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城乡规划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一册》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0195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城乡规划
分类号: TU984
页数: 15
摘要: 市上一轮城市总体规划至2000年即超过规划法定期限。按照该总规设定城市规模,九江属于大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需报请建设部等部委核定,因相关部门认为规模过大,一直未予批准。2008年1月1日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依照该法规定,市城市总体规划报省政府审批即可.2月,经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再次启动总体规划上报审批工作。随后规划编制单位完成总体规划上报成果,9月,省建设厅主持九江城市总体规划纲要评审并原则通过。规划编制单位据此意见进行修改完善。2010年5月14日,市政府常务会议进行专题研究,会议原则通过该总体规划。25日,市人大常委会审}义通过该总体规划。12月17日,市政府正式行文报省政府审批。
关键词: 城市规划 城市建设

内容

市上一轮城市总体规划至2000年即超过规划法定期限。1994年,正式启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修编,1998年,建设部批复:九江“城市人口规模2010年控制在80万人,规划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72平方公里内”,但未能完成上报审批工作。2001年7月9日,委托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开始编制;10月23-25日,市政府邀请两院院士周干峙、李道增等6位全国著名专家对总体规划纲要(草案)进行评议;2002年3月12-13日,市政府主持召开由省建设厅参加的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纲要初审会;10月,编制单位根据初审会精神,完成规划初步成果;2003年4月,为配合重点工程、工业园区建设,规划成果由市城市规划市政设计院进行优化调整。2005年8月,委托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在清华大学编制总体规划纲要(2002版)基础上,完成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按照该总规设定城市规模,九江属于大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需报请建设部等部委核定,因相关部门认为规模过大,一直未予批准。2008年1月1日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依照该法规定,市城市总体规划报省政府审批即可.2月,经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再次启动总体规划上报审批工作。随后规划编制单位完成总体规划上报成果,9月,省建设厅主持九江城市总体规划纲要评审并原则通过。12月,省建设厅主持总体规划成果评审并原则通过。2010年4月21日,市委中心组理论学习暨城乡规划委员会(扩大)第一次会议对总体规划进行专题研究,会议要求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及九江市2009年以来的城市建设与发展实践,修改完善并启动总体规划上报审批工作。规划编制单位据此意见进行修改完善。2010年5月14日,市政府常务会议进行专题研究,会议原则通过该总体规划。25日,市人大常委会审}义通过该总体规划。总规编制单位按照人大审议意见,进行修改完善,于同年12月完成总规修编成果。12月17日,市政府正式行文报省政府审批。
  规划主要内容期限范围:规划期限:近期2008-2010年,中期2010-2015年,远期2015-2020年,并对2030年或更长远发展予以规划与展望。
  城市规划区范围:东起鄱阳湖岸线,南至威家镇、姑塘镇、莲花镇、九江县沙河街镇行政边界及杭瑞高速公路一线,西至瑞昌市行政边界及港口街镇行政边界,北至长江岸线。规划区总面积约650平方千米,包括浔阳区、庐山区(部分)、九江县(部分)共2区1县(含8镇5乡)所管辖(或部分)行政范围界线。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市域人口与城市化水平:规划预测2010年、2020年市域户籍总人口规模分别为494万至495万人、528万至530万人。近远期城市化水平分别为53%、60%,相应城镇人口分别为270万人左右、315万人左右。
  城市化发展方针:提升市域城镇整体竞争力,扶持沿江和昌九(京九)沿线“T”型走廊,强化中心城区、瑞吕、德安、共青城等经济基础较好市域城市职能,积极发展重点城镇,走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全面提高城镇发展质量,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城镇空间发展战略:做大中心,打造“脊梁”、培育节点、带动两翼。
  城镇空间结构规划:以九江中心城区为中心,沿长江城镇发展轴、昌九城镇发展轴,形成中部城镇发展区、东部城镇发展区和西部城镇发展区“一心两轴三区”城镇空间结构。
  中心城区总体规划:城市性质:省域副中心,长江中下游及京九沿线综合交通枢纽,著名工业、商贸、港口与旅游城市。
  城市规模:规划2015年中心城区总人口100万人,建设总用地规模100平方千米,人均建设用地为99.37平方米/人;规划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规模为120万人,建设总用地规模119.34平方千米(省住房建设厅批复面积).人均建设用地为99.45平方米/人。
  用地发展方向选择:城市发展方向选择以西、南向拓展为主,东向适度延伸为辅,贯彻实施“西拓、南移、东延、中疏”城市建设用地发展方针。
  城市空间布局:按组团式进行规划布局,形成“一核三组团”的城市总体布局结构:一核一城市核心区:三组团一港口组团、金安组团、芳兰组团;中心城区二辐射组团一沙河组团和姑塘组团。
  二、专项规划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05年,由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九江市城市规划市政设计院共同编制完成,当年第四次规划委员会原则同意,2006年7月24日通过专家评审。
  规划范围:市域范围,总面积19078平方千米。
  规划期限:2004-2020年。
  城市性质定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庐山所在地、著名旅游城市,长江中下游地区重要综合性交通枢纽、著名港口城市,省重要工贸重镇。
  城市未来发展中定位:京九交通枢纽、华中流通区域中心、京九枢纽、工业强大市,文化山水旅游名城、旅游大强市。
  九江市域生态规划2007年由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共同编制完成。
  规划范围:宏观尺度上,该规划包括九江市全市域范围,总面积19078平方千米,涉及12个县(市、区)。中观尺度上,此次规划重点为沿江地区、环庐山带、环鄱阳湖带、修河廊道。
  规划期限:此次市域生态规划期为2008-2020年,以2007年为基准年,以5年(2008-2012)为基本规划期,远期到2020年:规划考虑远景(2021~2050年)。
  规划性质:该规划是指导九江生态保护和建设纲领性文件,是九江市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利用、生态与环境保护,以及城市发展约束性依据。该规划为开发性规划,应定期评估实施情况,不断补充与完善。
  规划目标:明确区域生态功能体系;构筑区域基本生态保护体系;建立区域生态基础设施控制体系;构筑重要生态区和廊道的生态保护和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体系;建立以污染防治为重点的优良环境体系;建立以古今文化与生态文明融合为标志生态文化体系。
  生态功能区区划方案:根据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生态适宜性和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性等,把全市划分为4个生态区、11个生态亚区和22个生态功能区。
  中心城区中小学布局规划2007年由市城市规划市政设计院编制,同年12月30日通过专家评审,2008年12月26日第i十次市政府常务会议批准原则同意。
  规划范围为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范围,根据发展需要将沙河街镇、市综合工业园和姑塘镇作为中心城区的辐射功能区纳入规划范围,另外对规划建成区周边的乡镇中小学也提出规划控制要求。规划期限为2008-2020年。根据对中心城区人口、中小学学生数及班级数预测,规划:2010年中心城区将有42所小学、20所初中;2015年中心城区将有46所小学、25所初中;2020年中心城区将有52所小学、28所初中。2010年中心城区将有13所高级中学;2020年中心城区将有15所高级中学。
  中心城区住房建设规划 2010年由市城市规划市政设计院编制,同年6月24日通过专家评审。
  规划范围为九江市中心城区(不含沙河及姑塘组团),规划期限为2010-2012年。规划至2012年中心城区人口规模为86.5万人(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规模为120万人),新增城市人口16万人,按人均居住建筑面积30平方米控制,至2012年年末,规划期内需新增住房建设面积480万平方米,应建设商品住房144万平方米,占新增住房建筑面积30%;普通商品房295.94万平方米,占新增住房建筑面积61.5%;廉租房35万平方米,占新增住房建设面积7 .4%,公共租赁住房5.06万平方米,占新增住房建筑面积1.1%。
  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十二五”规划2010年12月由市城市规划市政设计院编制完成。
  规划范围以市总体规划确定中心城区近期规划用地范围为主,对涉及区域基础设施(交通设施、环卫设施)共享的规划范围扩展至城市规划区650平方千米范围。该规划对全市基础设施现状与问题深入研究,对城市需求进行预测,确定发展目标与任务,提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与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该规划基础设施包括:交通、供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供气、园林绿化、电力设施,特指位于城区内或者位于城区周边但专门为城区服务基础设施。
  环庐山旅游休闲文化景观带发展总体规划2007年8月,市规划局进行“环庐山旅游休闲文化景观带发展总体规划方案”招标,9月30日,评审专家对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奇创旅游景观设计有限公司编制规划方案进行评审,认为一、二等奖空缺,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方案为三等奖。随后市规划局委托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深化该方案。2008年12月30日,市规划局主持召开环庐山旅游休闲文化景观带总规深化专家论证会,原则通过该规划。
  规划范围:外边界为环庐山公路外,鄱阳湖湖滨、京九铁路、昌九高速公路围合区域:内边界为环庐山公路内包括山前主要历史文化、乡村景观等游憩资源环带。
  规划主旨:产业为支撑、生态为基底、交通为纽带、文化为核心理念。
  规划目标:按照“和谐大庐山、山水绝妙处、文化大舞台、如意休闲地”定位,着力把环庐山旅游休闲文化景观带打造成一串璀璨明亮“钻石项链”。
  产业聚集带:庐山文化体验产业聚集带,庐山休闲度假产业集聚带,庐山门户展示产业集聚带和庐山接待集散产业集聚带。
  空间布局:北部交通门户区、南部交通门户区、“出世”区、“修学”区。
  功能主题:展示区、集散区、生活区、宗教区、田园区、观学区、修学区、科考区、养生区。
  三、控制性细则规划九威大道周边地区规划2002年9月由美国AEPA建筑设计工程公司、九江市城市规划市政设计院共同编制完成,2003年12月31日市政府批复同意。
  规划范围为九威大道一线“两点一面”,即沿九威大道两侧各500米范围,规划用地面积为10.65平方千米。规划区基本形成沿九威大道“一带三片”用地结构形式,即九威大道两侧500米左右宽以景观绿化为主景观带和北片即高压线以北九威大道西南侧一类居住小区,中片即芳兰湖以北旅游度假及文化娱乐区,南片为庐山上牯岭镇搬迁安置威家镇商住综合片区。
  十里片区规划2003年3月由市城市规划市政设计院编制完成,同年11月21日第二次规划委员会原则通过,12月31日市政府批复同意。
  规划范围东临规划外环路,西接长江大道,北起昌九高速公路,南止规划外环路。规划用地面积8.85平方千米。规划采用“二轴四带”功能结构模式。“二轴”为长江大道、十里大道交通轴:“四带”规划区自西向东分别为西部生产生活带、公共服务带、绿色休闲带、东部生产生活带,其中西部生产生活带包括2个居住区和1个工业区;公共服务带中包括文化体育中心、商业中心及高中园区:绿化休闲带中包括螺丝山公园及保留山体;东部生活区包括两个居住区和一个工业区。
  濂溪片区规划2003年9月由市城市规划市政设计院编制完成,当年第一次规划委员会原则通过,2004年4月29日市政府批复同意。
  规划范围北起京九铁路,西接十里大道,东、南至昌九高速公路,规划用地面积10.66平方千米。规划功能结构布局:规划采用“一带二片三心五组团”功能结构模式。其中“一带”为以九江学院为起点呈东西走向高校及科研产业带;“二片”是以该产业带为界的南北两个综合服务区,其中北片区是以物流中心、荷花垄商务中心、交通枢纽中心、居住组团所组成综合服务区,南片区是以十里铺建成区为核心包括行政办公、教育科研、工业及居住组团所形成综合服务区。“三心”是指北片区近期开发物流中心、商务中心和交通枢纽中心;“五组团”是指南北综合片区在内的成规模或成线型组合生活区组团。
  邹家河规划2005年由市城市规划市政设计院编制完成,当年第一次规划委员会原则通过,12月31日市政府批复同意。
  规划范围东临十里大道,西接长江大道,北起前进西路,南止规划的南山路,规划用地面积1.5321平方千米。规划采用“一轴二片二带”功能结构模式,“一轴”为昌九高速公路对外交通轴;“二片”是以吕九高速公路为界而自然划分南北两个综合功能区,其中北片区是以二级长途汽车站、公交首末站和保养场、临街商业及居住组团等所组成综合功能区,南片区是以物流中心,文化娱乐、医疗卫生、工业及居住组团等所组成综合功能区;“二带”为小河杨和邹家河滨河绿地景观带。
  鹤问湖地区规划 2005年10月由南昌大学设计研究院、市城市规划市政设计院共同编制完成,当年第四次规划委员会原则通过,2006年2月28日市政府批复同意。
  规划范围东起长江大道至昌九高速公路.南至沙河工业城东泉路,西至环城西路,北至长江,规划用地面积为108.07平方千米,其中水域面积48.80平方千米,陆域面积59.27平方千米。规划总体布局以鹤问湖为中心,形成“三团一带两区”总体布局。“三团”为鹤问湖东组团、鹤问湖南组团、官湖组团;“一带”即两湖景观带;“两区”为庐山山体景观生态保护区、赛湖南岸景观生态保护区。其中3个组团为主要建设用地,两湖景观带为低密度建设用地。规划范围内应满足以下主要功能:产业发展、生活服务、城市交通、城市公共服务、旅游度假、生态及文物保护。
  金安组团规划 2006年由市城市规划市政设计院编制完成,2007年第一次规划委员会原则通过,同年10月31日市政府批复同意。
  规划范围含浔阳区白水湖街道、金鸡坡街道和庐山区五里街道、新港镇各一部分。规划区北望长江,南靠在建铜九铁路,西临城市主干道长虹北路,东至新港镇洪垅埂村,规划总用地面积25平方千米,规划区人口规模15万人。规划区形成“两横三纵、一带、四区”空间结构形式,“两横三纵”:规划区内东西走向主干道滨江东路和九湖公路,南北向主干道长虹北路、琴湖大道和芳兰大道,共同构成规划空间网络;“一带”:沿铜九铁路线形成宽度在50米以上防护绿化景观带。
  威家镇规划2004年6月由市城市规划市政设计院编制完成,当年第四次规划委员会原则通过,2005年2月23日市政府批复同意。
  规划范围东以规划的芳兰大道为界,西至庐山北山公路西侧,南北以40米等高线为界,规划区控制用地面积1.5817平方千米,实际建设用地面积1.0359平方千米。规划性质:以旅游服务业为主导,设备完备、环境优美现代化旅游服务性城镇。规划结构:“二轴、二心、四片”。“二轴”以一号路为威家镇的用地发展轴:以九威大道和环山公路起始段为威家镇对外交通轴。“二心”即行政文化中心、旅客中转集散巾心。“四片”为一号路北面一类及二类居住用地;特色商业服务区:旅游中转服务区;工程学院服务区。
  九江出口加工区规划 2005年6月由市城市规划市政设计院、开发区设计公司共同编制完成,同年第四次规划委员会原则通过,该项目经建设部、海关总署认定。
  规划范围东起白马岭一张家一王家竹林村,西至昌九高速公路,南起双瑞路,北止彭塘湾一熊家圳一白马岭。总用地面积2.81平方千米。规划分两期建设,2005-2006年第一期(起步区):位于用地南部,面积0.987平方千米。2007-2009年第二期(中期):位于用地的北部,面积1.823平方千米。2010-2020年为远期:向规划区的北部发展。性质:处于海关完全监管的全封闭形式出口专门加工区。发展目标:引进“两头”在外出口加工专门企业,生产产品具有较高科技含量和加工附加值。建成由海关完全监管生产区域。经济发展目标:到规划期末,生产总值达到20亿美元。用地布局规划:规划区南部地带布置行政管理用地、海关办公用地,沿1号路两侧布置加工业用地。保留现有水面,并加以整治,达到现代环境要求。不得布置居住、商业用地。
  四、其他规划九江市未来发展远景概念规划国际咨询 2006年3月,市委、市政府就《九江市未来发展远景概念规划》进行国际咨询,来自建设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等专家对英国STKINS顾问有限公司、澳大利亚SNZ设计机构、香港都市规划顾问有限公司、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国际国内知名设计机构编制的规划方案进行评审,专家认为此次国际咨询的境内外4家设计单位在现状踏勘、资料分析方面较深入,成果表现形式多样,4个方案都强调可持续发展理念,突出保护生态环境重要性。对非建设用地管制、对重要自然景观保护成为制定长远战略重心。4个方案均能够从较大区域层面上分析战略问题。提交成果基本符合《九江市城市总体发展概念规划国际咨询文件》内容和深度要求,对制定长远发展战略具有积极意义。2006年5月,市规划局委托南京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对4家单位规划成果进行综合优化,编制《九江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研究》。
  规划范围:赛湖以东,鄱阳湖以西、长江以南、庐山以北。
  八里湖地区概念规划国际咨询经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推荐并经市政府同意,2005年2月16日决定由国际设计机构都市规划顾问有限公司(香港)、德国SBA设计事务所(德国)、加拿大NAC此美世纪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加拿大)和国内设计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澳大利亚ANZ GROUP联合体参与八里湖地区概念性规划国际咨询。5月21-22日邀请两院院士周干峙等9名国内著名专家为评委,召开八里湖地区概念规划国际咨询专家评审会,对应征方案进行评选,最后专家投票评选出E方案(德国SBA设计事务所)获得一等奖;B方案(加拿大NAC北美世纪设计咨询有限公司)获得二等奖。
  规划范围:东起长江大道至昌九高速公路,南至沙河工业城东泉路,西至环城西路,北至长江。规划用地面积为108.07平方千米。
  八里湖东岸茅山头片区城市设计2010年由华中科技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同年6月22日经专家评审原则通过。
  设计范围:东至长江大道,西至环湖路以及环湖二路,北至十里河南路,南至京九铁路。设计总用地面积308.77公顷,约3.09平方千米。其中水系占地35.77公顷。
  功能定位:以商务办公、文化娱乐、商业服务和居住为主城市综合体。
  设计概念:“玉带金岛”。“玉带”充分利用八里湖、十里河生态景观条件,沿河湖岸线建设长达4500米带状亲水活动场所无比和谐组合生活廊道。”金岛”茅山头片区,将以高效、生态、特色和高尚品质体现其金质文化、经济和环境价值。
  功能结构:一心、三园、一街、七区、一道、一岛一心:商贸中心;三园:游乐园、亲水公园、贵宾园(高级酒店);一街:滨水休闲街;七区:一个还建住区、六个居住小区;一道:商业服务大道;一岛:生态岛。
  用地布局:商贸用地主要在环湖东路以东、杭州路以西、京九铁路以北所围合的地段。在长虹西大道西侧和十里河南路主要布置商业服务用地。在环湖路和环湖东路间的北部地段布置文化娱乐用地,在其南部布置公园用地。在长虹西大道以北和环湖路以东地段布置商业服务用地和绿地。居住用地分别布置在京九铁路以北和十里河南路以南适宜地段。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础上将长虹西大道北部的部分商贸用地安排在长虹西大道以南地段。
  胜利公园及周边用地城市设计2010年由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
  设计范围:东起环湖东路、规划支路,南至空疗用地南侧规划支路,西至八里湖,北至八里湖堤,规划用地面积102公顷(不含水面)。
  设计理念:水泽、文蕴、人聚、城和。
  设计主题:山水灵动,魅力湖滨——行走在山水画卷之间,感悟魅力滨水生活。
  功能定位:寻找城市印记,品读城市文化,体验城市活力,感受城市魅力。
  空间结构:临湖傍河,一带两轴,成风景;聚心布局,三区四点,都市情。“一带”以水印广场为核心组成的八里湖东岸滨湖生态景观带。“二轴”城市发展轴、水韵活力轴。“三区”文化博览区、文化体验区、文化娱乐区。“四点”胜利碑(含博物馆)、文化艺术中心、摩天轮、水印广场。
  第二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修复规划一、名城保护规划 2005年由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同年1 1月18日省建设厅、省文化厅组织专家对规划方案进行评审,第四次规划委员会原则通过该规划。
  九江历史文化构成基本要素:源头文化:码头工商文化、军事文化;主体文化:山水田园文化、理学书院文化、宗教文化;外来影响文化:半殖民地文化。
  主要特征:充分地反映地域先民生存与自然环境和谐相融的天人合一依存关系;深刻体现地域文化人民性,反映人民生活疾苦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全面展示地域文化璀璨历史成就:客观表现近代中西文化交融互映时代特征。
  规划保护范围:以市中心城区为主体,城市规划区为基本界面,适当外延扩展至庐山山麓地区和九江县的沙河、港口、永安、新塘、新合、城门、狮子。规划区域总面积约为650平方千米,其中中心城区面积150平方千米,历史城区5.2平方千米。
  规划期限为:2005-2020年,共15年。其中,2005~2010年为近期,2011-2020年为远期。
  保护规划体系:根据此次规划总体目标要求,应建立九江历史文化名城全面保护规划体系,其保护范围及内容应涵盖所有有形文物和无形文物范畴,但以有形文物为主,以不可移动文物为主,以重点文物古迹与历史文化街区为主,整体上通过规划构建上承市城市总体规划,下启各类文物点保护规划体系。
  保护工作重点:名城整体历史风貌保护有滨江风貌带保护、城市滨湖风貌带保护、古寻阳城遗址环境风貌保护、八里湖周边区域规划建设控制、沿庐山山麓风貌带保护。历史地段保护有大中路西段、滨江路原租界区地段、庾亮南路地段。文物保护单位保护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8处。名城历史文化展示利用有构建“一心、五区、内外双线”展示体系。一心:九江历史文化展示中心;五区:沿江文化展示区、滨江文化展示区、大中路西段文化展示区、庾亮北路文化展示区、古寻阳城遗址文化展示区;内外双线:历史城区内展示线路和历史城区外展示线路。
  二、街区修复规划大中路历史文化街区修复2010年11月由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2010年12月24日专家评审会原则通过。
  规划范围:北至长江防汛墙,南至浔阳路,东至交通路(含九江港航运楼和九江大酒店西侧绿地).西至龙开河路、庐山北路,总面积约为22公顷,街区内有国家级文化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
  规划目标:以反映中国近代历史中九江对外开埠后长江中下游重要口岸、商埠风貌特色,同时体现出九江自古以来便是江南水陆交运名埠重港的经济地位及其城市特征为主题,保护原有街道空间结构,更新提升街区商业居住功能,重塑街区作为九江近代重要通商口岸、商埠风貌特色。
  功能结构规划:建立“三轴一环三点三区”功能结构,“三轴”即开发景观轴、新生功能轴、传统功能轴;“一环”指公共服务环;“三点”改造优化大中路西段人口节点、大中路湓浦路交叉口和大中路庐山路交叉口;“三区”为现状改善区、风貌整体重塑区和历史风貌修复区。
  庾亮南路历史文化街区修复规划2010年11月由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2010年12月24日专家评审会原则通过。
  规划范围:北至军分区招待所北侧巷道,南至南湖路、庐峰路,东至建设控制地带东边界(去除九江医专学院的部分建筑),西至甘棠南路,总面积约为26.4公顷。街区内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优秀历史建筑5处。
  规划目标:展现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交融结合近代社会文化特征,见证九江外来殖民文化为主题。
  功能结构规划:重点打造本土文化带和漫游欧风带两大历史圈层,通过对三个方向上道路景观整治,形成与两大圈层相衔接的林荫休闲道。
  第三节风景名胜区规划一、庐山风景名胜区保护规划省建设厅、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委托清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组织编制《庐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6-2025)。
  规划原则:保护为先原则;利用优化原则;协调整合原则;以人为本原则;现实可行原则;依法治山原则。
  指导方针:“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及“保护为先,利用优化,统筹协调,渐进整合”。
  规划范围:庐山风景名胜区基本上以环山公路内侧为界,局部沿庐山山体,围合成封闭曲线,总占地面积330.42平方千米。庐山风景名胜区外围景区包括浔阳景区、龙官洞景区、石钟山景区、鞋山一湖口景区。风景区北至濂溪墓、东至高垄关帝庙、南至温泉、西至通远。风景区外围保护地带自风景区东及东南边界外延至鄱阳湖滨,其余部分以风景区边界外延500米,外围保护地带总占地面积103.94平方千米。
  规划期限:近期2006-2010年;中期2011-2015年;远期2016~2025年。
  规划性质:庐山风景名胜区是世界文化景观遗产,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古今中外文化交融积淀深厚为主要特征,以资源保护、观光度假、避暑休闲、科普教育、会议会展为主要功能,以山岳型为主体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风景资源评价:总体评价庐山的历史遗存以其独特方式,融汇在具有突出价值自然美中,形成具有极高美学价值、与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紧密相连文化景观。庐山价值特色评价为科学价值、美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风景名山、文化名山、地质名山、生态名山、宗教名山、政治名山。
  规划结构:多中心多要素圈层网络式空间结构。
  “多中心”即规划期内继续保持牯岭作为庐山全山的旅游服务中心,以山下威家和通远为两处旅游服务次中心,及已在实施的芳兰组团,形成山上、出下功能互补、各有侧重的多级中心。
  “多要素”即包括庐山景观资源保护要素,景观资源利用要素,并使这两种要素达到空间上的高度和谐。
  “圈层”即指庐山全山由中心向外围呈圈层式的分类保护格局。
  “网络式空间结构”即覆盖全风景区范围(同时扩展到外围保护地带并覆盖更大空间范围)的具有网络特性的空间结构。
  规划用地布局:为基本维持牯岭中心地位,此规划对牯岭中心区用地规模进行适当控制,同时对中心区中的部分用地性质进行调整;在威家、通远两处旅游服务次中心增加相当数量游览设施用地和交通工程用地;加强对核心景区(尤其是史迹保护区、生态保护区)的保护,规划延续《庐山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保护规划》中关于几处史迹保护区(东谷别墅区、白鹿书院、观音桥、植物园及东林寺)的风景游赏用地规模和布局。同时对生态保护区林地范围和用地规模进行严格界定;为形成更加均衡发展景区格局,采取加强贯穿庐山山体东西走向几条主要步行游览道路两侧风景游赏用地布局;加强各旅游服务站和旅游服务点游览设施用地布局,特别以海会、温泉、莲花、太乙村、东林寺为布局重点:加强新规划景区的风景游赏用地规划布局(如好汉坡景区、碧龙潭景区、康王谷景区等);落实“圈层式分类保护”格局,在分类保护区域中各项用地分别以核心保护区、风景恢复区、风景游览区和发展控制区进行应该设置、可以设置、可保留不宜新置、禁止设置及不适用5种情况仔细划分,并对现状用地进行较大幅度调整,同时结合居民社会调控分区(按无居民区、居民控制区、居民衰减区、居民聚居区)对居民社会用地进行重大调整。
  环境容量测算与控制:现状景区资源容量:11237(人次/日),规划景区资源容量:19450(人次/日)。风景区环境容量为:日容量8500人次/日,年容量为186万人次/年。本规划期内游人容量不得超过180万人次/年。服务职工总人口预测:近期约为20000人;远期约为40000人。
  风景保护与培育规划:庐山风景名胜区范围内330.42平方千米为规划区域,采取分类、分级、专项保护管理等措施,以确保庐山风景名胜资源永续利用。分为核心保护区、风景恢复区、风景游览区、发展控制区4个区域。
  游赏规划:观光游规划:庐山应建立大旅游观念,加强旅游区域合作,整合周边地区旅游资源,可以纳入以长江三峡为主体的沿江观光旅游线和赣北大旅游圈中:旅游路线规划:庐山观光游可以实行一日游、二日游、三日游等。重点游线控制:庐山规划重点旅游线包括花径一锦绣谷一黄龙潭一三宝树一植物园一含鄱口游线、观音桥一秀峰游线、莲花一好汉坡游线、白鹿洞一三叠泉游线。度假游规划:以山上部分为龙头,逐步建成较高档次的度假旅游区,并逐步将其重心移到山下和山麓地带。在山下依托温泉、丘陵、湖滨、湿地、山谷、历史文化遗迹等资源,分期建成多个度假旅游分区。庐山未来的主要度假旅游产品拟包括周末休闲度假旅游、夏季中长期度假旅游、冬季中短期度假旅游。特色专题游规划:包括主题旅游规划、历史文化主题、自然景观主题、地质景观主题、宗教文化主题、登山探险主题、科学考察主题、郊野观光主题、民俗文化主题、休闲健身主题。其他旅游方式规划:包括健康体育旅游、业务修学旅游、商务旅游与会议旅游。
  道路交通规划:对外交通规划:庐山风景名胜区北以九江市为对外交通门户,通过庐山大道在威家连接环山公路和北山公路;南以南昌市为财外交通门户,通过昌九高速公路在通远连接南山和环山公路。总的以公路、铁路交通为主,以水运、航空为辅,形成全方位立体的对外交通格局。交通转乘站规划:主要包括南山人口交通转乘站、北山人口交通转乘站。环山公路规划:等级控制为二级公路标准,红线控制40米,机动车幅宽24米,双向4车道。在车道两侧设置非机动车道宽≥4米。
  二、云居山一柘林湖(西海)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2004年10月,市政府成立云居山一柘林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2005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公布为第六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随后,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云居山一柘林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委托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和上海大观景观设计公司共同编制《云居山一柘林湖(西海)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8-2025)。
  规划期限:近期2008-2010年,中期2011-2015年,远期2016-2025年。
  风景名胜区范围:东部以105国道周田段经永武公路跨易家河大桥至316国道为界,南部以瑶田村经菊花尖、桃花尖沿永修与武宁交界线至永武公路,西部沿永武公路南侧100米处经武宁县泉口村至县城东缘过武宁大桥至宋溪镇张家垄为界,北部从宋溪镇沿西海高速公路南侧接316国道。
  核心景区范围:包括风景游览区的主要游览范围,面积为348.73平方千米。
  外围保护地带:根据景源保护和视域需要,将风景名胜区外围的武宁县城、修河上游部分汇水区域以及南北两侧可视山体划分为外围保护地带,面积为324.6平方千米。
  风景名胜区性质:云居山一柘林湖风景名胜区是以优异的自然山水与悠久的佛教文化完美结合为特色,具有山水览胜、度假养生、健身娱乐、科普启智等多重价值功能的山水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规划目标: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建设,将云居山一柘林湖风景名胜区建设成为山岳景观与湖泊景观于一体,自然山水与深厚文化内涵完美结合,最终形成融一流的天然养颜养生中心,一流的休闲旅游度假中心、一流的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和一流的水上健身娱乐中心为一体的高品位休闲度假目的地。
  环境容量:风景名胜区内一次性(瞬间)环境容量是2.33万人次,日环境容量为2.85万人次,年环境容量为686万人次。
  发展规模:近期(2010年)游客量140万人次/年,日游客量4600人,职工人数为1120人,常住居民为39250人,总人口为44970人。中期(2015年)游客量225万人次/年,日游客量6600人,职工人数为1930人,常住居民为37550人,总人口为46080人。远期(2025年)游客量366万人次/年,日游客量10000人,职工人数为4500人,常住居民为36050人,总人口为50550人。
  功能分区:规划划分为生态保育区、风景游赏区、旅游服务区、建设控制区和协调发展期5大功能区。
  景区划分:总体布局:“一环三心六大景区,一城四镇六个度假村”,一环:永武公路和西海高速公路构成的外部交通环路:三心:柘林、巾口、白石港游客中心;六景区:莲花城景区、青石湖景区、桃花溪景区、鹿角尖景区、百湾迷宫景区、红岩潭景区;一城:武宁县城,为风景名胜区旅游接待基地和行政管理中心;四镇:柘林、罗坪、巾口、司马旅游镇;六度假村:西海温泉度假村、浪琴岛旅游度假村、印象西海度假村、红岩潭度假村、康龙度假村、青石湖度假村。
  第四节县级城区规划一、九江县城区规划 1995年,县城总体规划编制,规划期限1996-2015年,城市性质为赣北交通枢纽,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信息中心,可利用交通便捷优势,以发展工业经济为主,结合商贸旅游发展并举,具有自然景观优美现代化城镇。城市人口规模13万人,用地规模13平方千米,随着城市发展,经济、社会条件变化,要求城市总体规划适时进行调整,以更深入地指导九江县城市发展与城市建设。
  2004年,县政府委托市城市规划设计院编制《九江县总体规划》(2004-2020),市2006年第二次规划委员会议原则通过该规划。
  规划范围:包括规划建设用地,近郊区及与城市远期发展需控制用地,西起长江二桥与宁樟高速连接段,东止105国道,北至八里湖边,南至毛桥一线,规划范围151.3平方千米。
  规划期限:城市总体规划贫为近期、中期、远期3个阶段。近期至2010年;中期至2015年;远期至2020年。
  城市性质:县域中心,未来九江市城区的一个组成部分,以加工工业为主的工业型(城市)组团。
  城市规模:近期(2010年)总人口12万人,城市规划建设区12平方千米;中期(2015年)总人口18万人,城市规划建设区18平方千米;远期(2020年)总人口22.5万人,城市规划建设区25.5平方千米。
  城市建设用地发展方向:城区发展方向为北、东、南,并以南北方向为主,为“北进,南拓、西控、东联”。
  城市总体布局结构:规划九江县采用“一轴二片”集中紧凑发展结构,以昌九高速公路为界,形成东部加工工业区及西部生活公共服务区,通过庐山东路及东泉路主干道进行联系。
  二、德安县城区规划 1995年,由市城市规划设计院编制完成《德安县县城总体规划(1995-2010》,城市性质:全县政治、文化中心,九江南部地区的经济中心,以轻工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为主题,商贸为中心现代化城镇。城市规模:城市人口规模,2000年6万至8万人;2010年12万至1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15.6平方千米。城市主要发展方向:城市建设用地选择主要在105国道和京九铁路之间,并跨越博阳河和京九铁路向河东乡、附城、宝塔乡发展。
  2005年7月,县政府委托中山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德安县县城总体规划(2007-2025)》。
  城乡协调发展区:即为德安县整个县域范围。
  城市规划控制区范围:县城城市规划区。北至邹家垄(河东乡北部边界),东至县域边界(河东乡东部边界),南至九仙岭,西至园艺场一带,总面积约70.90平方千米。
  中心城区范围:为规划控制区中扣除生态绿地部分,西至园艺场,东至京九铁路(经河东乡段),南至九仙岭,北至邹家垄一带,总面积29.04平方千米,其中城市建设用地面积16.80平方千米。
  规划期限:近期2007~2010年,中远期2011-2025年。
  城市性质:九江市域的副中心、昌九工业走廊中部的现代制造业基地、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生态型山水园林城市。
  人口规模预测:近期人口(2010年)9万人,远期(2025年)16万人。
  用地规模预测:近期2010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9.36平方千米,人均建设用地104平方米,中远期2025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16.8平方千米,人均建设用地105平方米。
  发展方向:县城空间拓展为“西进、东扩、南移、北抑”。
  规划结构:“一轴一心两翼四片”。一轴:105国道;一心:城市中心;两翼:即县城依托城市中心,沿发展主轴向东西两翼拓展;四片:即老城片区、宝塔工业园片区(含小城镇示范基地)、河东居住片区、附城居住片区4大组团。
  三、永修县城区规划 2006年9月,县政府委托市城市规划市政设计院编制《永修县城市总体规划》。
  规划期限:近期2006-2010年,远期2011-2020年,远景2021-2050年。
  城市规划区范围:北起涂埠镇东岸吴村沿涂埠镇界至山下洲:东起山下洲向南沿涂埠镇镇界至竹林港转向东南沿马融河河道中线至乌龟山,再转向西南至九坊村东侧山脊:南起九坊村东侧山脊沿永修县县界至麻潭村;西起麻潭村沿原永丰垦殖场与马口镇镇界向北至中保胡村转向东沿昌九高速公路向北经潦河河道中线至内江村东侧,再转向北沿修河河道中线至东岸吴村。城市规划区面积为74平方千米。
  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北到锯木厂北侧向东至杨柳津河河堤一线,东到永修县殡葬管理所向南至五分厂五大队,向西至前村,再转向南至井头山一线,南到井头山向西至京九铁路,转向南至祠溪村一线,西到昌九高速公路一线,规划医范围用地面积18.48平方千米,其中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为16.82平方千米。
  规划目标:高质量城市环境、高效能城市管理运行机制、高水平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较强城市竞争力现代化工业城市。
  县域人口及城市化水平:预测至2010年、2020年全县总人口分别为40万人、48万人。预测至2010年、2020年全县城镇人口分别为15万至16万人、27万至28万人。确定全县城镇化水平2010年为38%,2020年为58%。
  县域城镇体系发展战略:依托中心城区、五点带动,轴线拓展,分区发展,整体推进,优先发展中心城区县域副中心城镇和县域重点镇,以产业非农业化带动城镇化,以休闲旅游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走集中型、内涵发展为主之路,在城市郊区化和乡村城镇化双向推动下,达到城乡融合和整体优目的。
  县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在空间上形成“三心、三区、两轴”的空间发展格局。三心:县城涂埠镇一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云山一星火工业园一县域工业中心;柘林镇一县域旅游中心。三区:以吴城镇为中心的东部经济区;以县城为中心的中部经济区;以柘林镇为中心的西部经济区。两轴:依托昌九T业走廊构成永修县经济发展主轴;以316国道至吴城公路为依托的县域发展次轴。
  中心县城城市性质:永修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新型工业、商贸旅游、仓储物流等为主导产业,人居环境优美,生态协调的现代滨河宜居园林城市。
  城市规模:确定2010年永修县城区常住人口为9万人左右,2020年为14.5万至15万人左右,建设用地规模近期为10.8平方千米,远期为16.8平方千米。
  城市总体布局:规划城市用地呈组团式发展,形成“一河两岸,一心,一带,四组团”发展格局。“两岸”以修河为界,分为北城片区、南城片区;“一心”以白莲湖为中心,建设白莲湖城市风貌区;“一带”滨河景观带:“四组团”城北组团、湖西组团、湖东组团、城南组团。
  四、星子县城区规划县政府委托市城市规划市政设计院编制《星子县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九江市2006年第二次规划委员会议原则通过。
  规划目标:通过规划实施来调整城市形态布局构架,完善城镇体系结构,使星子县成为体系结构完善、空间布局合理、生态环境优良、城市特色明显九江市卫星城。
  规划期限:基期2004年;近期2005-2010年;远期2011-2020年。
  规划控制区范围:东至火焰山和廖家垄一线,南至鄱阳湖,北至白鹿镇胡家垄,西至帅家湾,总面积约60平万千米。
  城市建设用地范围:西起长虹港,东至神灵湖至李家村一线,南临鄱阳湖,北到白鹿镇,总面积约11.47平方千米。
  县域总人口预测:县域近期总人口为25.5万人,远期为28万人。
  县域空间结构规划:三区二轴。三区指北部片区、中部片区和南部片区;二轴指北部产业发展主轴和中南部城镇发展副轴。
  县城市性质:县域中心,庐山南麓、鄱阳湖畔重要山水旅游城市。
  城市规模:星子县城规划人口规模近期2010年6万人,规划建设用地总面积600.9公顷;远期2020年10万人,规划建设用地总面积1147公顷。
  城市总体布局结构:四心四区,四心:商业中心、文化旅游中心、行政中心、产业中心。四区:中心区、老城区、城北区和城西区。
  五、修水县城区规划 1995年,县编制《修水县总体规划》,城市性质为:县城是全县政治、经济、文教、科技、信息中心,以农、林、矿产品加工为特色工、商、贸三位一体山清水秀现代化城市。人口规模:近期1995-2000年,全县人口达79万人,县城人口6.5万至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万人:远期2001-2010年全县人口达90万人,县城人口达10万至1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万至9万人。
  2002年,县政府委托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修水县城总体规划( 2002-2020)》。
  城市性质:以资源加工型,边境贸易、旅游发展为主山水园林城市。
  城市发展规模:县城人口近期10万人,远期18万人。
  城市用地发展方向:以向西发展为主,向东发展为辅,将老城区、官塘宁城、吴都工业区联成整体。
  城市发展轴线:规划以宁红大道为东西向城市发展轴线。
  城市中心区:规划在周边设置县政府办公楼用地、市级公园、医院、旅馆、体育活动中心、文化娱乐、商业学校以及汽车站等,构成城市市级公建中心,该区成为市区中心区。
  城市功能分区:规划以修河、自然山体为界将城区分为四大功能区和三个组团,四大功能区为老城区、中心区、城西区和工业区。三大功能组团为民俗文化组团、阳山组团、旅游发展组团。
  六、武宁县城区规划县上版总体规划编制于2002年,规划期限为2002-2020年,上轮规划中武宁县城城市性质为:省具有地方特色的山水园林城市,市西南地区以旅游度假、商贸服务为主导的次中心城市,武宁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规划到2005年人口规模6万人,2010年9万人,2020年约14万人。
  2003年7月,县政府委托上海复旦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编制《江西省武宁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7-2020》>,市2004年第三次规划委员会议原则通过该规划。
  规划期限:近期2008-2010年,远期2011-2020年。
  规划范围:县城市总体规划划定的城市规划区包括新宁镇全部以及宋溪、黄塅、万福工业园区的相关部分,东至垃圾处理场所在的关山行政村,南至源口水库所在的源口林场,西至茶棋湖所在的伊山口行政村和山贤行政村,北至县域范围内的规划高速公路连接线,总面积约为144.7平方千米。城市规划区中的城市建设用地约16.1平方千米。
  发展定位:省乃至全国具有鲜明山水特色的宜居城市,市西南地区以旅游度假、商贸服务为主导的综合型城市,是武宁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城市性质:山水特色鲜明旅游宜居城市。
  人口规模:规划2010年武宁县域总人口38万人,2020年达到40万人;规划2010年武宁县城人口10万人.2020年达到16万人。
  总体布局结构:一带、两轴、三区、五片。一带:滨湖城市风貌景观带;两轴:协和大道城市发展轴和建昌路城市发展轴:三区:主城功能区、万福功能区、宋溪功能区。
  七、湖口县城区规划县政府委托上海雅克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海南雅克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编制《湖口县城市总体规划( 2004-2020)》,市2005年第一次规划委员会议原则通过该规划,市政府批准同意。
  规划期限:近期2004-2010年,远期2011-2020年。
  规划控制区范围:东至凰村乡东界,南至马影镇南界,西至南北港湖区,北至长江、鄱阳湖。总面积约80平方千米。在规划控制区内,规划用地的范围是:西起九景高速公路,东至金砂湾工业园,南临规划铜九铁路线,北靠长江、鄱阳湖,总面积约40平方千米。
  城市化和城镇发展方针策略:强化县城中心城市功能,适度扩大规模;重点发展片区中心和城镇,增强对本片区辐射、带动功能。
  城镇体系空间布局:“一核、三中心、两轴带”。一核:即县城。三中心:流泗、文桥、城山作为东北、东南、西南三个经济片区中心。两轴带:以拟建铜九铁路和铜九高速公路沿线为主东西向沿江经济和城镇发展主轴带:以九景高速公路和拟建九景铁路沿线为主南北向经济和城镇发展主轴带。
  城市性质:以发展旅游、物流和钢铁、化工等临港工业为主九江市卫星城。
  城市规模:近期人口8万人,建设用地总面积832公顷,人均104平方米/人;远期人口13万人,建设用地总面积1365公顷,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为105平方米/人。
  城市用地结构:“一主两副”。一主:由三里区和台山区构成以行政、商业、居住为主,兼有一定轻工业和物流功能的湖口县未来的城市中心组团:两副:双钟旅游组团和金砂湾工业组团。
  八、都昌县城区规划 2004年,县政府委托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都昌县城城市总体规划( 2004-2020)》。
  规划期限:近期2004-2010年,远期2011-2020年,远景2021-2050年。
  规划层次:该规划分为县域、城市规划区和城市总体规划用地3个层次。
  规划范围:县域:包括县域行政管辖范围的全部,面积为266935平方千米:城市规划区:将都昌镇、北山乡、大树乡、汪墩乡行政区范围内土地作为城市规划区控制范围,城市规划区范围面积为262.6平方千米;城市总体规划用地范围:北至芙蓉山、北山、胜利乡一带,南至矶山、南山,濒临鄱阳湖,东至大树乡村、枫村、汪墩村下尾乡一线,西至矶山湖。规划用地为86.5平方千米,其中城市建成区面积为19.9平方千米。
  发展目标:经济发达、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市域东部中心城市,山水园林城市。
  城市性质:市域东部中心城市,以现代制造业和商贸为特色的山水园林城市。
  城镇人口规模:2010年都昌县城区13.5万人,2020年为20万人。
  城镇用地规模:近、远期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分别为1260.6公顷、1993.6公顷。
  城市结构:“一心三轴五区”。一心:指城市公共中心,由行政中心、文化中心、商贸中心、体育中心等构成;三轴:是指万里大道、东湖大道一都中路、小康大道一惠民路成为城市二条东西向发展主轴和一条南北向发展主轴;五区:是指形成老城区、城南新区、城东区、城西区、芙蓉山工业园区。
  功能分区:老城区:规划完成县行政中心搬迁,整合老城区工业,改造老城区道路交通,强化商贸职能,使老城区成为集居住、商贸、休闲于一体商贸生活区;城南新区:充分利用行政中心搬迁优势,相继建设文化中心、商贸中心、体育中心、会议中心、休闲中心等,形成集行政办公、商贸、居住、休闲于一体综合区;城东区:主要安排居住、商贸等用地;城西区:该区为新区,主要安排居住、商贸及工业用地;芙蓉山工业区:安排工业与仓储用地,为都昌县城的主要工业基地。
  九、彭泽县城区规划县1995年总体规划期限为1995-2015年,城市性质: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发展棉纺、轻化、食品加工工业为主现代化工业城镇和江西省北部流通中心。
  2005年12月,县政府委托上海同异城市设计有限公司编制《彭泽县县城总体规划( 2005-2020)》,2006年,市第一次规划委员会议原则通过。
  规划期限:近期2005-2010年,远期2010-2020年。
  城市规划区范围:东北至泉山,西南至观音河,西北至长江,东南至沿江高速公路,突出双峰尖中心位置。城市规划总用地面积21平方千米,规划区面积67平方千米。
  县域城市化水平预测:预测彭泽县2010年城市化水平为32.2%,全县城镇人口为11.6万人:2020年城市化水平为48%,全县城镇人口为18万人。
  城镇空间结构:“一心、三区、三轴”空间发展格局,一心:县城龙城镇——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三区:沿江经济区、以东升镇为中心东部经济区、以杨梓为中心的南部经济区;三轴:以铜九铁路、沿江高速公路为依托构成县域发展第一主轴、以龙城一黄花一黄岭一杨梓城镇公路为依托构成县域发展第二主轴、以棉船一马当一瀼溪一东升一杨梓城镇公路为依托构成县域发展次轴,形成“沿江一内陆”梯度发展战略。
  城市性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市域东部中心城镇,以棉纺服装、建材、造船业为主导滨江山水生态小城市。
  城市规模:规划近期(2010年)县城城市人口6.5万人,建设用地规模约6.65平方千米,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为102.37平方米/人;规划远期(2020年)县城城市人口11万人,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为108.51平方米/人。
  城市建设用地发展方向:主要应向东北部沿江发展,西南部在铁路线以北、钓鱼台以东发展。城区内的山地稍作平整后亦有较大地域可做建设用地。
  城市总体布局:规划城市用地呈组团式发展,形成“两片、两心、一轴、一带、六组团”发展格局。两片:以南岭为界,城市分为东城片区、西城片区。两心:县城西城片区公共活动中心,县城东城片区的综合公共活动中心;一轴:龙城大道城市发展轴:一带:滨江景观带;六组团:分别是老城区组团、马湖组团、东北工业组团、闵家桥组团、渊明湖组团和南岭组团。
  十、瑞昌市城区规划 2004年7月,瑞昌市政府委托华中科技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瑞昌市总体规划(2005-2010》>,九江市2004年第三次规划委员会议原则通过该规划。
  规划范围:市域规划区为全市行政区划范围,用地范围1423平方千米。城市规划区范围包括湓城办事处、桂林办事处、赛湖农场行政辖区范围、南阳乡部分用地和码头区行政辖区共177平方千米。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共30平方千米。
  规划期限:近期2005-2010年,远期2011-2020年。
  城市性质:长江中游和赣西北港口工业城市和重要物流基地,九江旅游经济圈中旅游城市。
  人口规模:2010年市域总人口45万人,2020年市域总人口51万人左右。2010年城市人口20万人,其中湓城区15万人,码头区5万人;2020年城市人口29万人,其中湓城区20万人,码头区9万人。
  用地规模:至2010年城市建设总用地为18.68平方千米,其中湓城区城市建设用地13.84平方千米,人均用地92.3平方米;码头区城市建设用地4.84平方千米,人均用地面积控制在104平方米。
  湓城区用地布局:用地发展方向为近期同东和向北扩展,中远期向西扩展。总体空间结构为“双心、二片、一轴、一带”组成。双心:商业中心位于老城区、行政文化中心位于新区;二片:西片区是湓城区的商业中心和文化娱乐中心,突出居住职能,兼有少量工业职能;东片区职能:全市行政中心,突出丁业职能,兼有少量居住职能;一轴:为城市发展轴;一带:二片之间由武九铁路及绿化隔离带分隔。
  码头区用地布局:总体空间结构为“一心、一带、二片、二轴”。一心:中心位于老城区东侧:一带:生活居住功能片与东片为港口工业功能片之间由50米宽的绿化隔离带;二片:西片为生活居住功能片,东片为港口工业功能片。二轴:一轴为长江南岸的港口工业发展轴,一轴为垂直长江的公共设施发展轴。
  十一、共青城市城区规划共青城首轮总体规划于1993年编制,规划期限为1993-2020年。城市发展目标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将共青城建设成为赣北地区重要工业城市之一,昌九工业走廊中部地区全方位开放开发区和经济、教育、科技、信息中心之一。城市性质为主要以羽绒服装系列产品等轻型工业为主导,发展多门类工业,实施工、贸、农一体化,集约化,成为赣北中部轻型工业发达,高新技术进步、信息灵通新兴中等规模城市。
  2004年12月共青城开放开发区管委会委托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共青城总体规划》(2003-2020),市2005年第二次规划委员会议原则通过该规划,2006年8月24日,市政府原则同意该规划。
  规划期限:近期2003-2010年;远期2011-2020年。
  城市规划区范围:将整个开发区行政区域作为规划区范围,包括共青城区和金湖、江益、甘露镇全部地区,规划面积169.18平方千米。
  发展目标:将共青城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概括为“四个基地”: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南昌九江之间的教育科研基地、轻工业基地、生态产业基地。
  人口规模及城镇化水平预测:共青城2003年总人口为5.78万人,规划2010年总人口为12万人.2020年总人口为22万人。共青城2003年全区城镇人口为3.5万人,城镇化水平为60%。规划2010年全区城镇人口为10.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88%;2020年全区城镇人口为21万人,城镇化水平达95%。
  城市性质:昌九经济带中部中心城市,以生态休闲和教育科研为特色山水园林城市。
  城市规模:规划中心城区2010年城市人口规模为1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为13.5平方千米,人均135平方米。规划共青城中心城区2020年城市人口规模为2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为24平方千米,人均120平方米。
  城市用地发展方向:近期以向西和向北发展为主,远期以向南发展为主。
  城市总体布局:采用“组团发展”模式,形成“一心、四轴、四组团”布局结构。“一心”即中部服务组团,以共青大道、发展大道、南湖路为轴形成以行政办公、商业金融、娱乐、居住、教育为主综合功能区。“四轴”:共青城大道、发展大道为两条东西向发展轴;腾飞路、翔鹤路一南湖路一金纺路为两条南北向发展轴。“四组团”西部工业组团、北部生活组团、东部休闲组团、南部生活组团。
  第五节镇村规划 2007年11月20日,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强乡(镇)村规划建设管理的若干规定》,明确提出“乡(镇)村发展建设必须编制规划,依据规划进行建设;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未编制规划的不得进行建设”。市规划局按照省、市要求,将乡(镇)村规划编制完成情况列为全市规划管理目标综合考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省建设厅对市乡(镇)村规划编制情况的专项检查,全市乡(镇)总体规划编制完成率99.4%,行政村规划编制率1 00%(包括已签订规划编制委托合同的乡镇村)。
  第二章区建设第一节街道一、修建规模 20世纪90年代,中心城区道路建设新建、改建、扩建和维修罩面同时并举,每年新增道路面积和维修面积均在1万-3万平方米左右,但逐年增长。1997年,开展城市建设“精品年”活动,实施“六个一”示范工程,全年共投入建设资金4.16亿元。市区新增道路面积11.8万平方米,改建道路34万平方米。1999年,全面完成甘棠南路、湓浦路、东门口路3条城区道路拓宽改造工程,为打通内外环线,开成四通八达交通体系打下基础。进入21世纪后,随着十里南大道、青年南路、青年北路、金凤路、滨江东路、九威大道、浔南大道、长虹西大道、环八里湖道路等道路陆续建成,全面拉开城区框架。2010年,中心城区新增道路66千米,新增道路面积173万平方米,对城区100条边街小巷进行改造,加强道路无障碍设施建设,同年11月,九江市通过全国无障碍建设城市专家组验收。至2010年,城市道路218条,总长340.761千米,总面积801.215万平方米。
  二、要道简介主干道浔阳路:东西向,起于新桥头,止于八角石,全长1760米,车行道宽16米,人行道宽3-6米。1992年,对部分路段进行沥青罩面维修。1998年,政府投资114.5万对浔阳路全路段进行大型罩面维修。2000年,浔阳路与庐山路交汇处三角形广场以及浔阳西路与庐山北路、九龙街交叉路口进行改造,建成2座相邻大转盘。2005年,2座转盘被拆除,建成集九龙街、浔阳西路、庐山北路、庐山路于一处交叉路口,相距不到100米距离设两处红绿灯。
  浔阳东路:八角石至荷花垅。1994年,全路进行大型罩面维修。2001年,该路由长虹立交桥新建延伸至荷花垅。至此,该路全长为2700米。新建荷花垅转盘,占地面积6149平方米。2002年,浔阳东路东出口进行扩建整治,昌九高速公路新建荷花垅东出口与浔阳东路贯通出口两侧铺装人行道。2010年,浔阳东路进行大型沥青罩面维修,人行道由彩色步砖改成花岗岩道板。
  长虹大道:南北向,南起十里大道,北至长虹立交桥,全长3540米。主车道宽22米,是九江长江大桥配套项目之一。1994年,进行大型罩面维修。1998年,政府投资2300万元,对长虹大道进行大型改造,沥

知识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一册

《九江市志(1991-2010)第一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和《山东省地方史志工作条例》要求,力求全面、 系统、客观地记述1991年-2011年济阳县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