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工业结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二册》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0972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工业结构
分类号: F401
页数: 12
摘要: 一、全民所有制 “八五”期间,全民所有制工业占主导地位,1991年,全市全民所有制企业524家,占全市工业企业总数26%,乡以上全民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8.27亿元(现价,下同),占全市乡以上工业总产值83.46%。1992年,全市共有大中型企业47个,除江西塑料制品厂是集体企业外,其余全部为全民所有制企业。1995年,全市全民所有制企业739个,比1990年增205个,占全市工业企业总数28……
关键词: 工业体制 行业结构

内容

一、全民所有制 “八五”期间,全民所有制工业占主导地位,1991年,全市全民所有制企业524家,占全市工业企业总数26%,乡以上全民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8.27亿元(现价,下同),占全市乡以上工业总产值83.46%。1992年,全市共有大中型企业47个,除江西塑料制品厂是集体企业外,其余全部为全民所有制企业。1995年,全市全民所有制企业739个,比1990年增205个,占全市工业企业总数28.3%,乡以上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93.29亿元,占全市乡以上工业总产值78.12%,比1990年下降6.27个百分点。
  “九五”期间,各类经济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数逐步减少,但其主导地位稳定,1996年,全市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694家,占全市工业企业总数28.96%,比1995年减少45家,乡以上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99.87亿元,占全市乡以上工业总产值78.87%。2000年,全市独立核算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386家,比1995年减少192家,占全市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总数25.11%,实现工业总产值124.84亿元,占全市独立核算工业总产值80.26%。全市独立核算国有控股工业企业466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36.99亿元,占全市独立核算工业总产值88.07%。“九五”末,已形成以公有制企业为主体、大中型工业企业为骨干、乡镇企业、三资企业迅速发展新格局。
  “十五”期间,加大招商引资、企业深化改革和主攻民营经济力度,全市企业所有制结构进一步发生变化,国有资本逐步退出国有工业企业,2001年,全市规模以上国有工业企业337家,比2000年减少49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05.21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7.47%:全市独立核算国有控股工业企业355家,比2000年减少111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17.43亿元,占全市独立核算工业总产值86.47%。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国有工业企业102家,比2000年减少284家,实现工业增加值17.8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9%;全市规模以上国有控股企业124家,实现工业增加值44.2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7.26%。
  “十一五”期间,国有企业改制进一步深化,国有工业企业比重进一步下降,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国有工业企业82家,比2005年减少20家,实现工业增加值19.0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97%,比2005年下降5.03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国有控股企业131家,比2005年增加7家,实现工业增加值60.41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4.56%。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国有工业企业46家,比2005年减少56家,实现工业增加值24.71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85%,比2005年下降12.15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国有控股企业78家,比2005年减少46家,实现工业增加值109.7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0.44%。比2005年下降16.82个百分点。
  二、集体所有制 “八五”期间,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数量多,所占比重大.1991年,全市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1484家,比1990年减少6家,占全市工业企业总数73.83%,乡以上集体所有制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9.54亿元,占全市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16.5%。1995年,全市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1707家,比1990年增加217家,占全市工业企业总数65.3%,乡以上集体所有制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7.41亿元,占全市乡以上工业总产值14.58%。
  “九五”期间,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数减少,集体所有制工业总产值比重有较大幅度下降,1996年,全市集体工业所有制企业1365家,占全市工业企业总数56.970-/0,乡以上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8.67亿元,占全市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14.750-/0。2000年,全市独立核算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832个,比1995年减少700个,占全市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总数54.13%.实现工业总产值10.8亿元,占全市独立核算工业6.94%。
  “十五”期间,集体所有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逐步减少,2001年,全市规模以上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15家,比2000年减少5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3.46%,实现工业总产值2.73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t70。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10家,比2000年减少10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2%,实现工业总产值3.9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10-10。
  “十一五”期间,集体所有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保持平稳,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进一步下降,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12家,比2005年增加2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2.07%.实现工业总产值9.1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86%,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12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1.32%,实现工业总产值7.9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0.07%。
  三、其他经济类型 “八五”期间,“三资”等其他经济类型工业企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状态,1991年,全市其他经济类型工业企业2家,比1990年增1家,实现工业总产值279万元,占全市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0.05%,1995年,全市其他经济类型工业168家,比1990年增加167家,乡以上其他经济类型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8.70亿元,占全市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7.28%。
  “九五”期间,其他经济类型工业企业数迅速上升,1996年,全市其他经济类型工业企业337家,比1995年增加169家,乡以上其他经济类型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8.08亿元,占全市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6.38%。2000年,全市其他经济类型独立核算工业企业319家,比1995年增加155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9.91亿元,占全市独立核算工业总产值12.8%,比1995年增加5.52个百分点。
  “十五”期间,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成为工业增长最具活力的亮点,形成以民营、股份制、混合工业经济为主导的所有制结构,2001年,全市规模以上其他经济类型工业企业82家,比2000年增加32家,实现工业总产值27.8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工业企业总产值20.52%。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其他类型企业383个,比2000年增加333个,增加7.66倍,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77.33%。实现工业增加值74.3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9.44%。
  “十一五”期间,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一步提速,工业呈现多种经济成分竞相发展格局。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其他经济类型工业企业484家,比2005年增加101家,实现工业增加值114.2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3.94%。比2005年上升4.5个百分点。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其他经济类型工业企业846家,比2005年增加463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93.58%,实现工业增加值334.3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2.7%。比2005年上升15.37个百分点。
  [=此处为表格(1991-2000年全市多种所有制工业企业构成一览)=]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2001~2010年市多种所有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构成一览)=] 第二节轻重工业结构一、轻工业 “八五”期间,改革开放给市轻工业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纺织和食品行业发展较快,成为全市支柱产业,共青羽绒服、修水宁红茶、湖口糟鱼在省内外较有名气,轻工业略高于重工业,1994年,完成工业总产值77.24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51.4%。
  “九五”期间,九江轻工业主导行业纺织、服装、羽绒业在竞争中充满生机和活力,食品、饮料行业增长较大,2000年,全市轻工业企业711户,全部从业人员7.41万人。完成工业总产值51.94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7.78%。
  “十五”期间,轻工业稳步发展,占全市工业总量比重下降,2001年全市规模以上轻工业企业223户,从业人员5.19万人,完成工业总产值35.6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6.3%,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轻工业企业236户,从业人员6.43万人,完成工业总产值95.7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7%。
  “十一五”期间,轻工业稳步增长,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轻工业企业254户,从业人员6.32万人,完成工业总产值120.39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4.60-/0,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轻工业企业441户,从业人员13.16万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517.74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4.57%。
  二、重工业 “八五”期间,重工业中钢材、发电量、原油加工量、煤、水泥等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产品总量不断迈上新台阶,1994年,全市有重工业企业888户,完成工业总产值72.91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48.6%。1995年开始,由于石化、电力、化工、建材行业发展速度加快带动重工业发展,九江轻重工业结构发生历史性变化,从“轻工业领头”发展逐步转向“重工业领头”发展趋势,重工业比重首次高于轻工业,全市轻重工业结构比重为47.1:52。
  “九五”期间,重工业主导产品则进一步加快发展,重工业比重逐年上升,2000年,全市重工业企业826户,从业人员9.47万人,完成工业总产值101.83亿元,全市轻重工业结构比重为37.78:62.22。
  “十五”期间,重工业快速增长,随着亚东水泥、巨石集团、星火化工等一批重点企业顺利投产和成功改制,形成新的生产力,成为带动重工业发展新的增长点,推动九江进入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期。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重工业企业259户,完成工业总产值259.37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62.13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6.4%;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54.71亿元,占全市规棋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75.32%;实现利税22.39亿元(其中税金14.8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利税总额92.5g%,是全市税收主要来源。全市轻重工业结构比重为27:73。
  “十一五”时期,随着萍钢重组九钢以及其他重化企业扩产,促进九江工业呈现新一轮重工业化发展趋势,以石油化工、钢铁、建材等行业为代表的重化工业,为促进工业经济保持快速发展做出贡献,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重工业企业324户,从业人员7.02万人,完成工业总产值368.8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重工业总产值75.40-/0。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重工业企业463户,从业人员11.80万人,完成工业总产值980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238.0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6.02%;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31.4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66.57%;实现利税113.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利税总额69.27%。全市轻重工业结构比重为34.57:65.43,重工业比重比1990年上升16.33百分点。
  [=此处为表格(1991-2010年市轻重工业结构一览)=] [=此处为表格=] 说明:1.2000年以前是全部工业企业总产值,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2.1995年工业总产值按工业普查原规定计算,1996年以后按第三次工业普查新规定计算;3.从2001-2010年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按现价计算第三节行(产)业结构 “八五”期间,全市已建成工业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共分布在36个子行业中,有10个行业具有较大规模,为市工业主要行业,即以九江炼油厂为主的石油加工业;以九江发电厂为主的电力供应业:以九棉一厂、二厂为主的纺织业;以共青羽绒厂加工为主的服装缝纫业;以九江化工厂、星火化工厂为主的化学工业;以江西武山铜矿为主的有色金属矿采选业;以九江建筑材料厂、庐山水泥厂为主的建材业:以人民机械厂、江西制氧机厂为主的机械行业;以江州造船厂、江新造船厂为主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以九江油脂化学厂、修水宁红集团公司为主的食品饮料业。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石油化工、纺织服装、机械电子、冶金建材等支柱行业不断壮大,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达80%以上。
  “九五”期间,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大力调整经济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壮大支柱产业,按照国家经贸委第6、14,16号令,针对部分传统行业出现结构性过剩问题,采取控制总量、限产压库措施,依法关闭部分质量低劣、浪费资源、污染严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五小”企业253户,完成纺织行业压锭任务。这一时期,石化、纺织、建材、机械四大支柱行业在工业经济中比重逐年提高,1999年,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到85%。
  “十五”期间,全市工业优势产业不断强化,一批重点企业落户九江,一批技改扩产项目竣工投产,全市形成石油化工、纺织服装、冶金建材、汽车制造、电子电力、食品加工六大支柱行业。2003年,六大行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0.96亿元,增长24.70%,其中,建材行业实现工业增加值4.06亿元,增长74.59%。2004年,六大行业完成工业增加值66.31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0.70%,增长38.9%。2005年石油化工、纺织服装、机械电子、冶金建材、电力能源、食品加工六大支柱产业共完成工业增加值87.5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3.51%。其中:冶金建材行业完成增加值22.63亿元,排位第一;纺织服装行业完成增加值21.79亿元,排位第二;石油化工行业完成增加值17.97亿元,排位第三,石油化工一家独大局面开始改变,出现多种产业竞相发展格局。产业集群发展加快,石油、化工、建材、纺织成为全省最大产业集群。
  “十一五”期间,全市支柱产业呈交替冲刺发展态势,形成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萍钢重组九钢后发展加速;昌河九江分公司汽车批量生产;水泥业产能迅猛扩张;船舶制造业异军突起,一跃成为市工业支柱产业。2006年,全市石油化工、冶金建材、纺织服装和以汽车制造、船舶及浮动装置制造等五大支柱产业蓬勃发展,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00.5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3.9%。在五大支柱产业中,冶金建材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8.51亿元,成为比重最大的产业;纺织服装产业完成增加值26.96亿元,排第二大产业;石油化工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4.16亿元,排第三大产业;石油化工一枝独秀的产业结构明显改善,出现汽车、船舶、有色金属冶炼、建材等多种产业齐发展良好局面。到2008年,形成石油化工、冶金建材、电力能源、纺织服装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五大支柱产业快速发展新格局,五大支柱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75.86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1 10-10;全市炼钢能力由100万吨提升到250万吨:全市船舶制造业迅速发展,年设计制造能力由2007年的38万载重吨增至96万载重吨,船舶工业总产值与主营业务收入都比上年增长1倍以上。2010年,石油化工、冶金建材、纺织服装、电力能源、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五大支柱产业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68.74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4.52%.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81.3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76.24%,实现利税总额为125.50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利税总额76.6%。在五大支柱产业中,工业增加值前三位是石油化工、冶金建材、纺织服装业,分别为91.25亿元、81.28亿元、59.14亿元,主营业务收入前三位是冶金建材、石油化工、纺织服装业,分别为411.45亿元、347.72亿元、257.24亿元。利税总额前三位是石油化工、冶金建材、纺织服装业,分别为50.35亿元、44.82亿元、24.97亿元。
  这一时期,产业集聚步伐加快,仝市培育六大产业群,即:以九江石化、蓝星星火为代表的石油化工产业群:以修水白钨、武山铜矿、亚东水泥、九江钢厂为代表的冶金建材工业产业群;以江西华孚、九江海扬、凤竹纺织、共青鸭鸭为代表的纺织服装工业产业群;以九江发电厂、柘林水电公司为代表电力能源产业群:以昌河铃木为代表的汽车工业产业群;以九江银星、江州联合为代表的船舶制造工业产业群。形成以共青经济开发区的全国羽绒服装产业基地,以瑞昌、湖口、彭泽为主的省船舶制造业示范基地;庐山区的省玻纤产业基地和省化纤纺织产业基地;武宁的省节能灯具产业基地;永修的省有机硅材料产业基地;湖口的省新型钢铁产业基地;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省光伏产业基地。同时,抓住发展机遇,培植一批新兴产业,引进以航空航天、风力发电、光伏、绿色照明、新型节能系统为主的新能源产业,改造提升有机硅、玻纤、汽车、船舶、电子信息产业等新兴产业,形成旭阳雷迪、蓝星星火有机硅、巨石玻纤、江州造船、佳能数码、赛龙手机等一批新兴产业龙头企业。新能源、航空航天、汽车等新兴产业从无到有,以新兴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快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201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57.4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5.94%。
  [=此处为表格(2010年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分行业主要经济指标一览)=] [=此处为表格=] 第四节产品结构一、主导产品 “八五”期间,培植和发展特种压力容器、羽绒服装、瓷质砖、宁红茶、冷藏集装箱等一批比较有优势的拳头产品,主要产品产量增长较快。1995年,纱3.44万吨,比1990增长30.8%,发电量43.23亿千瓦小时,比1990年增长71.8%;原油加工量230.56万吨,比1990年增长48.7%;化学浆粕1.4万吨,比1990年增长1倍:水泥97.13万吨,比1990年增长99.6%;饮料酒10.96万吨,比1990年增长1.49倍。
  “九五”期间,优势产品比重上升,原油加工量、化纤、聚丙烯、水泥、烧碱等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迅速增长。2000年,原油加工量327.4万吨,比1995年增长42%,化学浆粕1.82万吨,比1995年增长30.4%;水泥154.5万吨,比1995年增长59.1%;烧碱6.74万吨,比1995年增长67.1%。
  “十五”期间,伴随着产品结构优化,形成有机硅、水泥、化纤、玻纤、纺织、汽车等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拳头产品。烧碱、原油加工、饮料酒等主要产品稳定增长,纱、发电量、水泥大幅增长。2005年,纱9.28万吨,比2000年增长1.07倍,发电量83.25亿千瓦小时,比2000年增长1.17倍;水泥618.16万吨,比2000年增长3倍。
  “十一五”期间,在壮大支柱产品的同时,培植钢铁、造船、光伏、瓷质砖、佳能数码、赛龙手机等一批新兴拳头产品,船舶、汽车、水泥、服装等主导产品大幅增长。2010年与2005年比较,原煤增长5.49倍、原油加工增长28.3%;水泥增长25.7%;汽车增长37.1倍,民用钢质船舶增长1.8倍;纱增长4.1倍,布增长7.9倍;服装增长2.4倍,其中羽绒服3.2倍;化学纤维增长71.3%。
  [=此处为表格(1991-2010年市工业主要产品产量一览)=] 二、名牌产品 “八五”期间,创名优产品取得成效。1995年,“鸭鸭牌羽绒制品…‘宁红牌宁红保健茶”“白鹿牌粘胶纤维”分别获省名牌产品。
  “九五”期间,实施名牌战略,制订《九江市“九五”期间创名牌产品培植计划》,重点培育“康顺牌高温耐热陶瓷煲“庐山牌无铅车用汽油”“石松牌玻纤产品”“琥珀牌电解铜箔”等一批省名牌产品。1999年12月,“鸭鸭”羽绒服获国家“驰名商标”。
  [=此处为表格(1995-1999年市工业产品获省名牌产品一览)=] [=此处为表格=] “十五”期间,市实施名牌推进工程,成立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坚持以名牌产品为龙头,促进产业结构调整。2002年9月,江西共青鸭鸭集团有限公司“鸭鸭”牌羽绒服评为中国名牌产品,实现九江“中国名牌”零的突破。2005年,武宁县明星锑业有限公司“鑫仁”牌锑锭、江西永胜铝型材有限公司“新泳”牌铝合金型材、江西回圆服饰有限公司“回园”牌羽绒服被评为省名牌产品。
  “十一五”期间,市品牌、名牌培育取得明显成效,全市获中国名牌产品2个,获省名牌产品企业17个;有22家企业产品评为省著名商标,其中“美庐”奶粉等产品连续被评为省著名商标。
  2006年,蓝星化工江西星火有机硅厂“蓝星”牌有机硅环体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九江分公司“江海”牌车用无铅汽油、轻柴油、石油液化气、江西三环水泥有限公司“三环”牌水泥、江西亚东水泥有限公司“洋房”牌水泥、江西深傲服装有限公司“深傲”牌羽绒服、江西大嘴鸭服装有限公司“大嘴鸭”牌羽绒服、江西美庐乳业有限公司“美庐”牌奶粉被评为省名牌产品。
  2007年,江西绿冬丝科实业有限责任公司“绿冬”牌蚕丝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江西航海仪器厂“火神”牌工业燃汕燃气燃烧器、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九江分公司“江海”牌尿素、聚丙烯、江西驰耐得轮胎有限公司“弗亚得”牌轮胎、江西开成纸业有限公司“绮玉”牌高档生活用纸、江西省修水神茶实业有限公司“梅山”牌神茶系列产品、九江啤酒有限责任公司“烟水亭”牌啤酒、江西仙客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仙客来”牌食用菌被评为省名牌产品。
  2008年,奥盛(九江)钢线钢缆有限公司“OSSEN”牌高性能预应力钢丝、华林特钢集团有限公司“华林特”牌模具钢、江西朝阳机械厂“CYMP”牌防火门、江西共青鸭鸭(集团)有限公司“鸭鸭”牌羽绒被、内衣被评为省名牌产品。
  2009年,全市有13家企业评上省著名商标。
  2010年,全市有9家企业评上省著名商标。
  [=此处为表格(2002-2007年市获中国名牌产品企业一览)=] [=此处为表格(2005-2008年市获省名牌产品企业一览)=]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2009-2010年市企业获省著名商标一览)=] [=此处为表格=] 三、免检产品 2001-2007年,实行国家免检制度,市先后有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九江分公司、江西亚东水泥有限公司、江西共青鸭鸭(集团)有限公司、江西回园服饰有限公司、江西三环水泥有限公司、江西庐山海螺水泥有限公司6个企业的产品获国家免检产品资格。
  第五节企业组织结构 “八五”期间,市工业企业数量随着工业发展逐年增加,起举足轻重作用的大中型企业数量逐年上升。1993年,全市大中型企业49个,新增九江面粉厂、九江橡胶厂2个中型企业。1994年,国有大中型企业发挥主力军作用,为九江工业增产增效和财政增收做出贡献,企业利税排前10名者为:九江石油化工总厂62720万元、九江供电局21488万元、九江化学纤维厂3968万元、共青羽绒厂2398万元、共青酒厂1366万元、九江九纺有限责任公司1328万元、九江一棉纺织有限责任公司1112万元、九江市油脂化学厂1089万元、九江化工厂1080万元、九江水泥厂1038万元。1995年,全市工业企业单位数2614个,其中大型企业15个,中型企业43个;大中型企业占全市工业企业2.20-/0,小型企业2556个;占企业总数97.8%。全市犬中型企业完成工业产值(按普查后规定)88.62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53.2%,实现利税8.31亿元,占全市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企业利税总额84.8%,年利税排前十名的是:九江石化总厂、九江化纤厂、九江供电局、九江发电厂、共青羽绒厂、九江油脂化学厂、九纺有限责任公司、赣北化工厂、九江化工厂、德安水泥厂。
  “九五”期间,市企业总数逐年减少,大中型企业数量有所增加,1996年,由中型企业升为大型企业的有:九江针织有限责任公司、九江捷成印染有限责任公司、九江一棉有限责任公司、国营713厂4家,星火化工厂升为大一型企业;新增中型企业有:湖口钟山玻璃厂、湖口县油脂化学厂、九江电子材料厂、瑞昌市洋鸡山金矿、江西宁红集团公司、江西微分电机厂、九江针织内衣三厂7家企业。2000年,全市共有独立工业企业1537个,其中:大型企业19个,中型企业46个,大中型企业占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4.2%,小型企业1472个,占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95.8%。全市大中型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16.1亿元,占全市独立核算工业总产值74.6%.实现工业增加值19.6亿元,占全市独立核算工业增加值61%,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18.22亿元,占全市独立核算工业产品销售收入77.8%.实现利税总额5.43亿元,占全市独立核算工业利税总额76.26%。
  “十五”期间,全市大中型企业数量和结构发生变化,部分原大中型企业因市场、经营和改制等原因退出,而部分小型工业企业历经市场洗礼逐步做大做强,企业规模迈上新台阶。2001年年底,经省统计局和省经贸委对全市大中型企业进行联合审定,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58个,其中,大型工业企业20家、中型工业企业38个。在这次审定中,九江有色金属冶炼厂升为大二型企业;江西亚东水泥有限公司、九江化纤股份有限公司、九江中宏油脂有限公司3家企业,由小型企业升为大二型企业;江西新华印刷总厂由小型企业升为中一型企业;九江石化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九江石化总厂制袋厂、九江福莱克斯有限公司3家企业由小型企业升为中二型企业。被核销的原大中型企业有九江一棉纺织有限责任公司、九江九纺有限责任公司、九江玻璃纤维厂、宝钢集团人民机械厂、九江橡胶厂、江西塑料厂、江西微分电机厂、铁道部大桥局船舶工业_[程总公司、九江动力机械厂、江西工业电炉厂、九江水泥船厂、江西轻工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瑞昌苎麻纺织总厂、中国核工业总公司724矿14家企业。九江巨石集团、九江海扬纺织分司、湖口蓝天玻璃厂、庐山海螺水泥公司等一批大中型企业通过资产重组重新焕发生机;九江针织集团公司、九江电子材料厂、江西油嘴油泵厂等一批企业通过改制“国退民进”激发活力。2004年,全市41户重点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83亿元,同比增长32.1%:实现销售收入173.84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的64.8%.增长35.77%;实现利税12.88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的69.9%,同比增长19.45%。九江石化、亚东水泥、香炉钨业、九江发电厂4户企业实现利税过亿元,九江石化销售收入首次过百亿元。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495个,根据国家统计划分新标准,大型企业2个,中型企业62个,大中型企业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12.9%.小型企业431个,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87. 10-10。全市大中型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53.4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的71.4%;实现工业增加值56.1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59.9%: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4.41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72.3%;实现利税1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70.3%。
  “十一五”期间,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和投、融资体制改革深入,企业基本建立以资产为纽带的资本运营机制,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组织结构优化,竞争力提高,涌现出一批大型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成为市国民经济的中流砥柱。通过改制重组,招商引资,拥有全国工业500强之一的九江石化总厂、全国最大的有机硅基地星火化工厂、华东最大的火力发电企业九江发电厂、全省最大的台资企业亚东水泥公司、全省最大的粘胶纤维生产企业九江赛得利化纤有限公司,还有高新技术企业清华同方713厂、中化建巨石集团九江分公司、昌河铃木九江分公司、修水香炉山钨业有限责任公司等大中型企业集团,尤其是近两年“强工兴城”,三年决战工业2000亿的强力推进,涌现出江西萍钢九江分公司、江西旭阳雷迪、九汪思麦博运动器材、中粮粮油工业九江分公司、共青城赛龙通信等新的大型企业集团,实现规模效益,提升工业企业竞争力和工业经济发展水平。2010年,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04户,其中:大型企业5个,中型企业75个,大中型企业占规模以上企业8.85%;小型企业824个,占规模以上企业91.15%。全市大中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78.2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49.43%,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61.2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49.13%,实现利税总额76.6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46.76%。
  第二章中小企业管理第一节管理服务 2002年4月,中共九江市第八次代表大会提出“民营经济在九江率先崛起挑大梁”发展要求。7月,出台《九江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若干实施意见》。2003年,市委、市政府进一步提出民营经济“三年半壁江山、五年主体财源”奋斗目标。当年市财政注资500万元成立“九江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有限责任公司”,拉开全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序幕。2004年,全市将“优化投资环境,主攻民营经济”作为全局中心工作加以开展,将年度定为“主攻民营经济年”,4月,出台《中共九江市委关于优化投资环境,主攻民营经济的决定》。当年,市政府被省政府评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先进设区市政府。

知识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二册

《九江市志(1991-2010)第二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和《山东省地方史志工作条例》要求,力求全面、 系统、客观地记述1991年-2011年济阳县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