995午的1.65倍,年平均增长11.%,比“八五”期间年平均增速降低18.10-/0。重工业生产总值141.46亿元,轻工业生产总值85.89亿元,轻重工业之比由1995年47.1:52.9调整到37.78:62.22,化工、机电、建材、纺织等支柱产业所占比重逐年上升。期间,产品结构伴随着工业结构调整和产品的升级换代,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高新技术产品快速发展,工业新产品生产逐年增长,新产品所占工业产品比重不断提高,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有增有减。2000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为:发电量38.36亿千瓦小时,年平均下降2.4%;纱4.67万吨,年平均增长5.4%;原油加工量327.4万吨,年平均增长7.3%;水泥154.5万吨,年平均增长9.7%;化学浆粕1.82万吨,年平均增长5.4%;饮料酒10.19万吨,年平均下降1.5%。
  “十五时期”,第二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由2000年的45.0%提高至2005年的50.1%。工业经济总量、经济综合效益提高。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93.63亿元,比2000年增长2.2倍,年均增长23.1%。工业化率由2000年的32.4%提高到2005年的35.2%。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24.18亿元,比2000年增长2.71倍,年均增长30%。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35.7%,首次突破130点大关。其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有较大幅度提高。2005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为:发电量83.25亿千瓦小时,年均增长16.8%;纱9.28万吨,年均增长15.7%;原油加工量364.9方吨,年均增长2.2%;水泥618.2万吨,年均增长32%;化学浆粕1.97万吨,年均增长1.6%。
  “十一五时期”,第二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由2005年的50.1%提高至2010年的56.2%。工业经济总量、工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实现速度与效益的同步增长。2010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722.91亿元,是2005年的3.6倍。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478.70亿元,是2005年3.17倍。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60.6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49.37亿元,实现利税总额163.85亿元,分别是2005年3.9倍、4.6倍和6.77倍,年均增速分别达到24.3%、35.6%和46.6%。其间随着经济发展,工业产品增长面扩大,原煤、化纤、纱、服装等行业产品产量大幅增长,主要工业产品增速较快,能源产品产量略有下降。2010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发电量75.27亿千瓦小时,年平均下降1.91%;纱47.47万吨,年均增长82.3%:原油加工量468.43万吨,年均增长5.7%;水泥777.2万吨,年均增长5.1%。
  三、第三产业结构 “八五”时期,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此重由1990年的23.0%提升至1995年的28.3%。一批大型综合商场和专业批发市场相继建成,旅游、金融、房地产、保险业繁荣活跃。1995年,第三产业社会从业人员达54.89万人,达总社会从业人员的24.7%。
  “九五”时期,第三产业在三产中的比重由1995年的28.3%提升至2000年的34.8%。以旅游商贸为主的第三产业成为全市经济重要增长点。2000年,第三产业社会从业人员达89.99万人,达总社会从业人员的36.5%。2005年,第三产业社会从业人员达93.88万人,达总社会从业人员的32.4%。2010年,第三产业社会从业人员达106.45万人,达总社会从业人员的34.6%。
  “十五”时期,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由2000年的34.8%下降至2005年的33.1%。零售业繁荣壮大。原有大型国有和集体零售商店(除石油公司、新华书店等)基本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改制后的股份有限公司;私营连锁零售企业市场活跃,如开心人大药房、联盛等连锁超市深入社区,取得很好的销售业绩。股份制及私营企业的大型商业企业(限额以上)商品销售额达到60.4亿元,比“九五”时期增加23.5亿元,增长63.7%,国有及集体企业达到35.2亿元,比“九五”时期减少0.7亿元,增长-1.9%。国有及集体企业、股份制及私营企业(含个体)、外资企业3种经济形式的大型商业企业(限额以上)的商品销售额所占比重,分别为58.3%、24%、1.7%,与“九五”时期相比,股份制及私营企业增加21.3个百分点,国有及集体企业下降39个百分点,外资企业上升1.7个百分点。
  “十一五”时期,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由2005年的33.1%提升至2010年的34.3%。市委九届七次会议后,按照“两区互动、强工兴城、科学发展、奋起赶超”发展战略,全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取得新突破。私营连锁零售企业市场活跃,股份制及私营企业的大型商业企业(限额以上)商品销售额达到41.1亿元,比“十五”时期增加19.1亿元,增长86.8,外资企业达到1.2亿元,比“十五”时期增加0.2亿元,增长20%.国有及集体企业达到38.9亿元,比“十五”时期增加0.5亿元,增长1.3%。

知识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二册

《九江市志(1991-2010)第二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和《山东省地方史志工作条例》要求,力求全面、 系统、客观地记述1991年-2011年济阳县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