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风景名胜区规划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一册》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0198
颗粒名称: 第三节 风景名胜区规划
分类号: F590.3
页数: 3
摘要: 省建设厅、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委托清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组织编制《庐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规划范围:庐山风景名胜区基本上以环山公路内侧为界,局部沿庐山山体,围合成封闭曲线,总占地面积330.42平方千米。风景区外围保护地带自风景区东及东南边界外延至鄱阳湖滨,其余部分以风景区边界外延500米,外围保护地带总占地面积103.94平方千米。规划期限:近期2006-2010年;中期2011-2015年;远期2016~2025年。
关键词: 旅游业发展 经济建设

内容

省建设厅、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委托清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组织编制《庐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6-2025)。
  规划原则:保护为先原则;利用优化原则;协调整合原则;以人为本原则;现实可行原则;依法治山原则。
  指导方针:“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及“保护为先,利用优化,统筹协调,渐进整合”。
  规划范围:庐山风景名胜区基本上以环山公路内侧为界,局部沿庐山山体,围合成封闭曲线,总占地面积330.42平方千米。庐山风景名胜区外围景区包括浔阳景区、龙官洞景区、石钟山景区、鞋山一湖口景区。风景区北至濂溪墓、东至高垄关帝庙、南至温泉、西至通远。风景区外围保护地带自风景区东及东南边界外延至鄱阳湖滨,其余部分以风景区边界外延500米,外围保护地带总占地面积103.94平方千米。
  规划期限:近期2006-2010年;中期2011-2015年;远期2016~2025年。
  规划性质:庐山风景名胜区是世界文化景观遗产,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古今中外文化交融积淀深厚为主要特征,以资源保护、观光度假、避暑休闲、科普教育、会议会展为主要功能,以山岳型为主体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风景资源评价:总体评价庐山的历史遗存以其独特方式,融汇在具有突出价值自然美中,形成具有极高美学价值、与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紧密相连文化景观。庐山价值特色评价为科学价值、美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风景名山、文化名山、地质名山、生态名山、宗教名山、政治名山。
  规划结构:多中心多要素圈层网络式空间结构。
  “多中心”即规划期内继续保持牯岭作为庐山全山的旅游服务中心,以山下威家和通远为两处旅游服务次中心,及已在实施的芳兰组团,形成山上、出下功能互补、各有侧重的多级中心。
  “多要素”即包括庐山景观资源保护要素,景观资源利用要素,并使这两种要素达到空间上的高度和谐。
  “圈层”即指庐山全山由中心向外围呈圈层式的分类保护格局。
  “网络式空间结构”即覆盖全风景区范围(同时扩展到外围保护地带并覆盖更大空间范围)的具有网络特性的空间结构。
  规划用地布局:为基本维持牯岭中心地位,此规划对牯岭中心区用地规模进行适当控制,同时对中心区中的部分用地性质进行调整;在威家、通远两处旅游服务次中心增加相当数量游览设施用地和交通工程用地;加强对核心景区(尤其是史迹保护区、生态保护区)的保护,规划延续《庐山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保护规划》中关于几处史迹保护区(东谷别墅区、白鹿书院、观音桥、植物园及东林寺)的风景游赏用地规模和布局。同时对生态保护区林地范围和用地规模进行严格界定;为形成更加均衡发展景区格局,采取加强贯穿庐山山体东西走向几条主要步行游览道路两侧风景游赏用地布局;加强各旅游服务站和旅游服务点游览设施用地布局,特别以海会、温泉、莲花、太乙村、东林寺为布局重点:加强新规划景区的风景游赏用地规划布局(如好汉坡景区、碧龙潭景区、康王谷景区等);落实“圈层式分类保护”格局,在分类保护区域中各项用地分别以核心保护区、风景恢复区、风景游览区和发展控制区进行应该设置、可以设置、可保留不宜新置、禁止设置及不适用5种情况仔细划分,并对现状用地进行较大幅度调整,同时结合居民社会调控分区(按无居民区、居民控制区、居民衰减区、居民聚居区)对居民社会用地进行重大调整。
  环境容量测算与控制:现状景区资源容量:11237(人次/日),规划景区资源容量:19450(人次/日)。风景区环境容量为:日容量8500人次/日,年容量为186万人次/年。本规划期内游人容量不得超过180万人次/年。服务职工总人口预测:近期约为20000人;远期约为40000人。
  风景保护与培育规划:庐山风景名胜区范围内330.42平方千米为规划区域,采取分类、分级、专项保护管理等措施,以确保庐山风景名胜资源永续利用。分为核心保护区、风景恢复区、风景游览区、发展控制区4个区域。
  游赏规划:观光游规划:庐山应建立大旅游观念,加强旅游区域合作,整合周边地区旅游资源,可以纳入以长江三峡为主体的沿江观光旅游线和赣北大旅游圈中:旅游路线规划:庐山观光游可以实行一日游、二日游、三日游等。重点游线控制:庐山规划重点旅游线包括花径一锦绣谷一黄龙潭一三宝树一植物园一含鄱口游线、观音桥一秀峰游线、莲花一好汉坡游线、白鹿洞一三叠泉游线。度假游规划:以山上部分为龙头,逐步建成较高档次的度假旅游区,并逐步将其重心移到山下和山麓地带。在山下依托温泉、丘陵、湖滨、湿地、山谷、历史文化遗迹等资源,分期建成多个度假旅游分区。庐山未来的主要度假旅游产品拟包括周末休闲度假旅游、夏季中长期度假旅游、冬季中短期度假旅游。特色专题游规划:包括主题旅游规划、历史文化主题、自然景观主题、地质景观主题、宗教文化主题、登山探险主题、科学考察主题、郊野观光主题、民俗文化主题、休闲健身主题。其他旅游方式规划:包括健康体育旅游、业务修学旅游、商务旅游与会议旅游。
  道路交通规划:对外交通规划:庐山风景名胜区北以九江市为对外交通门户,通过庐山大道在威家连接环山公路和北山公路;南以南昌市为财外交通门户,通过昌九高速公路在通远连接南山和环山公路。总的以公路、铁路交通为主,以水运、航空为辅,形成全方位立体的对外交通格局。交通转乘站规划:主要包括南山人口交通转乘站、北山人口交通转乘站。环山公路规划:等级控制为二级公路标准,红线控制40米,机动车幅宽24米,双向4车道。在车道两侧设置非机动车道宽≥4米。
  二、云居山一柘林湖(西海)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2004年10月,市政府成立云居山一柘林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2005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公布为第六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随后,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云居山一柘林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委托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和上海大观景观设计公司共同编制《云居山一柘林湖(西海)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8-2025)。
  规划期限:近期2008-2010年,中期2011-2015年,远期2016-2025年。
  风景名胜区范围:东部以105国道周田段经永武公路跨易家河大桥至316国道为界,南部以瑶田村经菊花尖、桃花尖沿永修与武宁交界线至永武公路,西部沿永武公路南侧100米处经武宁县泉口村至县城东缘过武宁大桥至宋溪镇张家垄为界,北部从宋溪镇沿西海高速公路南侧接316国道。
  核心景区范围:包括风景游览区的主要游览范围,面积为348.73平方千米。
  外围保护地带:根据景源保护和视域需要,将风景名胜区外围的武宁县城、修河上游部分汇水区域以及南北两侧可视山体划分为外围保护地带,面积为324.6平方千米。
  风景名胜区性质:云居山一柘林湖风景名胜区是以优异的自然山水与悠久的佛教文化完美结合为特色,具有山水览胜、度假养生、健身娱乐、科普启智等多重价值功能的山水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规划目标: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建设,将云居山一柘林湖风景名胜区建设成为山岳景观与湖泊景观于一体,自然山水与深厚文化内涵完美结合,最终形成融一流的天然养颜养生中心,一流的休闲旅游度假中心、一流的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和一流的水上健身娱乐中心为一体的高品位休闲度假目的地。
  环境容量:风景名胜区内一次性(瞬间)环境容量是2.33万人次,日环境容量为2.85万人次,年环境容量为686万人次。
  发展规模:近期(2010年)游客量140万人次/年,日游客量4600人,职工人数为1120人,常住居民为39250人,总人口为44970人。中期(2015年)游客量225万人次/年,日游客量6600人,职工人数为1930人,常住居民为37550人,总人口为46080人。远期(2025年)游客量366万人次/年,日游客量10000人,职工人数为4500人,常住居民为36050人,总人口为50550人。
  功能分区:规划划分为生态保育区、风景游赏区、旅游服务区、建设控制区和协调发展期5大功能区。
  景区划分:总体布局:“一环三心六大景区,一城四镇六个度假村”,一环:永武公路和西海高速公路构成的外部交通环路:三心:柘林、巾口、白石港游客中心;六景区:莲花城景区、青石湖景区、桃花溪景区、鹿角尖景区、百湾迷宫景区、红岩潭景区;一城:武宁县城,为风景名胜区旅游接待基地和行政管理中心;四镇:柘林、罗坪、巾口、司马旅游镇;六度假村:西海温泉度假村、浪琴岛旅游度假村、印象西海度假村、红岩潭度假村、康龙度假村、青石湖度假村。

知识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一册

《九江市志(1991-2010)第一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和《山东省地方史志工作条例》要求,力求全面、 系统、客观地记述1991年-2011年济阳县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