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人口结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一册》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0182
颗粒名称: 第三章 人口结构
分类号: C92
页数: 10
摘要: 2010年,全市总人口中,男性240.24万人,女性232.64万人,性别比为103.27,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107.78相比,下降4.51个百分点。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少年儿童系数、老少比、老年人口系数和年龄中位数已达到国际老年型标准。劳动适龄人口大量增加,就业压力日趋增大。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市家庭户规模在继续缩小。家庭户规模缩小,表示群众生育观念、家庭观念发生深刻变化。民族构成中,汉族人口4057303人,占总人口99.84%;少数民族人口6637人,占总人口0.16%。在各种文化程度人口中,男性人口明显高于女性,城镇人口明显高于农村。全市还有一部分人口处于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文盲、半文盲状态。
关键词: 人口计划 计划统计

内容

2010年,全市总人口中,男性240.24万人,女性232.64万人,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3.27,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107.78相比,下降4.51个百分点。
  [=此处为表格(2000、2010年全市各年龄段性别比一览)=] [=此处为表格(1991-2010年全市人口性别情况一览)=] [=此处为表格=] 第二节年龄结构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全市人口年龄构成类型已由典型成年型进入成年型晚期,少儿系数、老少比及年龄中位数都比第三次普查时有所提高。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少年儿童系数和老少比已达到国际老年型标准,老年人口系数和年龄中位数也由成年型向老年型迈进。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少年儿童系数、老少比、老年人口系数和年龄中位数已达到国际老年型标准。
  2000年,全市0-14岁人口比重为25.30-/0,到2010年下降为20.9%,下降4.4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和老年人口比重同时上升,其中15-64岁人口达338.33万人;65岁及以上人口35.43万人。劳动适龄人口大量增加,就业压力日趋增大。
  [=此处为表格(1982-2010若干年份全市老年人口构成一览)=] [=此处为表格(第三至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市市民年龄构成一览)=]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2010年人口普查全市百岁寿星分布一览)=] 第三节家庭结构 2000年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家庭类型、规模和结构都在不断发生变化。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市家庭户规模在继续缩小。2010年,全市家庭户人口为450.42万人,占总人口比重95.25%.平均家庭户规模3.67人,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平均家庭户规模3.87人减少0.2人。从家庭户规模结构看,3人户比例最高,占家庭户总数比重24. lgo-/o。2人户、4人户、5人户比重,分别为16.87%、23.3%、14.11%。家庭户规模缩小,表示群众生育观念、家庭观念发生深刻变化。不仅是生育水平下降和社会、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影响结果,更表明居民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不断改善和优化,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实质性改变和提高。
  [=此处为表格(2010年全市家庭户规模构成一览)=] 2010年人口普查家庭户类别数据显示,两代户占家庭总数比重51.79%;-代户和三代户,占家庭户总数比重分别为20.960-/0和26.020-/0,与2000年相比,一代户占家庭户比重上升5.36个百分点。
  [=此处为表格(2000年、2010年全市家庭户对比一览)=] 两代户家庭是市家庭户主体,其中以核心家庭即父母与未婚子女组成家庭为主要形式。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思想观念转变,独立意识增强和晚婚晚育思想深入,一代户中又以2人户和1人户居多,表明随着住房条件改善和家庭观念转变,越来越多大家庭演变为小家庭,未婚男女独立意识越来越强。
  第四节民族结构 20世纪90年代,全市人口以汉族为主,历次人口普查显示,均占ggo-/o以上。少数民族人口,则以回族居多,其次为畲族,这2个民族占全市少数民族人口50%以上。
  1990年,全市有汉族、回族、畲族、壮族、满族、苗族、土家族、蒙古族、侗族、瑶族、白族、朝鲜族、黎族、布依族、彝族、藏族、锡伯族等25个民族,除此之外还有外国人加入中国国籍。民族构成中,汉族人口4057303人,占总人口99.84%;少数民族人口6637人,占总人口0.16%。少数民族人口中,回族3871人,畲族1127人,壮族519人,满族506人,苗族154人,土家族100人,蒙古族88人,侗族75人,瑶族34人,白族27人,朝鲜族21人,黎族20人,布依族18人,彝族16人,藏族和锡伯族各11人,外国人加入中国籍5人。
  2000年,全市人口由汉族、回族、畲族、蒙古族、满族、苗族、壮族、彝族、朝鲜族、土家族、藏族、维吾尔族、布依族、侗族、白族、瑶族、黎族、佤族、傣族、达斡尔族等40个民族和外国人加入中国国籍构成。其中,汉族人口4391651人,占总人口99.78%;少数民族人口9597人,占总人口0.22%。少数民族人口中,回族3633人,畲族2288人,蒙古族1148人,满族578人,苗族365人、壮族295人、彝族229人、朝鲜族225人、土家族166人、藏族150人、维吾尔族128人、布依族94人、侗族79人、白族50人、瑶族42人、黎族21人、佤族19人、傣族11人、达斡尔族10人。另外,外国人加人中国籍1人。
  2010年,全市人口由汉族、回族、畲族、苗族、壮族、满族、土家族、蒙古族、布依族、彝族、瑶族、侗族、黎族、藏族、朝鲜族、土族、白族、仫佬族、佤族、仡佬族、维吾尔族、水族等44个民族(含其他未识别的民族)和外国人加入中国国籍构成。其中,汉族人口4718172人,占总人口99.78%;少数民族人口10606人,占总人口0.220-/0。少数民族人口中,回族3082人,畲族2366入,苗族1126人,壮族849人,满族681人,土家族552人,蒙古族416人,布依族258人,彝族218人,瑶族173人,侗族160人,黎族117人,藏族80人,朝鲜族73人,土族56人,白族55人,仫佬族43人,佤族39人,仡佬族39人,维吾尔族28人,水族28人。另外,其他未识别民族人口13人,外国人加人中国籍6人。
  [=此处为表格(2010年全市分民族常住人口一览)=] [=此处为表格=] 第五节文化结构 2010年,全市6岁及以上人口中,各种受教育程度情况分别为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32.8万人,占6岁及以上人口比重7.6%,高中(包括中专)文化程度人口75.01万人,占17.50-/0,初中文化程度人口176.81万人,占41.2%,小学文化程度人口126.12万人,占29.4%,未上过学人口18.87万人,占4.4%。在各种文化程度人口中,男性人口明显高于女性,城镇人口明显高于农村。
  [=此处为表格(历次人口普查全市6岁及以上人口文化构成一览)=]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发生较大变化。拥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由2465人上升为6869人,增长1.79倍;拥有高中(包括中专)文化程度人口由10711人上升为15921人,增长48.6%;拥有初中文化程度人口由34031人上升为37860人,增长11.30-/0;拥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由36650人下降为26440人,下降27.9%。特别是构成文化程度两极人口呈现猛增大减走势,未上过学比重下降最快,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比重上升最大。显示进入21世纪以来,全市总人口受教育程度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等措施上取得显著成果。但和发达地区相比,文化素质还偏低。
  全市还有一部分人口处于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文盲、半文盲状态。人口文盲率是指15岁及以上不识字或识字很少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比重。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市人口文盲总量为16.4万人,与2000年27.94万人相比,减少11.54万人,与1990年70.12万人相比,减少53.72万人,文盲率也从1990年17.3%、2000年8.51%下降至2010年3.47%。文盲率明显下降,表明九江市在提高人口文化总体素质等方面的努力,取得很大成效。全市文盲人口特点主要是女性文盲人口多、老年文盲人口多。
  [=此处为表格(2010年全市学龄以上人口受教育一览)=] 第六节行业与职业结构 2010年,全市就业人口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就业总人数比重10.4%,高中占22.4%,初中占48.20-/0,小学占17.8%,文盲半文盲占1.2%。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比较,总体上在业人口文化素质有所提高,尤其是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提高6.8个百分点,高中和初中分别提高9.9和10.2个百分点,小学和文肓半文盲各下降19.3和7.6个百分点。
  [=此处为表格(第四至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市在业人口年龄结构一览)=] [=此处为表格(第四至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市劳动适龄人口文化结构一览)=] 在业人口逐步向第二、三产业转移。2010年,按三次产业划分,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占就业人口总数比重36.2%,第二产业占37.g%,第三产业占25.90-/0。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第一产业下降29.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22.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7.3个百分点。
  [=此处为表格(第四至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市在业人口产业结构一览)=] 从就业人口职业分类看,2010年,农林牧渔水利生产人员与2000年相比有较大幅度下降,下降29.9个百分点,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和商业服务人员增幅明显,与2000年相比分别上升21.7和7.1个百分点。
  [=此处为表格(2000年全市人口职业构成一览)=] [=此处为表格(2010年全市人口职业构成一览)=] 第七节姓氏结构全市部分地处山区、湖区边远县如修水、武宁、都昌等,因交通不便,受战争破坏较少,聚族而居现象普遍。多数县(市、区)则因交通发展、战争破坏、城市化等因素,原住居民减少,聚族而居现象打破,成为移民区,姓氏结构渐为复杂。
  1991年后,九江作为开放城市,随着改革开放,大批打工族纳入,姓氏结构愈显多样化,全国姓氏在九江几乎都有出现,而且新增不少少数民族罕见姓氏,其中也包括部分居民为简化姓氏笔画而自行改姓者,如部分戴姓改为“代”姓、蓝姓改为“兰”姓、詹姓改为“占”姓、傅姓改为“付”姓、扈姓改为“户”姓、萧姓改为“肖”姓、淦姓改为“干”姓等,使姓氏出现人为增加现象。2010年,全市累计有607姓,按姓氏笔画辑录如下: 乙、丁、卜、刁、刀、力、干、于、万、凡、广、门、义、弓、卫、习、子、马、王、亓、韦、井、木、支、尤、历、友、车、戈、卡、贝、牛、丰、毛、仁、仉、仇、化、从、公、丹、凤、乌、卞、文、方、闩、户、计、尹、邓、孔、玉、未、功、甘、世、艾、古、左、厉、石、布、龙、平、可、占、卢、旦、叶、田、申、冉、史、叨、禾、丘、付、代、帅、归、白、丛、今、印、包、皮、邝、兰、冯、宁、让、司、圣、召、台、边、辽、母、耒、刑、邢、巩、朴、权、厌、百、戌、戎、成、匡、尧、扬、过、毕、师、壮、光、曲、吁、吕、同、团、朱、先、邦、竹、乔、传、仲、伊、华、任、向、伏、伍、乐、仰、全、危、邬、庄、齐、刘、衣、产、闫、闭、羊、关、米、江、汝、池、汤、冰、宇、安、祁、许、寻、阮、阳、阴、那、牟、孙、纪、麦、寿、花、芩、芳、严、芮、苏、劳、芦、巫、来、吾、束、豆、邴、励、连、杜、杏、杨、李、束、连、扶、抑、肖、忻、吴、时、旷、岑、告、利、邱、佐、何、但、佃、佟、位、仔、余、佘、役、谷、邸、邹、系、言、吝、应、庐、辛、闰、闵、况、冷、汪、沐、沙、沪、沈、完、宋、宏、君、迟、陆、陈、邵、张、狄、邰、纵、幸、昔、武、幸、苗、英、苟、茆、苑、范、茅、林、杭、杰、郁、郏、拥、欧、卓、尚、国、果、昌、明、易、昂、固、忠、罗、岭、牧、和、季、竺、侍、供、岳、金、采、朋、周、居、屈、鱼、庞、於、郑、单、炉、泮、泽、宗、宜、审、官、宓、宛、郎、诗、房、孟、贯、练、绍、经、封、项、赵、贲、郝、荆、甚、茌、荣、南、胡、荣、茹、查、柯、栋、柏、柳、郦、衷、战、咸、贵、哈、恽、郜、钟、钩、钮、威、俅、修、侯、段、保、皇、泉、禹、俞、剑、卸、昝、饶、施、闻、姜、娄、洪、柒、洛、祖、祝、宣、宫、冠、费、胥,贺、姚、骆、狱、秦、泰、敖、袁、都、耿、聂、恭、莫、莘、栗、贾、晋、夏、莲、菀、桂、桃、顾、原、柴、晏、党、钱、倪、徐、翁、殷、爱、奚、卿、栾、高、郭、席、唐、扈、阎、凌、益、涂、资、浚、宰、容、诸、谈、陶、姬、能、桑、继、堵、教、基、黄、勒、曹、萧、副、戚、雪、龚、盛、崔、崇、堂、常、鄂、蛇、笪、符、第、银、移、盘、敏、康、章、商、盖、淇、淦、梁、宿、谌、扈、屠、弹、隋、随、隗、巢、琚、颉、超、彭、斯、蒋、董、敬、朝、惠、葛、韩、覃、辜、揭、梅、紫、戢、景、喳、喻、程、税、傅、焦、舒、释、鲁、敦、童、善、曾、温、渴、滑、游、赛、寒、寇、雇、褚、谢、强、鄢、靳、蓝、蒯、蒲、蒙、楚、裘、雷、甄、槐、楼、赖、虞、辑、慎、盟、路、简、催、腾、詹、解、鲍、廉、雍、阖、阙、誉、滦、窦、谬、裴、赫、聚、蔡、蔺、臧、崾、管、僧、廖、端、满、漆、寥、谭、熊、翟、翠、缪、蕲、樊、酆、稽、黎、德、滕、颜、阚、潜、潭、潘、燕、薛、薄、薜、霍、操、冀、穆、衡、磨、瘳、璩、戴、鞠、檀、魏、爵、藏、糜、藤、瞿、攀、耀、露、上官、公孙、司马、司徒、申屠、欧阳、郝连、南宫、皇甫、夏侯、诸葛、端木、端楼、澹台、濮阳。
  第四章计划生育第一节宣传教育 1991年,全市坚持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育龄群众,开展面对面思想教育,把宣传教育与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相结合,与科技扶贫相结合,以送戏下乡、诗歌会、知识竞赛等形式,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决定》和《江西省计划生育条例》作为宣传教育重点,共举办各种培训班110余期,培训人员3200多人,出动宣传车辆350多次,办宣传栏3110余期,书写固定标语4.5万条,举办专题广播讲座5000余期,全市育龄人群有95%以上受到教育。促进农民群众认清实行计划生育的迫切性和紧要性,逐渐把生育政策变成自觉行动,转变婚育观。1992年,全市计划生育宣传教育重点放在转变群众生育观念上,各乡(镇、街道)成立婚育学校,近6万对新婚夫妇参加计划生育政策和优生、优育、优教学习。1995~2000年,市成立全省首家人口学会和计划生育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完成省、市科研项目9个,参与完成全国有关项目6个,在省、市级刊物发表理论调研文章336篇,在国家级刊物发表近20篇。
  2001年,突出宣传教育首位意识,推行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使得“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生男生女一个样”“男到女家落户”等新型生育文化普及千家万户,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2004年,建设新型生育文化,加大生殖健康、避孕节育、性病防治、婚育新风尚等知识宣传,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活、生产、生育方面知识需求。
  2006年,开展“婚育新风与新农村建设同行活动”,促进乡风文明。全市与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同步创建647个生育文明村,乡、村两级新建生育文化长廊286个,创建生育文化大院106个,整修乡村人口学校112个,为每个育龄群众家中送去1份以上宣传品。实现全市700-/0乡镇、30%村具有人口计划生育宣

知识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一册

《九江市志(1991-2010)第一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和《山东省地方史志工作条例》要求,力求全面、 系统、客观地记述1991年-2011年济阳县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