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生态工程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二册》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0728
颗粒名称: 第四节 生态工程建设
分类号: X171.4
页数: 6
摘要: 1992年,彭泽、星子、都昌、湖口、永修县共造固沙林500余公顷。1993年,实施治沙一期工程,都昌、星子、湖口、彭泽县共完成治沙造林466.67公顷。
关键词: 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重建

内容

1992年,彭泽、星子、都昌、湖口、永修县共造固沙林500余公顷。1993年,实施治沙一期工程,都昌、星子、湖口、彭泽县共完成治沙造林466.67公顷。
  1995年始,彭泽县将沙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剥离分开,采取租赁、承包、联户和股份合作等形式,推行“谁造林、谁经营、谁受益”政策,吸引社会力量兴办林场,涌现许多治沙造林大户,承包经营面积达1600公顷。与此同时,该县按照“因害设防,突出重点,统一规划,分步治理”原则,探索防沙治沙有效模式。至1996年年底,彭泽、星子、都昌、湖口县共完成治沙造林面积1593.33公顷。1998年,省林业厅在总结南昌县岗上镇农村治沙经验基础上,启动都昌县防沙治沙示范工程,利用国债资金实施大规模工程治理,在充分保护现有沙山植被前提下,采用苦楝、湿地松+木槿、蔓荆子+百喜草造林模式,营造固沙示范林43.33公顷。尔后,此造林模式在省其他沙区推广使用。
  2001年始,星子县确定“以生态治沙为原则,以招商引资为渠道,以林业项目作扶持,以长远创收为目的,大办发展社会造林”防沙治沙思路,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原则出台优惠政策,吸引社舍资金治理沙区。同年,彭泽县实现沙化土地造林800公顷。因治沙成绩突出,2002年6月,被国家林业局、全国绿化委员会和人事部联合授予全国防沙治沙先进单位。至2002年底,都昌县共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面积1640公顷,其中造固沙林666.67公顷,封沙育林973.33公顷。
  2003年,彭泽县投入资金24.76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20万元),采用刺槐、湿地松、木槿、意大利杨、枫杨等树种,营造固沙林113.33公顷。2004年,星子县引进江西远景林业开发有限公司落户沙区,营建工业原料林基地。同年3-8月,全市组织63名技术人员组成8个外业调查组、1个质量检查组和1个内业组开展全市沙化土地监测工作。监测结果:全市共有沙化土地面积1.63万公顷,其中流动沙丘13.33公顷,半固定沙丘1293.33公顷,固定沙丘8826.67公顷,沙改田地6200公顷。据各沙区县、区统计,至当年底,全市沙区造林、封育保存森林面积累计达3653.33公顷,其中已成林乔木林、经济果木林3046.67公顷。当年,都昌、湖口、彭泽、永修、星子县和庐山区列入《江西省防沙治沙及沙化土地治理规划(2004-2010年)》范围中,萁中,规划彭泽县综合开发试验区项目规模4006.67公顷。当年,彭泽县投入30.72万元,完成治沙造林面积160公顷;都昌县投入29.22万元,完成治沙造林面积133.33公顷、封沙育林面积133.33公顷;星子县投入36万元,完成治沙造林面积86.67公顷;湖口县投入24.84万元,完成治沙造林面积140公顷。
  2005-2006年,江西远景林业开发有限公司投入资金500余万元,在星子县沙区营造针阔混交林1000公顷。同时,该县采取政府补贴,公司出苗,群众出劳形式,引导沙区周边群众在村庄居住区域栽种意大利杨、湿地松、刺槐等树种,在林间套种西瓜、花生、芝麻等经济作物,以林促农,以农养林,仅套种经济作物一项,沙区群众从中人均年增收120元。2006年2月,国家林业局批准彭泽县在定山镇东光沙区建立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示范区面积1533.33公顷。该县强化组织、政策、法制、资金保障,狠抓治理质量,通过创建速生丰产型、植被覆盖型、生态经济型、封沙育林型治理模式,建立刺槐阔叶林、湿地松针叶林、葛藤护坡林、沙改旱地、沙改水田等多种试验,实行乔、灌、草配置,山、水、林、田、路结合,生态新区与经济发晨新区结合,进行综合治理。同年,星子县引进香港永高投资有限公司,投资5000万元,开发沙滩浴场、沙滩竞技、沙滩疗养等旅游休闲项目。至2007年,彭泽县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共完成沙荒治理面积1333.33公顷,其中营造防护林和封沙育林866.67公顷。2008年止,该县共完成沙荒治理面积4613.33公顷,其中营造以意大利杨、刺槐、湿地松和蔓荆子为主固沙林和封沙育林3220公顷,沙改田地1400公顷。
  2009年,都昌县营造固沙林220公顷,栽植湿地松、刺槐等55万株。
  二、林业血吸虫防治工程 1991年,林业部和卫生部联合下达“八五期间”江苏、安徽、湖南、湖北、江西、上海5省1市重点攻关项目“兴林灭螺”综合治理与开发“三滩”(江滩、湖滩、荒滩),在位于长江与鄱阳湖水口交汇处江中滩地的九江县新洲垦殖场钉螺滋生区设立试验区,尔后,九江县在永安乡长江堤外滩营造“兴林抑螺”示范林33.33公顷。1992~2000年,瑞昌市在码头、桂林、高丰、范镇、武蛟、横港、夏畈等乡镇和赛湖农场8个乡(镇、场)、都昌县在22个乡镇累计营造“兴林抑螺”林1753.33公顷。2005年,都昌县选择血吸虫病发生较严重万户镇美塘村鄱阳湖滩地,营造兴林抑螺示范林20公顷,为即将实施的林业血防工程造林积累经验,以期全面推广。2006年,江西省被确定为全国7个林业血防工程实施省份之一,启动工程建设县10个,星子县、瑞昌市、都昌县、永修县被列入启动县。2007年1-4月,营造意大利杨、池杉、杂交柳为主抑螺防病林2853.33公顷,其中都昌县1333.33公顷、星子县400公顷、永修县453.33公顷、瑞昌市666.67公顷。总投资2140万元,其中国家财政投资642万元。
  2007年,星子、湖口、九江、永修、都昌、瑞昌6县(市)和庐山区被列入工程建设项目县(市、区)。2008年1~4月,营造以意大利杨、池杉、杂交柳、桤木、重阳木、湿地松、泡桐、早熟梨、油茶等植树为主抑螺防病林4766.67公顷,其中星子县666.67公顷、湖口县1000公顷、瑞昌市666.67公顷、九江县666.67公顷、永修县666.67公顷、庐山区366.67公顷、都昌县733.33公顷。共投入建设资金3600万元,其中国家财政投入1080万元,省、市、县三级地方财政投入1080万元,项目建设单位投劳折抵1440万元。
  2008年5月7日、12月10日,市发改委和市林业局根据省发改委、省林业厅安排,联合下发《关于下达2008年林业血防工程中央预算内资金投资计划的通知》《关于下达2008年九江市林业血防工程第二批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的通知》,彭泽、武宁、都昌、九江、永修、湖口、星子、瑞昌8县(市)和庐山区、浔阳区列入林业血防工程项目县(市、区)。血防林I、Ⅱ期计划营建抑螺防病林总面积9580公顷,其中彭泽县1666.67公顷、武宁县753.33公顷、都昌县1333.33公顷、九江县1293.33公顷、永修县1600公顷、湖口县733.33公顷、星子县400公顷、瑞昌市733.33公顷、庐山区400公顷、九江开发区666.67公顷。计划共投入建设资金7168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2156万元,地方配套5012万元。2009年5月,市森林资源监测中心根据省林业厅对营造林重点工程项目管理要求,组织技术人员对2008年度林业血防工程的建设情况进行全面核查。全市2009年共完成2008年度血防林I、Ⅱ期面积7713.33公顷,合格面积6513.33公顷。其中完成血防林I期面积3873.33公顷,合格面积3306.67公顷;完成血防林Ⅱ期面积3840公顷,合格面积3206.67公顷。
  2009年,省林业厅下达市年度林业血防工程建设任务8620公顷,当年冬至2010年春,全市项目县(市、区)共营造湿地松、意大利杨、泡桐、油茶等树种血防林8360公顷,合格面积为7893.33公顷,其中,武宁县合格面积为286.67公顷、瑞昌市180公顷、星子县1000公顷、九江县886.67公顷、庐山区353.33公顷、都昌县1646.67公顷、湖口县1000公顷、永修县786.67公顷、彭泽县1753.33公顷。
  三、长江流域防护林工程 1991年,国家为从根本上扭转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状况,启动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以下简称长防林)体系一期工程建设。1993年,瑞昌市被列为该项工程建设县,年底,完成长防林工程建设造林面积1333.33公顷,国家投资6万元。至1996年,瑞昌市共完成长防林工程建设造林面积7366.67公顷,封山育林面积6866.67公顷,中幼林抚育1.76万公顷,总投资312.1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2.50万元,国内贷款84万元。1997年后,都昌、彭泽、九江、永修、德安、湖口被相继列入长防林一期工程项目县。1993~2000年,全市在长防林一期工程建设中,共完成造林面积1.13万公顷,新增封山育林面积2.28万公顷,中、幼林抚育面积2.86万公顷,迹地更新面积86.67公顷,低产林改造面积633.33公顷。总共投资1387.1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36.50万元。
  2001年,全市以保护、恢复森林植被、遏制水土流失为中心,以提高森林质量,调整现有林分结构为重点,采用各种营林手段,以修河、鄱阳湖、大中型水库周围、沙区及主要交通干线两侧为重点,开展长防林二期工程建设。当年,瑞昌市、都昌县共完成国债长防林造林面积1466.67公顷,其中,用材林313.33公顷、经济林33.33公顷、防护林1120公顷(其中固沙林666.67公顷),封山育林2366.67公顷,共投入国债资金108万元。2002年,修水、永修、都昌、彭泽县和共青城实际完成各类长防林工程项目造林1420公顷,封山育林3360公顷,低效林改造60公顷。总投资397万元,其中国家投资382万元。
  2003年初,市为加强长防林工程项目管理,确保工程质量,提高国债资金使用效益,在总结长防林一期工程实施经验的基础上,制订《九江市长江防护林工程项目管理实施方案》。规定从2003年始,长防林工程投资计划安排实行招标制,作业设计应由具有乙级以上资质林业设计单位承担,推行工程经营主体和施工队伍招投标制,验收结果作为造林补贴发放的依据和工程资金实行专账核算、审计管理。同年,永修、武宁和九江3县承担防护林工程建设任务。永修县完成国债长防林造林面积340公顷,封山育林合格面积566.67公顷;武宁县和九江县共完成小型生态公益林荒山造林面积333.33公顷。至2010年止,全市完成长防林二期工程建设造林面积1.22万公顷、封山育林1.08万公顷、低效林改造260公顷。
  2010年,市承担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建设任务10个项目县(市、区)及共青城市累计完成长防林工程营造林面积8.67万公顷,其中人工荒山造林2.35万公顷、火烧迹地人工更新造林86.67公顷、低效林改造893.33公顷、封山育林3.36万公顷、中幼林抚育2.86万公顷,国家共投资2852.5万元。
  四、中德合作长防林工程 1994年8月,省林业厅同德国政府合作,编制《中德江西九江长江中上游生态防护林体系造林工程项目建议书》,并与省计划委员会、省对外贸易厅联合行文向国家计划委员会、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林业部申报《关于江西省九江长江中上游生态防护林体系造林项目申请德国政府无偿援助的报告》。10月16日,国家计委批复《报告》,批复项目总投资9900万元人民币,其中德国政府赠款1200万马克(折合人民币6600万元),国内配套资金由江西省自筹解决。规划瑞昌、彭泽、湖口、九江、德安、永修5县1市5年内营造3万公顷长江中上游生态防护林,其中,人工造林1万公顷、封山育林1万公顷、疏林补植1万公顷,以改善长江九江段及鄱阳湖区生态环境。
  1995年3月8日,市中德合作九江长江生态防护林工程项目领导小组成立。3月,省林业勘察设计院受省林业厅和市林业局委托,完成《中德合作江西九江市长江中上游生态防护林体系造林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6月,中德合作长防林工程项目正式通过德方签约立项。至此,中德合作长防林工程项目进入接受德方专家技术考察、社会经济考察和正式评估、签约阶段。6月21日,省林业厅在市区主持召开德援项目全面踏查情况汇报及德方专家到赣考察前的准备工作会议,对各项准备工作进行具体部署。8月21-31日,省林业厅和市林业局对德援项目进行模拟考察。1996年6月24日,由德国复兴银行(KFW)委派德国GITEC公司项目可行性考察组到市,开始对市中德合作长防林工程项目长达36天考察。4名国外专家和6名国内专家分成技术、基础设施、社会经济3个考察组,对省林业厅《中德合作江西九江市长江中上游生态防护林体系造林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考察论证,先后考察九江市及6个项目县(市)项目治理区苗圃、林场、乡、村、组以及各类对照山场,召开各种类型座谈会百余次,参加座谈会和接受调查县、乡、村、组(农民)各级各类人员1000余人。考察结束时,考察组称“中方对本次考察的配合工作非常出色,翻译和省、市、县的项目官员及工作人员的工作值得称赞”。8月7日,中德双方正式签署九江市中德合作造林项目《备忘录》。1997年3月4-10日,德国复兴银行认定考察组亚太局处长温泽尔、项目官员鲁德娜、顺纳瓦德、高级林业官员格罗特胡期一行4人对九江工程项目区进行认定考察。3月9日,林业部、省林业厅和德国复兴银行代表在南昌市草签《中德合作造林项目会议纪要》,10日,林业部与德国复兴银行正式签订《中德江西造林项目会议纪要》,确定在九江市所辖和九江、湖口、彭泽、德安、永修、瑞昌5县1市项目区营造林3万公顷(其中混交林1.45万公顷、经济林0.05万公顷、疏林补植0.5万公顷、封山育林1万公顷)建设总规模。8月,中德合作九江长江防护林造林工程项目《财政协议》正式签订。1998年,中德合作长防林建设工程项目实施,完成造林实施面积433.33公顷,合格面积120公顷。同年5月,制定关于项目实施期1998~2002年5年《执行计划》。6月,制定项目《参与式营造林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指南》。8月,项目技术顾问Bohlander制定《江西省中德造林项目营造林指南》和《江西省中德项目抚育指南》。在《江西省中德造林项目营造林指南》中,提出“参与式”项目管理新的基础概念。同年秋,组建项目质量监测中心,设置《监测评估办法》,制定计算小班号新系统,进行信息汇总和处理,对项目实施情况结果进行严格监测评估和报告。同年,为提高工程项目建设质量,并符合上述《计划》和《规划》要求,市中德合作长防林项目办公室共组织县、乡项目技术人员和农民代表分别举办“造林模式选定”,或以“土地利用规划”,或以“项目执行计划”,或以“造林质量检查”,或以“造、封、补合同”为内容培训班6期,参加培训人员220人次,每期培训时间3-4天,共22天。项目区6县(市)亦分别举办各类培训班52期,3960人次。11月,中德双方对《项目计划》做出修订。修订后指标为营造防护/用材林1.45万公顷、经济林0.05万公顷、疏林补植0.3万公顷、封山育林1.2万公顷。1998~1999年,市连续2年遭受特大洪涝灾害侵袭,各项目县(市)均在滨湖地区,受灾严重,财政处于极度困难、项目配套资金一时难以到位,加之项目实行“自下而上”参与方式和“先实施后报账”方式,项目施工资金需先垫付,增加项目实施难度。2年仅完成营造林合格面积8406.67公顷,其中造林606.67公顷、疏林补植13.33公顷、封山育林7786.67公顷。
  2000年1月20日,市政府针对中德合作长防林项目进展缓慢、项目区各县(市)配套资金不到位情况,召开永修、德安、九江、瑞昌、湖口、彭泽6个项目县(市)长和财政局局长参加的中德合作长防林项目工作会议。会议期间,市政府分别与项目区县(市)长和财政局局长签订中德合作造林项目责任状,承诺及时提供项目规定地方配套资金。2000年,市政府与各项目县(市)签订造林总任务为2086.67公顷,实际完成1933.33公顷,完成责任状任务92.650-/0。完成封山育林面积4253.33公顷,疏林补植10.67公顷。2001年,经省项目监测中心检查验收,造林合格面积5866.67公顷。10月,德方专家进行质量检查,所检小班全部通过验收,并要求辽宁省项目办公室到九江学习。当年项目造林保存合格面积5293.33公顷。至12月31日止,德方支付项目资金计人民币2507.71万元,其中,造防护用材林吏付1355.27万元,造经济林支付102.82万元,疏林补植支付2.43万元,封山育林支付84.13万元,购置设备支付77.81万元,购置车辆支付242.64万元,咨询(国内外咨询专家)支付622.05万元,生物多样性奖励20.56万元。2002年2月18日,德国复兴银行同意江西各项营造林总目标进行扩展。扩展后,项目总计划面积为3.7万公顷(比原计划增加0.7万公顷),其中防护用材林1.6万公顷,经济林0.3万公顷,疏林补植33.33公顷(比原计划减少2966.67公顷),封山育林1.8万公顷(比原计划增加0.6万公顷)。考虑苗木生产成本增加,同意尚未实施之8620公顷防护用材林苗木单价由650元/公顷提高到800元/公顷;造林总单价为3300元/公顷,其中,德方承担2550元/公顷,中方配套435元/公顷,农民劳务折抵315元/公顷:新增封山育林6000公顷,其单价定为250元/公顷,其中德方承担190元/公顷,中方配套60元/公顷。当年,项目造林保存合格面积(含2001年补植)9906.67公顷(防护用材林8240公顷、经济林1666.67公顷).封山育林6000公顷。德方无偿投贤总额为1700万马克。至2003年,全市累计完成中德合作造林项目面积(各年度第一次报账面积)3.71万公顷。其中,完成防护用材林造林面积1.67万公顷、经济林造林面积0.24万公顷;完成封山育林面积1.8万公顷;完成疏林补植面积26.67公顷。2005年6月,根据德国复兴银行要求,正式启动中德合作长防林项目后续计划,后续计划内容包括火烧迹地重造773.33公顷,防护用材林抚育4500公顷,封山育林改造2500公顷,总投资1386.30万元。至2007年,中德合作长防林项目后续计划实际完成火烧迹地重造合格面积1200公顷;防护用材林抚育合格面积3920公顷;封山育林改造合格面积1200公顷。2008年6月21-24日,德国复兴银行中德合作长防林项目终期检查评估团一行5人到市检查项目执行情况,肯定该工程项目。
  五、退耕还林工程 2002年2月28日,省发展计划委员会、省财政厅、省林业厅、省粮食局联合下发《关于下达我省2002年退耕还林任务计划的通知》,下达全市2002年退耕还林任务1.53万公顷,其中退耕地造林0.77万公顷、荒山荒地造林0.76万公顷,涉及6个项目县(市),武宁县为0.33万公顷,瑞昌市为0.33万公顷,彭泽县为0.27万公顷,德安县为0.2万公顷,都昌县为0.2万公顷,星子县为0.2万公顷。按政策规定,每亩退耕地造林每年补助粮食(稻谷)150公斤,还经济林补助5年,还生态林补助8年。3月,市启动退耕还林工程各项工作。4月10日,市政府召开全市退耕还林电视电话会议,按照退耕还林目标部署到县、任务落实到县、资金分配到县、粮食补助到县、责任明确到县“分级负责、分级管理”原则,就退耕还林工程项目进行动员部署,并专门为工程建设拨付工作经费。同期,成立由主管副市长任组长,市纪委、农业办公室、计委、财政、审计、林业、农业、土管、水电、粮食、农业发展银行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退耕还林工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各项目县(市)、乡(镇)亦成立相应机构。6-7月,6个项目县(市)相继召开乡镇长、村主任、造林大户会议,宣传、动员,布置退耕还林工作。同期,市林业局和项目县(市)先后共举办12期退耕还林工程项目作业设计培训班,共有2240余人次参加培训。当年,6个项目县(市)完成省政府下达1.53万公顷退耕还林任务,其中退耕地造林0.77万公顷,配套荒山荒地造林0.76万公顷,应兑现退耕户补助粮食1725万公斤,窦际兑现937.5万公斤,完成林业投资1730万元。当年,工程资金总计1939万元,其中国家预算内资金1929万元(国债资金1463万元、中央财政专项资金96万元)。2003年,退耕还林工程全市全面铺开。1月8日,省发展计划委员会、省财政厅、省林业厅、省粮食局4部门联合发文下达年度退耕还林任务3.2万公顷,其中退耕地造林1.6万公顷,配套荒山荒地造林1.6万公顷,涉及九江市12个县(市、区)、190个乡镇、1461个村、62700户农户,其中修水县0.67万公顷,武宁县、瑞昌市各0.4万公顷,永修、彭泽县各0.27万公顷,德安、九江、星子、都昌、湖口县各0.2万公顷,共青开发区0.13万公顷,庐山区0.06万公顷。2003年退耕还林工程项目在上年6个县(市)试点工作基础上,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形成特色、注重实效”原则,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技术标准,坚持与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相结合,采取对水土流失地区、交通要道两旁荒山荒地优先安排,同时又兼顾农民增收和地方经济发展策略,选用樟、枫香、香椿、酸枣、桤木、杜英、马褂木、意大利杨、杉木、马尾松、湿地松、吴茱萸、杜伸、黄柏、厚朴、果树等27个树种,大力推广南京林业大学选育95杨、895杨,基因桃,日本甜柿,“农桑12号”桑,“九家种”板栗,“东魁”杨梅等优良品种。推行针阔混交、阔阔混交、林药混交、木竹混交、经济林和果林等造林模式,逐步形成西部山区以桑、木本药材、竹类、桤木为主林业产业带,滨湖地区以意大利杨为主工业原料林产业带,丘陵地区以湿地松、阔叶树和经济林为主产业带,环庐山周边地区以风景林、苗木花卉为主产业带,着力培育特色林业基地。4月下旬,市人大常委会就退耕还林工作开展为期4天调研,于5月20日,在十一届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上,听取市政府关于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实施情况汇报;市政协把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列入视察日程,开展调研活动。为使退耕还林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利用九江电视台、《九江日报》等媒体向社会进行宣传,在九江人民广播电台“百姓热线”直播栏目向群众直接宣传退耕还林政策,释疑解惑。市政府按照退耕还林工程“目标、任务、资金、粮食、责任”到项目县(市、区)以及地方政府负总责要求,与各项目县(市、区)政府签订责任状,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管理机制。各地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实衍责任包干制,明确奖罚目标,把退耕还林工作列为主要考核指标,并与干部提拔任用挂钩;实行失职追究制,对在工作中玩忽职守者,追究责任;实行责任监督制,由地方组织和监察部门对工程进行监督。至当年年底,全市退耕还林工程项目造林3.2万公顷,其中,退耕地造林1.6万公顷,配套荒山荒地造林1.6万公顷,当年营造生态林面积1.35万公顷。应供退耕还林户补助粮食5307万公斤(原粮),实际兑现1429.675万公斤(包括2002年欠供的750.6万公斤),兑现现金(指生活补助费,下同)240万元,累计兑现现金377万元,粮、款兑现涉及11328户农户;完成林业投资5014万元,其中,粮食折资1667万元、种苗费2400万元、粮食调运费113万元、其他费用834万元;工程资金总计5263万元,其中,2002年结余249万元、国家预算内资金3110万元(国债2400万元,中央财政专项资金710万元)、其他1904万元。
  2004年,全市完成省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厅、林业厅、粮食局4部门联合发文下达年度退耕还林任务1.04万公顷,其中,退耕地造林0.13万公顷,配套荒山荒地造林0.91万公顷。当年应供退耕户补助粮食5532万公斤(原粮),实际兑现536.38万公斤,兑现现金430.50万元,应兑现粮食改为兑现现金6552.75万元,粮、款兑现涉及90832户农户;完成林业投资6716万元(属国家预算内资金4844万元),其中粮食折资5634万元、种苗费325万元、其他费用757万元。
  至2010年,全市共完成退耕还林任务8.1万公顷,其中,退耕地造林2.77万公顷,配套荒山造林4.82万公顷,无林地和疏林地封山育林面积0.51万公顷。完成中央总投资77310.71万元,其中种苗费(国债资金)7033万元、现金补助6110.83万元、粮食补助64166.88万元。
  第二章源保护第一节有害生物防治一、预测预报 1991年,市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根据江苏、安徽2省15个市、县发生松材线虫病疫情和九江市发现松褐天牛害虫情况,制定《九江市松材线虫病监测实施方案》,在彭泽、湖口县以及瑞昌市、庐山区建立4个松材线虫病监测点,监测松林面积833.33公顷,以及时了解松褐天牛活动和松树生长变化情况,发生疑点立即上报,并取样送检。1992-1994年,全市累计完成病虫害监测面积34.97万公顷,测报准确率在85%以上,共举办测报培训班22期。1995年,市森林病虫害测报点增至127个,完成病虫害监测面积14.27万公顷,测报准确率达850-/0。1996年,市新建测报点23个,共设测报点150个,完成病虫害监测面积13.78万公顷。至1998年,全市累计完成病虫害监测面积52.89万公顷,测报准确率85%以上;共举办测报培训班60期,参加培训人员840人次。
  2000年,全市病虫害测报点增至176个,其中危险性病虫害监测点4个、中心测报点1个,专项测报点7个,一般测报点164个;有测报员176人,其中专职测报员12人,兼职测报员164人,完成病虫害监测面积13.33万公顷,其中,松毛虫监测面积11.87万公顷,竹蝗0.32万公顷,毛竹枯梢病和萧氏松茎象等1.14万公顷,共发布预报22次、411份,测报准确率850-/0。2002年,根据森林病虫害发生情况对测报网点进行适当调整,设立测报点181个,实施监测面积13.66万公顷,并重点对松毛虫越冬代恢复取食期虫情进行核查,收集、汇总病虫情报,分析预测,发出预报42次913份,测报准确率达850%。
  2008年5月27日,市林业局、市气象局遵照“信息共享、合作研究、优势互补、平等互利、联合发布、服务林农”原则,合作开展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工作,签订《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合作协议》。2009年2月20日,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局(原市森防检疫站,以下简称市林防局】制定《九江市2009年林业有害生物测报方案》,测报病害主要以松枯梢病、毛竹枯梢病、油茶炭疽病和软腐病、板栗疫病、杨树病害为主,虫害以松褐天牛、松材线虫、萧氏松茎象、马尾松毛虫、杨扇舟蛾、杨小舟蛾、桑天牛、星天牛、茶毒蛾、黄脊竹蝗、一字竹象、金龟子等为主。全市设置监测网点307个,11个县(市、区)使用PDA数据采集器监测病虫动态,并设置33台杀虫灯、164块调查标准地对杨树病虫害进行监测。当年,全市有害生物监测面积282.04万公顷次,发布预报196期,8202份,预报有害生物发生面积2.53万公顷,实际发生面积2.25万公顷,预报准确率为88.87%。2010年,市有害生物监测对象主要以松、杨病虫害为主。全市共设置专项监测点353个,悬挂诱虫杀虫灯36台,监测结果每月逐级上报1~2次。8月,全面开展松材线虫病监测排查工作。当年,全市有害生物监测面积289.62万公顷次,发布预报187期,6430份,预报有害生物发生面积3.13万公顷,实际发生面积2.76万公顷,预报准确率为88.20%。至2010年年底,全市在湖口、永修县(2006-2008年设在共青城)各建有1个国家级中心洌报点,监测对象以松褐天牛、马尾松毛虫为主;在各县(市、区、山)建有11个省级重点测报点和12个市级系统测报点。全市建有一般测报点267个,拥有测报人员335人,其中专职测报员71人,兼职测报员264人。

知识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二册

《九江市志(1991-2010)第二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和《山东省地方史志工作条例》要求,力求全面、 系统、客观地记述1991年-2011年济阳县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