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气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一册》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0137
颗粒名称: 第一章 气象
分类号: P4
页数: 2
摘要: 1991年,市、县两级共有国家气象观测站11个,其中国家农气一级观测站2个,承担全市气象观测任务。各台站有风向、风速、气温、气压、日照、降水、酸雨、大(小)型蒸发、地面温度、雪深、电线积冰、云、能见度、天气现象等传统人工观测项目,每日24次(或3次)定时观测。2000年始,随着气象业务现代化的发展,自动气象站(含区域自动气象站)、新一代天气雷达以及闪电定位仪、紫外线、大气成分、风能、太阳辐射
关键词: 大气科学 气象学

内容

1991年,市、县两级共有国家气象观测站11个,其中国家农气一级观测站2个,承担全市气象观测任务。各台站有风向、风速、气温、气压、日照、降水、酸雨、大(小)型蒸发、地面温度、雪深、电线积冰、云、能见度、天气现象等传统人工观测项目,每日24次(或3次)定时观测。2000年始,随着气象业务现代化的发展,自动气象站(含区域自动气象站)、新一代天气雷达以及闪电定位仪、紫外线、大气成分、风能、太阳辐射、GPS、自动土壤水分等特种气象观测项目先后在台站建成并开展观测业务。
  2002年5月,市气象台建成紫外线观测站并开展业务。2003年8月,九江、庐山、修水首批建成CAWS600-B型自动气象站,自动站采集的气象要素资料与人工观测资料并存于计算机中互为备份,每月定时复制光盘归档、保存。2005年8月,九江、修水建成闪电定位系统,同年,九江建成静止气象卫星接收处理系统。2005年12月至2008年2月,全市建成183个加密区域自动气象站,分布在全市每个乡镇。2006年3月,市气象台取消711型测雨雷达,建成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同年,建成庐山大气成分观测站,并投入业务应用;2007午5月,市、县两级台站建成VB-S卫星数据广播接收处理系统及PC-VAST地球卫星接收小站。2008年8月,湖口在全市首个建成GPS/MET基准站网监测系统。2010年10月,湖口、瑞昌在全市首批建成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系统,并开始观测。至此,全市综合观测网络基本形成。
  第二节气象预报 1991年前,市、县两级分别制作当地的天气预报、气候预测及农业气象、农作物产量预报。气象部门进行第一轮业务技术体制改革,省、市、县实行4:2:0.5预报业务分工,县级台站仅开展当地24小时的补充订正预报,其他天气预报业务任务由省、市气象台承担,县级开展服务。1991年后,市气象台开始建立计算机终端,以数值分析预报产品为基础,以人机交互系统为主要工具,综合应用多种气象信息和先进预报技术方法,建立暴雨、雷雨大风、洪涝灾害评估等多种预报方法,预报种类不断增加。主要开展的有未来48小时短期天气预报、未来0-12小时短时天气预报、未来3-7天中期天气预报,以及旬、月、年景长期天气趋势预报。开展分县指导预报气象一地质灾害、旅游、交通安全、紫外线指数、人体舒适度指数、森林火险等级、空气质量等级、农作物产量、农作物病虫害等缀等专业、专项天气预报等。2004年10月,市、县两级台站开始进行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工作。2006年后,气象部门进行第二轮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恢复县级台站短时临近预报业务。
  市、县两级预报的传播手段主要依靠当地的广播电视、电话、电子显示屏、“12121”自动答询电话、手机短信、报纸等多种媒体和方式。九江电视台每天早、晚新闻节目后均播送九江天气预报。
  第三节气象服务一、决策气象服务 1991-2010年,市气象部门为全市各级党、政、军领导和决策部门指挥生产、组织防灾减灾,以及在气候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科学决策提供气象信息达1536次;为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门进行科学决策提供雨情、风情、水情、旱情等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信息3179次。其中,1998年8月全市遭遇特大洪水侵袭,8月4日九江县江洲镇洲头渡口段决堤,8月7日长江九江段4-5号闸口间决堤40米,全市气象部门积极开展决策气象服务。
  二、公众气象服务 1991年始,暴雨、干旱、暴雪、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气象灾害及其衍生次生灾害连年发生。市气象部门定期定时向社会公众提供准确及时的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信息服务。服务内容包括24、48、72小时天气实况,气温、降水、风向风速等气象要素预报,旬、月天气预报,0-6小时短时临近预报,暴雨、高温、干旱、暴雪等各类气象灾害预警预报,节假日、重大活动等专题气象预报。广播、电视、报纸、手机短信“12121”自动答询电话等多种预报方式,防汛抗旱、森林防火灾害预警等服务系统得到应用。至2010年,全市公众气象服务覆盖范围达100%,预报准确率达87.50-/0以上。
  三、专业气象服务 1990年10月,市气象局成立服务科(气象科技服务中心),同年开展防雷减灾服务。1994年10月,成立气象科技服务中心,随后逐步对紫外线指数、人体舒适指数、城市火险等级、空气质量等级、气象~—地质灾害等进行预报服务,开展针对交通、水运、电力、旅游、教育、林业、农业、水利等行业专业气象服务。1995年6月,开展“121”天气预报自动答询电话服务。1998年12月,开展电脑终端及传真服务。2000年,与移动公司合作进行气象短信服务。2001年,人驻市政府行政审批大厅,开展防雷装置设计审核、竣工验收工作。2006年,市政府下发《九江市防雷减灾管理办法》,做出“防雷设计审核、跟踪检测、竣工验收等工作实行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施工投入使用”规定。2008年1月12日至2月1日,全市出现持续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多处道路受阻,供电中断,全市气象部门投入气象保障服务,使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2009年2月,市气象部门加强与相关部门合作,与市植保站联合开展棉花病虫害气象等级预报与服务系统研发,在全省率先建立棉花病虫害气象服务信息“进村人户”长效机制,取得明显社会、经济效益。通过市科技局成果鉴定,该成果达到国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2010年,与市海事局联合研发水上交通安全气象导航系统,填补省内空白。
  第四节气象科研 1991年前,市气象科研工作以单站要素、物候观测、累积经验、网格模式(MOS)等预报为基础,进行各类预报方法研究。1991始,加强雷达、卫星、区域自动站等新的探测资源开发与应用,重点围绕天气预报预测、气象灾害防御、应对气候变化等开展专题研究。“雷电临近预报方法研究”“道路结冰潜势条件预报预警及防御系统研究…‘九江环鄱阳湖区生态农业气候资源变化与对策研究”“水上交通安全气象导航系统”等一批贴近业务需求的气象科研课题相继在预报业务服务工作中得到应用。
  2001年,“两湖——洞庭湖、鄱阳湖暴雨预警系统”科研课题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3年,“九江洪涝灾害预警系统”课题获省农科教科技进步i等奖;2009年、2010年,市气象局“雷电防护综合业务管理系统…‘水上交通安全气象导航系统”两项研发项目连续2年获省气象部门工作创新奖。

知识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一册

《九江市志(1991-2010)第一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和《山东省地方史志工作条例》要求,力求全面、 系统、客观地记述1991年-2011年济阳县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状况。

阅读