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地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一册》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0146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地震
分类号: P315
页数: 1
摘要: 一、测震观测 1991年,安装使用DD-2型短周期地晨仪。2003年,模拟仪器停用,开始使用EDAS-24甚宽频数字地震仪记录,用DDN线路实时传送给省局监测中心。2006年4月,安装EDSP-LAS宽频地震仪和强震仪,用光纤实时传输到江西省地震局监测中心。2009年,EDAS-24甚宽频数字停止传送。
关键词: 地震学 地震研究

内容

一、测震观测 1991年,安装使用DD-2型短周期地晨仪。2003年,模拟仪器停用,开始使用EDAS-24甚宽频数字地震仪记录,用DDN线路实时传送给省局监测中心。2006年4月,安装EDSP-LAS宽频地震仪和强震仪,用光纤实时传输到江西省地震局监测中心。2009年,EDAS-24甚宽频数字停止传送。
  二、大地形变观测 1990年2月,安装SQ-70型石英丝水平摆倾斜仪,正式投入观测并报送资料。2003年4月,SQ-70型停用。2007年1月21-23日,安装具有网络功能的数字自动化VS型垂直摆倾斜仪。2007年3月13~16日,安装SS-Y型伸缩仪(洞体应变)、DSQ型水管倾斜仪,2009年正式投入运行。
  三、地下流体观测 1991年,星子温泉水化站实施井深55.0米水井观测,装有FD-125型氡钍分析仪。2004年因环庐山公路建设水井观测停记。同年,在台站内另钻探2口深72米观测井,2006年12月12日,安装SZW-1A型数字式温度计(V2004)数字观测仪,2007年2月9日,安装LN-3A数字水位仪、SD-3A型自动测氡仪。10日,安装RG-BQZ自动数字测汞仪。4月3日,安装气象三要素数字仪,2009年投入运行。
  第二节地震预报 1991年始,市地震台(办)应用中国地震局开展“清理”“实用化”“短临预报”攻关的成果和推广的MapSIS《中国地震局基于GIS的地震分析预报系统》软件、《中国地震前兆台网数据处理系统》软件及地震监测系列分析处理软件,与毗邻地区交流与协作、协商,每年参加上级专业年度趋势会商会,参加和举办赣、鄂、皖3省联防、联席会,参加和举办扬一铜断裂联防会。市地震台撰写的《九江及邻区2009年趋势研究报告》《九江及邻区2010年趋势研究报告》《九江及邻区201 1年趋势研究报告》连续3年获省第一名。2007年,地震监测前兆仪器数字化改造试运行结束后,观测资料参加全国和省评比,其中气汞观测资料参加全国评比,2008年、2009年、2010年均获全国第三名。
  第三节地震灾害防御一、地震科普知识宣传 1991年始,九江地震台(办)针对不同宣传对象,探索在校园、社区、农村进行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路子。在学校,本着教育一人、带动全家、从小抓起、终身受益目的,教育、科技、地震3部门共同抓学校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在社区,以浔阳区庐峰小区为试点社区,利用老年自乐班宣传防震、避险、自救互救知识。在农村,利用“三下乡”、庙会、集市等时机,发放宣传材料,播放地震科普知识影片,不断提高民众防震减灾意识。利用“5-12”国际减灾日、唐山大地震“7-28”纪念日、九江“11-26”地震日,开展以“关注地震安全,远离地震灾害”为主题宣传活动。通过办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组织参观,播放电视片等多种形式.开展地震科普宣传。针对地震活动情况,重点开展地震应急宣传,到地震灾区的宣传,受到灾区人民欢迎。撰写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文章,向《九江日报》《浔阳晚报》投稿,接受九江电视台“市民议事厅”专栏采访,送防震减灾知识到社区、学校、部队,采取图文并茂和多媒体形式宣传防震减灾科普知识。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地震安全性评价条例》《地震预报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宣传,使群众了解防震减灾知识,接受防震减灾知识教育,增强抗震设防重要性意识,增强地震谣传的识别能力,提高全市人民防震减灾意识,收到较好效益。至2010年12月,全市发放科普资料17.2万余份。
  二、地震“三网一员”建设 2007年10月,补充调整“三网一员”[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知识宣传网,县(市、区)、乡(镇、街道)、社区三级防震减灾助理员队伍],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正常轨道。同年,全市明确各乡(镇、场、处)分管科技的副乡长为当地责任人。2009年,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做好我市防震减灾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推动全市防震减灾工作开展。至2010年12月,全市有防震减灾助理员1 17人,应急志愿者342人。
  三、应急预案 2000年5月,市政府组建地震应急预案修改起草小组,成员包括法规管理人员、地震业务管理人员和部门负责人员。2001年3月15日,市政府颁布《九江市地震应急反应预案》,该预案经过“11-26”地震检验,证明科学、合理、有效。
  四、地震应急疏散演练 1995年始,加强各县区中小学校和城区地震示范社区组织开展应急疏散通道和避险场所建设。至2000年,浔阳区、庐山区在17个住宅小区、23个空旷地点或广场、51所大、中小学操场建立应急避险场所,并树立标注应急疏散通道指示牌。至2010年12月,市区及各县(市、区)设有应急避险场地185处。 五、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2009年,在省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挂牌暨授旗大会上,市设立地震应急救援分队。2010年10月29日,成立以市消防支队为主要救援力量,整合市直及驻市各专业应急救援队的市应急救援支队。至同年12月,全市所辖各县(市、区)均成立相应的县级综合应急救援大队。
  六、地震应急处理 1995年4月16日,瑞昌市发生MLA.9级地震,这是1911年市境地震后又一次较强地震。瑞昌市、九江县、德安县、星子县、永修县、都昌县、湖口县、浔阳区、庐山区及湖北省阳新县、武穴市、黄梅县,安徽省宿松县均有强烈震感。造成225间房屋倒塌,损坏房屋10654间,经济损失达3690万元。地震发生后,省地震局派出由省地震局、市地震台(办)和瑞昌地震部门组成的联合调查组,携带流动地震仪到地震现场开展工作。
  2005年11月26日8时49分,市发生里氏5.7级破坏性地震。灾害损失较大,共死亡12人、重伤67人、轻伤536人,倒塌房屋近200余间,10多万户民房不同程度受损,其中遭结构性损坏不能居住的房屋达6万多户。大量的水利设施、学校、医院、道路、桥梁、机关单位办公用房和敬老院等受损严重。省政府启动《江西省抗晨救灾应急预案(Ⅱ级响应)》,向灾区下拨救灾款500万元;市政府启动《九江市地震应急预案(I级响应)》。2006年6月,省委、省政府召开“11-26”九江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总结表彰大会,表彰77个先进集体和141名先进个人。九江地震台获“先进集体”。2006年12月1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大会,总结“11-26”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表彰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的先进集体82个和先进个人126名。市地震办获“先进集体”。
  2007年11月2日15时53分,瑞昌市洪一乡发生3.1级有感地震;同年11月15日12时01分,九江县港口镇发生2.8级有感地震。市地震台(办)均及时向市领导发送《震情简报》。
  2010年6月14日9时57分,九江县、瑞昌市交界处发生ML3.O(M2.5)级有感地震,震中位于北纬29.7度、东经115.7度。市地震台(办)将地震信息用手机短信方式向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和防震减灾领导小组成员,以及全市各县(市、区)地震部门工作人员和友邻单位发送速报。经了解,九江县城门、新塘、新合、港口乡镇和瑞昌市区、白扬、武蛟乡镇等地有震感,未接到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报告。市地震台(办)在密切跟踪监测同时,及时将“地震简报”报送给市委、市政府有关部门。在省局分析预报中心帮助下,及时向市委、市政府和九江县、瑞昌市地震局回复相关意见。
  七、地震谣传平息 2008年5月26日凌晨2时左右,修水县大桥镇、渣津镇、东港乡有人利用手机短信方式向亲友传递修水将发生地震事件虚假信息,造成修水部分乡镇和县城群众出户避险。修水县委、政府得知情况后,委托县科技局及时与省地震局联系,得知修水县近期无明显震感地震发生,遂通过县电视台播出滚动字幕新闻、县电台播出语音新闻、群发手机短信等方式向群众告知事件真相,让广大群众保持正常生产、生活秩序。2010年5月19日,从晚上10时至20日次日凌晨4时,浔阳区、庐山区、九江县、德安县和湖北省黄梅县部分民众来电咨询当晚是否发生地震,德安少数地方民众已走出房屋。市地震台值班员不厌其烦回答来电询问者和宣传解释相关知识。市地震台(办)布置德安县地震办做好调查和平息工作。经调查,该次事件属误传。第四节地震科研 2006年,在瑞昌市“11-26”地震纪念馆和瑞昌地震遗址设立国家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
  2009年、2010年,市地震台编制的《九江度地震趋势预测研究报告》被省地震局评为全省科研工作第一名。至2010年12月,全市建有省级科普示范学校7所;市级科普基地1所,即在市地震台院内建立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市地震台科技工作者在全国性专业杂志、报刊上发表科研文章9篇,出版论著15篇,完成国家联合基金会课题、合同制课题2项,省地震局资助的课题2项,完成国家局三结合课题4项。

知识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一册

《九江市志(1991-2010)第一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和《山东省地方史志工作条例》要求,力求全面、 系统、客观地记述1991年-2011年济阳县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